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根据财富之源简要分析经济学的启示
从8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针对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开始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特别增加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推动了"新经济"的形 成和发展。"新经济"的成果已在这两年的500强排名结构中体现出来。所谓"新经济"之说是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一期发表的一组文章中 提出的。"新经济"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场为基础,呈现低通胀、低失业的特点,并得到较长时间的持续增长。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运行呈现出许多 新的特点,最突出的是出现了这种"不伴随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的状况。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学者作为基本假设提出的。厉以宁说,“经济人假设或叫理性人假设。假定一个人是理性的,他的行为是理性行为,成本要最低化,效益最大化。消费者要得到最大的满足。”
但是几十年来,这一假设屡屡受到质疑,因为在大量的经济活动中,人们越来越发现,投资者经常是不理性的。厉以宁说,“为什么投资者有不理性的地方?凯恩斯讲过,因为人有动物的本能,所以有冲动、不理性的行为。”
行为经济学以心理学为依据,以大量实验结果为依据,证明人的投资、消费、储蓄都是非理性的,对主流经济学产生怀疑。但其实不只是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学派也在质疑“经济人假设”的前提,区别在于制度经济学是从基本方法论上否定主流经济学,而行为经济学强调的是对主流经济学的补充与修改。
“2002年,研究行为经济学的丹尼尔·卡恩曼和弗农·史密斯一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表明行为经济学获得了国际经济学界的认可,但不等于这一争论有了定论,争论并未停止。”
实际上,主流经济学家很早就认识到现实经常会悖离主流经济学的推理,意识到人的行为值得分析。比如饮酒,有人最终会戒掉,有人却始终不改,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环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人是复杂的,不能完全用经济学假设,应考虑其他问题。
B. 经济学中财富的五种形态是什么
经济学是研究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至于财富,我不太知道了…愿有帮助
C. 财富规律的经济学世界十部经典著作
1、亚当斯密(英国)《国富论》。斯密此书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他的劳动价值论,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效率之源的理论,“看不见的手”实体经济特性与性质自由主义理论,对后人博弈实体经济学的启发,对经济学的贡献堪比牛顿对物理学的贡献。
2、曹国正(新加坡)《博弈圣经》。独创了国正论、国正双赢理论和粒子行为论,是新加坡政府认定的一部,影响人类非物质文化的经济学高级学术著作,它的粒子基因的映射均衡和单方占优的博弈取胜理论,引起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自然哲学和博弈论界的极大关注。
3、大卫李嘉图(英国)《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第一卷)。李嘉图是伦敦交易所里成功的投机商人,又能在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不朽贡献。本书中他阐明的比较优势理论是现代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德国)《资本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人人耳熟能详,就其概述的经济学现象对改变世界的力量之大,入选了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5、瓦尔拉斯(法国)《纯粹经济学要义》。现代经济学的主观价值(效用)论、边际革命、经济学数理化的转向通过本书而系统化,熊彼特曾赞誉此书为,经济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6、费雪(美国)《利息理论》。此书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关于资本理论的研究,在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地方,他看见的是放弃当前消费而承担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所获得的报酬。
7、凯恩斯(英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奠基者,他最重要的贡献认为是个人理性通过自由性质与性质的竞争,自然产生社会理性,(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的核心,属于博弈实体特性)这一理论遭到质疑和批判的原因,是其在国家政治干预时缺失了博弈实体政治的理论引起的争议。
8、马歇尔(英国)《经济学原理》。马歇尔的最主要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被西方经济学界公认为划时代的著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该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新的古典学派,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
9、萨缪尔逊(美国)《经济学》。把一本教科书选为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也是发行量最大的经济学教科书,他在经济学知识的标准化、体系化方面做出的贡献,比当代任何一个人都多,就其入选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10、布坎南(美国)《同意的计算》。本书开创的“公共选择”理论,使宪政民主制可以用数理工具定量分析,定量运算,作为政治与经济制度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来源:美闻网-美国资讯第一门户
D. 国富论中和现代西方经济学中财富的定义分别是什么
人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可以对财富给出不同的定义。例如,有人出于个人版的享乐目的,把财富定义为个权人效用,用于研究满足个人主观偏好的方法;有人出于分析资源静态配置的需要,把财富定义为交换决定的价格,把一切暂时不稀缺的资源都不当做财富;有些财产多的人及其理论代表,为了在收入分配中永远处于有利地位,把经由人用自己的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的劳动产品财富和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财富等同起来,否定劳动产品财富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特殊意义;还有些人把自己对金钱财富的追求作为经济活动的最高目标,把人力只作为和机器原料一样的为了追求金钱财富必须贬损、别无用处的资本,无视人力对人所具有的直接财富意义。
E. 经济学原理 人有哪六种需求,财富有哪五种形态
人有六种需求:
1、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社交需求
4、尊重需求
5、自我实现的需求
6、超越自我的需求
财富有五种形态(其中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这三者构成生命资本):
1、人力资本
2、社会资本
3、自然资本
4、人造资本
5、金融资本
以马歇尔为核心而形成的新古典学派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是均衡价格论,而《经济学原理》正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他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是同时起作用的。
(5)财富经济学扩展阅读:
在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中,他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治经济学” 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 “经济学”。
马歇尔的经济学说集是19世纪上半叶至19世纪末经济学之大成,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马歇尔是剑桥大学教授,也是英国正统经济学界无可争辩的领袖。他于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的着作,在盎格鲁——撒克逊世界(英语国家)替换了古典经济学体系其供给与需求的概念,以及对个人效用观念的强调,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
F.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学原理简答题 什么是财富
经济学上,财富是指物品按价值计算的富裕程度,或对这些物品的控制和处理的状况。财富的概念包括货币、不动产、所有权。在许多国家,财富还包括对基础服务的享受,如医疗卫生,以及对农作物和家畜的拥有权。
在经济学上最早给财富下定义的是古希腊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色诺芬(Xenophon,约430~354BC.)。他在其著作《经济论》一书中写道: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他认为诸如马、羊、土地等有实际用处的东西才是财富。
G. 目前拥有财富最多的经济学家是哪位
一句“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以下简称“5个论”)把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推到了备受争议的处境。这之前,虽然也拥有一系列令人艳羡的履历和头衔,如哈佛大学博士、思想大师丹尼斯·贝尔(此人曾于1980年被美国评为健在的、对美国社会
H. 经济学中 “收入”与“财富”俩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没记得在哪见过财富的定义,在讲收入理论的时候,那个生命周期理论貌似提到了财富这个概念。
从经济上讲区别的话:收入是流量,财富是存量;另外,再举个例子,你种了个萝卜,卖了才能叫收入,不卖也能叫财富。
I. 经济学家都怎么看待“财富”这个词
每个人都在追求财富,但是很多人搞不懂什么是财富。
我们通常所说的具有价值的东西就称之为财富,实际上说到财富一般都会想到的是银行的存款,个人的房产,口袋的现金,拥有的土地。
但是,你也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知识就是资本,健康就是财富,信用就是本钱。其实,不论我们有没有意识到,我们也会把很多无形的资源当做财富。
那到底什么样的资源才算是财富,什么样的又不是呢?阳光是财富吗?毕竟有的人是见不到阳光的。美貌的财富吗?毕竟任何时代美女都是有竞争力的。
再进一步问,如果在城市的一套房产是财富,那么在农村的一套宅院是财富吗?而在深山之中唯一的一个茅草屋是财富吗?
同样,美貌也是财富,只不过这种财富很容易耗散。就是前面所说的,资源永远是稀缺的。抛开道德因素不谈,美女不论是在就业市场还是婚姻市场都有更高的议价能力。美女有更高的机会成本,所以对于收入和另一半要求自然较高。
财富是能够带来未来收入的资产,这当然会受到时代的影响,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一块土地在农村,可以用来种植作物或者饲养牲畜,这时候的机会成本是比较小的。但如果城市化到来,土地被征收,财富的价值会猛然增加。因为这种资源,未来的现金流会随城市化加快而剧增。
J. 经济学家是如何看待财富的:货币等于财富吗
公元前四五世纪,古希腊有位历史学家叫色诺芬,他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以记录希腊历史和苏格拉底语录著称于世。
1928年,美国经济学家阿林?杨格在就任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经济科学与统计学分部主席一职发表的就职演说《报收递增与经济进步》中,对斯密定理做了深入发展,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上述问题。
杨格的观点是“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分工,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就存在于上述条件之中”,这就是著名的“斯密-杨格定理”。
杨格的结论简单又符合事实:如果市场只需要一辆车,定然不值得新建一个轮胎厂、玻璃厂、塑料厂、木材厂、皮革厂、组装厂等分工生产,然而如果是100万辆汽车,分工生产更具效率和福利。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斯密-杨格定理似乎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反复论证之中。其实不然,杨格引入了报酬递增的逻辑,解释分工经济中出现报酬递增导致规模经济。他认为,分工既是经济进步的原因又是其结果,这个因果累积的过程体现出的就是报酬递增机制。
实际上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一章《论分工》中就已经提出了报酬递增的逻辑,“其中技术变迁以分工加速知识积累的形成,成为报酬递增永不枯竭的源泉”。
不过,古典经济学家发现,亚当?斯密强调分工加速知识积累引发的报酬递增,必然导致垄断的出现,这一动态理论与静态的自由竞争均衡自相矛盾。简而言之,就是自由竞争导致垄断。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悖论”。
现实中,存在知识积累引发报酬递增和规模效应的行业,都容易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例如铁路、电信、自来水、石油、操作系统、互联网、飞机制造等都具有规模效应,也称网络效应,最终走向垄断。
马歇尔认为,内部经济的差异瓦解竞争均衡导致垄断,但是外部经济决定了整个产业的规模。因此,外部经济的自然增长成为报酬递增的唯一源泉。
杨格借助了马歇尔关于内外部经济的分析,认为“某一产业的增长率是以其他产业的增长率为条件的”。外部经济哪里来的?什么因素导致报酬递增?杨格认为,“其中最有力的因素可能是新自然资源及其应用的发现,科学知识的增加”。所以,斯密-杨格定理揭示了一个经济增长的规律,即是一个报酬递增的动态累积过程。
在经济学历史上,杨格这篇文章价值非常之大,杨格自己将其视为“在全部经济学文献中是最有阐述力并富有成果的基本原理之一”。 然而,这篇文章被埋没了50年之久,无人问津。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也感到奇怪:“令人不解的是在杨格精辟的文章之后,经济学界竞对这个问题长期保持沉默。”
这里应该有两个原因:马歇尔对“斯密定律”的两难解释不够充分,报酬递增导致的垄断问题是新旧古典主义的禁区。还有一个原因是,强大的边际主义长期占据经济学主流地位。
边际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这两个学派都擅长数学分析,以经济模式来论述经济运行的完美均衡。虽然新古典主义也构建了资本、劳动、土地、技术在内的经济要素模型,但是出于对均衡性的绝对崇拜,经济学家很难接受包括来自资本、技术冲击带来的生产力变革这一理念。实际上,边际主义的“边际”概念更好解释报酬递增和规模效应,但是边际主义对边际递减规律的教条式推崇,边际递减规律与斯密-杨格定理的报酬递增格格不入,断然不会接受规模递增的经济增长逻辑。
期间,虽有杨格、马歇尔零星的闪光,但是经济增长这一主题被埋没在两大学派强大的学术论证之下长达一百多年。如此,人类浪费了发现经济增长密码的机会,当“知识累积”、“技术变迁”再次进入经济学家的视野时,已经是《国富论》发表200年以后的事情了。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