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简述国际经济学中解释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有哪些
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同一产业部门的产品可以区分为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两种类型。同质产品也称相同产品,是指那些价格、品质、效用都相同的产品,产品之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高,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
这类产品在一般情况下属于产业间贸易的对象,但由于市场区位不同,市场时间不同等原因,也在相同产业中进行贸易。
异质产品是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主观上或客观上的特点,该种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产品都属于这类产品。
(1)哪些经济现象属于国际经济学的解释对象扩展阅读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经验分析阶段。主要包括1960年佛得恩(Verdoom,P.J.)对“荷比卢经济同盟”集团内贸易格局的研究;巴拉萨(Balassa,B.)对欧共体成员制成品贸易情况的分析;小岛清(Kojima,K.)对发达国家间横向制成品贸易的关注。
第二阶段是理论研究阶段。里程碑是格鲁贝尔(H.G.Grubel)和劳埃德(P.J.Loyd)于1975年编写的《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这是最早的关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专著。在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 —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第三阶段是丰富发展阶段。主要理论模型有:20世纪70年代末,迪克西特(Dixlt,A.K)、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克鲁格曼(Krugman,P.)等创立了新张伯伦模型。
把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运用到产业内贸易领域;20世纪80年代初,布兰德(Brander,J.)而和克鲁格曼(Krugman,P.)为解释标准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建立的差别模型。
B. 可以解释中国所有经济现象的“三生经济”到底是个啥
中国经济是政生经济、官生经济、民生经济三重叠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无常经济体系,或者说动态经济体系,我们称之为“三生经济”。
C. 比特币是新的经济现象吗 中国经济报告文章
比特币是一件颇受争议的事情,而争议在魔鬼和天使之别,还没有“之间”,这就变得有些不可思议。尤其是比特币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经济学家们对它的认识几乎也是“革命”和“反革命”的区别,本来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D. 用国际经济学理论解释剩女现象
金发女郎的困惑(金融学的经典理论)
金发女郎发现总是没有人来追求自己。而她发现身边的那些长得不如她的女朋友们倒是从不缺乏追求者。为此,金发女郎心里很困惑,也很痛苦。她认为自己的条件比别人好,却没有人追求;其他人的长相远不如她,却可以找到幸福的伴侣。金发女郎由此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
造成金发女郎的困惑的真正原因是:信息不对称。那些对金发女郎向往已久的崇拜者们相互之间,以及和金发女郎之间都不能沟通信息。金发女郎的男同学们会这样想:这么漂亮的金发女郎,怎么轮得到我来追?肯定有那些比我有钱的阔佬,比如巴菲特,去追求她。于是长叹一声,转而追求其他女孩去了。而巴菲特在华尔街上巧遇来纽约观光的金发女郎之后,也颇为心仪,但是巴菲特转念一想:这么漂亮的金发女郎,怎么轮得到我来追?肯定有那些比我有年轻的阔佬,比如比尔盖茨,去追求她。于是巴菲特长叹一声,转而与结发老妇相伴去了。金发女郎去微软公司面试时,巧遇比尔盖茨。面对如此佳人,盖茨再也不能正襟危坐了,心中一阵激动,但盖茨转念一想:这么漂亮的金发女郎,怎么轮得到我来追?肯定有那些比我更强壮的阔佬,比如乔丹,去追求她。于是盖茨长叹一声,埋头继续与司法部周旋。金发女郎去观看篮球比赛时,邂逅飞人乔丹。面对如此佳人,乔丹岂能坐怀不乱,脑海中翻起千层浪,但乔丹冷静下来一想:这么漂亮的金发女郎,怎么轮得到我来追?肯定有那些比我更英俊的小伙,比如她的什么同学,早就已经把她追到手了。于是乔丹长叹一声,转身继续与篮球叫板。这就是金发女郎的困惑。
使金发女郎产生困惑的真正原因是:那些想追求她的人相互之间都不能互通信息,也不了解金发女郎的尴尬处境和真实想法。结果是每个想追求她的男人都根据自己的预期来决定是否要去追求金发女郎。由于大家都预期追求金发女郎一定是极高的门槛,最后造成大家都退缩不前。在这个困惑中,大家只观察到了金发女郎的美貌,只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而根本不知道其他任何信息。最后每个人都相信追求金发女郎的代价将是很高的,因而大家都不采取行动。
我记得去年某本书上面写了这个案例。(好像是《国际金融市场》还是《国际市场营销》)忘记了···
E. 国际经济学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什么经济现象
就是经典经济学的延伸啊
价值规律
F. 中国现在的经济现象是什么
现在中国经济的状况是有些看不清楚,全球各个国家都有像中国这样的经济状回况,这是全球经济发展答到一定程度出现一些混乱,但不用过分的担忧。
全球经济一定会重新回到正轨。
中国经济自然会继续发展。
作为公民,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相信我们的政府,支持国家的经济政策。
事物的发展是曲折前进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可能会有曲折,但总体上仍然是前进的。
G. 运用国际经济学相关理论,比如:绝对优势相关贸易理论;发现你一个你身边的以经济现象并解答。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主编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和新国际经济学》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和新国际经济学》(海闻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在全球经济学理论界享有盛誉。该书是美国商务部在20世纪80年代初召开的一次研讨会的理论成果,初版于1986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发行,至1995年已重印七次。该书共收录了15位经济学家撰写的12篇有关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力作,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思路”。 一、新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1776年)中提出的“绝对优势说”堪为自由贸易理论之滥觞。鉴于亚当·斯密“地域分工论”存在着明显缺陷,大卫·李嘉图对其进行了修正,创立了“相对优势说”,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的重大突破。但该理论仍然不能完全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机制。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及其学生俄林以“资源禀赋说”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战后国际贸易理论成了赫俄理论的一统天下。 (一)战略性贸易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贸易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古典理论所设想的那种交换了,如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倾向于出口资本密集性产品,有熟练劳动力的国家倾向于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而不发达国家则出口原材料,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国家的技术差异和资源禀赋仍然主要决定了国际贸易的基本模式,但相当部分国际贸易不可简单地归因于出口国的自然优势,相反,越来越多的贸易来源于规模经济和因技术创新而形成的人造优势。 这说明国际贸易形态的历史性变迁对经济学家提出了挑战。只有在现有贸易思想基础上发展一套新理论,才能重新解释国际贸易领域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迁。70年代发展起来的产业组织学提出了分析寡头竞争产业的新方法,从而催生了国际贸易新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建立在市场不会偏离“完全竞争”太远的假设之上,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每个生产者力量都很小,不会试图去影响价格或其竞争对手未来的行为。然而,战后以来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的迅速增长说明完全竞争的假设是不合适的,现在相当一部分贸易是由大规模生产的优势、积累的经验和通信技术的创新所决定的,由众多小企业之间展开的原子状的竞争已经难以看到,而少数几家大型企业之间的不完全竞争却随处可见。例如,大型客机市场基本上由“波音”和“空中客车”两家寡头航空公司所垄断,每一方都有影响价格的能力,它们做出战略性的行动,以期影响竞争对手的行为。 古典贸易理论在于证明自由贸易是最好的。古典理论假定市场竞争是完全的。一国在某一产业的比较优势是贸易发生的根本原因,每个国家都因其各自的要素禀赋而参与国际分工。因此,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经济中,“租”非常少,因而经济中不存在“战略性”部门,自由贸易政策是各国最好的选择,在各国都支持自由贸易的情况下,每个国家都能从贸易中获益,且一国的收益并不以他国的损失为代价,自由贸易不是零和博弈。古典理论甚至认为,即使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奉行自由贸易原则,其他国家都一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该国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因此,自由贸易是古典理论的铁律。 在产业组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贸易理论对古典贸易理论提出挑战。新理论既是对古典贸易理论的继承,又有所超越。它认为,国际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的偶发性,是一国特定的历史、某个偶发事件和经济政策的产物,并不是完全由各国资源禀赋差异所决定的。新理论最有意义的创新在于引入了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从而使国际贸易理论从完全竞争这一假定条件的束缚下摆脱出来,市场中不完全竞争是普遍现象,完全竞争才是特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下,产业领域存在着规模经济报酬递增的现象,这个理论有力地挑战了古典贸易理论所认为的规模经济报酬不变的传统观点。由于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租”不可能因竞争而完全消失,在一些产业,资本和劳动有时会获得比其他产业高得多的回报率,因而经济中存在着“战略性”部门。如果政府能够识别出这些战略性部门,就有可能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口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的产业予以扶持,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政府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显然会从根本上改变国际贸易的通行规则,因而被视为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活动。 (二)选择战略性产业的基本标准。如果说经济中存在着战略性部门,那么企业家或经济学家该怎样识别它们?克鲁格曼提出了识别战略性部门的两项标准,一是看该部门是否有大量的“租”存在,即该部门的资本或劳动回报率是否特别高;二是看该部门是否存在着外部经济,即某一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或经验对其他企业会产生技术外溢。然而,由于外溢是没有市场价格的,根据这项标准去衡量战略性部门有一定难度。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几种形式。一旦选定某些产业为战略性产业,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保护这些优选产业的发展呢?克鲁格曼和詹姆斯·布兰德(James Brander)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几种可能的应用形式。 1.以转移利润为目的的补贴。这项战略性政策涉及到运用补贴来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其基本思想是要把利润从国外厂商转移给国内厂商。政府补贴可能使本国厂商降低产品成本,从而在有利可图的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份额。由于成本补贴迫使外国竞争对手削减产量,使本国厂商得到额外利润,这些利润超过政府的补贴数额,即厂商的受益超过纳税人的损失。这说明出口补贴(或生产补贴)增加了国内经济福利。
H. 国际经济学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什么经济现象啊,用到什么原理呢 写论文用~急跪求~
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外汇储备VS货币发行VS物价上升了。
具体的原理的名字我现在毕业了都忘了。
但是可以解释的是,如果A国家想拥有多少多少钱的外汇储备(美元)的话,必须用等价的本国货币抵消,也就是货币发行。金本位下(这个你肯定懂,要不就别学了),货币的发行是依靠等价的黄金做为依据的,比如说中国有100吨的黄金,就只能发100吨黄金价值的货币。每个国家的货币都和自己家的黄金包有量是成为=号的。
但是比如说你就只有10吨黄金,但是有很多很多人要用钱,你就发行100元的10张,大家都没法估量钱,没法做生意了,SO,政府大胆的多发了100万张100元的,每张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就降低了。你如果想买以前1元一个的苹果的话,因为多发行了100万张,所以你得付1万元才能买的到。这个就是物价上涨了。
纸币本位(??名字我也忘了)下,货币发行是依靠政府的公信力的,不管你家里有多少黄金,我的国家厉害,我发行就是我说了算,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谁也不知道美国有多少黄金,但是人家因为国力强大(纸币的确比黄金利于商业),就是敢用自己国家的公信力来发行。那么美国靠什么发行货币? 就是靠外债—我靠我政府的公信力卖国债,别的国家都来买,他们的钱就成了为美国投资,美国用这笔钱发展自己国家,为了逐步扩张的商业提供了纸币的价值基础。
而那些买了美债的国家呢,靠什么买美债?之前提过纸币是靠政府公信力的。所以汇率因为根据各国银行的贷款利息差(金融学上的说法)、经济总量的差别(经济学)、进出口逆顺差(贸易)等原因已经形成了,所以像中国政府这样的就得发行人民币,用人民的购买力作为保障,来购买美债。之前说过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或者也可以理解为黄金保有量)作为依据发行货币的。但是你凭空多买了1000万美金的美债,那政府就得多发行1000万美金*6.3(?)等价的人民币。社会总价值在那里了,但是你突然多发行纸币了,那纸币只能贬值,以前100元能买到的,现在因为多发行了货币,只能200元买到。
本人现在已经毕业,以前是学贸易的,考过金融研究生但是掉了,现在从事贸易、汽车行业。
很多年不看书了,可能说的很杂乱,也有很多可能不对。希望给你帮助。
I. 用萨缪尔森经济学解释一个中国经济的现象
关于当今发达国家的经济制度,萨缪尔森说道:“几乎在不知不觉中,纯粹的资本主义已经逐渐演变成保持公私两个方面的主动性和控制权的混合经济。”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始实行改革,引进私有经济的活力,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因此,如今的社会主义也已经成为一种混合经济,与西方混合经济不同的是公有经济成分比重更大,而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则已基本一致。因此,萨缪尔森《经济学》中介绍的原理和方法,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网络全书,其中有对单纯追求GDP的批判,提出了循环经济和用经济净福利指标(NEW)来代替GDP指标的思想,很有前瞻性(距今已有30多年);书中对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能源危机、贫富分化问题、公平与效率问题、投机问题等当今的热点问题都有重要论述。对于我国当前所说的绿色GDP,科学发展观都是很有统一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