导航:首页 > 农村发展 > 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项目

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项目

发布时间:2021-02-15 07:58:13

Ⅰ 发展新农村有哪些是国家扶持的项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基础,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最重要的是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核心是要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中国现代农业的建设还是初步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今后几年,建设现代农业要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采取综合性措施,扎实地加以推进。这些措施包括不断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广开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确定了三个方面的投资建设重点。

第一,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围绕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今年拟安排120亿元人民币,继续加强多项工程建设,包括种子工程、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中部四省大型泵站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等。

第二,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将集中力量办好“水、气、路、电”四件事。在农村安全饮水方面,今年将安排40亿元,计划再解决2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在农村能源方面,将安排25亿元投资,再建250万口户用沼气池。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将安排国债和车购税资金170多亿元.改建新建乡村公路18万公里。在农村电力建设方面,将安排12亿元国债,对中西部部分地区农网进行完善,启动无电乡的建设工程。

第三,在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将安排60多亿元投资,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主要项目包括:围绕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继续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强职业教育能力建设。配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建设。在农村文化事业方面,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希望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奠定越来越厚实的物质基础。

公共财政增量重点向农村倾斜。财政部门将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发展和改革所取得的成果。财政部将建立一个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的存量,同时把增量重点向农村倾斜,不断地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今年预算安排支持农业的资金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总支出增量的21.4%。也就是说,将把今年总支出增量的1/5以上都用到农村。

全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8亿农民可以因此受益1250亿元,人均受益140元。为此,中央财政为地方增加了转移支付782亿元。此外,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这三个补贴,将继续完善和强化。据介绍,今年粮食直补资金在13个主产区达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比上年增长10个亿。同时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也比上年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另外,财政部还将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制度,由去年的55亿元调整到今年的85亿元。

为了解决农村上学难和看病难等问题,财政部也安排了相关投入。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与地方财政一道,增加2182亿元投入,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今年率先在西部中小学免收学杂费,明年在全国农村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今年合作医疗试点将扩大到农村40%的县,明年争取达到60%,在2008年全面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此。今年中央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达到了47亿元,是去年的7倍多。

为了防范支农资金被挪用,财政部和国家有关部门在安排项目的时候,都将采取公开、透明的程序,要严格进行专家论证,对资金的规模、用途、使用方向进行严格审核,很多项目都要在网上予以公开公布。

Ⅱ 新农村建设有哪些项目

为进一步加快新农村一产跟进项目的实施,我区从基地建设、企业发展、产品流通、农民组织化和农民培训五个环节入手。

一是立足资源优势,增加基地数量,实现基地规模化。继续壮大现有的磨盘柿、食用菌、豆类、肉禽四个区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畜禽、花卉新产业。同时,以设施农业和标准化为基础,发展反季节蔬菜、鲜食果品。加快土地向优势地区、种养能手、农业企业集中,最终形成“三廊一区多个示范点”的发展格局,使全区的农业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二是创新经营机制,育强企业龙头,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力争经过3-5年的培育扶持,使我区的每个主导产业都形成l-2个带动能力强的加工龙头企业或企业群。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把经营领域向生产基地延伸和拓展,以农产品“订单”为纽带,实行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真正发挥企业对基地、对农户的带动作用。

三是构建销售网络,培育市场体系,顺畅农产品流通渠道。推广京之源、利民恒华等特色农产品配送模式,把零星的农产品组织起来,把分散的农户带动起来。全面推广采摘、体验、观光模式,把农产品与旅游商品有机结合。发展壮大农业经纪人队伍,引导农民开展网上交易,拓展农产品销售领域。经过3-5年的努力,初步形成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产地市场与异地市场、季节性市场与常年性市场紧密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多主体的市场建设新格局。

四是发展专业合作,注重自我服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年内重点规范、扶持5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力争使50%从事一产的农户和65%农产品纳入合作组织覆盖范围。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全区80%从事一产的农户和农产品纳入合作组织覆盖范围。

五是完成新型农民培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了解农民的需求,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围绕新农村建设、主导产业发展、农民实际需求,完成“技能型”、“专业型”、“创业型”、“带动型”、“管理经营型”、“储备型”“公益服务型”七类新型农民培训,年内完成4.6万人次。

Ⅲ 十四五农业农村规划的重点项目有哪些

十四五规划目来前正在编制,还没有自确定。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十四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十四五”规划的起止时间为2021-2025年,关于“十四五”的规划还没有正式出台,需要等到“十三五”末才能进行正式规划。希望这个回答能帮到你。

Ⅳ 新农村建设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富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新世纪以来,新农村建设有了新的社会内容。其中“三农问题”反复被党中央列为工作重点。2007年之后又先后出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免除农业税”等社会热点话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寻求新的问题切入点、新的解决方案是党给我们交出的新的答卷。
法制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制建设,主要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同时大力做好法律宣传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的觉悟和能力,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法进行,因此把保障农民利益和维护农民权利的相关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尽管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作了许多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还多有不完善之处而仍需大力加强,所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的法制教育与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认知。

Ⅳ 新农村建设二十四字方针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是在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新农村20字总体要求,讲到了整个经济的发展,讲到了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讲到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讲到了农民素质的提高,也讲到了农村的管理、民主政治的推进问题。

(5)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项目扩展阅读:

认真审议好涉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事项,发挥好引导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的、浩繁的工程,地方人大要充分履行好依法决定重大事项这一职权,把那些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新农村建设重大事项以及对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受益的热点难点问题,适时做出决定或决议,把党委的主张、人民的意愿通过法定的程序变成国家的意志,以此凝聚人心、增添力量。

在这一点上要突出抓好两方面工作:

一要审议好本行政区域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切忌走过场,目的是通过审议,确保规划科学、合理、可行,符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指导思想明确、工作思路清晰、方法措施得当、保障手段有力的基础上得到顺利推进。

二要依法审查好新农村重大建设项目。通过听取审计汇报和重大建设项目汇报等方式,坚决防止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确保新农村建设真正为民、利民。

Ⅵ 建设农村新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有哪些

发展农村社区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与有效途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
一、我国现有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从不同的视角可将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作不同的归纳,实际上这些模式可能是相互交叉的。
1.从农村社区的建置及其边界来看,主要包括以下模式:
(1)󰀁一村一社区󰀁。这是在现行的村委会的基础上,一村只设立一个社区。该模式比较切合农村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村民的认同感比较强,有利于实施村民自治,且没有增加管理层和管理成本。缺点是村委会和社区合二为一,社团力量相对薄弱。该模式由四川省宜宾市率先探索,目前已有226个县市区实行了󰀁一村一社区󰀁的建置,占实验县市区总数的76.09%,是最普遍的一种模式。
(2)󰀁多村一社区󰀁。这是在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村中,选择中心村或较大的村为单位设立社区,形成的农村社区󰀁村委会󰀁农户模式。该模式的优势在于社区服务少了行政色彩、多了专业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资源浪费。但这势必要增加管理成本,且与村民自治的结合度不高。已有45个县市区实行该模式,占实验单位总数的15.15%,例如山东省诸城市。
(3)󰀁一村多社区󰀁。这是在一个村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区。在一些地方,由于建制村的辖区过大,故在一个行政村内设立多个社区,形成了村委会󰀁农村社区󰀁农户的模式。该模式能促进社区服务组织的发育和成长,充分体现村民的自我服务和管理。但是该模式中的社区实质上只是农村社区村委会下设的小区或服务站(点),故无法发挥社区的发展、建设、管理的功能。已有21个实验县市区实行该模式,总实验单位总数的7.07%。例如,湖北省远安县在洋坪镇双路村实行的󰀁撤组建社󰀁。
(4)󰀁集中建社区󰀁。这是在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的小区设立的󰀁社区󰀁。又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农(牧)民聚居设社区。如天津、成都等地支持和鼓励农民󰀁迁村腾地󰀁、󰀁集中居住󰀁;另一种是以甘肃阿克塞县为代表的在人口自然聚居形成的地区设立社区。该县将3个乡镇10个村整合成1个民族新村牧农村中心社区,建立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下设3个牧农村社区服务站,由此形成全县设立󰀁自然村󰀁社区一中心三站󰀁的社区模式。
2.依据与城镇的距离,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分为以下三种:
(1)城市化扩张下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郊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它将城郊乡镇政府直接改为街道办事处或󰀁城中村󰀁村委会直接改为居委会社区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城乡一体化的契机,对处于大中城市郊区的农村地区进行社区化建设和管理。例如,深圳全面撤销镇政府成立街道办事处,撤销村委会成立居委会。该模式使得城乡社区建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节省建设成本。
(2)󰀁就地城镇化󰀁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也称为集镇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它是以集镇为依托,以中心镇、中心村为中心展开社区建设。它主要包括:一是以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小集镇为中心的乡镇大社区模式;二是以村庄合并后的村部所在地或条件较好的自然村为中心的中心村社区模式,例如赣州模式。该模式与农村的城市化道路相一致。
(3)󰀁村民自治󰀁体制下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也称为村落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它是指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基本单位展开社区建设。例如,湖北省秭归县杨桥镇各行政村建立了󰀁村委会󰀁社区理事会󰀁互助组󰀁基本农户󰀁这一新型的农村社区自治组织,实行了村小组社区自治模式。这实质是对󰀁村民自治󰀁的一种内在调整,但未对村委会和社区理事会的职责进行明确界定。
3.从农村社区体制改革角度,形成了如下模式:
(1)村落自组织模式。这是指在没有外部强制指令的前提下,村落社区成员通过面对面协商,自发组织并管理村落社区事务。该模式以自然村落为界,边界和受益主体清晰;以村落民间组织为主要治理主体,以自治和志愿为治理机制,在行政村党组织领导和村民委员会指导下,通过协商民主治理村落社区事务,例如江西省。该模式提升了社区的自治能力,但没有触动长期以来村民委员会的行政化问题,且由于村落社区自组织与村级行政的职责关系交叉,社区自组织功能的发挥受限。
(2)村社合一模式。这是指村委会与社区服务组织成员交叉任职,功能合一的社区模式。建制村与社区空间合一;村󰀁两委󰀁下设社区服务组织,村󰀁两委󰀁成员与社区服务组织领导成员交叉任职;村民委员会自治管理与社区服务职能合一;社区工作者队伍专兼结合,例如重庆市永川区等地。这节省了管理成本,工作效率较高,但村民委员会与社区服务组织职责不清,人员重叠,导致社区行政色彩浓厚,削弱了社区自治的功能,且社区服务的专业化和效能面临挑战。
(3)村企主导模式。这是指村民委员会、村办企业、社区服务组织成员交叉任职,功能合一的模式。首先,在组织结构上,村民委员会、村办企业、社区服务组织负责人实行󰀁一套班子、三块牌子、交叉任职󰀁。其次,在组织功能上,社区的自治管理、行政管理、服务职能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分开。第三,村级组织是社区建设的主导者。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村办企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为农民带来了直接的利益。但村民委员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一的制度安排,影响了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制约了村民自治的开展。这在江苏省等集体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较为普遍。
(4)联村建社模式。这是指介于行政村与乡镇政府之间,以一定服务半径设置社区服务组织,专门承接社区行政事务和公共服务的模式。在多个建制村基础上设置社区,建立社区服务组织和社区党总支,两个组织交叉任职;社区
服务组织性质定位为服务农民的平台,主要承接社区行政事务和社区公共服务。这创建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农村社区和一部分人口密度较大的中西部平原地区,例如舟山市。该模式可以较大程度地整合利用社区资源,但容易制约村民自治。
4.按照政府和社区之间权能关系的不同,社区建设模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行政主导型。在该模式中,基层政府组织是农村社区管理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发挥政府组织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的优势,实施对社区资源和社区组织的控制,在短时间内体现出社区建设的效率。但是基层政府对社区建设的各项事宜统包统揽,限制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农民的参与,不利于社区自治能力的提高和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在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农民参与意识薄弱等原因,农村社区建设可以暂时采取这种模式。
(2)合作型。该模式是由政府对社区进行间接和宽松的干预,政府部门人员与地方及其它社团代表共同组成社区管理机构,社区以自治为主,政府有关部门负责规划和指导,并提供较多的经费支持,由社区内的社会组织履行政府原本承担的部分职能。这利于提高农村社区自治能力,尤其是农村社区的民主选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增加了资金投入的来源渠道。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村民自治得到很好地落实的地区,可以采取这种模式。
(3)自治型。该模式主要表现为农村社区自治组织真正成为社区建设的支柱力量,成为承担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与决策的自治性组织。政府与农村社区自治组织共同为农村社区提供资源。该模式使得社区内各种资源不断进行互补,提高了农村社区整合资源的能力。但这对社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要求较高,是农村社区的发展趋势。在发达地区,经济充分发展,市场机制比较发达,利益和权力多元分化,参与意识强烈,可以采取该模式。
二、以吉林省为例,新农村建设的20种建设模式:

1.美丽乡村模式(通化市东昌区夹皮村)

2.社区建设模式(农安县陈家店村)

3.旧村改造模式。(敦化市小山子村)

4.整体推进模式(通化县委县政府)

5.景观带建设模式(磐石市委市政府)

6.民族建村模式(和龙市光东村)

7.民俗文化模式(东丰县红榔头村)

8.产业富村模式(洮南市翻身村)

9.旅游兴村模式(长白县望天鹅新村)

10.合力共建模式(集安市上活龙村)

11.能人治村模式(公主岭市兴林村)

12.合作共赢模式(德惠市吉家村)

13.项目带动模式(伊通县保南村)

14.新式民居模式(扶余市广发社区)

15.环卫下乡模式(绿园区委区政府)

16.镇乡带村模式(吉林市小白山乡党委政府)

17.屯务管理模式(双阳区委区政府)

18.村规民约模式(伊通县营城子镇党委政府、磐石市永红村、公主岭市清林村、榆树市红庙子村)

19.志愿服务模式(扶余市委市政府)

20.服务外包模式(吉林市丰满区建华村)
来源: 吉林日报

Ⅶ 为什么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未来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什么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未来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十一五”农村改革发展工作,对全局关系重大,对农村影响深远。

第一,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的进程明显落后于城镇。如果农村的落后面貌不能得到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提高,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突显期,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有城市的和谐,更要有农村的和谐。我国经济增长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扩大内需方针,扩大内需的潜力在农村,出路也在农村。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一方面有利于刺激和扩大中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农村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创造需求,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好地支撑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从农业和农村发展看,建设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选择。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特别是资源短缺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矛盾、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矛盾、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矛盾、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与农村要素外流的矛盾比较突出。同时,如何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中加强国内产业的保护也值得关注。

第三,从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目标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规划》明确的重要任务,又是《规划》实现的重要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不断降低。目前,我国农业占GDP的比重已降到12.4%,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农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影响没有减弱。农业作为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具有多功能性。农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而且具有生态和社会功能。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只有努力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才能为全面完成“十一五”的各项任务打好基础。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定的未来五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指标。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的各项任务。要使农业和农村有实实在在的发展。加快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新农村建设14项重点工程。

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加大农业改造和农村建设的力度,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和普遍的趋向。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上,既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难。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需要经过几十年、有些地方甚至需要上百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

Ⅷ 2020年到2023年完善农村基础建设有那些项目

这位知友,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
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8)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项目扩展阅读:
一、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遵循以下重大原则:
1、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二、认清形势
1、农业现代化发展挑战加大
“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内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
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发展相对滞后,大豆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玉米增产超过了需求增长,部分农产品库存过多,确保供给总量与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日益凸显。
2、农业现代化条件更加有利
展望“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不断积蓄。发展共识更加凝聚。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为开创工作新局面汇聚强大推动力。
外部拉动更加强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共同发展新格局加快建立,为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提供强劲拉动力。

Ⅸ 新农村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内容介绍: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3)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4)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9)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项目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

1.农村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农村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3.坚持对内进行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坚持开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外来的资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

4.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阅读全文

与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项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