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农村发展 > 如何新农村建设

如何新农村建设

发布时间:2021-03-14 22:03:09

Ⅰ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广大农民群众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建设主体,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主体。党委、政府的努力,在于配置好公共资源,创造条件、营造环境,让农民群众用智慧的大脑去谋划新农村,用勤劳的双手去建设新家园。

反之,不管你有多少理由,不管你的理由多么动听,违背农民意愿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关键在把握好“尊重、引导、激励、支持”这八个字。

一是尊重。新农村建设说到底是农民群众自己的事,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让农民群众自己去做主。这些年,无论产业发展、新村建设,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各级党委、政府都坚持让农民群众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评判,最终让农民群众得实惠、说满意。比如,在开展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中,从申报到建设,都先由村支部、村委会组织民意调查,让每家每户充分发表意见,并且白纸黑字,看绝大多数农民愿不愿意干。这正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尺码。

二是引导。目前,农民群众的建设热情高涨,但热情容易盲目,必须切实加强引导。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注重教育引导,并且用农民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方式教育农民,让新思想、新知识在农民群众那里入脑入心,培育他们自立、合作、奋进的精神,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们要注重用规划去引导,强调规划先行,既编制总规、专规,还编制详规,讲究科学规范,照图施工。通过教育和规划,把农民群众的满腔热情引导到新农村建设上来,引导到农民自由全面的发展上来。

三是激励。当然,也要看到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受地理环境、二元体制、农耕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民相对保守,需要政府激励。对农民群众最有效的激励,莫过于制定并实施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政策措施。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建设美好新家园的积极性。在认真落实惠农政策的基础上,许多地方结合实际,研究新问题,拿出了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分类推进新村建设、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等新举措、新办法,实施效果越来越好。

四是支持。应当看到,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薄弱地区,农民群众的生活相对困难。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工业反哺、社会关注、政府支持。我们各级公务员要重视农村工作,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掌握实情,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给予农民以必要的支持。

同时,我们要积极引导金融单位在信贷资金投入上给予新农村建设必要的倾斜,动员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发挥优势积极献策、出力。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上,我们不应该做旁观者。

正是尊重、引导、激励和支持,有效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国新农村建设才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可以断言,只要坚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今后几年,我国新农村建设就一定会取得更加可喜的成就。

Ⅱ 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新阶段,是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新农村建设要实现既定目标,就必须发动多方面的力量,采取综合措施,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科学的规划,整体的协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 结合远景设计研究院多年新农村规划建设经验,新农村规划可按以下几点进行:
1、先规划后行动
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规划管理,杜绝违规建设。只有进行合理的农村建设规划,才能较好的控制农村的规模和发展方向,保证农村整洁、文明,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从实际情况出发,有的地方自然条件好,有的地方工业基础好,有的地方交通便利,有的地方文化底蕴深,有的地方经济比较发达,因此,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积极探索,确定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进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
3、利用自然人文资源,突出地域特色
根据村庄的整体风格、农民的生活习惯、传统文化、地形、地貌特点,确定具体的布局形式和建筑风格。利用能够反映地域特色的地方材料,保存并维护村庄中具有一定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传统建筑。
4、改善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的类型、规模、经营模式,要适应农村人口规模、结构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的选址、布局要科学、集中,既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达到改善条件的目的,又要节约资金,减轻负担。

Ⅲ 新农村规划怎样进行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新阶段,是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新农村建设要实现既定目标,就必须发动多方面的力量,采取综合措施,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科学的规划,整体的协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 结合远景设计研究院多年新农村规划建设经验,新农村规划可按以下几点进行:
1、先规划后行动
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规划管理,杜绝违规建设。只有进行合理的农村建设规划,才能较好的控制农村的规模和发展方向,保证农村整洁、文明,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从实际情况出发,有的地方自然条件好,有的地方工业基础好,有的地方交通便利,有的地方文化底蕴深,有的地方经济比较发达,因此,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积极探索,确定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进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
3、利用自然人文资源,突出地域特色
根据村庄的整体风格、农民的生活习惯、传统文化、地形、地貌特点,确定具体的布局形式和建筑风格。利用能够反映地域特色的地方材料,保存并维护村庄中具有一定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传统建筑。

Ⅳ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今后五年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自身活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我国农业的发展始终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任务。因此,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在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在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新农村建设必须伴随一系列体制创新,其中一大任务就是推进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今年是“十一五”时期的第一年,全国将全面免征农业税,这是国家、集体与农民三者利益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由此必然提出加快推进涉及面更广、层次更深的农村综合改革的任务。取消农业税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但也使农村原有的深层次矛盾凸显,并引发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如全部取消农业税后,如何遏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卷土重来,避免农民负担反弹;怎样从财力上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推动农村综合改革,是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的重点之一。中央已经明确,2006年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将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统筹推进农村金融等其他各项改革。同时,加大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力度。只有下决心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才能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要在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要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建设新农村,离不开新型的农民,良好的社会风貌,完善的村民自治机制。要通过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要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活跃农村健康的文体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措施,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使新一代农民有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发展基层民主,通过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正如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的那样:“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我们要在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在2006年以至未来五年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把握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权。

Ⅳ 新农村,建设,农村如何发展。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客观分析地区的现状,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 务。要按照村庄总体规划,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1)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加大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的改造、河流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
(2)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要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要广开资金渠道,采取向上级争取、利用“一事一议”筹集、能人大户捐助等多种形式,切实解决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3)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要做好农村改水工作,优先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四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3、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1)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抓好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要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注意调动和保护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2)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 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3)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4、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要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要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 增长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使外出务工农民的付出能够得到合理回报。

Ⅵ 新农村应该如何建设

官方的发言已经被楼上说了。如果真的如楼上说的,那倒是一件好事。问题是会不会按照这些程式来。
确实,新农村建设全国各地都在试点,但是每个地方的zhengfu有每个地方的对策。比如我们那边的某个乡镇的做法是,找几个2b代表签名,然后就说绝大多数同意。其实这几个2b都是家里是破房子,没翻建的。要是拆迁肯定占便宜啊。房子无论好坏平房的每家6万,楼房的两层的万。然而如今有几家没建新房的呢?6万,8万哪里够?都是些想政绩的脑子装了shi的人想出的办法。
国务院明文规定,搬迁要先安置,后拆迁,根本没做到。为这事,我们那儿前几年都闹出人命了。
和房地产开发性质应该一样的,你拥有的也就是最多70年的产权。地基不再是你的财产了。房子的规划是zhengfu相关部门呗,你以为还要征求你的意见啊?
就是城镇化,设小区。你可以不同意啊。但是,不同意不代表你就一定能胜利啊,前几天你没看到车轮下血淋淋的事实啊?万一走正规途径没办法了,就从了吧,犯不上搭上性命。

Ⅶ 如何展开新农村建设工作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客观分析地区的现状,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 务。要按照村庄总体规划,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1)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加大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的改造、河流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2)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要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要广开资金渠道,采取向上级争取、利用“一事一议”筹集、能人大户捐助等多种形式,切实解决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3)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要做好农村改水工作,优先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四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3、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Ⅷ 如何建设好新农村

如何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提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内容,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需要社会多方主体的参与。一、政府主导作用1、抓好规划,本着方便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因地制宜,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等方面编制规划,突出农村特色,做到新农村规划与生产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相统一,不是单一的村庄建设规划。2、抓好投资,对各项纸农政策要研究透,争取够,使用足,更多的把投资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中去,加强资金的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应采用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如:以物代资、以奖代补的方式。政府根据规划发放一包水泥,群众必须用一车沙石,两个工作日进行配套,让群众见到上面政策真实性,思想也随之积极起来,这样政府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克服了群众对政府的观望怀疑态度,加快了建设的步伐。3、重点扶持,新农村建设中,各村基层组织积极性不一样,应把重点项目和资金放在力度强大的村,让想干事的村委有事干,形成村班子与项目建设的联合效应,建成高质量项目建设的示范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如:卢村石峻村支部,大力的实施项目建设,计划修建8公里村级道路,彻底的解决群众出行难,经济发展受制约的问题,短短两月既07年2月底,收群众集资款30万元,为整条“同——田路”争取“村村通”建设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其它的兄弟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象这样班子活力强,工作作风正,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应得到重点扶持。4、政府领导联系及帮扶单位帮扶制度真正落实,领导干部及帮扶单位要抓好联系点发展这一要务,尽心尽力,立足联系村区位特点,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立清思路,寻求符合村情的发展路子,解决联系村在项目建设缺资金,缺技术的难题,尽力的给予协调扶持,做到联系帮扶“见人见物”。5、加大对党员干部、农民的培训力度,政府的基层组织要搞好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提高他们带动群众致富能力,也要搞好对广大群众的教育培训,搞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广泛普及农村实用技术和文化知识,大力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农民主体的表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他们是受益者,又是建设者。1、充分发挥好,调动好,保护好广大农民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把建设新农村的热切期望转化为实际行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家园。2、鼓励农民创业,不断激发农民干事创业的巨大潜力,大力倡导崇尚创业,自主创业的精神,拓宽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3、还权于民,在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中让农民自己成立农民理事会,理事会在村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营造干群的和谐关系,能解决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减轻村委的工作压力。4、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新型的经济组织,把农民和市场联系在一起,使农民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经济组织(协会)抵御市场竞争风险的能力。三、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1、要做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发动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新的事业,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坚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的原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充分认识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依靠力量,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联系、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有责任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发动工作。要积极营造浓厚氛围,采取张贴标语、标牌、召开会议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使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产生浓厚的兴趣。2、要做新农村建设的组织指导者。建设新农村任重道远,基层党组织必须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认真做好规划,认真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建立一整套长效的工作机制,使整个新农村建设过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3、要做新农村建设的引导者。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基层组织发挥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引导作用,抓品牌,拓市场,建协会,注重科技,强化技能,提高素质。四、社会各界力量,建设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须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要采取多种有效方式,积极向农村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支持农业,服务农民。

阅读全文

与如何新农村建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