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
简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2. 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是什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制建设,主要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同时大力做好法律宣传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
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的觉悟和能力,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法进行,因此把保障农民利益和维护农民权利的相关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是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尽管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作了许多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还多有不完善之处而仍需大力加强,所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的法制教育与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认知。
3. 国家新农村建设的规定
国家支持新农村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做了相关规定:
农村耕地与建设用地征用与交易
2.1 《宪法》精神
按照新修订的《宪法》,我国的征地制度包括征用和征收。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征用或征收农民集体土地,并给予合理补偿。征用是在紧急情况下,国家强制性使用农民集体土地,并给予适当补偿。征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使用结束后应及时恢复土地使用条件并退还原土地所有者。无论是征收还是征用农民集体土地,都应当严格用于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服务、效益为社会共享的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以及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大经济发展项目。
2.2 我国目前村镇建设用地状况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专家徐雪林日前指出,目前我国村镇建设用地总量是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4.6倍,且用地布局散乱、分散无序,粗放利用现象严重。
徐雪林说,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高达16.4万平方公里,接近于河南省的总面积,人均用地185平方米,远远超过国家标准。因此,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集镇村庄发展规划,对农村利用不充分的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对进一步缓解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意义重大。
2.3 建立集体土地征购制度
非公益性项目用地不能启动国家征地权,对于那些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村建设规划的经营性项目用地,就有必要建立征购制度。所谓征购,就是土地征购主体受权,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范围内,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等价有偿的原则,以市场价格给农民补偿,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变更为国有土地。
征购的范围,主要是农村规划范围内的非公益性项目用地。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结合撤乡设镇、撤销乡村建制和“农转非”工作,将该地区的土地全部征购。如果该地区的全部土地由于征收、征购变为国有,或可称之为土地的“国有化”。这种“国有化”应完全是农民自愿的,不能带有任何强制性。撤销乡村建制的地方,原来的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成立集体资产的管理机构,例如改组为农工商集团,负责集体资产的经营,包括土地收益的管理和分配。原有的村委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则可以改组为街道办事处。
征购的主体应为城市政府,具体可由当地土地储备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实施。政府土地储备机构征购农村集体土地需要巨量的资金,资金来源可以通过投融资体制创新来解决。除了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外,可以考虑发行土地债券和信托基金。应允许农民购买债券和信托基金来参与土地一级开发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2.4 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一级市场
公益性项目用地国家可以采用征收手段,非公益性用地可以采用征购方式,那么还有一些非公益性的项目用地,如商业、旅游、娱乐、金融等经营性用地,农民集体不愿被征购怎么办呢?因此就有必要建立一个农村集体土地一级市场。实际上,小城镇一直存在着农村集体土地私下出让、出租的现象,这种非法的、地下的市场可称之为黑色、灰色或隐形的农村土地市场。
现行的土地市场模式是土地征收+国有土地一级市场。农村集体土地没有一级市场,农民集体不能将自己土地的使用权出让给用地单位。项目用地只能先由国家征收为国有,再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或租赁给用地单位。这种征收+国有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体制,给一些不法分子寻租创造了可乘之机。
因此,必须打破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体制,建立与国有土地一级市场相对应的集体土地一级市场,形成“城乡统一的土地一级市场”。在市场中的土地权利主体不仅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农民集体。所谓“城乡统一”,就是要消除城乡壁垒,城镇和农村的经营性用地,一律进入土地市场公开交易。“统一的市场”,主要是指交易政策法规一致、交易程序一致、交易信息互通,而不是说只有一个有形市场。相反,小城镇建设中涉及的农村集体土地由于地域广阔、区域分散、位置不动、区域经济的差异,交易地块小等特性,适宜建立区域分市场。目前各大城市都设有“土地交易市场”,主要从事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机,在城市的远郊区县设立土地交易分市场,作为农村集体土地交易的主要平台。
农民集体和农户除了可以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非农建设用地范围内,按照城镇建设规划规定的用途,通过土地交易市场出让土地使用权之外,还可以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经营性建设项目的合作开发,也可以由农民自行开发经营。
2.5产权确认的问题
无论是征地制度改革,还是产权交易制度改革、建立集体土地市场,其前提条件首先是要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明确集体土地产权代表。为此,需核发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土地使用权证,明确集体土地所有者代表、土地使用者,保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权益;二是量化土地资产,将土地资产量化到每一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真正体现农民个人的土地产权份额;三是明确农民住房的私有产权,颁发房屋产权证,显化农民对自己宅基地及住宅的财产处置权利和收益分配权利。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乡村旅游规划、休闲农业设计、新农村建设方面有很深入的研究。
4. 为什么现在提出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5. 建设新农村国家有什么政策
政策一:三权分置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深化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引导和促进资本向农村农业集中,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和农业产业的结构优化,促进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政策二:乡村振兴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状亟待解决,具体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逐年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明显,教育、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等方面。
政策三:粮改饲
粮改饲,是农业村业部开展的农业改革,主要引导种植全株青贮玉米,同时也因地制宜,在适合种优质牧草的地区推广牧草,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将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
(5)为新农村建设扩展阅读:
土地权属分为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两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指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及其居住生活的空间承载地,包括农村居住用地、农村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用地、村办及乡镇企业用地等。
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进入市场,与国有建设用地享有平等权益,有利于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土地价格,建立与城镇地价体系相衔接的集体建设用地地价体系,促进土地在竞争性使用中实现更合理的配置。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确定了依法依规、便民高效、因地制宜、急需优先和全面覆盖原则,即必须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推进;坚持将便民、利民、护民要求贯穿全过程,同时尽可能提高效率。
6. 新农村建设
永康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从永康市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市政府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永康市新农村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永康 新农村建设 现状分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全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的根本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项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句话有机联系,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县级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桥头堡,如何破题、如何规划、如何解决困境、如何真正的把中央的各项精神落到实处,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将就永康市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 永康市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
永康,古称丽州,中国五金之都,地处浙江中部,俗称“七山一水二分田”。全境1049平方公里,辖五镇四街道一开发区一风景区,置729个行政村,内含61个居(委会)民区,人口55万。从三国东吴赤乌八年(公元245年)置县,至今已有1750多年历史。1992年10月撤县设市。
在十一五规划中,永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农村新社区、农民素质、公共服务体系和城乡配套的制度建设”为五个重点,全面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乡高效生态农业转变、村落向农村新社区转变、农民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变的目标。永康市新农村建设始于2003年,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入手:
1、 农业生产发展方面。
提出了“调明区域特色、调大种养殖规模、调高科技含量、调整投资方向”的战略方向。通过增加农业产业投入力度、根据各乡镇特点对永康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同时市政府每年拨出200万元作为农业发展基金,主要用来奖励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村。
2、 实施村庄整治工程。
从村容村貌、环境卫生、道路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造,以达到溪水净化、道路硬化、路灯量化、环境绿化、卫生洁化的新农村形象。并制定相关的验收标准,目前永康市已有7个村庄被评为浙江省级小康示范村、11个金华市级小康示范村。在村庄整治投入方面,永康市2005年投入了4000万元、2006年预算为8000万元。
3、培养新型农民。
从2003年开始实施了农村劳动力免费培训工程,主要是通过对农民进行培训,增强农民素质、提高农民从业技能,从而达到农村农动力转移的目的。目前,永康市农村劳动力人口为28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为13.8万,永康市可用耕地面积为24万亩,根据规划市政府希望到2010年能从农业从业人口中转移出10万左右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方面,市政府每年投入都在逐步增加,03年投入60万元、04年120万、05年投入500万、06年投入600万元。同时,成立了27个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农民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学校和专业进行学习。另外,投资10万元建立了永康市农村劳动力数据库,把握永康市农村劳动力的具体动态。每年举办一到两期农村劳动力交流大会,鼓励企业招收本地劳动力,市政府还对招收本地劳动力的企业进行奖励。
4、进行基层组织制度建设。
为了加强村级组织在民主政治建设,2005年在村级组织中实施“三项制度建设”,即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通过制度建设达到巩固村级政权、壮大集体经济。
二、永康市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困境分析
在永康市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王上店村、高镇村等7个村以通过省里验收,被评为省级小康示范村),但在政策落实、措施实施、村庄整治、农民增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境。
1、 对新农村建设内涵的理解问题。
在政府管理层面上,乡镇一级特别是驻村干部中,有部分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并不到位。他们中很多人对于所驻村的基本情况并不了解,也没有认识到新农村建设对于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作用,只是停留在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层面上,更有甚者认为新农村建设不过是一场造势运动。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具体的认清作为与农民联系最紧密的基层干部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从如何增强与农民的联系与感情方面做好工作。认为新农村建设不过是农民自己的问题,搞好了对自己是一种政绩,搞不好就是农民自己的问题。这样导致市政府的一些政策、措施不能落实到位。其次,部分村领导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有些村长和支书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政府交代的政治任务,认为新农村建设不过是“建新房、刷大墙、大扫除”,把村容村貌搞好就可以了,认识停留在村庄整治层面上。没有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使农民增产、增收,真正达到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另外,部分村民思想观念也存在差距,没有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关系他们自身和子孙后代切身利益的问题,在村里实施村庄整治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抵触情绪和不配合行为,导致有些措施没法落实。
2、 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问题。
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大多数村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都产生了负债。毕竟政府的投入是有限的,有些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甚至没有,如何对这些村进行建设,如何加大这些村的投入力度,如何筹集必须的建设资金都成了各级管理者的必须思考的问题。
3、 资源制约问题。
永康市各乡镇的产业状态、自然地貌等资源情况各有不同,从而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制约。如土地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政策,有很多村在建办公用房、村民住房、道路硬化工程、绿化工程的时候,都没有土地可用。另外,有些村庄没有什么特色产业、特色农作物,依然依靠传统的农业耕种为主要收入,如何才能使他们真正实现增收?如何解决这些困难成了当前新农村建设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培训力度,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内涵
新农村建设,是中共中央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的一个战略目标。所以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是开局阶段的首要任务,只有准确把握其内涵才能更好的实施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因此,市委市政府一方面加强宣传发动工作,要在农村深入开展宣传工作。要开展多方式、多渠道、多载体的宣传工作,如通过电视广播、远程教育、组织社会主义新农村宣讲团等到农村对村民、村干部、驻村干部进行宣传。还可以通过对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使他们成为农村新农村建设宣传的主力军,对农民进行宣传,从而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精神深入人心,在农民中形成良好的新农村建设氛围。
同时,应加大培训力度。可以通过组织部、市委党校等相关机构,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训机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乡镇一级的驻村人员、村指导员以及村三委的干部。通过传达中央的精神和永康市各项规划与措施,使这些在新农村建设最前沿的人员对新农村建设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还可以组织他们到国内外一些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去考察,吸取建设新农村的方法和措施,这样可以对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起到启示作用。
新农村建设宣传发动必须要把握好的几个关键观念,首先新农村建设首要考虑的是农民增产增收, 多予少取,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其次,不能简单地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在农村盖新楼、起新房,否则只能劳民伤财,费力不讨好。另外,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需要不需要为基本出发点。
2、 新农村建设需要进行制度设计
首先,要大力加强村组织建设。村三委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施行者,是第一线的指挥员,新农村建设成败与否,很多时候由他们所决定。因此,要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村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使这些组织能真正帮助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三项制度”建设,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其次,建设新农村一定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制定好科学的规划。在规划过程中,要追求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要从自己的实际承受能力出发,不要盲目攀比;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地照搬照用其他地方的经验;要和农民进行充分协商,不能靠强迫命令;要引导和扶持,不要包办代替。永康市已在今年上半年基本完成了各村改造的规划图纸,但有些仍需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另外,要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责任制度。各级组织要根据永康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明确责任、细化工作、分工合作,以项目为载体,落实项目、资金人力、技术等要素,按目标任务限期完成。
3、扩大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
新农村建设资金问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瓶颈。在我们的调研中,王上店、儒家等建设资金,主要是通过村民自愿捐赠、市相关单位捐助、村里集体经济收入等。但是这些资金远远不够,如何扩大资金的来源渠道,各级政府应多想办法。其实在永康,农村集体财产出租和土地流转依然是村集体最大的收入,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让村集体可以拿部分土地到参加市场拍卖,所获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这也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同时,还应鼓励商业银行特别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增加贷款规模、给予更优惠的贷款政策等,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总之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要搞负债工程,增加农民的负担。
4、采取非均衡策略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
永康市5个乡镇、4个街道、一个风景区、一个开发区,各个辖区的经济规模、工业发展、农业状态各有不同。要充分认识各地区、各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开展新农村建设, 允许起点有差别、过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 提倡多样化,不搞一刀切。要立足乡村特点,突出行业特色,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和风俗,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在农业产业化上,目前永康市农业产业规划中已经初步形成石柱发展粮食和毛芋、芝英发展有机大米、唐先发展葡萄和蔬菜、花街发展小水果、市区发展第三产业的基本格局。但市政府仍需加大对农民的引导,对特色农产品的扶持力度,对农产品的科研投入。在村庄整治上各乡镇经济发展不一,各村的经济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应根据各自资源特点,允许一部分乡村通过逐步、逐项、逐年的解决关于绿化、洁化、道路硬化的问题,而不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的整治期限,不搞“千村一面”运动。而在劳动力转移培训上,还可以加大对工业不发达乡镇的倾斜力度,促使这些地方的农村劳动力得到更多的转移,以改善地方的经济状况。另外,市里应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为各村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形成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使得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可持续性,而不会因村班子的换届等原因而导致不能延续。
5、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目前农村农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各项技术技能等相对较弱。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农民培训,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永康市最近几年在逐步实施农村劳动力免费培训工程,投入力度也逐年加大。但是还要继续加强资金和人力投入,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基层负责人培训计划,造就一大批种养能手、经营能人和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带头人,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能人带领乡亲建设家乡;尤其要培养一大批忠诚于家乡事业、懂经营会管理、能够驾驭全局、为人正直办事公道的村干部。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的实施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和城市就业的能力和竞争力。真正实现向新型农民、现代化农民的转变。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全民参与的工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经过3年多的建设,永康市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切实的改善,得到了真正的实惠。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全体永康人民的努力下,通过“梯度推进、逐步实施、点面结合”的措施下,永康市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好图景。
参考文献:
[1]永康市统计局 200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4.
[2]永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4. [3]仇保兴.村庄整治是新农村建设长期的任务.城乡建设,2005.12.
[4]全国村庄整治工作会议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小城镇建设,2005.12.
更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题材参看博客:http://my.icxo.com/416503/
7. 关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一般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把祖国大地建设得无比美好,随着许多新农村建设改造工作的完成,农村的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仍然存在一些因素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 劳力缺失
现在农村的经济模式大多数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在家,年轻人出外打工,而且越有文化的年轻人,越是选择留在外面,好像无工不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有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还不足以提供足够多的岗位来满足年轻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农村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不足以让许多的年轻一代在农业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工作,所以,现阶段着力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2 重工轻农
农村的一个主要体现,就在于一个“农”字,农业为本的思想古已有之,现状则是严重的重工、商,轻农业。甚至,所谓的新农村改造,农村城镇化,更使人们逐步脱离土地,驱使劳动力思想上的对农业的轻视,加速务农人员的流失。
3 观念落后
在农村,由于农村的特性,人老后不能像城市职工一样,有退休金、保险等保障,只能靠儿女的孝心来维持老后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证生活的稳定及质量,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会养。
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事实无疑是一个隐形的强大的社会地雷。这些都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减慢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具体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好这些矛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7)为新农村建设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8. 新农村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内容介绍: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3)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4)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8)为新农村建设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
1.农村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农村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3.坚持对内进行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坚持开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外来的资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
4.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9. 求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十一五”时期,农业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过程中有很大优势,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要达到生产发展的目的,就要激活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首要的是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其次,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
非农产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也包含在“生产发展”的要求之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可以使农民在加工增值的过程中增加收入。在非农产业不发达的地区,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城市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也是“生产发展”的渠道之一。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就要对现行的一些政策措施进行清理,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
2.“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从宏观层面来讲,农民增收可以激发广大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使农民的需求成为一种有效需求,从而增强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
建设与改善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农民生活宽裕的条件之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水、电、道路、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需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目前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2∶1,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农村公共事业滞后的现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补贴,帮助农民建立起包括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同时假冒伪劣产品较多,这给农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专家指出,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形成现代流通方式下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3.“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近年来,虽然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的表现之一。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市中出现的人情淡漠等现象,在农村地区已经有出现的苗头;另一方面,传统的陋习在一些农村地区还广泛存在。一些地方攀比修造坟墓,甚至出现豪华的活人墓。这些都与新农村“乡风文明”的要求格格不入,亟待改变。
4.“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不能令人满意。“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是对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形象描述。农村的房舍、街道建设缺乏规划,浪费大量土地;通行条件差,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由于缺少硬件设施,加上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垃圾污染严重。另外,随着一些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工业污染问题凸显,亟待改变。因此,在新村镇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尊重农民意愿,在国家、社会力量的支持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二是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等,做一个长期规划,在规划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
5.“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从全国来看,各地具体情况差别比较大,但基本制度已经确立起来。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2006年我国已全面取消农业税,在“后农业税”时代,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管理民主”的要求之一。乡镇政府要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要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职责,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乡镇政府要对村民自治进行正确引导。另外,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服务群众这个中心,切实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耗费的精力经常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带动农民致富的积极性,因此,基层民主建设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很大的课题。
五、把握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走出四个误区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总体要求,走出“四个”误区。
1.拆旧建新的思想认识误区。不能简单地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解为就是村庄建设,那种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造房子建新村,修大路排店面的认识是片面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系统工程,涵盖到农村的各个领域和诸多方面,规划新村建设必须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
2.招商引资急功近利的误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是农民,而不是外商或企业家。要坚持基层组织民主决策,农民群众自愿的原则,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不能采取招商引资或以小团体组织以盈利为目的的拆旧造房建新,切勿搞企业发财、干部收益、百姓埋单的做法。
3.无资金搞建设慢慢来的误区。财力短缺使新农村建设面临难题,村干部压力加大。存在着“等观望”和“慢慢来”的思想。建设新农村需“破冰”前行,因地制宜,先抓筹划,先易后难,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目前要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农民群众急需且最盼解决的热点问题,一件件地抓好落实。
4.一哄而上搞运动的误区。建设新农村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尊重农民意愿,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新农村是与时俱进的,没有具体标准。因此,应避免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一哄而上搞运动。各村要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抓好村建规划,适宜旧村改造的就重点抓旧村改造,适宜新村建设的就抓新村建设,需要环境整治的就从“脏、乱、差”入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稳定推进建设新农村。
10. 新农村建设指的是什么
生产发展就是要打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没有生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用途不变。要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使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业物质技术条件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生活宽裕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农民生活宽裕是检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积极开拓农民外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切实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乡风文明就是要在农村形成健康文明的精神风貌
乡风文明建设要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建设为重点,制定规划,逐步推进。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开展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让农民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乡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依法管理宗教活动。要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不断发扬和光大,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男女平等、科学健康、遵纪守法等现代风尚得到倡导和培养,封建迷信、偷盗抢劫、打架斗殴、黄赌毒骗、违法乱纪等丑恶现象基本摈弃和消除。
村容整洁就是要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目前,我国农村有3万多个乡镇,68万多个村,2.5亿多农户。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状况任务艰巨,潜力很大,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新领域,是拉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加大对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村能源、改厨改厕等设施的投入,完善电力、广播、通讯、电讯、电力等配套实施建设,使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供水系统快捷卫生,电力设施安全齐备;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沟渠水塘、院落畜圈的整治,加强危旧房屋更新改造,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民居民宅,美观实用,节约土地。要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房舍排列有序,道路硬化清洁,垃圾集中处理,厕所卫生整洁,人畜合理分离,绿树环绕,空气清新。
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坚持党对农村的领导,坚持以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终出发点,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制度保障。要发展和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逐步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机制,教育引导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不断增强集体经济服务功能,积极发展“民管、民办、民受益”的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加大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