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农村发展 > 常态新农村

常态新农村

发布时间:2021-03-12 06:51:07

❶ 如何在新常态下实现农业农村新发展面貌

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 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只要粮食生产能力稳住了、上去了,我们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始终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首先要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统筹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力保耕地不减少、力争地力有提高。还要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水利骨干工程,做好节水优先大文章,解决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最终要靠科技,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推动农业科技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并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 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市场需求是“导航仪”,资源禀赋是“定位器”。要更好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更好地适应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有限的农业资源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开辟优化农业结构新途径,要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对重点保什么、放什么,保多少、放多少,进行系统谋划,做到心中有数。要加快发展草牧业,促进粮、经、饲三元结构协调发展。要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要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3. 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需要明确的是,优化农业结构也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也好,绝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绝不能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 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促进农民增收,要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不管财政多紧张,都要确保农业投入只增不减。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拓展农村外部增收渠道。要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5. 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忽视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强化村庄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性,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搞好垃圾、污水处理和改水改厕,加快改善村庄卫生状况,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辐射带动作用,分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保障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引导有技能、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❷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国情依据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面临着怎样的国情?存在着哪些主要问题?
1、我国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2、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国情出发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设计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保证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协调均衡发展的根本保证。而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国情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我们建设新农村面临的国情是怎样的呢?

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是农业强国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还未发生根本变化——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很大的国家,也就是说,中国根本上还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不是一个工业大国。
与发达国家相比,这是我们的一大劣势。然而,优势与劣势是相对的,不是绝的,从人口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就是粮食这个角度来看,农业大国自有其发展优势。尤其中国有占世界的1/6人口,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没有农业大国这个优势,我们就很难保证粮食自给自足,更别谈对其他国家提供粮食援助了。

我们要放眼世界看中国。
在世界各国纷纷积极发展工业、服务业时,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6年10月9日发布的一项报告让世界为之震惊。报告称,全球正面临着30年来最为严重的粮食危机,有40个国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粮食短缺,迫切需要国际社会提供粮食援助,否则就可能面临饥荒。美国媒体则报道称,目前全球的粮食储备只能勉强满足人们50多天的需求,已经跌破粮食储备70天的安全线。这些警告是否言过其实?世界粮食安全到底处于什么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名单,40个粮食短缺国中 有26个非洲国家(安哥拉、布隆迪、埃塞俄比亚、几内亚、肯尼亚、利比里亚、尼日尔、塞拉利昂、索马里、苏丹、斯威士兰、坦桑尼亚、乌干达、津巴布韦等),10个亚洲国家(阿富汗、印尼、伊拉克、朝鲜、黎巴嫩、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东帝汶),3个拉丁美洲国家(哥伦比亚、古巴、海地)和俄罗斯(指车臣共和国)。
这项名为《农业收成预计和粮食现状》的报告显示,全球一些地区2006年农作物减产已成定局,预计全球粮食产量只有20.13亿吨,与2004年的26.8亿吨相比,已经是连续第二年呈下降趋势。美国农业部对全球粮食产量的预测更为悲观,认为2006年只有19.84亿吨,这意味着将会有大量的缺口要靠往年的存粮来填补。
粮食安全不单单是解决温饱问题,其战略意义也不可小视。目前,世界粮食分布不均是一大特点。全世界共有近15亿公顷的耕地,近1/2被用作粮食生产。从大洲看,世界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粮食出口国主要集中在10几个国家,而进口国则达100多个。近些年,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国不仅是储粮大户,更控制了世界粮食出口量的80%左右。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广阔的耕地资源,生产着远远超过其本身消费量的粮食,而且这些粮食还成了对其他国家进行政治和经济干预的“武器”。
造成目前世界上一些地区粮食短缺的主要原因有四个:
一是地理因素。土地退化,耕地数量减少,人口与土地的比例严重失衡,无法满足粮食供应,导致很多国家常年粮食短缺,比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
二是自然灾害。反常的炎热和干旱无雨的天气使全球很多粮食生产国不同程度的减产。印度和巴基斯坦史无前例的洪水造成了上百万人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而尼泊尔约有4.5万人受干旱和水灾影响,急需外部粮食援助。反常的天气也对苏丹及东非一些地区造成了严重影响,使当地农民本就贫困不堪的生活雪上加霜。
三是政局不稳和持续的战乱。伊拉克、阿富汗、苏丹等国受到地区冲突和安全局势恶化的影响,当地不少居民正在等待国际粮食援助。
四是政策因素。国际市场政策与国家发展政策的非科学,甚至背离人性、远违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盲目鼓励工业发展,形成社会畸形格局。工业品不仅不能吃,而且有的工业生产还依赖农业,消耗粮食。
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在粮食问题上中国一直受到世界的关注,并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上个世纪,美国有个社会学家莱斯特·布朗曾写了《谁来养活中国》一书,大肆炒作“中国粮食威胁论”。邻国日本也不断出现担心中国人“吃掉”他们粮食的声音。
事实却是,中国没有让别人养,反而养活了世界上很多人。近25年来,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份额20%以上来自中国,中国粮食年产量从3亿吨增至5亿吨,不仅以事实回答了布朗的质疑,还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官员“中国在全球千年发展目标中所做的贡献,给予再高评价也不过分”的赞誉,同时让所谓“中国粮食威胁论”不攻自破。
2006年成为一个分水岭,此后中国不再接受联合国的粮食援助。9月,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报告称,中国在2005年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报告说,中国2005年提供的对外粮食援助比上一年增长2.6倍。中国对外粮食援助的主要对象是朝鲜,其他的受援国有利比里亚、几内亚比绍、斯里兰卡等10多个国家。
如果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世界上约有1/5的国家处于缺粮状态,那么这种局面是否会蔓延,导致世界范围内的饥荒呢?瑞典农业科技大学的粮食问题专家约翰松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饥荒问题的核心,是究竟多少粮食才能满足当前的人口需要。关于这个问题,各国专家曾有过不同的统计。例如美国有一本书叫《挽救之道》,认为世界上只能生存5亿到9亿人,其余的人全属“多余”,应该被消灭。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通过计算说,全球耕地的潜在供应力为360亿人口。最近几年,多数学者认为,按当今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科技水平,粮食供应的极限人口应在110亿左右。
约翰松认为,就全球而论,当前粮食的供应基本能满足需求,今后若干年也会如此,但只要粮食供求的不平衡没有消除,在部分国家出现饥荒就会成为一种常态。同时他也指出,由于饥荒引起移民潮等动荡,会反过来影响到那些粮食生产和出口的发达国家,这样,全球出现饥荒就不是危言耸听。

我认为,中国的劣势不在于农业大国,而在于不是农业强国。如果中国成为农业强国,不仅可以实现社会经济更快、更好的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世界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发达国家农业投资额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通常为10%以上。中国1990年财政支出用于农业的比重为10%,1995年下降为6.3%,2001年为5.5%。2006年有所增加,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农业投资最多、增幅最大的一年,但是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业资金投入不足,使许多相关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形成了政策落实断层、基础建设断层、科研工作断层、农技推广断层等问题。
在13亿人口中,有70%是农民,可是农民的素质很低,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和半文盲。
除了个别机械化大农场外,广大的农村仍然使用着铁犁、木耧、耕牛,生产工具极其落后,与春秋战国时期没有本质区别。
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有的因四季耕种不得轮休,导致地力极薄;有的因远离水源,无灌溉条件,从古至今一直靠天种地、靠天放牧、靠天吃饭;有的因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沙化、盐碱化程度日趋严重。
除了水稻、小麦、玉米等几种良种在一部分农村得到推广外,大部分五谷杂粮仍旧用普通的种子,并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农产品产量和科技含量极低。有许多地方连台像样的机器也没有,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能力极其微弱,甚至几乎等于零。
农业组织化程度很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分散,无法开展集约经营、规模经营。山村耕地有限,不适宜大面积耕作,可是广袤的大平原也是东一块小麦、西一块玉米,田间管理极其粗放,短期行为严重,既没有规模效益,也没有长期效益。
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土地产出率很低,农产品成本很高,质量很差,价格呈下降趋势,不仅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而且农民面临着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处境。

2、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民是主体公民

自夏朝以来,农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体阶级,占全体社会成员的绝大部分。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前,一直是被剥削、被压迫、被统治的阶级之一。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由农民阶级固有的属性决定的。农民阶级具有以下特性:
(1)保守性。由于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长期处于基本不变的状态,如果说有变化也极其微小,是比较典型的几千年不变的恒态系统,所以长期在这种封闭或半封闭的固定状态下生存必然会形成保守性,缺少开拓创新精神,不愿求新求变,不敢冒风险,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为什么猎人、渔民、牧民就基本没有保守性呢?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动态的、开放的,是与冒险分不开的。为什么发现新大陆的不是拥有63艘可容纳千余人大船的郑和,而是仅有几艘帆船的哥伦布呢?说到底是因为郑和生活在中国这样的农业社会中,妄自尊大,思想观念保守,缺少开拓性;而哥伦布生活在葡萄牙、西班牙这样的商业社会中,富有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当他的航海建议被葡萄牙国王拒绝后,他毅然移居西班牙,在西班牙统治者的支持下实现了远航的梦想。
(2)自私性。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由于土地数量有限,亩产量很低,所以农民常常“寸土必争”;由于生活水平低,生活质量差,所以农民很少有受教育的机会,文化素质极低;由于长期固定在一块土地上,很少有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所以目光短浅;由于家庭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自给自足,所以养成了只重视自身利益的心理定势和思维习惯;由于家族观念根深蒂固,常常因为一些在他们看来是重大利益其实是蝇头小利与外族发生冲突,所以产生了排他排外的强烈倾向。这些因素综合发生作用,使农民形成了较强的自私性。
(3)涣散性。由于农村长期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基本不与他人合作,家长就是最高领导,农活由自己安排,无论干什么都是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关,所以缺少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精神。农民好比一盘散沙,没有水和草就很难合成泥,没有好办法就很难把农民组织起来。
(4)盲目性。由于农民没有科学文化知识,信息闭塞,远离城市和市场,只有依靠经验和农时安排生产,所以生产活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由于他们没有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判断正误、是非只是以个人利益和好恶为标准,所以很容易偏听偏信,甚至盲目从众。就像一群羊,只要有一只羊领头,即使前面是深沟或大河也会盲目地跟着跳下去。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合作化步子太快,有的地方吃饭不要钱;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超英赶美……这些错误的发生虽然有很复杂的原因,但与农民具有盲目性是分不开的。
(5)破坏性。由于山高皇帝远,身居世外桃园,法律意识淡薄,政策观念不强,没有社会公德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无知者无畏,所以为了眼前的个人利益,他们“敢”字当头,行为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约束力,往往容易造成很大的破坏性后果。比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打砸抢,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公私财物;滥砍乱伐,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等。
以上这些特性,就是农民阶级的消极方面。正是因为农民阶级具有这些明显的缺陷,才使中国这个最庞大的社会群体始终不能上升为统治阶级,而长期处于被统治地位。
那么,农民为什么又能够在中国社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呢?
(1)革命性。作为一个被统治阶级,农民所受的剥削、压迫最重。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矛盾;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他们失去生存的基本条件后,便会起来斗争,起来造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战争,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充分说明农民阶级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农民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倒了蒋介石,解放了全中国,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2)实际性。他们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耕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注重实际回报,很少幻想。他们信奉眼见为实,不轻易相信别人的许诺,评价一个人、一项政策、一种制度的优劣,不是听你讲得如何好,而是看实际效果。农民是最讲实际的,虚假的、空想的、无用的东西,在农村没有市场。
(3)互助性。由于每个家庭的人力、财力、物力有限,当一个家庭遇到建房、结婚等大事时,乡亲们就会主动伸出援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特别是当一个家庭遇到灾难时,乡亲们更会给予无私的帮助。
(4)平等性。自从地主阶级被消灭后,农民在人格上处于平等地位,平等意识又一次被唤醒并得到不断强化。谁想欺压农民,农民是坚决不会答应的。尊重农民的人格,维护农民的尊严,保障农民的利益,是农民从心底发出的最强烈的呼声。
(5)独立性。农民长期生活在农业社会中,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利益、独立的意识和独立的人格,是一个具有鲜明的独立性的阶级。
(6)勤劳性。农民乐于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收入,很少依赖思想。一些老人只要尚有劳动能力,就不愿让孩子赡养,而是照常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即使富裕了,农民也不奢侈不浪费,仍旧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他们通过勤劳的双手,可以使泥土变黄金;他们通过英勇的战斗,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他们憎恶不劳而获,憎恨贪官污吏。
以上这些特性,则是农民阶级的积极方面。正是因为人数众多的农民阶级具有这些突出的优点,所以无论历史风云如何变幻,他们都能在深情的大地上繁衍生息;无论自然灾害多么严重,他们都能战而胜之,渡过难关;从古至今,以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❸ 中央一号文件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发布的

2015年02月01日 19:07 新华社发布中央2015年1号文件
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央1号文件首先说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14.82, -0.29, -1.92%)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等社会现象,然后提出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速,城乡互动联系增强,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破解这些难题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最后,提出以下措施破解这些难题。
一、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二、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富裕农民,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势头。
三、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四、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农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要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完善顶层设计,抓好试点试验,不断总结深化,加强督查落实,确保改有所进、改有所成,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五、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农村是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领域,必须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同时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善于发挥乡规民约的积极作用,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是

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换、结构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经济和社会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过坎阶段,解决深层次矛盾的改革办法亟需创新进而常态化。在总结提炼党的“三农”政策实践基础上,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农村改革步伐,重点解决城乡分割、城乡要素分配不均、农村管理方式滞后等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城乡互动、平等发展的统筹机制,积极探索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健全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治理机制,建立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有效机制,从而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建立健全城乡发展的统筹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二元结构

按照城市支持农村的改革思路,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实行城市支持农村,表现在政府行为上,就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实现城乡产业对接、要素转移、区域协调、统筹发展。尤其要注重处理实施惠农政策与调动基层政府积极性的关系,对免征农业税等政策造成县乡财政短缺的状况,应当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地方留成比例,对财政困难的粮食大县实行100%的转移支付。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的投融资、用地、户籍、购房、发展二三产业等相关政策。

加快建立城乡共建机制,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量大,而农村单位人口的受益率低,改革的思路应该是:给农村以资金,给城市以市场,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进一步完善村镇建设的投融资机制,鼓励民间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用“以投代补”、“以奖代补”形式,以政府资金投入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城乡流通体系的有效机制,加快市场设施建设,架好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两座桥,借助投资、管理和技术转移把城市成熟的商业网络转移到农村去。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

建立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激励广大干部为民、务实、清廉,自觉遵循党的工作基本原则,做到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改革农村的行政管理体制,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合理划分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从根本上解决机构臃肿、人员膨胀问题,降低基层行政管理的运行成本,使之更有效地为农业和农民提供公共服务,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需要。

二、积极探索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夯实新农村物质基础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目前,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较大,主要是“两减免、三补贴”等惠农政策的作用,加上气候条件好和粮价回升等因素,但今后有些增收因素很难继续发挥作用,农民收入增长还面临不少困难,如农产品价格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攀升,农民工工资比城市同等劳动力的职工低,同工不同酬,制约着农民收入提高。尽管各地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有许多具体措施,从长远计,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既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也要在农业外部拓展增收渠道,逐步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业发展到今天,主要还是靠传统方式进行,要以现代科学技术、物质条件、管理手段、经营形式和发展理念为支撑,建设现代农业,使农业提高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使农民增加收入。构建多元带动的利益共享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做大做强农业经济的市场竞争主体。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等多种模式,完善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建立让农民享受长久利益的土地征用机制。村镇建设资金从何而来?在鼓励民资投入的同时,经营土地也不失为一种办法,关键要处理好地方政府与被征用地农民的关系。土地和一般商品不同,征用时往往不能随行就市,土地不同用途产生的效益是有天壤之别的,不能仅仅依据农业开发的收益来交换农民的土地,而不考虑商业开发带来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值。采用一次性买断农民土地的办法,农民只得了眼前利,却往往会陷入失地失业的困境。可探索建立一种给农民长久利益的机制:把土地一部分进行现金补偿,一部分作为农民的投入入股。

三、建立健全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治理机制,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

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微观的组织基础。

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土地在生产要素中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促使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和集中,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这从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率角度讲是完全必要的。但土地问题关系农民的生计,不能为了单纯追求效率,就强迫大多数农民离开土地而合并土地的使用权。因此,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切实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使农村的土地使用权水到渠成地逐步集中起来,逐步向适度规模经营过渡,使农村的劳动力和人口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

建立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保障机制。保障农民权益表现在农民工政策上,不是要搞特殊照顾,而是要做到公平对待。要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惩恶扬善的道德和法律机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培养新型农民,引导和教育农民成为有文化、重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四、建立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有效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和谐的社会基础

建立统一的社会救助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传统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对于救助鳏寡孤独、赈灾济贫、稳定社会秩序起了重要作用,但不足和弊端也不少。从建构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应由贫困性、灾害性、疾病性和互助性四个方面社会救助构成。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将家庭养老、土地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结合起来,逐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并以立法形式规范社会救助。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兴起于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前90%的生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然而,由于集体经济削弱和医疗管理原因,目前疾病已成为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切实解决问题,出路在于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让农民得到就近、及时、低廉、有效的治疗,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建立长效机制,帮助乡村医生尽快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尤其要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点,引进现代化网络技术,建立全国联网的“参合”农民档案,农民走到哪里,通过网上信息查询,解决在异地看病就医的报销问题。

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和工作机制。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途径在于教育和培训。义务教育在各国都是公共财政最优先的项目之一,应把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相当于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工程,仅靠以政府牵头组织的短期、应急、群众性的科普教育,满足不了农民的不同需求,还应从教育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找出根源,与农民成人职业教育相衔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❺ 河南省孟州市新农村规划具体时间什么时候开始建设啊,什么时候才能到我们小村庄啊

傻孩子,你好天真哦,我喜欢你。新农村规划——多诱人的说法,可你要是经常看看新闻想必就不会再对此满怀期待了——农民“被上楼”,旧村拆迁腾出地复耕,如果你是农民或者家里老人是农民可以问问他们这些地适不适合种庄稼,几辈子繁衍生息的老庄子,地下满是砖头瓦砾不知道啥新式庄稼能长好!那么为啥ZF要这么忽悠咱们呢?首先,忽悠其实是习惯和常态,比如要想富种果树、拉闸减排、先污染后治理等等,这是大家都已熟视无睹的了;其次,注意了这才是隐含的真正原因,为什么说是隐含的?因为人类比动物聪明点儿,老虎狮子吃人“嗷”一嗓子就扑上去了。人不这样,明明想吃别人还要先顺着捋捋你的毛,等你被捋舒服了再睁眼时屁股像老汤一样,没有了。当然这里只是打比方,ZF是不吃人的,只吃钱。因为分税制,地方ZF没钱养活一干仆人们,天知道哪个白痴天才出了个土地财政的法子,卖地挣钱,以钱托地、以地生钱、房市兴旺、土地飙涨,于是房价顶天,物价没边,票子缩水,穷人咂嘴。全国人民都有股份的土地给个别人当了暴富的枪。土地资源愈发显得稀缺,谁有本事搞到可建设用地谁无疑就是功臣,狗头军师献计:让农民上楼,腾出的指标再卖!时间关系,阐述到此。这就是你热盼的,如果你真是农民不知道会咋想。一点愚见,仅作讨论谢绝跨省跨县…

❻ 跪求关于新农村建设拆迁老房子赔偿问题

关于农村房屋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具体的拆迁补偿标专准法律授权各省,市,自治区属制定标准,因此其它的县市制定的规定,如果没有授权均是违法的,这也是现行拆迁的常态。具体了解,你可参照我的著作《拆迁与征地维权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以及《民告官维权必备法律知识139问。》(法律出版社)农村房屋拆迁是征地拆迁,各地情况不一样措施也不一样,有的可以另划宅基地,有的可安置集体产权房屋,有的现金补偿。一般而言,应评估作价。

阅读全文

与常态新农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