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用什么做主题好
以下有一篇范文:
贯彻落实组织工作会议精神情况汇报
根据峨组通〔2008〕20号文件精神,桂花桥镇党委于4月18日召开了党委班子成员、村书记、主任和镇干部参加的会议,党委副书记陈玉平传达了中央、省委、乐山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党委书记秦光星在会上强调:三级组织工作会议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时刻召开的,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举措.也是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资源支撑.我们要严格按照推进峨眉山市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扎实开展工作,创新工作思路,从组织源头上把班子选优配强,切实为推进我镇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要紧紧抓住城乡统筹的机遇,按照“抓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推进新农村建设;抓商贸经济发展,推进小城镇建设;抓项目建设引进,提升工业化水平”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关注民生,依法执政,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桂花桥.
今年主要奋斗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3468万元,增长11.1%,力争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77万元,增长7%;第二产业增加值67309万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18098万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实现5225元,同比增长15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 以内,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向前发展.在具体工作中,要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夯实和谐桂花桥镇的组织保障.
一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抓好党委理论中心组的学习,提高素质,适应变化,做到学以致用.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贯彻,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品格来理解十七大精神,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风貌来贯彻十七大精神,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来实践十七大精神.
二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创建“和谐支部”为抓手,深化“五好”乡镇党委创建工作.加强对后进村的帮扶工作,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加大村干部管理教育力度,努力打造一支清正廉洁、务实能干和群众信赖的村级干部队伍.
三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深入开展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以优良的党风促进政风带动民风,为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重点围绕权力制度、资金监控、行为规范,加强制度监督,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建设与发展环境.
二、必须坚持工业强镇战略,积极培育主导产业, 在总量上取得新突破.
一要大力培育工业主导产业.在政策上给予优惠,促进现有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实施技术改造,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形成产业链条,切实做大做强.二要大力培育工业新的增长点.发挥现有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拓宽现有水泥、粮食深加工、机械加工、有色金属等现有工业发展渠道,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鼓励、支持企业相互合作、联姻.
三、必须坚持农业稳镇战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抓好葡萄、草莓、养殖等主导产业,走“ 特色 + 规模 + 品牌 ”路子,形成 “一村一品”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提升我镇农业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二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联合,规范管理,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做大做强农村经济.
四、切实转变作风,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统一思想,振奋精神.“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 我们别无退路,唯有居安思危,临危思进,时刻紧绷加快发展这根弦,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发展意识、拼搏意识,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强抓发展机遇,转变发展观念,凝聚全镇的力量,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2、转变作风,狠抓落实.作风不过硬就会影响到各项工作的落实.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保持谦虚谨慎、勤俭创业、艰苦奋斗的作风,把精力集中到干工作、求实效上来,对职责内的事情和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优化发展环境,凝聚党心、民心;对上级交办任务,要认真务实,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切实负起我们的责任.
3、维护稳定,促进和谐,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当前,由于征地拆迁、土地承包、利益分配等引发的矛盾比较突出,维护农村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比较繁重.尤其是当前彭桥、折楼、五爱等村的城乡统筹示范点建设工作,一定要把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好.同时,对群众关注的党务、村级财务、村务,要定期在村务公开栏上公示,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要通过完善“一事一议”、民主评议干部等制度,使群众有说话的地方,有诉求的渠道,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彭桥片区城乡统筹示范点建设的前期相关工作,二是南铝线、沫南朱线工作,三是大春高产示范现场会准备工作,四是抓好党员干部教育终端接收点基础建设准备工作.
为把组织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党委书记秦光星要求全镇党员干部团结一致,凝聚实干,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把全镇的组织建设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B. 急急急 求个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党课材料。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通过参加我乡党委中心组的理论学习和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研讨活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如何做好全乡的各项工作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是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坚持专业化生产、系列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目前我乡四家较大钢铁企业每一企业的产品都拥有多条生产线,每个企业都能同时生产不同型号的产品,这些企业的年产量都在25万吨以上,并且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系列化生产,因此今年在其它钢铁企业进入困境时,这些企业受到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特别是唐成的工字钢无论是销售的数量还是效益一直保持良好的局面。 二是要提高产业集中度,把产业链不断向纵深方向延伸,实现产业对接与互补,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在这一理念和思路的指导下,今年我乡几个大的钢铁项目的建设都进展顺利。我乡国宏钢铁公司30万吨电炉连铸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现已投入1500万元;金航钢铁公司30万吨型钢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新上650轧机一套,现已投入1200万元,这两个企业厂址相邻,产品相对结互补,因此从立项到开工都进展顺利,预计年内投产。 三是要在产业结构上不断培植新的亮点,保证整体上的经济发展不受某一行业的影响而大起大落。我乡,除了钢铁、水泥两大优势产业外,其它项目如造纸、包装、陶瓷、钢结构、房地产开发等行业也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此外年产40万吨的洗煤厂、200万件的骨灰瓷生产线今年都相继投产。因此,虽然钢铁、水泥形势不景气,我乡的经济发展仍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四是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解决好土地、电力等瓶颈问题,才能保证经济建设持续较快的发展。在土地使用上我们着眼长远发展,坚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出了只有平均每亩投资百万元以上的项目才有资格在我乡落户,力争在有限的资源上,少盖温饱型的“经济适用房”,多盖含金量高的“精品工程”。东马庄村充分利用非耕地资源规划了工业区并投资建成了11万伏变电站,构筑了企业用地和用电的优势,直接吸引了总投资1.3亿元的金山钢铁等项目在东马庄工业区落户,为我乡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模式。 五是要把搞好对村民的宣传教育放在重中之重,不断提高广大村民的文明素质和思想水平,优化村一级的投资环境。项目建设用地涉及土地流转和占地补偿,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为了保证重点项目在我乡顺利落户,在做此类工作时乡机关人员都坚持逐家逐户进行走访,反复征求意见,反复宣传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宣传中央、省、市和区乡对经济发展各项政策,宣传上项目给国家带来税收、增加集体收入、解决村民就业及富一方百姓等种种好处。大家虽然放弃了星期天,放弃了国庆长假,中午和晚上加班加点,但都毫无怨言。有了广泛的宣传,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最终都能得到广大村民的认可和支持,使每个项目能够在我乡顺利落户。 六是要树正气、讲团结、保稳定,为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正气、讲团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树正气以振奋精神,讲团结以凝聚力量。正气不树、歪风邪气盛行,什么事也干不成,不讲团结,力量得不到凝聚,一盘散沙,正事就要受到干扰。因此我乡坚持在全乡长期开展以“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七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文明的新农村。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以科学的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要求来审视,就必须以大和谐谋求大发展,以大发展促进大和谐。只有经济发展了,实力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得到维护和保障。多年来我们坚持一二三产业和谐发展,以工业项目的发展支持和带动第三产业、农村养殖业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并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会,在全乡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扶贫济困良好风气,构建起和谐文明的新农村。 同志们: 为加快进度,整体推进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我们今天召开了这个新农村建设流动现场会,大家看了“两镇一办”新农村建设的现场,刚才还听取了“两镇一办”主要领导的经验介绍,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团周益萍团长作了很好的讲话,我完全赞成,现在我就我区新农村建设前一阶段工作及下一步工作讲几点意见:一、关于前一阶段工作的回顾 去年九月以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为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务求实效”的原则,按照“一年打基础,年年有变化,五年大变样”的工作思路,造福于民,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受到农民群众欢迎和称赞。特别是这次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团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参与,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再掀高潮,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积极性高涨,大家在实践中认识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应该乘势而上,真抓实干,强攻硬上,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概括起来,前一阶段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建立了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各级党政组织高度重视,组织措施有力,坚持了主要领导负总责,落实了具体的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配备了较强的工作队伍,并在政策措施上给予大力支持。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认识不断提高,工作思路进一步明晰,强化了工作措施,制定完善了相关政策,在全区基本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尤其是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团人员的参与和支持,工作氛围更浓,工作力度更大,工作进展加快,工作节奏增强,可以说是天天有变化,效果明显。 二是农民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发挥,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在前一阶段实施“新村镇”和“三清三改”中,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得到群众的拥护,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成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立村镇建设长效管理机制的有效载体,依靠理事会运作成了我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特色。哪里理事会运作好,哪里成效就大。潭东镇东坑村大纳孜组、办事处的杨梅村袁屋组、蟠龙镇河坝村陈屋组等理事会运作好的,作用大,成效也大,不仅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改善了生活环境,也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村镇规划建设有序开展,零乱无序的现象基本得到遏制;“三清”工作开展有声有色,“三改”工作稳步推进,完成了几个村庄的改造工作。目前,我区正在大力推进10个区领导的示范点建设,区委集中力量抓好蟠龙镇杨坑河小流域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三清三改”、美化、亮化正开展得轰轰烈烈,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采取政府补助拉动、农民自主申报、动态管理推进的办法,进展基本良好,农村村庄面貌正在发生明显变化。农业产业建设和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快发展,潭东的养鸭、蟠龙的养猪、潭东的万亩脐橙种植、办事处的蔬菜种植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养鸭协会、生猪协会、蔬菜协会等新的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涌现,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金苹果饲料有限公司、金叶农庄、扬泰牧业等一批龙头企业进一步带动了产业发展,实现了企业联产业、协会联农户、企业促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农民知识化工程实施进展良好,为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培养了大批的产业技术能手。广泛开展了农村信用户评选和文化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农民的精神风貌有了新的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以新农村建设为平台,深化“三民”活动,创新活动载体,创新基层组织的设置方式,探索了新阶段、新形势下乡镇干部转变职能和增强公共服务功能的新途径,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得到了锻炼,提高了抓发展的能力和公共服务管理的能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了新的台阶。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得看到,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有偏差。有些同志对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停留在“要我抓”的层次上,工作上“跟着感觉走,做给领导看”,缺乏“我要抓”的主动精神和紧迫感。部分责任单位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内涵认识不深,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全局意识,认为新农村建设与我无关,是区新村办和乡镇及某些领导的事,表现在具体工作上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抓工作力度小,工作停留在抓几个点的层面上;有些干部畏难情绪大,工作消极应付,缺乏打开工作局面的能力和魄力。有些地方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急于求成,工作浮躁。有些人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上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善于做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不相信群众的力量,没有发挥村民理事会应有的作用,陷入了政府包办代替的误区,致使部分群众产生了依赖心理和攀比心理,产生了“等、靠、要”思想,出现了干部群众“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 二是实际工作有误区。现在我们选的示范点多数是条件较好,难度较小,比较容易见效的村组,而原有环境复杂、条件差、真正具有代表性“空心村”却还没有动。存在重点轻面现象,全面启动慢,就连点上的建设,标准也比较低,都还没有形成;“三清”工作还未全面铺开,连省、国道沿线都还存在“脏、乱、差”现象。在实际工作工,部分乡镇干部仍停留在宏观调控上,“心里无数决心大、目标不明表态快”,“走马看花,指手画脚”,没有真正沉下去,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做细致的工作,帮助群众制定细致且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路怎么修,修路的材料怎么进,农民的老厕所怎么拆、新的三格式无害化厕所建在哪里,怎么建,需要那些材料,老猪、牛栏要不要拆,新建的规划在哪里等等,这些都是很细致的问题,我们要帮助理事会制
C. 四会市汇龙停业为何
县域经济的金融试验 四会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我的酒店客房、中餐厅、会所、卡拉OK什么都有,这个酒店的产权是我的,不是租的。”四会市汇龙大酒店董事长彭奕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刚刚买过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厂房,连装修的钱都没有,是农信社帮助我贷款让酒店越做越大,去年酒店还得到了扩建。”
在很多全国省会城市、地级市,像酒店装修这样小规模的贷款项目金融机构是不情愿做的,而在像广东肇庆四会这样的县级市,却有着成千上万像汇龙大酒店一样的中小微企业,他们期盼着金融机构能够在创业初期在资金上帮到他们。
长期以来,正是因为项目小、风险大,让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伸出援手去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成为金融改革和创新中的一道难题。
那么,彭奕德为什么能在创业之初获得贷款呢?“之所以我们愿意贷款给汇龙这样的企业,是因为我们不断在创新信贷政策等一系列的金融试验。”四会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陆松开介绍,“我们在风险控制上除了采用传统的风控方法来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信贷风险外,还在实践中积极采用了‘三品两单’的贷款审查方式,这使得我们发放给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速度快了,利率优惠了,不良率降低了。”
贷款看产品、人品、抵押品
所谓“三品两单”,即在审查贷款时,把贷款人的产品、人品、抵押品、水费单、电费单作为审查重点。贷款人的人品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而产品、抵押品、水费单、电费单则能清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
陆松开说:“有了‘三品两单’管理方式,我们觉得企业有时候遇到一点点困难并不可怕,更多的是我们要放点水给他们养鱼,把鱼养大,用时间来换取空间。”
截至2012年10月末,四会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仅为0.27%,比年初下降了0.86个百分点。A级信用企业达到114户,占比达到85%,信用企业比年初增加14户。
在决定给中小微企业放款利率时,农信社也采取了诸多灵活的措施。例如,企业在农信社有存款的,贷款的利率就会低一些,贷款的额度就会高一些;如果购买了农信社理财产品或保险的,也可以将降低利率或提高抵押率或提高贷款额度;如果入股农信社成为股东的企业,则利率会进一步降低。
金融机制体制盘活,使当地农信社的存款和贷款从2008年的35亿元和23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70亿元和46亿元。
2012年5月,四会市政府主办了四会市支持中小微企业授信暨银企对接现场融资签约仪式,四会市农信社现场向中小企业局授信20亿元,成功实现了平台的有效对接,促进了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合作。
农信社的举措带动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目前,各金融机构通过各种渠道共向四会市中小微企业贷款授信金额高达70亿元。在这背后,四会市政府扮演着推手的角色。
D.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讲话稿中可以用到的好的例子有哇急
全镇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讲话稿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镇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和新农村建设推进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今年我镇农村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上午,我们一起参观了现场,既看了一些亮点,有看到了一些污点,相信大家有所启发,有所感触。刚才张永元主席等五位分管领导就如何做好今年的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性意见,希望大家认真领会,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作为镇里来讲,农村工作是重点也是难点,我们董浜镇有优势也有劣势,镇党委、政府很重视农村工作,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多次研究部署重大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各村也都要提高认识,认清自身形势,认真思考、盘算今年本村的目标、任务、发展思路,发展措施,确保圆满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争取在村级财力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有更大的突破,更好的发展,为今后几年的农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当前农村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再讲四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抓好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农业是农村的命脉,是富民的重要基础,是我镇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必须高度重视,常抓不懈。要不断调优农业种植结构,按照规模化、高效化、品牌化、生态化发展的要求,扩大高效农业整体规模和效益。拓展粮油、蔬菜、果品、水产、副业等多种经营,进一步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下功夫,把董浜农业盘子做大做强,把农业牌子做响做精。打造好三大基地,运作好三大品牌,发挥好三大组织,建设好三大形态。要打破行政界限,整合土地资源、品牌资源、市场资源、设施资源、精心打造以万亩蔬菜示范区、优质葡萄生产区、万亩优质粮种植区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基地。进一步打响和培育曹家桥蔬菜、沈巷葡萄、乐百姓大米、智林草鸡、杜桥奶牛等农产品品牌知名度,着力提高品牌效应。要结合各村发展需要,适度加快土地合理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进一步发展壮大土地股份合作社等三大合作经济组织,发挥蔬菜技术研究会、葡萄协会等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把农民组织起来,土地集约利用起来,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来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增强农业的综合效益,通过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带动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的蔬菜、葡萄、养殖等产业。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业的装备水平、标准化水平和农业基础设施配套水平,疏通沟渠,计划新增3只节水灌溉工程,收益面积3500亩,争取受益总面积达到8000亩,鼓励、带动农户发展设施栽培等综合效益高的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转移,开展多种经营,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多元持续增收。鼓励农民创业,加快农业利用三资,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加速农业产业化,积极培育一批农业致富带头人和农民经纪人,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深加工企业,加快农业向二产、三产渗透,加快传统种植业向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形态延伸,真正把大农业的优势发挥出来,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促进我镇由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转变。
二、抓好村级财力建设,不断夯实农村经济基础。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强村级财力建设更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对于我们董浜来说,这项任务十分艰巨,更要集中力量一抓到底。坚持一产、二产、三产齐头并进,多措并举,多渠道发展农村经济。要坚持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思路,积极实施村级财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各村要按照“三年翻一番”的目标,认真制定好村级财力建设规划,积极探索村级经济发展路子,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以逐步推进。各村要立足村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盘活闲置资源,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完善村帐镇代管等村财务管理制度。鼓励以村村联合、村企联合等方式,共同投资发展物业经济,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和出租,大力推进工业坊、集宿区和综合用房、社区超市、店面、市场等经营性资产的开发和建设,三年内,村村要新增标准厂房5000平方米以上,人均社区综合服务用房1.5平方米;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和奖励力度,通过财政奖补、市场引导、金融扶持等政策措施,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建设农村。各村要进一步做好结合文章,用活用好扶持政策,增强村级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争取今年村平可用财力增长10%以上,各村可用财力“保底八十万,力争一百万”,有2-3个村达到全市可用财力的平均水平。
三、抓好综合环境建设,不断加快镇村一体步伐。坚持镇村一体规划,完善行政村建设规划,增加农村公用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逐步扩大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把基础设施和便民服务向农民集中居住区延伸,统筹推进镇村道路、电力、污水管网等设施,促进镇村基础设施共享共用,增强农村的配套功能。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容美化”的要求,加快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继完善供水排水、垃圾处理、小区绿化、环境整治综合规划,建设一批示范小区。重点抓好新民、红沙、旗杆、北港、天星5个老村改造示范点建设以及民智苑、沈巷小区、永安集居区、新民集居区等建设,继续推进撤并村落向规划居住点集中,加快农民拆迁安置小区设施配套,农民居住条件,力争每个村都能启动一个集中居住区示范点。
继续抓好农村大环境整治。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完善农村环境卫生考核评比办法,完善专项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新村面貌有新的改善。积极推进老村整治改造先行点环境整治,抓好村容村貌、田容田貌、河容河貌的日常保洁,逐步推行“户集中、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积极实施“三绿三清”工程,大规模开展村庄绿化,抓好15个绿化村庄,健全和完善保洁保绿市场化运作机制,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广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引导农民科学使用有机肥,有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确保完成十个省级卫生村的复查任务。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的自觉性,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抓好社会事业建设,不断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大系统,不仅是指繁荣的农村、宽裕的生活,整洁的村容,更要求有文明的乡风、进步的农民,概括成一句话:“民富、村美、风气好”。要“富民强村,”也要“文明兴村”,“民主治村”。要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按照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按照市级要求,积极稳妥完成征(使)用土地安置补偿工作,继续深化“文明村镇、和谐社区”创建,倡导文明新风尚,引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加强农民素质培养和培训,增强农民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的参入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认真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抓好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组织1-2个村创建“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苏州市级先进村,高度重视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完善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强化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改善基层文化设施条件,发挥社区文化阵地作用,进一步开展百村体育健身工程,促进先进文化在农村传播,要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规范村务公开制度,完善集体资产核算制度。继续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好安全生产、信访等各项工作,积极推进“平安董浜”建设,保持社会稳定。加强农村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储备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年轻村干部。坚持把品德好、能力强、会干事的同志选拔到村级班子。加大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干部文化水平、决策水平、发展经济的水平、做群众工作的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是我们当前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做强大农业,做美大环境,做特新农村,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镇党委、政府要以身作则,进一步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加大协调指导力度,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各级党组织、各职能部门都要十分重视新农村建设,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强化服务,协调配合,用实际行动支持新农村建设,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镇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及时研究协调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碰到的矛盾和问题,敢于负责,敢于碰硬,科学指导各村有效开展各项工作;各联系挂钩领导、机关干部要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帮助基层出注意、想办法;各村主要领导要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谋划,勤于思考,制定好发展规划,工作计划,落实好工作措施。虽然我们的村级经济比较薄弱,农村工作任务艰巨,但我们也有自身的优势和潜力,我们要坚定信心、群策群力,认真落实各项措施任务、推进镇村一体化发展,积极寻找发展空间,开拓创新,加快发展,使我们的农村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E. 改革开放30年给家乡带来的变化(吉林通化)
这是山东的材料,看看能不能有帮助
朋友结合实际进行修改:30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十八位农民冒着坐牢的风险在“大包干”的契约上摁下了十八个鲜红的指印,从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这场变革的先行者是农民,实验场是农村。“中国改革看农村,农村改革看山东”,山东农村的改革和开放也走过了30年的历程,并且取得了瞩目成就。在这个历史的节点,山东行政学院党委副书记、山东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山东省县域经济研究所副会长兼秘书长高焕喜,这位省内知名的农经界专家,这位山东30年农村改革历程的推动者和见证者,带领本报记者沉淀历史,整理思绪,回顾山东农村改革所走过的艰苦历程,总结农村改革的经验,并对未来山东农村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
三十年:三个三步走
记者:您对30年来山东农村改革开放总体上是什么评价?
高焕喜:1978年以来的农村改革,目标就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其紧紧围绕的核心是保障和维护农民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30年来,山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生产力得到极大促进,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伟大成果都得益于改革。为了农民的福祉,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改革是必须进行的。1978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叶,是改革促发展,改革促开放;90年代末期,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发展和开放倒逼改革,因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山东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其农村改革在国内具有榜样和标杆的作用。在中国农经学界,有“中国改革看农村,农村改革看山东”的说法,这就说明山东农村的改革和开放是中国“三农”发展的缩影,其改革的路径对全国甚有意义。
记者:30年来山东的农村改革是如何促进农村生产进步的?具体的历史进阶又是如何实现的?
高焕喜:要促进生产力,必须使得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改革首先就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这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轴线,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自1978年开始,首先在农村中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中重要的形式是“大包干”。众所周知,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实际上山东东明的某些农民在这之前就已经把地分了,农村的改革山东农民走得很靠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把人和生产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改变了以前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的利益与生产挂钩不直接,对发展生产没有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做到了“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改革使得生产关系中劳动者的权、责、利有机结合起来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迸发出来了,生产也就很快发展起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到位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步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山东省,是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推进,从西向东推进的。
1985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在农村普遍实行,生产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民有了粮也有了钱,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在许多地方出现了农产品难卖的问题。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了“苍山蒜薹”事件。当时,粮食主要由国家统一收购,由于尚未放开的市场难以消化迅速增加的农产品,从而出现了卖粮排队的情况,甚至有棉农卖棉花要排整整一天的队,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挫伤。这时,一方面需要调整农村中的生产结构,以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一方面要切实为农民解决卖难问题,并要让农产品卖到较好的价钱。这时,诸城提出了“贸工农一体化”、“农工商一体化”,贸工农、农工商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到1992年,潍坊正式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实施,为解决市场问题,即农产品交换问题,提供了松散的组织制度保障,这使得农业与上下游产业环节的利益关系较为理顺,实现了不同生产经营部门间的初始的利润平均化的格局。这样,改革就进入了第二步。从农业产业化实施以后,农民的经济行为更加理性,农村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又出现了退耕还林、还草和把粮食作物改种经济作物的情形。到1993年,政府正式肯定了农业产业化,萌发于山东的“农业产业化”得到了普遍认可,这也是山东农村改革为全国农村改革所做的巨大贡献。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农民与企业因农产品买卖关系不断出现问题,出现了因市场价格变动,企业或农民不按原合同价格履约,甚至毁约等情形。因为农业产业化的利润分配还是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进行的,遇有市场波动,很容易出现矛盾。这时,从生产关系层面孕育并出现了第三步改革:农业企业化。在90年代末的淄博临淄等地,出现了土地入股、农民合伙、龙头企业租赁农民土地搞种植养殖等情形。这时伴随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开始步入低谷。不少农民企业家把乡镇企业挣的钱转手投资农业生产,有的大面积承包荒滩,承包荒山,农业企业化就是这样萌发的。所谓农业企业化,就是按照现代企业的理念和机制来改造传统农业,把各种要素按企业要求重新优化组合,这就能解决农民与企业之间的矛盾,提升农业效益。今后的趋势是,推进农业企业化,升级农业产业化。
记者:国家针对农村的改革和开放,制定了哪些具体重大的政策变革?为什么要制定这些方针政策?这些政策起到了什么作用?
高焕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以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政策好不好、适用不适用要看它能否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从上层建筑这个层面看,国家实行的涉农的若干重大政策调整,确实起到了促进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因为适应了农民的要求,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第一步,从1979年起,国家将农产品收购价格提升30%,农产品的大幅涨价,使农民得到了实惠,从而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使生产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
当农村改革逐步推进的时候,城市中的改革却步伐很小,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农村经济的活跃程度超过了城市。此时的市场极度饥渴,各种商品非常短缺,几乎生产什么都能赚钱,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一层面的改革迈出了第二步,1983年,中央号召鼓励农民发展乡镇企业,此后,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萌发成长。山东的乡镇企业有了发展,胶东地区走在前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乡镇企业为市场提供越来越多的商品,国民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改变,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占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同时,乡镇企业的崛起也培养了一批农民企业家。伴随着乡镇企业的悄然兴起,农村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空前涌动,人口素质得到了提高,农村社会阶层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本世纪以来,中央对三农问题非常关注,到2000年以后,这方面的改革迈出了第三步,国家相继推进了农村的税费改革,取消了“三提五统”。减免农业税,“农民种地再不用交税了”,中央政府郑重宣布全国农民从此免交农业税,这是中国自有阶级社会以来破天荒的第一次,(当然,不排除这种情形在历史上短期局部也偶尔出现过),这是历史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改革。
记者:30年来,农村的改革和开放使得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缩小城乡差别上,产生了哪些变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高焕喜: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一个均衡的发展,有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产业差别,归根结底还是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因此,农村的改革必须解决城乡差别问题,协调城乡关系。从社会关系、城乡关系的层面看,这方面的改革也走了三步。
第一步,允许农民进城进行自由贸易。在改革开放以前,社会管理很严,市场自由交易也是不允许的,不允许农民到城里自由买卖农产品。放开城市市场,允许农民进城贸易,既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活跃了城市市场,这是城乡进行交流和互动的开始。
第二步,到了1984年左右,随着乡镇企业的繁荣,国家进一步放松人口的流动,允许农民进城务工,进一步冲破了分割城乡的就业樊篱。在这之前,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人口的就业流动很难,农村人要“跳出农门”进城,只有上学、参军、招工三条路可走,而能够真正实现进城梦想的农民少之又少。给予农民在城里的就业“打工”权之后,农民真正有了通过自身的工作而改变命运的权利。这时,一个叫“民工潮”的新词汇开始出现,这股人潮的涌动深刻地改变了城市,也深刻地改变了农村。过去农民进城做工连想都不敢想,现在农民工和城里人虽然还不能完全平等,但毕竟使农民有了更多机会。
党的十六大以来,这一层面的改革走到了第三个阶段,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融入了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五个统筹”、“新农村建设”都是这种“统筹城乡”思路的体现。目前有不少城市已经取消了城乡户口的差别,而户籍制度是城乡分割的根本的制度约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差别将是历史的趋势。在社会保障、就业教育等政策上,国家正在将农村居民统一纳入、统筹考虑,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因此,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从三个层面看都分别走了三步,这三个层面及三个层面中的三步是互相交叉交融、互相依存依托、又相互促进、促动的,这三个层面的改革共同构成了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
中国改革看农村农村改革看山东
记者: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改革看农村,农村改革看山东”,山东省农村的改革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您认为这三十年来山东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高焕喜:山东省农村改革能走在全国的前列,主要有以下几条基本的经验:
第一,山东省农村改革三十年来政策稳健,连续性强。山东省的政策历来以稳健著称,农村改革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山东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农村改革,不断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政策稳步推进,衔接良好,没有出现“上一任挖,下一任填”等瞎折腾现象,保护了农业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当然,山东省农村改革政策的稳定性与山东作为儒学发源地,倡导中庸之道的传统思想影响也有关。
第二,嫁接组合,善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为对接港澳,我国南方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市场经济比较发达,而北方改革开放稍晚于南方,传统体制的东西多一些。山东省介于南北方之间,有效地将传统体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在嫁接组合的基础上,谋求创新突破,这种结合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山东省农村改革之所以比较成功,与这种思维与做法紧密相关。而充分运用这一思维与做法,将市场与计划完美结合的典范就是寿光。上世纪90年代初,寿光的大白菜产量巨大,销售压力随之而来。我们在寿光组织召开了培育市场的理论研讨会,当时探讨的就是如何将计划与市场进行有效结合的问题,会后全国各大媒体给予了充分报道,由此全国很多地方要求购买寿光的大白菜等蔬菜,从而架起了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到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北京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大钟寺蔬菜市场来自寿光的蔬菜一度占到市场份额的40%以上。以此为契机,寿光开始倡导大规模的蔬菜种植,建起了号称“江北第一家”的蔬菜批发市场,一直发展到今天这种规模。除寿光之外,山东省各地包括昌邑经验、招远经验、牟平经验、胶州经验、胶南经验等都是立足当地实际,有效进行嫁接组合,实现创新的鲜活例子。
第三,落点扎实,重视县域。山东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一直把县域经济当作一项工作重点抓在手上,善于总结和运用县域创造的经验指导和推动面上的工作。山东省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成效也很明显:在全国第一次百强县评比中,山东省占了23席,位列第一;1992年李鹏总理在常熟主持召开全国第一个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第一个发言介绍经验的就是山东;山东的县域经济发展与广东、苏南、浙江并列,是全国的四大亮点之一;2000年以来,山东省的县域经济出现了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局面。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很多经验都是由县域总结的。山东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要解决我省的“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必须从县域切入,从县域着手解决,牢牢抓住县域经济的发展。
第四,善用专家,勤于调研。山东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专家的作用,组建了农业专家顾问团,由省委老领导、著名农业专家陆懋曾担任顾问团总团长。省里许多重大决策大都咨询专家们的意见,专家们也经常向省里提出建议。去年,我曾提出的重视培育农村大户、着力打造农业名牌得到了分管省领导的肯定,被吸收进省委、省政府的有关决策。山东省委、省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经常深入实际,组织调研,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以确保决策科学性。
第五,巧抓重点,方法得当。历届山东省委、省政府都善于抓重点、抓典型、抓“两头”,比如在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上的促强扶弱,提出三十个强县三十个弱县,针对不同的县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山东省提出的突破济南、突破菏泽等战略也是抓重点的体现。在县域经济的发展方面,山东省总结出多种以县域为基础的特色模式,比如莱西的村级财务公开,莱芜完善乡镇功能,章丘的城镇带动、新农村建设、县域园区的发展,山亭的高标准起步跳跃式发展,泗水的走出贫困模式,金乡的农贸带动,高唐的工业带动等等,省里往往通过开现场会等方式积极推广这些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陵县、诸城、寿光、山亭等许多县(市、区)都开过现场会。
记者:山东省在农村经济的发展方面有别于其他省份的独有的特点有哪些?
高焕喜:在山东省三十年的农村改革中,有四大亮点应该是举国公认,也是让人信服的。
第一是农业良种工程。山东省在上世纪80年代初作出了实施农业良种工程的决策,即农业生产加快推广良种,在种植(包括粮、棉、蔬菜、水果等)、养殖等农业种苗使用问题上加快良种化进程。正因此,山东省的农业良种普及率最高,普及得最早。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农业能出现众多的全国第一,比如粮食、棉花、花生、蔬菜、水产、畜产品等总产量,都曾在全国一度第一或目前依然位居第一。这些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优势的取得与良种工程的开展、普及是密切相关的。实施良种工程结合实施良法等耕作制度的改良,并且要培训农民、教育农民如何使用良种良法,这恰是依靠科技支撑农业的发展。
第二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最早是在山东叫响的,从1987年在诸城开始出现,到1992年正式提出了“农业产业化”,这一提法当时曾引起很大的争议。山东省委、省政府及时肯定了这一具有改革意义的做法,并加快了在全省范围的推广,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对全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不仅解决了山东当时农业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创造了经验,涌现了典型,提升了山东农业的知名度,从更高层面看农业产业化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完善,它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公平交易和农业生产部门与加工、商贸部门的利润相对公平分配问题。
第三是农业国际化。山东是最先在全国叫响发展外向型农业口号的省份之一。我早在1998年的时候就提出了“山东农业的出路在国外”、“实施农业国际化”的观点,为什么呢?首先,山东农业基础好,地理位置优越。山东省离日本、韩国都很近,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其次,周边其他省份的农业急起直追,国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曾做过统计,2000年寿光蔬菜在北京大钟寺批发市场的份额由40%下滑为14%。这迫使山东省寻找新的市场和增长点,使农产品走出国门,抢占国外市场正当其时。为此,我们曾做了大量调研,到许多地方宣讲实施农业国际化的必要性。由于各级政府和企业与基层对农业国际化的重视,山东省的农业国际化得到了迅速推进。截至2007年,山东省的农产品出口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第四是注重县域经济的发展。30年来,山东省曾总结、推广了一大批县域改革与发展的典型,以县域为抓手为载体,对推动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山东经济在全国GDP排名中位居席次,与山东省县域经济的繁荣紧密相关。据统计,山东省GDP总量的80%都是县域经济创造的。
这四大举措是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亮点,也是最让人信服的成就。
山东农村改革开放前瞻
记者: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高焕喜:我省的农村经济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也还存在着诸多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比如,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增收先增岗”。现在突出的问题是人多地少,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不匹配。只有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农村中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问题,农民增收才能成为现实。当然,同时还有农业增效、农民增智、政府增服、财政增扶的问题。此外,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业效益低,农业中叫得响的名牌少;二是农村规划不合理,存在严重的建设浪费问题;三是生产规模小,土地流转困难。我之所以提出培育农村种植大户的建议,就是希望农村土地能够适当集中;四是农业生产资金缺乏,农民融资困难。在农民融资问题上存在大银行看不上眼,小银行不敢贷款给农民,农民民间融资又无法无据的问题。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所有这些困难都是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也必将在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得到解决。
记者:下一步应该如何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高焕喜: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工作:
第一,以增收为核心,紧紧抓住创业增岗。政府对农村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可考虑实行转移就业、拓展就业予以补贴;对吸纳就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奖励;对培育就业人才予以扶持;积极投资兴办创业孵化机构等。
第二,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企业化的骨干力量,抓好了可以带动更多农户和基地,也是农村规模经营的主要途径。
第三,以名牌为抓手,打造各地特色品牌。品牌是产品内在质量品质的外在表现,品牌打出去之后,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比如大泽山的葡萄有的能卖到200多元一公斤,胶州大白菜能卖到50多元一棵。要想获得更大的利润,必须打造农业名牌,要想在农业发展领域走在其他省份的前面也必须打造名牌。
第四,以大户为基础,培植农业精英。现在的农村人才缺乏,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连高中生和青壮年劳动力也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培养的农业人才也想找机会“跳出农门”。为此,我们应通过培育农村各类生产经营大户为农村发展培养和保留住精英人才,同时还应该注意对农村妇女的培养。因为今天妇女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维系农村社会关系的轴心要素。
第五,以合作组织为纽带,发展农业中介组织。上世纪90年代我省涌现出一批农村合作组织的典型,但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远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民不论大户还是小户都需要通过中介组织与市场对接,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今天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之急需。下一步我们应重视培育发展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各类中介组织。
第六,以改革为动力,加大支农、扶农的力度。现在国家有能力支持农业的发展,今年国家拿出了5800多亿元资金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的问题是要把这块资金的使用筹划好、管理好、利用好,使之发挥更大更有效的作用,在进一步完善相关监管措施的情况下,使农业、农村和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
第七,以投入为引子,推进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要在政府的引导下,让社会各界和地方各级政府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领域和新农村建设中去。
第八,以选人育人为重点,选好配好基层领导班子。“选好一个人,带起一个村;选好一个长,救活一个厂”。选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担任村领导,让他们开拓进取,带领广大农民奔小康致富,同时要重视对干部和广大农民的培训和培养,要营造稳定的培训机制对农民和村官尤其是村干部进行不间断滚动式的培训。
F. 珠兰乡的城镇建设
珠兰乡召开新农村建设现场会,组织60多名乡村干部参观珠兰村菖蒲塘、瑶下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学习交流经验。
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珠兰村菖蒲塘、瑶下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面貌日新月异,新修水泥路600米,新建和建房屋30户,水电路同时跟进,农村田园风光依然保留,真正做到新村藏美景,美景映新村。看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景,乡村干部们大为赞叹,表示要把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应用到各村的示范点建设中去,把农民新家园建设得更好、更美。
菖蒲塘、瑶下新农村点负责人也表示,要继续扎实工作,把新农村建设搞的更红火。
珠兰乡实施大开放主战略,积极推进“三化”进程,经济社会事业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好进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是示范点的建设,有看得见的变化。
1.新农村示范点的建设要找准定位。一是要根据示范点的自然条件、生态优势、人居群落、分布特点,在建设过程中用系统眼光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二是要对现有的自然景观切实地加以保护,不破坏生态环境,随坡就势,顺势而建,不人为造景,不刻意雕琢。三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模式,找准趋向性的定位,产业优势明显的就建成产业型;生态特色浓厚的就建成生态型;有经济实力又符合群众意愿的就建成小康现代型;没有条件的就把“三清三改”搞彻底。
2.新农村示范点的建设要做好完善和配套。一是要集中财力把示范点的水、电、路、通信、排污等基础设施加以完善,把示范点区域群众生产生活的公共设施预先设置到位,预留好发展的空间。二是房前屋后的景观在不破坏原有风貌和风格的基础上,在整体布局、修缮、装饰时尽量做精细一些,增强视觉上的统一协调和美感。三是动员农民对室内的环境、卫生也要进行整治和清理,去除不必要的杂物,整理好室内的物件,体现出简朴、整洁、大方。
3.新农村示范点的建设要提升品位。一是抓紧帮助示范点区域理事会的建设,制订合理、科学、易操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培养农民树立现代、文明的观念,增强遵守公约、参与管理的意识。二是要积极引导、扶持、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特别是上规模的种、养殖业,针对珠兰的特点,大力发展脐橙、烟叶、蔬菜、猪一沼一果生态模式,只有农民的经济上去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发展后劲和物质支撑。三是提高示范点对区域居民的凝聚、管理和服务功能,融入科技、信息、文化、教育等综合元素,满足人民群众对现代生活、享受公共服务的各种需求,从而提高整体的人文素质和水平。总之,要通过示范点的建设,使之成为真正的模范样板,起到辐射带动作用,纵深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G. 新农合作医疗0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急)
四会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7年度
上半年工作总结
我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十分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把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农村稳定的“民心工程”来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起到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市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得到有效缓解。我们的主要做法有如下几方面:
一、宣传到位、突出重点、农民参合覆盖率大幅提高。
2007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发动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镇(街道)的共同努力下,全市有229332人参加合作医疗,覆盖率达87.06%,比2006年的参合人数158081人,覆盖率58.52%,增加了71251人和提高了28.54个百分点,均高于省、肇庆市覆盖率的平均水平。其中,参合覆盖率达90%以上有城中、龙甫、大沙、东城、罗源、迳口镇(街道)。其余的镇(街道)与去年同比覆盖率增长均超出30%以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我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发动工作,多次召开了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开展工作。在工作中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领导重视、认识到位、目标明确。市政府曾国欢市长亲自动员、亲自抓工作落实,要求各级领导要创新宣传方式和创新工作方法突出“抓早、抓大、抓快”,抓早即早动员、早行动、争取主动;抓大即重点抓农业人口大镇,促进全市覆盖率大幅度提高;抓快即加快进度、加快发展,争取早日完成和超额完成农民参合覆盖率目标任务。二是宣传发动突出深度和广度。深入村寨、农户广泛宣传、反复发动,有些农户甚至是三番四次上门做工作,重点宣传新农合的意义和农民得到的实惠,增强吸引力,2007年度参合农民住院报销封顶线由原来的6000元提高到15000元。三是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发挥村委会和村民小组长的作用,开好“两小会”即村民小组长和户主会。四是实行一天一通报的工作措施,合医办每天根据全市的进展情况发布进度和简报,总结推广先进,提出存在问题,改进工作方法,激励镇与镇、村委与村委之间形成互相追赶力争上游的态势。五是加强督导工作。在开展工作的关键时刻,市分管合医工作的李明端副市长、市卫生局谭金荣局长带领工作组到全市各镇(街道)开展督查指导工作。市卫生局也分成四个工作组,由局领导带队分赴各镇、村,加强联系沟通,确保目标任务按时完成。
二、资金到位、规范管理、运行良好。
在全面完成参合目标任务后,核准参合人数,筹收资金及时汇入市财政合医专账,实行统一管理。为强化合作医疗资金的监督管理,市合作医疗基金坚持实行收支分离、管用分开、和封闭运行的管理制度。我市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全部存入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合医财政专户,专户资金的划拨或支付由市级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审批;镇级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支付由镇合作医疗领导小组领导审批,在镇财政所或财政结算中心的镇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支出专户支付。各级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的工作经费由同级政府安排,专款专用。1至6月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收共688万元,其中:省财政划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扶持资金343.99万元,农民个人出资343.99万元,合作医疗资金的及时到位,确保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序运行。
三、政策到位、补偿及时、参合农民真正受惠。
2007年,我市提高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和封顶线,参合农民住院报销补偿封顶线由去年的6000元提高到15000元,增幅达到150%。1至5月份,有参合农民3279人次患病住院。住院总费用为1707.68万元,人均医疗费用为5207.9元,农民住院报销补偿金额为504.58万元,人均为1539元。获得医疗救助134人,人均救助1146元。其中:参合农民在县级以上医院住院有1079人次,占住院总人数的32.91%;县级医院住院有1617人次,占住院总数49.31%;在镇级医院住院有583人,占住院总数的17.78%。报销补偿达到15000元封顶线的有24人,金额达36万元。参合农民受惠的感人事例随处可见,如罗源镇石寨村委沙美村的低保户江成轩,今年74岁,与妻子、老母亲三人共同生活,无劳动力,终身无生育子女,平时靠领取低保金和侄儿的资助生活。近年因患胆结石和胆囊炎,在四会人民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等地住院和门诊治疗,当时家中倾囊而出才筹集到1万多元,镇合医办也曾为他办理报销补偿过3次共3000多元。由于经济有限,病情反反复复,病症得不到彻底治疗。得知2007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补偿规定补偿最高上限为15000元,忧愁的脸容露出了一丝喜色。今年1月5日,经侄儿多方筹措资金在广州南方医院住院手术治疗,这次住院共用去44848元。镇合医办及时按规定为其报销了13454.4元,并根据其家庭实际情况报市合医办申请大病救助2000元,当他从市合医办人员手中接过大病救助金2000元时,热泪盈眶激动地说:“如果没有合作医疗,我的病都不知拖到什么时候,党和政府真是关心我们百姓的生活啊!”江成轩老人表示:在今后要更加积极地发动邻里乡亲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用自身经历宣传发动群众参合,自已也要慢慢调理身体,舒心地享受晚年生活。又如黄田镇燕莨大啤头村44岁的李志红,因患脑出血到南方医科大学就诊,住了一个多月医院。本来家庭就较困难的李志红一下子花掉了60000多元医疗费。钱都是东借西凑借回来的,巨额的医疗费用使李志红一筹莫展。镇合医办领导从村干部口中得知李的情况后,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给李办理了报销补偿,市、镇合医办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及时给予了医疗救助。并亲自将2000元的救助金送到李志红的手上。李志红因患重病,只能卧在床上休养,也不能行走。当他接过救助金时,他感动地流下了眼泪,他说:“感谢党和政府对我的关心,我会尽快养好身体回报社会的。我这辈子没机会回报社会,我会叫我的子女努力读书,好好报答好心人,好好回报社会。” 再如家住四会城中街道铁场伍村的伍阿姨,今年年初在田地工作突然晕倒,被村民送到医院,得知是体内有个肿瘤,需要马上做手术,家人马上把昏迷状态的伍阿姨送到广东省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这次住院花了近8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让伍阿姨得到15000元的报销额及拿到2000元的医疗救助金。伍阿姨感动地说:“参加合作医疗不仅有报销,而且出院一两天就能够拿到报销补偿,参加合作医疗确实好”。
四、思想认识到位、人员落实、新农合全市实行信息化管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是提高工作效率、加快信息传输,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作的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手段,是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市在推进新农合信息管理建设中,刚开始时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和困难,一些镇(街道)总是强调资金紧缺,没有熟悉电脑操作人员等。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局安排一名副局长分管专责这项工作,狠抓工作落实。各镇(街道)也充分认识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坚决克服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遍存在的重宣传发动、轻日常管理,尤其是不重视信息化管理的倾向。同时,我们经常组织有关人员和业务骨干下去检查落实和技术辅导,重点纠正信息化工作不落实,工作责任心不强和管理措施不到位的现象。并且要求合作医疗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建立后,要稳定系统操作人员,如要更换操作人员,必须待接手的人员熟练系统操作技能后才能更换。目
前,全市合作医疗已实行信息化管理,各镇(街道)合作医疗信息员相对落实,在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全程以信息化手段处理参合人员资料储存、报销补偿、数据统计与数据传输等业务工作。今年四月,肇庆市还在我市召开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总结暨推进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现场会议,对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下半年,我们将着力抓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要把建立完善新农合制度作为实施“便民廉医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扎实推进。
二、加快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步伐,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信息化建设,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全程以信息化手段处理参合人员资料储存、报销补偿、数据统计与数据传输等业务工作。。
三、总结经验,大力推进新农合即时补偿工作。从2007年7月1日起,在定点医疗机构即时办理合作医疗补偿,要全面抓好这项工作的开展,以方便参合农民群众。
四、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让农民得到适宜、价廉、质优的医疗服务。
五、加强基金运行管理,不断规范监管措施,健全基金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六、要形成科学规范的补偿方案,明年,参加新农合实行分档制,分档筹资、分档补偿。A档:农民每年只交15元,报销封顶15000元;B档:每年只交30元(以村委会为单位筹资),报销封顶可达3万元。同时,要做好新农合医疗救助工作,对参合的特困户和“五保“人员以及参合农民住院医疗报销后,仍有较大困难的实行医疗救助,使农民真正得到合作医疗的实惠,把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推上新水平。
四会市卫生局合医办
2007年7月3日
H. 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情况汇报怎么写
以下有一篇范文:
贯彻落实组织工作会议精神情况汇报
根据峨组通〔2008〕20号文件精神,桂花桥镇党委于4月18日召开了党委班子成员、村书记、主任和镇干部参加的会议,党委副书记陈玉平传达了中央、省委、乐山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党委书记秦光星在会上强调:三级组织工作会议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时刻召开的,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举措。也是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资源支撑。我们要严格按照推进峨眉山市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扎实开展工作,创新工作思路,从组织源头上把班子选优配强,切实为推进我镇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要紧紧抓住城乡统筹的机遇,按照“抓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推进新农村建设;抓商贸经济发展,推进小城镇建设;抓项目建设引进,提升工业化水平”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关注民生,依法执政,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桂花桥。
今年主要奋斗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3468万元,增长11.1%,力争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77万元,增长7%;第二产业增加值67309万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18098万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实现5225元,同比增长15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 以内,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向前发展。在具体工作中,要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夯实和谐桂花桥镇的组织保障。
一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抓好党委理论中心组的学习,提高素质,适应变化,做到学以致用。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贯彻,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品格来理解十七大精神,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风貌来贯彻十七大精神,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来实践十七大精神。
二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创建“和谐支部”为抓手,深化“五好”乡镇党委创建工作。加强对后进村的帮扶工作,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加大村干部管理教育力度,努力打造一支清正廉洁、务实能干和群众信赖的村级干部队伍。
三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深入开展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以优良的党风促进政风带动民风,为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重点围绕权力制度、资金监控、行为规范,加强制度监督,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建设与发展环境。
二、必须坚持工业强镇战略,积极培育主导产业, 在总量上取得新突破。
一要大力培育工业主导产业。在政策上给予优惠,促进现有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实施技术改造,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形成产业链条,切实做大做强。二要大力培育工业新的增长点。发挥现有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拓宽现有水泥、粮食深加工、机械加工、有色金属等现有工业发展渠道,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鼓励、支持企业相互合作、联姻。
三、必须坚持农业稳镇战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抓好葡萄、草莓、养殖等主导产业,走“ 特色 + 规模 + 品牌 ”路子,形成 “一村一品”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提升我镇农业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二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联合,规范管理,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做大做强农村经济。
四、切实转变作风,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统一思想,振奋精神。“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 我们别无退路,唯有居安思危,临危思进,时刻紧绷加快发展这根弦,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发展意识、拼搏意识,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强抓发展机遇,转变发展观念,凝聚全镇的力量,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2、转变作风,狠抓落实。作风不过硬就会影响到各项工作的落实。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保持谦虚谨慎、勤俭创业、艰苦奋斗的作风,把精力集中到干工作、求实效上来,对职责内的事情和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优化发展环境,凝聚党心、民心;对上级交办任务,要认真务实,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切实负起我们的责任。
3、维护稳定,促进和谐,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当前,由于征地拆迁、土地承包、利益分配等引发的矛盾比较突出,维护农村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比较繁重。尤其是当前彭桥、折楼、五爱等村的城乡统筹示范点建设工作,一定要把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好。同时,对群众关注的党务、村级财务、村务,要定期在村务公开栏上公示,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要通过完善“一事一议”、民主评议干部等制度,使群众有说话的地方,有诉求的渠道,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彭桥片区城乡统筹示范点建设的前期相关工作,二是南铝线、沫南朱线工作,三是大春高产示范现场会准备工作,四是抓好党员干部教育终端接收点基础建设准备工作。
为把组织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党委书记秦光星要求全镇党员干部团结一致,凝聚实干,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把全镇的组织建设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