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农村示范村和建设扶贫村的区别
新农村示范村是达到一定的条件后一种体现,建设扶贫村是政策扶持的一种表达。
⑵ 如何找到找准精准扶贫与新农村建设切入点
一是坚持遵循群众的思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县人社局把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摆在基层调研工作中的首要位置,深入村寨了解帮扶联系村的实际发展情况,摸清贫困家庭基本信息,把教育实践活动和精准扶贫融入到同步小康工作大局当中来,采取村干、群众代表座谈和入户走访的方式征求意见和建议,坚持把群众所想、所盼转变为工作的思路和着力点,找准精准扶贫在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薄弱点,结合江元哨村作为烤烟生产大村的实际情况,按照产业发展带动脱贫致富的原则,原汁原味梳理征求到的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意见和建议,对征求到7条意见进行了责任分解,立行立改,其中1条意见已办结,5条正在实施中,1条与州、县相关部门正在对接协商中。
二是坚持采用群众的方法。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处于初选对象阶段,按照精准扶贫目标任务,截止5月13日,县人社局与乡、村干部一道深入村组累计22人次,通过群众申请、党员群众代表评选,群众民主评议的方式,综合考虑群众住房、教育、健康与劳动能力等方面,初步确认江元哨村扶贫对象432人,坚持按照群众知晓,群众参与,群众决定的工作方法,把扶贫名额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确保帮扶出效果。
三是坚持把好群众的标准。评议结果满不满意,由群众说了算,按照公示要求,5月12日,县人社局驻村干部与村干对432人进行了公示前的再次审核,并随机抽取部分扶贫家庭进行走访,严把审核关,随后将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对有疑义的,由县、乡驻村干部再次入户核实,对确实符合条件的,作出说明,不符合条件的,进行再次评议,确保评议结果公平、公正、公开。
⑶ 农村怎样脱贫致富
农村可以靠开淘宝店、经营好人脉,认识更多的朋友、考取公务员等方式去脱贫致富。
1、农村人开淘宝店。越来越多的农村人种菜,都从网络上开始销售,销售的越多,越能得到更多网民的支持,时间久了可以赚取更多的财富,足不出户,赚取更高的利润。
(3)脱贫和新农村建设扩展阅读:
农村脱贫致富的技巧:
1、吃透扶贫手册,落实相关政策。
扶贫手册人手一本,里面记录了贫困户应该享受的国家政策。与扶贫对象家庭具体条件相互对应。比如有孩子在上学,没有得到助学补助。这一点在中小学阶段一般不会出现,上大学的时候往往被遗忘,那么就要帮助申请。也许这一个举措,就帮了不小的忙。
2、紧扣吃饱穿暖有房住。
这是对贫困人口的最低保障。看看帮扶对象家中的居住情况,如果房屋确属危房或者根本就没有住房。就申请危房改造资金,情况属实的话,资金很快就能下来。这就为帮扶对象解决了一个大事。
⑷ 什么叫 新农村建设模式 拜托大家了
扬帆破浪正当时——西安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
中央和省委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以后,全省各地迅速行动起来,涌现出一批县乡典型。市一级如何抓?最近,我们到西安市进行了调查,深感他们采取政府推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在全省推广。
繁荣的城市呼唤兴旺的农村
西安市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全市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在时任市委书记袁纯清、市长孙清云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开展了自上而下的市情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千人大调查。调查出智慧,调查出思路:
一个战略转变。就城市发展而言,西安与其他大城市相比并不逊色,而差距主要在农村。到“十五”末,全市地方生产总值人均已超过2000美元,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城镇化水平达到63.2%。但农村还有30多万人尚未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末位。没有农村的兴旺发达,就不能巩固和提升城市的繁荣。在深入分析市情基础上,市委、市政府认为西安已经基本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础和条件,必须把过去城乡分割、重点发展城市的战略,转变为城乡统筹、共同发展,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的战略,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市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去推进。以建设城市标准建设农村,以教育市民的理念教育农民,以发展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逐步让农民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一个行动纲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他们及时制定了《西安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纲要(试行)》,决定用15年时间,分三步使全市3159个村的新农村建设上升一个大台阶,实现名实相符的全面小康。第一步到“十一五”末,力争使1000个行政村达到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创造新生活、塑造新农民、培育新组织、完善新机制的“六新”目标。第二步到2015年,争取80%的行政村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生产条件、社区面貌以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城乡差距有明显的缩小。第三步到2020年,使全市城乡二元结构状况有根本性改善,形成欣欣向荣、城乡和谐的良好局面。 三大保障措施。西安市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整合力量,创新机制,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放在重中之重位置。
——组织保障。按照整合农村工作领导力量和建立工作机制的要求,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级53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办公室和市农工办(政研室)一套人马,主要任务是抓好全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下设生产发展组、规划建设组、社会事业组、基层组织建设组、体制改革法规组,各组组长由相关部门主要领导担任。各区县也成立了相应机构,一把手负总责。各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要承担新农村建设组织推进、协调指导、检查督促职能。
——资金保障。从2006年开始,西安市决定每年安排不少于8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先干后补、贷款贴息等方式,用于补助重点示范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并把全市综合(扶贫)开发以及农业、水利、能源、交通等专项资金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的原则捆绑优先用于市县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我们调研期间,市上正在研究制订《西安市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快示范村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和奖励办法》等配套文件。要求各有关部门按原有资金渠道提前一年上报项目计划,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财政局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予以确定,捆绑下达。《西安市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融资财政补助暂行办法》,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县乡村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多元化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据初步了解,全市今年上半年仅市县(区)两级财政就已拿出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亿多元。
——制度保障。西安市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长效保障机制。建立各级领导联系、部门和单位帮扶责任制度,城区包县、企业包村责任制度,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创新干部人事管理制度,鼓励市县乡三级干部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决定从近年分配的大学生中选调100名下派示范村指导新农村建设。对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村干部可直接选拔任用为乡镇领导;深化户籍和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鼓励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把新农村建设纳入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非农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
三马共拉一挂发展车
西安市始终坚持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第一要务,大力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紧抓工业强市强县不松套。高陵曾是全国有名的吨粮县、笼养鸡大县,但都没能解决强县富民问题,直到1995年全县财政收入仅1821万元,是一个典型的高产穷县。近几年来,他们大胆探索工业强县路子,实施工业园带动战略,引进了一批对全局发展有影响的大企业大项目。到2005年底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2亿元,财政收入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15元,取得了富民强县的大跨越。西安市唯一的省定贫困县蓝田,这几年也明白了无工不富的道理。他们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尧柏水泥有限公司一个200万吨的低碱水泥生产线,项目建成后,每年销售收入可达5.2亿元,可为县级财政贡献4000多万元。
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给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高陵县和蓝田县分别拿出1000万元和200万元专项用于新农村建设。市上要求各区县学习高陵经验,在工业强县上实现新突破。
紧抓城镇化以城带乡不松套。西安市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坚持以县城、中心镇和工业园区为重点,并将县城方圆5公里左右及乡镇方圆3公里范围内的村都纳入小城镇体系规划,允许小城镇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发展所需用地,享受城市公共设施用地政策,加快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产业配套的农村城镇。今年除增加财政投入外还带动社会资金共投入12亿元,专门用于小城镇建设。“十一五”期间,把2个国家级发展改革试点镇和8个国家批准实施的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项目与区县重点工业园区建设衔接起来着力发展。争取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80%。
西安市规划局同志指着全市村庄布局规划图给我们介绍,目前市上正在联合西北设计院、西安交通大学等八大院所,为全市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年底前要高标准完成1000个村的规划编制任务。
城区包县、企业包村是西安市以城带乡的又一举措。市上要求,碑林、莲湖、高新开发区等都要对周至、蓝田、户县等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县结对帮扶,市、县各部门和驻地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也要对口帮建1-2个村。高新开发区和周至县大庄寨村结对,投入资金使全村6.3公里街道全部实现了水泥硬化,建成了农民科技广场、“两委会”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有效地改善了村容村貌。灞桥区70多个驻地企业都与区内新农村建设重点村签订了帮建责任书,承诺达不到"六新"目标不离开。我们在狄寨塘村看到,区属西安银桥工贸总公司投资1.6亿元在这里开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目前已建成1000多亩良种苗木基地,1200亩优质樱桃园,600亩优质葡萄园。示范园的建立,吸纳了村内200多个劳动力就业,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400多元,其中一半以上来自示范园。目前,像这样的结对帮建全市已有300多对。
紧抓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不松套。西安市根据大城市郊县农业的特点,紧紧围绕服务城市,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着力发展秦岭北麓旅游农业、周至猕猴桃、阎良无公害瓜果、临潼奶畜业四大板块,培育粮食、蔬菜、果品、养殖、苗木花卉等十条产业带。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2045元,同比增长12%。
一村一策绘制建设新蓝图
西安在新农村建设中把全市农村分为城中村、城郊村、平原沿山村、岭塬山区村四种类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村一策,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扶。城中村以城市化、市民化为重点,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城郊村以城镇化、工业化为重点,完善城镇功能,加快产业聚集;平原沿山村以产业化、专业化为重点,做强优势产业,形成“一村一品”;岭塬山区村以生态化、特色化为重点,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在实践中,他们对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发展思路明晰的好村,通过提升改造计划在5年内达到“六新”目标;对主导产业正在形成、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和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产业发展有了萌芽的中间村,从今年起,利用五年时间培育主导产业、奠定经济基础,力争10年内达到“六新”要求;对贫困落后村,立地条件差的进行移民搬迁,具备一定发展基础的,配强班子、选好路子。目前,不同类型的村,都已经有了一些好的典型。在我们调查过的地方,就有如下几个实例。
老先进、新跨越。未央区和平村可以说是西安市的“华西村”。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初步达到了“生活宽裕”的程度。根据本村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特点,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积极探索企业股份制、集体资产股份化、村民变股民、集体经营活动企业化管理的路子,并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⑸ 中央扶贫新农村建设,最高一个人口补贴多少资金
目前国家扶贫政策只是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个口号,很多详细的大纲和细节都没有指定出来版,所以要权想确定你说的最高每人补贴多少钱我觉得很难下结论,而且每个省份情况也不一样,比如广东和甘肃,一个富一个穷,标准都不一样,那补助的金额肯定也不同了。
二,我觉得扶贫关键还是要解放思想,不然给再多钱也是空,西部大开发搞了几十年穷的地方还是穷,东北振兴投了无数亿结果现在辽宁经济倒数,思想跟不上,给钱也只能解决一时温饱,我觉得除了给老弱病残发放金钱补助外,其他扶贫的钱应该用在下一代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医院,公路等建设)上,只有改善基本条件和人们的思想,贫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⑹ 小论文)浅析贵州的扶贫开发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情况P180
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粮食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3)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5)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强种质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6)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
(7)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继续执行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政策,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资金。
(8)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要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继续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9)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税改革试点。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
(10)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l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外来人口较多的城镇要从实际出发,完善社会管理职能。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12)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13)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要加强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对农民实行的“三减免、三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政策,深受欢迎,效果明显,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2006年,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适应农业生产和市场变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支持保护制度。
(14)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继续动员中央和国家机关、沿海发达地区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切实做好贫困缺粮地区的粮食供应工作。
⑺ 国家对于新农村改造的政策是什么
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有:
1.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强合作社人员培训,各级财政给予经费支持。将合作社纳入税务登记系统,免收税务登记工本费。尽快制定金融支持合作社、有条件的合作社承担国家涉农项目的具体办法。
2.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3.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工技能培训。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相关就业政策支持范围。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对生活无着的返乡农民工要提供临时救助或纳入农村低保。
4.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着力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到2012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要求,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推进“乡财县管”改革,加强县乡财政对涉农资金的监管。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5.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县乡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县乡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
6.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支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扩大“农家店”覆盖范围,重点提高配送率和统一结算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7.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办法。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尽快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⑻ 2020年脱贫攻坚村内基础实际建设没有完善的项目怎么鲜决
在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推动下,农村的发展日渐受社会的关注。安居乐业,生活富裕内是最终的目标,容基础设施的建设则是十分重要的一步。远景设计院提到: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可尝试以村委为先,充分发掘农村的资源优势,在维护生态环境,自然特色和人文景观,不破坏历史文化风貌的前提下,创造与鼓励多元化的经济模式,带动劳动力的回流,允许投资项目的分项进行,循序渐进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⑼ 关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一般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把祖国大地建设得无比美好,随着许多新农村建设改造工作的完成,农村的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仍然存在一些因素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 劳力缺失
现在农村的经济模式大多数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在家,年轻人出外打工,而且越有文化的年轻人,越是选择留在外面,好像无工不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有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还不足以提供足够多的岗位来满足年轻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农村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不足以让许多的年轻一代在农业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工作,所以,现阶段着力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2 重工轻农
农村的一个主要体现,就在于一个“农”字,农业为本的思想古已有之,现状则是严重的重工、商,轻农业。甚至,所谓的新农村改造,农村城镇化,更使人们逐步脱离土地,驱使劳动力思想上的对农业的轻视,加速务农人员的流失。
3 观念落后
在农村,由于农村的特性,人老后不能像城市职工一样,有退休金、保险等保障,只能靠儿女的孝心来维持老后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证生活的稳定及质量,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会养。
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事实无疑是一个隐形的强大的社会地雷。这些都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减慢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具体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好这些矛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9)脱贫和新农村建设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⑽ 新农村,建设,农村如何发展。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客观分析地区的现状,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 务。要按照村庄总体规划,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1)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加大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的改造、河流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
(2)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要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要广开资金渠道,采取向上级争取、利用“一事一议”筹集、能人大户捐助等多种形式,切实解决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3)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要做好农村改水工作,优先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四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3、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1)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抓好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要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注意调动和保护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2)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 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3)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4、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要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要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 增长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使外出务工农民的付出能够得到合理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