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经济学消息报

经济学消息报

发布时间:2020-11-25 10:46:05

『壹』 浙江工商大学产业经济学研究生怎么样,请知情的说说吧,谢谢啦~

浙江工商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点聚集了一大批在产业经济学和经济理论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和海外归国人才,重点培养从事产业理论与政策、产业结构与投资、流通产业与政策等方向的高级人才。本硕士点是浙江省重点建设学科,现有教授12人,博士和在读博士教师22人。近几年来,学院教师已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中国农村经济》、《金融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20多部。同时,学院骨干教师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项目30多项,获省部级奖10多项。
本硕士点设以下个研究方向:
1、区域发展产业政策:培养从事区域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的产业发展政策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
2、产业发展与金融投资:培养金融投资与产业发展、金融投资与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与分析的高级人才。
3、产业结构与投资流向:培养从事投资流向、产业结构变化规律方面的研究和分析的高级人才。
4、流通产业与政策管理:培养从事流通理论和大型超市、连锁经营、物资配送等流通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和分析的高级人才。
何大安,男,1957年生,安徽省安庆市人。1984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经济法律学院,1988年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1988至2002年曾任教于浙江财经学院,现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浙江省社区学会常务副会长,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何大安致力于投资运行机理、产业组织、政府产业规制、商贸流通、理性行为及其决策等方向的研究。曾在中国享有盛誉的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的《当代经济学文库》独立出版专著2部,在较高品味的学术性刊物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其中,独立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论文3篇,独立在《经济研究》上发表论文5篇。在学术界提出过"投资流向与产业结构调整共异向"、"投资流向陷阱"、"投资流向与结构调整、结构升级的关联层面"、"投资传导循环"、"有限理性的实现程度"、"理性选择向非理性选择转化"等概念。接受过《光明日报》之《名家访谈》栏目的专访,接受过《学术月刊》中青年经济专家栏目的教授访谈。浙江省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二等奖、二等奖、一等奖获得者;获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共5项;其中,2002年、2003年度浙江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连续获得者。
何大安教授在投资运行机理和理性、非理性决策等研究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张旭昆,男,汉族,1953年1月生于浙江杭州。1982年2月本科毕业于杭州大学经济系。现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主要论著:

2000——2006主要科研成果

2000
“关于‘入世’对我国企业影响的几点浅见” 《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1期。

萧山日报2000年2月16日全文转载。

“用多层市场模型分析当前粮食购销体制”宋华盛,张旭昆《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2

期。

“股利政策与融资的相互影响”宋华盛,张旭昆《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3期。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养成—兼论政府在道德养成中的作用”陈福清,张旭昆《浙江

学刊》2000年3期。

转载沈立江 万斌 主编《百名专家话诚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义乌杯’WTO与信用——苏浙沪百名专家华诚信”理论研讨会论文一等奖。

“多层市场模型:用交易费用解释商人和商业的作用” 张旭昆,郑少贞《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6期。

《云南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饶远 丛湖平 张云钢 张旭昆 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12。

云南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2002,8)。

2001
“经济人、理性人假设的辨析”《浙江学刊》2001年2期。

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1年8期全文转载。

“关于制度演化分析及其方法(节选)”《杭州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2期。

“制度的需求”《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7期。

《思想市场论——分析知识产品演化的一个模式:以经济学为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消费的闲暇时间约束模型与假日经济现象”张旭昆,徐俊《经济评论》2001年第5期。

“制度演化分析的历史回顾”《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9期。

“制度与行为”《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2年2期全文转载。

2002
“劳动价值论:过时的教条还是永恒的公正观——兼论公正观念的重塑” 《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2期。

“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5期。

“制度系统的结构分析”《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6期。

“制度的实施收益、实施成本和维持成本”《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2年10期全文转载。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第19卷第5期,2002年,论点摘要。

《国际经济学说史简编》张旭昆 周方晓 姜书竹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

“制度的定义与分类”《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2003
“市场化改革中的四大问题”《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试析软件产品需求的特殊性” 张昭时,张旭昆《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人类合作的条件”《财经论丛》2003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2期论点摘要。

“商会的激励机制”张旭昆 秦诗立《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健康经济学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张旭昆 岑丞《经济学动态》2003,2。

“单项制度演化方式浅议”《制度经济学研究》2003,1。

《经济思想通史》蒋自强 张旭昆 袁亚春 王如芳 罗卫东 曹旭华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4。2005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经济学家的求索精神”《浙江社会科学》2003,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影响因素、效果及对策” 姜书竹 张旭昆《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6。

“东盟贸易效应的引力模型” 姜书竹 张旭昆《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0。

“企业激励机制中的绩效评价与反馈”邵敏 张旭昆《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12。

2004
“论单项制度的特征”《浙江社会科学》2004,1。

“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及贸易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姜书竹 张旭昆《浙江学刊》2004,2。
“1990年代以来我国小城镇研究综述”徐少君 张旭昆《城市规划汇刊》2004,3。

“制度系统的关联性特征”《浙江社会科学》2004,3。

“制度系统演化是一个马尔科夫过程”《浙江学刊》2004,4。

“民间自发的制度演化与政府主持的制度演化”《财经论丛》2004,4。

“最低工资制可行性研究”徐慧 张旭昆《经济学消息报》2004,5,7,3版。

“制度演化的突变与渐进——兼论次序比速度更重要”《制度经济学研究》第四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82-197页。

“组织形成的条件”《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杭州,2004,6,第64-70页。

“制度系统的性质及其对于演化的影响”《经济研究》2004年12期,第114-121页。

2005
“拍卖理论综述”黄瑞刚 张旭昆《经济学动态》,北京,2005年第3期,3月18日。第109-114页。

“专业服务市场的规制分析”郭萍 张旭昆《浙江树人大学 学报》,杭州,2005年第2期,第44-47页。

“厘金制度略论——兼评郑备军的《中国近代厘金制度研究》”《浙江社会科学》,杭州,2005年第3期,5月15日。第208-212页。

“试析利他行为的不同类型及其原因”《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杭州,2005年第4期第13-21页。2005年7月10日出版。

“经济结构、宏观调控与产业升级”《浙江社会科学》,杭州,2005年第4期,2005年7月15日出版,第10-13页。

“人类形成合作关系的条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上海,2005年第4期,2005年7月25日出版,第60-64页。

“区位理论分析传统述评”张旭昆,魏伟忠《浙江社会科学》,杭州,2005年第5期,2005年9月15日出版,第184-191页。
“收入悬殊与民营化问题”《民营经济》2005年第1期,2005年8月出版,第96-97页。
“社会经济制度形态演化研究的一个新成果”《当代经济研究》,长春,2005年第7期,第70-72页。
“我国29个省市之间的经济基本面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比较研究”张旭昆,徐少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杭州,2005年第3期,第12-16页。

“制度演化分析需要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方法论制度主义的综合”《制度经济学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45-56页。

“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路径探讨”李丽珍,张旭昆《农村经济》,成都,2005,12。第7-10页。

“民营经济的冲锋号 改革开放的过河卒——评单东教授的<民营经济轮>”《当代经济》,武汉,2005,12。第36页。《民营经济》,杭州,2005,2。第115页。

2006
“政区竞争与厂商区位选择”张旭昆,魏伟忠《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2期,第48-54页。

“经济思想的历史——经济思想创新的源泉”蒋自强 张旭昆《经济思想史评论》第一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09-117页。
《中级宏观经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经济学中的事实与虚构》张旭昆 校 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对于经济人假设批判的一些思考”《南大商学评论》第9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202-219页。
2007
“政府政策、规划与厂商区位决策”魏伟忠 张旭昆《学习与实践》,武汉,2007年第1期,1月20日出版,第51页。
《制度演化分析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2000年以前主要科研成果
《思想市场——分析经济学说演化的一个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获浙江省教委1996年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三次革命与三次综合—西方经济学演化模式研究》(蒋自强,张旭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获浙江省教委1998年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浙江省政府1999年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思想市场:用经济学方法研究经济学的演化”《社会科学》1993年7期,《新华文摘》1993年9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政治经济学总论》1993年9期全文转载。
“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根本区别”《社会科学》1994年8期,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1994年10期全文转载,获浙江省经济学会1994-1995年度科研成果二等奖。
“一条可供选择的研究途径—西方经济学演化模式初探”(张旭昆,蒋自强)《经济研究》1992年2期,获浙江省经济学会1994年优秀成果一等奖,浙江省政府1994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私有制:产权制度自然演化所趋向的均衡状态”《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9年春季卷。

“制度的均衡与演化”《经济研究》1993年9期,获浙江省教委1992-199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4)。
“交易费用:交易方式多样化的一个解释” 《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1期。
“试论文化商品市场的政府规制”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1999年4期。
“不良商品,过度竞争与政府规制” 《浙江学刊》1999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1999年7期索引。

『贰』 中国最权威的财经报纸和时政报纸

概括有3类。

  1. 国际国内时政经济类报纸:人民日报 、南方周末、参考消息、中华工商时报、等报纸;

  2. 国际国内经济财经类报纸:中国证券报、环球时报、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经济学消息报、经济观察报、世界经济导报等报纸;

  3. 地方时政报纸类:扬子晚报 、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楚天都市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大河报、南方日报、齐鲁晚报 、钱江晚报、现代快报、燕赵都市报、北京青年报、新快报、华商报、每日新报、经济日报等。

『叁』 说明2010年前后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不同经济理论学家的原因

199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籍教授罗伯特·芒德尔。他通过对“不同汇率体制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佳货币区域”进行分析,发展了开放型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货币动力学芒德尔没有止步于稳定政策短期效果的研究。货币动力学是他的许多文章的主题。芒德尔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国际收支的情况下,调节经济至非平衡状态。在战后时期,对非平衡状态的研究强调对外贸易中的现金流量,但这些研究基于静态的经济学模型。休谟(DavidHumes)关于国际价格调节的经典理论(金币流)强调货币因素和库存变量。受其启发,芒德尔用动态模型描述长期非平衡状态的产生与消失。在几篇文章中,芒德尔表明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中的顺差和逆差可以逐渐改变货币供给量。例如:在资本流动缓慢的情况下,扩张货币政策可降低利率并提高国内支出。由此导致的国际收支逆差引发资本外流,进而降低国内需求,使国际收支恢复到均衡状态。随时间推移,价格水平也会变化,货币政策的实际经济效果将消失。芒德尔的学生和其他研究者发展了这一被称之为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的方法,一些重要的文献收集在弗雷克尔(Frenkel)和约翰逊(Johnson)的专著中。在很长时期内,货币分析法是开放经济中稳定政策分桥的基石,在实际经济政策的制定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们的重视。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支付的不平衡引发汇率的变化,但经济的调节过程受相同力量的影响。芒德尔也为汇率的货币分析法()铺平了道路。几篇这个方向的文章收集在斯堪迪那维亚经济学期刊特辑中。盛行的稳定政策理论是由1969年和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丁伯根(JanTinbergen)和米德(JamesMeade)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一国的经济政策由一只手同时协调决定。芒德尔的货币动力学分析着眼于不同的方面,与之形成鲜明对照。芒德尔通过一个简单的动态模型说明国家财政和利率两大工具是如何分别达到它们各自目标(外部平衡和内部平衡)的。这意味着政府和中央银行通过不同的政策稳定工具担负不同的责任。芒德尔的结论简单而明确。为避免经济的动态不稳定,应根据国家财政和利率两大工具在相应市场上的不同效果指派政府和中央银行的不同职责,即指派工作应根据有效市场划分原则来进行,在芒德尔的固定汇率模型中,货币政策被指派保持国际收支(外部平衡)的职责,财政政策被指派保持控制总需求(内部平衡)的职责。与其说芒德尔强调分散管理的基本原理,不如说他强调目标与工具之间的关系。但通过分析分散管理的条件,芒德尔给出了一个时隔很久之后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预言:中央银行应肩负稳定价格的责任。最优货币区如前所述,在60年代早期,布雷顿森林协议框架下的固定汇率制度支配世界经济;在那时,确有一些经济学家说明了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缺点。国家货币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在关于最优货币区的文章中,芒德尔提出了一个新的基本问题——在什么条件下几个区域放弃它们的货币主权,使用统一货币,对它们更为有力?这个问题使得不同汇率系统难题得以重新表述。实际上,芒德尔只是注意到了统一货币的优点;降低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和减少相对价格的不确定性。他用的篇幅描述统一货币的缺点。他特别指出:当需求发生改变时,难于维持充分就业,当“不对称冲击”出现时,难于降低个别区域的实际工资。芒德尔强调高度的劳动力流动性在克服这些困难中的重要性。芒德尔认为:最优货币区是若干区域的集合。在这些区域中,当其中某一区域受到“不对称冲击”时,劳动力迁移的趋势足够大,可以确保充分就业的实现。其他研究者,如:麦基农(RonaldMcKinnon)和科南(PeterKenen)发展了芒德尔的方法,提出了其它的判别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例如:资本流动性、区域专业化、共同的税收转移系统。芒德尔提出问题的方式已经影响了几代经济学家。对芒德尔理论的评述浮动汇率制度和资本的高度流动性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都已成为现实。但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芒德尔的文章即使在学术圈中都显得离奇,芒德尔的工作是极有远见的。在20世纪40年代晚期签署布雷顿森林协议之后,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被纳入一个全球范围的固定汇率制度系统。广泛的资本和外汇管制限制了国际资本流动。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芒德尔的祖国——加拿大——已经开始取消这些限制,加元与美元间的汇率也可以上下浮动。在这以后的10年中,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芒德尔的理论分析变得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到了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崩溃。芒德尔的动态模型是极有特色的,在分析中常常使用简单的术语或图表。芒德尔的理论成为国际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分水岭。他通过明确区分库存变量与流量变量,清晰描述库存与流量在趋于长期均衡的动态调节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引入了动态方法。芒德尔的工作使凯思斯的短期分析与古典的长期分析得以协调,前者假设价格刚性,后者假设价格弹性。后来的研究工作是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的。当今的国际宏观经济学普遍使用动态模型,但有更好的微观经济学基础、种类的金融资产、更丰富的动态价格与往来帐户。芒德尔的政策稳定理论是有局限性的。与当时的宏观经济学研究一样,最初的芒德尔一弗莱明模型对金融市场的期望作了过于简单的假设,并且假设在短期价格完全刚性。这些局限性已经得到了弥补。例如:多思布施(RudigerDornbusch)表明将逐渐的价格调整和理性预期引入到分析中来,不会显著改变芒德尔的结论。不论是芒德尔的短期分析,还是他的动态模型,都没有坚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忽视了公司与家庭决策的跨时(intertemporal)因素。在进行财政政策分析时尤其如此,影响了对预算赤字的正确分析。预算赤字有时是削弱而不是加强汇率,这与芒德尔—弗莱明模型的预测相反。芒德尔之后的研究者们注意到了这些不足。奥布斯特菲尔德(Obstfeld)和罗戈夫(Rogoff)提供了更好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在研究稳定政策效果时,使用了理性预期概念。在动态分析方面,“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newopeneconomymacroeconomics)明显地受到芒德尔的影响。新的建模手段并不能真正取代芒德尔—弗莱明模型,只是其现代版本而已,芒德尔—弗莱明模型仍然是现代政策分析的主要手段。最优货币区的判别问题逐渐受到经济政策制定者们的重视。随着世界经济中资本流动性的提高,暂时固定但可调节的汇率制度已经变得日益脆弱,这种制度正在受到怀疑。许多观察家们认为货币联盟和浮动汇率制度(芒德尔的文章中提出的两种情形)是最现实的选择。不用说,芒德尔提出的问题和他的分析很容易与引入共同欧洲货币(Euro)计划联系起来。研究欧洲货币联盟(EMU)优缺点的研究人员明显地以芒德尔的方法作为起点。劳动力流动性与不对称冲击间的关系是研究重点。芒德尔的理论对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在中国即将加入WTO的时刻,我们更应该未雨绸缪。例如:我们可以研究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否满足构成员优货币区的必要条件。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助于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制订正确的金融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ddition:关键词:最适货币区域理论;芒德尔—弗莱明模型;固定汇率;财政政策199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对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对最适货币区域的分析”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A·芒德尔(1932-)。芒德尔最重要的学术贡献大都完成于60年代:1961年的《最适货币区域理论》、1962年的《适当运用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实现内外均衡》、1963年的《资本流动与固定和浮动汇率下的稳定政策》等。60年代末70年代初,他的两部专著《国际经济学》和《货币理论》出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经济思想。30多年来,芒德尔在理论上对国际金融学说、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国际经济学和世界经济的运行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球金融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亚洲走出金融危机开始复苏的时候,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殊荣授予芒德尔,其意义耐人寻味。开放经济条件下,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汇率制度安排及财政货币政策选择问题也一直是经济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芒德尔的学术思想或许能为我们政策选择提供一个理论视角。一、转型期人民币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思考:从最适货币区域理论说起(一)最适货币区域理论简介1.芒德尔的最适货币区域理论“最适货币区域”分析理论是芒德尔走向诺贝尔奖台的关键。该理论是在围绕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度孰优孰劣争论中发展起来的。50年代,西方学者对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的争论进入白热化阶段:以金德尔伯格为代表的学者推崇固定汇率,而以弗里德曼为首的学者鼓吹浮动汇率。一般认为,无论是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各自均有其利益与成本,并且这两种汇率制度的利益与成本均依赖于经济社会的各种条件。芒德尔于1961年发表的《最适货币区域理论》论文,通过重新系统地阐述不同汇率制度下的优劣点问题而进一步提出,如果通过适当的方式将世界划分为若干个货币区,各区域内实行共同的货币或固定汇率制,不同区域之间实行浮动汇率制,那么就可以兼顾两种汇率制度的优点而克服两种汇率制度的弱点,这就是芒德尔最早提出的“最适货币区域”思想。最适货币区域理论是关于汇率机制和货币一体化的理论,旨在说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某一区域(若干国家或地区)实行固定汇率和货币同盟或货币一体化是最佳的。芒德尔提出用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作为确定最适货币区域的标准。他定义的“最适货币区域”是:相互之间的移民倾向很高,足以保证当其中一个地区面临不对称冲击时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几个地区形成的区域。芒德尔认为,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发生了需求转移。假定有A、B两个区域,原来对B地产品的需求现在转向对A地产品的需求,这样就有可能形成B地的失业率上升而A地的通货膨胀压力增加。若A产品的生产者正巧是A国,B产品的生产者正巧是B国,则B国货币汇率的下跌将有助于减轻B国的失业,A国货币汇率的上升有助于降低A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但若A、B是同一国家内的两个区域,它们使用同一种货币,则汇率的任何变动都无助于同时解决A区的通胀和B区的失业,货币当局于是陷入一个进退两难的怪圈:如果他们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货币贬值)直接处理B地的失业,那么,就会进一步恶化A地的通货膨胀;反过来说,如果他们通过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货币升值)努力解决A地的通货膨胀,他们就要冒进一步恶化B地失业问题的风险——被用来改善一个地区形势的货币政策会使另一地区的问题更加恶化,除非这两个区域使用各自的区域货币。芒德尔指出:浮动汇率只能解决两个不同通货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而不能解决同一通货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同一货币区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只能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解决。在芒德尔的分析中关键是统一货币区内的劳动流动程度。如前述,如果劳动力是充分流动的,那么我们将会发现B地失业工人会向A地迁移,这种劳动力的流动也许通过抑止A地工资上升甚至可能降低工资水平来缓和A地的通货膨胀压力,从而可同时缓解A地通胀和B地失业。因此,他认为:若要在几个国家之间保持固定汇率并保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必须要有一个调节需求转移和国际收支的机制,这个机制只能是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2.经典最适货币区域理论的确立芒德尔逻辑性地把最适货币区的特征概括为“劳动力迁移的偏好足以确保充分就业”。其后,麦金农(1963年)和凯南(1969年)又对最适货币区域理论作了发展研究:(1)1963年,罗纳德·麦金农指出,应当用经济高度开放作为最适货币区的一个标准。他认为一个经济高度开放的小国难以采用浮动汇率的两条理由是:首先,由于经济高度开放,市场汇率稍有波动,就会引起国内物价剧烈波动;其次,在一个进口占消费很大比重且高度开放的小国中,汇率波动对居民实际收入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致存在于封闭经济中的货币幻觉会消失,由此,汇率变动在纠正对外收支失衡方面失去作用。(2)彼得·凯南在1969年提出以低程度产品多样化作为确定一个最适货币区的标准。凯南的建议同芒德尔一样,也是建立在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的需求波动这一假设上的。他认为:一个产品相当多样化的国家,出口也将是多样化的。在固定汇率下,某一种出口商品的需求下跌了,由于它在整个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因而对国内就业影响也不会很大。相反,如果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曲线下降了,低程度产品多样化(因而出口产品种类也是不多的)的国家,势必要更大幅度地变动汇率,才能维持原来的就业水平。由于出口的多样化,外部动荡对内部经济的影响经过平均化后变小了,出口收益可以相当稳定。因此,产品多样化国家可以容忍固定汇率的后果,而产品非多样化的国家难以容忍固定汇率的后果,它们应当是一个采用灵活汇率的独立(最适度)的货币区。一般认为,上述三位学者的思想构成了经典最适货币区域理论框架,尽管70年代后,关于最适货币区标准问题在西方学者之间一直没有停止研究和争论,诸如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标准、政府政策一体化标准、通货膨胀率相似标准等。(二)开放经济下转型期人民币固定汇率选择分析1.各家最适货币区域理论对构成统一货币区的条件众说纷纭。这些讨论多围绕执行固定汇率的宏观成本,其中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各国必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放弃宏观经济政策的独立性,从而往往不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调节措施。尽管如此,但对进入货币区所带来的微观效率常认为是不言而喻的:最佳货币区的形成能消除汇率波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有效地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生产专业化发展,加速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最佳货币区的主要运行机制,有利于成员国保持物价水平的稳定;最佳货币区的建立还有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降低国际贸易中货币兑换的交易成本。正是这种不言而喻的微观效率是选择人民币固定汇率的主要理由,尽管按IMF的正式分类,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从1994年1月起,人民币汇率始终处于8.26—8.70范围内定住美元,可以认为其实质上采用的是某种较宽松的定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冯用富,1999)。如前所述,固定汇率的好处主要在于可减少由于汇率变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所代表的风险对国际贸易和投资是有害的。在发达国家,这种风险可以通过远期外汇市场基本规避,所带来的仅是增加交易成本的问题。而在中国及类似的许多欠发达国家,由于金融活动深度不够,利率远未市场化,远期外汇市场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形成,一旦发生汇率不能预期的大幅波动,其所带来的风险对所有国际间的经济交往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2.当今世界,对应三大区域经济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洲经济区,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均形成了自己的区域货币体系,似乎亚洲地区仍然是一盘散沙。但我们可以承认一个事实上松散的“亚洲美元区”的存在。与中国相类似的理由,尽管名义上的汇率制度安排各不相同,亚洲各国(地区)包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泰国等均或多或少地采取了定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这些国家(地区)与美国的双边汇率变动的标准差,甚至还小于欧元区内各货币间的标准差(1991年1月-1994年12月)。用经典最适货币区域理论考虑,也可发现这些国家确实已具备构成统一货币区的一些基本条件。比如有类似的通胀率,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各国或地区在1982-1996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5.8,标准差为3.67,而欧元区为6.1和4.11(郑辉,1999);再则,亚洲九国或地区均采取外向型的经济政策,均可视作开放小国或地区(除中国大陆人口基数偏大),采用固定汇率按麦金农的看法也是合意的。3.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用商品和劳务的流动规模还是用资金的流动规模来衡量,中国经济的外向态势已经形成,对外贸易占GDP的比例越来越大,对外经济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生产要素流动性加强、产品出口多样化必将是个趋势,采用固定汇率无论是按麦金农的“经济高度开放”标准,彼得·凯南的“产品多样化”标准,还是按芒德尔的“生产要素高度流动性”标准来分析都有其合理性。4.如果说转型期我国金融活动深度不够,宏观经济预期的不确定性表明现时固定汇率制度安排的必要性,那么,芒德尔、麦金农或凯南的论述或多或少能为这种制度安排提供些可能性分析的框架和理论上的支托。二、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作用大于货币政策:芒德尔—弗莱明模型的结论1.芒德尔在1963年发表的《资本流动与固定和浮动汇率下的稳定政策》一文及其他文章中,论述了开放经济中货币与财政政策的短期效应问题。他得出的结论是,在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的作用大于财政政策,而在固定汇率下,财政政策的作用大于货币政策。另一位多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研究部主任的经济学家马库斯·弗莱明(MarcusFleming)也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类似分析。因此,这种分析称为芒德尔—弗莱明模型(当然,就分析的广度与深度而言,芒德尔的贡献要大于弗莱明)。芒德尔—弗莱明模型(开放经济中宏观稳定政策理论)奠定了芒德尔在国际宏观经济学领域的地位。芒德尔把对外贸易与资本流动引入IS—LM模型(IS—LM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提出的,用于分析封闭经济中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并说明货币与财政政策的效应)。芒德尔的分析说明了稳定政策的效果与国际资本的流动程度密切相关。特别是证明了汇率制度的极端重要性:在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有力而财政政策无力;在固定汇率下,情况正好相反。芒德尔—弗莱明模型的结论也可以概括为:在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一国无法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或者说单独的货币政策基本是无效的。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是通过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活动(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有价证券)影响货币量,货币量影响利率,利率影响总需求和国民生产总值。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下,国外与国内利率是完全一致的。(1)在固定汇率下,中央银行必须在货币市场上进行干预,以满足公众对这一汇率的外汇需求。这样,中央银行就要根据对本国货币的需求来调节货币量,而无法按货币政策的要求控制货币量。这样,利率与汇率总维持不变,货币政策无法发生作用。但由于利率不变,财政政策没有利率上升引起私人支出减少的挤出效应,所以财政政策的效果最大。当一国面临国际金融和货币因素的冲击时,固定汇率是合意的。因为在固定汇率下,国际资本的套利活动可以自发化解货币因素的外部冲击,并使财政政策纠正经济失衡效果达到最佳。(2)在浮动汇率下,汇率由市场供求力量决定,中央银行不进行干预。这时财政政策就无用了,因为政府支出增加(扩张性财政政策)使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当国内利率上升到高于国外利率时,资本流入,这就使汇率上升,从而净出口的减少抵消了政府支出的增加,总需求仍然不变。但在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成为影响经济活动的有力工具。因为货币量增加(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了国内利率,这不仅使国内总需求增加,而且会引起资本流出,使汇率下降,这又通过增加净出口而进一步扩大总需求,扩张性货币政策见效。2.金融全球化是世纪之交全球金融格局演进的主流趋势。1999年11月15日,中美签署了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从而中国入世的最大障碍业已排除,中国经济已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之中。芒德尔—弗莱明模型作为开放经济中宏观稳定政策理论,理当可成为我们当前及今后宏观经济稳定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之一。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一直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导(从1998年5月增发1000亿国债算起),对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无效或收效甚微(例如从1996年5月的多次利率下调),理论界从多方面进行了论证。尽管我们目前利率市场化仍在探索研究之中,资本的完全流动也尚需时日,无法因果性地套用芒德尔—弗莱明模型将固定汇率与当前积极财政政策联系起来,但至少这一开放经济中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理论模型能为我们分析相关政策问题扩大了理论思考空间。最后要说明的是,任何学术理论(模型)的成立都有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前提,所以对政策实践的意义都仅是指导性的。更何况,芒德尔的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经济为背景,不可能为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提供直接的答案。这就要求理论与实际工作者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发展适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经济理论,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正是我们了解芒德尔理论的现实意义之所在。——————————参考资料:〔1〕冯用富.我国不宜选择浮动汇率制?N?.经济学消息报,1999-12-31(2).〔2〕郑辉.有关人民币汇率安排?J?.上海经济研究,1999,(11).〔3〕姜波克.国际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美)彼得·林德特,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国际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5〕Mundell,R.A.,1961.ATheoryofOptimumCurrencyAreas?J?.AmericanEconomicReview51.〔6〕Mundell,R.A.,1962.ity?J?.IMFStaffPapers9.?7?Mundell,R.A.,1963.?J?.CanadianJournalofEconomics29.?8?Mundell,R.A.,1968.InternationalEconomics?M?.NewYork,Macmillan.

『肆』 最近刚出的关于经济学的新书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高教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社会主义部分)吴树青,中国经济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上下册)高鸿业,中国人大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上海人民出版社; 《货币银行学》黄达,中国人大出版社。 《半知一解 --世界经典趣味哲学》,是以通俗的故事为背景来透彻引读哲学命题的哲学普及性读物。作者叫孟云剑,通过哲理性很强的文学故事,向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解读了生活的哲理和重大的哲学命题,《苏菲的世界》告诉读者一部哲学史,而《半知一解》告诉读者解决问题的方法。 1.公认写得最好最受欢迎的经济学初级教材:曼昆《经济学原理》.曼昆为哈佛高才生,天才横溢 ,属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学派,研究范围偏重宏观经济分析。 该书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而写,主要特点是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界面相当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诸如美联储为何存在,如何运作, Greenspan 如何降息以应付经济低迷等措施背后的经济学道理。该书几乎没有用到数学,而且自创归纳出“经济学10大原理”,为初学者解说,极其便利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阅读。学此书,可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常用的基本原理,用于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 象。可知经济学之功用及有趣,远超一般想象之外。推荐入门首选阅读. 目前该书最新中文版已经有了第四版,机械工业出版社,上下两册96元. 2.资格最老读者最多最权威的经济学教材: 萨缪尔森《经济学》,目前中文版已经有第十八版.《经济学》由美国麦格劳——希尔图公司1948年初版。将近60年里,总销量达数千万册,并有40 多个语种的译本,成为空前的一本经久不衰的经济学教科书. 3.萨缪尔森的同名教科书出版以来最具国际影响的一部经济学原理教科书:斯蒂格利姿《经济学》及系列辅助教材 最新中文版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上下两册96元. 《经济学》第三版既继承了前两版的特点,重视不完全竞争和信息经济学,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和经济增长等,同时又是经过彻底修改的全新版本。首先,由于策略行为已渗透到了现代经济分析中,作者增加了关于“博弈论”的一章。其次,对经济波动模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比如,利用通货膨胀和产出来建立波动模型。第三,对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以及中国经济转轨进行了中肯评价。 第三版中最大的变化或许是关于“新经济”的讨论。作者希望读者了解,虽然“技术变了,但经济法则并没有变”。为此,作者对第二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在使读者系统把握现代经济理论同时,还着力于使读者了解经济理论如何有助于理解新经济现象,解释数字时代的经济问题。 作者希望本教科书能够反映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和经济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书中的许多新观点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正如作者在“写给《经济学》的中国读者”中所说:“尽管一个经济体所面对的主要挑战可能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但其背后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经济学》(第三版)更系统、更科学地为读者提供了这些原理,使读者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现阶段的问题,还可以了解中国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 ps: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于1943年生于美国的印第安纳州,1967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69年,年仅26岁的斯蒂格利茨被耶鲁大学聘为经济学教授。1979年,他荣获了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美国经济学会“克拉克奖”。1988年起他在斯坦福大学任经济学教授,1993年至1997年成为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重要成员,并且从1995年6月起任该委员会主席。1997年至1999年间,他在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职位上,为消除世界贫困、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2001年,因在信息经济学领域的杰出成就,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同年起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经济学教授。 其它:推荐张五常的系列作品比如<卖桔者言>,<学术上的老人与海><经济解释>,梁小民的读经济学系列<我品><我读>..经济学消息报也不错,不过很难买到. 21世纪经济报道.有网络板.南方周末经济版.

『伍』 关于介绍经济常识的书

1.公认写得最好最受欢迎的经济学初级教材:曼昆《经济学原理》.曼昆为哈佛高才生,天才横溢 ,属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学派,研究范围偏重宏观经济分析。 该书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而写,主要特点是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界面相当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诸如美联储为何存在,如何运作, Greenspan 如何降息以应付经济低迷等措施背后的经济学道理。该书几乎没有用到数学,而且自创归纳出“经济学10大原理”,为初学者解说,极其便利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阅读。学此书,可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常用的基本原理,用于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
象。可知经济学之功用及有趣,远超一般想象之外。推荐入门首选阅读.
目前该书最新中文版已经有了第四版,机械工业出版社,上下两册96元.
2.资格最老读者最多最权威的经济学教材: 萨缪尔森《经济学》,目前中文版已经有第十八版.《经济学》由美国麦格劳——希尔图公司1948年初版。将近60年里,总销量达数千万册,并有40 多个语种的译本,成为空前的一本经久不衰的经济学教科书.
3.萨缪尔森的同名教科书出版以来最具国际影响的一部经济学原理教科书:斯蒂格利姿《经济学》及系列辅助教材
最新中文版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上下两册96元.
《经济学》第三版既继承了前两版的特点,重视不完全竞争和信息经济学,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和经济增长等,同时又是经过彻底修改的全新版本。首先,由于策略行为已渗透到了现代经济分析中,作者增加了关于“博弈论”的一章。其次,对经济波动模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比如,利用通货膨胀和产出来建立波动模型。第三,对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以及中国经济转轨进行了中肯评价。
第三版中最大的变化或许是关于“新经济”的讨论。作者希望读者了解,虽然“技术变了,但经济法则并没有变”。为此,作者对第二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在使读者系统把握现代经济理论同时,还着力于使读者了解经济理论如何有助于理解新经济现象,解释数字时代的经济问题。
作者希望本教科书能够反映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和经济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书中的许多新观点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正如作者在“写给《经济学》的中国读者”中所说:“尽管一个经济体所面对的主要挑战可能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但其背后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经济学》(第三版)更系统、更科学地为读者提供了这些原理,使读者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现阶段的问题,还可以了解中国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
ps: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于1943年生于美国的印第安纳州,1967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69年,年仅26岁的斯蒂格利茨被耶鲁大学聘为经济学教授。1979年,他荣获了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美国经济学会“克拉克奖”。1988年起他在斯坦福大学任经济学教授,1993年至1997年成为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重要成员,并且从1995年6月起任该委员会主席。1997年至1999年间,他在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职位上,为消除世界贫困、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2001年,因在信息经济学领域的杰出成就,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同年起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经济学教授。

其它:推荐张五常的系列作品比如<卖桔者言>,<学术上的老人与海><经济解释>,梁小民的读经济学系列<我品><我读>..经济学消息报也不错,不过很难买到.
21世纪经济报道.有网络板.南方周末经济版.

『陆』 经济体制和经济学是一样的概念吗

一.新自由主义的实质新自由主义实质上是以经济学包装起来的西方意识形态,是发达国家竞争战略,和西方大国国家霸权主义理论。新自由主义起源于1985年“华盛顿共识”,西方大国逼日圆升值,把日本经济和全球经济拖入泡沫,树立了美英的金融霸权。80年代末期美国哈佛大学萨克斯搞垮苏联阵营;90年代导致亚洲金融危机和拉丁美洲连锁性的政治经济社会危机,前者是由于盲目扩张出口而依赖于国际市场,后者是由于长期依赖外资而损害了民族产业,外部依赖性和内部腐败性的结合,虽然在一定时期形成经济高速度增长,但终究陷入危机不能自拔。新自由主义的第二个历史性标志是1995年在美国召开的“世界政治精英和科技精英”论坛,提出未来世界“20:80”的理论,认为现代化以资本力量统治世界,将把80%的世界人口和国家边缘化,这是导致全球两极分化和恐怖主义的根源思想根源之一。新自由主义之所以能达到核武器达不到的目的,一方面是因为各个国家有自己内部的体制缺陷,一方面则是因为新自由主义是以经济包装起来的,有极大的欺骗性。长期占据国际经济学主流地位的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其理论发展非常精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们追求短期利益的需要,因此被许多发展中国家所盲目仿效。新古典经济学所鼓吹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效率第一,市场万能,比较利益,自由贸易,金融深化等信条,在发展中国家应用时,由于与发达国家实力相差太远,资源和体制环境都不具备,所以往往走向反面,成为撤消国家保护,瓦解战略产业,制造经济泡沫,培植买集团,制造社会分裂的理论依据。所以,新古典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学理论,而成为一种新型的西方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它同时又成为西方大国从事国际竞争,压制和控制其他国家的战略思想武器。二.张五常是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头面人物张五常是美英右翼意识形态集团和情报系统最早安插在香港,以新自由主义理论误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头面人物。80年代科斯劝说张五常到香港任教是这样说的:“中国正在改革开放,即将出现意识形态真空,你懂得中文,可以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科斯通过当时的港英当局情报六处,推荐张五常到香港大学经济学院当院长。他积极策动了中国1987年激进的“价格闯关”,并且在十六大前夕炒作新自由主义理念,讲演上百次,吹嘘他和弗里德曼,科斯的关系,称自己是华人中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形成了社会性的“张五常热”。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仅仅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还有新制度学派。在西方处于非主流的新制度学派,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盛行,是因为中国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时期。于是,科斯等人特地选择了私有产权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为树立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话语霸权,就需要贬低马克思抬高科斯。张五常有一篇文章题目是:“最蠢还是马克思。”他说:“关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概念,我曾经用过三招两式,使它片甲不留。”“1984年12月我写了《马克思奄奄一息》,把劳力价值定律批评得一无是处。马克思的理论不是过了时,而是从未对过。在马克思和科斯之间的一场智力角赛中,无论是逻辑或实证科斯均全面胜出。”“科斯老早便体察到,产权的监察和市场的运作将会牵涉到费用及代价……从逻辑推理及实证两方面,都否定了以摧灭私有产权来提高生产力的可能性。中国亦绝不可能例外。”“困难的还是马克思自己,他是个术语的创造者,有理无理总是说不清。天下怎么会有那样高深的学问?所以我认马克思是最蠢的。”三.张五常观点的核心是腐败私有化张五常认为,公有产权导致人权不平等,所以共产主义没有出路。不健全的私有产权会产生寻租和腐败,因此要彻底实行完全的私有产权制度,这是人类社会最优的产权制度。推行私有化的国家都是欣欣向荣的,这是“独步单方”。他说:“市场经济是基于私有产权的,这是科斯定律”,“中国大陆的共产经验一败涂地”,“私有产权是真正的市场的先决条件”,“私产的界定是市场成交的先决条件”,“唯一没有经济浪费的竞争准则是市场价值,这种准则只有在私有产权下才可以有效运用”,“中国改革的要点当然是要把资产转为明确的私产……就是政府要尽量让资金落在私人或私营机构手上”。“我曾经建议将某些资产干脆地交给有较大特权的作为私产,让他们先富起来,作为放弃特权的交换……我坚持中国的改革要急进,即使这样做会引起混乱,也要冒险而行的”。张五常认为“贪污只有在管制的情况下产生”,“1987年,我大胆建议,国家要送资产给高干,或者说,以适当补偿他们因改革而受到的损失,诱导他们弃官从商。这样做在道德上也许说不过去,但就经济效益而言,却是大为可取的。合乎经济原则的制度,是资产要有明确的权利界定,而权利属谁是不重要的,这是科斯定律的核心了。”张五常反对公平处理国有资产,反对腐败私有化,他完成了新制度学派产权理论的中国化。记者问他:您认为,只在私有产权的情况下,价格机制才能起作用,若实行完全私有化又会引起混乱。改革进入了两难境地。您对此有何看法?张五常的意思非常明确:把国有资产送给有权力的人就是了。四.张五常的恶劣影响张五常赤裸裸鼓吹腐败私有化,休克疗法,瓦解国有经济和政府职能,在中国是有市场的,它符合了一小撮腐败分子利用改革开放机会侵吞国有资产以至全民资产的需要。在他们的鼓惑和利益驱动下,许多地方政府限期把国有资产低价卖给企业经营者,并且通过担保公司向他们发放银行贷款。国家经贸委出台了经营者持大股的决定。在权钱结合腐败猖獗的社会背景下,将演变成为一小撮人利用权力瓜分国有资产的狂潮,从不合法的偷窃演变成合法的瓜分。在外资大量进入的背景下,权力资本的恶性膨胀在国内不能取得合法性,必然向买资本演化并图谋搞垮共产党和国家。为此,就需要诋毁马克思,社会主义,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张五常这方面言论非常猖狂,在青年学生中流毒甚广,甚至渗入了国家机关,比如国家经贸委研究中心,两次以高价请他讲演;有专门的报纸如高小勇的《经济学消息报》替他做经纪人,收取高价安排讲座,在张五常被美国判罪之后,还连篇累牍发表他的文章。因此我们要求公开批判张五常,在理论上揭露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制止对权力国有资产的瓜分。

『柒』 杨有红的学术研究

一、承担课题
1、中西方会计比较,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中国会计学会,1996.1
2、资金管理与流通效益,国内贸易部,1997.12
3、多方着手,谋求全面发展的新路子,北京市教委,1997.3(北京市政府颁发教学成果一等奖)
4、面向二十一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教育部,1999.5
5、期货交易财务、会计和税务问题研究,中国证监会,2000.6
6、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95规划项目-----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理论,教育部,2001.10
7、企业改组、兼并与资产重组中的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财政部,2001.10
8、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设计,北京市社科基金,2003.5
9、构建以EVA为导向的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系统,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05.2—2006.12
10、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指引与典型案例研究,财政部重大课题,2008.8-2009.12
11、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北京市属高等校人才强属教计划—创新人才建设计划,2009.1-2010.12
12、上市内部审计部门如何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国家审计署重点课题,2009.4-2010.8
13、市属国有非上市公司外部董事与董事会运作机制的完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1.1-2012.12
14、跨国资本运营中会计准则趋同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1.3-2013.3
15、基于行为价值管理视角的首都零售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013.4-2015.12
16、我国企业财务报表改进研究,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2015年)“长城学者”培养计划
17、综合收益概念框架、报告体系以及信息运用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5.7-2018.12
二、出版著作
1、World Accounting,West Publishing House,1995.3 (与Anne.Rick合作)
2、预算会计,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5 专著
3、金融工具会计,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7 专著
4、企业会计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7 专著
5、资产重组会计,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4 专著
6、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与运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2 主编
7、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 主笔
8、高级会计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 主译
9、高级财务会计(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6 主编
10、中级财务会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主编
11、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构建·运行·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 专著
12、中级会计学(基础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主译
13、中级会计学(应用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7,主译
三、论文
1、独立董事履职状况和客观环境研究,杨有红、黄志雄,会计研究,2015.4
2、设定受益计划会计处理的难点与对策,杨有红、申悦,会计之友,2014.12.下
3、委托经营方式下的合并财务报表编制问题,杨有红、张丹,财会学习,2014.9
4、公允价值选择影响因素综述,余德慧、杨有红,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4.3
5、基于国内买方信贷的风险控制,杨有红、刘晓敏,商业会计,2014.5
6、透过报表看集团公司战略执行,杨有红、尹雪,财会学习,2014.1
7.战略导向预算下的指标设计,杨有红,财务与会计,2013.12
8、我国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问题研究,杨有红、尹雪,商业会计,2013.20
9、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评述与展望,杨有红、王海滨,会计之友, 2013.8中
10、提升管控能力 警惕“隐形杀手”, 杨有红、陈婧,新理财, 2013.3
11、论内部控制环境的主导与环境优化,杨有红,会计研究, 2013.5
12、做好内控评价 提升公司管控能力,杨有红,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3第2卷首篇
13、我国互联网企业盈余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杨有红、吴珊珊,会计之友, 2013.2中
14、与营销财务相匹配的财务手段:风险管控与与信息披露,财务与会计(理财版)杨有红、刘丽,2013.1
15、负债制度阈值下债务结构对公司成长性的影响,刘婷、杨有红,当代财经,2012.9
16、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引领企业价值创造,杨有红,财会学习,2012.7
17、关于完善《或有事项》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的几点建议——桩未决诉讼案件引起的思考,杨有红、张丽丽,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18、厘清利润指标间的关系 提高报表解读能力,杨有红、刘爽,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1.11
19、集团财务报表分析与财务管控——基于渝三峡A2010年财务报表的分析与诊断,杨有红、杨华,会计之友,2011.27
20、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与投资者保护——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杨有红、毛新述,财贸经济,2011.8
21、国有企业外部董事激励机制对外部董事行为的影响——基于博弈论的理论模型分析,孙玥璠、杨有红、张真昊,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2、市场化程度、法律环境与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披露——基于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杨有红、何玉润、王茂林,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1.1
23、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杨有红、李宇立,会计研究,2011.3
24、关于业绩评价的几点反思,杨有红,首席财务官,2011.3
25、整合预算与内控、改进企业预算管理系统,杨有红,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0.9
26、提高年报质量、提供充分准确的财务信息——阅读天一科技2009年年报引发的思考,杨有红、陈海琴,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8
27、财务战略规划初论:从控制、实施到业绩提升,杨有红,中国总会计师,2010.6
28、企业应注重合并报表与个别报表的对比分析,杨有红,财务与会计(理财版) ,2010.5
29、小议基于不同目的利润考核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处理,杨有红,中国总会计师,2010.4
30、企业应注重合并报表与个别报表的对比分析,杨有红,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0.5
31、领会准则实质,确实提高报表质量——方大碳素09年半年报解读与启示,杨有红、张萌,财会学习,2009.12
32、企业内部控制构建应关注的问题,杨有红,会计师, 2009.11
33、2007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杨有红、陈凌云, 会计研究,2009.6
34、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国会计学会2009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综述,毛新述、杨有红,会计研究, 2009.5
35、我国企业内控建设中的组织规划与权责分配,杨有红,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9.10
36、揭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真实面目——来自宝新能源半年报的启示,杨有红,财务与会计, 2009.4
37、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与内容,杨有红,首席财务官, 2009.2
38、试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杨有红,财政监督,2009.2
39、危机检验财务风险,杨有红,首席财务官,2009.1
40、并非公允价值惹的祸,杨有红,新理财,2009.1
41、高管人员股权激励机制中的业绩考评指标设计,杨有红、刘佳,会计之友(下旬刊),2008.12
42、新准则下的报表架构与解读方式更新——基于宝新能源半年报的分析与启示,杨有红、 武民强,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1
43、公司层面内部控制的完善,杨有红,首席财务官,2008.12
44、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杨有红,首席财务官,2008.11
45、“嵌入式”内控体系,杨有红,首席财务官,2008.10
46、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杨有红、汪薇 ,会计研究,2008.3
47、预算必须以战略为导向,杨有红,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8.3
48、破解汇兑收益之忧,杨有红、徐心怡,新理财,2007.9
49、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中的业绩评价问题,杨有红、柯剑,会计师,2007.8
50、期权会计规范评析与建议,杨有红、谢萍,会计之友(下旬刊) ,2007.6
51、准确理解所得税会计准则应把握的几个问题,杨有红,中国总会计师,2007.5
52、试论我国上市公司监督机制中的模式选择及完善,杨有红、徐心怡,审计研究,2007.3
53、净利润抑或股票市价——高管人员股份支付中业绩评价核心指标的设计问题,杨有红, 财务与会计,2007.4
54、试论销售收款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杨有红、徐心怡,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
55、试论ERM对我国企业内控系统构建的提升,杨有红、与李梓, 国际财务与会计,2007.1
56、试析综合收益及其对我国报表体系的完善——由新准则颁布引发的思考,杨有红、刘丰,会计之友,2006.11
57、企业如何向雇员支付股份?杨有红,中国财经报,2006.08.11
58、让高品质的社交圈提升自己,杨有红,中国财经报,2006.05.26
59、审计委员会职责再造与关系梳理,杨有红、赵佳佳,会计研究,2006.5
60、用诚信勤勉构筑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轨道——*ST巨力案例引起的警示,胡燕、杨有红,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1、预算与战略的结合,杨有红,财会信报 ,2006.6.13
62、《萨班斯法案》404条款的最新进展及其理性思考,刘晓嫱、杨有红,会计之友(下旬刊),2006.3
63、集团公司的财务治理,杨有红、叶华,新理财,2006.3
64、“安然破产”对公司财务治理的思考,杨有红、叶华,新理财,2006.3
65、关于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几个问题研究——访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院长杨有红教授,崔伟、杨有红,中国总会计师,2006.2
66、股权分置改革后财务管理的变化,杨有红,新理财,2005.10
67、关于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调查分析,杨有红、胡燕、谢萍,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68、认识预算、驾驭预算,杨有红,首席财务官,2005.5
69、COSO:由内控向风控的嬗变,杨有红,首席财务官, 2005.8
70、母子公司交叉持股情况下合并会计报表编制方法探讨,杨有红、赵海苗,财务与会计,2005.7
71、中国会计教育,中国会计年鉴(2004),2005.1
72、浅谈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问题----青岛啤酒并购案例分析,杨有红,中国集团经济(核心刊物) ,2005.1
73、我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激励实现方式,杨有红、赵佳佳,新理财,2005.3
74、试论资产减值内控制度的完善,杨有红、赵佳佳,会计研究,2005.2
75、论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欧阳爱平、杨有红、黄家英,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76、试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对接,杨有红、胡燕,会计研究,2004.10
77、试论公司治理与内容控制的对接与互动,杨有红,浙江财税与会计,2004.7
78、EVA: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模式创新之路,胡燕、支春红、杨有红,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79、有益的尝试,杨有红,新理财,2004.6
80、导向·效果·建议——关于《企业会计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杨有红,会计之友,2004.4
81、CFO与独立董事---协调·沟通·配合,杨有红,今日会计师,2004.1
82、会计监管新视角:完善虚假信息发现机制,杨有红,财务与会计,2004.2
83、并购会计处理: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杨有红,新理财,2004.3
84、企业并购应力避三大误区,杨有红,新理财,2004.3
85、焊卫“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扼制恶性操纵会计信息行为,杨有红,财务与会计,2003.9
86、试论人力资本股权奖励的运作模式,杨有红,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87、论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杨有红,海南财会 ,2003.3.P4
88、让会计报表更真实,杨有红,证券日报,2003.4.26P2
89、试论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问题,杨有红,国际财务与会计,2003.1
90、股权奖励:认识创新与制度创新,杨有红,财务与会计,2003.3
91、透明度:经济学含义与会计检验,王仲兵、杨有红、万辉,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11
92、PressingIssuesfor Accounting Research in China, Yang Youhong, China& WorldEconomy , 2002.5(双月)
93、中国会计最需要研究的问题,杨有红、肖泽忠,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94、监督和处罚应双管齐下,杨有红,证券日报,2002.9.6
95、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若干理论问题,杨有红、王仲兵,会计研究,2002.9
96、诚信勤勉是公司生存发展之本——“安然”事件的财务思考,杨有红,财务与会计,2002.5
97、入世后我国财会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杨有红,商业会计,2002.2
98、完全不是想象,杨有红,中国财经报,2002.1.31P3
99、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框架,杨有红,西部论坛,2001.4(季刊)
100、会计规范构建中的里程碑,杨有红,财务与会计,2001.4
101、健全内部会计控制的重大举措,杨有红,商业会计,20011.3
102、内部控制框架构建,阎达五、杨有红,会计研究,2001.2
103、透过现象看本质-解读企业报告有感,杨有红,中国财经报2000.11.30
104、对非货币交易准则的两点看法,杨有红,财务与会计,2000.10
105、试论权益结合法在我国的运用,杨有红,北京商学院学报,2000.5
106、二十一世纪的会计和会计教育,杨有红,会计研究,2000.8
107、上市公司亏损之管见,杨有红,中国财经报,2000.8.10
108、关于投资多元化的思考,杨有红,中国财经报,2000.8.17
109、商品期货会计研究,欧阳爱平、杨有红、王仲兵,财贸经济,2000.5
110、年报摘要的信息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杨有红,中国财经报,2000.3.4
111、权益结合法在我国的运用探讨,杨有红,特区财会,2000.2
112、企业并购会计问题,杨有红,南开管理评论,1999.3
113、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研究,杨有红,财会研究,1999.4
114、注重研究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杨有红,经济学消息报,NO:322,99.3.5
115、丰硕的成果 艰巨的任务,杨有红,财务与会计,1998.9
116、关于高级会计学的几个理论问题,杨有红、江滨,北京商学院学报,1998.5
117、试论会计目标层次化和具体目标多元化,杨有红、吕学典,会计研究,1998.4
118、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杨有红,中国财经报,1998.7.11
119、合伙企业会计探讨,杨有红,商业会计,1998.6
120、试论资产重组定位与策略,杨有红,北京商学院学报,1998.1
121、初始经营期会计刍议,杨有红,会计研究,1997.11
122、深化会计改革,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杨有红,财务与会计,1997.12
123、试论会计制度建设,杨有红,四川建设会计,1997.2
124、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制度建设问题探讨,杨有红,财务与会计,1996.8
125、试论重组会计,杨有红、刘婉立,会计研究,1996.4
126、重组会计若干问题探讨(上、下),杨有红,中国财经报,1996.2.10; 1996.3.10
127、关于未来事项的确认与计量问题,杨有红,会计研究 ,1995.3
128、试论所得税会计,杨有红,北京商学院学报,1995年增刊
129、A Comparison ofConceptual Framework among China, U.S.A Collection of theSixth Asian-Pacific & IASC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Conference. 1994.11本文收入第六届亚太地区国际会计论文集
130、关于建立财务分析学的思考,李殿富、杨有红、王斌,会计研究,1994.6
131、论中美合资企业中方职工的行为激励,李毕万、米勒(美)、杨有红,北京商学院学报,1994.5
132、中美及国际会计准则比较,杨有红,北京商学院学报,1994.6
133、论谨慎性原则,杨有红,电子财会,1993.12
134、应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风,杨有红,北京商学院学报,1993年增刊
135、试论会计观念更新,杨有红,电子财会,1989.9
136、试论两权分离与会计管理体制,杨有红,财会研究,1988.5
137、关于建立决策会计的探讨,杨有红,财会通讯,1988.4
138、责任会计概念剖析,杨有红,江苏会计,1987.8
139、试论责任会计,杨有红,四川会计,1987.3
140、企业流动资金控制体系探讨,杨有红,江西商业经济,1987.7
141、会计控制与会计反映,杨有红,电子财会,1987.5
142、试论会计参与经营决策,杨有红,大连会计,1987.5
143、会计信息与企业管理,杨有红,商品流通与管理 ,1987.2
144、任期目标责任制与责任会计,杨有红,辽宁会计,1987.1

『捌』 陈宗胜的作品

陈宗胜自从事经济学以来,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和参编著作8部。 2002a, 关于收入差别倒U曲线及两极分化研究中几个方法问题的建议,《中国社会科学》,第五期;
2002b,关于收入差别总体基尼系数测算的方法的一个建议,《经济研究》,第五期;
2002c,以开放推动经济开发-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业绩与发展前景,《宏观经济研究》,第7期;
2002d, 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及制约其变动的某些因素,合作,《经济学(季刊)》,第一卷第3期;
2002e, 中国的城乡差别及其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合作,《南方论丛》,第二期;
2002f,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及调控政策,合作,载《社会主义劳动与劳动价值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7版;
2001a, 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释,合作(周云波),《经济研究》,第四期;
2001b, 加速市场化进程,推动经济体制转型,合作(周云波),《天津社会科学》,第三期;
2001c, 体制改革对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天津收入差别再研究,合作,《中国社会科学》,第六期;
2001d,文化程度等人口特征对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三论发展的影响,合作,《南开经济研究》,第四期;
2001e, 行业特征等因素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合作,《中国经济论坛》,第10-11期;
2000a,简论把所有制作为资源配置方式,《天津社会科学》,第三期;
2000b,利息、遗产“二税”的理性思辨,合作(与孙凤),《宣传广角》第七期;
2000c,中国地区差别研究与西部大开发,合作(与曹桂全),《环渤海经济了望》第二期;
2000d, 中国居民收入差别的深入研究---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再研究》,《经济研究》,第七期;
1999a, 联邦德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框架特征及其对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启示,《天津经济》第三期;
1999b, 中国农业市场化进程测度,合作(与陈胜),《河北学刊》第二期;
1999c, 鑫茂模式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创新模式,《天津经济》,1999年第三期;
1999d, 21世纪初期中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差别趋势―――论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理论及与库兹涅茨倒U理论的比较,载张卓元主编《21世纪中国经济问题专家谈》,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1999e,关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别的研究,合作(陈晓东),《环渤海经济了望》第六期;
1998a,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合作(周冰等),《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夏季号;
1998b, Overview of the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in Light of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Chinese Community Forum, No.18. 1998c, 对《回归模型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一文的答复——兼议经济学学术争鸣,《生产力研究》第五期;
1998d, 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研究》,合作(周云波),第四期;
1998e, The Status and Trends of Income Distribution in China, China’s Reform and Economic Growth, Edited by Yanrui Wu and Qiang Ye, NCDS Asia Pacific Press. 1998f, 还是提倡力争完成8%的计划速度为好,《环渤海经济了望》,第五期;
1997a,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现状、趋势及影响因素,《经济研究》,第三期;
1997b,天津市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天津社会科学》, 第三期;
1997c,人口、就业与收入分配,载刘佩琼编《中国经济大趋势1997》,香港商务印书馆,1月;
1997d,中国经济学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合作者:徐刚、刘书祥)《经济学动态》,第七期(收入同年于光远编《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e,所有制的改革方向──相对优势公有制的混合经济,《求知》第9期。1997f,失业、就业及2020年的前景预测和对策,合作(谢思全、张灿), 载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编《迈向2020年的中国》,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9月。1997g,所有制改革、工程中心改制与推动科技进步, 载国家计委科技司编(内部资料):《国家计委1997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工业界合作研讨会文集》。1997h,价格管制复归的制度变迁研究---天津市鸡蛋价格管制剖析,《经济研究》第11期。1996a,人口迁移与就业问题,载刘佩琼编《中国经济大趋势1996》,香港商务印书馆,2月;
1996b,论发展经济学的现状与趋势,《经济学家》,第四期;
1996c,增长方式转型与技术进步及劳动密集技术的选择,《管理世界》,第三期;
另该文经与顾颉改编后以《技术进步与劳动密集技术的选择》为题载陈德华、 王裕国、程民选编《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书,由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1996d,增长方式转型与技术进步,《沿海企业与科技》,第二期;
1996e,滞胀---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新趋向,合作,《南开学报》,第一期;
此文的部分内容以《深化体制改革 摆脱滞胀》为题载陈德华、阑子荣、潘石、于良春编《深化企业改革与治理通货膨胀》,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f,突出优势深化改革稳步推进海口市的下一步发展,载中共海口市委办公室编《专家论海口》,8月;
1996g,增长方式转型与劳动密集技术的选择,《吉林石油化工》,第一期;
1996h,技术进步---转变增长方式的核心,《光明日报》,1月25日;
1996i,推动增长方式转型必须考虑劳动密集技术的选择,《天津工人报》,1月25日;
1996j,加速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中国改革报》,4月5日;
1996k,天津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跨世纪战略研究,合作(顾颉),《南开经济研究》,第三期(获天津市体制改革协会1997年一等奖)。1995a,论中国经济运行的大背景---双重过渡,《天津社会科学》,第五期;
1995b,提高中股比例,克服买断弊端,合作,《南开经济研究》,第三期;
1995c,沿海地区“民工潮”及其对策,合作,《天津社会科学》,第三期;
1995d,“民工潮”状况调查,合作,《经济研究》资料,第四期;
1995e,从无序状态到规范化市场的有益尝试,合作,《理论与现代化》 , 第四期;
1995f,新的新古典理论,《发展导报》,1月4日;
1995g,从微观入手求稳定,《中国市场经济报》,1月17日;
1995h,顺水行舟-民工潮现象纵横谈,《天津日报》,1月24日;
1995i,生产资料市场将结束无序状态(上),《北方市场导报》,5月9日;
1995j,民工潮的起因、利弊与对策,《天津工人日报》,1月30日;
1995k,民工潮:辨因析利话对策,《中国市场经济报》,2月7日;
1995l,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20家中外合资企业经营管理调查(1-8),合作,《北方市场导报》,1月21日-3月20日;
1995m,产业深化分工细化收入分配,《中国市场经济报》,4月19日;
1995n,完善失业保障逐步解决失业问题,《开放导报》,第三期;
1995o,收入差别跳跃上升,《北方市场导报》,8月28日;
1995p,一个崭新的理论框架,合作,《改革》,第五期;
1995q,读杨敬年教授的新著《西方发展经济学文献选读》,合作,《南开经济研究》,第五期;
1994a,深化企业改革与抑制通货膨胀,《上海金融》,第十一期;
1994b,失业、通胀、收入差别扩大,《经济学消息报》,12月1日;
1994c,The Estimation of Incidence on Income Distribution of Abnormal Income: the Case of China, Nankai Economics Studies, Vol.I, No.II;
该文最初于1992年在美国东北部大学发展讨论会上宣读;
1994d,失业、失业保障及劳动市场,《天津社会科学》,第六期;
1994e,倒U曲线的阶梯形变异,《经济研究》,第五期;
1994f,可贵的探索可喜的成果-评《比较经济体制》,《南开经济研究》,第三期;
1994g,充分就业三策,《天津日报《专家论坛》》,5月31日;
1994h,当前通货膨胀原因复杂,《天津日报《焦点访谈》》,11月15日;
1994i,产业深化分工细化与收入分配,《工人日报《社会之声》》,12月23日;
1993,公有经济中减低贫困的理论与实践,《南开经济研究》,第六期;
1992, Theoretical Model and Inverted-U Hypothesis on Income Distribution with EconomicDevelopment under Public Ownership, reserved in EGC, Yale University;
1991a,库兹涅茨倒U假说理论论争评析,《上海经济研究》,第三期;
1991b,库兹涅茨倒U理论统计检验评析,《学术季刊》,第二期;
1991c,公有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差别理论模型与假说(I),《南开经济研究》, 第三期;
1991d,公有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差别理论模型与假说(II),《南开经济研究》, 第四期;
1990a,天津市二元经济发展状况,《南开经济研究》,第三期;
1990b,收入分配与二元经济发展,《经济学家》,第三期;
1990c,论经济增长模式、速度与周期,《经济研究所年刊(1990)》;著作
2002a,《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合著,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b,《体制转轨中经济问题研究》,专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收入分配及发展经济学的其他主题》,编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a,《发展经济学---从贫困迈向富裕》,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b,《收入差别、贫困及失业》,专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c,《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主编第四篇,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d,The Extent of Marketization of economic systems in China,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New York, USA.
1999, 《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简装、精装两种);
1998, 《改革、发展及收入分配》,专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反不公平贸易法概论》,合译,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 《新发展经济学---回顾与展望》,专著,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5,《走出滞胀的困境》,合著,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1(a),1994(b),《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专著,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一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联合第二版(简装、精装两种) 有:《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走出滞胀困境》、《新发展经济学-回顾与展望》、《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等,并发表了一批在学术界有影响的论文。他的《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一书,写于80年代末我国居民收入差别迅速扩大之时,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并引起大学及研究机构的重视,被称为收入分配领域的经典著作。该书的核心内容在美国耶鲁大学以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理论为题用英文发表,被著名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教授称为陈氏倒U曲线。《体制变革中的客观经济分析》一文,作为中国宏观经济理论讨论会的入选论文,受到入会者称道。该文被选入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讨论会的入选论文。

『玖』 《经济学消息报》为什么停刊

先是改名《经济学消息》,后来停了,可能有某种外部压力。

『拾』 周燕的论文

1、“资源基础理论与企业成长中的异质性要素分析”,《中山大学学报》(管理科学与工程专刊),2005.01。
2、“交易费用理论与资源基础理论对跨国公司市场进入模式的解释及理论比较”,《中山大学学报》(管理科学与工程专刊),2005.01。
3、“政府管制下的合资合约分析”,《国际化环境与跨国交流》,2004.07。
4、“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垄断效应的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03。
5、“谈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经济学消息报,2001.8.17。
6、“清朝移民实边与美国西进运动”,《读者》(转载),2001.2。
7、“从香港经济看失业与资源的有效配置”,经济学消息报,2001.11.23。
8、“零基预算为何‘水土不服’”,经济学消息报,2001.03.02。
9、“澳门财政政策的作用和职能”,《新经济》,2001.03。
10、“论澳门财政政策的作用和职能”,《澳门经济》,2001.02。
11、“对人性麻木的一种经济学解释”,经济学家茶座(第四辑),2001。
12、“同一时点:清朝‘移民实边’与美国西进运动”,《经济学消息报》,2000.8.11。
13、“财政规模问题之我见”,《经济学消息报》,2000.12.15。
14、“尼德兰的故事”,《经济学消息报》,2000.10.20。
15、“细说澳门财政”,《广东财政》,1999.12。

阅读全文

与经济学消息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