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新规制经济学

新规制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1-01-22 12:14:19

Ⅰ 新规制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是一样的意思吗

哎呦,这零七年的问题……现在应该知道了吧,根本就是两码事,竟然有人回答是!

Ⅱ 规制经济学的理论

一、传统规制经济学的规制俘获理论
(一)政府规制俘获的含义
政府规制俘获是指在规制过程中,由于立法者和规制机构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某些特殊利益集团(主要是被规制企业)能够通过“俘获”立法者和规制机构,而使其提供有利于他们自己的管制的行为。
(二)政府规制俘获理论的产生
政府规制俘获理论的产生与规制目标的研究有关
规制公共利益理论关于政府规制的目标
芝加哥学派关于政府规制的目标
(三)施蒂格勒的政府规制俘获理论
1.两点重要假设:
一是政府的基本资源是强制力,各个利益集团通过说服政府使用其强制力来提高自己的福利。
二是各个利益集团在选择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行动中都是理性的。
2.企业俘获政府规制者的主要手段:
为政府官员提供选票、竞选经费及活动经费等。
3.企业通过俘获规制者可以获取的四种收益:直接的货币补贴;对该产业所生产产品的替代品的限制或互补品的补贴;固定产品价格;对新的竞争对手进入市场的控制。
(四)佩尔兹曼的政府规制理论
1.理论假定:
将利益集团简化为企业和消费者,规制者简化为立法者。
利益集团和规制者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消费者追求消费剩余最大化;
规制者则寻求最广泛的政治支持,体现为追求选票数量的最大化。
2.基本结论:利益集团以提供他们对规制者的政治支持作为获取有利于他们自己的规制立法的交换条件。政府规制是被利益集团和规制者共同喜好的一种制度
(五)贝克尔的规制理论
规制的实质在于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决定政府规制活动的是利益集团的相对影响,而不仅仅产生于市场失灵。这种影响不仅由规制的福利效应所决定,而且由利益集团向立法者和规制者动用压力的相对效率所决定。
(六)传统规制经济学俘获理论的缺陷
1.忽视了规制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其影响,不能用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来分析规制俘获问题。
2.缺乏对规制供给方面(政权机构和规制机构)作进一步具体的分析,或者说仅将其作为一个“黑箱”,从而忽视了作为委托人的官僚机构与其代理人——规制机构之间存在的复杂委托代理关系。
3.理论体系上的缺陷:缺少一个内在逻辑一致的理论分析框架
二、新规制经济学的规制俘获理论
(一)规制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
一是为规制机构所知道的有关被规制企业的信息要远远少于被规制企业所知道的相应信息,
二是在作为代理人的规制机构与作为其委托人的政府(如国会)之间也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
(二)政府规制过程中的双层委托代理关系
一是企业与政府规制机构之间的的委托代理关系
二是政府规制机构与国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三)双层委托代理与规制俘获的产生
规制机构对国会可能隐瞒信息,以博取产业及消费者群体的信任;或这些利益集团通过贿赂来收买规制机构,使其向国会提供对他们有利的信息,从而发生规制俘获。
(四)作为委托人的国会的目标假定:
假定国会的目标是最大化社会福利函数(消费者、规制机构和生产者剩余之和)。由此国会与规制机构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可表示为社会公众与规制机构的委托代理关系。
(五)规制机构的信息中介职能:
通过规制机构发挥“信息中介”的职能,或作为一种“授权监督机构”承担起规制的任务,可以填补社会公众与产业之间的信息真空,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消费者集体选择的“搭便车”问题。
(六)规制机构的相机行事权
对收集有关产业信息的激励可能不足;即使它掌握了这些方面的真实信息,也未必会如实向国会汇报这些信息,或利用这些信息谋取私利;被规制企业也可能贿赂和收买规制机构。
作为委托人的国会如果对不同的规制政策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规制机构就有可能选择对利益集团有利而对公众不利,甚至损害公众利益的规制政策。
规制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不应是判定是否存在规制俘获的威胁,而是如何设计一套相应的规制机制,以减少或避免规制俘获的发生。
(七)规制俘获的发生机率与规制合同的激励强度有关
n高强度的激励合同将使企业得到很高的信息租金。
n低激励强度的合同对具体成本的核算都有较明确的规定,合同的变动余地较小,从而发生规俘获的机率也较小。
(八)消费者的集体选择行及其对规制俘获的抵消效应
n消费者组成的团体有动机抵制被规制企业的收买行为;
n消费者团体的行为存在集体选择问题;
n可能缺少评估不同规制政策所必需的信息;
三、新规制经济学规制俘获理论的借鉴
1.降低规制代理机构判定的权限。
在设计规制机制时,应尽可能减少对规制机构私有信息的依赖,降低其判定的权限。但由此可能会形成一个非常官僚化的制度环境,抑制规制机构效能的发挥。
2.对规制机构提供一定的激励,弱化其被俘获的动机
让规制机构分享其他利益集团一部分福利,使其不至于倾向某个特定的利益集团。但对规制者激励数量的确定存在一定的困难;即使易于度量,也可能缺乏合适的比较基准。
3.增大规制俘获双方的交易成本
增加规制俘获方和被俘获方进行交易的成本,特别是加大双方私下交易的交易成本。
但这样做也可能产生新的其他成本。
4.减少规制机构与委托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规定规制机构采取非常公开、透明的规制程序,包括举行公开的规制听证会,听取各方对规制的意见;
广泛利用咨询资料;独立的上诉程度;
对有关决策进行详细的书面解释,等等。
5.选择合适的规制合同
如果规制企业的收买威胁较为严重,就应该采用一些激励强度低一些的规制合同;采用高强度激励合同则需与可以减轻规制俘获问题的行政和官僚制度联系在一起。
四、新规制经济学的规制俘获理论与中国公用事业政府规制改革
拉丰、泰勒尔在《政府采购与规制中的激励理论》(中译本)的序言中指出,中国公用事业的自由化需要先进的规制方法;
新规制经济学提供了中国经济学家可以用来发展适合中国规制理论和规制实践的工具和方法。
经济转轨时期,中国垄断产业发生规制俘获的空间和机率增大,原因:
被规制企业大都从政企合一的国有企业脱胎而来;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委托代理关系的复杂性;现有规制机构与相关制度的缺失等。
1.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形成自然垄断型企业有效的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合理的委托代理关系。
2.在进一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同时,对需要进行管制的行业,逐步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政府规制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特别是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性规制制度。
3.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听证会制度和其他有利于增加规制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性的制度。

Ⅲ 什么是规制经济学(Regulation_Economic)

规制经抄济学(Economics of Regulation) 规制经济学也称管制经济学,是对政府规制活动所进行的系统研究, 是 产业经济学 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其它学科的发展类似, 规制经济学也随着规制活动的发展不断演变,体系与内容不断扩展。 目前国外的规制经济学发展已相对成熟,体系较为完整, 基本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Ⅳ 规制经济学的两大学派

规制经济学中,对规制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派别:规制规范分析学派与规制实证分析学派。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是经济学的两种基本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涉及价值判断与伦理道德问题,侧重于说明一种事物或行为“应该怎样”,只有通过政治辩论或决策而不是单纯经济分析本身才能解决问题。与之不同,实证分析更侧重于用事实说话,说明事物本身情况,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主要借助于事实分析与经验证据。
1、规制规范分析学派
规制规范分析学派侧重于说明是否应该进行规制,更多标准来自于政府官员的主观判断,而不是规制实施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规制实证分析则是透过主观判断的表面,通过对经验数据的分析,深入考察规制实施的实际效果,侧重说明规制产生的实际作用。
规制规范分析学派产生于十九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有查得威克、马歇尔、庇古、德姆塞茨、威廉姆森等。规制实证分析学派萌芽于十九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迪普特的研究,在20世纪六十年代发展壮大,主要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卡恩、帕尔兹曼、贝克尔等。
规制规范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及存在市场失灵,如自然垄断、外部性等,因此应对企业活动进行规制,规制的目的是在确保资源配置效率情况下,保证公共利益不受损害。十九世纪政府对铁路运输业进行规制的主要根据是这一产业存在自然垄断,竞争性市场难以保证资金供给,为确保这一新技术的运用,提高社会效率而必须进行规制。到十九世纪末,马歇尔等提出了除自然垄断外其它形式的市场失灵,如外部性问题,使规制的依据有了扩展。
2、规制实证分析学派
规制实证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是:政府规制的目的并非是保护公共利益,而是为维护个别集团的利益,在规制者与被规制者之间的相互利用,并通过经验数据分析,佐证了所提出的观点。在某些经济学家看来,保护公共利益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进行规制与是否有必要进行规制或规制的实际效果是两个问题。
斯蒂格勒在其1971年所发表的经典性论文《经济规制论》中就明确提出了进行规制的公共利益动机只是一种理想主义观念,而真正目的是政治家对规制的“供给”与产业部门对规制的“需求”相结合,以谋求各自的利益,这才是规制的真正动机所在。这与规制规范分析的“公共利益论”观点是大相径庭的。规制实证分析学派的观点对规制制度变迁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对解释近三十年来世界各国所出现的放松规制浪潮很有说服力。

Ⅳ 规制经济学的内容简介

本书清晰、完整地阐述了规制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微观经回济学和产业答组织理论为基础,结合法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作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在规制主体、规制与WTO、规制与道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突破与创新,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比较,是一本理论与实务兼顾的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教材,也可供高年级本科生、研究人员和公共实务管理人员参阅。

Ⅵ 什么是规制经济学Regulation

规制经济学也称管制经济学,是对政府规制活动所进行的系统研究,是产业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其它学科的发展类似,规制经济学也随着规制活动的发展不断演变,体系与内容不断扩展。目前国外的规制经济学发展已相对成熟,体系较为完整,基本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规制经济学中,对规制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派别:规制规范分析学派与规制实证分析学派。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是经济学的两种基本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涉及价值判断与伦理道德问题,侧重于说明一种事物或行为“应该怎样”,只有通过政治辩论或决策而不是单纯经济分析本身才能解决问题。与之不同,实证分析更侧重于用事实说话,说明事物本身情况,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主要借助于事实分析与经验证据。
1、规制规范分析学派
规制规范分析学派侧重于说明是否应该进行规制,更多标准来自于政府官员的主观判断,而不是规制实施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规制实证分析则是透过主观判断的表面,通过对经验数据的分析,深入考察规制实施的实际效果,侧重说明规制产生的实际作用。
规制规范分析学派产生于十九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有查得威克、马歇尔、庇古、德姆塞茨、威廉姆森等。规制实证分析学派萌芽于十九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迪普特的研究,在20世纪六十年代发展壮大,主要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卡恩、帕尔兹曼、贝克尔等。
规制规范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及存在市场失灵,如自然垄断、外部性等,因此应对企业活动进行规制,规制的目的是在确保资源配置效率情况下,保证公共利益不受损害。十九世纪政府对铁路运输业进行规制的主要根据是这一产业存在自然垄断,竞争性市场难以保证资金供给,为确保这一新技术的运用,提高社会效率而必须进行规制。到十九世纪末,马歇尔等提出了除自然垄断外其它形式的市场失灵,如外部性问题,使规制的依据有了扩展。
2、规制实证分析学派
规制实证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是:政府规制的目的并非是保护公共利益,而是为维护个别集团的利益,在规制者与被规制者之间的相互利用,并通过经验数据分析,佐证了所提出的观点。在某些经济学家看来,保护公共利益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进行规制与是否有必要进行规制或规制的实际效果是两个问题。
斯蒂格勒在其1971 年所发表的经典性论文《经济规制论》中就明确提出了进行规制的公共利益动机只是一种理想主义观念,而真正目的是政治家对规制的“供给”与产业部门对规制的 “需求”相结合,以谋求各自的利益,这才是规制的真正动机所在。这与规制规范分析的“公共利益论”观点是大相径庭的。规制实证分析学派的观点对规制制度变迁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对解释近三十年来世界各国所出现的放松规制浪潮很有说服力。

Ⅶ 本应该获得诺贝尔新规制经济学奖的雅克,拉丰教授,为什么他离世前都没获奖

2000年以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几乎每次都是颁发给两个以上的学者(2008年除外)。这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强调合作出成就,因此获奖者往往是本领域的共同开拓者或领军者;其二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候选人名单太长,不得不一次多解决几个。2014年再度破例,颁发给了法国图卢兹大学的让·梯若尔(Jean Tirole)教授,以表彰他在“市场势力和规制”(market power and regulation)方面的杰出成就。

Ⅷ 制度经济学与规制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政治经抄济学更倾向于政袭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制度经济学说过了,目前比较主流的西方经济学,选专业的话如果西经功底好的话这个是很不错的,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一个就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这个研究的也多些。

阅读全文

与新规制经济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