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请问知情人仕以后 内江隆昌县今后哪些地方被拆迁
目前隆昌划分为:东区主要是开发区,工业厂区为主,以两个立交桥那边都基本规划为厂区,居住区分别在南北西三方向,其中以北门和西区为主,以莲峰公园为城中心向四周扩散,我个人认为以拆迁而建设的话,估计大规模的要在一五年以后…因为城中大部分住房都是近十年修的,不太可能会在短期内拆迁,北门的旧房改造也基本完了,城内的发展应该不会太快…除非隆昌划给重庆,不然应该不会有好大的拆迁公程了!
Ⅱ 隆昌市农村建房新规定及流程
【农民建房申请宅基地的审批程序】
1、农村村民建住宅,首先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
2、村集体经济组织对申请建房户在醒目的地方进行张榜公示(15个工作日以上);
3、国土资源管理所及镇社会事务办公室到实地对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等进行初审;
4、公布期满无异议后,将符合"一户一基"条件的用地户按规定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占用农用地的按规定报市政府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5、宅基地批准后,国土资源所及镇社会事务办公室到实地批放宅基地,并发放选址意见书,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一书两证")。
6、村民住宅建成后,国土资源所到实地检查是否按批准面积和要求使用土地,对符合要求的建房户核发集体土地使用证书。
7、村民凭土地使用证及规划许可证申请办理房屋所有权证。
【审批面积】
1、1-3人,按3人审批,即90平方米。
2、4人按4人审批,即120平方米。
3、5人以上含5人的只能审批150平方米。
【以下情况不可自建房】
1、宅基地流转给他人的农民;自从国家推出农村宅基地流转政策之后,许多农民都将自己的宅基地出售给本村其他人,这类农民将不能够在农村重新申请宅基地修建房屋。
2、原有宅基地面积超标的农民,国家对于农村宅基地的使用面积有着严格的规定,但是如今许多农村家庭的宅基地面积都超过了规定标准,未来这一类农民也不能够在农村重新申请宅基地修建房屋。
3、一户多宅的农民,随着国家一户一宅政策开展之后,将会全面清理农村一户多宅等相关问题,多余的宅基地将会采用付费试用、有偿退出、复耕补贴等方式进行处理,而拥有多余宅基地的农民也不能够在申请宅基地修建房屋。
4、当地无宅基地可申请,如今国家对于农村宅基地有着严格的管控,在许多人口较多的农村,已经没有了宅基地的相关规划,这些农民也不能够申请宅基地修建房屋。
【农村盖房有补贴】
国家每年都会拨钱给农村危房改造《中央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如果是土瓦结构单层,楼板夹层不算层数,确实漏雨,裂缝,家庭困难等原因,向村委会提交危房改造补贴申请。
Ⅲ 隆昌县和威远县哪个经济好些
当然是威远县了哈。因为威远县毕竟是工业县,2009年威远县在第八届西部百强县内(市容)排名中,位列第59位。高居省首批扩权强县之首。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4.9亿元,增长16.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0亿元,增长2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7亿元,增长2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06元,增长19.8%;农民人均纯收入6844元,增长21.1%,圆满完成了2011年各项目标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综合绩效目标考核中排名全市第一。
Ⅳ 内江隆昌县农村怎么新开通宽带宽带有哪些套餐最短可以开通多长时间
有座机就好,这样去办宽带就可以少办一个座机了,我也是隆昌的宽带,我说说我是怎么办的吧,我先去营业厅申请,宽带推荐电信,虽然价格稍微贵一点,但它的网速稳定。我就用的是电信宽带,宽带用很多套餐,我的套餐是660元一年,2M宽带,要绑定座机。另外套餐好像还有4M的,109元一月,好像还有话费送。8M的169元一月,20M的好像是200多元一月。我的宽带是7月份办的,现在价格不知道变没变。
另外宽带最短可以开通3个月。
Ⅳ 四川隆昌农村自建一层瓦房多少钱需要一平米
根据建筑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框架结构、砖混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等,价格也会是不同的。砖混结构的话,每平造价大概在1000元左右,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会有上下的浮动。
Ⅵ 隆昌市2019农村公路规划古湖街道春光五组有没有在其中
不是。就叫古湖街道,2009年设立,管辖原金鹅镇的巨星、明星、罗星、群星、恒星、金星、红卫、卫星、建设、春光、望城、飞泉、古宇、工农、上游15个村所属行政区域。
Ⅶ 内江农村地区房屋搬迁赔偿大概是多少钱每平方米啊,或者有什么标准没
明洪武元年(1368年),在今泸县 富顺 荣昌三县接壤处设置了 隆桥驿,划归今重庆市荣昌县管辖。云峰关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改属富顺县。 明嘉靖四十五年,四川巡抚谭纶以驿界泸县、 荣昌、 富顺县诸境地里辽广,山涧险阻,历为盗贼潜匿踪迹,奏请割三县交错地在隆桥驿置县,于夏历十二月壬辰初获准。隆庆元年(1567年)析泸县2里、荣昌4里 、富顺14里置隆昌县,以隆桥驿为城址。隆昌县名由来主要是政治因素为寓兴隆昌盛。 隆昌在隆庆元年至清嘉庆六年(1567--1801)属叙州府。 清嘉庆七年(1802年)推行道制,隆昌属川南永守道(1908年改称下川道)叙州府。 民国元年废道制。隆昌属叙州府。 次年废省改道,同时废府 州厅,隆昌直属下川南道(次年名永宁道)。 民国17年,国民政府组地方行政组织,以县为基本单位,隆昌直属四川省政府。 民国24年,四川省划为18个行政督察区及西康督察区,隆昌属第七行政督察区,至1949年无异。1949年12月5日隆昌解放,12月18日成立隆昌县人民政府,属泸州专区。 1952年1月泸州专区改为隆昌专区,专署移驻隆昌县城; 1952年12月20日,隆昌专区改为泸州专区。 1960年7月泸州专区撤销,隆昌属宜宾专区。 1968年专区改为地区,隆昌属宜宾地区。 1978年4月隆昌改属内江地区; 1985年6月内江地区改为内江市,隆昌属内江市管辖至今。二 县域 隆昌县地跨北纬29度11秒,东经105度02秒至105度26秒 东临荣昌县,南界泸县,西接富顺县,北连内江县(今东兴区)。县域从建县至今无大的变动。县境幅员大致为: 东西约距90里,南北约距90里。 三 行政区划 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 明代地方行政区划基层实行里甲制,百户为里.隆昌建制时编户20里。 清代隆昌地方行政区划基层改为乡里制。 康熙二十五年(1686),全县分东、南、西、北在域共5乡,编户为25里.光绪三十二年(1906)全县分东 西南 北四乡,后改为二十五乡。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民国初年,全县设24个保.民国7年,改上述24保为田,并新增4个田,全县为28田。 民国16年改上述28个田为28个乡镇。 民国24年,县政府奉令编整保甲,实行联保制。县辖政区分为区、联保、保、甲4级.全县设4个区,30个联保615个保,6077甲。 民国29年7月实行新县制,改联保为乡(镇),实行县 乡(镇)二级制,区改为指导区,各区分别设指导员2名,同时,将30个联保调整合为20个乡(镇),各乡(镇)分设乡公所。 民国30年七 八月,新设8个乡(镇)。至此,全县共设4个指导区,28个乡(镇)。 建国后的行政区划: 1950年元月,全县划为5个区,28个乡(镇),312保,3980甲. 同年5月,废保 甲,以原乡 保建立农民协会,并增设3个区。全县为8个区,28个乡(镇).1956年撤区并乡,全县设1个区级镇(城关镇)`29个乡,5个乡级镇。同时,全县农村划为4个片区。 1958年10月,除城关镇以外,将全县34个乡(镇)改建为政社合一的26个人民公社,262个管理区,1627个生产队.1962年3月,再次调整,全县为8个区,1个镇(城关镇),43个公社,365个生产大队,3309个生产队。 1984年4月,撤社建乡,原社改为乡名.公社下属各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居民小组.全县为8区1镇(城关镇) 43个乡,371个村,4044个小组。 1992年2月,撤区.乡建区级镇(乡),至今共18个。分别是:金鹅镇 、响石镇、 圣灯镇、黄家镇、双凤镇、界市镇、周兴镇、石碾镇、渔箭镇、石燕镇、李市镇、胡家镇、云顶镇、山川镇、迎祥镇、龙市镇、桂花井乡、普润乡。
求采纳
Ⅷ 内江隆昌发展概况
2006年,是执行“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壮工业、建新村、强旅游、促城建、兴商贸”工作重点,团结奋斗,负重拼搏,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克服了特大旱灾等困难。全县国民经济继续呈现出持续、平稳和健康发展的良好运行态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增加,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经济总量平稳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紧紧抓住了“川渝经济合作”这一契机,以打造“川东第一县”为总揽,初步形成了以构筑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和谐隆昌、平安隆昌。据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95亿元,增长0.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72亿元,增长26.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19亿元,增长10.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01:44.98:33.01调整为19.19:49.59:31.22,产业结构继续保持了“二三一”的经济结构模式。
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机械汽配、食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较强支撑能力和带头作用的民营骨干企业。2006年,全县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8.78亿元,同比增长17.4%,比GDP增速高1.8个百分点。
新增就业人数增加。多渠道安置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903人,其中领取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3499人,企业新吸纳安置1400人,社区就业实体吸纳安置7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运行质量不够,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缺乏支柱产业的有力支撑,实施的大项目还不多;制约经济发展的土地、资金、能源等因素依然存在;公共财政保障力不够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面对特大旱灾,奋起抗灾自救,实现了“一保四补”的目标。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82亿元,增长4.0%,实现增加值9.95亿元,增长0.7%。农、林、牧、渔业结构由2005年的41.8:1.2:52.3:4.7调整为2006年的38.54:1.04:55.14:5.28;种养业结构由40.0:60.0调整为38.80:61.20;粮经结构由64.3:35.7变为59.51:40.49。主要农产品产量列示如下:
名 称 2006年度 比2005年±%
粮 食 (万吨) 24.33 -8.49
#小 麦 (万吨) 2.44 0.41
稻 谷 (万吨) 15.45 -13.85
薯 类 (万吨) 3.37 0.60
玉 米 (万吨) 2.45 -0.41
豆 类 (万吨) 0.59 -14.49
油 料 (吨) 8270 -12.22
#油菜籽 (吨) 5458 0.94
蔬 菜 (万吨) 15.41 3.15
水 果 (万吨) 1.88 2.17
林业工作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以退耕还林工程和天保公益林建设为重点,以发展麻竹、柠檬、桑树为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林业。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2100亩(柠檬700亩、桑树1000亩、其它果树300亩),退耕还林配套荒山造林2000亩,古宇湖区域绿化280亩,四旁植树75万株,林业新育苗28亩。实现林业产值1753万元,同比增长6.1%。
畜牧工作按照“畜牧业一年一变化,三年大提高”的目标,大力推进生猪和水禽产业化发展,有效阻击了猪链球菌病、口蹄疫和禽流感及以狂犬病等动物重大疫情,确保了全县清净无疫。全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9.27亿元,增长8.6%。主要畜牧产品列示如下:
名 称 2006年度 比2005年±%
肉 类 (吨) 71513 11.31
#猪 肉 (吨) 51685 11.00
牛 肉 (吨) 658 12.10
羊 肉 (吨) 695 7.80
禽 蛋 (吨) 8100 2.00
蚕 茧 (吨) 429 5.90
出 栏 肥 猪 (万头) 69.38 11.00
年末生猪存栏 (万头) 53.68 11.90
年末大牲畜存栏(万头) 1.22 8.40
年末羊存栏 (头) 37930 8.00
水产品产量 (吨) 13172 7.00
小家禽畜出栏 (万只) 1256.80 7.70
#水 禽 (万只)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年整治病害水库25座,新建3口;维修改造石河堰15处;新建蓄水池85口、新建供水工程3处;防渗整治维修渠道5公里、新建3公里。全县新增节水灌面2500亩,恢复改善灌面4000亩,新增蓄水能力10万方,水利工程蓄水保栽达24.5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坚定不移的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结合打造“西部汽配基地”这一契机,着力培育汽配、食品、纺织三大支柱产业,加大工业技改投入,推进资源整合,工业经济呈现速效并进的良好运行态势。全年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67.35亿元,增长19.9%,增加值21.95亿元,增长29.3%,占GDP的4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4%,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
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2006年的86户,资产合计达到249541万元,增长18.0%,从业人员19750人,增长16.3%。全年实现总产值51.37亿元,增长38.6%,实现增加值17.53亿元,增长36.3%。主要工业产品列示如下:
名 称 2006年度 比2005年±%
原 煤 (万吨) 254 5.8
纱 (吨) 24310 4.3
白 酒 (吨) 2516 48.0
生 丝 (吨) 760 36.7
合 成 氨 (吨) 60812 24.6
水 泥 (万吨) 33.64 4.4
日 用 玻 璃 (万吨) 500 25.0
成 品 钢 材 (吨) 49049 6.5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0.3%,比上年高34.92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24.08%,比上年高7.4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8.87万元/人,比上年高1.18万元/人;每万元产值综合能耗1.19吨标准煤;产品销售收入53.98亿元,增长49.5%;利润总额26134万元,增长86.2%;利税总额49730万元,增长88.10%。亏损企业亏损额由上年的454万元下降到2006年的199万元,下降56.2%。
建筑业生产健康发展。全县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23个,从业人员达到19009人,增长9.5%。全年实现产值9.76亿元,同比增长41.4%,增加值3.77亿元,增长12.0%。实现利润总额2877万元,同比增长99.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3.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0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6%。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全县共实施项目153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9120万元,同比增长33.2%。其中:9个市属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53亿元,52个县属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07亿元。从投资类型分析:基本建设完成投资47446万元,同比增长39.0%;更新改造完成投资43976万元,同比增长77.6%;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0775万元,同比增长34.4%;农户投资16923万元,同比下降23.6%。
重点围绕“工业强县”突出抓了聚壑石油液化气、鑫龙纺织纺纱生产线等87个工业项目,实现工业技改投入43976万元,同比增长77.6%。围绕新农村建设突出抓了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建设、柏林寺水库除险加固等16个农业项目,实现农业投资11591万元,同比增长39.2%。围绕“旅游新县”突出抓了南关石牌坊古镇等6个旅游项目,实现旅游投资13400万元,同比增长33.2%。围绕城镇化突出抓了9、11号安置房、隆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等27个城建项目,实现城建投资43878万元,同比增长5.1%。围绕“五年攻坚战”突出抓了自荣公路、通村公路标美路等9个交通项目。
招商引资稳步推进。2006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域外资金62700万元,同比增长77.8%,其中工业生产性项目实际到位资金4441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1%。
五、交通建设和邮电通讯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完成投资4611万元,重点交通建设项目自荣路、石渔路已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隆古路纳入旅游环线,改建县道42公里,新改建村道128公里,建成农村公路桥梁3座/45米、农村客运站3个,建设码头217.96米/9个,新增通车里程179.5公里,全县通车里程达到1294公里,实现省道好路率83.7%,县道好路率73.6%,。
运输业健康发展,营运市场进一步规范。全县有6家运输企业评为A级、1家评为B级企业,清理换发客运线路标志牌311块,查处各类违章车辆227台次,非法营运车辆49辆。全年完成公里客运周转量40907万人公里,下降0.1%,公里货运周转量17264万吨公里,增长13.68%。
邮电通讯持续、快速发展。2006年末,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6406万元,完成邮电主营业务收入13818万元,增长17.5%。2006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19750户,增长10.2%,其中住宅电话89064户,增长8.0%,电话普及率达到32.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20144户,增长37.7%,普及率达43.4%;国际互联网用户16615户,增长21.4%。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城乡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万村千乡”工程成效显著,已建成22个镇级“农家店”,51个村级“农家店”建设,有效地拓展了农村流通网点。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951万元,同比增长15.5%。其中,县的零售额74781万元,增长15.3%,县以下的零售额112170万元,增长15.6 %。按行业分组;批发和零售贸易业141143万元,增长15.4%,住宿和餐饮业42139万元,增长15.7%,其他零售额3669万元,增长14.3%;从经济类型分析,国有经济5372万元,增长10.0%,私营及个体经济164835万元,增长16.0%,股份制及其他经济12432万元,增长15.2%。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外贸出口创汇1591万美元,同比增长25.0%,全年新增获权企业6户,新增出口实绩企业5户,实际利用外资160万美元,外派劳务512人。
七、财政、金融
2006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28543万元,同比增长23.5%;实现地方财政收入(含基金收入)13550万元,同比增长27.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581万元,同比增长19.3%。其中,纳入市上增长考核税收完成6342万元,同比增长27.0%;各项税收6855万元,同比增长24.8%。全县财政总支出51696万元,同比增长27.9%,一般预算支出51682万元,同比增长36.8%。
金融运行平稳。金融机构实现各项存款余额54.81亿元,比年初增长11.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7.20亿元,比年初增长13.1%;实现各项贷款余额18.26亿元,剔除剥离因素,比年初增长7.7%。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县共组织实施县以上各类重大科技计划项目27项,其中结转项目10项,新上项目17项;星火计划14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5项,科技攻关项目8项。其中,水禽无公害生产技术集成、推广与产业化开发项目报国家科技部;全年共申请国家专利37 件,实施专利项目3项,成功对接外智项目13项。
正式启动“双高普九”工作和义务教育示范县工程。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不含幼儿园)174所,在校学生90347人,教职工5928人,其中专任教师5210人。有小学129所,招生7597人,在校学生 48438人,专任教师2517人,7—12岁正常儿童入学率达99.98%,小学辍学率0.03%;全县有普通中学36所,招生12551人,在校学生36816人,专人教师2318人,13-15周岁正常少年入学率97.32%,初中升学率达74.8%,初中辍学率1.08 %;高中升学率为53.8%;重点上线430人,本科以上上线1881人,包括了全市文科前三名;中小学危房改造6097平方米。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艺创作再上新台阶。全年共创作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小品等作品150余件,组织美术、书法、摄影作品1000余件,在省获奖30余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成功举办了新年音乐会、歌舞音乐会、“农普之歌”文艺晚会、川剧折子戏、舞龙彩游等活动,放映爱教片1560场,图书馆接待读者59000人次,书刊流动74558册次。全县有影剧院1个,文化馆(站)19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61823册;开展了对石牌坊的修缮保护工作。
广播电视充分发挥党的“喉舌”作用,在办好《鹅江话题》、《欢乐今宵》等节目的同时,推出了新的电视栏目《生活驿站》、《百姓故事》、《法制前沿》、《我的舞台》等四大栏目。全县有广播电视台1座,乡镇广播电视站18个,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全年新架缆线60.12公里,新发展光纤用户4906户。
卫生工作狠抓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的组织、监督、检查和落实等工作。深化农村卫生改革,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妇幼保健工作,整顿和规范医疗卫生市场次序。全县有医院、卫生院24个,床位1456张,卫生技术人员994人,其中医生449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卫生防疫人员89人;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47个,村卫生站361个,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1.7‰,婴儿死亡率8.5‰: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591081人,参保率达94.97%。
认真实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巩固全国体育先进县成果。全县共举办、联办体育比赛20场次,承办了“2006年全国男子篮球联赛(NBL)决赛”四川主赛场的比赛。在全省第十届运动会中,隆昌获2金2银,在全省重点中学田径比赛中,隆昌获1银4铜,在全市传统田径赛中,隆昌获跳高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十、市政建设 旅游与环境保护
市政建设突出打造“西部青石文化城”,以推进城镇化进程为中心。全县建成区面积12.0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为35.8%。新建城市道路面积3.53万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631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面积3.27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31平方米;重点工程污水处理厂已累计完成投资4100万元,城区段已全线贯通;新铺设受压供气管网6.4公里,完成供气量935万立方米,城市气化绿96.7%;天然气一户一表新户1981户;安装Dg100米以上供水主管2500米,供水量585万吨,水质综合合格率99.87%。城区一批重点高档住宅小区锦林新苑、元亨新村、龙锦家园、南景源、西怡园三期等工程相继竣工;隆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荣获内江市“甜城杯”优质工程奖。
旅游产业成为我县一个新兴的产业。强力推进“三古之旅”,实现旅游发展新突破。全年旅游接待130万人次,旅游收入4.67亿元,隆昌南关石牌坊古镇旅游景点于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开展了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环保工作巩固小流域污染源整治成果,重点加大沿河治污企业监管。2006年,共投入资金251万元,完成污染治理企业4家,出境断面水水质达到Ш类。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75.2%,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7.8分贝,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100%。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总体保持全市领先水平。2006年,全县人口出生率8.52‰,死亡率5.33‰,自然增长率3.19‰,计划生育率为91.02%,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2:93。开展计生“三结合”帮扶基地44个,帮扶户6706户,全县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对象61202人,制发“关爱女孩行动”爱心卡1730个;据公安部门年报统计,年末全县户籍人口76.61万人,比上年增加0.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87万人,非农业人口16.74万人。常住人口690235人。
城乡居民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据县地方经济调查队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514元,比上年增加1424元,增长23.4%,城镇恩格尔系数38.9%,城镇基尼系数0.2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91元,比上年增加283元,增长9.4%,农村恩格尔系数53.57%,农村基尼系数0.219。
城镇职工人数增加,工资水平有所提高。2006年末,全县共有在岗职工42832人,比上年增长0.3%,职工工资总额50128万元,增长16.3%;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11773元,增长15.2%。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60628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49249人(在职24311人,退休20904人);全县有各种社会福利机构24个,床位949张;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028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022人,农村传统救济99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