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快乐经济学

快乐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0-11-25 11:55:04

❶ 有趣的经济学原理

第一个经济学原理是“折现”。

折现的意思是,今天得到的一百块钱和下个月得到的一百块钱是不一样的。把未来的收益折合成今天的价值就叫做折现。

如果有一个人和你说,你有两种选择,是100天后给你一块糖还是101天后给你两块糖,你很可能会说,101天后给我两块。

但如果这个人和你说,是现在马上给你一块糖还是明天给你两块糖,你也许就会犹豫了,可能就选择了现在就先吃一块糖。

人们会仅仅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自己的选择,因为快乐是有折现率的。

即时愉快是有很大吸引力的,所以人们时常会今朝有酒今朝醉。我明天再开始减肥,我明天再写作业,我明天再工作。

还在远古时期原始社会的时候,今朝有酒今朝醉可能是必要的。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猿人他每天都在规划着未来,我明天再吃这块肉,我下个月再去冰河的另一边看看,我明年再造一个小猿人…还有另一个猿人,我现在就吃掉这块肉,我今天就要造一个小猿人。哪个猿人更可能把自己的基因延续下来呢?

但是现代社会不一样了。在《异类》这本书里,马尔科姆提到,任何一个人想在一个领域里成为一个顶尖的人,他都必须花费一万个小时。

无论你是足球运动员,还是创业者,还是小提琴演奏者,这个一万个小时是必要非充分条件。不要以为一万个小时很简单,要达到这10000个小时,如果每天能为那一个目标花费3小时的话,必须坚持十年。

❷ 快乐主义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关于快乐主义的思想,在国内还缺乏研究,但在西方它已经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整
个西方经济学和现代的福利经济学
都是建立在快乐主义思想基础上的。1981年我国有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的讨
论,我当时就认为从哲学角度来
讲,人的目的应该是共同的,也就是说毛泽东的目的跟希特勒的目的应该是一样的。从
哲学意义上说,一就是多,多就是
一,不能被一包含的东西肯定不是处在终极的境界上的。于是我就把各种各样的观点进
行排列组合,这包括求生的、自杀的
以及人的所有行为的目的。我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所有人的所有目的,没有例外的都
是追求快乐。但由于种种原因我这方
面的研究当时没有继续下去。后来读博士以后,我又系统的把快乐思想演绎成一种人本
主义经济思想。

今天我首先想讲一下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在西方又叫人道主义、 人文主义。其实人本主
义讲的是一种哲学观点,人道主义
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人文主义体现的是人文、历史的观念。人本主义思想在欧洲起源于
文艺复兴时期,它当时主要是针对宗
教对人性的严重束缚,为了解放人性,所以就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思想。所以人本主义从
一开始产生的时候就是针对人性解放
而言的。其实人本主义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以人为根本,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或者讲得
更确切一些,就是人是目的。我们一
切的经济发展、一切经济制度安排都要围绕人的实际需要而实施,这就是人本主义最基
本的观点。现在西方人本主义研究最
多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教育学等方面,一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向人本主义经
济学方面发展。日本有个经济学家写
了一本《人本主义经济学》,是很薄的一本书。在国内我写了一本这方面的书,四川社
科院一个老师也写了这方面的一本
书,可以说各有各的观点。我想,人本主义经济学就是以人为本的这样一种经济学。从
这样一个角度研究出来的经济学思
想,与现代主流经济学思想几乎是完全不同的,下面我会介绍一些这方面的情况。从中
可以看出,不是我的观点错了,就是
他们的观点错了,几乎没有调和的余地。人本经济学是一个比较严密的经济思想体系。
我的人本经济学是从人的欲望出发
的,这跟西方经济学基础是一样的,但西方经济学在批判功利主义以后,国外对快乐的
研究就中断了。所以西方经济学只是
把欲望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前提来假设的,他们没有真正打开欲望这个扣。其实欲望的
本质和核心是快乐,就是趋乐避苦,
追求快乐。但西方经济学对这个问题避开了,没有深入到这个问题中去,就好象我们只
研究到原子,没有深入到原子核。贝
克尔在他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中曾经提到这个问题,他讨论了欲望的本质是什么
。他讨论的结果是认为边沁的快乐主
义思想的结合就构成了欲望。但是后来的经济学家,包括门格尔他们都没有在这个问题
上继续下去。马歇尔用满足来代替快
乐,这是一种倒退。我的人本经济学从研究人的欲望问题开始,到研究实现欲望的最理
想的制度条件。所以我的人本经济学
从快乐开始,到共产主义制度结束。我曾对黄有光说过我相信共产主义,他说他也相信
,这是我所想不到的。我说的共产主
义不是从政治角度搞出来的,而是在我自己的研究中推论出来的。我在研究中多次推论
到,家庭的取消、国家的消亡,都是
追求快乐所必然达到的制度条件。所以我的人本经济学就是从欲望的本质到实现欲望的
最理想的制度条件这样一个逻辑分析
体系。今天我想主要跟大家交流一下人本主义经济学的几个主要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快乐是人的终极目的。刚才说了,我的快乐思想是在1981年的时候产生
的。我认为快乐就是人的物质欲望
得到满足又超越物质欲望的这样一种精神感受。所有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在追求快乐。
比如说我们喜欢吃得好、穿得好,喜
欢幽雅的居所和环境,这些都是人类追求精神快乐的表现。物质只是一种手段。也就是
说,我们经济发展所有行为的目标都
是为了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物质享受是转瞬即逝的。这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以及经
济学所研究的物质利益最大化实际上
有本质的区别。经济学现在有一种功利主义倾向,他没有能超然于功利主义之上而达到
一种道德境界。在我看来,人的快乐
实际上是属于精神方面的。对此我去年专门跟黄有光老师探讨过,他也认为快乐是属于
精神方面的。他说自己之所以不明确
提出这一点,是为了怕引起大家的误解。因为在这样一个被物质化所笼罩的世界里,你
说人的心理就是为了追求精神快乐,
物质只是一种手段,这大家就可能理解不了。其实快乐是属于精神、属于大脑的。人脑
中有一个享乐中心,这在医学上已经
研究出来了。有人用白鼠做实验就证实了这一点,他们用一个帽子戴到白鼠头上,发现
比吃鸦片的效果要好的多,而且没有
负作用,白鼠戴上以后如果不拿下来就会一直跳到死为止。所以说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为
了追求快乐。每个人的快乐是不一样
的,毛泽东的最大快乐是建立起新中国;希特勒的最大快乐是占领整个欧洲;葛朗台的
最大快乐是金钱;我们普通人的快乐
就是要吃得好、穿得好。所以在实现自我快乐这一点上,所有人都是共同的。即使是自
杀行为,德国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一
句话,自杀不是去寻找痛苦,而是去寻找痛苦的结束。也就是说当一个正常的、有理性
的人没有办法去选择避免痛苦的途径
的时候,自杀对他来说就是幸福的。董存瑞炸碉堡也是一样,他炸碉堡是的最大快乐就
是能够看到新中国的成立,让同志们
能够生存下来;而他当时最大的痛苦就是看到他的战友一批一批的死去。所以所有人的
所有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最大快
乐。而且,快乐是属于精神上的,这一点我觉得对于我们经济学来讲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经济发展都必
须有利于人的精神健康和身心快乐。一味追求物质上的丰富而给以后的生活带来精神上
的痛苦,这类发展我觉得是需要检讨
和怀疑的。我自己身在杭州就非常有体会。 我们杭州人一个月500块钱收入就抵得上上
海人一个月1000块钱的收入,这
种收入上的差距我们可以从杭州西湖的环境中得到弥补。我测量了一下,上海人的收入
虽然比杭州人高出近一倍,但两地的
福利水平差不多。这就说明了什么呢?因为人都是追求快乐,而快乐是属于精神的,所
以只有有利于精神上快乐的东西,才
是我们经济发展真正需要的。快乐论的思想从古代到现代已经经历了2000多年的时间。
一个是从历史到现实。在历史上希
腊哲学家伊壁鸠鲁首先提出快乐主义思想,他追求的是一种与纵欲相对立的快乐,他把
快乐解释为身体上的平和的、无干扰
状态,即是一种清心寡欲的快乐。从他开始,后来发展到了穆勒、边沁,一直到现在的
黄有光、阿马缔亚?森他们。福利主
义实际上就是强调“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原则。所以对于快乐,从古到今、从哲学
到经济学、从利己的快乐主义到利他
的快乐主义,欧洲的快乐主义思想从来没有中断过。快乐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的经济学实
际上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是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欲望、行为的真正本质,在最终意义上就是追求精神快乐
,而非物质方面的东西。这就提醒我
们,目前这种以损害精神上的快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很值得检讨的。北京现在要
投入1000亿来改造环境,这种增长
方式其实就是一种很不合理的增长方式。第二点是,快乐主义理论实际上给经济学理论
提出了一个什么是人类的充分而真正
的快乐的问题。以上海为例,那里的水几乎都是不能喝;长江水也面临枯竭的危险。空
气、阳光、水是人类最最需要的东
西,我们的发展损害了这样一些东西,损害了人类最需要消费的东西,这就偏离了人类
充分而真正的快乐。而经济发展如何
能够满足人类的快乐目标,是经济学面临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从快乐论的角度,经济
学真正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人类能不
能用少得多的资源损耗和人际关系损害,而达到人类更多的快乐。上面是我想强调的第
一个观点,就是人类追求的是一种精
神上的快乐,物质仅仅是一种手段。我们今天把物质最大化作为追求的目标,这实际上
是与人类真正的本质相违背的。厉以
宁1985年写过一本《体制、目标、人》,他当时就提出,人类在未来可能会把物质财富
看做是一种破坏性力量,而追求一
种简约的生活方式可能会更有益处。在西方,尤其是欧洲国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因此就以减缓经济增长速度的方式
来取得人们更多的休闲、人与环境更多的和谐,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提出的人本
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的一个最大的意
义,就是中国人已经不可能走象美国那样的发展道路。摆在我们面前的其实有更加合理
的发展方式可供我们选择。黄有光老
师曾经研究过,印度人为什么人均收入水平很低,但他们的寿命提高的很快?他认为其
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宗教。马歇
尔曾经讲过,人类除了物质满足以外,最大的满足就是宗教。所有的宗教都是对于不死
性进行解释。人类最大的恐惧就是死
亡,所以宗教对于稳定人的情绪,建立人的行为的信念是很有好处的。所以在一个宗教
色彩相对比较浓厚的国家,福利水平
就比其他国家高。

第二点我要讲的是,人力资源的稀缺,是最大、最根本的资源稀缺,而自然资源具有充
裕性和无限性。现在的西方经济学一
上来就提出了资源稀缺的问题,用这个约束条件去求最大化的解。其实潜在的自然资源
是具有无限性的,而人力资源的稀缺
是根本的资源稀缺。我们这个观点就同西方经济学相差很大。这是一个如何看待人类、
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根本问题。我们今
天遇到的问题,就是人类在追求快乐,又感到资源稀缺,把二者对立起来。这是西方文
化的一个特点。而东方文化是合而为
一的,即持有天人合而为一的观念,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朋友。西方经济学中资源稀缺
的观点就是要将自然事务人为化。这
就是现代人主要的资源观念。关于资源稀缺性我们有几个重要观点需要解释一下。第一
个是我们必须要纠正我们现在封闭的
资源观。我们现在的资源观认为地球是一个封闭的资源系统,稀缺性观念也是建立在这
样的基础上的。其实我们人类面对的
资源系统是一个无限开放的宇宙资源系统。比如,我们现在只利用了22亿分之一的太阳
能。整个宇宙的资源其实都可以为
我们所利用。而且从人类产生开始,自然界的资源是被不断发掘、利用的,人类的资源
链在不断的延长。随着人类本身能力
的提高,可供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也是无限的。我们从辩证法来看,就是世界万物无一不
在对立统一之中。我想必然有一个无
限的资源系统与人类无限的欲望相对应。我们有句话叫“心比天高”,其实是“天高无
界”。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潜在自然
资源实际上是无限的,所以我们必须要纠正现在的资源观。这是第一。第二,如果我们
从个量和直接可用的资源角度看,实
际的资源同人类的无限欲望相比,具有有限性。但是,引起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人类
自身。就是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人口
的增长,超过了直接可用资源的界限。一个方面就是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在我们东方文
化中讲究的是节欲,而西方文化中强
调的是点燃人的欲望。所以今天我们的消费主义是非常不合理的,为生产而生产,拼命
的刺激人们的欲望。欲望其实是一种
资源,过度的刺激对人的身体实际上是不利,对人类本身也是非常大的损害。所以欲望
这种资源,控制好的话,是一种动
力,掌握不好则是一种破坏。我们今天在拼命的点燃人们的欲望,其实本来人的欲望就
是无限的,比方长生不老这种欲望就
是无限的。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跟人口的增长结合起来,超过了可直接使用的资源的量界
,导致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到了今
天,不仅水稀缺,森林稀缺,连阳光也稀缺。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一样,也是具有无限
性的东西。无限的自然资源、无限的
人力资源、无限的欲望,这些都是相对的。而实际可用人力资源的有限性,又限制了人
类对实际可用自然资源的养护、对潜
在资源的识别和利用。所以造成实际可用自然资源有限性的原因不在于自然界,而在于
人类欲望的过度膨胀、人口的过度增
加、人类自身能力的不足,而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资源稀缺本身。所以解决资源稀缺的根
本着眼点,应该放在人类自身上。要
通过分配制度控制人类自身的欲望。我们现在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这种状况一定要改变。我们浙江省
最近打上来一个报告,说1989年时浙江省监狱里关的犯人人数是2万人,到1999年已经增
加到8万人,比我们国民生产
总值翻得还要快。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之间的机会出现不平等,于是就只有走其
他一些非正常的道路,象盗窃、坑蒙
拐骗、制造假币等。所以这些都表明人类在自身的人力和管理制度上存在一些问题。对
于自然资源的无限性,还有一点可以
得到证明,就是由于人类欲望的潜力与总量是无限的,但是个量可接受的需要又是有限
的,这是对于我们认识今天的快乐与
未来的空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种人类需要的结构有限性以及人类高层次需要使对
一般物质产品的需要下降,这就是我
们走出功利境界的一个重要的东西。也就是说由于人类存在最低层次的物质需要,随着
人类需要向高层次转变,比如追求尊
重、友谊等,在此时就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当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的基本欲望
得到满足后,人类就进入了长时期的
生产过程。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这个过程,中国也正在走向这个过程。我从我们杭州的
情况就非常有体会。杭州从去年开始
就大力搞环境建设,这实际上不光是因为我们的新市长有文化品位,更重要的是杭州人
已经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要,于是人
们的需要开始向高层次发展,所以杭州市政府就出台了这个政策。如果在人们的衣食住
行还没有得到满足,要推行这样的政
策是很困难的。所以人的有限人力与无限欲望之间的矛盾是所有人类经济、社会矛盾的
总根源。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资
源、环境问题,不要向自然界方面寻找原因,原因就在我们人类自身。所以自然资源并
不构成对人类欲望的绝对制约,造成
矛盾的真正根源在于我们人力资源稀缺本身。因此我们得到的结论就是,应当把解决矛
盾的根本点放在人类自身,通过培养
人、发展人来解决人力问题,同时通过纠正我们的财富观念来取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我们今天向自然界的过度索取,不
仅损害了自然环境,而且对人自身的身心健康也是不利的。现在整个社会的欲望好象都
被点燃起来一样,这是有害的。尤其
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物质资源相对缺乏的大国,如果接受美国所走的现代化道路 ,我们会
很危险的。而且他那条道路到最后
也是要纠正的。这是我讲的第二个观点。

第三个观点,经济学是关于生命成本最小化和快乐满足最大化的学术。张五常教授在华
中理工大学演讲的时候说过,经济学
其实很简单,支配经济学的只有两条规律,一个是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另一个就是需
求曲线的斜率一般为负。其实不能被
唯一所包含的东西肯定是没有达到极限的,所以张五常教授讲的两条规律中,实际上后
一条规律是受前一条规律支配的。经
济学只有一条规律,就是解决有限生命成本约束条件下的快乐满足最大化的问题。这是
我提出来的一个观点,我下面来解
释。所谓生命成本,就是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所付出的体力、 脑力和时间。所有人的
所有行为都受到这三方面的约束。
人类所有的经济活动中的所有成本,归根到底,都是人的生命成本的支出,没有其他成
本。我在经济学上是坚持劳动价值论
的,我认为西方的效用价值论是有问题的。而且在创造价值的劳动中,物化劳动比活劳
动更为重要。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
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人类能够将自己的劳动积累起来,遗传给后代。任何一种动物都要
跟其前代做同样的劳动,人类就不
是。人类可以把自己的劳动积累起来,形成物化劳动,遗传给后代,后代在前代劳动的
基础上继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
进步。所以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物化劳动是比活劳动更加有益的。物化劳动是人类区别
于其他动物的最根本的特点。人类所
有经济活动都是人的生命成本的支出。我们知道经济学里把人类成本分为两种,一种是
生产成本,一种是交易成本。所谓生
产成本就是人与自然打交道的成本,所谓交易成本就是人与人打交道的成本。在人与自
然打交道的成本中,在生产最起端的
地方,无不显示出人类的唯一投入是人力投入,即人的脑力、体力和放弃休闲的机会,
因为后面的投入是前人活劳动积累。
所以生产成本实际上就是人的生命成本的支出。交易成本则更加直接的表现了人的生命
成本的支出。所以我认为经济学中的
成本就是人的生命成本。那么我们经济学与人类发展需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人类所
有经济发展,归根到底都是要解决一
个人的生命成本最小化问题,这是人类所有经济行为的出发点。我这次来北京,只坐了
两小时的飞机,本来如果走路、坐船
就慢多了。所以,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为了节约生命成本,使有限的生命成本能够得到
最大限度的利用,在生命成本的约束
下得到最大的快乐满足。因此支配经济学的只有一条规律,就是有限生命约束条件下的
快乐最大化。我这个观点比现在我们
一般所讲的约束条件下最大化往前推进了一步,就是说它明确了所谓成本最小化就是指
人力成本最小化的问题。所有的经济
发展,要么是减少人力成本,要么是加大人力成本。我们现在经济发展把环境都搞污染
了,只会增加我们人类的成本。经济
学跟哲学的区别在那里呢?快乐这个东西是哲学研究的,经济学就是研究快乐的成本问
题,就是如何以最小化成本来满足人
的快乐。所以经济学跟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在这本书中也讲
了,经济学没有自己的出发点,她研
究的就是人。所以现在宋承先老师在一本书中说了经济学是一种人事科学,张维迎博士
也在厦大的一次会议上讲过经济学是
一种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而不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这种观念的转变,证明整
个西方经济学也在往人的方向迈进。
而在中国,特别是东方文化中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都是西方经济学不大常提到的。
所以我们说经济学实际上在解释人的
有限生命约束下的快乐最大化问题。我们所有的成本支出最终都可以表现为人的生命支
出。成本最小化就是指生命成本最小
化。我们需要以这条原则来检验我们的经济行为、检验我们的经济增长模式。

我的第四个观点叫“全消费”概念。这主要是针对现在的狭义消费观点提出来的。消费
主要是指我们利用产品和劳务来满足
自己的欲望。人类的消费归根到底都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我是很讲究这
个过程的。西方经济学只是讲了一部
分,是不全面的。消费本身就是一个物质变精神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精神是达到快乐
还是痛苦。这种快乐或痛苦又会增加
一种新的物质,这种物质分为两方面,一是新的满足人类的物质资料,另一个是人体物
质存在的变化。所以消费本身就是一
个物质跟精神互动的过程。现代社会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它几乎是建立在狭义消费概念
基础上的。我们今天所讲的消费,是
满足人的欲望的行为。所以,所有能够满足人类欲望的东西,比方阳光、空气等等,都
应当涵盖在消费概念中,人的一生无
往不在消费中。你一出生呼吸到第一口空气,就是消费。所以我们现在的人类最需要的
就是确立一个广义消费概念。不光消
费房子、汽车是消费,消费阳光、空气、环境也是消费,而且是更加重要的消费。最近
我在《经济学消息报》上发了一篇小
文章,叫“楼外楼的故事”,讲有一次我请朋友吃饭时,研究楼外楼的菜价,那里的菜
价本来就比杭州一般的菜价高
30%,而它上面有一个露台,价格又高出30%,而且是一种垄断价格。我就研究这里的菜
价为什么能够搞垄断价格,发
现关键就在于楼外楼的露台上有无限的春光,直接就面对西湖,非常非常漂亮。到这个
地方吃饭的,很多都是上海人,因为
这里的风景对上海人来说边际效用是非常大的。所以楼外楼临西湖的湖光山色就是效用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秀色可餐”,
既如此,加价就在其理了。所以现代人最需要建立广义上的全消费概念。我们现在是一
种倒立的消费概念,化也就是说我们
现在是在为生产而刺激消费。我觉得现在中宣部很多事情都不管了,这是非常遗憾的。
那么多的打斗片都在放映。人是受环
境影响的,我觉得把人的欲望点燃起来一点好处没有。比方现在癌症那么多,治疗癌症
的药物不断出来,这种国民生产总值
的增加是值得反思的。现在重视人造消费品的消费,漠视空气等自然物质的消费,这是
对人类发展不利的。所以我现在到处
写文章,呼吁建立全消费的概念,打破消费的误区。比如我是很喜欢走西湖的,一走西
湖我就感到效用提高的很快。而现在
的人都不愿走西湖,而去保龄球馆等地方,好象就愿意在人造的环境中生活,而不愿跟
自然接触,这是一种误区。改变这种
状况需要从我们文化界的人做起,如果我们这些理性程度高一点的人都不为这个事情呼
吁的话,那社会就难以发展了。现在
把自然资源人为话,造成对自然资源日益加深的伤害。我们今天过剩的经济对人类的消
费需要来说,已经是一个为零或为负
的条件,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对环境和资源的伤害,确立全消费概念。呼吸一口好的空气
,比唱卡啦OK这些东西效用要好的
多。所以一到放假我就跑回老家去了。一个亿万富翁跟一个温饱人的福利水平是相差无
几的。

我的第五个观点是,寿命衡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唯一综合指标。提出这样的观点的人,
除了我以外,还有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的阿马蒂亚?森,他曾经发表一篇文章,说死亡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我们现在
社会从50年代开始采用的是
GNP指标,一直到现在为止这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但发展了多种福利指标。1971年
美国人本主义经济学家提出了
一个物质生活衡量指数,包括死亡率、千人识字率、婴儿死亡率等。这个指标有个很大
的特点,就是从原来以物的指标也就
是GNP指标,转到了人的指标,中间经过了福利指标的过渡。我以寿命作为唯一指标是在
1988年我写的《快乐论》上提
出来的。我经过严密的论证,证明寿命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各方面所有发展水平的最
高综合指标,任何一方面的变化和成
就都可以在这上面得到反映。我的论证是这样的,人类的最终追求是精神快乐,人们在
社会生活中得到的一切快乐和痛苦,
以及一切方面的发展,包括环境、民主等等,实际上最终都会反映为人的快乐和痛苦,
进而反映为人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一
个和谐的生活环境、一个竞争向上的工作环境,都会有利于人的健康;而一个差的环境
只会使人的身心受到损害,寿命受到
损失。所以社会一切方面的发展变化最后都会引起人的身心状况的变化,并最终反映为
寿命的变化。所以我得到的结论是人
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正如物理学家讲的,一目标参照另一目标才能反映
一样,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通过人的
寿命的发展才能反映出来。所以寿命是检验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综合指标。因
此到现在为止,我的理论得出一个核
心性的东西,就是人是目的,快乐是动力,寿命是尺度。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还是一
个整体发展比较有成就的国家,人的
寿命从解放初的50几岁提高到现在的72岁多。探讨寿命指标的意义,第一个就是使快乐
满足成为一个可以测量的东西,这
是非常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讲的效用是不可测量的,快乐也是不可测量的,但快乐的多
少最终可以反映为人的寿命。我有个
寿命指数指标,就是人的实际寿命除以理论寿命,我们现在人的实际寿命只有70岁,而
人的理论寿命有140岁,寿命指数
只有0.5的样子。所以我们人类实际上得到的快乐满足程度只实现了一半。这是这个指标
的第一个意义。第二个意义是,只
有人类快乐满足程度得到提高,才是经济发展的真正目标与各种制度安排根本出发点。
也就是说,只有有利于人类健康长寿
的经济生活方式,才是值得追求的。以人类自身的寿命变化来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全新的含义。也就
是说只有有利于促进人的健康长寿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才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可以
追求的唯一方式。现在的高能耗的生
活消费,实际上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损害。这种发展观是应当抛弃的。在经济不发达
国家的长寿现象,是非常值得研究
的,他说明了在美国的现代化模式之外,肯定还存在着另外的更加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
。落后地区存在的亲情、人们之间的
和谐以及清新的阳光、空气等,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以
少的资源损耗,来达到我们快乐的生
活方式,是中国目前最值得研究的。

我讲的最后一个观点是,共产主义是人类追求快乐的必由的制度选择。今天大部分人都
不太愿意讲共产主义,包括我这本书

❸ 经济学快乐公式:快乐=享受/欲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你可以这么来理解:
欲望是你想要的,享受是你想要并且已经得到的
那么享受/欲望就是你的欲望得到了多大程度的满足,这个指标不就可以衡量你的快乐程度了吗?
经济学认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只有经济发展了,你才有更多的钱来购买商品和劳务,才能得到更多的满足,才能更快乐

❹ 《快乐经济学》的读书报告

首先,相对于传统经济学而言,快乐经济学更加倾向于主观效用论,它们认为人们的快乐更多的是一种主观评价,这种观点尽管在历史上也受到客观效用论的挑战(以收入为基础的传统快乐理论就是建立在客观效用论的基础上,因为收入更加客观和容易衡量),但由于当代的快乐研究采用了实证的大样本统计和计量经济学工具,因此相对于历史上的纯粹理论思辨而言就更加具有说服力。
其次,快乐经济学承认收入确实是带来快乐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在基本的需要满足以后,其他因素的重要性就开始凸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期望值的升高。罗加斯(Rojas,2004)发现,有很多高收入者认为自己不快乐,也有很多低于贫困线的人认为自己很快乐,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不同的预期。这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拐点”理论,也就是说,收入的增加会抬高人们的期望,反过来又导致快乐水平下降。这意味着,要想在长期提高人们的快乐水平是非常困难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美国和欧洲等富裕国家人们的快乐水平也并不像我们预想中那样高的原因。
再次,人们对不同来源的快乐具有不同的适应性,收入和财富带来的快乐比较短暂,而非财富带来的快乐则较为持久。同样,相对于非金钱的损失而言,人们更容易适应金钱损失带来的痛苦。然而,现有的政策大多建立在物质奖励和惩罚的基础上,在快乐经济学看来,这显然降低了奖励和惩罚的长期力度。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纳曼(Kahneman,etc.,1999)则发现,同样数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要大于同样数量的获得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因此,至少不要让人们变得更差对于公共政策制定就非常重要。
最后,快乐对收入具有反作用。很多研究发现,一些偶然性的不幸和痛苦会极大地降低人们的工作动力和收入,导致一种恶性循环;相反,快乐的人在工作中的业绩更加突出,因此更容易获得较高的收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显示了不论在社会还是在企业中营造快乐的氛围的重要性。

❺ 快乐上班的经济学怎么样

主要是因为黄色的装帧设计才心动购买的这本书倒给了我意外的不少收获。 第一回合里的五年女友这件事中,让我真心寒啊,原来男方考虑的只是过去的投资成本问题,太现实点了吧,虽然道理上没错。这就是所谓的沉没成本。 “局限于过去的话,会阻碍我们进行合理的判断” 虽然很多时候只考虑金钱上的成本,那只不过是为了方便分析和说明而已,其实除了支付金钱以外,还包括时间、劳力、及其折旧费、心理上的厌烦情绪等。这就是所谓的机会成本。 <为了既没钱又无才的你>这一回合非常中肯的道出了普通人的境遇,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即便所有工作都不如对方,只要你能够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认真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就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真能这样倒也过得安心快乐了。 对于“即使现在想从事的工作处于比较劣势也不要放弃,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将来这份工作很有可能变成自己的比较优势”也没错,不管是在知识上还是能力上有很大差距的人,总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这让我感觉和<有失有得>差不多意思一样。 选择和集中的方法、回收与预付制度等比较值得借鉴。 比较励志的一句话:无论谁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我们都是在“比较优势”的激励下,每天努力走着自己的路。 啊啊~~~~~ 当领导人还真不容易呢,但是有太多人小看他了,我个人比较倾向能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企业家,在这样的环境下做事才叫有激励、有动力呢。 对于教育小孩这块领域,很多人提倡激励理论,可是激励也包括<奖和惩>的,这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他们一味的激励就是奖励。 <做与不做由此决定>这一回合倒也给了不少实用的例子,比如卷心菜,很有意思。让我想到了之前不是发生橘子里有虫的事件么。 能够激励人们的要素有很多种,比如说,升官发财、社会地位和名誉、魅力十足的异性、以及家人的幸福等等,这些都可以调动起我们奋发向上的积极性。 而价格的作用:传递信息、激励、调整供求关系、决定收入 我的动力源泉,做的开心就好,比较幼稚吧,哈哈。 <道德风险>这一回合指出了贪图安逸是人的天性,果然我也属于普通人类的一员而已啊。 想要彻底解决道德风险的问题,最好采用无时无刻都进行监督的方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矛盾。关乎信任问题,而且还会有逆反心理。重要的是如果真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去做的话,道德风险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吧。 对于能够发挥信号功能的资格考试也作了一番解释,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能够轻松获得的资格证不会帮助你在应聘时取得决定性的优势,哎,像我就没法做到,做任何事都要经过一番思考,主要还是随遇而安吧,但也就此某种差距开始形成了。 总之我写的这些只不过是和自己有共鸣才写上来的,不同的人看同一本书肯定会有差异,整本书亮点在于举得实例真的很贴近生活,如果你愿意,总能让你想到点什么的。

❻ 快乐上班的经济学txt全集下载

快乐上班的经济学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教你如何轻松赚钱:快乐上班经济学 作者:[日]吉本佳生 著
前言
有许多步入社会开始工作的高中、大学毕业生,在没有真正理解经济运转的基本规律的情况下,就通过工作、购物、贷款等方式参与到各种经济活动当中。
其实,为我们揭开经济规律面纱的“经济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问,而且时常还能帮助我们防止一些在工作中遇到的意想不到的失败。即使在步入社会后,只要尝试着去接触它,无论谁都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对于这一点,相信大家在读完本书时一定会认同我的观点。
也就是说,虽然经济学是一门既有趣又实用的学问,但许多年轻人在没有学习它的基础时就开始了工作,因而非常容易被经济活动中的惊涛骇浪所吞没。
在高中课程里,很少涉及实用经济学的内容,所以文科和工科的学生无法学到经济学的知识,这也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然而,有许多经济系和商学系的大学生也没有很好地掌握经济学知识就毕业了。在当今日本,经济学教育为什么会被如此忽视呢?
可能是在步入社会之前,很难实际体会到学习经济学的作用吧!那么,是否应该更加普及经济学教育呢?
“学习经济学有十分广泛的社会意义!应该让更多人,特别是刚刚步入社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了解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于这种想法,我们撰写了本书,并同步推出了相关的教育节目——《快乐上班的经济学》。
但是,我并不是NHK的成员,只是负责协助节目的制作工作,为什么却在这里给大家写序呢?理……
免费的,直接下载就行

❼ 快乐经济学与幸福经济学

快乐经济学(EconomicsofHappiness)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它综合运用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扩展了传统经济学的效用和福利概念,强调了除收入以外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其他因素,进而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给出了不同以往的建议主张。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发展及其理论观点对于我国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快乐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

可以说,自从人类有了思考能力,便开始了对我们的生存目的以及何为快乐的理性思索。在经济学产生之前,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就指出,“财富显然不是我们真正要追求的东西,只是因为它有用或者别的什么理由”。在此,他已经暗示了财富不是幸福与快乐的唯一源泉。然而,随着经济学逐渐从早期的道德哲学中脱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尔后更逐步发展成为可以用数学来进行量化研究的科学,采用一个更加准确、也毋宁说更加狭隘的概念来定义政治哲学中模糊的、难以衡量的主观快乐或幸福就成为一种必然。

在早期的边沁、密尔、斯密,以及后来的马歇尔、庇古、瓦尔拉斯、希克斯等奠基经济学家的精心理论浇筑下,用货币单位(monetarymetric)来衡量的效用(utility)和福利(wel-fare)成为福利经济学中快乐与幸福的主要指标,收入和GDP也由此成为比较个人和国家快乐和幸福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评价也围绕于此而展开。尽管这些经济学家自己也认识到仅用货币收入来衡量经济福利会遗漏其他一些影响快乐和幸福的重要因素,但为了理论的严谨和逻辑的一致而不得不忍受这种简化。从此,以收入和财富为基础的福利和效用不仅支撑着经济学大厦,引导着公共政策的方向,也左右着大多数普通人对于幸福和快乐的理解。

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R.East-erlin)是最早对主观快乐进行理论研究的当代经济学家。他在1974年的著作《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了所谓的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Paradox):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首先,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长期的动态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高低同平均快乐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其次,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长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第三,在任何一个国家内部,人们的平均收入和平均快乐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关系,包括文化特征在内的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快乐。

快乐经济学采用了完全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传统经济学对福利和效用的研究建立在萨缪尔森提出的显示偏好(preferencerevelation)假设上,也就是说,如果在实践中观察到某一个理性经济人在可以选择B的时候选择了A,那么就可以推断对该人而言A的效用(福利、快乐)大于B的效用。然而,快乐经济学认为,存在很多人们无力改变或选择的宏观制度安排或政策背景,例如,不公平、环境恶化、通货膨胀、失业等,在这种情况下,显示偏好假设并不能揭示人们的真正意图。相反,快乐经济学采用了明示偏好的方法(preferenceexpression),即直接让受访者回答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以表明他们对快乐的态度。这种假设看似一种退步(因为传统经济学认为只有在人们的现实选择中才能够发现他们有关偏好和福利评价的真实信息,假设的问题或模拟的场景没有经济学意义),然而快乐经济学争辩道,在很多情况下,显示偏好实质上只是在诸多都不令人满意的方案中勉强进行选择,它提供的信息同样也是有限的,而只有让人们明确地说出真正导致他们快乐的原因或不快乐的障碍,才能够发现现实世界同一个理想世界之间的真正距离。

基于这些理论假设,快乐经济学采用了问卷、访谈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借助于计量统计和大样本处理等技术,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年代、不同行业、不同文化的人们的快乐调查(happinesssurvey)来了解他们快乐的水平和影响快乐的因素。其中最为一般的问题是:“一般而言,你快乐吗?”“哪些因素导致你快乐或不快乐?”研究者发现,绝大多数回答都指向一些相同的因素。

影响快乐的多重因素

快乐经济学并不是要完全放弃或取代传统经济学以收入和财富为基础的福利衡量方法,而是强调了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其他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个人特征,如期望值、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身体的健康状况、经历与背景等;二是个人无法选择的宏观制度安排,如通货膨胀、失业、制度的公平性、公共品的数量与质量、环境等。在这些方面,近10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研究文献。例如,阿莱西那等学者(Alesina,etc.,2004)发现在不同国家公平和快乐之间都具有密切的正向关系。布兰切伏劳等学者(Blanchflower,etc.,2004)对20年来美国和英国不同人群的快乐水平进行研究,发现总的快乐水平下降,黑人的快乐上升,白人妇女的快乐下降,快乐随年龄的增长呈现U型曲线,并且,他们试图确定快乐或痛苦的价值,例如,和睦的婚姻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价值大约为100,000美元/年,而失业给人们带来的损失价值60,000美元/年。克拉克等学者(Clark,ect.,2004)发现失业会导致严重的不快乐,即使存在足够的失业救济,人们也不会如传统经济学理论显示的那样主动地选择失业,摩擦性失业并不像经济学家假设的那样无害。艾格斯等学者(Eggers,etc.,2005)探讨了俄罗斯近年来的经济萧条和失业给人们的快乐造成的负面影响。格拉汉姆等学者(Graham,etc,2002)研究了市场经济中的机会和不稳定同快乐之间的关系。维恩霍夫等学者(Veenhoven,etc.,2005)建立了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快乐数据库,对各国的快乐水平进行比较。他们的数据显示,由于1990年代以来的高速经济发展,中国的快乐水平高于同等收入的其他国家。

这些经验研究对快乐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首先,相对于传统经济学而言,快乐经济学更加倾向于主观效用论,它们认为人们的快乐更多的是一种主观评价,这种观点尽管在历史上也受到客观效用论的挑战(以收入为基础的传统快乐理论就是建立在客观效用论的基础上,因为收入更加客观和容易衡量),但由于当代的快乐研究采用了实证的大样本统计和计量经济学工具,因此相对于历史上的纯粹理论思辨而言就更加具有说服力。

其次,快乐经济学承认收入确实是带来快乐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在基本的需要满足以后,其他因素的重要性就开始凸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期望值的升高。罗加斯(Rojas,2004)发现,有很多高收入者认为自己不快乐,也有很多低于贫困线的人认为自己很快乐,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不同的预期。这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拐点”理论,也就是说,收入的增加会抬高人们的期望,反过来又导致快乐水平下降。这意味着,要想在长期提高人们的快乐水平是非常困难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美国和欧洲等富裕国家人们的快乐水平也并不像我们预想中那样高的原因。

再次,人们对不同来源的快乐具有不同的适应性,收入和财富带来的快乐比较短暂,而非财富带来的快乐则较为持久。同样,相对于非金钱的损失而言,人们更容易适应金钱损失带来的痛苦。然而,现有的政策大多建立在物质奖励和惩罚的基础上,在快乐经济学看来,这显然降低了奖励和惩罚的长期力度。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纳曼(Kahneman,etc.,1999)则发现,同样数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要大于同样数量的获得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因此,至少不要让人们变得更差对于公共政策制定就非常重要。

最后,快乐对收入具有反作用。很多研究发现,一些偶然性的不幸和痛苦会极大地降低人们的工作动力和收入,导致一种恶性循环;相反,快乐的人在工作中的业绩更加突出,因此更容易获得较高的收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显示了不论在社会还是在企业中营造快乐的氛围的重要性。

快乐经济学的公共政策内涵

快乐经济学促使我们对如何促进人类发展和公民福利的传统观点进行反思。首先,幸福快乐,而不是收入和GDP,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既然收入和GDP并不能显著增加人们的幸福水平,那么,我们个人、乃至人类社会冒着过渡竞争、环境恶化、损人利己、尔虞我诈,最终耗尽地球的风险,去追求自己的、本国的收入和GDP无止境的增加就失去了其意义。人是一种经济动物,具有一种积累财富的本能,然而,我们在这样做时,却往往并没有思考这样做的意义。

其次,衡量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需要一些比GDP、收入、财富更加全面的指标。快乐经济学认为,我们应该采用一个更加广泛的指标体系来代替GDP,以反映个人幸福和社会福利的变化。阿马蒂亚·森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humandevelopmentindex,HDI)已经被联合国的年度发展报告采用,丹尼尔·卡纳曼更提出应当建立国民快乐账户(NationalWell-beingAccount)来取代传统的GDP,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开始进行一些尝试,我国各级政府也已经开始考虑用类似于HDI的指数来衡量地方官员的业绩。

再次,政府的公共政策应当从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转到追求建立并维系一个健康公平正义的宏观制度安排上来,经济总量的增长应该是这一制度安排的必然结果,并且这种增长将更加稳健和可持续。如果仅仅以总量的增加作为目标,就有可能导致更大的不公平,会降低弱者的幸福,而这种降低是无法如功利主义秉持的加总原则那样,通过强者幸福的提升而得到弥补的。除非这种不公平是在健康公平正义的宏观制度安排下自然形成,并因此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一致认可。效率并不是公共政策的唯一目标,公平不需要通过增加效率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它同效率具有同等的价值。著名的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黄有光在其《效率、公平与公共政策:扩大公共支出势在必行》中指出,由于扩大公共开支可以增进公平,改善宏观制度安排,并增进人们的幸福感,因此扩大公共开支势在必行。

最后,政府负有对公民进行教育的义务,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古典经济学家密尔在对边沁的功利主义进行修正时说,应当区分两种类型的快乐,一种是高尚的快乐,另一种是低级的享乐。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尊重个人选择的同时,政府不是消极无为的。它负有引导并教育人们追求高尚快乐,拒绝低级享乐的责任。教育是改变理性经济人效用函数的根本途径,是对抗自由主义及个人选择的有力武器。当然,这种教育应当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在其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阐释的非功利、无目的的教育、将人变为真正的人的教育。

幸福经济学是研究单个的决策主体对其人生(包括爱情、家庭、人生道路、工作与休闲等)的选择(权衡)的学问。幸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子集,而不是心理学,或其他;既然把它划定为经济学的分支,就必须遵循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经济学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分析方法,特别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即"理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所有的幸福经济学理论都是由这个基本假设导出来。

❽ 《快乐经济学》最新txt全集下载

快乐经济学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为什么
为什么人死画值钱?
为什么漂亮女孩不能娶?
为什么气球不送给老头子?
为什么女人当秘书,男人当司机?
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
为什么很多人辛辛苦苦的工作,却连一套房子都买不起?
……
掌握生活中的趣味知识,即是掌握经济学的大动脉!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人们都知道经济学的重要,但真正懂得经济学在说什么的人却是寥寥无几。平日里,我们总是抱怨课堂上的经济学早已经抛弃了生活,百无一用。如果你阅读了这本书,就会发现,其实经济学正生动地编织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身边的大事小事都可以用经济学的原理对其一一破解。
从生活的角度来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虽说很多人以为经济学不可思议,让人难以理解,但它的基本原理却是简单又实际。经济学是一门妙趣横生的学问,在日常生活中它无处不在,也几乎无所不能,它能告诉我们一切事情发生的原因。
英国……
确认后请采纳

❾ 什么是幸福经济学

快乐经济学(Economics of Happiness) 传统经济学出于衡量的方便而以客观的财富和收入作为主观快乐的近回 似等价物。这种替代答一方面使得经济学获得了极大的理论成功, 另一方面也使它受到了部分学者和民众的批评。近年来, 一个专门以主观快乐和幸福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经济学领域―― 快乐经济学(Economics of Happiness)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它综合运用经济学、 心理学和 社会学 的研究方法,扩展了传统经济学的 效用 和福利概念, 强调了除收入以外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其他因素, 进而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给出了不同以往的建议主张。 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发展及其理论观点对于我国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阅读全文

与快乐经济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