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农村发展 > 新农村建设2500字

新农村建设2500字

发布时间:2021-02-26 12:36:50

① 急求一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500字左右的论文

试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引言 8-9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9-16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背景 9-13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13-16
1.2.1 建设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13-14
1.2.2 建设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14
1.2.3 建设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14-15
1.2.4 建设新农村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15
1.2.5 建设新农村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15-16
2. 当前我国农村建设现状分析 16-27
2.1 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16-19
2.1.1 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16-17
2.1.2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 17-19
2.1.3 农村文化建设成绩显著 19
2.2 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9-27
2.2.1 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 19-23
2.2.2 农民综合素质不高 23-24
2.2.3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 24-25
2.2.4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完善 25-27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7-37
3.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突出农民主体地位的关系 27-29
3.2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与促进公共事业进步的关系 29-30
3.3 创新体制机制与增加资金投入的关系 30-32
3.4 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加快城镇化的关系 32-34
3.5 做好整体规划与体现个性特色的关系 34-35
3.6 搞好试点示范与做好面上推广的关系 35
3.7 搞好当前工作与着眼长远发展的关系
要了给你发送全文.

② 求3000字“服务新农村,建设新家园”的实践报告(最好是在山东境内的)

××村为文殊镇下辖行政村,紧靠兰新铁路复线,嘉-祁县级公路横贯境内,村域位于镇区西北部,与嘉峪关市双泉农业综合开发区相连,距离市区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是文殊镇总体规划的中心村之一。
一、××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1、人口与收入。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455户,1692人。现有劳动力1169人,其中高中文化程度170人,初中程度470人,小学程度529人。现从事第一产业713人,第二、三产业456人。2005年人均纯收入4809元,其中:种植业1551元,养殖业1130元,林业75元,第二、三产业2053元。1996年嘉峪关市政府对三镇农民住宅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截止2005年,全村小康住宅砖混结构住房达67%,砖木结构住宅25%,户均32平方米。
2、农业生产。全村现有耕地321.43公顷,人均2.84亩。2005年粮、经、饲结构达到10:81:9,其中,粮食作物面积407亩,经济作物3146亩(以蔬菜、瓜果为主),饲草地341亩。××村因水资源较丰富,农业灌溉条件较好,是嘉峪关市主要的精细蔬菜供应基地,主要特色农产品有蔬菜、瓜果、大葱、优质马铃薯等。全村现有日光温室1000座。
3、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全村现有道路25公里,“u”型衬砌渠道22公里,人畜供水管线14公里。农村供电网改造已完成,可满足10~15年之需。村内电话入户率46%,有线电视入户率87%。现有个体商店9家,从业人员9人。有小学1所,校舍面积1570.92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村内有公共汽车站1个。村委会现有办公用房420平方米,村组干部共13人,其中党员9人。村集体收入3万元。该村西端是双泉农业开发区,现有各类企业138个,企业产品达20余种,从业人员达386人;从事商贸、娱乐等服务业的个体工商户达39户,从业人员达70余人;村域内双泉水库东侧的××渡假村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区从2000年开始兴建,现已初具规模,现有经营户数12户。2005年全村参加社会保险的户数为85户。
4、林业与生态环境。现有农田林网1314亩,覆盖率32.9%;村庄绿化面积475亩,村庄林木覆盖率11.9%;河、沟、渠植树66亩。
二、××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条件
1、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村地处嘉峪关市城乡连接地带,距离嘉峪关市区仅有8公里,距离嘉峪关火车站6公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嘉-祁县级公路贯穿全村,是城市化的优势辐射区,随着嘉峪关市南区的开发,××村即将与城市连接为一体。
2、充足的水资源条件。××村地处双泉水源地,地下水年溢出量近3000万方,为发展淡季蔬菜生产、高寒淡水养鱼及旅游观光提供了较好水资源条件。
3、较好的产业开发条件。××村与双泉农业综合开发区相连。开发区规划面积133公顷,建设分区6个,区内电力、通讯、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完备,现有各类养殖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规模较大的养殖企业有大地肉羊养殖场、广哲獭兔养殖场,兆兴猪场和2004年开工建设的万头肉牛养殖场。农产品加工企业有金汇3000吨脱水蔬菜厂和2000吨果蔬气调库、1000吨棉籽油加工厂、年屠宰加工10000万头牛和5000万只羊的中昌肉食品加工厂及100吨文殊食用菌厂。双泉农业开发区的建设,为××村发展二、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为产业化建设,提高就业安置能力奠定了基础。
4、稳固的农户经济发展基础。××村是嘉峪关市精细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为本村的优势产业,种植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55.2%,全村现有日光温室1000多座,占地面积1380亩,户均2座以上,每年向城市提供淡季蔬菜2500吨,大田蔬菜4000吨左右,农民仅从淡季蔬菜中获得的收入达3500元。近年来,随着双泉农业开发区的建设,农户养殖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公司 农户的养殖产业化运营机制正在形成。
5、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近年来,××村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两品一游”的思路,充分利用双泉水资源条件和自然植被条件,规划建设了××渡假村,总面积40公顷。现已建成少数民族风情园12家,累积投资达20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40余人,已逐步成为本市城市居民的休闲度假区,为该村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业、增加集体经济积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省、市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定,确定××村建设思路为:以村庄规划为龙头,以“一村两业”建设(即一个优势种植产业和一个特色养殖产业)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田园风光、现代生活”为主线,以“路面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为目标,全面实施“12-1”工程(即一组一个生态公园、一组一条样板路、一组一个文化活动室、一组一条葡萄长廊、一组一个商业网点、一组一座公共浴池、一组一处垃圾收集点、一户一座卫生厕所、一户一个沼气池、一户一个暖棚圈舍、一户一座日光温室、一户一个太阳灶),加快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项目建设,努力把××村建成为“村美、户富、风气好、班子强”的新型小康村。
(二)建设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农田水利、基本农田、乡村道路、农村供水、农村通信等重点,以村庄整治为核心,实施以下项目:一是加快××村高标准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使该村的水资源利用率由现在的65%提高到85%以上。二是按照“双千元田”建设目标,加大土地整治力度,人均达到2-3亩高标准农田。三是完成居民点道路亮化工程、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和村组“绿色通道”工程。四是利用电信光纤入镇的条件,建设××村信息平台,以村小学远程教育设施建设和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为主,积极鼓励宽带入户,切实解决农业信息到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2、产业开发突出抓好“一村两业”建设(即,一个优势种植产业和一个特色养殖产业)。重点搞好食用菌产业化生产基地、花草苗木生产基地、精细蔬菜生产基地、肉牛肉羊养殖产业开发建设、××村民俗渡假村、农贸市场、商业网点及养殖服务设施建设、示范村农民技术培训,通过以上七项工程的建设,大副度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户均有一个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的奋斗目标。
3、社会事业重点建设文化先进、卫生完善、教育发达、社会保障的小康村。一是完善村组文化活动室,保证村文化、科技、体育等各项公共活动需要。二是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建设要求,完善村小学教育设施,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加快村医疗所及计划生育辅导站建设,全面提高村级医疗设施及服务水平。
4、生态环境建设按照生态环境优美、居住环境卫生标准化的要求,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四旁植树等生态林业工程,提高村民住宅的设施水平,建设沼气池、暖棚圈舍,实现农村居家环境清洁、整齐、优美、标准。
5、社会保障重点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农民参保意识,积极动员农民群众参加医疗保险,努力实现参保率达到85%以上。
6、加强村级政权建设,充分引导和发挥好村级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带头作用,在完善村级阵地建设的基础上,抓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
通过以上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开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及“三个文明”六个方面的建设,把××村建设成为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和谐、自然风光优美、社会各项事业发达的新型小康村。

③ 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带来什么影响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实践与启示

荆州市史志办公室 钟 鼎

2008年4月,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在洪湖调研时,提出建立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构想。这一构想符合湖北省现阶段新农村建设正由点到线、到面发展的实际,一经提出,便迅速得到省委、省政府和试验区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并以超乎寻常的节奏和效率实施、推进。目前,仙洪区作为全国第一个跨区域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成为湖北省“带、圈、区”区域发展战略的新亮点,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比较系统地总结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一年来的实践经验,会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这些经验和启示,对于加深理解中央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战略部署,指导和推动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工作,并进而指导和推动面上的新农村建设,也许会有所帮助。由于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本身还处于发展阶段,他们的作法和经验还有待完善,加之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不够丰富,理论水平较低,因此本文所说的启示,也许难以触及关键。如果本文的出现,能够引起理论界对仙洪新农村试验区更多的关注,目标就达到了一大半。
一、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建立及其实践
2008年4月10日,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在洪湖市曹市镇调研时,深深被一个叫“锦绣梅园”的项目区所吸引。
“锦绣梅园”当时是洪湖市血防“整县推进”综合治理项目区。曹市镇地处洪湖市东荆河水网上游,是远近有名的“水袋子”、“血吸虫窝子”。按照血防流域治理的思路,2007年3月,洪湖市决定首期对曹市施港河两岸的天井、梅桥等6个村连片治理,项目以两村谐音命名“锦绣梅园”。在一年多时间里,洪湖市、曹市镇整合农业、水利、卫生、林业、畜牧、农机、土地、交通、财政等9部门血防项目资金,捆绑投入项目区,修路、清渠、改水、改厕、建泵站、修沉螺池、造林绿化,综合治理,整体推进,一改过去资金分散使用、互不配套、效率低下的“老毛病”,效果明显,项目区焕然一新。
罗清泉实地察看“锦绣梅园”的建设进展情况,详细了解项目建设情况,进村入户听取村民反映,并就一系列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当天晚上,他集中应召而来至的部分省直部门“一把手”开会,提出在仙洪一带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想法。
经过充分酝酿、讨论,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2008年4月28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发出通知,决定在仙桃至洪湖周边地区建立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成立以省委书记罗清泉为组长的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领导小组。
试验区横空出世,看似妙手偶得,其实不然。
2005 年10月8日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随后制定的 “十一五”规划,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描绘了新农村的美好蓝图。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根据中央的部署,湖北省委、省政府于2006年选择100个重点镇和1000个村开展新农村建设“百镇千村”试点,取得明显成绩,示范镇、村在荆楚大地不断涌现,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因为示范镇、村块头小,影响力、说服力、辐射力都不够,更不能破解宏观层面体制机制难题。因此,连片推进势在必行。江汉平原腹地人口密集、人均资源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程度低,群众迫切需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近年来,党的惠农政策使农民普遍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投入能力,要求党和政府把大家组织起来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更加迫切。
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立仙洪试验区的战略部署,目的是选择洪湖周边这样一个跨区域、大范围、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困难、有一定代表性的地区,采取整合资源、整体推进、改革创新、试验示范的方式,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创造出可看、可学、可用的经验,进而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建立这样一个跨区域的、较大范围的、综合性的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此举在全国尚属首创。
湖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仙洪试验区建设成湖北省深化农村改革的试验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行区,实现试验区“三年取得明显变化,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
2008年7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总体规划实施纲要》。《实施纲要》规定,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包括地处洪湖周边的仙桃市、洪湖市、监利县所属14个乡镇(办事处、管理区、工业园区)、407个村,试验区内共有19.78万户、75.45万人,66.48万亩耕地以及31.99万亩养殖水面。2009年5月,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范围扩大到23个乡镇。
随后,仙桃、洪湖、监利三市县片区的总体规划实施纲要,14个乡镇的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407个村的村级发展规划,省直有关单位支持仙洪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规划、工作方案以及《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案》,次第出炉。四个层面的规划,构成了指导试验区建设和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较完备的规划体系。
为了有效工作,湖北省成立了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领导小组,建立了省直单位对口联系工作制度和督办检查制度。从2008年8月份起,省委、省政府一个月召开一次现场会议,一个阶段一个主题,一个主管部门负责一个专项规划的实施,确保了试验区各项建设健康有序推进。试验区的仙桃市、洪湖市和监利县,省直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广大干部群众、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整治、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各项工作,全面展开,有序推进。
从动议起步、制定规划到组织推动、项目实施,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在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社会进步等六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最重要的变化,是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试验区优质水稻、油菜和水产等农业板块建设快速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投入9000多万元实施农业板块建设项目37个,建设优质稻基地52万亩,优质油菜基地28.3万亩,新开发水产板块14.3万亩。2008年,试验区粮食总产达48.30万吨,水产品总量19.43万吨,油料总产4.84万吨,均大幅增长。试验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绝对额和增长幅度,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最明显的变化,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一年来,交通建设投资3.2亿元,对仙洪公路和峰观公路主干线进行了全面大修或改造,修建或改造县乡公路42公里,新修连村公路168公里。水利建设投资1.5亿元,疏挖渠道56条,总长124.2公里。高产农田建设投资4.5亿元,实施土地整理项目12个,总面积30.6万亩。电力建设投资1800万元,完成了104个村的电网建设勘测与设计,启动了一期电力配套项目。试验区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最深刻的变化,是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问题得到较大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政策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共安排试验区新机制经费2.4亿元。共完成血防查病17万人,治病化疗1万余人。解决了2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补助资金188万元用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新增农村低保计划7153人、达到2万人,安排农村低保资金980万元。完成42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并投入资金747万元。投入近1亿元用于电话及互联网进村入户、无线覆盖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最直观的变化,是村庄建设步伐加快,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从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入手,以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水为主要内容的“一建三改”,推进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等建设。先期启动了100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目前正在推进实施一批环境建设重点项目。投入1000余万元,实施“清水养殖”和农村污水处理工程。通过整治,过去的“脏乱差”“旧貌”换“新颜”,有效推动了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建设。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最关键的变化,是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取得突破,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试验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一年建设,建立新农村建设长效投入机制、加强项目资金整合、推进土地经营制度创新、建立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与管护机制、建立农村公益性事业“以钱养事”新机制、完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以及建立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创造了很好的经验。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最深远的变化,是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进一步完善,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腐败风险防控体系等建设,各级党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在推进试验区各项建设中,党员干部带头参与,真抓实干,得到了试验区老百姓的欢迎。
2008年,试验区洪湖片10个乡镇实现生产总值41.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2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6%和20.3%,高于洪湖市平均水平;仙桃片两个乡镇(园区)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8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7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1%和13.8%,高于仙桃市平均水平;监利片两个乡镇实现生产总值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80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亿元和790元,高于监利县平均水平。
二、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启示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给予我们的启示,首先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湖北省制定的《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总体规划实施纲要》提出,试验区建设要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总体方针,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环境整治与村镇建设为抓手,以基层党的建设为保障,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试验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探索新路。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给予我们的另一启示,是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要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仙洪试验区启动伊始,从湖北省到仙桃市、洪湖市、监利县都彻底摒弃了“一哄而上、边想边干”的做法,严格做到“规划在先,想好再干”。湖北省制定的《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总体规划实施纲要》,洪湖、仙桃、监利在省直部门指导下,依据总体规划制订了各自片区发展规划。2008年8月,省直相关部门依据总体规划又分别制订了交通发展、国土整治、卫生事业、水利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村镇建设、林业发展七个专项规划。试验区14个乡镇的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407个村的村级发展规划,以及《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案》,陆续出炉,从四个层面构成了指导试验区建设和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较完备的规划体系。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全方位、多层次、较完备的规划体系,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工作才能分清轻重缓急,分步实施,扎实推进。洪湖市委书记幸敬华说,“一个好战略加上分门别类的好规划,推动试验区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今后会发展得更好、更快。”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创新方式方法,创新体制机制。这是仙洪试验区的灵魂所在,也是仙洪试验区的独特所在。
一是创新战略举措——— 跨区域、大面积、综合性创办试验区。
湖北省委、省政府认真研究新农村建设以来“百镇千村”办点试验的做法,认为“点状”试验确实起了一些作用,但有限、并有些制约:星星点点,不利于大范围解决水田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不利于大面积发展现代农业,不利于大规模以点带面、以城带乡建设新农村。决定统筹谋划,在建立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层面上,跨区域、大范围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创新试验:改点状试验为块状试验,改单方面试验为全面综合配套试验。坚持一个中心———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两个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改善民生;四大抓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环境整治与村镇建设;多个探索———土地流转制度、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投融资体制、农民组织化等等。试验区把目标定位在“三区”上:把仙洪地区建设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试验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行区。 借用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省农办主任刘田喜的话说,“建立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是湖北创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是创新发展方式———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仙洪地区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基础设施薄弱,试验区建设将修路修桥修渠修涵闸修泵站作为“开篇之作”。1000多平方公里的试验区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遍地开花。疏挖清淤主要河渠60多条,总长200公里,重点河段以混凝土护坡。土地整理项目每亩投入1500元。毛市镇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新增耕地1200多亩。湖北省准备用3年时间对试验区所有耕地全部整理一遍。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要求为“五化”,即公路水泥化、灌溉渠网化、产业板块化、农业机械化和城乡一体化,具体指标为:公路硬化率达到98%以上;农田灌溉畅通率达到90%以上;建设高标准农田30万亩;产业板块达到100万亩;农业机械化逐步实现“无耕牛乡镇”和“无耕牛县市”;人口布局达到县城人口占1/3,中心镇人口占1/3,农村人口占1/3。
试验区把发展优质产业和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头戏。仙桃市张沟镇等多个乡镇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了以网箱养鳝和特色水产为主导产业的规模化水产养殖基地,做大做强了水产板块。监利县福娃集团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在周边农村建立原料生产基地,签订合同,定向生产,并且在技术指导、生资供应、收购定价等方面对农民给予扶持,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发展。2008年“福娃雪饼”销售收入5亿元,“福娃大米”销售收入5亿元,利税1亿多元,安排农民工就业1800人。
三是创新投入机制——— 政府引导、多元投入、整合资金、集中建设。
仙洪试验区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办法,初步建立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长效投入机制。
政府的引导很重要。试验区的办法是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筹补结合。以奖代补被广泛应用于通村公路修建、一建三改、门前晒场铺建、房屋立面改造和农村文化中心户建设等方面。仙桃工业园按照每户奖励2500元的标准,发动80户村民投资140多万元进行立面改造,户平投资1.75万元。毛市镇将“一建三改”、门前晒场、路灯、绿化等项目列入奖补范围,对按要求实施了“一建三改”的农户每户奖补5000元,其中10户相连的另奖每户200元;门前硬化10户以上相连的每平方米奖补10元;路灯每盏奖补400元;绿化每株树奖补20元。一年来,四项累计吸引农民投入资金1607万元,占总投入的61.9%。
市场运作更有魅力。试验区“市场引资”模式有上十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林水结合模式”,即政府将河道、沟渠两边宜林堤坡使用权承包或租赁给民营业主或造林公司植树,由民营业主或造林公司按照统一规划疏洗河道沟渠和整治河两岸环境。2008年,监利县实施“林水结合”模式,吸纳社会投资达到1.5亿元。洪湖市实施“林水结合”模式,吸纳社会投资过亿元,疏挖扩洗沟渠450公里,植树200万株。仙桃市实施“林水结合”模式,吸纳社会投入8000万元,新栽苗木450万株。目前,林水结合已衍生出林路结合、林滩结合、林湾结合等多种模式。
企业与部门支持。湖北洪湖浪米业有限公司通过“订单农业”,每年收购周边农民的常规稻、优质稻2000万公斤,加工油料2000多万公斤。德炎水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年加工水产品5万吨,销售收入达2亿元。企业帮扶型。毛市镇组织镇直部门对口帮扶老河村、崔吴村贫困农民开展“一建三改”,每户扶持资金2000多元,共提供帮扶资金20多万元。
整合项目资金和社会资金。锦绣梅园小区打破行政区划,15个村连片治理,把血防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集中9个部门的项目资金捆绑使用。洪湖市成立整合领导协调专班,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洪湖市政府将他们的作法归纳为8句话:“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全面建设,整体推进”。
四是创新土地经营——— 多种形式流转,农民集体双赢。
试验区创新土地经营方式的作法两种。一种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现耕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毛市镇把零散耕地和养殖水面集中起来,打包出租给种养大户或养殖公司,发展蟹虾共生8000亩,稻虾连作7000亩,网箱养黄鳝2000亩,珍珠养殖1000亩。承包养殖水面300亩以上的11户,100亩以上的25户,50亩以上的42户。耕地流转的结果是产业得发展,出让户得实惠,承包户得大利,集体经济得壮大,公益事业得促进。另一种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入股、联营。洪湖市柏枝村拿出20亩土地入股参加闽洪水产品市场建设,与外商实行对等分红,村集体每年可分红利30多万元。
五是创新社会服务——— 打造综合模式,培育市场主体。
湖北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乡镇普遍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试验区坚持巩固和完善这种机制,构建新型农村公益事业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益事业服务水平。仙桃市张沟镇联潭村加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民政、计生、劳动、社保、招工、文化、体育、卫生、电信、商贸等十多个项目都集中在一起,县乡十几个部门轮流在此值班服务,“一揽子”解决农民办事难的问题。农民办小事不出村,甚至在家里用一个电话就可以“搞定”过去需要到县城去办的很多事。这种综合服务体正在试验区各村全面建立。
试验区特别重视市场化服务主体的培育。洪湖市政府与市场结合,解决农村沼气建设“三难”问题。发展养殖小区,低价出售鸡粪、猪粪给农户,政府给养殖小区一定的资金补助,化解原料筹措难题;建立机械服务队,配套沼液吸取车,直接把沼液运到农户田里,化解出料换料难题;成立服务站,提供维修和技术服务,化解故障维修难题。
六是创新民主管理——— 百姓当家做主,干群关系融洽。
乡村治理、民主管理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试验区从一开始就把组织建设和纪律作风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省纪委、省监察厅研究制定了《关于建立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腐败风险防控体系的意见》和试验区建设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办法、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办法以及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建设的意见等管理办法和制度。省委组织部下发了《仙洪试验区基层党建工作指导意见》,举办了试验区乡村干部示范培训班,对试验区218名乡村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省民政厅指导试验区所有村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使一大批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带头致富能力强、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的村干部进入村委会班子,提高了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省委宣传文化部门建立农村文化建设、文明新村建设新机制,使农村文化、广播电视、体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有一个运转有序的载体。
基层党组织建设在试验区建设中得到加强。试验区深入实施了“三级联创活动”,普遍建立了“两会一制”制度,健全和完善了县、乡、村三位一体的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制度,顺利完成了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村“两委”战斗力明显增强。试验区的所有村都完善了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党员干部在试验区建设中走在最前面。
试验区普遍推行洪湖市万全镇创造的 “五民工作法”: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筹、民事民建、民事民管。通村通组公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等多项涉及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大事小事,都是由群众做主解决。很多政府项目建设实施,也必须经“群众做主”这环节。仙桃工业园铁匠湾村群众通过实行“五民工作法”,筹集7.5万元,对通组连户路进行整修,老百姓一家一户要出上千元钱,没有一户出钱不积极,没有一人做事发牢骚。
七是创新领导体制——— 党政重视、部门配合、社会推动。
2008年4月28日,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委书记罗清泉任组长的仙洪试验区领导小组,健全了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口联系试验区乡镇的联系制度,建立了省、市、县(市)各级工作及建设项目定期报告和检查督办制度。2008年8月份以来,每月一次现场会,省委书记罗清泉都亲自主持,省长李鸿忠多次出席并讲话,省委常委张昌尔、李春明、汤涛和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多位领导多次深入试验区开展调查研究。
坚持上下配合、整体联动是试验区的重要领导特色。省直31个厅局派出工作队进驻试验区。试验区14个乡镇都有两个以上的省直单位对口联系,许多单位还建立了常年工作专班。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省、市、县直部门齐心协力,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行政力量,也形成了上下齐动的新农村建设局面。
除了用行政办法和经济办法进行组织动员外,试验区大量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推进体制和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繁重的长期任务,也是我国发展史上一件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情。全国的新农村建设,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党和政府还会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新的优惠政策,比如国土资源部2008年出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湖北省结合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实际,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的最后到位,必然会对试验区的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建设,目前还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在接下来的建设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经验。我的这篇文章,是对仙洪新农村试验区一年来建设实践的并不全面的小结,以及在些基础上进行的一些思考。不当之处,请专家学者指正。

2009年6月3日第二稿

④ 急需!!小学生读书事迹!!!(2500字以上)

梁海晴读书事迹

三年(4)班

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 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中没有阳光一样。梁海晴从小就在书的海洋里畅游,书籍就是她的好朋友,好老师!

从梁海晴牙牙学语的时候她就没停止过学习,看见大街上绚丽缤纷的广告牌时,她会用稚嫩的小手指着让我教她读,直至满意后才肯离开;发现爷爷奶奶在看报,她会凑上去一起阅读,还不时的歪着脑袋问这个是什么字,那个怎么读:带她上街遇到新华书店,她总会拉着我的手进去看看,遇到她喜欢的就会津津有味的阅读起来,一时读不完,她会仰着头示意我买下;一个人在家里阅读时遇到不懂的文字她会查字典,并且做笔记!

读书的愿望随着海晴的年龄增长也随之增加。读书给了她乐趣。 一本《格林童话》,就像是让她走进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中,里面有着惊险刺激的场面,有着幸福美满的场面,有着.......总之,一个个都让她身临其境。有的时候,她会为着悲惨的情节而流泪,然而她也会为坏蛋们得到应有的惩罚而大快人心。读书给了她丰富的感情。看了《格林童话》后,她认为青蛙比癞蛤蟆好,因为有青蛙王子、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两句截然不同性质。

培根先生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不就证明了读书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吗?读书给了海晴知识。她的学习从不用我们操心。她深知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知识可以给她力量!写作的好词好句都是她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格言联璧》、《成语典故》、《千家诗》等等的书籍都阅读过了,并且做了笔记。在这个知识竞争激烈的时代,没有文化绝对是不行的。

读书塑造了海晴的人生,陶冶了她的情操。读书对于她来说是一种享受。《孔融让梨》的故事使她学会了谦让,《狼来了》的故事懂得了做人要有诚信,《懒惰的小蜜蜂》使她明白了做人应该勤奋好学……高尔基曾经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读书越多,精神就越健壮而勇敢”。书籍是海晴的良师益友,使她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摆正她的前进方向!

海晴的的确确是个名副其实的书迷,只要她一天不看书,肯定就会受不了。读书使她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读书不断充实了她的精神生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让我们全家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吧!海晴结识了书籍这个好朋友,是我人生中一大庆幸。她会对旁人无所顾忌地说:“知我者,书籍也!”书籍给予她的真是太多太多了。有了书籍,生活就变成一支悠扬的歌,多姿多彩,绚丽无比。读书,让她体会到心灵的撞击是那么的美妙,心与心的沟通,是零距离的接触,使她感到彼此之间没有间隔,是知已,是志同道合的伙伴!

⑤ “从新农村建设看法治国建建设”为题的论文,2500字,毛邓论文

你是印刷的吧

⑥ 急求2篇爱国主义调查报告 2500字,100分!!!

活动概况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大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运用到服务新农村的实践活动中去,发挥所长、学以致用。我院充分动员本学院的青年大学生,紧扣今年“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服务农村科学发展”的活动主题,围绕本院“新农村心风貌,新村人新创造”的理念,把学习、宣传、实践“科学发展”作为重点,把文化科技卫生服务作为拓展,组织了七支主要的实践分队,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显著,走访地址遍及全省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新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添上了自己的一块砖。

宣讲农村政策,身体力行,推广“科学发展”。
为了更好的发挥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模仿带头作用,根据实践分队自身特点,结合实践基地具体情况,我院参加实践的大学生组成宣讲团,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观,通过广播、报纸和电视媒体的宣传作用,加上在实践过程中和农民群众、各级政府领导的交流中潜移默化的灌输,和乡、村干部一起召集当地农民专题学习,从而有效地完成了把党和政府在新时期的农民政策送到基层的

为了解农村第二产业的发展,了解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在实践过程中,我院实践分队选择参观了几家规模较大的乡镇企业,特别在工业重镇“新昌”,我们重点参观了具有40多年专业制药经验的新昌制药厂,民营股份制的大型工业企业-万丰奥特集团。在参观工厂设施和生产流程的过程中,我们还亲自参与到企业的文化宣传和产品推介中,学习了解企业的组织和管理运行模式,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相关知识,增加社会阅历,而且也尝试把这些应用技术和产品营销方案推广到我们走访的其他地区,针对当地的经济资源和发展条件的实际,对部分困难企业向乡镇府提出我们的见解,同时也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受到了当地领导的重视和认可。

与干部群众亲密接触,了解基层意见。

图为白沙小分队与村干部面对面交流

为了获得新农村发展概况及发展模式的第一手研究资料,我院实践分队成员深入村民群众当中,特别是热心于新农村发展的有识之士,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与普通群众,基层干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了解他们认识中的新农村发展政策,以及他们对于新农村建设该如何开展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的学习、宣传“三农”政策,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使自己真正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队伍中去。

深入调查基地发展概况,总结利弊,推广经验。

图为实践基地正在兴建的移民新村幼儿园

为了总结实践基地发展状况的优劣、发展模式的利弊,总结经验教训,失败之处引以为鉴,不足之处加以改正,成功之处加以推广。我院每支实践小分队都对所在实践基地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调查,采取的调查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生动有趣,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走访特色新农村是我院此次实践活动的主要亮点,各个实践基地既有成功的发展经验,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实践分队对此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形成了自己的实践课题及论文。其中涉及的成功发展模式和经验教训,将是其他贫困及落后农村地区的最佳借鉴。

活动收获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得到了我院青年大学生的热烈响应,各小分队的实践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实践基地各级政府及干部群众对我院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也给与了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同时,从各实践分队最后形成的实践课题、总结报告、专题论文中也能得出,此次我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无论是实践基地还是实践分队和个人,都取得了多方面的收获。主要体现在:

1.增进了对省情、民情以及新农村发展概况的了解,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我院广大青年大学生通过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农村实地,走进农民生活,体验农村建设,搜集到大量的关于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的第一手研究资料,了解了我省各式新农村发展的概况及发展模式。深深明白我省经济在全国现代化建设浪潮中站稳脚步,就必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重视新农村的建设。而如今我省新农村的建设规模也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正确指导。同时我们当代大学生也通过此次暑期实践更加清晰的感受到我们身上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而视“天下为公”为己训的公管学子们更应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培养科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随时准备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去。

2.提高了广大青年学生和基层干部群众对“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一骄奢淫逸为耻”。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我院实践分队紧扣“践行荣辱观,服务新农村” 这一主题,进行宣讲活动。同时各分队成员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在于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接触中,学习、宣传和践行了上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含义,在耳濡目染中,提升了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培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我们公共管理学院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内涵,更是我们树立科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需要,是促进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分队成员的宣讲和实践,当地基层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3.考验了自身的意志,培养了艰苦奋斗、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正值炎炎夏日,部分偏远地区的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实践分队成员克服了高温酷暑,忍受日常生活条件欠佳,以及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赴浙江省多个具有鲜明特色和代表性的新农村进行以“践行荣辱观,服务新农村”为主题的实践走访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调查活动。他们以自己的热情和爱心洗去了实践中的艰难和困苦,以自己的执著和信念换来了活动后的成就与幸福。在学校大学生享受着高等教育,在课本上学习各类知识技能,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但是一味的书面学习往往会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我们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大学教学的延伸。培养了青年大学生们艰苦奋斗、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

4.拓展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大学生自身的价值。

在农村开展调查和服务活动,其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是欠佳的,特别是在偏远的贫困地区,尤其艰苦。日晒雨淋,高温酷暑,生产劳动,蚊虫叮咬,除此之外还有生活上的不习惯——衣、食、住、行都要自理,对每一个分队成员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验。同时,分队的骨干成员还要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开展。所有的这些无不是对成员们意志与毅力的考验。通过这样的磨炼,不仅能提升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得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了提升。

社会实践的体会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是高校培养全方位综合素质俱佳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学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

或许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的经济效益微乎其微,但在实践交流中所迸发出的潜在社会效益是不可限量的;或许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给同学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是零增长的,但它对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势不可量化的。

在此次以“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服务农村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给当地农民带来的巨大影响,看到了新农村的发展和变化,看到了乡镇领导带领全村人民因地制宜推动新农村经济所做的努力,但同时也看到了农村发展的局限和问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拥进了城镇,留下的只是老人和孩子,这样农村许多土地被闲置或非自然性减产,我们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显得更加得缓慢;农村教育条件滞后,无法跟上新农村建设的脚步,农村现居人口普遍的受教育水平只在初中程度,加上农村培养的人才普遍向发达城市外涌,造成农村人才缺乏严重……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青年大学生应怀德社会责任感和肩负的历史使命。

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我们社会特别是我们的高校同时也应该加快脚步,正确引导我们大学生的择业观念,鼓励我们的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认清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与优势,促成大学生“走进农村,建设农村,贡献社会”理念的形成,让所有有志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一展身手。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全社会给我们大学生更多的关心,更多的支持,更多的鼓励,在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的大学生一定能迅速成长和壮大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⑦ 求新中国辉煌60年2500字论文一篇!!急急急。。

经典中国 辉煌60年

经济发展成就中国经济迈向伟大的复兴
60年弹指一挥间。行驶在“快车道”上的中国经济,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与共和国成立之初相比,我们现在一天创造的财富相当于那时一年的总量;现在的国家财政收入是那时的1000倍。如此辉煌成就,令国人自豪,令世界瞩目。”
新农村建设听,亿万农民的笑声
60年,中国农民圆了几千年的梦想:温饱有余,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其实,幸福生活早已超越了梦想:彩电冰箱、手机宽带、私家轿车、海选村官……6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农民用汗水和智慧,开展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
工业化信息化挺起工业大国的脊梁 从落后20年到世界领先
伴随着全面的、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现代工业和通信业体系的建成,昔日一穷二白的落后农业国,已经成长为工业大国,并迈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2008年,我国完成工业增加值10.736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23倍,比建国初期更是增长了上百倍!
交通运输天堑变通途 江山归咫尺
50年代初,拥有一辆自行车是中国人的美好梦想,现在全国汽车保有量达6467万辆,比新中国成立前增长1290多倍;50年代初,依靠人挑肩扛,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仅1000万吨,现在我国拥有16个亿吨大港,港口吞吐总量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50年代初,百姓乘坐的是时速仅40公里,现在“和谐号”动车组正引领中国进入全新的“高速时代”……
水利建设江河安澜 神州康泰
水治则天下宁。过去“小水大灾”、洪水泛滥,现在“大水小灾”、有序应对。一个个重点工程筑起了新中国一个又一个治水丰碑。兴水利,除水害,盛世治水翻开崭新篇章,60年水利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科学治水方略不断完善,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加快转变,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民生水利带给百姓越来越多实惠,水利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保障。
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七彩国土演绎华夏巨变
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创造了人类奇迹。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从碧波荡漾的南海,到白雪皑皑的北国,从辽阔的东海之滨,到“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祖国像母亲一样敞开她博大的胸怀,无私地捧出丰富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和各种能源,养育着13亿中华儿女,为共和国的成长壮大奉献着光和热……
城乡建设城镇化 让生活更美好
时光飞逝60年,我国城乡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昔日的奢求早已走进千家万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憧憬,正在逐步实现。还有更多悄无声息、点点滴滴的变化,在我们身边讲述着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动人故事……
金融事业金融棋活 全盘皆活
60年,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邓小平同志的话,精辟地点明了金融的地位。60年来,中国金融业在新中国成立的欢呼中开启新纪元,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实现历史性飞跃,正有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满足百姓金融需求……
对外开放开放中国 拥抱世界
今天,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我国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给神州大地带来空前巨变,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彻底转向开放型经济,开创了全球范围内走开放式发展新路的成功范例……
对外开放60年成就综述: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
民族团结民族盛开团结花 宗教踏上和谐路
维吾尔族老人阿尼帕含辛茹苦收养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10个孤儿的传奇故事广为传唱。阿尼帕老人说:“在我这里不分民族,他们都是我的孩子!”爱不分疆域,更不论民族,阿尼帕的家庭是中国多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写照。60年来,我国民族工作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平等团结、繁荣发展。
“国家兴则佛事兴”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民主政治民主政治 阔步前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中国成立60年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不断探索前行,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基层民主活力增强。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亲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立法
依法治国昂首迈向法治国家
截至2009年1月,我国制定现行有效的法律达231件,行政法规600多件,地方性法规70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00多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有法可依,是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一张白纸好作画。新中国立法是在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的基础上,从零起步的。60年,新中国立法,风风雨雨,曲折前行,走过不平凡的道路。
教育科技事业“中国创造”日新月异 “人才强国”蓄势待发
“经过60年奋斗,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学科体系较为完备、科技人力资源世界第一、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科技大国。”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说,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党中央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科技事业在艰难中起步,在改革中前行,在创新中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⑧ 社会调查报告 1000字 改革开放30年天津农村变化

能给加点分吗??报告啊,我去给您弄,您再给我加点分好吗?

为了了解掌握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变化和存在的问题,我于近日就当前对天津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镇辖1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32000多人,农村劳动力1.5万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06年全镇GDP总量9.5亿元,增长7%,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2.02亿元,增长11%。全镇粮豆薯总产5.3万吨,粮食单产43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日光温室发展到51栋,面积2.3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个,面积16.7万平方米,年产蔬菜2.44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2005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9120人(次),创收32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收入达3646元,比上年增长13%。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2005年化解债务180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20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1所中学、12所小学,实现了区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2005年在全镇7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47名干部平均年龄为45.4岁,大专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专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06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白奎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镇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⑨ 主题为“关注新农村建设,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实践报告 2000字左右

(三)重点突破,试点先行。针对我省实际,当前要抓好以下五个“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要以产业扶持为突破口。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离开了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因此,要因地制宜,进行产业扶持,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稳步、持续推进。二是要以“一建三改”为突破口。建沼气池,改水、改厕,改圈,是农村实现循环经济、改善村容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三是要以提升农民素质为突破口。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是农民,要加强对农民综合素质的培训,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四是要以化解农村债务为突破口。村级债务是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化解。五是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围绕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实施“村村通”等为契机,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农村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建设。同时,要采取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办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要依据平原湖区、丘陵、山区;城郊、偏远乡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等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分别选择不同的典型,进行重点扶持,总结经验后,在全省推广。
(四)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温总理在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这是今后几年经济工作上的一个大动作,一个战略性举措”。这充分表明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从我们在仙桃市调查的情况看,他们要求中央和省两级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要求中央和省两级财政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重点扶持一批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发展壮大。要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二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要求国家加大对中部地区“村村通”公路的扶持力度,将现在每公里补助7万元,提高到每公里补助10万元;同时要加大对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投入。三是加大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重点加大对农村“一建三改”的扶持力度,要求国家在减少“一建三改”项目的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的同时,加大对我省的资金扶持力度,将户用沼气池的补助标准由现在的1000元,提高到1500元。四是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国家要求在2008年全面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希望中央支持我省提前完成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目标;要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将我省开展的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与村级文化室的建设一并进行,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五是加快探索农村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在农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尽快试点,积累经验 ,逐步推广。建议国家尽快实施农村保障体系试点,并将我省列入农村保障体系试点省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环境和氛围。3、思路清晰,措施可行。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年。仙桃市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四个一起抓”,即坚持完善基础设施与发展特色农业一起抓、整体规划与试点先行一起抓、村庄改造与提高农民素质一起抓,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扶持与调动群众积极性一起抓,力求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重点是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育特色产业,壮大板块经济。具体来讲就是抓好“六个一”:一条鱼、一头猪、一只鸡、一棚鸭、一只鹅、一棵树,即以张沟为核心区,建设网箱养鳝特色园区;以郑场、毛嘴为中心,建设科技型养猪示范核心区;以郭河、陈场、等地为重点,建设家禽养殖产业带;以三伏潭、杨林尾、沙原为重点发展养鹅专业户;以沙嘴办事处等城郊区为重点发展“农家乐”和花木板块建设。二是壮大龙头企业。全力支持金威麦芽、外婆家水产、万荷堂莲业等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三是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的突破口来抓。大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向农村延伸,重点抓好张沟先锋村、沙嘴杜柳村、三伏潭雷家垸、陈场园艺场等4个核心区改造试点。四是广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五是继续落实“一免”“三补”政策,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三、当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总的看,仙桃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较好的群众基础、物质基础、实践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
(一)认识上的制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是盖新楼房,建新农村就是修新马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是中央提出来的,我们这里经济困难,群众温饱勉强解决,没有能力建设新农村,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各地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
(二)资金上的制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资金上的短缺将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一是村级债务严重,化解难。仙桃653个村中,负债的村就有573个,到2005年底止,累计负债3.6亿元,其中负债200万元以上的村34个、100万元以上的村177个。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有限。据测算,仙桃市村平“一事一议”筹资仅为2.3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对资金的需要。如结合新农村建设,仙桃市计划2006年完成通村公路200公里,按每公里25万元左右概算,需投资5500万元左右,国家政策性补助、地方政府投入和社会资金投入只能解决2500万元,资金缺口3000万元。三是地方配套的压力大。2006年仙桃市落实中央、省相关扶持政策,配套资金总额比2005年增加近6700万元,远远超过了市财政每年增长的可用财力。由于财力有限,部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很有可能因为拿不出配套建设资金而无法实施,进而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进度。
(三)体制上的制约。分割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致使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处于空白,这些都将严重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的缺位,直接影响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是前提,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农民是主体,领导是关键。现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发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各级都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议将农村小康建设领导小组归并到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具体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协调各部门的力量、组织推进实施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仙桃市的几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实践说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尤其是村支部书记作用的发挥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要选好、配强农村支部书记,并充分发挥好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要放手发动群众,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积极改革,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
(二)制定标准,科学规划。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内涵相当丰富,对全国各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我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湖北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全面小康的目标基本体现了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议省委、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在全面小康建设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尽快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阶段性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村人口变动、土地整理、生产生活发展、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小城镇建设等实际进行科学规划。制定规划时应重点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要求各地依据当地实际,突出产业特色,以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坚持城乡联动、统筹发展的原则。要按照“立足农村抓农村、跳出农村抓农村”的思路,把城市发展与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进行谋划。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与“百镇千村”计划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与“阳光工程”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目标与县域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尤其要注意将农村区域调整中心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以及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起来进行规划,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当地政府“主政一方、造福一方”的工作思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防止单独的政府行为、干部行为。四是要坚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延及子孙的持久工程,决不能单兵突进,急于求成;要将农村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结合在一起统筹规划、分阶段规划,循序渐进地实施。
(三)重点突破,试点先行。针对我省实际,当前要抓好以下五个“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要以产业扶持为突破口。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离开了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因此,要因地制宜,进行产业扶持,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稳步、持续推进。二是要以“一建三改”为突破口。建沼气池,改水、改厕,改圈,是农村实现循环经济、改善村容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三是要以提升农民素质为突破口。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是农民,要加强对农民综合素质的培训,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四是要以化解农村债务为突破口。村级债务是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化解。五是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围绕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实施“村村通”等为契机,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农村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建设。同时,要采取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办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要依据平原湖区、丘陵、山区;城郊、偏远乡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等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分别选择不同的典型,进行重点扶持,总结经验后,在全省推广。
(四)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温总理在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这是今后几年经济工作上的一个大动作,一个战略性举措”。这充分表明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从我们在仙桃市调查的情况看,他们要求中央和省两级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要求中央和省两级财政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重点扶持一批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发展壮大。要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二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要求国家加大对中部地区“村村通”公路的扶持力度,将现在每公里补助7万元,提高到每公里补助10万元;同时要加大对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投入。三是加大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重点加大对农村“一建三改”的扶持力度,要求国家在减少“一建三改”项目的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的同时,加大对我省的资金扶持力度,将户用沼气池的补助标准由现在的1000元,提高到1500元。四是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国家要求在2008年全面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希望中央支持我省提前完成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目标;要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将我省开展的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与村级文化室的建设一并进行,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五是加快探索农村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在农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尽快试点,积累经验 ,逐步推广。建议国家尽快实施农村保障体系试点,并将我省列入农村保障体系试点省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阅读全文

与新农村建设2500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