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农村发展 > 乡贤新农村建设座谈会

乡贤新农村建设座谈会

发布时间:2021-02-19 06:41:41

① 今天下午被领导叫去,说是要派我去搞新农村建设,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这原本是处级后备干部去的,但我们单位

不知道你在单位的具体了际关系等情况,我认为是份内工作,去年4月上旬以来,承蒙组织的信懒和重托,我有幸成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队长中的一名,具体联系全州县18个乡镇的274个行政村(含8个区定贫困村、7个支教点)的农建、扶贫、支教、新农村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等工作,管理31个市直后盾单位、97个县直后盾单位和18个乡镇党委所派出549名(其中市直派驻村指导员24名,县直派驻村指导员251名,乡镇派驻村指导员274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7名市派支教队员。
由于本人以前从未接触过农村工作,再加上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是一样新生事物,刚接触这项工作时我真有点大姑娘上轿第一回的感觉,心里没底,思想上没准备。但通过三个月的工作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农村工作的复杂性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下面,我结合本人三个多月以来的农村工作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深入农村要过“三关”
一是思想关。针对各位指导员都是从各级机关,各级部门,不同岗位上抽调出来的,以前从事的都是机关工作,现在下派到最基层的农村担任指导员,一时换位思考和角色转变难的实际,我通过在走访和召开会议不断进行宣讲,让各位指导员明白:我们虽是上级机关派来的,但并不是什么领导,从事和面对的是基层工作,不要把自己当成领导,只会发号施令,指手画脚,要遵从当地农民的意愿、习俗,尊重村干部的工作,具体工作要做,但更要考虑全村的发展,更要注重长远。工作重点要放在理思路、出点子、搞协调和督促落实上,要做到参与而不包办,帮忙而不添乱。
二是生活关。进驻农村,远离城镇生活,吃、住、行都存在诸多困难,这一点对我们每位指导员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加上全州相当一部分村是贫困村,生活上我们指导员大都自己找生火做饭。住房上,多以木板房、土坏房为主,为促使新农村指导员能安心基层工作,除经常下乡看望他们之外,我还亲自与他们所在单位主要领导联系,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
三是寂寞关。由于方言影响,交流存在困难,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新农村指导员面临和周围人谈不在一起。玩不在一起的局面。远离亲人、同事和熟悉的环境,孤独和寂寞的侵扰新农村指导员将不可避免。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关键是如何面对困难。为此,我经常召集市派指导员集中讨论:我们是来干什么的?政府对我们的期望是什么?把这些问题讨论清楚了,面前的这些困难也就不成为困难了。

二、进入工作要有“三心”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衰退,究其原因,是农村基层干部的观念、能力和作风不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造成干群之间隔阂加深,不是群众疏远了干部,而是干部脱离了群众。群众抱怨干部“不象话”,干部埋怨群众“不听话”。一些干部下村“一溜烟”,围着公路转,隔着玻璃看,群众想说个话都难;一些干部到村委会坐一坐,从来不进农家门;一些干部不尊重群众意愿,工作搞强迫命令的“蛮干”,搞“路边花”的“虚干”,搞毫无效益的“白干”,如此等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的基层干部丢掉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传统,淡漠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所以群众才对干部有怨言。干群之间隔阂加深,直接导致了言路不通,感情不通,政令不通。要寻找改善干群关系的“金钥匙”,本人认为关键是“虚心、真心、决心”六个字。
(一)用虚心吸引群众。通过三个多月的不断实践,我切身体会到,现在群众获取知识、政策、信息的渠道很多,思想活跃,要搞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切忌总认为自己比群众高明,更不可信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在群众面前,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良好作风和虚心求教的真诚态度,无论你懂不懂的事情,都要虚心向群众请教,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这样就会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消除群众对你的陌生感,增强群众对你的信任感,促进与群众的融洽感。如果你一来就在群众中指手划脚,说长道短,长篇大论,高高在上,就会造成群众与你的距离感,增加群众对你的反感,失去群众对干部的信任感,这样就失去了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群众紧紧吸引在你的周围,干部才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有了凝聚力,才会有号召力和战斗力,做起工作来才会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为此,我在自觉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同时,更为注重深入实践调研,主动向群众学习、向基层干部学习农村工作的具体方式、方法。不断积累农村工作经验,在服务群众中提高农村工作的能力。严格约束自己,做到了不图虚、不争功。努力为群众多办实事、做好事。并针对新农村指导员对农村工作不可能人人都很熟悉,个个都很精通的实际,加强具体指导,帮助他们把握农村工作的规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用真心对待群众。我深知群众是最善良的,哪怕是真诚的一句安慰,实际的一点行动,他们都会看在眼里,铭记心里,真诚感激。做群众工作,与群众交往,要以心换心,不要在群众面前说大话、放空炮、乱表态,要事实求是,脚踏实地,要视群众为朋友,真诚沟通、真心交往,诚心对待。当群众遇到困难时,坚决要把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要积极帮助他们想办法、出主义、解难题。这样才能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比如在当前农村的人口与计划生育这个老大难问题上,我要求指导员工作重心前移,把强大的政策宣传工作作为突破口,耐心细致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让群众知政策、懂政策、怕政策、守政策。对个别群众对有的工作和政策不理解的,要做深入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举一反三、不厌其烦、耐心说服,尽量多做工作,少采取强硬措施,产生的效果为历年少见。
(三)用决心鼓舞群众。当前,我们的农村基础建设还比较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还面临着诸多困难,群众要求我们办的事情还很多,但无论是办得到或办不到的事情,我们都要高度重视,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对能办的事情要尽快办理,对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做好疏导解释工作,对通过努力创造条件才能解决的问题,要力所能及,切忌对群众的要求采取漠然视之的态度,要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向群众宣传贯彻好中央的精神,把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上来,把群众的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目标上来,结合村情组情,科学作出新农村建设规划,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让群众对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充满信心和决心。

三、接近群众要有“三贴”
(一)在感情上要与群众要贴心。为达到与老百姓贴心的目的,在具体工作中我要求指导员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自己做到在思想上尊重指导员、在感情上贴近指导员、在生活上关心指导员、在工作上依靠指导员,善于听取指导员的意见和建议,关心指导员的生活、工作情况。其次,就是要牢固树立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始终不脱离群众,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真正做到聚民智、顺民意、解民忧、帮民富、保民安,有效地形成改变农村面貌的工作合力,在工作中力求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不打官腔,不摆架子,扎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要求驻村指导员还应注意在衣着与生活细节上贴近与农村群众之间的距离。要少一点高贵,多一点朴实,少一点娇气,多一点粗糙,这样群众才会接受你,欢迎你。比如夏季,头戴一顶草帽,身穿圆领汗衫,脸上带着微笑去进村入户,就会使农村群众多一份亲情感。此外,还要求市、县指导员要以一位乡镇、村干部来要求自己,自觉地融入到乡镇、村干部中去,不以市、县干部自居,积极参加乡镇、村组织的各项活动。通过三个多月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许多时候只要我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能得到群众的体谅和欢迎,是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虽然我们在刚下农村时,农民对我们抱有老大的不信任感。但是我们放下机关干部的架子,做到心到、情到和力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农民,尊重他们的人格,下村入户到与他们平心气和地谈心,与他们交朋友,通过最传统、最实在的方式方法来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使群众感觉到指导员是他们的贴心人。生活上不吃、不拿、不要,工作上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处处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替群众说话与传声,增进了感情与友谊。对一些不符合政策法规的事,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进行晓之以理的说服,让群众从内心里接受。农村群众有牢骚和情绪不怕,怕只怕我们这些机关干部在深入基层群众第一线和思想上的“不到位”。有道是:人心齐,泰山移。只有和群众贴心、同心、齐心,才能找出解决农村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做好群众的知情人,才能激发广大农民的“双转”热情。
(二)在语言交流上要贴切。 与群众交流必须实事求是,真诚和善。除了嘘寒问暖、与农民促膝谈心外,还可考虑根据实际情况把工作职责、任务使命和权力责任适当说清楚。有些群众对新农村指导员工作不太了解,需要说明解释;有些对上级下派的新农村指导员及其工作队寄予希望过大,一旦新农村指导员盲目答应的事情没有办成功则会遭到群众的质疑,所以在进村入户当中一定要注意把握语言的艺术性。
(三)在行动上要和老百姓贴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多为所在村的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驻村工作中必须要做的。但关键要因地制宜,要换位思考,要多从老百姓的角度思考。比如市排水管理处派驻才湾镇村秦家塘村的驻村指导员龚伟国刚进村时工作无从着手,但他通过与群众“三同”,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分析本村的资源优势,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帮助该村引进甜玉米种植的项目,落实种植面积1500多亩,预计每年可为当地群众户均增收300元以上,深受群众欢迎。又如市民政局派驻文桥镇白毛村的指导员邓丕旺,根据白毛村山多树木多水源丰富的特点,采取长短项目相结合,多方争取资金4万元,在所驻村着力实施了养鸭、木材加工和药材种植项目,目前养鸭项目初见成效。办了实事,群众得到了实惠,得到了切实的利益,就会更欢迎指导员,更拥护区党委、市委和县委的决策,心与党会贴得更紧。再如县国税局新农村指导员周微入驻后,在调查研究与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多方联系,争取资金,组织实施了村灌溉设施和村中心道路修建工程等实事项目,受到了群众的赞誉和欢迎。办实事不是驻村工作的全部,有些不拿钱拿物的“软投入”也应去做,能够多做的还要多做。例如,我们的新农村指导员常到困难户家中坐坐,他会感受到政府的关心;常到老党员那里看看,他会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常到养殖户的猪场鸡舍去转转,他会感受到上级的支持。一次,我去走访受洪灾影响的几户农户,几句关切问候的话语,农户们就觉得新农村指导员真好,能考虑他们的利益。这些没有送钱送物的软性投入,收到了和办实事一样的效果,和办实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说明实事要办得贴近老百姓,“软投入”的工作也要做,做好了,同样能达到驻村工作的目的。

四、搞好工作要有“三法”
(一)谋划工作要有想法。如何抓好着眼点。打开新农村指导员工作的局面。经过不断的调研和摸索,我认为关键要从小事做起,从创新载体,明确职责任务开始,为此我结合“争先创优做明星,打造桂北先锋行”、争创“五好”支部和“双联双促”结对帮扶等活动的开展,在全县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六个一”。即1、抓好一个村级班子;2、健全一套规章制度;3、理清一条发展思路;4、帮扶一户贫困农户;5、办成一件实事好事;6、纪实一本驻村日记。按照“六个一”的标准,明确要求农村工作指导员要做到四点:1、善知农事。要了解农村的风俗民情,知道村民的所想、所盼,掌握基本的“三农”知识;2、能抓要事。要突出工作重点,善于抓村班子建设,抓创业承诺制的落实,抓上级布置的阶段性中心工作,抓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要为联系村办好1件实事;3、乐办小事。要根据老百姓的要求,力所能及的为群众提供一些“小”服务,真心实意的解决一家一户碰到的“小”困难,如每月与村干交流谈心不小于2次,每年为党员(群众)上党课或技术课不小于4次,努力实现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每个季度至少要公布1次;每月深入村组走访、慰问群众6户以上,确定一户贫困农户为帮扶对象,走访慰问困难户、主动帮助联系咨询、代办证件等,以真事暖民心、聚民心;4、敢管难事。碰到难事、棘手的事,不回避、不推诿,要敢抓敢管。并明确农村工作指导员要念好学、勤、实、公“四字经”:所谓学,就是适应新时期农村发展的需要,强化学习,积累经验,提高素质,不断满足群众对我们工作的新要求;所谓勤,即重心下移,不折不扣的落实农村工作指导员驻村制度,保证每周2至3天的驻村时间;所谓实,即要求真务实,讲实效、干实事,以扎实的作风,实实在在的为村里做点事;所谓公,即干部一定要有公心,公平、公正的履行好职责,维护好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形象。
(二)开展工作要有方法。本人认为,抓工作首先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分主次,不管轻重,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群众反映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设想给予一揽子解决。这样不仅不可能,反而会冲淡主要任务,贻误大局。这就有一个“方法”的问题。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有的可以“介入”,有的则应“超脱”。问题中属于县委、政府布置的任务的,就坚决“介入”,主抓、狠抓;不属于所布置任务或是与之联系不紧密的,就可以“超脱”,缓抓或不抓,也可以反映给乡镇党委、政府或有关部门去处理。即使是属于所布置任务的问题,也不能齐头并进,也要有先有后,分个缓急。看准了这个主要问题,我就首先“介入”其中,把抓好各乡镇新农村指导员工作组长和党委书记为首要任务来抓。通过多次督促检查和通报,促使各各乡镇新农村指导员工作组长和党委书记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保证了农村指导员积极性的发挥。在这方面做的好的,如市博物馆,针对所驻前进村靠近县城、矛盾纠纷多的特点,充分当好调解员、灭火器。当好了中间角色,调解和化解了各种矛盾,深受党委、政府和群众的欢迎。
(三)实施工作要有做法。农村工作,看似单纯,实际复杂。工作队长在县里开展工作,面广量大,一个人面对548名指导员不能单打独斗,很多工作最终还是要依靠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依靠乡镇党委、政府采取措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教育农民及村干部提高理论素养,掌握种植养殖的技术,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组织新农村指导员、村干部、党员、群众来开展和实施,为此我在亲自抓的同地,积极协调,经常向县委领导汇报,得到领导重视,开展起来也就比较容易。像我县各乡镇指导员组长,能否依靠他们去开展工作,我当初心里没有底儿。经过实地观察和了解,我感到,各乡镇新农村指导员工作组长和党委政府虽然合力欠强,但个人能力水平还是有的,是可以依靠的。这样,我在开展工作时,就尽可能与各乡镇及新农村指导员工作组长多商量,并把需要交给他们去完成的工作交给他们去办。而对于各乡镇新农村指导员工作组长所反映的指导员驻村问题,我认为市委要求指导员原则上住在村里,主要工作在村,就是要求我们能够认真驻下来。驻下来并不是目的,而是要切实帮助所驻村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扎扎实实为群众解疑难,办实事,引导、组织群众脱贫致富,改变村容村貌。要做好这些,只靠“驻下来”是不行的,很大程度上还要靠“跑出去”。例如,呈报项目,筹措资金,申请贷款,请技术人员来讲课,外出参观考察等,都需要跑出去才能办得到,有时跑一次两次不行,还需要跑三次四次。有时虽徒劳无功,但是,本人以为,这样的“跑”是必要的,不去跑一跑,有些事就没法办成,驻村工作就要打折扣。因此,我鼓励该跑的时候,也要舍得花时间、花力气去跑。由于得到了认可,各指导员工作干劲非常之大,如文化局派驻的新农村指导员,在本单位拿不出钱的情况下,通过跑,不仅帮所驻村跑来了资金,也跑来了项目,解决了用水难、行路难等实实在在的问题。

五、落实工作要有“三实”
一是踏实干。实践证明,凡是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扎实工作的同志,都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都能够赢得群众真心实意的尊重和赞誉。对于那些工作漂浮,不愿意吃苦,不关心群众,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干部,群众十分反感。为此,在具体工作中我要求各新农村指导员除深入农村进行走访调查,了解不同类型农户的不同情况和要求,主动与他们沟通思想,进一步增进与农民群众的感情,密切与农民群众的关系外,还要求他们要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研究和解决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根本性问题,努力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三个三”。即力戒“三浮”,力戒浮在面上,力戒浮在纸上,力戒浮在会上。大量的功夫在室外,不能仅仅是走一走,看一看;要做到“三深”,就是要深入农户、深入实际、深入人心。要与各类村民打交道,善于结交村里各类朋友。农村的特征之一是外出人员多,要加强与外出人员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加贴心;常怀“三心”,就是工作要安心,事业要用心,指导要尽心。
二是出实招。我在让各新农村指导员明白全州县是农业大县,不发展没出路,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难上难这样一个道理的同时,深入做好了两个方面的工作。新农村指导员方面:要求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与基层干部一起,求真务实,大胆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子和具体办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出实招首先要从思想观念入手。要更多地给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带去新的信息、新的观念,用新的视角和新的理念,帮助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打破旧的思维框框,树立牢固的市场观念和创新意识,促使广大群众走出封闭保守,转变生产经营观念,增强农民群众适应市场、自我发展的能力。善于总结提炼群众的创造,善于把自己建设性的意见转化为班子的集体决定,转化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努力以亲民、爱民、为民的实际行动,赢得农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后盾单位方面:要求农村工作指导员的派出单位、帮扶单位,结合本单位和各帮扶村的实际,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在定点帮扶工作中,通过提供人、财、物、技术、信息等支持措施,帮助包扶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稳定致富增收。同时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要全力支持农村工作指导员的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落实好扶贫项目,及时对他们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做好后盾。
三是求实效。新农村指导员驻村的关键就是力求实效,为此,通过制定各项制度,将多项指标量化,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今年以来,通过市、县、乡各驻村指导员、支教队员、农建队员的努力,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据统计,市、县、乡三级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走访农户数达17600户,召开各种座谈会843次,撰写调研文章150多篇,宣传政策法规3135次,提出合理化建议370多条。帮助落实水、电、路及厕所改造、砌围墙等基础设施项目182个,争取落实帮扶资金290.5万元,争取捐赠物资15.4万元。组织农村劳动力岗前技能培训6820人次,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019人。组织所驻村群众修建道路60.35公里(其中新硬化道路39.95公里,其它道路20.4公里),新增有线电视受益人口2649人,新增移动通讯机站二个,新增程控电话的受益人口已达1.1万人,新增照明用电受益人口8823人,新建桥梁3座、公厕14座,资助贫困生115人, 捐赠教学用品类课桌743套,电脑8台,报刊书籍7200多册,其他教学设施7.2万元。多方争取建设资金66.7万元,组织村民自筹资金133.5万元,已完成了71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任务。此外,驻村指导员还配合县委开展各项中心和临时工作,如:参与夏季计生集中宣传服务、城乡清洁工程和抗洪抢险救灾活动等。组织种养能手和村干部外出考察取经2750余人次;建立健全各项制度150多项,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250人,发展党员125人,调解纠纷561次,化解矛盾157件,从而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维护了农村的安定和稳定。

② 陈集乡的新农村建设

2008年陈集乡被纳入全抄县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多次召开了乡国土资源规划建设部门的座谈会和乡村两级干部会议,贯彻落实相关会议精神,就全乡的新农村建设选址和后续发展规划,共谋话题,并拟定了实施方案和可行性计划。成立了领导组和工作组,会上要求所有干部要改变工作思路和理念,树立大局意识,加强新农村建设业务的学习,要自求发展,自加压力,寻求创新改革之策,虽然没有先前的经验,但要敢闯敢试,要探索和积累别人的好经验、好做法。领导组成员要做到善于思考,科学决策,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要加强与同试点的交流。对可能引起的各种矛盾纠纷要做到防患于未然,要耐心细致的做群众工作,争取群众最大的支持和理解。陈集乡作为试点乡一点要先走一步,大胆实践,做好示范创造经验。随后相关领导带队赴马湖乡小陶村和白龙镇清水村新农村示范点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决定将陈集村扬庄组作为新农村规划点,由于事先宣传工作到位,工作思路清晰细致,目前整个搬迁动员工作开展顺利,试点的200多农户正陆续与村委会签定协议。

③ 在古代“乡贤”是什么意思

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

④ 乡贤会是政府机构吗

乡贤会不是政府机构。
经浙江省龙游县塔石镇政府批准,在龙游县政法委的领导下,衢州市第一个以乡贤文化为宗旨的村级乡贤会在龙游县塔石镇雅村村成立。

⑤ 如何看待新闻联播推出「走基层·我眼中的乡贤」系列报道

“生于其乡,而众人共称其贤者,是为乡贤。”乡村是许多人的故土和家园,提起村里谁有品德有才学,谁被推崇被敬重,谁就是“乡村贤达”。几千年来,一代代乡村贤达行为世范,孕育了深厚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既体现了热爱家乡、建设故里、乐于担当的情怀,又饱蕴见贤思齐、助人为乐、崇德向善的正能量。传统中国的乡贤即乡绅,主要由科举中取得功名退职还乡的官员或未出仕的乡村贤达组成。他们在垂范乡里、化育乡邻、维护乡村秩序、促进基层社会平稳发展等方面曾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⑥ 珠龙镇的新农村建设

珠龙镇地处南谯区西北部,下辖7个村委会,1个社区,面积118平方公里,总人口2万余人。自新农村建设工作启动以来,珠龙镇党委、政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高度,统一思想认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以高标准、严要求的姿态,切实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做法和成效如下:
强化领导,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镇党委、镇政府及时把新农村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为第一组长,镇长为组长,一名班子成员为专职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珠龙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加强了开展工作的力度,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事务。与此同时,示范村也相应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由村党组织书记任理事长,村委主任为副理事长,两委其他成员、村民代表、党员代表为成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新农村建设。
搞好科学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
我们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以人为本、科学编制,突出重点、协同配套,合理布局、成片推进,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实推进、讲求实效”的发展思路,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珠龙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工作措施和工作重点,使工作开展起来有章可循,循序渐进。镇里和示范村深入到党员、农户、在外乡贤中,从调查研究入手,采取走访调研与个别座谈相结合的形式,召开“两委”研讨会与村民代表会,全面摸清民情民意,掌握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及党员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结合珠龙镇实际,对珠龙镇新农村建设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和产业规划进行编制。在制定村庄布点规划中,镇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实地戡察,珠龙镇由原来的263个自然庄,规划为34个居民点。在制定产业规划时,结合各村实际,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特色经济。同时为了确保各项规划得以贯彻落实,珠龙镇还根据有关规定建立并严格落实相关制度。如对农村建房工作,严格按照市里规定,所有农房及附属设设必须经镇规划小组集体研究审批方可建设,此举杜绝了农村乱建行为,确保了村庄布点规划得以落实。
全面宣传发动,努力营造建设新农村的氛围
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珠龙镇和示范村采用召开动员会、座谈会、“两委”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级级动员,层层发动,运用广播、宣传车、悬挂横幅、张贴标语、设置专门宣传栏等媒介,全方位宣传在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建设内容,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保证。我们还组织示范村有关人员到乌衣、腰铺等地方参观学习新农村建设,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统一思想、学习经验。现在示范村珠龙村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已逐步统一到珠龙镇的总体工作部署上来,形成一个上下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大力发展生产,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农村的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基于这一认识,珠龙镇围绕各村的实际,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如珠龙村重点发展葡萄、奶牛产业,全村种植葡萄面积达120亩,发展奶牛生产农户达13户,奶牛饲养理达80多头。兴珠村重点发展草坪生产,全村草坪面积达2500亩左右。官塘村提出发展草坪和养殖的规划,现在全村共发展养殖大户15户,其中胡贤勇户年出栏生猪达600余头。
珠龙镇还积极争取项目,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占地2000亩的区高科技农业示范园落户珠龙镇北关村,将为珠龙镇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
珠龙镇坚持四个结合,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结合“村村通”工程建设,加快农村道路建设。珠龙镇自2006年以来共建设“村村通”水泥路21.9公里。二是结合项目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2006年以来,珠龙镇共新建和改造重点水利设施14处,建设自来水5处,投入20万元,新建和改造街道下水道、路灯等配套设施,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结合新型农村能源建设,改善村居环境。市级示范村珠龙村全面推广新型农村能源——沼气,全村新建170余个沼气,既提供了能源,又美化了村居环境。四是结合集镇建设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加强新农村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珠龙镇集镇建设“南移东扩”思路,为进一步加快珠龙镇清流关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珠龙镇计划在北关村叶岗建设一个新农村示范清流新区,占地600亩,计划在近几年内新建清流花园、叶岗花园2个住宅小区,总面积64580平方米,可入住400余户农户,同时建成配套的门面房、商场、农贸市场和政府办公用房、医院、文化活动中心、村委会办公房、幼儿园等社会事业设施。现在,清流新区建设已全面启动。
建设农村政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发展生产、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珠龙镇还注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实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工作,发展农村基层的政治文明,使乡风更加文明、管理更加民主。镇、村制订完善了《村务公开制度》、《村财务管理制度》、《集体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的具体工作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镇里还专门将这些制度集中印发红本,喻义为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在开展工作时不可跨越的红线,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
坚持示范带动,努力探索新农村建设新思路
珠龙镇在抓好珠龙镇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同时,对示范村进行了重点推进。镇上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市级示范村珠龙村新农村建设进行指导、帮扶,全力推进新农村示范工作。如镇农业、农经、土地、城建等相关部门指导帮助珠龙村完成产业发展规划、示范点村庄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镇主要领导和土地、城建部门帮助协调解决新农村农民统建房试点工作,镇上还投入30多万元帮助解决规划点配套设施建设;业务部门指导村里开展“四清四改”工作,改善村容村貌。现在珠龙村干山头规划点18套农民统建房已全部建成,相应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全村村容更加整洁,管理更加民主。
在抓好珠龙村示范点建设的同时,镇上又选择北关村建设清流新区示范点,这个示范点,我们想结合集镇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和招商引资为一体,通过市场化运作,开展新农村示范建设。目前该项目已通过区项目评审领导小组审批,同意立项,现正在对外招商。清流新区示范点的建设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更大的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也通过这个示范点的建设,努力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基础。
珠龙镇新农村建设虽取得一点成绩,但上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还有一定不足,与兄弟乡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新农村建设各项要求和任务,认真学习兄弟乡镇的经验,全力推进珠龙镇新农村建设工作。

⑦ 岙底乡的经济建设

岙底乡是一个欠发达乡,多数村民为了谋生很早已经离开居住地外出求回发展。跟随着改革答开放的步伐,许多外出村民开始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其中不乏能人志士。2009年正月,岙底乡开展了“乡贤聚力共建新农村”活动。由乡党委、政府、各村组织召开乡贤座谈会,介绍情况,建言献策,谋划发展。活动激发了各乡贤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在得知呈岸村、林路村需要修建道路改善交通的情况后,众多乡贤纷纷出资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⑧ 如何理解乡贤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乡贤文化是扎根于中国家乡的回母土文化。
在漫长的中答国历史进程中,一些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都被称为“乡贤”,由此而形成了乡贤文化。[1]
唐朝《史通杂述》记载:“郡书赤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明朝,朱元璋第16子朱曾撰《宁夏志》列举“乡贤”人物,开始建乡贤祠。凡进入乡贤祠的人既要有“惠政”,又要体现地方民众的意志;清代,不但建有乡贤祠,还把乡贤列入当地志书。[2] “乡贤”是中国各地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被本地民众所尊重的贤人。[3]
重构传统乡村文化,需要一批有奉献精神的乡贤。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而回乡的乡贤,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益。[4]
乡贤文化是凝聚中国海内外人士的文化纽带。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张扬固有文化传统的精神原动力。[

⑨ 乡绅乡贤历史地位与作用

乡贤文化是中华优抄秀传统袭文化的组成部分,乡贤文化是扎根于中国家乡的母土文化。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都被称为“乡贤”,由此而形成了乡贤文化。[1]
唐朝《史通杂述》记载:“郡书赤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明朝,朱元璋第16子朱曾撰《宁夏志》列举“乡贤”人物,开始建乡贤祠。凡进入乡贤祠的人既要有“惠政”,又要体现地方民众的意志;清代,不但建有乡贤祠,还把乡贤列入当地志书。[2] “乡贤”是中国各地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被本地民众所尊重的贤人。[3]
重构传统乡村文化,需要一批有奉献精神的乡贤。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而回乡的乡贤,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益。[4]
乡贤文化是凝聚中国海内外人士的文化纽带。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张扬固有文化传统的精神原动力。[

阅读全文

与乡贤新农村建设座谈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