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20年的十三陵新镇
近日,北京市规划委审查并批复了《通州区张家湾镇总体规划》。该规划区范围为张家湾镇行政辖区范围内除通州新城以外的村镇用地,总面积65.19平方公里,在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确定2020年规划镇域村镇人口为2万人,村镇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3平方公里以内。
张家湾镇是通州新城“一城、两轴、三点、四镇”区域空间布局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京津城镇带上的重要节点。该规划对于推动张家湾镇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保障实现通州新城总体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批复要求,张家湾镇的发展建设,要按照通州新城建设的要求,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优先为前提,促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利用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建设成为通州中部地区城乡和谐、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京郊新镇。
② 十三陵的未开放陵寝将逐步开放吗
据报道,1月27日,北京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昌平区拟将十三陵景区封闭管理专,十三陵剩余10个未属开放陵寝将逐步开放。
在修缮、复原祭祀文化的同时,整个十三陵景区将封闭运行,恢复陵区“宁静”的文化特质,根据方案,景区内10个未对社会开放的陵寝及其他妃子坟、太监墓等都将进行保护修缮。逐步做到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面对外开放。
同时,拟在十三陵门户区规划建设游客集散中心,景区设置环保巴士,方便游览。
希望十三陵在开发的同时可以做好文物的保护!
③ 十三陵水库的修建背景是什么
说到十三陵水库的修建,还要源于毛泽东对昌平的一句评价,昌平区档案馆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根据当年陪同毛泽东视察的昌平县老人的回忆文章,1954年4月明十三陵之行后,毛泽东曾说:“昌平是个好地方,有山,景色不错,就是缺点水。”这句话让十三陵水库的修建提上了议事日程。
1958年1月21日,十三陵水库破土动工,从开建到竣工,历时160天。当年5月25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走向工地,以普通劳动者身份,参加劳动。视察当天,毛泽东还亲笔题写了“十三陵水库”五个大字。
(3)十三陵新农村建设扩展阅读
十三陵水库是时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于1958年号召修建的,当年 6月30日胜利建成。水库面积是颐和园里的昆明湖的20倍,总蓄水量为6000多万立方米。水库大坝建在蟒山和汉包山之间,为斜墙式,总长627米,高29米,底宽179米,顶宽7.5米。
十三陵水库位于北京昌平县境内,在十三陵盆地的东南,距北京城区40公里。前些年因干旱少雨,水库蓄水量越来越少,1984年将延庆县白河堡水库的水引来,使十三陵水库重振雄姿。补水工程完工后,水面宽阔如初,水质清澈碧绿。特别是修建北京九龙游乐园后,中外游人来此观光、旅游更是络绎不绝。
④ 专家挖掘十三陵时,当时发生了哪些千奇百怪的事情呢
因为一部小说《明朝那些事儿》,明朝皇帝走进平常老百姓的眼中。人们对明朝的历史越来越了解,也对明朝的皇帝越来越熟悉。为了埋葬这些皇帝,明朝还修建了十三陵,其中那个在位45年的万历皇帝更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也是考古队唯一主动挖掘的陵墓。参加过定陵考古发掘的人员,却遭遇了各种各样的不幸,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而且定陵周边的农民把考古队员遗弃的那几个上等的棺材板拿回家,希望给自己打棺材。结果棺材刚刚打好,自己就和妻子一起去世了。
还有一对夫妻把另一幅棺材拿回到自己的家中,看着这上等的木料,希望能够做一个非常精美的柜子。当衣柜做好以后,他的四个儿子全部被衣柜闷死了。后来这对夫妻又生了一个儿子,也因为车祸而去世。
总之这一次挖掘定陵,不管是对考古界,还是对中央政府都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从此中央政府也决定,如果不是抢救性的挖掘,我们将不再继续挖掘皇家陵墓。就让它永远保持一份安详,不要随意去打破这份宁静。
⑤ 十三陵迁出,要搬哪几个村
十三陵镇果庄村、大岭沟村2个村庄的整体或局部搬迁。
搬迁范围和时限:
1、搬迁范围
以国土部门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数据和7个山区县调查统计结果为主要依据,搬迁范围确定为: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受洪水威胁地区及饮水困难、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经初步统计,新一轮山区农民搬迁共涉及7个山区县、60个乡镇、399个行政村、35089户、74458人。其中,地质灾害易发区10838户、25681人,受洪水威胁地区14460户、29008人,生存条件恶劣地区9791户、19769人。
2、搬迁时限。为期5年,即2013—2017年。
我区出台《新一轮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民搬迁工程的意见》。
新一轮搬迁任务涉及8个乡镇、24个行政村、1506户、4241人,计划利用5年时间(2013至2017年)完成。
为加快推进我区山区搬迁进程,保障地质灾害易发区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区将加大搬迁补助力度,在市财政搬迁农民每人1.8万元、每户4万元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区政府给予搬迁农民每人5000元补助。
《意见》自201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按照市级政府相关部署,昌平区启动了新一轮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民搬迁工程。
该搬迁工程包括流村镇禾子涧村、漆园村、狼儿峪村等12个村庄和十三陵镇果庄村、大岭沟村2个村庄的整体或局部搬迁。
搬迁规划由流村和十三陵镇政府分别为编制主体,规划昌平分局和设计单位多次前往现场进行实地调研,并数次召开沟通协调会,听取村干部和村民的意愿和想法,将搬迁工作与村庄集体产业、农民增收紧密结合。经区级联合审查、公示等报审程序,近期区政府分别批复了流村镇和十三陵镇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村庄搬迁规划。
批复要求两镇政府要将搬迁规划作为搬迁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搬迁规划统筹指导各村有序推进搬迁建设,合理安排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规模和建设时序;加强山区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好综合防灾减灾、洪水影响评估、山区水土保持等相关工作。
下一步,规划昌平分局将按照乡村建设建设审批程序积极协助镇政府办理相关建设手续,促进搬迁规划有效落实。
⑥ 十三陵景区将采用封闭式的管理方式吗
据报道,1月27日,北京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昌平区拟将十三陵景区封闭管理。目前,拟内在景区旁建设的十容三陵门户区规划已上报市规划国土委审批。
昌平区有关部门了解到,该区拟按照明代87平方公里陵区规模,将陵区内影响文物保护和观瞻的村落实施整体搬迁,对区域内影响文物保护的道路实现改道,对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实行封闭管理。
与此同时,在十三陵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之外,规划建设十三陵门户区,安置拆迁出来的村民,同时集中展示明文化精粹,实现与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⑦ 为什么明十三陵里只有定陵被发掘了呢
定陵考古发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研究历史建墓博物馆为主要目的,有计划,是自发发掘的第一座,也是唯一的皇帝墓。明之定陵有十三座,为什么要把定陵作为发掘对象呢?这么说来,这完全是历史的偶然。为什么挖掘定陵是偶然的?必须整理定陵发掘前后的经过。
在吴箧的大力支持下,长陵发掘计划很快被采纳,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和考古工作队。但是,长陵的灰尘在地下已经封存了500多年。加上历代帝王陵相关的文献史料,记录极少。几个月的调查还没有得到什么。于是工作队又把发掘的目标放在了明成祖的长子明仁宗的献陵。无奈,经过将近半个月的实地调查,还没有线索。
有一天,考古学家队员在实地调查时发现了一堵红色高墙。在距离地面三米多的城墙上,有几座城砖掉落下来,看到了直径半米的圆孔。经过挖掘,这里还是定陵玄宫的入口。由此,新中国成立以来,帝王陵的发掘才开始慢慢拉开帷幕。
⑧ 明十三陵2015至2020规划
国务院在《总体规划》的批复中,要求北京按照《风景名胜区条例》及《总体规划》严格保护风景名胜资源、抓紧组织编制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依托风景名胜区外围旅游镇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强化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职能。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将按照国务院批复及市领导指示,会同市规划委督促昌平区政府、延庆县政府完成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范围的标界立桩工作,加强长城、皇家陵寝、古树名木等重要景观保护管理,加紧完成详细规划的编制和申报工作。
据了解,该《总体规划》是依据《风景名胜区条例》、《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等有关要求,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编制。一是合理划定风景区范围。最终确定的风景名胜区面积为326.37平方公里,兼顾了资源完整性和管理可行性。二是构建总体空间结构。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呈“带状与掌状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三是划定功能分区。将整个风景名胜区分为核心景区、一般观赏游览区、景观培育与恢复区、环境协调区、综合管理与旅游服务区(该区位于风景区之外)。
四是强化保护要求。采取分类与分级保护相结合的保护管理措施,确保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五是明确核心景区保护范围。依据长城以及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划定核心景区范围,核心景区面积为178.24平方公里。六是合理改善交通组织方式。科学安排风景名胜区内外交通,建立相对独立的风景名胜区内部环保游览交通系统。七是完善风景游览体系。根据景源属性和地域分布特点划定每个景区的范围、特色以及规划构思。构建了多种游览线路的风景游赏体系,带动其他文化休闲与户外游览活动。八是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核心景区内原则上不新增与保护管理无关建筑。依托城镇规划建设,将主要服务基地安排在风景区之外,大型住宿与娱乐设施主要依托两个新城和两个旅游城镇来建设。
九是明确发展目标和游人容量。提出风景名胜区发展的总目标,明确八达岭-十三陵主要景区景点的游人容量,便于游客高峰期的分区调控。十是加强居民调控管理。严格控制风景名胜区人口规模,缓解景区人口压力。协调解决风景资源保护与居民生产生活之间的实际矛盾。
⑨ 泉眼镇的自然情况
长春市二道区泉眼镇泉眼村坐落于泉眼镇街道,是泉眼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于长吉南线13.7公里处,长吉南线一级公路横贯泉眼镇东西,二道东部中线公路毗邻相依,长双烟铁路纵经泉眼镇南北,泉眼铁路中心站座落在村中心,可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山有水有平地。泉眼镇总户数1376户,总人口6700人,幅员面积25平方公里。村内拥有一处占地8.7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两处牧业小区;两处园艺特产基地。泉眼镇较大工业企业项目23个,较大农业产业项目14个,初 步形成了以工业为先导、农业为基础、旅游、园艺、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养殖等第三产业为辅的多元产业结构。由于村内没有“三废”排放项目,再加之山林和水面资源丰富,所以生态环境较好。
内辖泉眼村、火石村、新立村、勤劳村、赵家村、岗子村、胡家村、双山村。 该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165元,村域内工业项目较为集中,有占地8.7平方公里的省级工业小区一处,工业小区内较大的工业项目有:投资4000万元的吉林省鹏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投资3500万元的吉林省迈丰药业、投资3000万元的日月星水泥制品厂和投资800万元的天宇胶粘制剂厂等项目。目前投资1.5亿元、年产值超亿元的长春市电炉厂也在该工业小区内落户 。村内的其他产业包括19户餐饮业、95户商贸服务业、120户交通运输业等。做为特色产业的泉眼华夏陵园已完成投资3000万元,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长春的十三陵”。村域内以山林、水面资源为依托,旅游经济发展潜力较大,效果明显。
2005年桃园村山庄和松泉山庄运营良好,每年可接待游客3000人;古遗迹2处,分别是先锋屯前庙、后庙,既可以通过开发弘扬民族文化,也可以做为进一步开发该村旅游经济的又一载体。畜牧业发展迅猛,年出栏存栏生猪9000头;牛、马、羊等大牲畜年出栏存栏达4500头;梅花鹿260头;家禽年出栏存栏23000只;该村年可实现肉产品100吨;奶类产品90吨;蔬菜年产量3600吨;该村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突破2亿元,村集体积累达到120万元,总债权60万元,没有负债。 村内的居民和农民的房屋面积平均在90平方米左右,对于危倒房屋近几年通过镇村两级帮扶及民政局实施的危倒房改造试点工作基本得到解决。水、电、路、通讯、医疗等网络健全。 水网:该村水面资源丰富,泉眼镇水资源面积达40万平方米。其中较大的流域是雾开河,该河主干流流经本村6个社,支流流经本村8个社,犹如发达的根系扩张延伸到每个屯社。为了实现水面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程,镇政府和村委会于2004年和2005年分别在雾开河主流段实施了拦河蓄水工程,耗资300万元建成了两道拦河坝,蓄水量达到200万立方米。村内较大水库为临近长吉南线公路的浪头沟水库和沈家水库,其它各类水库和塘坝总计16处。丰富的水面资源和对流域的综合整治使该村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水网。
路网:随着村村通的实施和村级每年春秋两季对屯路的修整,使村屯路交通便利。再加之长双烟铁路经由该村并在该村建有货场以及长吉南线公路的贯通使该村四通八达,路网健全。
电网:按照电业部门的统一部署,该村于2004年至2005年全部完成了低压线路改造,实现了同网同价。、
通讯网:泉眼镇现拥有程控电话1252门,占总户数的91%,同时基本达到了户均一部手机;有线电视户数830户,覆盖率达90%以上。 医疗网:泉眼镇有一所卫生院、五所诊所、16个药店,医疗网点总计22个,具有很健全的医疗网。
其它设施:村内拥有一所中学、一所小学、两所幼儿园、5所托儿所,有一处省级标准的敬老院,邮电、通讯、电业、银信等社会事业单位俱全,同时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设施完善。
⑩ 十三陵水库的建造历史
十三陵水库是时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于1958年号召修建的,当年6月30日胜利建成。水库面积是颐和园里的昆明湖的20倍,总蓄水量为6000多万立方米。水库大坝建在蟒山和汉包山之间,为斜墙式,总长627米,高29米,底宽179米,顶宽7.5米。大坝外坡上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十三陵水库”五个大字,用汉白玉石块镶砌于紫色的安山岩护坡上,十分壮观。大坝顶端修筑了美丽而具有古典建筑风格的游廊,廊中设有工艺品商品及冷饮店、小吃部等。大坝两头有游船码头,为游客乘船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