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农村发展 > 新农村改革

新农村改革

发布时间:2020-11-24 23:29:10

Ⅰ 中国农村改革指的是

一、关于农村改革的肇始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然而,农村改革则早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底冬季的某一天悄然而至,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户,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包产到户”协议上按下手印,率先启动了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我国农村改革。
可以说,今天的改革开放,发轫于三十年前的农村改革,农村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急先锋”。其实这正是改革开放所要做的首要事情,农业首先关系着百姓的生存问题,尤为占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民的生存问题,至于说到底嘛,还是关系百姓,尤为农民的生存生活问题。
农业是生存的基础,农业是发展的基础,农业更是未来的基础。

二、关于中央“一号文件”
改革开放三十年里,我们党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把这“三农”问题作为改革开放的“重中之重”。自1982年至1986年的5年间,每年伊始的第一个中央文件,即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对农村改革发展做出部署。连续每年发布的这5个“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已成为专有名词,即“五个一号文件”。
时隔18年,总书记胡*于2003年即将过去的前一天签署《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并于2004年开年作为第一个中央文件下发,至此中央“一号文件”又重新回归农业。直至今年已经连续下发了6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改革开放至今,11个关于农村改革发展、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充分说明了农村改革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里“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
[关于11个有关农村改革发展的中央“一号文件”,请详见:中华网《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三、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词的提法,自上个世纪50代以来,在党的文件中曾多次使用过。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在80年代初正式提出的“小康社会”概念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认真总结过去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了一系列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并着重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
在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句话、二十个字”的目标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的一个突出的重点和亮点。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
[以上请参见:网络“社会主义新农村”词条]

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于去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1、农村改革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3、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
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5、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原则
实现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要遵循以下重大原则: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6、对农村改革发展的部署
任务之一: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任务之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任务之三: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上述请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Ⅱ 山东莱芜新农村改革

我是大王庄的,孤山村现在已经开始了,一中对面的地都要改楼,地已经铲除了,上崮好像要搬去。。

Ⅲ 关于改革开放新农村的变化

我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能从根本是那个解决三农问题,农村的贫穷面貌不会因此而改变,重要的是从体制上改革
农民必须有自己利益诉求的独立的团体,试想诺大的中国,八九亿的农民连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农会都没有,工人都有一个象征性的工会,农民却连这种象征性的都没有,连这点都做不到,还谈什么新农村

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令国人振奋,三农学界振奋。在很短的时间内,国内学界与政策部门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表了很多观点。我们长期从事农村调查和中国现代化研究,在学习和体会中央领导人讲话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与当前国内主流看法有所差异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特写作本篇报告。

总的来讲,当前国内学界及政策部门偏重从技术、策略层面讨论新农村建设,忽视了中国有9亿农民,及农村构成中国现代化战略基础这一事实。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是要打造中国现代化的农村战略基础,就是要在当前既有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上,建造一个农民可以进城,又可以返乡,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良性机制,从而在时间和空间上为中国现代化赢得更大的回旋余地。

一、观点综述
1、当前学界及政策部门发表了大量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章和谈话,就方向性的观点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的意见:
2、一是以林毅夫为代表的“拉动内需”说。
这种观点认为,从短期来看,通过国家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拉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同时又可以拉动内需,消化国内制造业尤其是彩电、冰箱、洗衣机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防止经济紧缩,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从长期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必须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城市。为了解决进城农民的就业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中国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
3、二是以温铁军为代表的“农民合作”说。
这种观点认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农民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有效应对市场和国家。更重要的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农村人口都会十分地庞大,不仅农民缺少转移进入城市的就业机会,而且那些已经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因收入太低,而无法在城市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在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必须立足现有城乡二元结构,来解决保持农村稳定和改善农民生活的问题。
4、三是政策部门的观点。
相对来说,政策部门较为务实。例如,陈锡文认为,新农村建设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发展农村生产力,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不提高,新农村建设搞不下去。(2)新农村建设要加快完善农村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乡镇机构设置、职能设置必须与农民要求和承受能力相适应。(3)通过城乡统筹解决农民最无奈、最无法解决的问题。(4)要建设一个好的农村环境。陈锡文认为,衡量新农村建设好坏有三个标准,一是经济上要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要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二是要依法办事,建立法治政府;三是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从落脚点上看,陈锡文关注的焦点问题依然是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1[1]
中央政策研究室郑新立则更加注重村庄建设,他在“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经验,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一文中认为,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包括三类:一是农村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该类项目覆盖乡镇和有一定规模的中心村,与城市基础设施共同构成比较完整的国家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网络。二是直接面向村庄的公益类建设项目,如村庄整治规划,村庄道路,供水设施,村庄排水沟,公用水塘建设,公共厕所,村容村貌,垃圾场,村民活动室等等。三是农户自主参与、农民直接受益的项目2[2]。
5、以上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观点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其中林毅夫将新农村建设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周期联系在一起,事实上是将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紧缩的权益之计,侧重在其投资拉动的方面。温铁军注重从农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来讨论农村建设,尤其注重农民合作的问题。陈锡文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而郑新立注重村庄基础设施的建设。总的来说,当前学界及政策部门的主流意见是将新农村建设定位在技术层面,较少从战略层面考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6、我们认为,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远较当前学界及政策部门主流认识为深的深意,其核心就是,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其中9亿在农村)、有5000年文明、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城市化和市场化并不能在短期内解决中国9亿农民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通过各种办法来形成一个稳定的农村,从而使农村和9亿农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尤其在当前中国现代化进入高风险时期,通过各种可能的办法,保持农村的稳定和农民的满意,将成为决定中国现代化成败的一个关键性工作。

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
1、如果联系到中国大部分人口住在农村,且进城务工经商的大部分农村户籍人口事实上不能在城市安居乐业和完成劳动力再生产的现实,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显然不能只是权益之计,而应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要点是,在中国快速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让占中国人口多数的农民分享到现代化的好处,从而让农民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让农民能够安居乐业。
2、具体来说,据2004年全国人口统计,中国有58.20%的人口住在农村,70.8%的人口为农村户籍,其中有约1.66亿农村户籍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从事二、三产业。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真正能够在城市安家立业的不超过30%,大部分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需要依托农村来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在农村生育子女,养育父母;自己年轻时到城市务工,年老时回农村养老。外出务工经商的收入,往往不足以养活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村户籍人口在城市的家庭生活。这是由中国产业多处于高竞争性的国际产业分工的未端,因单纯强调比较优势造成产业利润不足所产生的问题,是国家宏观战略中缺少战略产业的恶果。
如果将不能在城市安居的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算作农村人口(因为他们必须依托农村来完成劳动力再生产),则中国目前的农村人口约在8.8亿左右。即使未来30年,农村人口每年减少1000万,到2035年,中国还有5.8亿人口要依托于农村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考虑到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到时的农村人口将超过7亿。
3、当前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有两种不同的可选方案,可分别称为“积极方案”和“稳健方案”。所谓积极方案,就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尤其是通过户籍政策和土地政策推动农村人口的快速城市化。其中学界部分人尤其主张给农民土地私有产权,通过出卖土地为农民获得进城准备金,从而加快农民进城的速度。所谓稳健方案,就是在充分考虑城市就业吸纳能力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积极方案的后果是大量进城农民无法得到稳定的就业机会,从而在城市形成规模巨大的贫民窟。稳健方案则在承认目前城乡二元结构现实的基础上,在避免形成大规模城市贫民窟的前提下,推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积极方案较稳健方案可以有更快的城市化速度,不过,积极方案可能造成的高达数亿人口的城市贫民窟,不仅会威胁城市本身的生活生产安全,可能在中国现代化的某些敏感时期成为巨大的威胁性力量。而且相对于当前中国绝大多数农民在农村的生活而言,城市贫民窟的生活质量差很多。温铁军在考察30多个发展中国家后得出结论:“在城市,一旦形成大规模的贫民窟,那么,正规的政府治理根本没有办法进去。那就是黑社会控制,黄、赌、毒泛滥,社会矛盾就会空前加剧,正常的法制社会就无法建立”。3[3]中国发展战略中,不能、不应该、实际上也没有选择积极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方案,表现在农村土地制度上,就是稳定家庭承包制度,表现在战略设计上,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规划的提出。
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发动机在城市,而中国发展的稳定器与蓄水池在农村。如何在承认城乡二元结构现实的基础上,以城乡统筹为基础,实现城乡良性互动,从而打造中国现代化的基础,应该是当前农村政策设计的焦点,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方向。
4、决定农民能否进城的关键,是城市可以为农民提供多少就业机会及多少就业收入。在当前中国工业结构多处于高竞争性的加工制造业未端,从而利润很少的情况下,农民进城务工收入不可能有大幅度提高。就业机会也不会因为农民进城多而增加更快。相反,远远超出城市就业机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会在农民工之间,农民工与城市篮领工人之间产生激烈竞争,结果是,农民工更加缺少与资本的谈判能力,农民工被置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离开了农村就无法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他们将不得不住在城市贫民窟中,生活十分悲惨,也无法看到未来的希望,正如所有发展中国家贫民窟的情况一样。
换句话说,积极鼓励农民进城,除了看起来城市人口更多,城市化率更高以外,并不能因此增加城市的就业机会,也不能增加进城农民工的福利水平,还不能加快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相反,因为进城农民过多,劳动力竞争过于激烈,劳动者相对资本的谈判能力下降,大量进城农民不得不住在城市贫民窟,成为城市巨大的不安全地带。
5、如果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民可以在农村安居乐业,则当城市经济发展很快,就业吸纳能力强,而且劳动报酬相对较高时,就会有更多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而当城市经济发展较慢且收入较低,特别是出现大规模经济下滑时,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可以回到农村生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就是要建设一个让农民出得去、回得来的,可以容纳9亿农民在其中完成劳动力再生产,在其中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生活的社区共同体,从而使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
农村之所以可以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与当前中国农村的一些特点相关。择要来说,农民在农村的生活费用较为便宜;人均一亩三分地,基本可以保证温饱有余的生活;在农村,农民劳动力可以与土地相结合,养花种草,种经济作物及粮食作物;在村庄中,农民拥有良好的熟人关系;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自己的村庄,也容易形成对未来生活的稳定预期。因此,只要让农民可以固守村庄,则农村就可能成为一个农民出得去、回得来的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
随着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进城农民在城市获得安居的条件,和在城市完成劳动力再生产的机会。城市化速度逐渐加快,城市化率提高,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因此实现。

6、小结以上讨论,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在城市,但依托农村生活的人口数量庞大。农村问题不解决,城市稳定就无法保证,中国现代化就会十分地危险。因此,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就是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安居乐业,至少可以温饱有余,有生存得下去的环境,从而使城乡之间良性互动:在城市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增多,务工经商收益增加的时候,农民可以进城务工经商;而当城市经济不景气,就业减少时,进城农民可以选择回到农村。有了稳定的农村,中国现代化就有了回旋余地,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三、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分析
1、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如何?怎样才能保证农民自由流动于城乡?尤其是怎样才能让农民真正分享到中国现代化的好处而不是其坏处?
从长远来看,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十分有限。农民增收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务农,二是务工经商。从务农方面来看,在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由占人口多数的农民搞饭吃,是不可能有增收空间的。从务工经商来看,最近十多年,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报酬基本没有变化,增收只能来自更多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在就业机会不可能快速增加的情况下,进城农民越多,劳动之间的就业竞争就越激烈,劳动力价格就越低。因此,从长远来说,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将长期慢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
从长远来看,农民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广告、时尚通过各种媒体传播,构造了“有钱就有一切”的价值观,传统的往往也是正当的节俭价值观被消费主义文化所侵噬。在收入不能快速增长而支出压力快速增长时,农民应对压力的一种办法就是在形式上攀比消费,这也是为什么有农民购买洗衣机却装着稻谷的原因,也是农民不是从实用的角度而是从攀比的角度建房的原因。虽然市场经济必然以刺激消费来拉动内需,但在农民增收困难的情况下,任由市场来刺激调动农民的消费欲望,事实上只是增加了农民对自己处境的不满和他们的自我边缘化,其后果是支出增加的压力大于收入增长的速度,从而使农民强烈感到(注意是感到而非真正)经济上的贫困。
2、也正是因此,中央提出节约型社会,就尤其适合当前中国大部分农村的实际。有经济学家说,节约型社会是指生产环节的节约,而不是消费环节的节约。消费环节不仅不应该节约,也不能节约。这种说法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富人经济学,不仅会误导中央的意图,而且尤其脱离中国大多数农村的实际。
3、从村庄生活的角度看,农民的村庄生活是祖祖辈辈以来的生活,他们生活在村庄的历史中,生活因此是有意义的。农民的村庄生活,是一群祖祖辈辈共同生活于同一块土地上的人的生活,人与人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有着亲情与乡情,正是在亲情和乡情网络的支持下面,农民可以应对生产生活中暂时的难题,可以筑起对未来的信心,可以找到除经济以外的人生幸福与价值源泉。而市场经济的侵入,现代传媒的切割,农民的流动等等,都构成对村庄原有生活的挑战,并破坏了农民的稳定感与对未来的长远预期。
依托于村庄生活的农民,不只是在村庄有一栋住房和一小块土地,而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祖祖辈辈的历史和熟人社会的联系。而且,只要农民愿意,他们可以在自己小块土地上劳作,将体力与土地结合起来,解决温饱问题。他们有住房,有历史感,有熟人联系,有体力可以使用,有感情可以满足,有温饱可以解决。他们至少可以保持“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生活。
有了稳定的土地,农民可以进城务工经商,成功者可以移入城市居住。但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大部分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都很难真正在城市安家立业,因此,让那些进城农民在务工经商不特别成功时可以选择返回村庄,且可以过一种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就可以安抚中国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大多数农民,从而可能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一个稳定的农村基础。
4、农村再生产劳动力的成本很低,而可以生产出大量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廉价而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
5、当前农村问题有两大症结。第一个症结是,在当前格局下面,从长远来看,9亿农民快速增加收入的可能性并不存在,相反,因为消费主义文化在农村的广泛深入传播,农民面临的消费压力空前增长。当前农民的苦,不苦于温饱没有解决,而苦于难以应对消费主义的压力。一方面是农民事实上没有增收的空间,一方面又是消费主义越来越以收入作为评价人的价值和福利水平的唯一标准。第二个症结是,农民的福利(不只是经济收入,而且包括人生价值,社会关系,稳定感,生活环境等)与村庄关系极其密切,良好且稳定的村庄环境,包括其中的人际环境,是农民所追求的综合目标,当前中国快速的现代化一方面在破坏农民从村庄中获得的传统福利,一方面又不能为农民提供以高消费为基础的现代福利。
以上两个症结也可以归结为在中国农村人口众多条件下实现快速现代化的两个二律背反,造成这种二律背反的原因,则与唯以市场化和城市化来解决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思路有关。
解决这两个二律背反的方法,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具体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肯定中国不能走一般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通过贫民窟来实现城市化的道路。中国的城市化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任由农村衰败,而要通过国家财政投资,阻止农村的衰败,防止因为农村过快衰败所可能引发的严重问题;二是认为在中国过剩劳动力极其庞大的情况下,不能仅仅指望通过市场经济来解决农村问题,农村问题的解决(或更准确地说是缓解),要强调“社会主义”这个关键词,要在包括增加农民收入在内的广泛得多的方面增加农民的福利,包括提高农民主体性地位,改善农民的人际关系,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等等。
6、也正是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不只是希望凭借城市化和市场化来解决中国9亿农民的问题,就使国家有了比过去多得多的政策手段可以使用,有了多得多的政策想象力可以发挥。
7、按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思路,在农民增收困难的情况下,刺激消费,就是要让农民本来不多的存款转化为事实上对农民无用或用处不大的三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因为消费增加,而收入不能同速增加,农民对经济贫困的感受就尤其强烈。在整个中国外贸依存度极高,而产业利润很低,城市增加就业空间不大的情况下,拉动农民内需,可能是制造了一个潘多拉盒子。
相反,主张在经济收入以外增加农民福利,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改善农民的人居环境,人与人之间关系,发展农村文艺,等等,从而全方面提高农村的福利水平和满意度,则是唯一可以选择的道路。
两种思路的根本差异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关系。前者认为必须借助城市化和市场化解决农村问题,而后者则认为仅靠城市化和市场化远远不够,还要在社会主义这个关键词上打更多主意。

四、立足农民福利进行新农村建设
1、缘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立足农村,从增加农民广泛福利的角度来打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
从增加农民福利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从两个方面做文章,一是提高农村公共品供给水平,从而减少农民的生产生活支出,降低农业风险,缓解农民支出的压力;二是通过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非物质方面的福利。无论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离不开强有力的乡村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2、与农民增收难相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支出的压力快速增长。一方面,消费文化刺激起农民的消费欲望,引起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以教育、医疗为大宗的现代服务,构成了农民巨大的支出压力。农民面对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社会,以前以劳动和实物完成的交换(比如换工等),现在不得不以现金来支付。市场经济越发展,消费文化越深入,农民现金支付的压力就越大。
农民的支出压力不只是市场经济所造成。以取消农业税后的情况为例,取消农业税,农民获得了较大实惠,但同时,在有一些农村,随着乡村组织的退出,农民不得不个人面对生产生活中的公共事务,不得不通过打井来灌溉水稻作物。其后果就是农民虽然减少了每亩几十元的税费上缴任务,却不得不增加每亩数百元的灌溉成本。
当前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因为公共品供给不足,而不得不以私人品替代,从而造成生产生活中的高成本的情况,十分普遍和严重。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中央补贴农民的思路恰又是直补到户,不能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因此,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找到有效的供给公共品的办法,来为农民提供廉价公共品,减少农民生产生活中的支出。
在农民增收空间有限,而支出压力不断加大时,为农民提供廉价的公共品,是减少农民支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董磊明称之为“增收、减负”以外的第三条解决农民问题的“减支”思路4[4]。农村公共品指构成农民生产生活必不可少基础的物品,可以诸如水、电、路、调解、民风、村容等等。也可以将村组干部作为农村的公共品,因为村组干部是农村熟人社会的一员,他们具有强有力的调解村庄纠纷,维系村庄团结的功能。
3、在农民增收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缓解中国三农问题的办法,除以公共品建设来降低农民生产生活中的支出成本这一措施以外,更加根本的办法则是要适应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会慢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这一现实。也就是说,一方面农民收入不能快速增长,一方面国家必须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让9亿农民感到满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建设一种"低消费、高福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方式。
所谓“低消费”,就是讲求节俭,鼓励“新三年旧三年”,反对铺张浪费,尤其反对以金钱来衡量人生价值的生活方式。所谓“高福利”,就是人们感到生活满意,有意义,有体面和尊严的生活方式。“低消费、高福利”的典型,如让村民的生活有根,对未来有预期。让村庄有文化,有舆论,有道德压力,有生活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就是将村庄建设成为一个文化生产场所,从而提高村民的福利感受。
4、举个例个来说,温铁军总结他所主持的乡村建设经验时认为“文化建设、收效最高”,我们自2002年以来,开始在湖北荆门和湖北洪湖四个村庄进行老年人协会建设,我们以每个老年人每天一角钱来计算投入给老年人协会的活动经费,结果,四个老年人协会都建设的十分之好。有了老年人协会,老年人就有了自己的家,老年人在老年人协会见面聊天,表演文艺节目等等。也因为有了老年人协会,老年人的生活有了意义,他们感到“心情舒畅了”,“时间过得快了”。仅仅为每个老年人每天投入一角钱,就可以让老年人一天心情舒畅,老年人的心情舒畅,又给中青年人以未来的希望,这恐怕是全世界最有效益的投资,虽然不能被国民生产总值所统计,却为农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5、站在农民的角度来看,构成农民福利和满意度的,绝不只是收入的增加,而是与他们主体感受有关的各个方面,比如政治社会地位的感受、人际关系的改善、文化生活及其对生活价值的体认,等等,这些方面正是社会主义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所在。通过村庄文化建设,发展诸如老年人协会等民间组织,就可能在只要国家较少投入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满意度,并因此使农村成为农民出得去(进城),又回得来的场所,成为农民可以过上温饱有余,闲暇有意义,人际关系良好,未来预期明确的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此方面可以展开的内容很多,这也应该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方向。

Ⅳ 展望未来,我国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建立新农村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农村。自从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三年制定的推动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以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都明确指出了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深刻地说明,如果农村的经济没有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大的提高,农村的面貌没有大的改变,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缺乏了强有力的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针对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当前,中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模式比较粗放。具体来说,一是农用水利设施薄弱,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不强;二是生产力水平低下,许多农业劳动仍靠人工畜力,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力低;三是农业技术储备不足,农业推广机制不活,科技贡献率不高;四是农民经济管理理念陈旧,单凭经验搞种养经营,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思路和观念。
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要把坚持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就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只有农用基本建设搞好了,土地产出率才能提高,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只有农业装备水平上去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农民才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多形式、多层次的转移。
最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严重不足,是农村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Ⅳ 以改革开放新农村新生活新建设为主题写一篇作文3000字左右

1968年,按照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总共有1700万知识青年从城市涌向农村。改革开放的春风,新政策的出台,又使在农村的大部分知青回归城市。
从城市到农村,又从农村回到城市,这一轮回,改变了知青的命运,也留下了许多刻骨铭心的记忆。

从乡村的崎岖小路走来

1968年12月21日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节目中播送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当时有一些青年热血沸腾,咬破手指写血书,表示坚决响应毛主席号召;也有一小部分人,从种种渠道感觉到了城乡差别很大,不太想去。而我的态度既不十分积极也不推脱,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随大流,这是我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
上山下乡的高潮是在1969年的春天。我就是在1969年3月31日出发去贵州农村插队的。我记得我坐上火车时,外面还穿着一件棉袄。“好儿女志在四方”人人都喊,喊的同时,我隐隐意识到:我们到农村去是扎根一辈子,不会再回来了。但那时更多的,是一腔热情去接受再教育,相信我们应该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大有作为。那时我们年轻、虔诚,也很狂热,当然现在看来也有点盲目。
在贵州省的上海知青约有一万余人。
从现代大都市上海到闭塞、贫穷的贵州,路途遥远,一路上我们的热情也在疲劳打击下慢慢地冷却了。我们最先在贵州一个小城市贵定下了火车,在那里铺稻草睡了一晚。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枕着稻草睡觉。
真正抵达我们插队所在的修文县,则是在第二天坐了整整一天的卡车之后了。如果说疲劳只是磨掉了我们的激情,那么真正可怕的是踏进山区、山寨的刹那间,面对和我们想象截然迥异的农村时内心的巨大落差。到修文县久长镇时,一些知青,尤其是女知青甚至不愿意下卡车。她们就在卡车上跺着脚叫道:“我们是听毛主席的话来的,是来建设新农村的,怎么跑到这寸土不生的山区来了。”
现实从一开始就残酷地颠覆了我们以前的一切美好想法。那些美好的想法即使不是我们十多年生活的全部,也是支持我们来到农村的最主要动力,而这里和我们从小接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处都在胜利前进的农村画面完全不同。
当时我们是6个年轻人一起插队落户在砂锅寨。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住的泥墙茅草屋。第一次看到这座茅草屋时,用呆若木鸡来形容我们的表情并不为过。可生活还得继续。
然而,当十年下乡结束,要回归城市时,我已经和许多农民一样了。有时生产队派我到贵阳出差,买打米机之类的农具。我就穿件破棉袄挤火车,没有座位了,就席地而坐,和周围的人一起聊聊天气如何、收成如何。聊到天旱、洪水,我也会发愁,会想这青黄不接的日子大家都没粮食吃了。
十年七个月的插队生活教会我用农民的眼光看待都市、看待省城、看待上海,这是我人生经历中最大的一笔财富。我从小生活在上海,这10年则使我熟悉了最贫穷山乡的生活。也正是在这些日子里,我开始思考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这一代人的命运,了解到中国农民的真正生活。这段经历对我而言是弥足珍贵的。后来我在贵州的土地上成了作家,从乡村的崎岖小路走出来,这些都可说是得益于十年又七个月的农村生活。

1700万知青的回城心愿

“一拥而下”的170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之后,诸多涉及生计、生存的根本问题一并冒了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文革”的复杂性,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现实,问题的堆积终究酿成了知青雪崩般的回城浪潮。1980年,中央作出决定:从当年暑假起,应届毕业生不再上山下乡,一律作为待业青年,根据实际需要统筹安排。上山下乡运动宣告结束。
10年中,我们可谓是身在农村,心向都市。当时惟一沟通的渠道就是给家里写信。我们6个人,无论谁家来信都能激起我们的兴趣。信里提及关于上海的消息,像是夏天天气有多热,冬天如何的冷,甚至黄浦江畔外滩流氓闹事,这些都让我们觉得我们的心是和城市联系在一起的。
在经历多年的农村插队生活后,知青共同的心愿就是上调。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听毛主席的话,而是因为他们真正了解到如果他们不回去,单靠天天劳动,是不能养活自己的。
我插队所在的砂锅寨是方圆二三十里最富裕的寨子,每天要跋山涉水,挑粪、挑灰、耙田、犁田、进洞挖煤。我身边有一个“抓革命、促生产”的典型的生产队,从早干到晚,每天劳动日值只有8分钱,是有名的“邮票队”。之所以被称作“邮票队”,是因为“文革”期间,中国所有的邮票票值都是8分钱。
1973年,毛主席收到了李庆霖写来的信。信中反映知青下乡中的诸多问题。毛主席作了“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的回复。而“文革”结束,思想松动,果然铸成了知识青年雪崩般的回归浪潮。云南西双版纳的知青回城潮、新疆阿克苏事件更是将回归浪潮推上了最高点。幸运的是当时党中央和国家领导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传统,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1975年,我当时正在耕读小学教书,师范院校来招生,有三大招生优待政策,特别优待上海知青中当了民办教师的人。我的条件都符合,但我没有报名。因为我当时在小学教书,我走了,200个学生就没有老师了。不过,更主要的是这个小学校课表是我排的,我有很大的自由。比如,下午我可以排一些其他农村老师也能教的体育、劳动、自修课,而我就能腾出时间写小说。可以说我是有些私心的。为了能够写小说,我选择了留下来。
第二次机会我也没有要。当时复旦大学到贵州招生,成绩只要求190分。我已经出了三本书了,招生的老师对我说只要你写一篇作文,我们把分数打得高些,其他五门分数加起来你还不用达到90分。我婉辞了他们的好意。那时我正在写《蹉跎岁月》。
我的情况和大多数知青不同。《蹉跎岁月》完成后,1979年10月,我被调到了贵州省作家协会,就这样,我在满脑子只有出书的情况下离开了农村。我连出了3本书,稿费是每千字2元至5元不等,总共拿到了400元。实事求是地说,我是1700万知识青年中运气较好的。
我真正回到上海是在1990年,是在上海领导关心下才调回的。当时贵州也想挽留我。后来我获知当时贵州领导曾有这样的表示:如果本人坚决要走,也不要硬卡。再加上我母亲年事已高,我便再次争取,终于得以调回上海。

Ⅵ 新农村改革方案是什么

在私有制社会里,任何事物都因利而生.只有深刻分析各方的核心利益才能清楚的知道产生问题的矛盾所在.由于现今农民对市场经济处于相对无知状态的情况,如果地方政府有意用短期利益诱惑农民进行第一节所述的第二种情况而不顾农民长远利益进行改革,那么此次新农村改革将难以实现国家所期待的效果. 由于本人的学识浅薄,无法用理论来解释为什么.
本人作为农民的一员,因时因地的考虑,结合国家致力于完善金融体制的建设.提出农村股份制度改革方案.而农村股份制度改革方案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企业的引进或者重新建立,二是政府财政制度的支持.为此,我对农村股份制度改革作以下分析.
企业的引进或者重新建立,有以下三点最为重要:
第一 , 农业人才队伍的建立.必须要有顶级的农业专家带头,组织一批人才队伍,对土地质量做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档案分析,进而实施科技经营,达到任何一快土地全年360天都有效益.我个人建议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在人才队伍方面给予一定无偿的支持.
第二 , 销售队伍的建立.建立一个高效的精简的销售队伍,在这个队伍中,必须对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形势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判断,达到还未产出的农产品就已经收到预购的数量和定金.我个人建议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在市场价格体系上有个明确的导向.
第三 , 雄厚的资金保障. 以农民集体的土地资产投入,企业家资金和设备的投入,银行信贷,国家扶持等多方面资金进行保障下,实现使用最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时效的生产队伍和运输队伍把产-研-销等各个环节有效地串联起来形成现代化的农业.
政府财政制度的支持。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财力上的支持,比如资金补贴,银行信贷政策。
其二,新农村制度建设。新型股份制度的法律建设,既要在保障农民的集体利益上有法律依据,又要保证企业管理上有法可依.最终将整个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纳入整个国家金融体制中,这方面国家更有经验,我个人没有实力提供具体的财政制度改革方案.

Ⅶ 为什么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未来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什么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未来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十一五”农村改革发展工作,对全局关系重大,对农村影响深远。

第一,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的进程明显落后于城镇。如果农村的落后面貌不能得到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提高,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突显期,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有城市的和谐,更要有农村的和谐。我国经济增长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扩大内需方针,扩大内需的潜力在农村,出路也在农村。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一方面有利于刺激和扩大中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农村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创造需求,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好地支撑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从农业和农村发展看,建设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选择。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特别是资源短缺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矛盾、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矛盾、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矛盾、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与农村要素外流的矛盾比较突出。同时,如何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中加强国内产业的保护也值得关注。

第三,从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目标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规划》明确的重要任务,又是《规划》实现的重要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不断降低。目前,我国农业占GDP的比重已降到12.4%,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农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影响没有减弱。农业作为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具有多功能性。农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而且具有生态和社会功能。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只有努力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才能为全面完成“十一五”的各项任务打好基础。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定的未来五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指标。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的各项任务。要使农业和农村有实实在在的发展。加快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新农村建设14项重点工程。

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加大农业改造和农村建设的力度,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和普遍的趋向。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上,既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难。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需要经过几十年、有些地方甚至需要上百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

Ⅷ 谈谈你对新农村的看法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十一五”时期,农业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过程中有很大优势,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提升农
民的组织化程度。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从我们先情况来看,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管理民主”, 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不要将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就是兴建新村庄,只注重农村房子是否整齐划一,道路是否宽阔等表面的东西。决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成农村新一轮的大拆大建,不能片面追求“村容整洁”,不能单一追求某一方面的增长。 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建设混同起来。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有的地方按小城镇的要求搞农村建设,最后搞得不城不乡,反而不利于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一定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鲜明特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三、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名优品牌,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多年的实践证明,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难以富裕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3、加大对“三农”投入和服务,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要求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和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依法有偿合理有序开发水资源。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村村通电话”工程。抓好农村基础设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推进以特色种养和龙头企业带动为主的产业化扶贫开发,改善贫困村群众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全面整合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能力,加大服务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区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鼓励龙头企业和营销大户拓展经营网络和销售空间。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工作,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安全。
5、协调发展,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 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Ⅸ 新农村建设要从哪些方面深化改革

一是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是积极稳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
二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县域内各类金融机构要扩大农村信贷投放,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拓展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鼓励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
资等参股;培育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允许各地建立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问题。
三是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建立产销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对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Ⅹ 河北省新农村改革怎样补偿

河北省现在新农村建设只有试点,并没有大规模开始,今年内河北省才开始出台建设新农村旧房补偿和人口补偿

河北省建设新农村旧房补偿和人口补偿《国家宪法规定..
选定认购新民居政策依据:严格按照《河北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和《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选定认购新民居。严禁父(母)子(女)或爷(奶)孙(孙女)之间人为自行分户,多世同堂如为单子(女)相传也是一户;有两子(女)的户,待子(女)够政策规定的年龄后才可分户。

选定认购原则:

1、 一户一宅。

2、 必须是示范区内村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户。

3、 不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户。

4、 尊重历史事实。

具体选定认购新民居办法:

1、 完全符合《河北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和《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农户,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可享受本政策补贴选定别墅,政策补贴标准每户12万元,新民居认购价格每平米1200元。

2、 本户的评估总价加上政策补助不够认购130平米别墅又没有条件补齐差款的,可以选定100平米公寓楼房一处,评估资产带发放楼房钥匙是一次性退给本户,具备选定别墅条件的户自愿选定公寓楼可以满足本人意愿。

3、 对于违反《河北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一户拥有二块宅基地或者多宅的,无论原有几处房产,只能选定认购一处别墅,其他房产按评估价格给与补偿,多出的宅基地依法收回复耕。

4、 对于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多子女户(1980年1月1日之后夫妻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子女均已结婚并在本村居住,新村内最多可照顾该户选定认购两处别墅,第三子(女)包括第三个子女在内以上的子女,照顾其新村100平米公寓楼。尚未结婚的子女待其结婚后,持结婚证、户口本向本村委会申请,可享受本条政策。结婚后,已享受本村购房补贴政策,又搬回男(女)方居住地,村委会有权收回新民居。

5、 有本村户口,无房产,且不再村内居住,长期在外工作的可享受分给100平米公寓楼政策。

6、 有本村户口尚未结婚的子女,男子在本政策执行的本年度内满22周岁的,可享受补贴政策认购别墅。由于女子涉及的是招婿问题,所以必须带结婚后,持对象户口迁入证明,结婚证等有效证件放可享受政策。本年度之后陆续满22周岁的本村户口男子,可按本政策执行,依据本人年龄,在政策执行的年度内,选定认购。

7、 凡是有2个子女以上包括2个子女的户。其中的女儿在2009年7月1日以后招婿的,持对象的户口迁入证明和结婚证均只能享受100平米公寓楼一处政策。

8、 对于本村的非农业户(只限整户,不对个人),在村内长期连续多辈居住目前仍在村内居住的且本户有宅基地证有房产的户,可照顾享受认定别墅政策。对于无宅基地证有房产的户,可照顾其100平米公寓楼一处。

9、 对本村的非农业户,不在村内居住,有宅基地证,有房产的(包括有宅基地证或有房产的)均照顾100平米公寓楼一处。无宅基地证,无房产的可照顾其按成本价(1200元/平方米)购买100平米公寓楼。

10、 本村农户其子女已转非,尚未就业且未结婚,待其结婚后持结婚证及户口迁入证明项村委会申请可享受100平米公寓楼的照顾政策,该公寓楼不允许出租、出售,长期不住的(连续半年以上)由村委会收回。

11、 新民居位置的选定,按本村村民签订协议的顺序号进行,有证照经营的卫生所,商品铺,农家院,可优先选定。

12、 本政策正式出台后凡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超生的孩子不分男女今后均不享受本政策补贴。

13、 本政策正式出台后迁入示范区村街的户口(新婚迁入除外)不享受新楼选定认购政策。

14、 本政策正式出台日前约定俗成出嫁(招婿)的女(男),已形成事实婚姻无论其是否取得结婚证,户口是否迁出本村均不享受示范区选定认购新民居政策。

15、 本政策正式出台后,不管是否违反政策,买卖过户宅基地证的一律不享受本政策。

16、 自本政策正式出台后办理离婚手续的只能有一方可享受本政策,享受方由离婚双方协商或法院裁定。

17、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允许任何一户以任何理由重复享受补贴政策。

18、 本政策的最终解释权新农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新农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阅读全文

与新农村改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