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促进什么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Ⅱ 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 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对此应当有明确而又深刻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地为之努力奋斗。
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 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 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 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 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 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 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 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 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 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 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 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 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 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要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Ⅲ 多项选择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 )。A: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新型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个全面的目标,又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把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善于做好为农民服务的工作。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立足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着力解决农民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以让农民拥护、让农民满意、让农民受惠为最高标准。
要切实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何对待农民工问题,事关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要下决心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保护农民工权益,切实解决好农民工的切身利益问题。
(3)工业化新农村建设扩展阅读:
新农村建设:
1、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任务,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着力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明显改善,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和各方面的实惠。
2、要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在“多予”上下工夫,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权益。
3、要千方百计地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要注意重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要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改善和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社会主义新农村
Ⅳ 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措施
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我国实现工业化的新道路。工业化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我国必须突破传统工业化模式,走一条有时代发展特点、符合客观规律和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要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
体经济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吃透中央精神,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始终不渝地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切实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真正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
统筹区域发展是应时之举的另一个体现是,它是基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基础之上的正确决断。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统筹区域发展”是五个统筹之一。时下,十一五规划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表示,编制区域规划是十一五规划工作的一个新任务,要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Ⅳ 怎样理解党在现阶段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内容极为广泛,如果把有限的资金投资在内容极为广泛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上,结果是杯水车薪,办不好任何一件事情。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为,应该要有轻重缓急和主次之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属长远大计,不是一年半载能够完成得了的。所以,即便是政府该办的事情,也应该分阶段、有重点、按步骤地完成。既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个长远大计,政府就得有个长远规划,而且需要通过立法的方式作为实现的保证。不能因为张三当领导要修路,李四当领导要修房而随意改变规划内容,更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作政绩工程来搞。急功近利容易出政绩,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忌急功近利。将急功近利转变为追求长远利益,是政府行为转换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基础设施是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各级政府因而都喜欢基础设施建设。如果对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就有可能导致基础设施水平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相脱节的现象,不利于有限的资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之所以强调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要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把该由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新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包括近期的和长期的)协调起来,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效应。如果把公路一定要修到既无资源,又人口稀少的偏远山村,除了资源浪费,别无其他效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注意突出重点、体现效益、分步实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不一定要遍地开花,政府有所作为的地方是,一要结合农业工业化的建设;二要结合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们知道,农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种辩证关系,没有农业的工业化,就不可能有农村的城镇化,农村的城镇化要有农业的工业化为依托。反过来,没有农村的城镇化,也难以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因为缺乏农村城镇化的服务体系,工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障碍。在解决“三农”的问题上,有人提倡加快农业工业化,通过提高农业的工业化水平,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有人提倡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建设。他们认为,“三农”问题源于农村地少人多,劳动生产率低下,如果能够将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游离出来,就可以解决地少人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所以,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建设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过,没有农业的工业化为社会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仅仅因为农村的城镇化而游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到哪儿去找工作呢?没有工作可做,乡里人为啥要跑到城镇来呢?所以,要解决“三农”问题,就需要农业的工业化和农村的城镇化,也就需要政府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即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配套项目上有所作为。
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都需要基础设施的配套。尤其是农村工业,更要有与治理环境污染的基础设施项目相配套。从农村工业企业的现状来看,因为产品的成本高、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普遍不高,要它们承担环境治理的责任,显然不现实。主管农村工作的县乡一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也没有多少资金用于环境污染的治理上。所以我们认为,只有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将中央财政和省市一级地方财政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集中起来,突出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点,着力把配套的基础设施搞上去。一些农村工业项目,如果不把环境污染问题解决,它就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如果因为环境问题而被责令退出生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就会减少,农村居民的收入也会降低。农村工业发展困难,地方税收也会减少,县乡财政将进一步恶化。如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好了,农村工业就不会因为环境问题而退出生产,反而有条件扩大再生产,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可见,转变政府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职能,确实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属于政府工作的职能范围,政府应该尽职尽责做好。一些农村中小学,因为县级财政困难,由公办转为民办,地方政府未能尽到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因此,地方政府需要而且必须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有困难的地方,上一级政府要加大财政转让支付的力度,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目前,农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本上也是由农村居民个人承担。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工作尚任重而道远。乡一级人民医院,缺乏技术人员和医疗设备,难以承担大病的治疗任务,可以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在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办好中心医院,以解决农村居民就医难的问题。同时,也应该像城市社区那样,建立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尽量做到农村居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所有这些,虽然不是短期能够办好的事情,但都是政府需要做而且也应该做的事情,政府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实施。
Ⅵ 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答抄:(1)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①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优化产业就业结构。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趋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扩大农村市场需求,消化富余的工业生产能力的根本出路。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的一个实际步骤。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和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的集中体现。
(3)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所谓统筹区域发展,就是中央政府从区域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将不断扩大的区域差距重新回归到民众能够普遍接受的范围,从而逐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的动态努力过程。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理人口,经济,国土,城镇格局,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Ⅶ 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我国实现工业化的新道路。工业化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我国必须突破传统工业化模式,走一条有时代发展特点、符合客观规律和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要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
体经济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吃透中央精神,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始终不渝地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切实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真正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
统筹区域发展是应时之举的另一个体现是,它是基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基础之上的正确决断。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统筹区域发展”是五个统筹之一。时下,十一五规划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表示,编制区域规划是十一五规划工作的一个新任务,要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Ⅷ “工业化建设扩展至农村”是什么时候
到2020年,河南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是:农村经济全面繁荣,粮食综合专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属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活更加殷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左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36%,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林木覆盖率达到30%以上。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村医疗体系和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民主政府建设水平全面提高,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保障。初步建成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乡风民风文明,村容村貌整洁,管理科学民主,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