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破解三农难题新思路哪年中国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破解三农难题是新思路,哪年中国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三农难题的催生之下,中国正在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所以,中国的农村在不断的改革,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建成全面。阜新的小康社会。
⑵ 新常态下农村转型在哪
1、 房子 在农村,房子绝对是最重要,最耀眼,最拿得出来炫耀的资产。
2 、结专婚(彩礼)
3 、土属地 土地永远是农民身份的象征,也更是他们的命根子,农民没有土地,根本就不能叫农民了。
4、 攀比
5 、交通
6、 关系 村里很多的邻里关系都不好,大多是因为宅子地基,每人都不愿意别人占我的地盘,为了中间公共区域,一点都不愿意让给别人,大吵架的,打架的大有人在。很多上了年纪的老年人,都喜欢背地里说别人的闲话,坏话,总不希望别人过的比他们好。婆媳之间都还有打架的,不赡养父母的,为了推卸赡养责任相互推诿的。
7、 娱乐 村里过年,以前娱乐很多,舞龙的,玩旱船的,也是很热闹。现在呢斗地主、跑得快、打麻将、卡五星(一种新的麻将玩法),能赌博的方式和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玩,回到家我自己都玩不过他们,直接拉低了麻将娱乐的平均分。
8、 吃喝
⑶ 如何在新常态下实现农业农村新发展面貌
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只要粮食生产能力稳住了、上去了,我们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始终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首先要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统筹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力保耕地不减少、力争地力有提高。还要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水利骨干工程,做好节水优先大文章,解决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最终要靠科技,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推动农业科技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并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市场需求是“导航仪”,资源禀赋是“定位器”。要更好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更好地适应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有限的农业资源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开辟优化农业结构新途径,要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对重点保什么、放什么,保多少、放多少,进行系统谋划,做到心中有数。要加快发展草牧业,促进粮、经、饲三元结构协调发展。要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要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需要明确的是,优化农业结构也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也好,绝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绝不能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促进农民增收,要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不管财政多紧张,都要确保农业投入只增不减。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拓展农村外部增收渠道。要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忽视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强化村庄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性,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搞好垃圾、污水处理和改水改厕,加快改善村庄卫生状况,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辐射带动作用,分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保障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引导有技能、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⑷ 新常态下的农村经济如何发展
首先、农村想发展,信息是关键 。互联网时代,信息流通是很快很速度。农产品是有季节性的,很多是不能储存,需要大量的外界购买的信息,在这里我希望政府或者大的企业在镇上或者县上建立一个信息物流沟通平台,可以让这边的东西卖出去,并且外边的也卖进来。只要农民能把东西销售出去有钱赚,就大大提高积极性,(新闻我看的其他地方有很多闲置的土地,青壮年出去务工,老幼妇孺在家种地。)种地有搞头,就能慢慢扭转进城务工大军的情况。
其次,归根结底“农”是离不开创新。传统农业只是注重温饱,现在温饱已经解决,传统观念的小农有点跟不上时代发展,这就需要大量能提高种地增收的新创意、新技术、新想法、所以说经济作物是很关键。
⑸ 新常态下农村党建工作面临哪些新挑战
一、新常态下农村党建存在的困难
(一)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比较困难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经济组织的不断涌现,农村党员的构成和分布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村党员“五偏”现象越来越严重,“五偏”主要体现在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致富能力偏弱、外出党员偏多、组织观念偏差。农村党组织普遍反映,由于农村党员思想的差异性和经济状况的不平衡性,给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对应的,也催生了农村党建工作出现的“五难”问题,即:召集党员召开支部大会难、组织党员开展活动难、对党员的思想教育管理难、党员党费收缴难、部署落实任务难。有的农村党员没有稳定经济来源,这部分党员可以说是当前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每天为生活奔波,为吃饭问题操劳,大多选择外出打工或者其他方式谋生,对参加组织活动劲头不高,也有极个别贫困党员因此心理失衡,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从农村党员的思想状况来看,党性观念强弱不一。从整体而言,大部分农村党员的党性观念仍然很强,期盼参加组织生活,个别党员因工作无着落,生活困难,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党性观念、理想信念、纪律意识出现滑坡。考虑现实困难多,考虑履行党员义务少,党员意识下降,个别党员开始由理想信念转向经济利益,信念淡漠,思想退化,与党组织逐渐疏远。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职责任务的多样化分散部分建设力量。
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党务工作者的要求提高了,这是必然的。党组织不光在基层承担着党的建设的堡垒作用,同时也承担着消除贫困、同步小康的重要使命,农村党建职责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农村的党务工作者不再是单纯的“党务工作者”,而是行政、党务“一肩挑”,他们必须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各种各样的工作。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和派出机关给农村下任务、定指标、评优劣、施奖罚;另一方面,农村既不能借助相关部门力量,也不能凭借自己的职能权限采取行政手段去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职能与职责变化所带来的冲击让农村党务工作者陷入了两难,不得不分散部分力量,各项工作都要抓,各项工作都要管。
(三)党建工作与繁杂的日常工作难以协调。
城市管理中心的下移和“两级政府、三层管理”的实施使农村党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必须得应付一些长期性的“中心工作”和日常性事务,如城管创建活动中的三天一检、五天一查,另一方面,还得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一系列的工作,真正是所谓“上面千根线,下面一线穿”。如此一来,导致农村党务工作者与村民交往大多就事论事,仅局限于纯村民时期的进出盖章、计划生育证明、邻里纠纷调解,全面了解少,动态跟踪少。而对与农村党建密切相关的志愿者队伍、农村文体活动、弱势群体帮扶机制和党员先锋作用的发挥等工作则缺乏深层次的思考。
(四)空壳村现象普遍,集体经济力量薄弱。
受经济来源差、经济基础薄弱、全乡各村(居)几乎都为空壳村、区位优势不明显、外出务工人口多等因素的影响,我乡基层党建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是驾驭农村经济稳定的三驾马车,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村级组织成了“无钱运转、无钱办事”的“空壳村”,制约了村级党组织的力量的发挥。
二、勇于克服困难,在新常态下努力做好农村党建创新工作
(一)着重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
一是实行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制度,对涉及村级重大事务,按照“村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委员会决议”,“决议内容、实施结果”和“决策前、中、后”五公开的程序和方法进行,促进村级议事决策程序化、规范化、民主化。二是严格执行村账乡管、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等制度,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二)着重推进村级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增强村级带领群众发展的能力
“空壳村”没有自我造血功能,集体经济几乎空白。村级党组织经费困难,仅仅依靠上级拨付的工作经费显然是杯水车薪,不恩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打造村级集体经济,让村级集体经济产生造血功能,将有利于构建长效的党建工作物质保障,同时也能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创富致富能力弱的突出问题。
新马场乡结合该乡海拔、气候等优势,按照“两叶、两果、两药”(“两叶”即烟叶、早熟蔬菜,“两果”即核桃、大五星枇杷,“两药”即前胡、金银花)的发展路子,对全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行三级梯次布局。探索“以短养长”模式,引导农民在种植核桃的土地里种植前胡、花生、辣椒等矮杆作物,用这一周期短、见效快的优势产业,反哺核桃这一中长期产业,解决农户当前增收问题。同时,引进公司与农民签订购销合同,制定最低保护价,切实减少农户的经营风险,增加农户收益。
(三)着重强化党组织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村级班子建设
一是选好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注重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大学生、退二线乡镇干部中选拔下派村干部,配齐配强村级领导班子。二是加强村级班子后备力量的储备和培养。建立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的人才库,通过实行跟踪培养、岗位锻炼、滚动管理、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三是严格执行我乡村级干部管理考核制度。推行任期目标管理考核,做到绩效挂钩,严格奖惩;进一步探索合理的工资补贴发放标准,增大工资补贴浮动系数,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四)着重完善党员发展教育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探索推行异地培养发展农村党员工作机制。采取委托培养、专人跟踪培养等方式,探索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实行双方“互动培养对象、双重考察公示”,重点异地培养发展外出务工青年、经商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素质较高发展对象,拓宽农村党员的发展渠道。二是搭建农村党员发挥作用平台。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行设岗定职、结对帮扶、党员代办群众事务等制度,抓好党员承诺,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户,发挥农村无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五)丰富农村党建内容,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农村党建应以农村建设与管理为中心,以地区性、群众性、公益性、社会性为抓手,以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共同需求为纽带,围绕农村村民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广泛地开展各种活动,把党的工作渗透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领域,使农村党建工作深入到为群众办实事具体工作中去,深入到化解社会各种矛盾的过程中去,深入到村民自治管理的实践中去,从而把农村党的工作落实到基层。
农村党建工作内容很广泛,主要应围绕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农村服务、建设与管理,发展农村经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稳定,群众工作等任务开展。一是深化农村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党员带头,争创文明家庭和个人,推动文明农村的创建工作,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深化为村民办实事的工作。坚持发挥农村党组织贴近群众、联系群众的优势,通过抓好再就业培训、扶贫济困、农村治安等实事工程,解决好群众的实际困难,增强党在群众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三是深化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围绕联系群众收集社情民意,反映群众的意见和为群众解疑释惑;围绕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待岗人员、信访户、闹劳资纠纷、相邻纠纷等,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围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保平安工作。要化解各类人民内部矛盾,确保一方稳定。四是深化村民自治管理。通过农村党建调动农村党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性,推行政务、居务公开,建立村民议事、监督制度,推进城市基层民主建设。
⑹ 说说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方向有哪些
具体分三部分:
第一,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的台阶,粮食生产连续“十一连增”。同时,农业深层次问题不断浮出水面。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下,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我们重点报告以下七个方面的趋势:
一、城乡生产要素相互流动,工农业形成交融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经济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一规律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从国际经验看,广大农民进城从事非农产业,城镇企业进村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工农业交融发展,是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普遍现象,我国也不例外。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年均新增农业转移劳动力900万人左右,“十三五”期间700万人左右,2020-2030年间预计在500万人左右。据世界银行模型预测,今后农村劳动力每转移1%,GDP可提高0.7%;转移5%,GDP可提高3.3%;转移10%,GDP可提高6.4%。近3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已达45%以上,超过了家庭经营收入,正如农民所说的:一家人一人务工解决温饱,二人务工实现小康,三人务工达到富裕。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在相当多的地方,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多为妇女、小孩和老人,群众称为“386170”部队。加上农业耕种面积小而分散,基础设施落后,形成缺人、缺钱、缺技术和缺装备的局面。这种状况迫切要求通过外部生产要素的引入,通过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企业与合作社联盟等,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企业进入农村之所以有动力,主要是从事第一产业经营风险小、市场好、发展空间大、优惠政策多,能够发挥企业资金、信息、人才、技术和管理的优势。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为工农业交融发展创造了条件。工农业交融发展的这种趋势,目前在全国各地已颇具规模,在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尤为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二、农业集约程度提高,设施农业成农业增效新途径
要正确认识农民增收与农业本身发展的关系。一些地区农民收入高,并不说明农业本身就发展得好,主要是农民收入是多方面的,相当多的地区,农民收入很大部分是来自二三产业,近几年有相当部分来自政府对农业的补贴等优惠政策。因此,农民的收入水平并不能完全说明农业发展的水平。正如群众所说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常常出现“农业增产,农民不一定增收;农民增收,农业不一定发展”的现象。而发展设施农业,既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是“一计双赢”的产业。
所谓设施农业,是指具有一定设施,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气象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稳定的良好的环境。设施农业包括设施栽培,如各类塑料棚、各类温室和人工气候室等;设施养殖,如畜禽、水产和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和现代集约化的养殖小区等。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专家调查表明,标准化日光温室亩均收益相当于大田作物的18倍,比漫灌式的水浇地节水38%。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蛋鸡产蛋量可提高18%,奶牛产奶量可提高12%。设施渔业单位水体产量和效益大大高于池塘等传统养殖方式。随着现代农业建设的不断推进,设施农业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资源节约型农业快速发展,农业增长将更多地依靠科技支撑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和消耗。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1/10,但氮肥和磷肥用量却分别为世界总用量的30%和26%,在单产相近的情况下,氮、磷肥用量分别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5倍和1.86倍;农业污染量已占全国总污染量的1/3~1/2;这表明,仅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消耗来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增长,不但成本高、效率低,而且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这种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现阶段农业的发展,主要不是靠扩大耕地面积或增加化肥和农药投入,而是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靠广泛应用高新技术。
实践表明,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充分发挥科技在集约降本、增产提质、转化增值等方面的潜力,使农业发展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这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经营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在实践中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14年底,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35.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4.56万亿,分别比2010年增长41.6%和75.4%;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式由最初的“公司+农户”,逐渐发展为“公司+基地+农户”,又进一步发展为“公司+合作组织+农户”。这些发展形态反映了现代农业发展不同阶段市场对生产、加工的要求,反映了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经营环节、经营单位之间协作互利关系的调整变化。“公司+农户”主要解决最初农产品卖难问题;“公司+基地+农户”稳定了企业与农民对农畜产品的供求关系;“公司+合作组织+农户”规范了企业与农户生产、经营和销售等合理的经济利益。由于我国东中西部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式必然是多样的。
参考:http://www.chinareform.org.cn/Economy/Agriculture/Speech/201507/t20150713_229511.htm
⑺ 简述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加强农村财务会计工作
1 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系统,实现会计信息的透明化
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系统,能够有效发挥会计在农村财务会计管理中的作用。将村中各部分的财务信息加入财务会计系统中,计算各部门消耗费用的实际效益与利用率,将各部门财务状况和费用利用率加入财务会计评估中。财务会计计算内容有费用核算、成本核算、数据审核等,将各项费用制成损益表,让农村的收入与费用损益情况能够得到清楚的查明。精确、系统的报表公开,就能让村民清楚知道各部门的经费状况与财务会计状况,便于落实财务会计工作。而会计信息透明化是让各会计数据包括象成本费用、员工薪酬、管理费用等信息向村民公开,保证会计信息的公开化,为农村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5]。
2 建立健全的农村财务会计系统,增加财务会计人员职业素养
将财务会计工作融入农村整体管理工作中,能够完善农村的管理工作体系,有利于提高农村管理工作的质量。而农村的财务会计工作结合管理工作制度,能够提高农村的管理水平。需要先加强农村对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视。只有农村重视,才会注重财务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提高。农村对财务会计工作的正确看待和对财务会计的重视,是落实农村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更好地发挥会计在农村管理工作的作用。财务会计管理是农村经济管理的一种方式,必须通过提高农村财务会计的专业素养来完成,同时,农村还必须使用多种审计方式为会计管理进行服务。农村只有充分重视落实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才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做好本职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村运营成本,提高农村的经济效益。
3 充分发挥财务会计工作职能,提高农村经济收益
将财务会计与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相结合,让农村财务会计工作融入农村经济发展中,有利于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在保障农村的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减少农村的财务费用,提高农村的经济收益。农村的财务会计水平直接关系着农村的实际收益,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所以,农村应当将提高财务会计水平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建立科学的财务会计体系,降低运营成本费用,能够体现农村的财务会计工作水平。农村要抓住成本控制的重点。这些需要根据各部门的历史财务情况,合理制定各部门的财务状况标准、财务预算的经费,然后对各部门财务情况进行控制,尽可能减少农村运营成本费用,减少浪费的情况;农村要建立健全的经济发展体系,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经济发展体系,对农村的成本费用、薪资费用、各项财务信息进行财务公开,对农村的管理费用、其他开支进行核算,并使用正确的会计核算方法,将财务会计运用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才能真正落实经济发展工作,更好地提高农村的效益。
⑻ 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变化
新常态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新机遇
农业现代化,从中国开启现代化伟大征程那一刻起,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岁月里,在我们的农业还更多地靠牛拉犁杖的年代,这一目标就已经纳入国家战略蓝图,和整个民族的梦想捆在了一起。星月轮转,世易时移。60多年来,我们在工业化道路上创造了巨大的成就,在城镇化、信息化建设中完成了较为丰厚的积累,更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夯实了基础、集聚了能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现代农业发展的蓝图更加清晰、基础更加坚实、要求更加迫切、动力更加充足。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趋势性、不可逆转的发展状态,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雄厚财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增速虽然放缓,但由于经济体量庞大,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并且增长更趋平稳,动力更为多元,质量更加优化。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人均GDP接近7000美元,国家财政收入近13万亿元。在此基础上,我国不断出台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2013年中央财政三农事业支出超过1.38万亿元。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我们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坚强物质保障。
先进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强驱动。新常态下,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要素成本上升,我国经济发展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们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初步建立,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升,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引擎。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快推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牵引力。新常态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发展,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的生产要素、管理手段和技术支撑。同时,大量人口向城镇转移,也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腾出了空间、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日益提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现代农业所要求的产业形态、组织形态正日渐成型。
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新活力。新常态下,我们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突破性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再度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必将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更强动力和更多活力。
资源约束趋紧,生产成本抬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补贴效应减弱——
新常态下发展现代农业面临新挑战
新常态派生新机遇,也带来新风险和新挑战。对经济发展全局来说是如此,对现代农业发展来说也是一样。我国现代农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保持宏观大局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今年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使得农业农村经济处在了一个稳中有进的发展新阶段。
在为成绩欣慰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新常态下的挑战和取得成绩所付出的代价。当前,整个经济面临三期叠加的挑战: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农业也不能置身事外。要保持农业发展的良好势头,高点护盘、高位爬坡的难度越来越大,农业中的新老矛盾、内外矛盾交织显现,若干“成长的烦恼”需要化解,许多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在未来一个时期内还将长期存在,这也是我们现代农业建设必须面对的新常态。
资源环境亮起“红灯”,保障农产品供给难度增加。近年来,我国农业快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建立在对土地、水等农业资源过度开发、超强利用基础之上的。未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土地、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将进一步加剧,而由人口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农产品刚性需求也将持续增加,保障供需平衡的难度加大。另外,一些地方农业过量施肥用药形成的面源污染,在影响生态安全的同时,也对农产品品质安全造成了很大压力。
生产成本的“地板”持续抬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当前,农村劳动力、农业土地、农资等价格上涨较快,挤压了农民务农的收益空间。特别是以前几乎忽略不计的人工成本和土地费用,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快速上涨,占到了总成本的一半以上。此外,农业生产布局日益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产品跨区域流通量增大,运距拉长,物流成本也呈增长态势。农业生产经营进入成本上升的新常态,种粮口粮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难度加大。
农业补贴逼近约束“黄线”,农村金融制约仍未突破。现代农业是高投入的产业。近年来,中央持续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尤其是农业补贴不断增加,渐渐逼近约束“黄线”,补贴的边际效应却在逐步递减。如何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补贴政策更加高效、合理,需要很好地研究和实践。现代农业要想突破资金制约,必须要撬动现代金融的力量,但是农业的弱质性和资本逐利本性存在矛盾,政策性支持仍显不够,导致农村金融这一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尚未充分破题,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瓶颈”尚存,靠天吃饭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近些年,我国连续出现大规模自然灾害,充分暴露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还很薄弱,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抗灾减灾的能力不强。
我国农田还有2/3以上是中低产田,耕地还有50%以上属于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1/3耕地易受洪水威胁,在一些农业主产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当前我国旱、涝等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农业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日益加剧。
面对新常态,现代农业发展还存在着农业科技进步仍显缓慢,劳动力结构性紧缺,农产品价格逼近“天花板”等问题,都有待于研究新常态,认识新常态,找出新办法,扩展新空间。
夯实农业基础,实现稳粮增收,转变发展方式,调好农业结构——
新常态下发展现代农业要有新作为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要想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面临的挑战之严峻、使命之重大、情况之特殊,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比拟的。面对新常态下的新挑战,走好农业现代化道路需要有新思路新手段,同时也要有把准航向的战略定力,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盲从他人,要在遵循世界农业发展一般规律和顺应国家经济发展客观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大胆探索,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适应新常态,就是要坚持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地位。“民之大事在农”,说的就是农业在全局和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会放缓,结构转变更艰难,农业比重会下降,但越是在这个时候,农业这个压舱石的作用就会愈加凸显,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就会愈加重要。农业就像是一个“陀螺”的尖,陀螺无“尖”就不能转动。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把这个“尖”锻造得更加坚实,才能承载更多的压力与重任。只要农业的基础地位愈加坚实,农业的形势愈发向好,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就会有惊无险,顺利渡过难关。
适应新常态,就是要以稳粮增收为抓手,夯实农业基础。既要稳粮,又要增收,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农业发展需要处理好的重要关系。农业是百业之基,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都不能削弱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抓好粮食生产就会有发展经济的底气,保持发展经济的定力,否则,经济跛脚前行,虽快必倒。经济一马当先,离不开粮食做坚实后盾。农民增收也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任务,需要抓紧抓实。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民增收致富,就要在新常态下拿出新举措、获得新成效。要稳定原有的增收模式,拓宽增收面,提升增收点,以点带面,推陈出新。只有农民增收致富了,我们的全面小康才能真正实现。
适应新常态,就是要坚定不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之一,就是经济的增长动力由主要依靠拼投入、高消耗、过度依赖外需,转向更多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节能环保和扩大内需。体现在农业上,就是要走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集约型内涵式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这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农业建设必然要求。只有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才能改变当前一些地方粗放耕作,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现状,使经济质量发展更好、效益更高、发展更持续,也才能给子孙后代保持住一片可以继续依赖的阳光水土,留下充足的发展空间。
适应新常态,就是要调整好农业结构,提升农业的增值增效空间。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之一就是要调整好农业结构,更加注重农业的效益。农业与生俱来便具有区域性特征和结构性特色。当前,一方面,农业产业需求的动力更强劲、空间更广阔、结构更多元;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区域性雷同仍然严重,农产品“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现象屡有显现。因此,要坚持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农产品竞争能力,生产出更多高效、安全的农产品,实现增产又增收。农业调整结构,市场需求是导航灯,资源禀赋是定位器。要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向紧缺品种、优质特色产品、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调整,拓展农业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
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以创新驱动构筑现代农业发展新根基。30多年前,我们依靠改革创新,实现了农业的第一次飞跃,如今,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我们要在新常态下实现农业的第二次飞跃,同样要向改革和创新要动力,把改革创新作为农业提质增效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为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继续深入推进农村改革,通过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通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重点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通过拓宽科技创新道路,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等。总之,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以改革创新精神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多年以来,农业现代化同我们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一起,走过了辉煌的征程,正期待着新的飞跃。新阶段,新希望,新挑战,新使命。新常态下,我们既要有锲而不舍的执着和破浪前行的勇气,也要有深水探路的智慧和从容不迫的定力。无论前方是山拦石阻,还是急流险滩,只要我们怀揣梦想,坚定信念,紧紧依靠全国人民不懈奋斗,我们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迎来无比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