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对经济学的理解是什么
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客观规律。
2. 经济转轨的含义,用经济学的观点解释一下
经济转抄轨一般是指经济发展方式与发展方向、目标、观念的转变。比如原来我们一味追求GDP总量的增长,依靠大量的消耗、人力物力的投入实现粗放型的增长,而我们现在在总量增长的时候还要考虑老百姓的幸福程度啊、实际收入啊、环境保护啊等等。比如,以前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制造业、工业、建筑业等的发展,现在更希望通过高新技术的利用实现更好的增长,比如以前我国GDP的增长依靠投资与出口来拉动,现在希望转跪到促进内需来拉动增长。
3. 经济学各个流派的主要观点
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一般是两种思想交替指导: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
以美国为内例,前者主张容市场调节为主,鼎盛期如美国柯立芝时期的“柯立芝繁荣”;但1929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胡佛下台,罗斯福开始实践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70年代美国又一次出现经济危机,并出现“滞胀”,里根上台后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自由主义大旗重新树立,现在奥巴马又开始着手改革,两种指导思想始终交替~
4. 经济学家的观点
经济学家们一般都是从中立、效率、公平、清晰透明和稳定的角度评价税收制度。
2.1.1.1 中立
在不征税的情况下,可以设想,相互竞争的公司会制定出有效分配有限社会资源的决策。任何税收都可能通过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扭曲资源的分配。税收越中立,其对于投资者的经营决定或投资者对各种可选投资项目预期收入的税前排序的影响就越小。具体而言,中立标准是为了避免影响:①矿产和其他工业部门之间的资源分配,②选择投资开发哪种矿产的决定,③涉及矿业项目技术选择、回收水平及开采速度等问题的决定。因此,税收中立性的措施表现在尽可能不使投资者的决策与他们在不征税情况下做出的决策相背离。
2.1.1.2 效率
理想的中立性以概念上的有效分配资源的吸引力为基础。然而政府却与大量常常是相互冲突的社会和部门目标有着正规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私人利益往往和社会利益相背离,政府可能为改变市场不景气的状况而牺牲公司利益,或要求公司把社会效应的成本“内部化”。比如,政府可能利用税收政策鼓励环境保护、增加就业机会、在采矿生产所在地发展附加值更高的下游矿产品加工生产活动,以及吸引外国投资。因此在税收的问题上,衡量效率的标准是,资源的分配是否符合国家政策目标,包括鼓励宏观经济稳定和增长等目标。
2.1.1.3 公平
评价税收制度的第三个标准是公平,或税务负担在全体纳税人中公平分配。在实践中,这一标准支持以某些纳税能力的定义为基础的税收。经济学家们对分配效率的强调一般都会妨碍他们制订出超越效率这一基本概念的税负公平分配标准。
2.1.1.4 清晰透明
清晰透明的标准是指税收制度应该鼓励能够被纳税人和政府官员所理解、有效率和非任意的行政规则和规定。含糊的解释会导致冲突并使纳税人感到更大的风险。在实践中,这一标准针对的是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税制的理论往往与管理和监控税制的能力成反比关系。政府应该确保其管理能力与税制的复杂性相一致。第二,税制中隐含有交易成本。所以,好的税制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成本。
2.1.1.5 稳定
最后,经济学家们强调税制稳定的必要性。频繁的调整,尤其是对不明智的鼓励和惩罚措施的补偿,都会对政府利益和公司决策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和政府都认为设计与这些标准相一致的税制符合他们的根本要求。由于税收会减少利润,所以在税制应用和解释的细节方面会有争论。尤其是在矿业领域,围绕税制问题的争论很多,本节最后将讨论这些问题。
5. 罗雪尔强调的国家经济学阐述了什么观点
罗雪尔强调用历史的方法建立新的经济学,即所谓国家经济学。他否认进行抽象理论概括的重要性,把政治经济学仅仅归结为对经济发展过程做纯经验主义的观察和描述。
6. 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基本思想
其基本思想是:(1)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2)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成分的基础上,创立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商品二重性、劳动二重性理论。(3)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该理论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根源,并认为该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依据。(4)创立了社会再生产理论。(5)创立了利润理论、利息理论和地租理论。(6)对未来社会做出了构想。
基本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人们面临交替关系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为了得到一件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东西。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学生面临如何分配学习时间的交替,父母在购物,旅游和储蓄间面临交替,社会面临效率与平等的交替。
-- 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很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小的增量调整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其他所有家庭竞争,但是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过得更好,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做衣服,盖房子。国家和家庭一样也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
1、重商主义
主要观点是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形式,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只有通过出口才能获取更多的金银财富。因此,主张在国家的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但是重商主义的研究只限于流通过程,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2、古典经济
主要观点是流通过程不创造财富,只有农业和畜牧业才是财富的源泉。提出自然秩序的概念,用农业来概括经济,用租地农场主的生产经营活动来分析资本的流通和再生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学家称重农学派为“现代经济学的真正鼻祖”。
3、自由主义
主要观点是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和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经济全球化并不排除政治和文化的多元化,更不等于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新自由主义鼓吹经济全球化,而是着力强调要推行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化。
(6)经济学的观点扩展阅读:
经济学学派中自由主义的发展概况:
NewLiberalism: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危机严重,为适应资产阶级新的政治要求,T.H.格林首先提出了既坚持英国自由主义传统,又实施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国家作用的新理论。
90年代以后,英国自由党内外很多自称集体主义者的激进知识分子,主张建立平等、合作的新社会,要求国家在减少日益严重的失业和贫困现象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他们从格林的著作中寻找行动的理论依据。“新自由主义”成为他们所推崇的理论的代名词。
此时的新自由主义事实上是NewLiberalism,因为新自由主义对“自由”解释与古典自由主义相比有了显著的不同,提出自由应该是制度框架内的自由,而不是放任自流。
7. 经济学中 一些有趣的观点
1、边际效应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同其他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随着这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最初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增的,但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技术水平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保持不变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的前提条件。
阳光、空气、水对我们而言是维持生命的必备条件,对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们对这些必备条件的价值评价却低得可怜,几乎不值钱。珠宝钻石对我们而言没什么大用,却价值极高。这体现了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里最经典的例子之一。讲的是两个嫌疑犯(A和B)作案后被警察抓住,隔离审讯;警方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如果都不坦白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
在这个例子里,博弈的参加者就是两个嫌疑犯A和B,他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策略即坦白和不坦白,判刑的年数就是他们的支付。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
A和B均坦白或均不坦白、A坦白B不坦白或者B坦白A不坦白,是博弈的结果。A和B均坦白是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
这是因为,假定A选择坦白的话,B最好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8年而抵赖却要判10年;假定A选择抵赖的话,B最好还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不被判刑而抵赖确要被判刑1年。
即是说,不管A坦白或抵赖,B的最佳选择都是坦白。反过来,同样地,不管B是坦白还是抵赖,A的最佳选择也是坦白。结果,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各判刑8年。在(坦白、坦白)这个组合中,A和B都不能通过单方面的改变行动增加自己的收益,于是谁也没有动力游离这个组合,因此这个组合是纳什均衡。
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如果A和B都选择抵赖,各判刑1年,显然比都选择坦白各判刑8年好得多。当然,A和B可以在被警察抓到之前订立一个"攻守同盟",但是这可能不会有用,因为它不构成纳什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遵守这个协定。
3、“谷贱伤农”:
丰收本来是好事,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供大于求,商品不值钱,粮食丰产,反而对农民不利。
4、经济学中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
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映,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在经济生活中比比皆是:中国宣布发射导弹,港台100亿美元流向美国;泰铢实行自由浮动,引发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性股市下挫.
这是我目前能想到的,另外如果你对经济学感兴趣,但又不是学这个专业的话,建议你先读下《魔鬼经济学》这本书,每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多种原因,撇开人所共知的主要原因不谈,而去探讨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原因,这种叙述方式应该会吸引你吧。
8. 以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回答
这个应该是以选择中的机会成本来回答:由于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资源是有限的。专当面临选择的时候,你总是属考虑效益最大化,但你不可能既选择留在学校继续研究生,又同时选择参加工作。如果你选择读研究生,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是参加工作的收益,包括工作经验,工资,社会地位的提高等;如果你参加工作,你的机会成本就是失去了一次深造机会,这次机会可能会在将来给你带来更高的起点和平台,但你同时也少支付了一大笔学费。
9.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国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学认为,国民收入的水平,反映着整个社会生产与就业的水平。
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经济周期时,很强调投资的变动的关键作用,认为投资的变动往往比消费的变动来得大,指出投资在相当程度上既是收入变动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它在“解释”投资的变动与国民收入的变动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了“加速数”和“乘数”相互作用的学说。
“加速原理”与“乘数论”所要说明的问题各不相同。“乘数论”是要说明投资的轻微变动何以会导致收入发生巨大的变动,而“加速原理”则要说明收入的轻微变动何以也会导致投资发生巨大变动。但二者所说明的经济运动又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
宏观经济学正是利用所谓“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据说,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生产和销售量下降,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得投资急剧下降,而乘数的作用又使得生产和销售进一步急剧降减,后者再通过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得投资成为负数(或负投资)。
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加剧了生产萎缩的累积过程。一旦企业的资本设备逐渐被调整到与最低限度的收入相适应的水平,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负投资停止下来,投资状况的稍许改善也会导致收入重新增长,于是一次新的周期便重新开始。收入的重新增长,又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导致新的“引致投资”;后者又通过乘数的作用,促使收入进一步急剧增长,这便开展了经济扩张的累积过程。这个累积过程会把国民经济推到“充分就业”的最高限,并从那里弹回来而转入衰退。 宏观经济学讨论的价格问题,是一般价格水平,而不是个别产品的价格问题。按照前面讲的“国民收入决定”论,一般价格水平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然而,总需求水平的变动一方面影响着货币的供求,另一方面也受货币供求变动的巨大影响。所以,货币分析在宏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重视对货币供求的分析,不仅在于可通过对货币供给、利息率的调节去影响总需求,而且在于货币供给的变动与总的物价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货币供给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宏观经济学著作大多承袭传统的“货币数量说”,只是略加修缀。
许多宏观经济学著作者认为传统“货币数量说”过于粗糙,他们把货币数量说的基本观点跟“收入决定”论的基本观点联系起来,认为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以前,货币供给的增加,其主要影响将表现在扩大“有效需求”、增加生产(或收入)上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很小;只有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后,这时闲置设备已全部使用,若再增加货币供给,已不能再促使产量增加,而只会产生过度需求,形成通货膨胀缺口,导致物价水平不断上升,酿成真正的“通货膨胀”。
这种分析,就是所谓货币分析与收入分析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表现。这种分析表明,不仅政府开支和税收的变动,而且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都会对总需求水平(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产生影响。这就为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活动进行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而且也能够通过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对总需求进行调节,平抑周期性经济波动,既克服经济衰退,又避免通货膨胀,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或“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是相互配合、支持的;但在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不同时期或条件下,二者将采取扩张性或紧缩性的不同对策。
在萧条时期,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减税和扩大政府的开支。减税可以使公司和个人的纳税后收入增加,从而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和个人增加消费;而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将导致总需求增长,以克服经济萧条。
扩大政府开支,主要是扩大政府的购买或订货,增加公共工程经费和扩大“转移性支付”,目的是通过扩大公私消费,以刺激投资。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势必导致财政赤字。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学说”,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是一种“小于充分就业均衡”。因而扩张性的赤字预算,也就成了战后西方国家政府的常备政策工具。 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扩大货币供给量和降低利息率。这些措施包括:在公开市场上购进政府债券,把更多的准备金注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后,就可扩大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从而扩大货币供给量,降低贴现率,刺激投资,从而增加总需求。
通货膨胀时期,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依然运用上面所介绍的那些政策工具,只是朝着和上述相反的方向,即按着紧缩性方式而不是按扩张性方式来加以运用。西方经济学界开始企图用供给分析来补充需求分析的不足,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探讨微观经济基础,出现了一种供给分析与需求分析相综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新动向。
宏观经济学建议采用适当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等手段,以控制和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宏观经济学首先关注一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的是一国生产潜力的增长。一国生产潜力的增长是决定其实际工资和生活水平增长率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