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是什么
利率市场化是政府或货币管理部门逐步放松乃至放弃对利率的直接控制或内限制,让资金市场供容求关系去决定利率水平的一个利率决定机制的变迁过程,以达到资金优化配置的目的。中国利率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历经了20多年,其目标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并且已在放松利率管制、推动利率市场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2. 利率市场化有什么好处和缺点
利率市场化: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积极影响:
1. 让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
金融机构采取了差异化的利率策略,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2. 增加金融机构获利能力
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会上浮贷款利率,那么,就能够获得更多贷款利息收入,为银行增加更多获利能力。同时,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可能会更加严格贷款条件,对于发展前景更好的中小企业优先贷款,这样也可以进一步减少不良贷款。同时,还可以增加金融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促进金融服务创新。
3. 提高信贷质量
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机构会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而使那些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风险较大且信誉度低的客户将退出信贷市场。
4. 更有效地吸引闲置资金。
利率市场化或再择机有序放开存款利率,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可以更加有效地吸纳闲散资金,把社会上闲置的资金很好地利用起来,如果利率上涨,可以更加吸引大客户闲置资金,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利率,那么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在短时期内吸引到更多数量的闲置资金,以备今后发展。更好地把闲置资金利用起来,利率市场化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更好地创造价值,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5. 有利于信誉好的客户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也更加严格审核贷款人的信用状况,信用好的贷款者将更多受到青睐,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会提高,贷款利率则会下降,老百姓将会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促进信用体系先前迈进一步。
6. 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之间竞争会增强,一些银行可能面临新的风险,为了维护整个市场稳定,或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
7. 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不再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设立上限,有利于农村信用社自主定价,有利于统一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政策,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环境,有利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创新与提高。
8. 加速银行升级
利率市场化,资产定价将更加透明,商业银行利息差有利于竞争,经营模式转型压力增加,加速传统银行业务向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转变,促进银行进一步升级。
不利因素:
1、商业银行经营压力增加
利率市场化以后,并不意味着所有金融贷款利率都会升高,中小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压力可能会有所增加。
2、利率波动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对经济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增加,无论是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上升或下降,各种市场经济变化,甚或是银行客户变更还贷或取款时间等,都可能会对利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3. 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自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启动以来,经过7年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1997年6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再贴现利率成为中央银行一项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服务于货币政策需要。
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4年 1月1 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扩大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变。在扩大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同时,推出放开人民币各项贷款的计、结息方式和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的上限等其他配套措施。
进行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尝试,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 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3年以上不含3 年)。
确定是哪儿都能找到利率市场化,原因是利率市场化很容易找的,而且利率市场化现在也不是太难找。关于找具体的利率市场化,我建议你到这里看看利率市场化,之所以这里的利率市场化比较全,其他地方的利率市场化网,可能不如这里的利率市场化全面,确定是哪儿都能找到利率市场化,原因是利率市场化很容易找的,而且利率市场化现在也不是太难找。关于找具体的利率市场化,我建议你到这里看看利率市场化,之所以这里的利率市场化比较全,其他地方的利率市场化网,可能不如这里的利率市场化全面
4. 利率市场化破冰 农信社应如何应对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深化金融关键领域的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2012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并同时宣布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意味着,政府对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各银行金融机构将逐步全面进入“利率竞争” 时代。面对这种政策环境和经营形势的变化,农村信用社如何调整战略,积极应对,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的话题。
一、利率市场化对农信社带来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变革融资活动的风险定价机制,使利率水平及其风险、期限结构由资金供求双方在市场上通过竞争决定。它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也是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的需要,将对农信社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
1、经营成本增加。利率市场化的趋势是银行存贷利差的逐步缩小,这意味着农信社的经营成本将增加。每年将增加利息支出,如果考虑贷款利息下调减少利息收入,财务成本增加的压力将更大。
2、优质客户争夺更加激烈。利率市场化后,各银行机构对优质客户的抢夺将更加激烈。存款方面,目前,各大银行都对利率实行了上浮,下一步,银行之间的竞争必然围绕优质存款客户开展,对优质客户提供更有吸引力、更具差异化的利率政策必将成为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同时,商业银行不断向县域和农村地区设点,抢占市场。贷款方面,在存贷款利差收窄后,为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大型商业银行将有更大的意愿向能接受更高利率的中小企业放款,抢占中小企业市场份额。农信社主要的优质客户集中在县域和农村,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是主要客户,优质客户竞争压力将伴随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而逐步加大。
3、对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利率市场化对农信社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决定农信社盈利能力的,一方面是客户基础和结构,更重要的还有农信社的风险管理能力。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的频率将加大,幅度将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变得更为复杂,利率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无论是资产负债结构的安排,还是市场营销策略的设计,都会使农信社不得不考虑利率风险的承受能力,利率风险的管理难度逐步增加。
二、当前农信社对利率市场化的应对之策
农信社对利率市场化不能逃避,必须调整经营策略,趋利化弊,积极应对。
1、转变经营思想和机制。利率市场化将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业务进一步市场化,市场环境变化将更迅速和激烈,要求农信社的经营管理机构能随时应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和正确的决策。目前许多农信社的经营管理机构还不能适应这种要求,主要表现在决策管理部门与市场经营的脱节,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经营与管理紧密结合的扁平型经营管理模式,减少管理层次,实现业务处理的专业化、流程化、集中化管理,真正实现管理与经营紧密结合,使农信社的决策管理部门能与市场融合,对市场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提升核心竞争力。面对利率市场化后金融竞争加剧的趋势,农信社要想抢占市场,获得发展,必须要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是要加快推进经营模式转型。将经营模式从获取利差业务模式向开展综合服务业务转化,发展中间业务、电子银行产品等非利差收入业务;将利润结构从利差收入为主过渡到多元化收入为主,分散和转移因利率价格变化带来的风险。二是要加快推进产品创新。要加大创新力度,不断开发适合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金融产品。存款业务方面,重点研发具有农信社特色的理财产品;贷款方面,以行业协会、专业市场为突破口,针对不同的行业客户开发有特色的贷款品种。三是要打造品牌。利用品牌提升竞争力,要严格按照企业文化视觉识别系统要求,统一宣传口径,统一网点标志。
3、培育核心客户群。应对利率市场化竞争,农信社要明确战略和市场定位,在“农”字上下功夫,培育核心客户群。对存款客户,要把握城镇化的历史机遇,在“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大土地款资金营销,夯实客户基础。对贷款客户,要注重将信贷资源向本地区优势行业以及其他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倾斜,向农业产业化的企业倾斜,向城区、城郊结合部、诚信度高的区域倾斜,针对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不断调整信贷投向,改善客户结构,在“朝阳行业”逐步建立农信社核心客户群。
4、建立完善、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一是风险管理理念必须向长期稳健型转变。要提足拨备、控制杠杆,关键是将风险作为绩效考核指挥棒的内在要素,推进RAROC和EVA考核,从会计利润最大化观念向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变,从短期行为向长效发展转变,根本上确保稳健经营。二是优化风险管理架构。传统的行政式管理架构要向垂直、矩阵式管理转变,提高风险管理的独立性,缩短风险管理传导和决策链条,提高风险管理效率。三是提高风险管理技术。要积极推进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广泛推广VaR等风险量化管理技术;要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强化主动负债管理,强化缺口管理机制;要加强利率风险研究和管理,尽快弥补当前风险管理短板。
5. 存款利率市场化是什么意思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提出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1993年,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
2003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金融市场的需要,人民银行将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三、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自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启动以来,经过7年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1997年6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再贴现利率成为中央银行一项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服务于货币政策需要。
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4年 1月1 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扩大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变。在扩大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同时,推出放开人民币各项贷款的计、结息方式和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的上限等其他配套措施。
进行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尝试,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 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3年以上不含3 年)。
积极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 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2002年3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2003年11月,对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商业银行可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在不超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确定。
回顾1996年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国人民银行累计放开、归并或取消的本、外币利率管理种类为119种,目前,人民银行尚管理的本外币利率种类有29种。今后,随着金融机构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人民银行将不断扩大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自主权,完善利率管理,并通过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引导利率进一步发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作用。
6. 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是多少
农村信用社定期存款利息各档期全部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
现行存款利率是2012年7月6日进行调整并实施的。年6月8日起对利率市场化进行了推进改革。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允许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不同。以一年为例,银行可以自主将一年期存款利率定位不超过3%的1.1倍。最高的可达1.1倍,即一年期存款利率3.3%。各银行根据本银行的情况实行基准利率1-1.1倍之间的利率标准。在具体执行中,中小银行如城市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等执行110%即上浮到上限的利率水平,大银行(工商、农业、建设、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均没有上浮到上限,则在100%-110%之间。
2014年初,由于各种理财产品的推出,银行之间、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竞争激烈,年初农业银行将存款利率上浮到10%,建设银行也进行上浮10%的试点。工行对一年期存款利率也上浮到了10%的上限。
活期存款:
央行基准利率0.35%(2014年未作调整的大银行0.35%,上浮10%后利率0.385%)
整存整取:
三个月央行基准利率2.6%(2014年未作调整的大银行2.85%,上浮10%后利率2.86%)
半年央行基准利率2.8%(2014年未作调整的大银行3.05%,上浮10%后利率3.08%)
一年央行基准利率3.0%(2014年未作调整的大银行3.25%,上浮10%后利率3.3%)
二年央行基准利率3.75%(2014年未作调整的大银行3.75%,上浮10%后利率4.125%)
三年央行基准利率4.25%(2014年未作调整的大银行4.25%,上浮10%后利率4.675%)
五年央行基准利率4.75%(2014年未作调整的大银行4.75%,上浮10%后利率5.225%)
7. 农村信用社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深化金融关键领域的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2012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并同时宣布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意味着,政府对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各银行金融机构将逐步全面进入“利率竞争” 时代。面对这种政策环境和经营形势的变化,农村信用社如何调整战略,积极应对,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的话题。
一、利率市场化对农信社带来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变革融资活动的风险定价机制,使利率水平及其风险、期限结构由资金供求双方在市场上通过竞争决定。它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也是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的需要,将对农信社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
1、经营成本增加。利率市场化的趋势是银行存贷利差的逐步缩小,这意味着农信社的经营成本将增加。每年将增加利息支出,如果考虑贷款利息下调减少利息收入,财务成本增加的压力将更大。
2、优质客户争夺更加激烈。利率市场化后,各银行机构对优质客户的抢夺将更加激烈。存款方面,目前,各大银行都对利率实行了上浮,下一步,银行之间的竞争必然围绕优质存款客户开展,对优质客户提供更有吸引力、更具差异化的利率政策必将成为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同时,商业银行不断向县域和农村地区设点,抢占市场。贷款方面,在存贷款利差收窄后,为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大型商业银行将有更大的意愿向能接受更高利率的中小企业放款,抢占中小企业市场份额。农信社主要的优质客户集中在县域和农村,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是主要客户,优质客户竞争压力将伴随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而逐步加大。
3、对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利率市场化对农信社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决定农信社盈利能力的,一方面是客户基础和结构,更重要的还有农信社的风险管理能力。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的频率将加大,幅度将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变得更为复杂,利率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无论是资产负债结构的安排,还是市场营销策略的设计,都会使农信社不得不考虑利率风险的承受能力,利率风险的管理难度逐步增加。
二、当前农信社对利率市场化的应对之策
农信社对利率市场化不能逃避,必须调整经营策略,趋利化弊,积极应对。
1、转变经营思想和机制。利率市场化将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业务进一步市场化,市场环境变化将更迅速和激烈,要求农信社的经营管理机构能随时应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和正确的决策。目前许多农信社的经营管理机构还不能适应这种要求,主要表现在决策管理部门与市场经营的脱节,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经营与管理紧密结合的扁平型经营管理模式,减少管理层次,实现业务处理的专业化、流程化、集中化管理,真正实现管理与经营紧密结合,使农信社的决策管理部门能与市场融合,对市场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提升核心竞争力。面对利率市场化后金融竞争加剧的趋势,农信社要想抢占市场,获得发展,必须要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是要加快推进经营模式转型。将经营模式从获取利差业务模式向开展综合服务业务转化,发展中间业务、电子银行产品等非利差收入业务;将利润结构从利差收入为主过渡到多元化收入为主,分散和转移因利率价格变化带来的风险。二是要加快推进产品创新。要加大创新力度,不断开发适合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金融产品。存款业务方面,重点研发具有农信社特色的理财产品;贷款方面,以行业协会、专业市场为突破口,针对不同的行业客户开发有特色的贷款品种。三是要打造品牌。利用品牌提升竞争力,要严格按照企业文化视觉识别系统要求,统一宣传口径,统一网点标志。
3、培育核心客户群。应对利率市场化竞争,农信社要明确战略和市场定位,在“农”字上下功夫,培育核心客户群。对存款客户,要把握城镇化的历史机遇,在“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大土地款资金营销,夯实客户基础。对贷款客户,要注重将信贷资源向本地区优势行业以及其他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倾斜,向农业产业化的企业倾斜,向城区、城郊结合部、诚信度高的区域倾斜,针对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不断调整信贷投向,改善客户结构,在“朝阳行业”逐步建立农信社核心客户群。
4、建立完善、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一是风险管理理念必须向长期稳健型转变。要提足拨备、控制杠杆,关键是将风险作为绩效考核指挥棒的内在要素,推进RAROC和EVA考核,从会计利润最大化观念向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变,从短期行为向长效发展转变,根本上确保稳健经营。二是优化风险管理架构。传统的行政式管理架构要向垂直、矩阵式管理转变,提高风险管理的独立性,缩短风险管理传导和决策链条,提高风险管理效率。三是提高风险管理技术。要积极推进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广泛推广VaR等风险量化管理技术;要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强化主动负债管理,强化缺口管理机制;要加强利率风险研究和管理,尽快弥补当前风险管理短板。
(作者:饶贵添)
8. 中国在哪些方面利率市场化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一)改革进程 确定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1、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2、 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3、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4、1998年,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5、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6、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7、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将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8、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9、2002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10、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中国央行作了大量的放权工作:1996年以后,先后放开了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放开了境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试办人民币长期大额协议存款;逐步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2000年7月1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曾经公布:中国将用3年时间完成利率开放的整体计划,先放开外币利率,后放开人民币利率;先放开贷款利率,后放开存款利率。2004 年1月1 日,央行再次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3 月25 日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10 月29 日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 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2005年1月31日,央行发布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报告》指出,利率市场化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变革融资活动的风险定价机制,让商业银行成为真正地买卖风险或定价风险的金融机构。具体来说,就是逐渐过渡到中央银行不再统一规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水平,而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直接调控货币市场利率,进而间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2005年3月16日,央行再次大幅度降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并完全放开了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目前,尚未进入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惟有存款利率的上限、贷款利率的下限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等少数利率品种。近期,央行行长周小川公开坦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相较其他改革慢了一些,央行希望这个过程走得快一点,并且正在积极推动商业银行朝这个方向发展;而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学会对自己的存贷款价格做出决策。
9.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状况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提出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1993年,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
2003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金融市场的需要,人民银行将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三、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自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启动以来,经过7年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1997年6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再贴现利率成为中央银行一项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服务于货币政策需要。
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4年 1月1 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扩大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变。在扩大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同时,推出放开人民币各项贷款的计、结息方式和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的上限等其他配套措施。
进行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尝试,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 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3年以上不含3 年)。
积极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 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2002年3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2003年11月,对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商业银行可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在不超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确定。
回顾1996年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国人民银行累计放开、归并或取消的本、外币利率管理种类为119种,目前,人民银行尚管理的本外币利率种类有29种。今后,随着金融机构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人民银行将不断扩大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自主权,完善利率管理,并通过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引导利率进一步发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作用。
10.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市场化和人为控制是种矛盾。
东西涨价,涨到一定程度,大家都不买了,那么东西就会自然降价。这种调节方式就要市场化,是按供求关系去调节。
人民币是钱,也可以看成是种资产,货物。只要是货物,那么就有供给和需求。按照供求关系去调节人民币利率那么就是市场化。
对外贸易的供求关系则由汇率调节。美国式的浮动汇率就是市场自由调节。
通俗点讲,改革就是让市场决定利率,不是人为的去控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