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宏观经济学中凯恩斯区域 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是什么原因还有在古典区域呢
1、LM曲线上凯恩斯区域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及原因
效果: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无效,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有很大的效果,收入水平在利率不发生变化情况下提高。
原因:
凯恩斯区域的利率降到很低,货币的投机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投机需求曲线会成为一条水平线,相对应的LM曲线上也有一段水平状态的区域。
因为较低的利率水平,假设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因而货币政策在这时无效。相反,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使收入水平在利率不发生变化情况下提高,因而财政政策有很大的效果。
2、LM曲线上古典区域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及原因
效果: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完全失效;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原因:
如果利率上升到很高水平时候,货币的投机需求量将等于零,这时候人们除了为完成交易还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外,不会为投机而持有货币。
货币投机需求曲线表现为一条与纵轴相重合的垂直线,LM曲线也开始成为一条垂直线。此时当利率很高时,人们除了完成交易必须持有一些货币外,再不会为投机而持有货币,即货币的投机需求弹性为0。
(1)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漏洞扩展阅读
LM曲线把平面图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区域。LM曲线还具有以下特征:
1、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一般来说,在货币市场上,位于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LM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
2、货币供给变动将会引起LM曲线左右移动。
当货币供给增加时,要使货币需求等于供给,需求也要增加;货币需求增加的前提是收入增加或者利率下降。如果利率不变,则收入增加;如收入不变,则利率下降。这都意味着LM曲线右移。
3、价格水平的变动也会引起LM曲线移动。
因为价格水平变化导致真实货币存量变化。价格水平上升意味着真实货币量减少,导致LM曲线将会左移,反之则右移。
B. 宏观经济学问题 关于凯恩斯经济模型
即价格水平P下降-实际货币供应(M/P)增加-利率r下降-支出(投资)I增加-产出版Y增加。 在IS-LM模型权中价格不是整个经济商品需求的决定量,因此价格变化对于商品需求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价格变化对金融市场有影响。出于金融市场平衡的条件价格提高会导致实际货币数量缩小。这导致在金融市场上对货币的需求提高。由此经济参加人愿意出售证券。在证券交易所上产生供应多余,这导致证券价格下跌和利率提高。 利率对于整个经济中的货物需求有决定性作用,它导致私人净投资的降低。这导致对于货物需求的降低,因为商品供应相对商品需求反应,整个经济中的平衡收入的降低。
C.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搭配适用的不同经济情境
运用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自调控经济周期的理论,是新古典综合派的核心理论,该理论由凯恩斯理论起始,由萨缪尔森发扬光大,成为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的最主流学派。所以就目前看,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运用恰当的情况下,还是有效的。但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大滞涨以来,西方经济学中又涌现了一些学派在不同程度上否定货币、财政政策打搭配的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比如货币主义,奥地利学派和供给学派。
D. 谁能帮我论述下凯恩斯得宏观经济理论
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利率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和借助于工资的变化来调节劳动供求的自发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地创造出充分就业所需要的那种有效需求水平;在竞争性私人体制中,“三大心理规律”使有效需求往往低于社会的总供给水平,从而导致就业水平总是处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因此,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抛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政府必须运用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确保足够水平的有效需求。凯恩斯最根本的理论创新就在于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合理性提供了一整套经济学的证明,这是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任何经济学都根本做不到的。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水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币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汉森、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则用IS-LM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币场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表述。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也是围
绕IS一LM模型而展开的。因此可以说,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宏观经济理论中的历史地位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宏观经济理论中的历史地位应该是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请参考以下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历史背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对当时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设和理论越来越受到冲击的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之一。当物理学开始质疑绝对时间的必要性,作家们开始质疑叙事结构,作曲家开始质疑调性的和谐是否必须的时候,凯恩斯开始质疑当时经济学上的两大支柱:首先是货币是否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萨伊法则所认定的,如果需求减少,则供给或者价格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重新达到平衡。
凯恩斯自己与伦敦的布卢姆茨伯里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陶醉于改变人们思想的氛围。正是这一经历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他最终决定与传统理论决裂。1920年他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后果》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阐述了他认为的凡尔赛条约的整体经济后果,而且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有可以影响国家决策的实际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的地位。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权力和整体经济趋势的效果的文章,发展了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参照物的理论,他越来越相信经济系统不会自动地沿着一个曲线即经济学叫所谓的最优生产水平前进。可是他既没有找到证据,也没有找到一个形式来表达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经济系统开始冲击英国——当时居于中心地位的国家。为了利用竞争优势,英国按照自由贸易政策,从其它地方进口食品和其他低价值商品,并用节约出来的劳动制造高价值的商品用于出口。这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使英国达到了帝国的颠峰,并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广阔的殖民地以及其经济和军事上不同英国的盟国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随着德国经济的崩溃和超通货膨胀的来临以及后来被称为大萧条的全球生产衰退的到来,对金本位,经济自动调整的特性以及以生产带动经济的模式的批评开始浮出水面。数十个不同的学派争奇斗艳。凯恩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传播着一个简单的观点:大萧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三十年代的时候在生产和投资领域有一股投机的风潮——当时的工厂和运输网络远远超出了当时个人的支付能力。对“需求不足”的重视和他创造的允许政府能够调控经济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形式使当时的众多年轻经济学家接受他的理论和方法。
也有众多的经济学家反对他的理论,认为导致萧条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对商业的信心;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削减政府开支,从而恢复对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所以合适的办法是将劳动的价格降低到维持生存的水平,导致价格下降,从而购买力(就业)就会回升。没有作为工资付出的资金将会转化为投资,也许是在其它的产业。关闭工厂和解雇工人也是必须采取的办法。其它关键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国家预算,或者通过增加税率,或者通过削减财政支出
凯恩斯经济思想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意义
凯恩斯主义是随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没落应运而生的,它的理论主张和政策思想立足于对社会经济总量的分析,着眼于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从而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开创者。20世纪70年代后,凯恩斯的理论主张和政策思想虽然受到了货币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新制度学派的抨击,但他的弟子们在新形势下发展的新凯恩斯主义仍然占据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应该指出,凯恩斯主义虽然从本质上是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但它首先是属于市场经济的宏观理论,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珍珠,因此,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特别是宏观经济调控有着较强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E. 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 工资刚性 的重要性 在这段话中有什么体现谁懂理论呢
LZ~要想当老板就要学会换位思考
工资对于员工是向下刚性,对于老板是向上刚性 ^_^
F. 有关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几个问题
hehe,宏观经济学里面最主要是弄明白总供给和总需求了,反复看,反复琢磨.
1,你这个题目回是三部门的均衡收入决定答模型,
直接套用模型就可以了
Y=C+I+G
C=100+0.8Yd
Yd=Y-Tn
Tn=T-Tr
I=50
G=200
所以,Y=100+0.8(Y-T+Tr)+50+200
Y=1000
(2)投资乘数ki=1/(1-c)
c=0.8
所以k=5
税收乘数kt=-c/1-c(1-t)
c=0.8,t=0
kt=-4
政府开支乘数kg=1/1-c(1-t)=5
转移支付乘数ktr=c/1-c(1-t)=4
平衡预算乘数kb=1
换个条件你应该也会套公式了吧,呵呵,自己套一下试试看
很容易的
G.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第六章,投资和储蓄,消费和储蓄的关系是怎样的可
凯恩来斯认为利率的自由变源动可以确保储蓄等于投资税收政策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其一,税收对人们的收入产生直接影响,进而会影响到人们的消费和储蓄决策,其二,政府对企业征税会影响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进而影响企业的激励机制和行为方向货币政策,它是通过政府借助中央银行对一国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能够影响到许多金融变量和经济变量,如利率、股价、房地产价格、汇率等等。参考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分册吧
H. 宏观经济学考试题:凯恩斯三大心理规律是什么,分别对有效需求的影响。
凯恩斯指出,之所以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社会上对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则是由三条基本规律造成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流动性偏好。
凯恩斯指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由于这个规律的作用,增加的产量在除去个人消费增加以后,就留下了一缺口。假如没有相应的投资来填补这个缺口,产品就会有一部分无法销售出去,于是就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生产紧缩和失业。为了避免生产下降和失业增加,就必须相应增加投资。但凯恩斯认为,在生产过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消费不足,投资也是不足的。而投资不足是由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引起的。
资本边际效率规律与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关系。资本边际效率规律表明,投资的多寡,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的对比。一般说来,投资需求与资本边际效率呈同方向变化,而与利率水平呈反方向变动。如果投资成本既定,资本边际效率就取决于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因心理、生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资本边际效率短期内波动不定。考虑到资本成本随投资增加而不断增加;投资的预期收益随产品供给增加而下降,资本边际效率就出现了随投资增加而趋于递减的趋势,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这种情况使投资的增加受到了严重限制。
流动偏好规律与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关系。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指人们为应付日常开支、意外支出和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偏好。该理论根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流动偏好规律使人们必须得到利息才肯放弃货币,因而使利率总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也会妨碍投资的增加。这样投资和消费不足,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产生非自愿失业。要消除这一状态,政府必须干预经济,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充分就业。
I. [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最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凯恩斯提出的理论并没有明确地给出IS-LM,这是后人在他的基础上总结出IS-LM和AD-AS模型,基于IS-LM模型是可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能是你看到的书没有讲而已。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比较少看到货币政策的“引致效应”。 引致效应是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时所引起的投资增加 在第一种特殊情况下,(dI/di)/(dL/di)→0(即dI/di→0 ̄或dL/di→-∞),也就是企业投资对利率的变化毫不敏感,或者经济中出现“流动性陷阱”,或者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十分敏感的时候,dY/dM→0,此时不存在任何“引致效应”,货币政策对产出也没有影响,货币政策是实效的。在另一种极端情况下,(dI/di)/(dL/di)→+∞(即dI/di→-∞或dL/di→0 ̄),将出现完全的“引致效应”,此时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最为明显,政策乘数达到最大值。 比方说分析一项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时,如果增加一笔货币供给会使利率下降很多(这在LM曲线陡峭时就会是这样),或利率上升一定幅度会使私人部门投资增加很多(这在IS曲线比较平坦时就会是这样),则货币政策效果就会很明显。可见,通过分析IS和LM曲线的斜率以及它们的决定因素就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货币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使IS曲线斜率较小的因素以及使LM曲线斜率较大的因素,都是使货币政策效果较大的因素。我个人认为之所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被淡化,是因为我们学习的是新凯恩斯主义,跟原本的凯恩斯主义以及有了挺大的差距。众所周知,货币政策是有时滞的,可能传导到整体经济时,反而有可能会扭曲资源的配置,实际上存在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所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往往是独立出来讨论,不与IS-LM模型一起讨论。
J. 简要解释凯恩斯对宏观经济学所作的贡献
凯恩斯对经济学由非常多的贡献。
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
。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以萨伊法则为核心提出了充分就业的假设。认为可以通过价格
调节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把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排除在经济学研究的范
围之外。〈〈通论〉〉批判萨伊法则,承认资本主义社会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正式把
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第二,把国民收入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凯恩斯〈〈通论〉〉的中心是研究总就业量的决定,进而研究失业存在的原因。认
为总就业量和总产量关系密切,而这些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三,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
凯恩斯〈〈通论〉〉中认为有效需求决定总产量和总就业量,又用总供给与总需求
函数来说明有效需求的决定。在此基础上,他说明了如何将整个经济的均衡用一组方程
式表达出来,如何能通过检验方程组参数的变动对解方程组的影响来说明比较静态的结
果。即,他总是利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关系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其他宏观经济
问题。
第四,建立了以总需求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
凯恩斯采用了短期分析,即,假定生产设备、资金、技术等是不变的,从而总供给
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来分析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把存在失业的原因归结为总需
求的不足。
第五,对实物经济和货币进行分析的货币理论。
传统的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两部分,其中,经济理论分析实际
变量的决定,而货币理论分析价格的决定,两者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
二分法。凯恩斯通过总量分析的方法把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生产
货币理论。用这种方法分析了货币、利率的关系及其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从而把两
个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
第六,批判了“萨伊法则”,反对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明确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
济的主张。
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而凯恩斯却反对这些
,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他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
标;他的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甚至
可以说后来的宏观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凯恩斯的《〈通论〉》的基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