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众传媒与农村
1.方教授在《大众传媒与农村》这一著作中,主要的研究对象为江苏农村回,江苏属于一个经答济大省,这种局限、单一的对象选择不能客观地反应整个中国的媒介与农村的关系面貌;
2.方教授在《大众传媒与农村》这一著作中,主要涉及到的农村媒介为“电视”,媒介形式比较单一。
3.在《大众传媒与农村》一书中,方教授和她的学生助手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农村受众接触电视时间最长,而在接触电视节目时,接触频度最高的是文化娱乐性节目。但据我的一个调查显示,农民在接触电视节目时,接触频度最高的是新闻节目,其次是电视剧,接着是综艺娱乐节目。
4.由于一些局限性,方教授在调查中涉及的分类比较为男性农民和女性农民比较,城乡比较,还有江苏省农村间的比较;
5.在方教授着手准备《大众传媒与农村》一书时,农村的网络和手机等媒体并没有很大的发展,因此在此书中,方教授很少涉及到网络和手机这两个强势媒体;
『贰』 现代乡村发展研究院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根据 前瞻产业研究院 《2014-2018年 中国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建设与创新发展分析报告》显示;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从自然村落发展到农村社区,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新型农村的生产生活面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就是新的尝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综合体,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叁』 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与发展的论文‘‘‘跪求‘‘‘‘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概念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银行类金融机构,所谓银行类金融机构又叫做存款机构和存款货币银行,其共同特征是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负债,以发放贷款为主要资产,以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中间业务,直接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农村信用合作社又是信用合作机构,所谓信用合作机构是由个人集资联合组成的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机构,简称“信用社”, 以互助、自助为目的,在社员中开展存款、放款业务。信用社的建立与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由于农业生产者和小商品生产者对资金需要存在季节性、零散、小数额、小规模的特点,使得小生产者和农民很难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但客观上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又必须解决资本不足的困难,于是就出现了这种以缴纳股金和存款方式建立的互助、自助的信用组织。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银行类金融机构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农民和农村的其他个人集资联合组成,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其业务经营是在民主选举基础上由社员指定人员管理经营,并对社员负责。其最高权利机构是社员代表大会,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和业务经营的执行机构是理事会。
2、主要资金来源是合作社成员缴纳的股金、留存的公积金和吸收的存款;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其成员的资金需求。起初主要发放短期生产生活贷款和消费贷款,后随着经济发展,渐渐扩宽放款渠道,现在和商业银行贷款没有区别。
3、由于业务对象是合作社成员,因此业务手续简便灵活。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任务是:依照国家法律和金融政策的规定,组织和调节农村基金,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综合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社员家庭经济,限制和打击高利贷。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历史沿革
合作金融组织在我国有悠久历史,在共和国建立以前合作金融在实践中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个人对生产资料所有权被取消,随着共公有化程度的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性质被淡化,并被转化成国家银行在 农村的基层机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官办”的制度安排已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1984年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始推行以恢复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为基本内容的体制改革。1996年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受人民银行代管,并开始按合作性原则于作。2003年,8个省开始进行推行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2004年,在全国范围那进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并持续至今。
『肆』 跪求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服务)调查报告!
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群体是我国最大的人口群体,而农村老年人口也是我国最大的老年人群体。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大,近年来,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在加快。因此,关注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了解他们的现状,积极解决他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加大,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老年人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老年人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质量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的优劣不仅受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的影响,而且很大部分是由于精神上的孤独所致。这也是我国发展老年事业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二、我国老年人的生活状况、问题及相关对策。
(一)状况。
1.思想政治状况:
这里所指的思想政治状况包括老年人对政府的态度与评价、对党的态度与评价、对改革理解与认同程度等三方面。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由于时代的原因和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也有了改善,信任党的领导,拥护党的领导,赞成政府在农村的改革政策。同时,部分老年人对目前社会上的贫富分化、腐败现象和村民自治中存在的不健全方面表示了自己的忧虑。但是绝大部分老年人都表示不怎么关心国家大事,只要天下太平,有好日子过就可以。
2.住房状况:
主要从农村老年人有没有自己的住房,若有自己的房子,对自己目前的住房状况感到是否满意;若没有自己的房子,那自己的住房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以及自己对目前的住房状况是否满意等角度展开调查和分析。
根据了解,有八成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有自己的房子,他们中大多数人对自己目前的住房状况感到很满意或满意。他们的房子大多是改革开放后由自己或自己跟儿女们一起修的。近二成的农村老年人没有自己的房子,跟儿女或其他亲戚住在一起,主要是跟儿子住在一起。他们中有一半略多的人常年住在一个儿子家中。调查中发现,由于外出务工的人口比较多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年人和小孩留在家里,照看家,照看小孩。有极少数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也被送老了乡上的敬老院,或是村委会和村民给予极大的帮助。在农村地区的调查过程中经村张的介绍,了解到有一位孤寡老人,不管村委如何劝说就是不愿意去敬老院安度晚年,只愿住在自己简陋的房子里,最后村委决定经常去看望老人,给她上“五保”户,为她提供尽可能的帮助,这一事实后来从村民口中也得到证实。
3.医疗状况:
主要是从农村老年人得病后的反应(立即找医生还是采取拖、扛的办法)、老年人对自己村里的医疗条件的满意程度、老年人得病所花的钱由谁出等方面开展调查和分析。
根据对一位叔叔和一位爷爷的访谈,我们知道尽管农村地区开始实行了医疗保险由于对它不是很了解,也很少用它,大部分老年人得了小病之后都不去就医,而是用自家的土方法,他们是这样说的:“小病能扛就扛,现在身子骨还算硬朗,总会好的。大病就死扛吧,那得花多少钱来治,咱又没有钱,还不是花儿女的钱,整得不好钱花去了,病都还没有看好,何必花那个冤枉钱,再说现在农村有几个人可以看的起大病呢?人都这把年纪了,何必还给孩子们拖后腿呢。”经过调查发现只有那些儿女比较富裕的老年人才会在得大病的时候去就医,只是农村地区的农民大部分都不是很富裕,坪源村由于地处山区,收入来源较少,负担过重(主要是儿女的受教育花费),富裕的家庭不到5%。不过大部分老年人对村上的卫生所的条件还是比较满意的,唯一有意见的就是说药太贵了点,买不起!只有近20%的农村老年人认为他们村的医疗条件比较差或很差,村里医生少,好医生更少。大量无学历甚至未经过培训的人员充斥着乡村卫生人员队伍,农村老年人所接受的医疗服务质量不容乐观。
4.养老状况:
主要从农村老年人是否投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商业保险及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了解情况以及如何养老等方面来展开调查和分析
根据访谈有100%的被调查农村地区和坪源村老年人没有投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只有10%左右的老年人比较了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有90%左右的老年人则根本不了解二者的区别。
为了积极稳妥地解决好农民的养老问题,我国政府从1986年开始探索,到1991年,民政部在国内调查的基础上出台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同年在上东牟平县组织试点,随后在全国逐渐推广,已经有十多年了,但仅有10%的农村老年人比较了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他们中大多数人是通过听收音机`看电视而得知的。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些人认为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会增加农民的负担。同时,农村老年人参保投保意识淡薄,在投保问题上思想顾虑重重,怕政策不稳。
农村老年人大部分都是在家中靠儿女给的钱和自己种地,自己做饭,自给自足,只要不出大病,过着风顺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就是安度晚年了,别的什么也不求。
5.再婚状况:
主要从农村失去老伴的老年人是否想再找个老伴,他们的再婚状况以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阻碍因素等角度展开调查和分析。
有将近60%的农村老年人,在失去老伴后还是想再找个老伴的。一位姓沈的农村地区老人说:“人老了正是需要老伴的时候,儿女们跟自己亲,但人家不能总在自己身边。”
从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少有失去老伴的农村老年人能再找到老伴。众多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怕经济上负担不起。农村人一生中办的两件大事,一是盖房,二是给儿子娶媳妇,到自己年老时,自己手中已没有积蓄或积蓄很少。其次,是怕儿女们不养活自己了。中国农村实行的主要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家庭养老方式。儿女们在负担一个老人都觉得吃力的情况下,他们一般是不会允许自己的老人再娶老伴的。再次,是怕别人说三道四。农村中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失去老伴的老年人再娶老伴是老不正经。
(二)对策及建议。
①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1、加大对老年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全社会依法开展老龄工作、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敬老、助老、养老意识。主要抓好各个村的老龄宣传阵地建设,表彰先进,鞭挞落后,在全镇34个村范围内开展“敬老宣传一条街”活动。丰富老年人宣传内容,进一步宣传当前老龄化形势,强化全社会对老年人口的关注与重视;积极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大力宣传“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使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爱老的浓厚氛围。
2、要弘扬正气,鞭鞑丑恶,让不良风气没有生存的土壤。要在全社会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扬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先进典型,与妇联联合广泛开展争当“好媳妇”、“好婆媳”、“孝心儿女”和争创“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努力营造一个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争做尊老爱老模范的良好氛围。
3、要启动并广泛开展签订《家庭赡养义务书》的“孝心工程”.要充分巩固家庭养老的核心地位,将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具体化、规范化、法制化、透明化,用法律手段规范约束子女养老,通过与各个家庭签订协议,不能只是形式,要让每个子女认识到其中的真正意义,让他们从而增强养老的责任感,在全社会形成“老有所养”的良好氛围,确保“孝心工程”最终能真正为农村老年人造福。
4、要建立政策保障措施,为老年人“保驾护航”。加大老年人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提高老年人以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与司法部门联合设立专门的老年维权法庭,村老年委员会专门有人监督本村的不孝子女的行为。极其恶劣的事件要在本村通报批评,让道德与舆论的力量来约束他,只要改正的就一样可以上光荣榜。对屡教不改的不尽赡养义务、虐待老人的案件,要让法院依法予以惩处,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大力开展老年法律援助活动,对老年人的来信来访,要做到处结率达100%,确保虐待、不赡养老人案件发生率降到最低点,为老年人筑起一条畅通的法律援助通道。同时,在社会救助、减免负担等方面,让老年人享有更多优惠,建立健全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特困老年人社会救助制度。
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老年人安度晚年
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要求很低,只要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晚年的尊严能够得到社会和家庭子女的充分尊重,就心满意足了。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键是解决养老问题。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首先要搞好农村敬老院建设。敬老院是解决孤寡老人和困难老年人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主要场所,在有条件的乡镇农村,扩大建设规模,从而容纳更多的老年人,以弥补家庭养老不足,从而让老人们过的踏实,舒心。其次是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虽然我国的农村医疗事业发展的很好,但昂贵的药费、医疗费给农村老年就医带来了很大不便。农村的老年人都很会过,他们一听说看病得花很多钱,他们有点病就舍不得看了,于是小病扛、大病拖,一旦严重了,后果不堪设想,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健康与长寿。农村老年人是弱势群体,政府应在这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和帮助,以合作医疗为保障,建立起点高、标准规范的农村社区服务保障体系。另外,还要进一步做好农村老年人的救助工作。组织专门人员逐村进行了调查摸底,通过调查,我们对老年人据情予以帮助,并开展镇村干部每人救助一名特困老人,为老年人送爱心活动,并且帮助依靠老年人生活的学生解决上学难的问题。最后,建立农村老年人基地。建设老年基地是助老扶贫的一种有效形式,体现了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相结合。在农村,鼓励发展老年基地,把老年基地资金用于农村老年人事业,收益于农村老年人,为农村老年人作贡献。
2、进一步做好农村家庭子女工作,弘扬孝道。这一点而言,是衡量农村老年人晚年是否幸福的关键。据我们调查,发现有很多家庭子女做得不尽如人意。在有的村子里,媳妇打骂、虐待老人的现象还时常发生,而老人们却只有忍气吞声,周围的群众对这种丑恶现象也只是淡然漠视,社会舆论鞭鞑的力量更是显得苍白无力,法律的尊严也因为被侵犯的对象的沉默而显得无可奈何!所以,重视关心农村老年人,必须首先解决好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加强子女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让他们明白赡养老年人是儿女们应尽的义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对子女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们人都会老,要为自己的儿女树立起好的榜样,把赡养老人作为一项光荣的职责。
3、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要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首先要把老年活动场地建设纳入社会公共建设规划,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内容,根据各地情况,充分利用闲置房屋,采取改建、扩建相结合,建设几处老年活动场所,例如门球场、地掷球场,建立老年人健身房和活动室。为农村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创造一定的条件。其次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利用春节、老人节等重大节日,广泛举办适合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从而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之,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颁布实施十周年的大好形势下,2006年作为“老年人权益保障年”,我们深信:在各级组织的深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热忱关心下,在乡亲邻里的真情相助下,有儿女子孙的融融爱心,农村老年人一定能够像生活在城市里的老年人朋友一样,最终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六个老有”的理想,一定能够充分沐浴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阳光!
③需要党和国家的关心。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目前农村老年人所遇到的养老、医疗等各种问题,是"三农"问题的一部分,要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解决农村老年人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应紧紧地围绕"三农"问题来进行。不论是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医疗还是再婚问题都需要经济的支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战略性产业,但目前农业面临着总体收益低,谷贱伤农的现状。因此,要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索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收益中的贡献率。努力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事实证明,乡镇企业发达的地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也比较高,如苏南地区。加快乡村城镇化建设,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切实维护农村老年人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各项合法权益。
第二,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继续稳定和强化家庭养老方式的前提下,农村养老保险必须由家庭养老方式向社会养老方式过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强烈冲击。家庭规模和家庭收入是家庭养老的前提条件。随着计划生育的不断深入,家庭逐渐小型化、核心化,我国农村不少地区出现了"4-2-1"家庭结构。由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相应的家庭收入减少,赡养的能力降低,现行的农村家庭养老方式已难以承担农村养老保障的负荷。劳动就业制度的变革,自主用工使得就业竞争激烈,要求子女在事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家庭养老功能。
针对上述状况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来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制建设,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与健全社会保险制度,是世界各国开展社会保险工作的通行做法。应当从法律上明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健康发展。2、稳定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建立个人帐户将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属个人所有,实行向农民养老保险倾斜的政策。条件成熟后,我国也可借鉴外国经验,开征和形成社会保障税,实现社会保障金筹措方式的转变。3、尽快建立基金分级管理体制,加强基金监管力度,建立开放式的监督机制,完善审计、检察、财政等有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外部监督制度,以保证基金安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农民的养命钱,它的安全与否,能否保值增值,不仅关系到参保农民的切身利益,而切关系到社会的稳定。4、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重要性及社会保险意识宣传的力度。要使各级领导和群众接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必须大张旗鼓地宣传。要向各级领导和群众讲清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及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克服目前有关领导不重视,组织不力,农民思想顾虑过重的弊端。
第三,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完善合作医疗制度,改善农村的医疗服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合作医疗的组织领导。按照自愿量力、因地制宜、民办公助的原则,继续完善与发展合作医疗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提倡以县(市)为单位实行大病统筹,帮助农村老年人抵御个人和家庭难以承担的风险。
要加大力度巩固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要充分发挥县级医院在农村医疗市场中的"龙头"作用,积极指导乡政卫生院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加强对乡镇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乡镇卫生院发挥在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中的枢纽作用,加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要大力加强村卫生所的技术力量,迅速提高村医的整体技术素质。
国家应加大对乡村卫技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力度,加大卫校培养乡村卫技人员的规模,提高乡村卫技人员素质。克服目前农村医生缺,好医生更缺的状况。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条件。
第四,村委会在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1、在村民委员会中应专门设立能代表老年人利益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专门组织。该组织领导不由村长任命,而由全体村民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跟村长等一起由全体村民选举产生,以更好地保护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2、村委会妇女主任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应经常组织妇女们开展关于赡养老人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并建立相应的激励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多子女尤其是儿子多的家庭,在赡养老人方面,媳妇的人品、素质很重要。由于媳妇与自己的公公婆婆并无血缘关系,在嫁给自己的丈夫之前,该姑娘与自己未来的公公婆婆可能并不认识,即使认识也并无抚养关系。因此,在关于老人的赡养问题上,很多媳妇偏向于考虑自己小家庭的利益,而往往忽略了自己公婆的合理利益。而农村长期的风俗习惯是"两家的喜事一家办",即两家办喜事所花的钱都由男方家出钱。因此,娶一个媳妇对男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经济负担。一旦与自己的妻子离婚,多数男方很难再有经济力量娶老婆,而且多数农家里的家庭收入是由媳妇掌握。因此,在因老人赡养问题发生矛盾时,男方及其父母多数忍让于媳妇。中国农村主要实行的是家庭养老方式,老年人在自己年轻时省吃俭用,把攒下的钱给自己的儿子盖房子、娶媳妇,到自己年老时,已没有积蓄或积蓄很少,有的老年人还背上了一身的债。当他们年老体弱,失去劳动能力时,当他们需要自己的儿女赡养自己时,遇到的是因老人赡养问题而起的复杂的家庭矛盾。在农村,在多子女尤其是儿子多的家庭,此种情况并不是少数。
第五,需要国家和社会的积极支持。1、建立新型的五保体制加快集中给养步伐。目前,在南政乡除北长寿村建立了养老院,对村里五保老人实行集中给养外,其余各村实行的仍是分散给养方式。实行分散给养的村,村里的五保户反映自己得不到好的照顾,特别是在生病的时候,希望村里建立养老院。受村里经济状况的制约,北长寿村的养老院规模小、设施差,给养率和给养标准低,"医疗难"问题突出。村里实行税费改革后景况将更加严重。因此,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立与农村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五保体制加快集中给养步伐将显得日益迫切。2、国家应出台有关政策,根据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当地农村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线。对生活低于此线的当地特困家庭的农村老年人,国家和社会应给予一定的救济。
三、与我国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及小康社会建设的联系。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发生巨变的三十年,也是我国老龄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的30年。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指引下,我国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改革中摸索前行;老年福利、教育、文化、体育等事业快速发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风尚正在形成;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充实,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很好地维护和保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国老龄事业的产生、发展,就没有老龄事业今天的成就。
当然,制度机制是根本。真正在农村实现老有所养,关键还是要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水平相适应的农民养老保障制度,这应该是发展农村老龄事业的重要任务和优先领域。老让广大农民老有所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应该是完善的农民养老制度的有效运行和制度不断完善的得力保障。 发展老龄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以解决广大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致力于健全和完善老年政策法规体系,从制度上保证老龄事业的发展。致力于建立广泛覆盖、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其他保障制度相衔接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好老年人的“养”和“医”的问题。致力于建设更多更好的与老年人日常生活相关的文化、卫生、社区服务等公共设施(场所),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致力于发展城乡老年群众文艺组织,引导老年人开展科学文明、健康有益的老年群众文体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发展,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生命质量。
发展老龄事业,必须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必然给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发展老龄事业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是一项为民造福的德政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切实把老年人的事情放在心上,把老龄事业列入议事日程,加强对老龄事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解决好涉及老年人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发展老龄事业也是全民、全社会的责任,仅靠老年人自身不够,仅靠职能部门也不行,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只有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把各方面力量调动起来,形成全社会关爱老年人、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共同关注、关心老龄事业,关爱、帮助广大老年人,支持老龄工作,推动老龄事业的发展。
发展老龄事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已经具备了各种有利条件,迎来了老龄事业发展的历史机遇。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契机,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做好老龄工作,加快发展老龄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是否关爱老年人已成为现代社会是否文明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中国儒家学说几千年来倡导的“尊老”习俗已成为判断一个家庭是否文明、温馨、和睦、值得尊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在实现“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全社会各个层面都应时时刻刻关注老年人,让他们能轻松快乐地“守望幸福”到终了。老年人这个群体与其它社会群体不同,有其鲜明的特点,他们的辐射能力很强,可以为社会做许多有益的事,许多其它社会群体做不到的事;同时,这个群体也能对许多社会事业造成负面影响,原因往往是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关爱不够。党政部门和社会团体,民间团体和个人,家庭及成员都有责任做好老年人工作。一是维护好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使他们的“生命权、生存权、幸福权、自由权”得到切实的保障。从古到今,虐待老人、轻视老人的事不绝于耳,如子女不赡养老人,把老人撵出家门,断老人口粮,子女之间把老人推来推去,甚至因赡养问题上法庭打官司。二是要关爱老年人的“婚姻自由”。我们应当看到,在当今社会上有许多老年人因子女反对再婚而孤独一身到终了,带着遗憾离开人世,显得十分凄冷寒酸,瘦弱的背影让人难于忘怀。三是不要忘记老年人为国为家立下的功勋。没有他们的付出和努力,国家的成就和家庭幸福无望。“财富共赏”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今天的成就是昨天的继续,今天的财富中含有昨天的“汗水”,昨天的努力和付出,甚至昨天的“血水”。“共赏”成为必然,成为理所当然。我们应当看到,当今的有些“执政者”会遗忘“理所当然”的事,把老年人视作包袱,视作麻烦者。四是要始终如一地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治疗,使老年人保持健康的心态,为守望幸福奠定基础,为预防“生理疾病”创造条件。五是对老年人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埋怨,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冷漠。时时事事想到他们,这是老人们最希望得到的“礼物”和“药物”,它能“治”百病,是传世珍宝。
四、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怎样想,自尊自重自作主张组织做。
了解我国农村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受损情况及他们目前的生活状况 ,对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农村老年人 ,当他们退出劳动领域之后 ,其经济来源只能依赖于家庭 ,特别是当他们年迈体衰生活不能自理之后 ,家庭的经济及护理老人的负担将变得沉重 ,且随着家庭规模的日趋减小 ,这种矛盾将会更加突出。本文针对我国农村生活失去自理老人的生活现状、疾病状况及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 ,为卫生保健确定高危人群、合理配置卫生资源、逐步增强养老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老年政策的制定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伍』 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共有多少
科技部、教育部联合下文,公布了全国第二批29所获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计划”由科技部、教育部于2012年联合启动实施。根据科技部、教育部建设规划,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将整合集聚科技、教育、人才等资源,大力推进校地、校企、校所间深度合作,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教科推一体化的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三化同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陆』 我的家乡山东的30年来的变化
朋友结合实际进行修改:30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十八位农民冒着坐牢的风险在“大包干”的契约上摁下了十八个鲜红的指印,从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这场变革的先行者是农民,实验场是农村。“中国改革看农村,农村改革看山东”,山东农村的改革和开放也走过了30年的历程,并且取得了瞩目成就。在这个历史的节点,山东行政学院党委副书记、山东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山东省县域经济研究所副会长兼秘书长高焕喜,这位省内知名的农经界专家,这位山东30年农村改革历程的推动者和见证者,带领本报记者沉淀历史,整理思绪,回顾山东农村改革所走过的艰苦历程,总结农村改革的经验,并对未来山东农村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
三十年:三个三步走
记者:您对30年来山东农村改革开放总体上是什么评价?
高焕喜:1978年以来的农村改革,目标就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其紧紧围绕的核心是保障和维护农民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30年来,山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生产力得到极大促进,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伟大成果都得益于改革。为了农民的福祉,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改革是必须进行的。1978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叶,是改革促发展,改革促开放;90年代末期,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发展和开放倒逼改革,因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山东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其农村改革在国内具有榜样和标杆的作用。在中国农经学界,有“中国改革看农村,农村改革看山东”的说法,这就说明山东农村的改革和开放是中国“三农”发展的缩影,其改革的路径对全国甚有意义。
记者:30年来山东的农村改革是如何促进农村生产进步的?具体的历史进阶又是如何实现的?
高焕喜:要促进生产力,必须使得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改革首先就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这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轴线,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自1978年开始,首先在农村中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中重要的形式是“大包干”。众所周知,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实际上山东东明的某些农民在这之前就已经把地分了,农村的改革山东农民走得很靠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把人和生产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改变了以前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的利益与生产挂钩不直接,对发展生产没有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做到了“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改革使得生产关系中劳动者的权、责、利有机结合起来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迸发出来了,生产也就很快发展起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到位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步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山东省,是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推进,从西向东推进的。
1985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在农村普遍实行,生产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民有了粮也有了钱,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在许多地方出现了农产品难卖的问题。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了“苍山蒜薹”事件。当时,粮食主要由国家统一收购,由于尚未放开的市场难以消化迅速增加的农产品,从而出现了卖粮排队的情况,甚至有棉农卖棉花要排整整一天的队,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挫伤。这时,一方面需要调整农村中的生产结构,以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一方面要切实为农民解决卖难问题,并要让农产品卖到较好的价钱。这时,诸城提出了“贸工农一体化”、“农工商一体化”,贸工农、农工商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到1992年,潍坊正式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实施,为解决市场问题,即农产品交换问题,提供了松散的组织制度保障,这使得农业与上下游产业环节的利益关系较为理顺,实现了不同生产经营部门间的初始的利润平均化的格局。这样,改革就进入了第二步。从农业产业化实施以后,农民的经济行为更加理性,农村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又出现了退耕还林、还草和把粮食作物改种经济作物的情形。到1993年,政府正式肯定了农业产业化,萌发于山东的“农业产业化”得到了普遍认可,这也是山东农村改革为全国农村改革所做的巨大贡献。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农民与企业因农产品买卖关系不断出现问题,出现了因市场价格变动,企业或农民不按原合同价格履约,甚至毁约等情形。因为农业产业化的利润分配还是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进行的,遇有市场波动,很容易出现矛盾。这时,从生产关系层面孕育并出现了第三步改革:农业企业化。在90年代末的淄博临淄等地,出现了土地入股、农民合伙、龙头企业租赁农民土地搞种植养殖等情形。这时伴随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开始步入低谷。不少农民企业家把乡镇企业挣的钱转手投资农业生产,有的大面积承包荒滩,承包荒山,农业企业化就是这样萌发的。所谓农业企业化,就是按照现代企业的理念和机制来改造传统农业,把各种要素按企业要求重新优化组合,这就能解决农民与企业之间的矛盾,提升农业效益。今后的趋势是,推进农业企业化,升级农业产业化。
记者:国家针对农村的改革和开放,制定了哪些具体重大的政策变革?为什么要制定这些方针政策?这些政策起到了什么作用?
高焕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以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政策好不好、适用不适用要看它能否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从上层建筑这个层面看,国家实行的涉农的若干重大政策调整,确实起到了促进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因为适应了农民的要求,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第一步,从1979年起,国家将农产品收购价格提升30%,农产品的大幅涨价,使农民得到了实惠,从而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使生产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
当农村改革逐步推进的时候,城市中的改革却步伐很小,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农村经济的活跃程度超过了城市。此时的市场极度饥渴,各种商品非常短缺,几乎生产什么都能赚钱,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一层面的改革迈出了第二步,1983年,中央号召鼓励农民发展乡镇企业,此后,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萌发成长。山东的乡镇企业有了发展,胶东地区走在前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乡镇企业为市场提供越来越多的商品,国民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改变,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占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同时,乡镇企业的崛起也培养了一批农民企业家。伴随着乡镇企业的悄然兴起,农村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空前涌动,人口素质得到了提高,农村社会阶层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本世纪以来,中央对三农问题非常关注,到2000年以后,这方面的改革迈出了第三步,国家相继推进了农村的税费改革,取消了“三提五统”。减免农业税,“农民种地再不用交税了”,中央政府郑重宣布全国农民从此免交农业税,这是中国自有阶级社会以来破天荒的第一次,(当然,不排除这种情形在历史上短期局部也偶尔出现过),这是历史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改革。
记者:30年来,农村的改革和开放使得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缩小城乡差别上,产生了哪些变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高焕喜: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一个均衡的发展,有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产业差别,归根结底还是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因此,农村的改革必须解决城乡差别问题,协调城乡关系。从社会关系、城乡关系的层面看,这方面的改革也走了三步。
第一步,允许农民进城进行自由贸易。在改革开放以前,社会管理很严,市场自由交易也是不允许的,不允许农民到城里自由买卖农产品。放开城市市场,允许农民进城贸易,既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活跃了城市市场,这是城乡进行交流和互动的开始。
第二步,到了1984年左右,随着乡镇企业的繁荣,国家进一步放松人口的流动,允许农民进城务工,进一步冲破了分割城乡的就业樊篱。在这之前,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人口的就业流动很难,农村人要“跳出农门”进城,只有上学、参军、招工三条路可走,而能够真正实现进城梦想的农民少之又少。给予农民在城里的就业“打工”权之后,农民真正有了通过自身的工作而改变命运的权利。这时,一个叫“民工潮”的新词汇开始出现,这股人潮的涌动深刻地改变了城市,也深刻地改变了农村。过去农民进城做工连想都不敢想,现在农民工和城里人虽然还不能完全平等,但毕竟使农民有了更多机会。
党的十六大以来,这一层面的改革走到了第三个阶段,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融入了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五个统筹”、“新农村建设”都是这种“统筹城乡”思路的体现。目前有不少城市已经取消了城乡户口的差别,而户籍制度是城乡分割的根本的制度约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差别将是历史的趋势。在社会保障、就业教育等政策上,国家正在将农村居民统一纳入、统筹考虑,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因此,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从三个层面看都分别走了三步,这三个层面及三个层面中的三步是互相交叉交融、互相依存依托、又相互促进、促动的,这三个层面的改革共同构成了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
中国改革看农村农村改革看山东
记者: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改革看农村,农村改革看山东”,山东省农村的改革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您认为这三十年来山东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高焕喜:山东省农村改革能走在全国的前列,主要有以下几条基本的经验:
第一,山东省农村改革三十年来政策稳健,连续性强。山东省的政策历来以稳健著称,农村改革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山东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农村改革,不断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政策稳步推进,衔接良好,没有出现“上一任挖,下一任填”等瞎折腾现象,保护了农业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当然,山东省农村改革政策的稳定性与山东作为儒学发源地,倡导中庸之道的传统思想影响也有关。
第二,嫁接组合,善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为对接港澳,我国南方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市场经济比较发达,而北方改革开放稍晚于南方,传统体制的东西多一些。山东省介于南北方之间,有效地将传统体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在嫁接组合的基础上,谋求创新突破,这种结合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山东省农村改革之所以比较成功,与这种思维与做法紧密相关。而充分运用这一思维与做法,将市场与计划完美结合的典范就是寿光。上世纪90年代初,寿光的大白菜产量巨大,销售压力随之而来。我们在寿光组织召开了培育市场的理论研讨会,当时探讨的就是如何将计划与市场进行有效结合的问题,会后全国各大媒体给予了充分报道,由此全国很多地方要求购买寿光的大白菜等蔬菜,从而架起了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到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北京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大钟寺蔬菜市场来自寿光的蔬菜一度占到市场份额的40%以上。以此为契机,寿光开始倡导大规模的蔬菜种植,建起了号称“江北第一家”的蔬菜批发市场,一直发展到今天这种规模。除寿光之外,山东省各地包括昌邑经验、招远经验、牟平经验、胶州经验、胶南经验等都是立足当地实际,有效进行嫁接组合,实现创新的鲜活例子。
第三,落点扎实,重视县域。山东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一直把县域经济当作一项工作重点抓在手上,善于总结和运用县域创造的经验指导和推动面上的工作。山东省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成效也很明显:在全国第一次百强县评比中,山东省占了23席,位列第一;1992年李鹏总理在常熟主持召开全国第一个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第一个发言介绍经验的就是山东;山东的县域经济发展与广东、苏南、浙江并列,是全国的四大亮点之一;2000年以来,山东省的县域经济出现了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局面。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很多经验都是由县域总结的。山东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要解决我省的“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必须从县域切入,从县域着手解决,牢牢抓住县域经济的发展。
第四,善用专家,勤于调研。山东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专家的作用,组建了农业专家顾问团,由省委老领导、著名农业专家陆懋曾担任顾问团总团长。省里许多重大决策大都咨询专家们的意见,专家们也经常向省里提出建议。去年,我曾提出的重视培育农村大户、着力打造农业名牌得到了分管省领导的肯定,被吸收进省委、省政府的有关决策。山东省委、省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经常深入实际,组织调研,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以确保决策科学性。
第五,巧抓重点,方法得当。历届山东省委、省政府都善于抓重点、抓典型、抓“两头”,比如在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上的促强扶弱,提出三十个强县三十个弱县,针对不同的县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山东省提出的突破济南、突破菏泽等战略也是抓重点的体现。在县域经济的发展方面,山东省总结出多种以县域为基础的特色模式,比如莱西的村级财务公开,莱芜完善乡镇功能,章丘的城镇带动、新农村建设、县域园区的发展,山亭的高标准起步跳跃式发展,泗水的走出贫困模式,金乡的农贸带动,高唐的工业带动等等,省里往往通过开现场会等方式积极推广这些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陵县、诸城、寿光、山亭等许多县(市、区)都开过现场会。
记者:山东省在农村经济的发展方面有别于其他省份的独有的特点有哪些?
高焕喜:在山东省三十年的农村改革中,有四大亮点应该是举国公认,也是让人信服的。
第一是农业良种工程。山东省在上世纪80年代初作出了实施农业良种工程的决策,即农业生产加快推广良种,在种植(包括粮、棉、蔬菜、水果等)、养殖等农业种苗使用问题上加快良种化进程。正因此,山东省的农业良种普及率最高,普及得最早。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农业能出现众多的全国第一,比如粮食、棉花、花生、蔬菜、水产、畜产品等总产量,都曾在全国一度第一或目前依然位居第一。这些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优势的取得与良种工程的开展、普及是密切相关的。实施良种工程结合实施良法等耕作制度的改良,并且要培训农民、教育农民如何使用良种良法,这恰是依靠科技支撑农业的发展。
第二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最早是在山东叫响的,从1987年在诸城开始出现,到1992年正式提出了“农业产业化”,这一提法当时曾引起很大的争议。山东省委、省政府及时肯定了这一具有改革意义的做法,并加快了在全省范围的推广,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对全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不仅解决了山东当时农业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创造了经验,涌现了典型,提升了山东农业的知名度,从更高层面看农业产业化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完善,它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公平交易和农业生产部门与加工、商贸部门的利润相对公平分配问题。
第三是农业国际化。山东是最先在全国叫响发展外向型农业口号的省份之一。我早在1998年的时候就提出了“山东农业的出路在国外”、“实施农业国际化”的观点,为什么呢?首先,山东农业基础好,地理位置优越。山东省离日本、韩国都很近,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其次,周边其他省份的农业急起直追,国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曾做过统计,2000年寿光蔬菜在北京大钟寺批发市场的份额由40%下滑为14%。这迫使山东省寻找新的市场和增长点,使农产品走出国门,抢占国外市场正当其时。为此,我们曾做了大量调研,到许多地方宣讲实施农业国际化的必要性。由于各级政府和企业与基层对农业国际化的重视,山东省的农业国际化得到了迅速推进。截至2007年,山东省的农产品出口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第四是注重县域经济的发展。30年来,山东省曾总结、推广了一大批县域改革与发展的典型,以县域为抓手为载体,对推动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山东经济在全国GDP排名中位居席次,与山东省县域经济的繁荣紧密相关。据统计,山东省GDP总量的80%都是县域经济创造的。
这四大举措是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亮点,也是最让人信服的成就。
山东农村改革开放前瞻
记者: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高焕喜:我省的农村经济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也还存在着诸多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比如,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增收先增岗”。现在突出的问题是人多地少,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不匹配。只有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农村中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问题,农民增收才能成为现实。当然,同时还有农业增效、农民增智、政府增服、财政增扶的问题。此外,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业效益低,农业中叫得响的名牌少;二是农村规划不合理,存在严重的建设浪费问题;三是生产规模小,土地流转困难。我之所以提出培育农村种植大户的建议,就是希望农村土地能够适当集中;四是农业生产资金缺乏,农民融资困难。在农民融资问题上存在大银行看不上眼,小银行不敢贷款给农民,农民民间融资又无法无据的问题。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所有这些困难都是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也必将在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得到解决。
记者:下一步应该如何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高焕喜: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工作:
第一,以增收为核心,紧紧抓住创业增岗。政府对农村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可考虑实行转移就业、拓展就业予以补贴;对吸纳就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奖励;对培育就业人才予以扶持;积极投资兴办创业孵化机构等。
第二,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企业化的骨干力量,抓好了可以带动更多农户和基地,也是农村规模经营的主要途径。
第三,以名牌为抓手,打造各地特色品牌。品牌是产品内在质量品质的外在表现,品牌打出去之后,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比如大泽山的葡萄有的能卖到200多元一公斤,胶州大白菜能卖到50多元一棵。要想获得更大的利润,必须打造农业名牌,要想在农业发展领域走在其他省份的前面也必须打造名牌。
第四,以大户为基础,培植农业精英。现在的农村人才缺乏,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连高中生和青壮年劳动力也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培养的农业人才也想找机会“跳出农门”。为此,我们应通过培育农村各类生产经营大户为农村发展培养和保留住精英人才,同时还应该注意对农村妇女的培养。因为今天妇女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维系农村社会关系的轴心要素。
第五,以合作组织为纽带,发展农业中介组织。上世纪90年代我省涌现出一批农村合作组织的典型,但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远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民不论大户还是小户都需要通过中介组织与市场对接,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今天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之急需。下一步我们应重视培育发展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各类中介组织。
第六,以改革为动力,加大支农、扶农的力度。现在国家有能力支持农业的发展,今年国家拿出了5800多亿元资金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的问题是要把这块资金的使用筹划好、管理好、利用好,使之发挥更大更有效的作用,在进一步完善相关监管措施的情况下,使农业、农村和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
第七,以投入为引子,推进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要在政府的引导下,让社会各界和地方各级政府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领域和新农村建设中去。
第八,以选人育人为重点,选好配好基层领导班子。“选好一个人,带起一个村;选好一个长,救活一个厂”。选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担任村领导,让他们开拓进取,带领广大农民奔小康致富,同时要重视对干部和广大农民的培训和培养,要营造稳定的培训机制对农民和村官尤其是村干部进行不间断滚动式的培训。
『柒』 国家121工程是什么
“121工程”,即“一城”、“两区”、“百园”结盟。为全面落实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版,贯彻协同创权新战略,科技部启动了“121工程”(一城两区百园结盟),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统筹部省科技资源、行政资源和自然资源,聚集科技、金融、信息、服务等多种要素,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
为推动“121工程”的深入实施,2012年7月3日,中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农科城投资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科技部张来武副部长在签约仪式上指出,双方的合作体现了中央提出的协同创新精神,是很好的协同创新范例,将是“121工程”标志性的合作。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是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这表明中央对大学服务三农给予了极高期待,我国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推动三化同步,就要解决现代农业、城乡统筹的服务体系问题。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为突破口,构建以大学为依托的农技推广模式,这对我国公益性的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捌』 新农村集中居住点什么意思
新农村集中居住点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经过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统一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也称为“中心村”),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
新农村集中居住安置后应该严格落实省、市要求,安置设计是独院、双拼、联排式等,符合农民生活习惯和使用需求。
居住人群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内的4类重点对象,房屋质量较差的农户,远离集镇和交通干线、零散居住的自然村组和单庄独户,长期无人居住、年久失修的“空关房”和靠近污染源、靠近水源地、靠近生态红线的农房等作为优先推进对象,其他有住房改善意愿、愿意集中居住的农户也可以纳入,做到以户定建、以人定房。
(8)苏南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扩展阅读:
农民集中居住的好处:
1、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农村聚居点建设将若干个村整合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形成新型社区,使农民集中居住,可以有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农村建房点多、面广等状况,节约出大量土地可以复垦为耕地或调整为建设用地,有利于农民增收。
2、拉动农村经济。建设农村聚居点,一方面可以直接扩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和建房消费需求,带动钢铁、水泥、电力、交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改善,各项基础和保障措施逐步健全,可以有效刺激社区居民消费升级,把农村潜在的巨大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活跃农村经济。
3、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建设农村聚居点,可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使广大农民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文明程度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服务和待遇。通过产业支撑等措施,农民实现了就地转移、就地上班、就地城镇化,过上了既“安居”又“乐业”的理想生活。
『玖』 改革让GDP先行一步 但人的转变没
你好
30前安徽凤阳岗村十八位农民冒着坐牢风险包干契约摁十八鲜红指印拉改革放序幕场变革先行者农民实验场农村改革看农村农村改革看山东山东农村改革放走30历程并且取瞩目历史节点山东行政院党委副书记、山东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山东省县域经济研究所副兼秘书高焕喜位省内知名农经界专家位山东30农村改革历程推者见证者带领本报记者沉淀历史整理思绪顾山东农村改革所走艰苦历程总结农村改革经验并未山东农村进步深化改革、扩放提前瞻性建议
三十:三三步走
记者:您30山东农村改革放总体评价
高焕喜:1978农村改革目标解放发展农村产力其紧紧围绕核保障维护农民利益特别经济利益30山东农村经济社发展巨产力极促进农民收入断增水平断提高些伟都益于改革农民福祉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改革必须进行1978世纪90代叶改革促发展改革促放;90代末期特别本世纪发展放倒逼改革改革没路
山东作传统农业省其农村改革内具榜标杆作用农经界改革看农村农村改革看山东说说明山东农村改革放三农发展缩影其改革路径全甚意义
记者:30山东农村改革何促进农村产进步具体历史进阶何实现
高焕喜:要促进产力必须使产关系产力相适应改革首先产关系调整产关系调整按照历史发展间轴线体三阶段
自1978始首先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重要形式包干众所周知安徽凤阳岗村村民第吃螃蟹实际山东东明某些农民前已经农村改革山东农民走靠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资料机结合起改变前吃锅饭干干少农民利益与产挂钩直接发展产没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做包干包干直直拐弯交足家留足集体剩都自改革使产关系劳者权、责、利机结合起农民产积极性迸发产快发展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位渐进程步直延续世纪80代期山东省欠发达区向发达区推进西向东推进
198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农村普遍实行产迅速发展农民粮钱温饱问题解决许现农产品难卖问题背景现苍山蒜薹事件粮食主要由家统收购由于尚未放市场难消化迅速增加农产品现卖粮排队情况甚至棉农卖棉花要排整整队农民产积极性定程度受挫伤面需要调整农村产结构适应市场化需求面要切实农民解决卖难问题并要让农产品卖较价钱诸城提贸工农体化、农工商体化贸工农、农工商间风险共担利益均沾;1992潍坊式提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实施解决市场问题即农产品交换问题提供松散组织制度保障使农业与游产业环节利益关系较理顺实现同产经营部门间初始利润平均化格局改革进入第二步农业产业化实施农民经济行更加理性农村结构调整进步加快世纪80代期现退耕林、草粮食作物改种经济作物情形1993政府式肯定农业产业化萌发于山东农业产业化普遍认山东农村改革全农村改革所做巨贡献
世纪90代末期现新问题:农民与企业农产品买卖关系断现问题现市场价格变企业或农民按原合同价格履约甚至毁约等情形农业产业化利润配同利益主体间进行遇市场波容易现矛盾产关系层面孕育并现第三步改革:农业企业化90代末淄博临淄等现土入股、农民合伙、龙企业租赁农民土搞种植养殖等情形伴随城市企业改革步伐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始步入低谷少农民企业家乡镇企业挣钱转手投资农业产面积承包荒滩承包荒山农业企业化萌发所谓农业企业化按照现代企业理念机制改造传统农业各种要素按企业要求重新优化组合能解决农民与企业间矛盾提升农业效益今趋势推进农业企业化升级农业产业化
记者:家针农村改革放制定哪些具体重政策变革要制定些针政策些政策起作用
高焕喜:政策制定执行现实产力发展水平基础政策、适用适用要看能否适应产力发展要求层建筑层面看家实行涉农若干重政策调整确实起促进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用适应农民要求产力发展需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第步1979起家农产品收购价格提升30%农产品幅涨价使农民实惠进步调农民种积极性使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
农村改革逐步推进候城市改革却步伐世纪80代前期农村经济跃程度超城市市场极度饥渴各种商品非短缺几乎产都能赚钱背景层面改革迈第二步1983央号召鼓励农民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雨春笋般萌发山东乡镇企业发展胶东区走前面随着越越乡镇企业市场提供越越商品民经济结构发改变蓬勃发展乡镇企业占整民经济半壁江山同乡镇企业崛起培养批农民企业家伴随着乡镇企业悄兴起农村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空前涌口素质提高农村社阶层悄发着变化
本世纪央三农问题非关注2000面改革迈第三步家相继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三提五统减免农业税农民种再用交税央政府郑重宣布全农民免交农业税自阶级社破荒第(排除种情形历史短期局部偶尔现)历史性具划代意义重改革
记者:30农村改革放使乡村发翻覆变化缩城乡差别产哪些变革起作用
高焕喜:经济发展均衡发展区差别、城乡差别、产业差别归根结底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农村改革必须解决城乡差别问题协调城乡关系社关系、城乡关系层面看面改革走三步
第步允许农民进城进行自由贸易改革放前社管理严市场自由交易允许允许农民城自由买卖农产品放城市市场允许农民进城贸易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跃城市市场城乡进行交流互始
第二步1984左右随着乡镇企业繁荣家进步放松口流允许农民进城务工进步冲破割城乡业樊篱前城市农村间口业流难农村要跳农门进城、参军、招工三条路走能够真实现进城梦想农民少少给予农民城业打工权农民真通自身工作改变命运权利叫民工潮新词汇始现股潮涌深刻改变城市深刻改变农村农民进城做工连想都敢想现农民工城虽能完全平等毕竟使农民更机
党十六层面改革走第三阶段城乡统筹发展思路融入农村改革历史进程五统筹、新农村建设都种统筹城乡思路体现目前少城市已经取消城乡户口差别户籍制度城乡割根本制度约束随着经济社发展要求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差别历史趋势社保障、业教育等政策家农村居民统纳入、统筹考虑进步缩城乡差别
农村改革放三十三层面看都别走三步三层面及三层面三步互相交叉交融、互相依存依托、相互促进、促三层面改革共同构波澜壮阔农村改革放历史潮
改革看农村农村改革看山东
记者:种说改革看农村农村改革看山东山东省农村改革走全前列您认三十山东农村改革基本经验哪些
高焕喜:山东省农村改革能走全前列主要几条基本经验:
第山东省农村改革三十政策稳健连续性强山东省政策历稳健著称农村改革例外改革放历届山东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农村改革断前工作基础总结经验政策稳步推进衔接良没现任挖任填等瞎折腾现象保护农业发展连续性持续性山东省农村改革政策稳定性与山东作儒发源倡导庸道传统思想影响关
第二嫁接组合善于创新改革放接港澳我南改革放先行步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北改革放稍晚于南传统体制东西些山东省介于南北间效传统体制与市场机制机结合起嫁接组合基础谋求创新突破种结合特色社主义特点山东省农村改革所比较功与种思维与做紧密相关充运用思维与做市场与计划完美结合典范寿光世纪90代初寿光白菜产量巨销售压力随我寿光组织召培育市场理论研讨探讨何计划与市场进行效结合问题全各媒体给予充报道由全要求购买寿光白菜等蔬菜架起产与消费桥梁世纪90代半期北京蔬菜批发市场钟寺蔬菜市场自寿光蔬菜度占市场份额40%契机寿光始倡导规模蔬菜种植建起号称江北第家蔬菜批发市场直发展今种规模除寿光外山东省各包括昌邑经验、招远经验、牟平经验、胶州经验、胶南经验等都立足实际效进行嫁接组合实现创新鲜例
第三落点扎实重视县域山东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直县域经济作项工作重点抓手善于总结运用县域创造经验指导推面工作山东省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效明显:全第百强县评比山东省占23席位列第;1992李鹏总理熟主持召全第县域经济工作议第发言介绍经验山东;山东县域经济发展与广东、苏南、浙江并列全四亮点;2000山东省县域经济现百花齐放、万马奔腾局面山东省经济发展经验都由县域总结山东省农业省要解决我省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必须县域切入县域着手解决牢牢抓住县域经济发展
第四善用专家勤于调研山东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专家作用组建农业专家顾问团由省委领导、著名农业专家陆懋曾担任顾问团总团省许重决策都咨询专家意见专家经向省提建议我曾提重视培育农村户、着力打造农业名牌管省领导肯定吸收进省委、省政府关决策山东省委、省政府关职能部门经深入实际组织调研解掌握第手资料确保决策科性
第五巧抓重点历届山东省委、省政府都善于抓重点、抓典型、抓两比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促强扶弱提三十强县三十弱县针同县采取同发展战略取较效山东省提突破济南、突破菏泽等战略抓重点体现县域经济发展面山东省总结种县域基础特色模式比莱西村级财务公莱芜完善乡镇功能章丘城镇带、新农村建设、县域园区发展山亭高标准起步跳跃式发展泗水走贫困模式金乡农贸带高唐工业带等等省往往通现场等式积极推广些县域经济发展典型模式陵县、诸城、寿光、山亭等许县(市、区)都现场
记者: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面别于其省份独特点哪些
高焕喜:山东省三十农村改革四亮点应该举公认让信服
第农业良种工程山东省世纪80代初作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决策即农业产加快推广良种种植(包括粮、棉、蔬菜、水等)、养殖等农业种苗使用问题加快良种化进程山东省农业良种普及率高普及早改革放山东农业能现众全第比粮食、棉花、花、蔬菜、水产、畜产品等总产量都曾全度第或目前依位居第些农产品产量质量优势取与良种工程展、普及密切相关实施良种工程结合实施良等耕作制度改良并且要培训农民、教育农民何使用良种良恰依靠科技支撑农业发展
第二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早山东叫响1987诸城始现1992式提农业产业化提曾引起争议山东省委、省政府及肯定具改革意义做并加快全省范围推广农业产业化实施全省农村经济发展产积极影响仅解决山东农业面存诸问题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创造经验涌现典型提升山东农业知名度更高层面看农业产业化农村产关系完善效解决农产品公平交易农业产部门与加工、商贸部门利润相公平配问题
第三农业际化山东先全叫响发展外向型农业口号省份我早1998候提山东农业路外、实施农业际化观点呢首先山东农业基础理位置优越山东省离本、韩都近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其周边其省份农业急起直追内市场竞争越越激烈我曾做统计2000寿光蔬菜北京钟寺批发市场份额由40%滑14%迫使山东省寻找新市场增点使农产品走门抢占外市场其我曾做量调研许宣讲实施农业际化必要性由于各级政府企业与基层农业际化重视山东省农业际化迅速推进截至2007山东省农产品口连续八居全第口量占全总口量四
第四注重县域经济发展30山东省曾总结、推广批县域改革与发展典型县域抓手载体推全省经济社发展产重要作用山东经济全GDP排名位居席与山东省县域经济繁荣紧密相关据统计山东省GDP总量80%都县域经济创造
四举措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亮点让信服
山东农村改革放前瞻
记者: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存哪些问题
高焕喜:我省农村经济虽取发展存着诸亟待重视解决问题比比较突问题农民收入增缓慢问题要想解决问题我看增收先增岗现突问题少劳力与产资料匹配增加业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力剩余劳间问题农民增收才能现实同农业增效、农民增智、政府增服、财政增扶问题外存几面问题:农业效益低农业叫响名牌少;二农村规划合理存严重建设浪费问题;三产规模土流转困难我所提培育农村种植户建议希望农村土能够适集;四农业产资金缺乏农民融资困难农民融资问题存银行看眼银行敢贷款给农民农民民间融资据问题
我应该看所些困难都发展产问题必农业进步发展解决
记者:步应该何解决农业经济发展存问题
高焕喜:我认应该几面着手做工作:
第增收核紧紧抓住创业增岗政府农村应实施积极业政策考虑实行转移业、拓展业予补贴;吸纳业企业、事业单位奖励;培育业才予扶持;积极投资兴办创业孵化机构等
第二龙企业骨干培育壮龙企业龙企业农业产业化农业企业化骨干力量抓带更农户基农村规模经营主要途径
第三名牌抓手打造各特色品牌品牌产品内质量品质外表现品牌打获超额利润比泽山葡萄能卖200元公斤胶州白菜能卖50元棵要想获更利润必须打造农业名牌要想农业发展领域走其省份前面必须打造名牌
第四户基础培植农业精英现农村才缺乏愿意农村业连高青壮劳力愿意事农业产培养农业才想找机跳农门我应通培育农村各类产经营户农村发展培养保留住精英才同应该注意农村妇培养今妇已农业产主力维系农村社关系轴要素
第五合作组织纽带发展农业介组织世纪90代我省涌现批农村合作组织典型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远适应实际需要农民论户户都需要通介组织与市场接解除农民顾忧现代农业发展社工断细化客观要求今农村经济加快发展急需步我应重视培育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体各类介组织
第六改革力加支农、扶农力度现家能力支持农业发展今家拿5800亿元资金支持农业农村经济社发展关键问题要块资金使用筹划、管理、利用使发挥更更效作用进步完善相关监管措施情况使农业、农村农民更实惠
第七投入引推进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让社各界各级政府拿更资金投入农业领域新农村建设
第八选育重点选配基层领导班选带起村;选救厂选德才兼备优秀才担任村领导让拓进取带领广农民奔康致富同要重视干部广农民培训培养要营造稳定培训机制农民村官尤其村干部进行间断滚式培训
『拾』 拖后腿发挥法庭
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群体是我国最大的人口群体,而农村老年人口也是我国最大的老年人群体。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大,近年来,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在加快。因此,关注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了解他们的现状,积极解决他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加大,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老年人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老年人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质量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的优劣不仅受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的影响,而且很大部分是由于精神上的孤独所致。这也是我国发展老年事业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二、我国老年人的生活状况、问题及相关对策。 (一)状况。 1.思想政治状况:这里所指的思想政治状况包括老年人对政府的态度与评价、对党的态度与评价、对改革理解与认同程度等三方面。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由于时代的原因和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也有了改善,信任党的领导,拥护党的领导,赞成政府在农村的改革政策。同时,部分老年人对目前社会上的贫富分化、腐败现象和村民自治中存在的不健全方面表示了自己的忧虑。但是绝大部分老年人都表示不怎么关心国家大事,只要天下太平,有好日子过就可以。 2.住房状况:主要从农村老年人有没有自己的住房,若有自己的房子,对自己目前的住房状况感到是否满意;若没有自己的房子,那自己的住房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以及自己对目前的住房状况是否满意等角度展开调查和分析。根据了解,有八成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有自己的房子,他们中大多数人对自己目前的住房状况感到很满意或满意。他们的房子大多是改革开放后由自己或自己跟儿女们一起修的。近二成的农村老年人没有自己的房子,跟儿女或其他亲戚住在一起,主要是跟儿子住在一起。他们中有一半略多的人常年住在一个儿子家中。调查中发现,由于外出务工的人口比较多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年人和小孩留在家里,照看家,照看小孩。有极少数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也被送老了乡上的敬老院,或是村委会和村民给予极大的帮助。在农村地区的调查过程中经村张的介绍,了解到有一位孤寡老人,不管村委如何劝说就是不愿意去敬老院安度晚年,只愿住在自己简陋的房子里,最后村委决定经常去看望老人,给她上“五保”户,为她提供尽可能的帮助,这一事实后来从村民口中也得到证实。 3.医疗状况:主要是从农村老年人得病后的反应(立即找医生还是采取拖、扛的办法)、老年人对自己村里的医疗条件的满意程度、老年人得病所花的钱由谁出等方面开展调查和分析。根据对一位叔叔和一位爷爷的访谈,我们知道尽管农村地区开始实行了医疗保险由于对它不是很了解,也很少用它,大部分老年人得了小病之后都不去就医,而是用自家的土方法,他们是这样说的:“小病能扛就扛,现在身子骨还算硬朗,总会好的。大病就死扛吧,那得花多少钱来治,咱又没有钱,还不是花儿女的钱,整得不好钱花去了,病都还没有看好,何必花那个冤枉钱,再说现在农村有几个人可以看的起大病呢?人都这把年纪了,何必还给孩子们拖后腿呢。”经过调查发现只有那些儿女比较富裕的老年人才会在得大病的时候去就医,只是农村地区的农民大部分都不是很富裕,坪源村由于地处山区,收入来源较少,负担过重(主要是儿女的受教育花费),富裕的家庭不到5%。不过大部分老年人对村上的卫生所的条件还是比较满意的,唯一有意见的就是说药太贵了点,买不起!只有近20%的农村老年人认为他们村的医疗条件比较差或很差,村里医生少,好医生更少。大量无学历甚至未经过培训的人员充斥着乡村卫生人员队伍,农村老年人所接受的医疗服务质量不容乐观。 4.养老状况:主要从农村老年人是否投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商业保险及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了解情况以及如何养老等方面来展开调查和分析根据访谈有100%的被调查农村地区和坪源村老年人没有投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只有10%左右的老年人比较了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有90%左右的老年人则根本不了解二者的区别。为了积极稳妥地解决好农民的养老问题,我国政府从1986年开始探索,到1991年,民政部在国内调查的基础上出台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同年在上东牟平县组织试点,随后在全国逐渐推广,已经有十多年了,但仅有10%的农村老年人比较了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他们中大多数人是通过听收音机`看电视而得知的。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些人认为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会增加农民的负担。同时,农村老年人参保投保意识淡薄,在投保问题上思想顾虑重重,怕政策不稳。农村老年人大部分都是在家中靠儿女给的钱和自己种地,自己做饭,自给自足,只要不出大病,过着风顺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就是安度晚年了,别的什么也不求。 5.再婚状况:主要从农村失去老伴的老年人是否想再找个老伴,他们的再婚状况以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阻碍因素等角度展开调查和分析。 有将近60%的农村老年人,在失去老伴后还是想再找个老伴的。一位姓沈的农村地区老人说:“人老了正是需要老伴的时候,儿女们跟自己亲,但人家不能总在自己身边。” 从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少有失去老伴的农村老年人能再找到老伴。众多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怕经济上负担不起。农村人一生中办的两件大事,一是盖房,二是给儿子娶媳妇,到自己年老时,自己手中已没有积蓄或积蓄很少。其次,是怕儿女们不养活自己了。中国农村实行的主要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家庭养老方式。儿女们在负担一个老人都觉得吃力的情况下,他们一般是不会允许自己的老人再娶老伴的。再次,是怕别人说三道四。农村中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失去老伴的老年人再娶老伴是老不正经。 (二)对策及建议。 ①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1、加大对老年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全社会依法开展老龄工作、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敬老、助老、养老意识。主要抓好各个村的老龄宣传阵地建设,表彰先进,鞭挞落后,在全镇34个村范围内开展“敬老宣传一条街”活动。丰富老年人宣传内容,进一步宣传当前老龄化形势,强化全社会对老年人口的关注与重视;积极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大力宣传“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使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爱老的浓厚氛围。 2、要弘扬正气,鞭鞑丑恶,让不良风气没有生存的土壤。要在全社会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扬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先进典型,与妇联联合广泛开展争当“好媳妇”、“好婆媳”、“孝心儿女”和争创“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努力营造一个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争做尊老爱老模范的良好氛围。 3、要启动并广泛开展签订《家庭赡养义务书》的“孝心工程”.要充分巩固家庭养老的核心地位,将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具体化、规范化、法制化、透明化,用法律手段规范约束子女养老,通过与各个家庭签订协议,不能只是形式,要让每个子女认识到其中的真正意义,让他们从而增强养老的责任感,在全社会形成“老有所养”的良好氛围,确保“孝心工程”最终能真正为农村老年人造福。 4、要建立政策保障措施,为老年人“保驾护航”。加大老年人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提高老年人以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与司法部门联合设立专门的老年维权法庭,村老年委员会专门有人监督本村的不孝子女的行为。极其恶劣的事件要在本村通报批评,让道德与舆论的力量来约束他,只要改正的就一样可以上光荣榜。对屡教不改的不尽赡养义务、虐待老人的案件,要让法院依法予以惩处,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大力开展老年法律援助活动,对老年人的来信来访,要做到处结率达100%,确保虐待、不赡养老人案件发生率降到最低点,为老年人筑起一条畅通的法律援助通道。同时,在社会救助、减免负担等方面,让老年人享有更多优惠,建立健全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特困老年人社会救助制度。 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要求很低,只要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晚年的尊严能够得到社会和家庭子女的充分尊重,就心满意足了。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键是解决养老问题。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首先要搞好农村敬老院建设。敬老院是解决孤寡老人和困难老年人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主要场所,在有条件的乡镇农村,扩大建设规模,从而容纳更多的老年人,以弥补家庭养老不足,从而让老人们过的踏实,舒心。其次是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虽然我国的农村医疗事业发展的很好,但昂贵的药费、医疗费给农村老年就医带来了很大不便。农村的老年人都很会过,他们一听说看病得花很多钱,他们有点病就舍不得看了,于是小病扛、大病拖,一旦严重了,后果不堪设想,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健康与长寿。农村老年人是弱势群体,政府应在这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和帮助,以合作医疗为保障,建立起点高、标准规范的农村社区服务保障体系。另外,还要进一步做好农村老年人的救助工作。组织专门人员逐村进行了调查摸底,通过调查,我们对老年人据情予以帮助,并开展镇村干部每人救助一名特困老人,为老年人送爱心活动,并且帮助依靠老年人生活的学生解决上学难的问题。最后,建立农村老年人基地。建设老年基地是助老扶贫的一种有效形式,体现了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相结合。在农村,鼓励发展老年基地,把老年基地资金用于农村老年人事业,收益于农村老年人,为农村老年人作贡献。 2、进一步做好农村家庭子女工作,弘扬孝道。这一点而言,是衡量农村老年人晚年是否幸福的关键。据我们调查,发现有很多家庭子女做得不尽如人意。在有的村子里,媳妇打骂、虐待老人的现象还时常发生,而老人们却只有忍气吞声,周围的群众对这种丑恶现象也只是淡然漠视,社会舆论鞭鞑的力量更是显得苍白无力,法律的尊严也因为被侵犯的对象的沉默而显得无可奈何!所以,重视关心农村老年人,必须首先解决好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加强子女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让他们明白赡养老年人是儿女们应尽的义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对子女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们人都会老,要为自己的儿女树立起好的榜样,把赡养老人作为一项光荣的职责。 3、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要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首先要把老年活动场地建设纳入社会公共建设规划,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内容,根据各地情况,充分利用闲置房屋,采取改建、扩建相结合,建设几处老年活动场所,例如门球场、地掷球场,建立老年人健身房和活动室。为农村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创造一定的条件。其次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利用春节、老人节等重大节日,广泛举办适合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从而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之,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颁布实施十周年的大好形势下,2006年作为“老年人权益保障年”,我们深信:在各级组织的深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热忱关心下,在乡亲邻里的真情相助下,有儿女子孙的融融爱心,农村老年人一定能够像生活在城市里的老年人朋友一样,最终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六个老有”的理想,一定能够充分沐浴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阳光! ③需要党和国家的关心。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目前农村老年人所遇到的养老、医疗等各种问题,是"三农"问题的一部分,要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解决农村老年人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应紧紧地围绕"三农"问题来进行。不论是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医疗还是再婚问题都需要经济的支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战略性产业,但目前农业面临着总体收益低,谷贱伤农的现状。因此,要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索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收益中的贡献率。努力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事实证明,乡镇企业发达的地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也比较高,如苏南地区。加快乡村城镇化建设,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切实维护农村老年人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各项合法权益。 第二,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继续稳定和强化家庭养老方式的前提下,农村养老保险必须由家庭养老方式向社会养老方式过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强烈冲击。家庭规模和家庭收入是家庭养老的前提条件。随着计划生育的不断深入,家庭逐渐小型化、核心化,我国农村不少地区出现了"4-2-1"家庭结构。由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相应的家庭收入减少,赡养的能力降低,现行的农村家庭养老方式已难以承担农村养老保障的负荷。劳动就业制度的变革,自主用工使得就业竞争激烈,要求子女在事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家庭养老功能。 针对上述状况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来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制建设,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与健全社会保险制度,是世界各国开展社会保险工作的通行做法。应当从法律上明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健康发展。2、稳定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建立个人帐户将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属个人所有,实行向农民养老保险倾斜的政策。条件成熟后,我国也可借鉴外国经验,开征和形成社会保障税,实现社会保障金筹措方式的转变。3、尽快建立基金分级管理体制,加强基金监管力度,建立开放式的监督机制,完善审计、检察、财政等有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外部监督制度,以保证基金安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农民的养命钱,它的安全与否,能否保值增值,不仅关系到参保农民的切身利益,而切关系到社会的稳定。4、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重要性及社会保险意识宣传的力度。要使各级领导和群众接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必须大张旗鼓地宣传。要向各级领导和群众讲清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及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克服目前有关领导不重视,组织不力,农民思想顾虑过重的弊端。 第三,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完善合作医疗制度,改善农村的医疗服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合作医疗的组织领导。按照自愿量力、因地制宜、民办公助的原则,继续完善与发展合作医疗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提倡以县(市)为单位实行大病统筹,帮助农村老年人抵御个人和家庭难以承担的风险。 要加大力度巩固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要充分发挥县级医院在农村医疗市场中的"龙头"作用,积极指导乡政卫生院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加强对乡镇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乡镇卫生院发挥在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中的枢纽作用,加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要大力加强村卫生所的技术力量,迅速提高村医的整体技术素质。 国家应加大对乡村卫技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力度,加大卫校培养乡村卫技人员的规模,提高乡村卫技人员素质。克服目前农村医生缺,好医生更缺的状况。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条件。 第四,村委会在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1、在村民委员会中应专门设立能代表老年人利益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专门组织。该组织领导不由村长任命,而由全体村民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跟村长等一起由全体村民选举产生,以更好地保护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2、村委会妇女主任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应经常组织妇女们开展关于赡养老人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并建立相应的激励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多子女尤其是儿子多的家庭,在赡养老人方面,媳妇的人品、素质很重要。由于媳妇与自己的公公婆婆并无血缘关系,在嫁给自己的丈夫之前,该姑娘与自己未来的公公婆婆可能并不认识,即使认识也并无抚养关系。因此,在关于老人的赡养问题上,很多媳妇偏向于考虑自己小家庭的利益,而往往忽略了自己公婆的合理利益。而农村长期的风俗习惯是"两家的喜事一家办",即两家办喜事所花的钱都由男方家出钱。因此,娶一个媳妇对男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经济负担。一旦与自己的妻子离婚,多数男方很难再有经济力量娶老婆,而且多数农家里的家庭收入是由媳妇掌握。因此,在因老人赡养问题发生矛盾时,男方及其父母多数忍让于媳妇。中国农村主要实行的是家庭养老方式,老年人在自己年轻时省吃俭用,把攒下的钱给自己的儿子盖房子、娶媳妇,到自己年老时,已没有积蓄或积蓄很少,有的老年人还背上了一身的债。当他们年老体弱,失去劳动能力时,当他们需要自己的儿女赡养自己时,遇到的是因老人赡养问题而起的复杂的家庭矛盾。在农村,在多子女尤其是儿子多的家庭,此种情况并不是少数。 第五,需要国家和社会的积极支持。1、建立新型的五保体制加快集中给养步伐。目前,在南政乡除北长寿村建立了养老院,对村里五保老人实行集中给养外,其余各村实行的仍是分散给养方式。实行分散给养的村,村里的五保户反映自己得不到好的照顾,特别是在生病的时候,希望村里建立养老院。受村里经济状况的制约,北长寿村的养老院规模小、设施差,给养率和给养标准低,"医疗难"问题突出。村里实行税费改革后景况将更加严重。因此,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立与农村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五保体制加快集中给养步伐将显得日益迫切。2、国家应出台有关政策,根据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当地农村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线。对生活低于此线的当地特困家庭的农村老年人,国家和社会应给予一定的救济。 三、与我国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及小康社会建设的联系。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发生巨变的三十年,也是我国老龄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的30年。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指引下,我国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改革中摸索前行;老年福利、教育、文化、体育等事业快速发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风尚正在形成;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充实,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很好地维护和保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国老龄事业的产生、发展,就没有老龄事业今天的成就。 当然,制度机制是根本。真正在农村实现老有所养,关键还是要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水平相适应的农民养老保障制度,这应该是发展农村老龄事业的重要任务和优先领域。老让广大农民老有所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应该是完善的农民养老制度的有效运行和制度不断完善的得力保障。 发展老龄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以解决广大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致力于健全和完善老年政策法规体系,从制度上保证老龄事业的发展。致力于建立广泛覆盖、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其他保障制度相衔接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好老年人的“养”和“医”的问题。致力于建设更多更好的与老年人日常生活相关的文化、卫生、社区服务等公共设施(场所),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致力于发展城乡老年群众文艺组织,引导老年人开展科学文明、健康有益的老年群众文体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发展,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生命质量。 发展老龄事业,必须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必然给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发展老龄事业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是一项为民造福的德政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切实把老年人的事情放在心上,把老龄事业列入议事日程,加强对老龄事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解决好涉及老年人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发展老龄事业也是全民、全社会的责任,仅靠老年人自身不够,仅靠职能部门也不行,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只有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把各方面力量调动起来,形成全社会关爱老年人、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共同关注、关心老龄事业,关爱、帮助广大老年人,支持老龄工作,推动老龄事业的发展。 发展老龄事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已经具备了各种有利条件,迎来了老龄事业发展的历史机遇。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契机,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做好老龄工作,加快发展老龄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是否关爱老年人已成为现代社会是否文明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中国儒家学说几千年来倡导的“尊老”习俗已成为判断一个家庭是否文明、温馨、和睦、值得尊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在实现“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全社会各个层面都应时时刻刻关注老年人,让他们能轻松快乐地“守望幸福”到终了。老年人这个群体与其它社会群体不同,有其鲜明的特点,他们的辐射能力很强,可以为社会做许多有益的事,许多其它社会群体做不到的事;同时,这个群体也能对许多社会事业造成负面影响,原因往往是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关爱不够。党政部门和社会团体,民间团体和个人,家庭及成员都有责任做好老年人工作。一是维护好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使他们的“生命权、生存权、幸福权、自由权”得到切实的保障。从古到今,虐待老人、轻视老人的事不绝于耳,如子女不赡养老人,把老人撵出家门,断老人口粮,子女之间把老人推来推去,甚至因赡养问题上法庭打官司。二是要关爱老年人的“婚姻自由”。我们应当看到,在当今社会上有许多老年人因子女反对再婚而孤独一身到终了,带着遗憾离开人世,显得十分凄冷寒酸,瘦弱的背影让人难于忘怀。三是不要忘记老年人为国为家立下的功勋。没有他们的付出和努力,国家的成就和家庭幸福无望。“财富共赏”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今天的成就是昨天的继续,今天的财富中含有昨天的“汗水”,昨天的努力和付出,甚至昨天的“血水”。“共赏”成为必然,成为理所当然。我们应当看到,当今的有些“执政者”会遗忘“理所当然”的事,把老年人视作包袱,视作麻烦者。四是要始终如一地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治疗,使老年人保持健康的心态,为守望幸福奠定基础,为预防“生理疾病”创造条件。五是对老年人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埋怨,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冷漠。时时事事想到他们,这是老人们最希望得到的“礼物”和“药物”,它能“治”百病,是传世珍宝。 四、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怎样想,自尊自重自作主张组织做。 了解我国农村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受损情况及他们目前的生活状况 ,对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农村老年人 ,当他们退出劳动领域之后 ,其经济来源只能依赖于家庭 ,特别是当他们年迈体衰生活不能自理之后 ,家庭的经济及护理老人的负担将变得沉重 ,且随着家庭规模的日趋减小 ,这种矛盾将会更加突出。本文针对我国农村生活失去自理老人的生活现状、疾病状况及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 ,为卫生保健确定高危人群、合理配置卫生资源、逐步增强养老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老年政策的制定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我是非常用心回答的,请加分
ymㄟuΦsをΞdをh拢dをx~СbsをΞ63201546312011-9-11 19:3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