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乡村旅游发展政策机遇与旅游业
乡村旅游发展政策机遇——山合水易的旅游业解读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中国第一家专业乡村旅游规划设计院。作为乡村旅游设计与乡村度假开发的专业机构,山合水易拥有多位国家级休闲农业规划与乡村旅游设计专家,与农业部、农业规划设计院、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会、CCTV农业频道等紧密型外部资源。
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有多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策划、规划与设计经验,对行业动态和相关政策法规,对乡村发展产业模式、旅游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休闲化升级、乡村特色休闲及景观建筑设计、乡村游乐项目策划、农家乐升级、民俗村度假开发、古村落文化休闲开发、农业生态园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山合水易已经具备了大量休闲农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意农业产业园区、高新农业示范园区、特色农业观光主题园区、休闲农业博览园、农业旅游教育科普园区、特色采摘度假区、乡村旅游示范县、乡村旅游示范村、新农村整体规划设计、特色新农村景观建筑设计、新农村风貌设计、乡村旅游景区规划、田园俱乐部、民俗村落规划、古村古镇、农家乐聚集区规划、乡村主题度假区、乡村会所、温室建筑、水库旅游开发等等项目的实践经验与案例;
目前已形成新农村旅游、新农村民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七届三中全会后乡村旅游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研究、古村古镇古村落、郊野度假屋等多个专项研究报告,并已经结合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意见的最新精神,为北京、贵州、云南、广西、福建、湖南等地的多个乡村旅游项目提供了咨询与规划设计指导工作。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多年专注于休闲产品设计与度假项目开发,积累了大量业界的知名专家、专业团队与专业技术合作伙伴,形成了项目总体实施、专业资源整合以及后续服务跟进的实战项目理念。以旅游产品休闲化升级、度假区规划设计、乡土景观与生态建筑设计为核心竞争力
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关于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意见》的旅游业解读
北京市人民政府转发了市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意见》。该《意见》的出台,将对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区域内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的乡村旅游业,将成为彰显北京城市特点的(国家首都、国际化城市等)”窗口“型产业;成为极大增加北京市旅游业产业规模,为北京市旅游业持续贡献产业增量的战略性产业;成为北京旅游业引领全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明星“式产业。
一、《意见》的亮点
在《意见》中,除”生态“这个主题词外,”旅游“在全文共出现30次,远远超过频次居第二位的”农业“(出现7次),成为当之无愧的”关键词“。由此可以看出,政府部门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旅游业,是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现实中的支柱产业,是未来发展的首选替代产业。为此,《意见》提出了诸多理念,明确了发展措施。
(一)值得关注的概念
经济类:生态经济、产业友好、生态服务型经济、服务型第一产业
环保类:环境要素补贴机制、碳交易
产业集聚类:
共建基地 , 提倡山区和城区共建,通过生态环境共建,实现生态资源共享,为山区引进市场、投资、管理和人才,类似于千家店镇与金融街街道。
市级产业园区 , 北京市旅游局正在研究在生态涵养区布局建设市级休闲旅游产业园区,需要积极争取。
旅游集散地 , 市发改委已经通过”旅游集散镇“进行落实。
社会发展类:生态田园村庄
(二)必须把握的发展理念
明确了生态旅游业属于生态友好型产业,是生态涵养区大力发展的产业类型。
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末期,力争形成1至2个国际性的会议休闲度假名区。
明确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即”推动城市公用设施和服务向生态涵养发展区延伸,促进生态特色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此举将极大改善生态涵养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相当一批特色村、镇,不仅提高了旅游业的服务设施水平,更为旅游业提供了全新的社会旅游资源。
二《意见》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的产业支撑
坚持把融合化发展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促进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延伸融合。
2. 在生态建设方面,通过加快构建森林体系和加快建设重要生态流域,将会出现更多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将为湿地旅游、观鸟旅游、养生健体等旅游,度假木屋、森林河岸徒步、汽车营地(帐篷露营地)等新业态提供资源和空间支撑。同时也将面临上述公园的管理体制问题。
加快山区矿山关闭和低端工业淘汰转移。对于已关闭矿山的废弃工矿用地,可以引入替代产业带动生态修复。如千家店镇的铜矿,应尽快就生态修复进行立项,大力发展矿区的乡村旅游。
三、《意见》加大了旅游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适当增加旅游建设用地。
(1)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调整具有旅游集散功能的乡镇产业用地规划,增加旅游设施用地。
(2)对旧村改造腾退的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以试点进行流转,优先用于发展旅游项目。
支持民俗旅游升级改造。
(1)鼓励以农民参股和集体租赁托管、合作经营等方式,建设乡村酒店、乡村旅馆等接待设施,促进民俗旅游业升级。
(2)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对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乡村酒店、乡村旅馆的,市区两级对其外部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建立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和执证上岗制度。
要求自2012年开始,生态涵养区旅游从业人员须经培训合格后执证上岗。
具体措施为:
(1)鼓励各区县整合建立旅游学校或旅游培训机构,实施定向培养,全面开展旅游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培训。
(2)市区两级共同制定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和标准,统筹安排培训经费。
四、《意见》解读
(一)吸引投资的政策”利好
政策利好,将增强投资者信心,吸引更多投资者,尤其是大型投资者关注乡村旅游,投资乡村旅游,投资大型旅游服务设施。
(二)区域扩大与产业扩容
生态涵养区范围扩大,在原有门头沟、怀柔、平谷、密云、延庆等5个区县基础上,将昌平、房山区山区行政区域纳入生态涵养区范围,形成“五区两部”的新格局。新增加的昌平区、房山区一直以来是北京市乡村旅游的大区,但是因为游离于生态涵养区之外,其广大山区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一直以来受制于基础设施薄弱等诸多因素。将上述两区的山区划入生态涵养区的范围,使其能够与传统5个县区同等享受“《意见》待遇”,不仅有利于促进相关区域乡村旅游增量提质,更使得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的乡村旅游资源总量增加,产业规模得到了扩充,产业内涵和业态也更加丰富。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三)区域合作
有利于不同尺度、内容和方式的多类型、多层面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区域合作。《意见》将“加强区域合作发展”作为生态涵养区四大发展策略之一,体现了“合作、共赢”的协作、合作发展理念。合作的思维基础是建立“伙伴”思维,在市场经济中“一枝独秀”可以产生、存在,但不可持续;合作的思想基础是换位思考,站在伙伴的基础考虑问题;合作的经济基础是共赢,要保障合作方的利益;合作的技术手段是个性化定位、差异化发展,实现功能互补、产品互换、市场互享;合作的经济基础是“固本强身”,靠实力说话。一个弱者型的经济体,只有依赖和扶持,合作无从谈起。生态涵养区内区县之间的乡村旅游业“整体发展”的前提,是要“强化产业互补”。各区要根据资源特点、区位条件,追求、打造“一区一色”。“一色”也就是唯一性,是在建立多元化、复合型、全功能旅游产品(服务)体系过程中必须清醒认识、明确树立、大力推广的“唯一性”,是由相同内涵和特质,但是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高度集聚,形成产业集群的“唯一性”。其次,合作可以分为区际(与城区)、国内、国际三个层面。区际层面,也就是与城区的合作,实际上已经成为生态涵养区乡村旅游业对接城区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市场营销手段之一,“乡村旅游进社区”被延庆、昌平、怀柔等区县广泛、灵活采用,是对旅游目的地社区营销理论的重要探索和积极实践。除此之外,延庆县千家店镇基于“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理念,与西城区金融街街道开展的区域合作是对《意见》中与城区合作的创新性实践。第三,对与周边河北、天津接壤的相关区县开展乡村旅游业合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延庆与河北张家口的怀来、赤城,怀柔与河北承德的丰宁,密云与河北承德的兴隆等,平谷与河北的兴隆、遵化和天津蓟县等,都是地相邻、水相连、文同脉,可以共同推出主题型精品线路,如平谷区与天津蓟县、河北遵化正在策划中的“京东黄金旅游线”,利用新开通的京平高速、平蓟高速和正在东延的西烟路,串联起了平谷区的京东大溶洞(AAAA)、石林峡(AAAA)、金海湖(AAAA),天津蓟县的黄崖关长城、九山顶国家地质公园、盘山(AAAAA),河北遵化的清东陵(AAAA)等国家级品牌和世界级产品,将为北京市民提供一个全新的产品,提供一个全新的体验。
第四,国际层面的合作。这个层面的合作,目前是三个合作层面中最为薄弱的,也是最有发展潜力,具有最大提升空间的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最佳切入点,是旅游国际化。旅游国际化,包括客源国际化、产品(服务)国际化、投资国际化、管理国际化。旅游国际化,是促进北京市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增效提质的巨大动力。实际上,北京市国际化城市的城市特点,已经为生态涵养区乡村旅游的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市场、资本、人才等产业要素支撑。这也是北京市的乡村旅游业区别于其他省市区的一个显着特点。怀柔区慕田峪村的“小园”模式,通过旧民居的加固改造,面向在京居住工作学习的国际人群和500强企业,达到“中为洋用”,表现了对京郊乡村建筑和文化的最大尊重,在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乡村酒店业态的同时,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即将消失的,是最可宝贵的。在我们眼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在消费者眼中是难得一见的旅游吸引物。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民间国际资本以租赁、转让等形式,进入乡村旅游开发领域,建设或体现异域风情(如怀柔鹅和鸭农庄)、或体现先进服务理念(如“小园”)的不同乡村旅游业态,进而吸引在京外国人消费,不失为开展国际合作起步阶段的捷径。
理念创新
随着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进程,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的关系,在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规划制定、环境优化、市场监管、形象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组织、领导、协调、推动作用的同时,创新是发展的灵魂也是促进乡村旅游迈向新目标的动力。更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产业投资、市场开发、产品营销、经营服务等方面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山合水易通过多年的旅游咨询与规划设计,传统旅游项目的休闲化升级、城乡综合休闲商业与特色休闲街区开发、休闲度假地产、旅游服务区与集散中心、郊野休闲公园设计、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开发、休闲目的地规划与整合营销等已经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与跨专业合作的实践规划模式,突破常规,注重细节与创新理念是我们不变的理念。
理念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促进乡村旅游迈向新目标的动力。随着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进程,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的关系,在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规划制定、环境优化、市场监管、形象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组织、领导、协调、推动作用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产业投资、市场开发、产品营销、经营服务等方面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模式创新
面对当前国际经济出现的困难局面,如何克服不利因素,保持产业强劲的发展态势,创新发展模式十分重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提升产业素质和扩大产业规模的关系。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素质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数量扩张的同时要注重品质和效益的提升。要着力推动扬州市乡村旅游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由单一依靠投入拉动向依靠资源整合、体制创新和内涵提升转变。要促进乡村旅游形式和产业功能的多元化,在满足游客需求、延长逗留时间和提高人均消费上做足文章。
机制创新
推进乡村体制机制的创新,关键点应放在激活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活力上。要培育壮大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引导旅游企业以农民参与等方式形成新的产业优势,改变“大产业、小景点”的现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市内外投资开发商的资金、品牌、管理、技术和专业化经营管理团队。
❷ 急需城市规划关于新农村乡土文化景观保护的外文文献
找了一篇,不知道符不符合你的要求。
❸ 什么是乡土景观
1.乡土景观 是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由经济建设,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构成的环境综合体,比起城市景观设计所要关注的方面更为复杂,它是集土地自然条件,生产和生活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景观”和“农民生活景观”的复合景观。
2.乡土景观是人在没有强烈造景意识的情况下,为了解决生产问题产生的,不是浮躁不安和寻求改善的表现,而是无休止、耐心地适应环境的结果,是人们解决现实问题中无穷智慧的体现。乡土景观设计中的人文化、人性化是其主要特点,也是景观归属于普通人形象的落脚点。
3.乡土景观的形成体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创造性与参与性相统一的。乡土景观的形成离不开当地人的参与,而这种参与并不是本着设计的意图,而是为了适应生活,自发产生的,可以说乡土景观是一种没有设计师的景观。
❹ 浙江省的自然环境对浙江省生产生活的影响(初中历史)
日报记载生态文明与生活品质
——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综述之二
沈轩理近日,省委宣传部、湖州市委宣传部、安吉县委、县政府召开以“生态文明与生活品质”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来自全省25所高校的青年学者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广泛交流、深入研讨。大家认为,加快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让全省人民在良好环境中生产生活,不断提升全省人民的生活品质,是浙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应有之义和根本目的,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德政工程。
A提高生活品质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
与会青年学者指出,在工业文明的早期,马克思就以深刻的洞察力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人类在饱尝了传统工业文明人与自然之间不合理的物质变换的后果之后,在生态经济学的知识不断积累之后,在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持续推动之后,提出了生态文明发展的理论。因此,真正能够论证与揭示生态文明的社会状况与实现道路的理论,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吸收世界一切科学思想的理论。
与会青年学者认为,人的生活品质与生态文明息息相关。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助于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洁净的空气和水,安全、健康、舒适愉快的生态环境是人的健康成长的物质条件和可靠保证。马克思说:“从理论方面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或者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或者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自然界,是人为了能够宴乐和消化而必须事先准备好的精神食粮。”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人们营造了美的氛围,以美的气息净化着人们的心灵世界。另一方面,人在审美活动中又会自觉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从而对生态环境以美的呵护,用美的原则塑造生态环境,从而使生态环境更美,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建构良好的生态环境还会引发人们在价值观念,在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一系列领域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有助于人们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有的青年学者指出,地球的可供给能力存在着极限,生产和消费都不是无限增长的过程,而生活方式又是持续的过程,因此必须考虑社会和人类世代生命延续和持续性发展。即要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体现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进步。既要考虑生活质量的“代内公平”,即消除贫困和两极分化,实现当代人在发展机会上的平等,满足当代人要求过较好生活的愿望,又要考虑生活质量的“代际公平”,即当代人不应该为了自己的生活而损害后代人应该享有的发展条件,包括资源利用分配的公平以及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者的效益。目前,在全球资源已经十分匮乏和整个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的情况下,按照生态环境对于资源的可供给能力进行适度生产和消费就十分必要。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应该考虑资源的临界性,不应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系统,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与会青年学者认为,要始终坚持把提高生活品质作为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发展理念,始终将改善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放在发展的首位,把维护人民群众生态权益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价值标准。为此,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定期发布全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界断面水质、各市城区的空气质量、集中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情况等信息,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对环境违法行为及时曝光;并注重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向社会公众提供有序有效的监督渠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由人民监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使全省人民享有“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活品质。
B公众参与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规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和公众的参与。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的青年学者认为,公众参与的程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表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维护自身权益的需要;公众是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直接受害者,对环境保护最有发言权;公众是各种商品的最终消费者,公众的消费行为对环境保护有着巨大的影响;公众有能力影响决策者的行为,而依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又是国家政府的职责和需要。
有的青年学者指出,目前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还不高,生态文明理念还没有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全社会深厚的生态文化氛围尚未形成。部分领导干部仍存在着“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思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下大力气治理突出环境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部分企业经营者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守法治污的自觉性和加快转型升级的积极性仍不高;部分群众缺乏绿色生活消费观,过度消费、铺张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全民参与度不够,广大群众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的诉求比较被动,生态文化的自觉意识和主动参与精神还不强,民间环保组织发展相对滞后。
有的青年学者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追求高质量生活品质的呼声越来越高,公众环保维权意识也逐步增强。据《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绿皮书》显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逐年上升,从2005年的62%上升到2008年92.4%以上。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引发的信访有增多趋势,有些地方甚至频繁发生因生态环境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这一方面说明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敏感度逐步增强。这一切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群众基础。
有的青年学者认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法律赋予的权力。《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国际环境规范性文件均规定了公众参与制度。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另外,《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环保法律、法规也作了相关规定。总的来说,生态文明建设在公众参与方面依然严重不足,参与机制和渠道不畅,其中特别是环境政策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公众无权利或机会维护自己的环境生存权、参与环境保护与治理。总之,要完善环境决策与立法程序,调动人民群众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积极性,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有的青年学者认为,要推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公众环境权益,除法律层面加以硬性规定外,还必须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和稽查制度,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健全行政争议化解机制,切实加强生态执法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完善生态环保公众参与制度。充分依靠和发挥人大、政协、舆论、各类社会组织包括民间环保组织以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力量,形成强大的监督力量。进一步拓宽环保公众参与渠道,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恳谈会和生态保护主题活动等形式加强与公众的双向互动,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通过网络、媒体、政府公告、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定期发布生态信息,确保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健全生态保护听证会、社会公示和新闻曝光制度。
有的青年学者指出,推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受益面最广、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提倡生态善美观、生态良心、生态平等、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等,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生态文化在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弘扬生态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履行生态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能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的强大合力。
有的青年学者认为,必须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中、小学及幼儿教育应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高等院校应有计划地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或课程。要把生态道德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有的青年学者认为,要利用各种纪念日或活动日,如每年的世界水日、气象日、地球日、环境日等,广泛宣传生态理念,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组织生态文明专题教育讲座、建立生态文化知识教育基地、环保科普教育基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览等。
深化各类生态创建和绿色系列创建工作,创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氛围,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每个部门、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
有的青年学者认为,开展生态文化艺术活动,在文学创作、书画、摄影等群众参与面较广的文学艺术领域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文艺团体的作用,积极创作反映时代特征,有现实意义、贴近老百姓生活的生态保护题材的文艺作品,积极开展“绿色进社会”、“送生态保护知识下乡”、“保护母亲河”等环保科普与实践活动。
有的青年学者指出,要发展民间环保组织,形成一种推进环保文化建设的巨大民间力量,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沟通政府决策与民意诉求,宣传环保知识,唤起公民环境意识,提升环境公德。
C转变生活方式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路径
有的青年学者指出,生态文明呼唤科学的生活方式,促使传统生活方式按照生态学的要求嬗变、转换和创新。现代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理应蕴含生态文明的内容。也就是说,现代生活方式应该是一种与自然界充分和谐的,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优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绿色生活方式。
有的青年学者指出,现代生活方式必然选择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是一种按照社会生活生态化的要求,培育支持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和生活能力,创建有利于生态环境和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型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要求人们充分尊重生态环境,重视环境卫生,确立新的生存观和幸福观,倡导绿色消费,以达到资源永续利用,有利于人类世世代代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目的。绿色生活方式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它能够避免和减少消费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能够通过绿色购买这一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引导企业从事绿色生产,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绿色化”。在现实生活中,要鼓励消费可循环产品,鼓励开设“绿色商店”、“绿色超市”。深入开展“绿色饭店”、“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建筑”和“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
有的青年学者指出,现在“碳排放”已成人类社会发展瓶颈,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并将其作为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气候之间关系的基本途径,我们要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培养责任意识,推崇环保、节能、经济的生活方式。
有的青年学者认为,应先行发展低碳交通。首先,改善公共交通体系。继续实施清洁汽车行动计划,鼓励使用醇类、燃料电池等节能降耗环保型混合动力交通工具,推行电车、自行车的使用,可借鉴杭州市推广免费自行车的经验,减少对轿车的依赖、减少交通拥堵;其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公交周、无车日、周末不开车、单双号通行等活动,减少私人轿车的使用;再者,制订新政策来减少交通方面的排放,强制淘汰超标排放车辆,倡导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小排量汽车,使汽车尾气排放100%达标。
有的青年学者认为,要大力提倡使用低碳生活用品。一是不断提高空调、冰箱等高耗能家用电器的节能标准,对大多数家用能源设备实施最低能源效率标准。二是倡导群众尽量选用节能型家用电器,如太阳能热水器、省电型空调、节能灯具等。鼓励群众更新能耗较高的老式家用电器,及早维修制止室内制冷制热设备的泄漏等;三是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同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白天尽量用自然光照明,电脑、电视、打印机、复印机等电器不用时不要处于待机状态。
有的青年学者认为要大力发展低碳建筑。严格执行新建民用建筑实施节能65%的设计标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比例不低于5%),新建12层以下建筑全部实施与建筑物统一的太阳能供热技术。全面建立政府机关办公楼和1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监管系统,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普遍应用,尤其是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推广。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农村新建住宅采用节能新技术,拓展居住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范围。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稳妥地推广水源、地源热泵技术。同时,健全建筑节能改造标准,高耗能公共建筑50%以上实施节能改造。还要研究制定新的环境友好型建筑设计标准,并将其应用于新建筑以减少碳排放,对于原有建筑则需要进行改造促其减排。
D美丽城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与会青年学者在进行理论研讨的同时,也深入安吉农村实地参观考察,并畅谈了体会认识。他们对安吉以“中国美丽乡村”为总载体,集全县之力,汇全民之智,把整个县域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链接,力求全县美丽、全县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表示高度肯定。
有的青年学者指出,浙江多数地域是农村,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创建生态乡村是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细胞工程。“垃圾乱丢、污水横流”、“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进门穿拖鞋、出门穿雨鞋”的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是以往多年来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关系最密切的环境问题。近年来,各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农村人居条件作为生态乡村建设的一个重点,把垃圾收集处理、污水治理和村庄道路建设作为农村环境整治的最基本要求,注重抓好村庄的改路、改水、改厕和改塘工作,由点到面、由重点到一般、因村制宜地开展“三化”到“八化”的整治。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努力营造好农村环保的软环境,“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善待自然、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共识,“打生态牌,招生态商,走生态路”的发展之路成为农村发展的主导理念。以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建立为抓手,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农民群众的公共卫生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普遍得到了提高,垃圾乱丢乱扔、污水乱泼乱倒的传统陋习明显少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势就是最大优势”等全社会关心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正逐步形成。
有的青年学者指出,在生态乡村建设中,全省各地积极发挥生态、人文、区位等优势,运用生态经济、循环发展的全新理念,借环境整治之力,推动生态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开辟农民创业增收的新增长点。地处生态源头地区、老区山区和海岛渔区的村庄,把生态乡村创建、古村落保护开发与发展特色农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结合起来,拓展了农民就业增收的门路;在欠发达的山区,发展“农家乐”更是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捷径,农民增收路子实现了由过去“卖山头、卖山货”向“卖生态、卖环境”转变。从直观上看,生态乡村建设改善了人居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从深层次上看,它很好地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了环境改善、文化传承、生态优化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安吉是浙江省农家乐的发祥地,是我省最早建立乡村旅游服务中心的县。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管理机制,并日益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农民增收的致富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方面。与会青年学者参观考察安吉农家乐之后认为,要积极推行旅游开发型、文化保护型的创建模式,把生态文明村创建与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在生态文明村创建中,要充分发挥各地山水风光秀丽、农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积极利用田园景观、农村资源和乡村文化,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要充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和乡土景观景致,大力发展乡村生态观光旅游;要结合古村落的修复、保护和完善,挖掘民俗婚庆、舞龙、祭祀等民族民俗文化,大力发展乡土风情旅游;要结合农村特色农业主导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大力发展垂钓、采摘、体验、品尝等休闲观光农业游。
这些青年学者将按照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的统一部署,围绕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以挂职蹲点调研的方式深入基层一线,综合研究浙江地方生态文明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规律,深入挖掘浙江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中蕴含的丰厚的生态文明理念与思想资源,着力探求富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❺ 运用乡土景观元素有哪些意义
(1)节约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由于乡土景观来源于自然,排除复杂的技术处理,它们大多不需要机器特别加工;可以直接被运用在设计中。这样便可以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成本。首先,乡土景观是在自然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它们生命力较强,受气候、周边环境条件影响较小,具有广泛的持久性;其次,乡土景观是劳动人民长期劳作的结果,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汗水,伴随着农业、渔业、牧业和手工业成长的历程。面临当今世界能源危机的威胁,提倡利用乡土景观元素更加具有可取性和现实意义,符合节约型园林的发展思路。
(2)符合客观规律,提高生态效益
在现代园林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为片面追求景观的标新立异而不惜重金长途跋涉借用异地的景观元素,或号称大量利用所谓的新产品、新技术,未迎合某些人一时的欣赏眼光。殊不知从深层次来看,长此以往,这种做法不仅会造成景观千篇一律,让人们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设计品质大大下降,往往还会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而运用乡土景观元素塑造帚观,则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提高生态效益,保持生态环境和谐稳定地发展。
(3)保持地域特色,增强可识别性
由于乡土景观元素一般比较平常、真实、琐碎,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来源于当时当地、是自然和土地的、也是当地人的、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产生的地域综合体。运用乡土景观使人们能够更为透彻、更深层次地了解地方文化、地方行为和当地特色及民间风俗。提高此与彼景观的差异,增强了景观的可识别性。
(4)有利于发掘、保护和恢复传统乡土景观
传统乡土景观与乡土建筑,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包括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地方实物、事件及文化,是乡土文化的遗产,反映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乡土风情、风貌,是现代社会认识历史发展和形成价值判断的窗口。在园林规划设计时,挖掘和提炼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风情、民俗、文化,并恰到好处地运用起来,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体现了景观利用的价值,有效地促进了乡土景观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为再创性设计提供保证。
❻ 现如今,该如何定位乡土景观
THURSDAY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在近几年大热,乡土景观的再生与复兴也势在必得,但千村一面的情况也屡屡发生,现如今该如何定位乡土景观?
六个 概念,傻 傻分 不清
地域/ 乡村/ 寻常/ 传统/ 当代/ 新
1.
地域景观
即乡村、居家和传统的事物,包括乡村、房屋以及过着平常生活的人们。对乡土景观的理解也就是地方性特色的景观,它并不重视高新的技术,并且崇尚本地的文化。地域不同,其景观也完全不同。
❼ 求深圳四日游的行程安排
第一天:深圳接团-地王大厦-中英街-午餐-海洋世界-酒店(含中晚)
深圳火车站,由我社专职导游带领乘坐旅游空调车,沿着深南大道参观游览深圳市容市貌,途经深圳代表性的建筑物,它们象征着深圳特区近几年来资迅科技、文化、商业等发展的标志,包括有康佳集团、招商大厦、市民中心、世贸广场、赛格大厦、华强商业街、邓小平画像、深圳大剧院、深圳书城、国贸大厦等等,可以感受深圳的繁荣昌盛。09:00抵达【地王大厦 登楼观光】,地王大厦;深港之窗;是深圳第一高楼,也是全国第一个钢结构高层建筑,位居目前世界十大建筑之列。同时也是集高楼观光、俯瞰深港市容市貌、休闲娱乐、文化展为一体的旅游观光景点。 11:00前往【中英街】是深圳特有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一街两制;免税商业街,又是边境特别管理区。进入中英街须办理《边境特别管理区通行证》,被称为深圳特区中的特区;。 12:30于指定餐厅享用午餐,餐后稍作休息。 14:00继前往参观深圳【小梅沙海洋世界】,海洋世界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展馆最多、海底特色表演节目最丰富、娱乐参与性最强的海洋文化主题公园。以七馆二园;(即水族馆、幻游海洋馆、鲸鲨馆、鲨鱼馆、海贝馆、科普馆、航模馆、海洋乐园、海神花园),和十四套特色节目;(即:憨态海豹稚趣表演、滑稽海狮幽墨表演、激情海底芭蕾表演、惊险人与沾沾自喜鲨鱼共舞表演等)为展示主体,同时包括海洋广场、海底隧道、触摸池、海龟池、情侣廊和内湖等景观)。 17:30游毕统一集合乘车返回,安排入住酒店。 晚宿:深圳预备三星级酒店或同级。
第二天:酒店园博园午餐锦乡中华民俗村或世界之窗酒店(含早餐、中餐)
07:30酒店统一Morningcall。 08:00乘车前往游览大型异国风景三园两湖一塔的【园博园】。是中国第一届园林博览会主会馆,花卉博览、音乐喷泉、欢乐剧场、梦幻墙、童乐园、福音瀑布,奇花异草,尽享园林美景。 11:30于指定餐厅享用午餐,餐后稍作休息。 12:30继前往游览中国第一个荟萃各民族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园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或者集世界奇观、历史、古迹、古今名胜、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民间歌舞于一体的【世界之窗】。 17:00游毕统一集合乘车返回,安排入住酒店! 晚宿:深圳预备三星级酒店或同级。
第三天:酒店珠海农科奇观、梅溪牌坊午餐环岛游、圆明新园、广州酒店(含早餐、中餐)
06:30酒店统一Morningcall。 07:00我社专职导游带领乘坐旅游空调车,沿广深高速出发,前往中国最具有魅力的花园式海滨城市珠海。 08:00左右途经世界跨度最大的斜拉吊桥虎门大桥(号称亚洲第一桥;,横跨珠江口,全长4588米,桥面宽敞,双向六车道)途中饱览东莞、番禺、中山新农村新风貌和醉人的南国田园风光。 09:30抵达前往无土基地【农科奇观】:新现代农业馆(珍奇瓜果蔬菜园)、无土瓜果蔬菜生产园、大漠风情(沙漠植物园)、蝴蝶兰花繁育及观赏中心、八卦田园、家庭园艺世界(珍奇花卉园)、小动物乐园、溪中乐鱼、溪边烧烤、巨型南瓜园、五彩茄子、太空辣椒园、盆景园、观光果园;种植果树面积达500多亩,种植的品种有荔枝、龙眼、柑桔、芒果、火龙果、枇杷、黄皮、杨桃和无花果等等。 11:00前往【梅溪牌坊旅游景区】,参观中国第一任夏威夷领事馆、中国华侨第一位百万富翁陈芳故居、中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水泥楼、中国第一个用电村,中西合璧的精雕建筑,并可观赏到著名的川剧大师陈飞先生的绝技变脸及吐火表演。 12:00于指定餐厅享用午餐,餐后稍作休息。 13:00参观和信深海鱼油集团;,并可免费品尝到各种海产品。 14:00赴码头乘豪华游轮【澳门环岛游】(约1个小时),在舒适的游轮上欣赏充满葡国风情的澳门街景,葡京赌场、中银大厦、古老教堂、妈祖庙、澳凼大桥及中葡友谊大桥等景点,并可领略到东方蒙的卡罗;的风采。 15:30继游览珠海市唯一的国家首批4A级景点,被誉为南中国唯一的【皇家园林圆明新园】,他是以北京圆明园焚烧前的建筑为原稿,按照1:1的比例恢复的建筑风貌,并结合现代旅游景点的特色,赋予新的内容。首期投资6亿人民币,在建设中有近两千位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国内文史专家、雕塑家为圆明新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园内的建筑、装饰、艺术汇集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地方之精髓,里面有:曲阳的石雕、内蒙古的马队、大连的青铜器、武汉垂柳、福建琉璃瓦、大理的云杉等等。经过几年的努力,圆明新园分别被评为首批国家4A级旅游景点、广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沿美丽浪漫的海滨情侣大道赴香炉湾畔欣赏珠海市徽标志珠海渔女的风姿,聆听动人的渔女传说。 18:30游毕统一集合,全程高速公路前往广州,抵达安排入住酒店。 晚宿:广州预备三星级酒店或同级
第四天:酒店广州大学城岭南印象园黄埔军校中山纪念堂送团(含早餐、中餐)
07:00酒店统一Morningcall。 07:30 我社专职导游带领乘坐旅游空调车,参观游览广州市容市貌。 09:00先车游【广州大学城】片区,大学城总投资达500亿,是定位为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更可外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华南师范大学、工业大学、外语外贸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等学府。 10:00前往【岭南印象园】,位于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南部,原练溪村的区域内,总占地面积 16.5 公顷是集观光、休闲、娱乐、住宿、餐饮、购物,体验岭南乡土风情和岭南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岭南印象园中富有特色的街巷、宗祠、民居和店铺等,充分展现了岭南传统文化的精华。景区突出原生的岭南文化和乡土景观,复原岭南民间繁荣生活场景,适应蓬勃发展的大城市周边旅游日益生活化的趋势,满足现代都市居民不断增长的文化溯源、访古寻幽、复归田园的旅游需求,将成为以岭南建筑完整、民间文化深厚、田园乡村风情浓郁,融文化溯源、旅游观光、乡村度假、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大观园。成为现代人了解岭南古文化的窗口,岭南人回味溯源本土文化的沃土,外地人短时间了解岭南文化的课堂,也可在景区内自费品尝广州地道西关美食,满足了广大游客一天了解岭南民间千年古文化的心愿。 12:00于指定餐厅享用午餐,餐后稍作休息。 13:00前往参观世界著名四大军校之一的【黄埔军校】它是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助下建立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现在军校旧址的纪念建筑有军校正门、中山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及东征烈士墓等。黄埔军校旧址和校史,生动地展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携手进行反帝反军阀斗争的历史. 15:30【中山纪念堂】 是全国及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1929年动工,1931完成。 17:30游毕统一集合返回,送广州火车站,结束愉快行程。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有关于旅游方面的知识可以访问千千旅游网进行查询。
❽ 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是什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制建设,主要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同时大力做好法律宣传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
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的觉悟和能力,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法进行,因此把保障农民利益和维护农民权利的相关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是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尽管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作了许多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还多有不完善之处而仍需大力加强,所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的法制教育与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认知。
❾ 求中国文化专题方面论文 高人请进~
我来回答看看可以嘛 ?我是个自由职业者我家在农村估计 符合你口味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今年年初,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各级政府将把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点转向农村,这对欠帐多年的农村建设来说无疑是好事。
但是,搞建设不是在纸上画画,错了还可以改过来。若干年以后,如果我们的后代在考古研究时只能看到唐宋元明清的建筑和民俗文化,而我们这些中华民族传承人所作为的这些年中间却是一片空白,他们回过头来会这样看我们今天的建设呢?对于海南岛的原居住民特别是少数民族来说,其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一员的特有的思维方式、想像力、文化意识和精神价值,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年逾古稀的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符策超认为,“黎族的船形屋,不仅仅有物质价值,还有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它是有性格、有精神、有生命的,是活的东西。是千百年来黎族同胞建筑的精华所在,它有它的历史特征,你若把它视为一种精神,就会尊敬它、保护它、珍惜它;你若把它简单视为一种物质,就会无度地使用它,任意地改造它,随心所欲地破坏它。”“我们进行茅草房改造,应该尊重一个民族的建筑文化前提。如果到黎族居住区,看到的都是清一色的砖瓦房,那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由此想到我们正如火如荼般进行着的新农村建设,这样遏制过度开发,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环境,引导农民合理建设住宅,形成自己的城镇和乡村特色,确实值得高度重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分布在农村,而正在进行的大规模新农村建设势必会冲击农村的传统文化,如果不把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列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往城市改造中的悲剧就可能重演。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专家认为,形式主义的新农村建设至少有三种危害:一是原本就脆弱的乡村生态系统将面临破坏,特别是水系统。大规模的乡镇建设工程,会加剧这种破坏。而中国的广大地区是乡村,因此这种破坏带来的国土生态危机也就愈显严重;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乡土景观或者说文化认同将丧失。因受教育文化水平的限制,一旦乡村盛行追求起欧式别墅、小洋楼之流,可能势头会比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将会开启中国乡土文化景观的毁灭历程;三是随着乡土遗产景观的消失,民间的草根信仰体系将随之动摇。所谓乡土遗产景观,是指那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政府和文物部门保护的,对中国广大城乡的景观特色、国土风貌和民众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的景观元素、土地格局和空间联系,如祖坟,村头的风水树、风水林、风水池塘,一条小溪,一块界碑,一条栈道,一座龙王庙,都是一家、一族、一村人的精神寄托和认同,它们尽管不像官方的、皇家的历史遗产那样宏伟壮丽,也没有得到政府的保护,但这些乡土的、民间的遗产景观,与他们祖先和先贤的灵魂一起,恰恰是构成中华民族草根信仰的基础。热爱国家首先源于热爱家乡的土地,热爱家乡的土地是因为它有祖先和先贤的灵魂和精神、能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草根信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稳定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根基,它不会因为朝代和政治的更替而发生变化。中国的农业社会一直就是建立在这种对祖先崇拜的宗法体系上,和对万物崇拜的土地信仰基础上的,一直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结构。尽管经历过多次运动,许多乡土遗产已经破坏,残留部分已是万幸,但如果我们现在大张旗鼓地把新农村建设理解成为农村的物质空间建设,就很可能把城市的模式,或者是欧洲城市的模式、华西村的模式带到中国的乡村大地上,风水林被砍掉、弯蜒曲折的河道被填掉或被裁弯取直、有上千年故事的祠堂被拆掉,只要稍不注意,所有这些草根信仰的基础都会被彻底毁掉。
应该承认,农村居民希望改善生活、居住条件的愿望是完全正当的,白查村的年轻人就说,住砖瓦房当然比茅草房好,像城里人一样。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文化素质的原因导致认识水平的不同,农村居民比较容易简单地把新农村理解为宽马路、大广场、小洋楼,以及人工化的河道、辉煌的建筑装饰,而对本地区和本民族几千年来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乡土景观或者说文化认同认识不到或认识不清,对失去这些宝贵的东西不以为然。而农村的基层干部,按照目前某些领导的审美、价值取向、政绩观,就更难以保证不出现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了。
资料表明,原先江浙一带的水乡古镇多达200个以上,但是经过这些年来与破坏无异的建设,现在完整保护下来的只剩下6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特别是农村的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正在受到严重威胁,如果再不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文化安全的高度来保护文化遗产,我们的传统文化根基就有可能毁于一旦,我们有何颜面面对列祖列宗?
至于具体到海南黎族地区的民房改造,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资金条件,完全可以做到既让船形屋完全的保留下来,又让当地居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比如,海南的一些专家就建议,在保留原有的船形屋外型基础上进行内部的改造,设施的完善,这样村民就可以舒服的住在里面,既保留这种传统的建筑,又能很好的保留当地的文化。像云南的傣族建筑,游客在外表上看非常具有民族特色,还是传统的竹楼,但内部已经进行了改造,村民用上了自来水,用上了现代的家用电器。贵州凯里的苗寨,湘西凤凰的吊脚楼也都是保留了传统的建筑特色,吸引游客不远千里前来观光,这一切,都是在保留民族建筑特色基础上才有的。
新农村建设,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有专家就认为,还应加上两条,一是看能不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否能保护自己的文化特色,有信仰,有认同感,有归属感?二是看农村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是否提高了?对此笔者亦深有同感,多年前笔者在论及农村扶贫工作时就极力主张,应该鼓励和帮助农村居民特别是青年进入城市,或上学,或打工,以此来实现全民族的城市化(按专家的说法,本质上是文明化),而不是把乡村建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