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前景如何答案要长越好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前景:尽快向商业银行专制。
如果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商业银行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做工作:
一、股权明晰,由于它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所以在产权上向来是纠缠不清的。
二、资产质量。要想成为一家商业银行必须按照世界通行的《巴塞尔协议》来执行,例如资本充足率一项8%,全国的信用社基本都达不到。呆坏账问题、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问题等这些对于信用社来说都是很头疼的事,如果在现有的状况下信用社都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来要求,全国80%信用社要倒闭。
三、人员素质问题。由于信用社一直是定位于农村,所以他们认为人员的素质并不重要,从而导致员工的现状是不部分是关系和子弟,员工队伍是标准的探亲结婚的产物。
综上所述,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如果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道路来走,还是有希望的也是很前途的,但是,向现代商业银行过渡还是一段很长的道路需要走。
1、从管理和业务发展上,农村信用社管理比较简单落后,业务比较单一,风险比较大。总之,人才缺乏,管理落后。
2、从竞争力上看,农村信用社在大范围内不具有优势,但是在区域内却具有绝对的优势:1)大的商业银行一般只在县级甚至市级以上城市开办业务;2)由于是本土银行,更能获得储户的信赖,资金来源有保证。
3、从前景来看,农村信用社会逐步向农村信用社合作社发展,逐渐走向联合,与农村信用社的区域优势结合,在更大范围内发展。
因此,很多农村信用社表面看起来不怎么样,但是却很有钱,员工待遇非常高。
2. 农村信用社如何发展
你的这个问题好广,你具体想问什么呀,你是说信用社将来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还是问,如果你进了信用社有没有前途呀
3. 农村信用社前景
我今年在信用社上班5年了,我爸爸在这里面待了30多年了, 我觉得不错,很有前途,虽然我们在内管容理上(最早村农行分出来,之后交给人行监管,然后又交给银监上监管,之后又交回省政府,像个没人要的小孩一样),正因为这样,所以发展比较慢,但是近几年,国家在政策上的扶持(票据置换)力度很大,加上我们相继开通综合网络业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银行卡、网银、电话银行、充值业务等等。。。。 在对农民服务的问题上,我们表面上很吃亏,比如说退耕还林资金,抵保、粮食直补资金,因为农民生活的关系,所以在我们加班加点上好存折之后,农民第一时间又从存折里面取出来。表面上到头来我们没得到多少存款,并且付出大量的劳力和存折等等, 但是,这就是我们能长久扎根农村的根本原因,这对一个企业来讲,是什么?? 我想不用我说,您也会知道, 农村信用社,在中国的农业大国来说,将会越发展越好。 最近几年,有好多专业银行也想进军农村,邮政是最好的例子。 但是以我个人的观点,想根农村信用社挣这片阵地,将会输的很惨。。。。
4. 农村信用社现状、问题、原因
农村信用社现状:硬件设施滞后、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手段跟不上、员工收入低、经营环境不利于信用社发展。
问题:
1、硬件设施:电子网络平台建设,国有极大银行、邮政部门早已实现全国联网,刷卡消费,信用社至今都局限于办理传统业务存、贷、结算。
2、人员素质:人员大部分是家属、子弟有裙带关系的人,造成业务素质偏低,人事关系复杂,有能耐的不一定受重视,有关系的一定是好岗位。
3、员工收入:干不干一样拿工资,干多干少不区别,很难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跟谈不上创新进取啦!
4、经营环境:信用社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信用社处于农村前沿阵地受当地经济状况、信用观念等制约。
5. 请介绍一下农村信用社的概况
目前,农村信用社经营困难、效益低下、亏损面大。究其原因,除了金融体制等外部条件的制约之外,财务管理工作没有规范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何加强农村信用社的财务管理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从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的现状来看,其正处在从传统的财务管理向现代财务管理转型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依法稳健经营,建立了科学的财务管理分析指标。农村信用社引进开发了一些现代化管理手段,通过建立“存贷款业务统计分析表”、“经营指标考核情况表”、“营业费用情况表”、“财务收支分析表”等一系列财务报表,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计算、分析、预测和决策,对信用社筹资管理和资金运用起到了有效的调节和引导作用。其中,固定资产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保证了农村信用社的固定资产保持在上级主管部门控制的指标之内,有效控制了固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引进的综合费用率管理将费用与财务收入挂钩,费用额较有弹性,较之不管信用社是盈是亏、财务收入是多是少的“费用定额管理”更灵活、有效。
2.以财务决策为中心的现代财务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财务管理仍然属于以计划为中心的传统管理。目前,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主要围绕存贷款、财务收支、利润三个方面的计划展开,侧重于事后核算,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很少涉及。即使涉及,也往往由于缺乏科学的方法,造成计算结果与实际误差太大,因而不能追踪千变万化的实际业务发展情况,达不到动态管理的目的。而且,数量指标分析运用相对较少,主要是针对人民银行监管办下达的五项指标进行考核,尤其是费用支出的考核指标单一,仅有“综合费用率”一项。虽然它比费用定额管理前进了一步,但仍不够科学。
3.内部财务管理不严格,体现为有章不循、违章不纠、管理松懈。这主要表现在对《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实施办法》执行不到位上。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对抵贷资产处理不当。近年来,随着经营业务不断扩大,借款人或担保人因无力以货币资金偿还贷款而以资产抵偿贷款本息的情况大量增加,农村信用社由此取得的抵贷资产也就增多。农村信用社在取得抵贷资产时,往往账务处理不当,使“待处理抵贷资产”科目成为农村信用社转移不良贷款的“避风港”。《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实施办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信用社取得的不能当即变现的抵贷资产,应根据其计价价值的大小,冲减贷款本金与应收利息。其中,冲减贷款本息不足的,不足部分作为呆账或坏账按规定进行核销;冲减贷款本息有结余的,结余部分暂作为信用社的负债,待抵贷资产变现后再按借贷双方事前签定的合同或协议的有关约定,作为信用社的当期收入或退还借款人。”但在实际工作中,信用社在取得抵贷资产时,都是以本金全额计入“待处理抵贷资产”科目,而没有把不足以抵偿本金部分冲减贷款呆账准备金、所欠利息部分冲减坏账准备金。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抵贷资产名不符实,价值相差甚远,使当前利润反映不真实,增加了信用社的税费开支,形成了信用社新的风险源。
二、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问题的成因
1.观念滞后,未能建立起以利润为目标的财务管理机制。时至今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还没有确立,我国农村信用社也是如此。勤俭办社的思想较为淡漠,铺张浪费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使本来就很困难的信用社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同时,目前信用社的职工绝大多数是农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子弟兵”,受传统观念影响,人员只能进不能出,不论盈亏,工资比照农行执行,奖金福利攀比商业银行,这种状况大大降低了信用社的活力。
2.农村信用社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农村信用社现行财务制度亟待改进与创新之处有:第一,农村信用社职工教育经费计提,管理办法的改革与创新;第二,农村信用社业务宣传费计提比例欠合理;第三,由于农村信用社机构数量较多,粗放经营,占用了大量不生息资产,并且这些不生息资产大部分是信贷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盈利水平的提高。
3.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信用社的会计信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附注提供的信息)披露结构的不完备,使得财务制度或多或少地存在缺陷。会萍喽饺鲜恫坏轿唬
6. 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发展概况
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的金融纽带。安徽省的农村信用社始建于1951年。50多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立足农业、面向农村、服务农民,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截止2004年12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系统共有独立核算的法人机构1802个,其中:独立核算的县级联社83个;员工3万多人。实现各项收入38.08亿元,比上年增长27.05%;有1644个社实现盈余3.84亿元,增加2.44亿元,118个社亏损,比上年减少210个,亏损面为6.7%,亏损额8893万元,比上年减亏9349万元;年末不良贷款余额148.9亿元,占比29%。全年增资扩股8.63亿元,股本金总额19.17亿元,资本充足率1.66%,比上年提高4.72个百分点。
多年来,我省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经历几次变动,1996年与农业银行脱钩后,由人民银行管理,2003年又划归银行业监管机构管理。
2004年8月,国务院将我省列为全国21个扩大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省份之一。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是:一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区别各类情况,确定不同的产权形式;二是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将信用社交由地方政府负责。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全省农村信用社将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把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支农力度作为首要目标,改革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转换经营机制,规范经营管理,加强风险控制,提高资产质量,真正成为服务“三农”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04]66号)精神,结合我省农村经济和农村信用社实际,省政府制定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确定了我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近三年的目标:一是2004年底前建立省级政府依法管理、市县政府协助管理、农村信用社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二是完成3个农村合作银行和66个统一法人县级信用联社的组织形式改革任务。三是扩大全省农村信用社经营规模,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争取到2007年,各项存款余额由2003年末的597.1亿元增加到98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由2003年末的424.2亿元增加到730亿元。四是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明显改善,经营实力不断壮大。2005—2007年不良贷款比例分别控制在25.2%、21.7%、18.5%;2004年底资本充足率计划为2%,2005—2007年分别达到4%、6%、8%。五是改革用人机制和收入分配制度。六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防范管理风险、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我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远期目标: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7. 农村信用社前五年快速发展的现状如何处理好质量规模效益协调匹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施行,为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市各级农机管理部门顺应形势,因势利导,大胆探索,创新服务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从而推动农机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顺应“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要求,着力提高农机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农机规模化作业与小农户分散经营的矛盾。近年来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其优势和作用愈加明显:1、有利于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粮食生产成本,调动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生产安全。2、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城乡统筹发展。3、有利于机械化全程作业服务,较好地解决土地承包到户分散经营与产业化经营的矛盾,提高耕地利用率,制止季节性抛荒。4、有利于提高农机户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机作业市场的竞争力。5、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6、有利于新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和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 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能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程度,而且能提高我市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农民种粮的效益和积极性,是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之一,应该大力发展、积极扶持,以推动我市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一、郑州市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概况 通过调查发现,农机服务产业借《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东风进一步壮大,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不断涌现,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快推进,有规模、有水平、有效益的农机大户蓬勃发展。全市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户总数达到16万个,组建农机合作社64个,其中注册44个,农机大户458户,农机资产在3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20个,并涌现出中牟大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新郑好帮手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密牛店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这些专业服务组织逐步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日渐完善,三大领城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达17.8万人。 农机合作社的创建,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效整合资金,提高机具利用率,推广新机具、新技术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完善,在农业生产及自然灾害恢复建设中已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二、发展农机合作社的主要措施 1、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在发展农机合作社上,农机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2006年以来,共争取配套资金100余万元。农机管理部门争取各类项目资金50万元,优先用于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2、在投入机制上实施多元化: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财政补贴政策;二是逐年加大对新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扶持比例;三是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村集体部门利用资金入股、技术入股、机具入股等方式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 3、不断优化农机合作社发展环境。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农机合作社在工商登记、金融信贷、税收减免、用地安排等方面提供优惠和便利。对凡符合条件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律准予工商注册登记,开辟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绿色通道。积极协调农村信用社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农机合作社贷款,解决合作社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帮助合作社积极争取机具库房等用地安排,对合作社建造机具库房、购置机具维修检测设备和农机信息网络设备给予多方面支持。 三、农机合作社发挥的作用 农机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融资广泛,经营形式灵活,既扩大和延伸了单机作业经营范围和生产服务规模,又克服了一家一户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实践证明,它是加快农机化发展速度、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的最有效途径。 1、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农机合作社通过采用大机械、标准化作业,基本上实现了作物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使作物产量明显增加。如新密市牛店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全镇3万亩耕地农机化作业任务,进行大机械连片作业和管理,平均亩产比周边非大机械作业地块增产40公斤。 2、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农机合作社采用科技含量高的大机械连片作业,打破犁底层,建立“土壤水库”,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形成科学合理的土壤物理结构,抗旱排涝能力显著增强。尤其是今年遭遇严重干旱,深松整地的作用十分明显,大机械整地的作物普遍长势好,而且经过农机合作社大型机械化作业后,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作物残茬、落叶和有机肥,培肥了肥力,土地疏松,易于铲趟。深松的地块春季冷气散发快,年可增加有效积温200℃左右,促进作物早熟,提高作物品质,有效减少了第二年病、虫、草害的发生。 去冬今春以来,我国北方冬麦区遭遇了5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据农业部农情调度,2月7日旱情最严重的时候,河南、安徽、山东等8个小麦主产省区小麦受旱面积最高曾经超过1.6亿亩,也就是说全国近一半面积的小麦遭受旱灾,河南省截止2月6日小麦受旱面积已占到小麦播种面积的56%。郑州小麦受旱面积达182万亩,占麦播面积的68.3%。其中,严重受旱74.1万亩。同时,西部山区13.34万人、2.6万头大牲畜已出现吃水困难局面。针对严重旱情郑州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前备足了抗旱浇麦用的油料、灌溉机械零部件,积极组织本社社员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农户抗旱浇麦,截止2月26日全市共出动拖拉机3.8万台,浇灌机械6.42万台,发电机100多台,检修机具10.1万台(套),累计浇麦264.8万亩,其中浇两遍90.7万亩,占水浇地面积的53.7%,中耕173.1万亩,大大缓解了旱情。同时还帮助和指导农机户保养、调试和检修各类机具10.1万台套,提高抗旱浇麦的进度。 3、推动了土地连片作业和规模经营:农机合作社在农业生产经营中,以农业机械使用为主线,促进了农业生产、加工、运销等多领域实现了现代装备的应用,较好地参与并处理了机具配置、作业环节合并、农机维护保养和机库场地道路配套设施建设以及从业人员技术培训等问题,使农业机械应用领域、农村劳动力分工分业进一步增强,带动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与合理流转。如新密市郭岗鸿运农机合作社通过包租农民土地进行规模作业,取得了效果显著,2008年经营收入达20万元。据统计,通过农机合作社的带动,2008年入社机车收效2.8万元,比入社前增收1万元。 4、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机合作社的发展解放了大批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大部分青壮年农民,通过技能培训后外出务工,不但增长了技能本领,也增加了自身的收入。 5、提高了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和作业标准:农机合作社的组建,既降低了作业成本,又改善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激发和带动了农机户的发展热潮。2008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455万千瓦,保持年增长2%的幅度,郑州市目前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7% ,不但高于全省平均值,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通过使用大马力配套农业机械,全市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全面提高,很多作业项目都能实现标准化,特别是收获和保护性耕作作业实现了新突破,达到了新标准。 四、农机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 1、大机械与小地块矛盾突出。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家一户小块经营给广大农民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险”和“就业保险”,广大农民形成了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思想。而且国家不断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农民“惜地、恋地”情结日益严重,一家一户小块经营的现状短时间内很难扭转,大机械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收益不高,严重制约了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步伐。 2、农机合作社的数量少、农机品种单一。我市现有耕地438.1万亩,全市有农机合作社64个,如果农机合作社都满负荷运转也只能经营70万亩耕地,覆盖范围占全市耕地的1/6。而且现有的合作社农机具品种单一,多为土地旋耕机、播种机、深翻机械,用于青贮玉米、薯类收获的大型农机具还很少,远远不能适应综合作业和标准化生产的需要。 3、农机合作社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在全市的农机合作社中。严格按照合作社章程经营的不多,在管理、生产、作业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4、资金投入不足。当前,广大农民对发展农机合作社、实现大农机作业的优势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是由于组建农机合作社需要资金的比例较大,农民手中持币量严重不足,金融部门放贷资金有限,而且周期短,严重制约了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 五、农机合作社今后发展的主要任务 1、集约经营土地,促进全市农机合作社规模发展:合理集约经营土地、实行土地连片种植,是推进农机合作社规模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要走股份合作道路,鼓励农民以资金、土地、农机具等要素入股进社,或者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实行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通过对土地的重组、规划和平整,扩大土地规模面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解决小地块与大农机的矛盾;二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用足、用好补贴资金,配齐配足相应的匹配资金,促进农民连片种植,扩大规模经营。特别是今年,要进一步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方式,确保全市土地规模经营地块落到实处并取得效益;三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挖掘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空间,加大组织化转移力度,使大部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同时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中的行为,加快土地现代化经营步伐,为农机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加强规范管理,促进全市农机合作社规范发展。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是当前推动农机合作社发展的重要途径。一要健全制度,规范运作:促进农机合作社在章程制定、股金设置、工商登记、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盈余分配等方面加以规范。二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认真总结各地经验,在集体经济较好、班子较强的地方,可以走连片整地、统种分管、统分结合的路子;在农民市场经济意识较强的地方,可以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将承包田作为股份投到农机合作社统一经营,按股分红,走股份合作的路子;在其他产业发展较好的地方,可以走分工分业,耕地实行统种、统管、统收,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在土地流转较快的地方,可以自办家庭农场,走自耕与代耕相结合、专业化服务的路子。三要跟踪服务,强化监督:充分利用农机部门的技术优势,加强农机合作社机具和场、库、棚等折旧提取和管理,加强社员的技术培训,切实为农机合作社排忧解难,帮助解决农机服务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纠纷。要实行严格的“三级”监管机制,建立良好规范的运行机制和奖惩机制,提高农机合作社经营效率和质量,确保农机合作社健康发展。 3、改善外部环境,促进全市农机合作社健康发展。当前我市农机合作社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加强内部运营管理的同时,还要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一要制定政策,加强扶持:要制定扶持农机合作社发展政策,在资金匹配、购机补贴等方面加以扶持。对农机合作社优先培训管理、经营人才,优先投放发展农机化的相关项目,优先帮助农机合作社解决贷款和生产资金,切实提高农机合作社的投入实力;二要多方投入,提高效益:逐步建立以国家资金投入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融资参股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大力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农机合作社。既要鼓励合作社积极引进、试验、推广新技术、新机具,又要鼓励农机合作社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加强横向联系,实行异地合作,实现跨区域作业,努力拓展农机合作社获利空间;三要典型示范,总结推广:加强典型宣传,及时发现和总结基层农机合作社的新动态和新亮点,学习和推广各地的好做法、好经验,不断加快我市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步伐和发展水平。
8. 农村信用社合作社发展现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作为一直以农村市场为主阵地的农村信用社,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战略的高度做好农村市场的布局,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巩固和扩大农村阵地,真正实现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已成为当前农村信用社的首要任务。而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虽然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却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人力资源丰富,人才资源匮乏。大多数农信社的网点都有5人以上,但在从业人员当中,第一毕业院校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比却很少。同时,各营业网点一线人员年龄结构相对偏大,对新鲜事物的适应能力明显滞后,真正精业务、懂技术、高素质、富有开拓精神的人才屈指可数。
(二)网点资源丰富,网络资源不足。农信社作为地方金融的主力军,其网点布局往往以撒网式进行,一般每个乡镇都有一到两个网点,比较繁华的乡镇,网点数目则多达十多个。丰富的网点资源对网罗客户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由于农信社普遍存在服务手段落后、结算渠道不畅的弱点,且地区发展差异性大(如有的农信社已自主开发了卡业务,但也有的农信社仍停留在单机操作水平)等因素,规模性业务开发的网络资源极端缺乏。
(三)传统业务操作系统完善,新业务发展平台尚未建立。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农信社在传统的综合业务系统网络上与商业银行的差距已大为缩小。但涣散的经营机制使大规模业务开发缺乏统一的平台,各自为政的做法,往往增大了开发成本、增加了统一的难度、增大了地区的差异。
(四)人缘优势突出,优质客户资源不足。长期以来扎根农村,农信社与地方建立了深厚的人缘亲和力,培育起一支以广大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的客户群。但面对弱质产业的农业、弱势群体的农民,农信社现有客户群中,优质客户比重极低。
(五)当地信息来源丰富,同业信息共享存在壁垒。深厚的人缘、地缘优势,给农信社广泛收集地方信息提供了条件。但与同业间网络的等级差别,影响了农信社与同业之间的信息沟通,进而对拓展新业务的资源共享、风险防范等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六)竞争压力较小,创新动力不足。由于当前农信社在农村中的“垄断”优势,使农信社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从而形成一种自得情绪,严重影响了竞争意识、竞争氛围的形成。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开发。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必然要求在建设的初期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这个投入单纯依靠政府是不可能实现的。为此,国家通过行政杠杆及财税优惠等手段,干预、引导各方面的资金汇聚到农村市场。这些优惠政策包括:
(一)取消农业税。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议: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税负的减轻,从另一个方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逐步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投入。2005年12月29日,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三个高于”原则: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标志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三)以优惠财税政策引导各方资金流入农村市场。根据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各地相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个体经营户等出台了所得税收减免政策,并采取财政贴息、财政补贴银行贷款的方式,吸引工商企业和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同时,各地也开始积极探索建立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完善农村保险体制等,通过社会保险方式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减轻财政负担。
面对以上情况,农村信用社应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和良好环境,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巩固扩大农村市场,实现地方、农信、农民“三赢”。
为实现构筑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各级政府努力建设资金聚集的长效机制,逐步健全农村的信用环境和制度建设环境,不断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应充分把握好这有利时机,巩固和扩大自身在农村中的优势地位,通过外联内动,在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中实现自身综合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一)加强与外部的协调合作
1、加强银政合作。
农信社作为地方金融机构,决定了与地方政府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农信社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典型的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在对立上,由于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政府行政性指令放款给农信社造成了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农信社对政府管理行为终究带有怀疑和顾虑;其次,在统一上,无论是地方还是农信社,基于在农村中的共同目的和利益,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是存在共识的。因此农信社必须切实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与沟通,理顺情绪、理顺关系,努力实现与地方政府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1)促成各项优惠政策贯彻落实。中央已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对支农资金投入的优惠性政策指引。农信社应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促使各项优惠政策实施细则的制订,促成各项优惠政策的彻底贯彻落实,降低支农投入的运营成本,提高支农投入的风险防范系数,在获得优惠政策中实现自己的休养生息和壮大发展。
(2)争取对清收涉政不良贷款的支持。由于历史的原因,农信社不良资产中,很大一部分是涉政贷款。对这部分贷款,单纯依靠农信社的力量进行清收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农信社应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从减轻农信社历史包袱、扶持地方金融发展壮大及构筑地方诚信环境的角度出发,争取地方政府对清收工作的支持,利用一切可行的方式盘活不良贷款,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
(3)探索与财政支农资金的合作。随着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财政投入的不断增加,农信社可探索将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捆绑式结合运行的模式,一方面缓解自身的支农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可利用自身地处农村金融市场前沿,对“三农”情况熟悉,对当地农村的信用环境、经营情况、生产状况较为了解的优势,配合地方政府更好地发挥支农资金的作用,提高支农资金的效率。同时,通过与财政资金的合作,扩大农信社的影响,提升农信社的形象。
(4)及时反馈信息以引导政府调整政策方向。新农村建设是一场以农民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金融改革。政府部门以一系列的财税优惠政策引导各方资金流向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的增收。农信社要履行好社会人的义务,加强与政府的协调与沟通,利用自身在农村中的信息资源优势,及时收集政策落实情况的信息,反馈给政府部门,引导政府部门及时调整政策的方向,形成政策环境的良性互动发展,实现农村、农信、政府的三方共赢。
2、加强银银合作。
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农信社当前的服务水平与这些服务需求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农信社应在充分发挥自身网点资源、人力资源、地方信息资源等方面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资金优势,实现在国际金融、投资理财等业务上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以合作为导因、以学习为目的,切实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增强实力,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将合作转变为自为,扩大市场占有率。
3、加强银保合作。
农村保险业是一个成长中的市场,各种保险业务正处于由无到有、由有到全的局面。其各项业务的开展,既事关农民养老、意外伤害、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也涉及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遇到不可抗力因素时的保障。农信社与保险业的合作,一方面以保险对象的身份出现,积极参与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开发的农业险,保障自身的资金安全,降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成本;另一方面以保险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以拓展中间业务的形式,为保险公司代理开办各项保险业务,不断延伸服务领域。
(二)加快内部的改革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农信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自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农信社应切实抓住这个机会,苦练内功,加快发展。
1、明确定位。
农信社应清醒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牢牢把握“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的市场定位,合理制定远、近期经营目标。在目前情况下,首先应该是不求做大,但求做强,尽量实现业务精品化、市场最优化、利润最大化。在实现精、壮、强的目标后,逐步拓展业务范围、创新业务品种、扩张业务市场,达到巩固和扩大农村阵地的最终目的。
2、在发展中转换思想,理顺机制。
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对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机构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和实质性的进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信社应在农村改革中,理顺政府领导、行业管理和自主经营之间的关系;在商业化运作中,真正实现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对农信经营者的经营理念进行一次“大换脑”,促使农信社经营管理行为能真正与时俱进,与先进银行管理理念并轨。
3、加快构建业务平台,大力实施人才工程建设。
技术平台与人才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信社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要突破这个瓶颈,农信社一是要以前瞻性的思维和联动性的发展战略,以省联社为主导,构建一个全省乃至全国性的,高起点、现代化、多功能的金融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各项业务的拓展提供一个优秀的服务平台。二是要切实转变农信社“近亲繁殖”的进人、用人现状,做到“送一批人出去、进一批人进来、退一批人回去”。“送一批人出去”是把一批年纪较轻、思维活跃、敢创敢拼、学历层次较高的人送到专业院校进行再学习,让他们掌握最新的金融理念、了解最新的金融政策、熟悉最新的金融技术,与时俱进、开拓视野,把这批人培养成农信社的中坚力量;“进一批人进来”是按照农信社部门设置和业务发展需要,引进一批金融文秘人才、计算机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等,改善、优化农信社的人力资源机构。“退一批人回去”是让一批年龄偏大、知识层面偏低、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弱的职工提前退休,让新鲜血液可以补充进来。在这里要再提提“送一批人出去”,必须是把这批人以“脱产学习”或委托培训的方式送出去,但不宜以“交流”的方式送出去,因为随着各商业银行企业运作的强化,其对自身商业机密的保护性也加强,“交流”人员学习效能性将降至最低。在“退一批人回去”方面,也要做好对这批人的后续安置工作,尽量做到人心不乱,避免影响农信社凝聚力。
4、突出支持重点。
农村信用社要迅速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信贷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服务目标和方向,合理安排资金使用顺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一是推动农村传统产业实现规模经营。积极筹措资金,统筹安排使用顺序,优先对农业生产大户和有市场潜力的种植、养殖户给予重点资金扶持,支持种养业大户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二是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兼顾基地和农户,形成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大力支持特色产业和产品的基地建设。要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突出重点,主攻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四是大力支持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兴建集收购、销售、流通于一体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拓宽商品流通渠道,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对化肥、农药、农机和种子经营等服务体系的信贷支持,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