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农村发展 > 美丽新农村人民日报

美丽新农村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1-02-21 09:53:43

『壹』 请问如何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投稿

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一般在地方都设有记者站,投稿请直接联系当地记者。

『贰』 人民日报版面情况介绍

2009年7月1日进行了扩版: 每天由16版扩至20版,周六、周日仍为8版。 新增版面: 第5版:要闻版; 第12版:社会建设新闻版; 第14版:国际新闻版; 每周:新增理论版1个,文艺评论版1个,文艺作品版1个;原科教周刊和社会观察版改为文教周刊和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目前的20个版(周六、周日为8个版)中,一至五版为要闻版,六版为视点新闻版,七版为理论版,九至十六版为新闻版,十七至二十版为周刊、专版和副刊。辟有《经济周刊》、《新农村周刊》、《民主政治周刊》、《议政建言周刊》、《党建周刊》、《文教周刊》、《民生周刊》、《国际周刊》、《国际副刊》、《副刊》,以及《军事》、《台港澳侨》、《文艺评论》、《读者来信》专刊等。评论和理论宣传是《人民日报》的重点和优势,除社论、评论外,还设有《人民论坛》、《人民时评》、《声音》、《思想纵横》、《今日谈》等一批言论栏目,“任仲平”、“何振华”、“国纪平”影响力日益彰显。《政策解读》、《热点解读》、《人民观察》等一批栏目,受到广泛肯定与好评。2008年在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维护西藏社会稳定、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重大事件的宣传报道中,积极引导国内舆论,有效影响国际舆论,在重要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保持原有风格和传统、保持指导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认真落实“三贴近”要求,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进一步增强了新闻性、可读性、群众性和服务性,使报纸宣传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2010年1月1日期起,人民日报再次扩版,周一至周五每天的版面由20版扩至24版;周六、周日版面不变,每天仍为8版。 这次扩版是2009年7月1日实施扩版的延续,目的在于更深入地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增强国内国际传播能力,也是为了更好地贯彻“三贴近”,丰富报道内容,创新报道方式,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广大读者期待。 这次扩版的同时将对版面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形成四个相对集中的板块,进一步增强报纸的整体感,更好地发挥党报作用,方便读者阅读。 其中,第1—6版为要闻板块,第9—15版为国内新闻板块,第17—20版为周刊及专版板块,第21—23版为国际新闻板块。此外,第7版为理论版,第24版为副刊。扩版后,每天增加1个要闻版、1个国际新闻版;每周增加1个观点版、1个新兴媒体版;周刊和副刊的版面也有所增加。

『叁』 图1是《人民日报》上刊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是什么时候颁布的它有哪些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于年6月30日公布施行。内容说明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第二章土地的没收和征收
第二条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三条征收祠堂、庙宇、寺院、教学、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但对依靠上述土地收入以为维持费用的学校、孤儿院、养老院、医院等事业,应由当地人民政府另筹解决经费的妥善办法。

清真寺所有的土地,在当地回民同意下,得酌予保留。

第四条保护工商业,不得侵犯。

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不得因没收封建的土地财产而侵犯工商业。

工商业家在农村中的土地和原由农民居住的房屋,应予征收。但其在农村中的其他财产和合法经营,应加保护,不得侵犯。

第五条革命军人、烈士家属、工人、职员、自由职业者、小贩以及因从事其他职业或因缺乏劳动力而出租小量土地者,均不得以地主论。其每人平均所有土地数量不超过当地每人平均土地数百分之二百者(例如当地每人平均土地为二亩,本户每人平均土地不超过四亩者),均保留不动。超过此标准者,得征收其超过部分的土地。如该项土地确系以其本人劳动所得购买者,或系鳏、寡、孤、独、残废人等依靠该项土地为生者,其每人平均所有土地数量虽超过百分之二百,亦得酌情予以照顾。

第六条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但在某些特殊地区,经省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得征收其出租土地的一部或全部。

半地主式的富农出租大量土地,超过其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数量者,应征收其出租的土地。富农租入的土地应与其出租的土地相抵计算。

第七条保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在内)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第八条本法规定所有应加没收和征收的土地,在当地解放以后,如以出卖、出典、赠送或其他方式转移分散者,一律无效。此项土地,应计入分配土地的数目之内。但农民如因买地典地而蒙受较大损失时,应设法给以适当补偿。

第九条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及其他农村社会阶级成分的合法定义,另定之。
(以上文字是从这部法律中节选的两章)
原载于(人民日报)。

『肆』 《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z

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九日)
一、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型的综合性的人民公社不仅已经出现,而且已经在若干地方普遍发展起来,有的地方发展得很快,很可能不久就会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一个发展人民公社的高潮,且有不可阻挡之势。人民公社发展的主要基础是我国农业生产全面的不断的跃进和五亿农民愈来愈高的政治觉悟。在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基本上战胜了资本主义道路之后,发展了空前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创造了可以基本上免除水旱灾害、使农业生产比较稳定发展的新的基础,在克服右倾保守思想,打破了农业技术措施的常规之后,出现了农业生产飞跃发展的形势,农产品产量成倍、几倍、十几倍、几十倍地增长,更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要求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农村工业的发展也要求从农业生产战线上转移一部分劳动力,我国农村实现机械化、电气化的要求已愈来愈迫切;在农田基本建设和争取丰收的斗争中,打破社界、乡界、县界的大协作,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思想。所有这些,都说明几十户、几百户的单一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二、社的组织规模,就目前说,一般以一乡一社、两千户左右较为合适。某些乡界辽阔、人烟稀少的地方,可以少于两千户,一乡数社。有的地方根据自然地形条件和生产发展的需要,也可以由数乡并为一乡,组成一社,六,七千户左右。至于达到万户或两万户以上的,也不要去反对,但在目前也不要主动提倡。

人民公社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有可能以县为单位组成联社。现在就应该对人民公社的分布,以县为单位进行规划,作合理的布局,

社的规模扩大以后,由于农林牧副渔、工农商学兵综合性的发展,社的管理机构也必须有适当的分工,要在组织精干和干部不脱离生产的原则下,建立若干分工负责的部门。并且要实行政社合一,乡党委就是社党委,乡人民委员会就是社务委员会。

三、小社并大、转为人民公社的做法和步骤。小社并大,转为人民公社,是当前广大群众的共同要求,贫农、行中农是坚决拥护的,大部分上中农也是赞成的,我们要依靠贫农、下中农,充分发动群众,展开鸣放辩论,团结大部分赞成并大社、转公社的上中农,克服另一部分上中农的动摇,揭穿和击退地主富农的造谣破坏,使广大农民在思想解放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并大社、转公社,防止强迫命令。在步骤上,并大社,转公社,一气呵成当然更好,不能够一气呵成的,也可以分两步走,不要勉强、性急。各县都应先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推广。

并大社,转公社必须与当前生产密切结合,不仅不能影响当前的生产,而且要使这个运动成为推动生产更大跃进的一个巨大力量。为此,在并社初期可以采取“上动下不动”的方法,首先由原来各小社联合选出大社的管理委员会,搭起架子,统一规划部署工作,把原来的各小社改为耕作区或者生产队,原来的一套生产组织和管理制度暂时不变,照常经营,一切应该合并调整的东西和合并中应该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后再逐步合并、逐步清理、逐步解决,以保证生产不受影响。

社规模的大小,并大社,转公社进度的快慢,以及做法和步骤,都由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根据当地的情况自行决定。但是,无论在秋前秋后或者今冬明春合并,都应该从现在起,就把准备合并的一些小社串连起来,共同商量,统一规划秋后的农田基本建设,统一安排为争取明年更大丰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并社中的若干经济政策问题。在并社过程中,应该加强教育,防止少数社发展本位主义,在合并前不留或少留公共积累,分多分空。但是,另一方面,又必须了解,由于各个农业社的基础不同,若干社合并成一个大社,他们的公共财产,社内和社外的债务等等,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在并社过程中,应该以共产主义的精神去教育干部和群众,承认这种差别,不要采取算细帐、找平补齐的办法,不要去斤斤计较小事。

人民公社建立时,对于自留地、零星果树、股份基金等等问题,不必急于处理,也不必来一次明文规定。一般说,自留地可能在并社中变为集体经营,零星果树暂时仍归私有,过些时候再处理,股份基金等可以再拖一、二年,随着生产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和人们觉悟的提高,自然地变为公有。

五、关于社的名称、所有制和分配制的问题。

大社统一定名为人民公社,不必搞成国营农场,农场就不好包括工、农、商、学、兵各个方面。

人民公社建成以后,不要忙于改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在目前还是以采用集体所有制为好,这可以避免在改变所有制的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麻烦。实际上,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中,就已经包含有若干全民所有制的成分了。这种全民所有制,将在不断发展中继续增长,逐步地代替集体所有封,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是一个过程,有些地方可能较快,三、四年内就可完成,有些地方,可能较慢,需要五、六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过渡到了全民所有制,如国营工业那样,它的性质还是社会主义的,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然后再经过多少年,社会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全体人民的共产主义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都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教育普及并且提高了,社会主义时期还不得不保存的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都逐步地消失了,反映这些差别的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的残余,也逐步地消失了,国家职能只是为了对付外部敌人的侵略,对内已经不起作用了,在这种时候,我国社会就将进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时代。

人民公社建成以后,也不必忙于改变原有的分配制度,以免对生产发生不利的影响。要从具体条件出发,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改行工资制;在条件还不成熟的地方,也可以暂时仍然采用原有的三包一奖或者以产定工制等等按劳动日计酬的制度,条件成熟以后再加以改变。

人民公社虽然所有制仍然是集体所有的,分配制度无论工资制或者按劳动日计酬,也还都是“按劳取酬”,并不是“各取所需”,但是人民公社将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它将发展成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单位。

六、现阶段我们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建立人民公社首先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而建设社会主义是为了过渡到共产主义积极地作好准备。看来,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根据一九五八年九月十日《人民日报》刊印

『伍』 《人民日报》简介

人民日报(People's Daily)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

报纸于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时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为华北中央局机关报,同时担负党中央机关报职能。

毛泽东同志亲笔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名。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人民日报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并沿用1948年6月15日的期号。1992年,人民日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

人民日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作为展现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舞台,人民日报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记录中国社会的变化,报道中国正在发生的变革。

(5)美丽新农村人民日报扩展阅读:

社会影响

《人民日报》是一张权威、严肃的综合性日报,凭借其采编力量对新闻事件作出反应,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人民日报》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坚持高品位、高格调,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创新,对弘扬祖国历史和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宗旨

坚持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心同德、同向同步,忠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和使命,始终不渝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不渝地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始终不渝地贯彻政治家办报要求,努力当好新闻战线的排头兵,当好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排头兵,当好改进文风的排头兵,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发挥“中流砥柱”“定海神针”重要作用。

『陆』 中国农村杂志社郝日平

1999年08月——2001年10月 中国改革报山西记者站记者
2001年11月——2006年10月 中国改革报编辑、记者
2006年10月——2018年09月 中国新农村杂志社副社长、常务副社长;环境与生活•美丽乡村杂志副总编
2018年10月 人民日报−人民网市场报网络版山西组稿中心主任

『柒』 人民日报有哪些版面

周一到周五每天的人民日报有24版,包括:要闻,理论,视点,广告,政治,经济,体育,文化,国际,社会,副刊,每天还会有不同的其它版面,比如周刊,特刊,建言,读者来信等
周末的人民日报有8版,包括:要闻,副刊,及其他两个不同的

『捌』 中国的新农村建设的说法从哪一年 哪次会议提出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重大的历史任务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就是2005年10月11日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时提出来的。但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概念,不是一个新概念。建国以来,在党的有关农业农村的文件中、领导同志的讲话中,曾经多次提出过。所以说这是再次提出。和建国50多年以来的历史相比较,比较集中的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历史上有两次,之所以讲比较集中、比较明确,是因为一般性地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作为引导农民的一种未来的憧憬,这个提法在文件中是多次出现的。但内容指向比较明确的有过两次。
第一次是在1956年,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了一个重要的法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这个章程通过之后,中央明确指出,认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部重要法规。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次是在1960年4月,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通过了一部重要的法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毛泽东同志在1955年开始亲自主持起草的,历时四年多时间。在交人大审议之前,曾经在人民日报也公开发表过,征求党内外各方面的意见。它既然是发展纲要,就有个规划期,是从1956年-1967年,跨越了三个五年计划的阶段。纲要内容本身是非常丰富的,共40条内容,老农业同志也概括为“农业纲要40条”。
2005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这个建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少是大的第三次提出。大家都很清楚,这次提出绝对不是简单地对前两次提出的重复,而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科学内涵。

『玖』 《人民日报》是否有专门的农村版

是的,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07-01/12/node_17.htm
《人民日报》农回村版答http://www.mchy.gov.cn/news/2004123090407.asp

阅读全文

与美丽新农村人民日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