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经济学十大门派
一、程恩富的海派经济学
提出时间:1995年
海派经济学的理论特征是以马克思经济学为基点,综合古今中外合理思想,包括综合借鉴运用各种社科和自然科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综合创新,构建既超越马克思经济学又超越西方经济学的新范式。
二、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
提出时间:2011年
新结构经济学建立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之上,主张一个国家应该建立适合自己阶段的产业政策,才可以最快的发展。
三、滕泰、贾康的新供给经济学
提出时间:2015年
新供给经济学将新供给分为四类,分别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新资源要素,新制度四大方面
四、高连奎的新财税经济学
提出时间:2016年
新财税经济学提出了“政府债务型经济危机”的概念,认为人类现有的政府债务危机是财税升级落后于产业升级的结果,提出了“财税-产业”双升级的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七增七减”的财税改革主张。
五、李俊生的“新市场财政学”
提出时间:2016年
传统经济学将财政学建立在市场失灵的基础上,认为政府财政是市场失灵的补充,新市场财政学则树立了市场“平台观”和“参与型”政府的新观念,将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都视为市场平台的参与者,公私部门皆在其中活动,创造价值。
六、孙国峰的“新货币银行理论”
提出时间:2001年
孙国峰的“新货币银行理论”认为贷款才是货币起点。从实践上看,客户从银行提取的现金远大于他们存入的,这才能解释为什么社会中流通的现金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
七、郎咸平的“马克思中观经济学”
提出时间:2018年
2018年,中国学者郎咸平提出“马克思中观经济学”,郎咸平认为《资本论》灵魂蕴藏在第二卷中,马克思经济学中将社会各行业分为两个部门,一个生产资料部门(类似重工业),一个生活资料部门(类似轻工业)。
八、李稻葵的“政府与市场经济学”
提出时间:2018年
李稻葵认为,政府与市场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是要把政府的激励和行为搞对,理清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政府应该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推动者,一个利益相关者,而不是阻挡者,政府与市场经济学重点研究政府在市场中的激励、行为和作用在内的相关课题。
九、金碚的“域观经济学”
提出时间:2019年
金碚认为传统经济学太注重经济学的简化与抽象,忽略了经济的现实差异,导致经济学理论与现实差距太大而无法指导实践,域观经济学反其道而行之,专门研究经济差异,包括产权制度、文化因素、意识形态、地理位置、发展阶段等导致的现实经济差异,因为真实世界中人的行为既有相同性,也有差异性,有的相似性明显,有的相异性极大。
十、孙选中提出“法商”理论
提出时间:2010年
法商思维指的是经济价值观主导的追求效率的思维方式同法治价值观主导的追求公平的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以实现主体权益均衡发展的决策思维,法商管理的概念是由柴小青和孙选中于 2010 年提出的,并给出法商管理的定义:法商管 理是综合管理学、法学相关知识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管理和控制的理论和方法。
㈡ 中国有“主流经济学派”吗
自从去年夏天,郎咸平教授发难以来,非主流经济学派的声音甚嚣尘上,对所谓的主流经济学派一片讨伐声。而所谓的主流经济学派却偃旗息鼓,无有声息,即便后来有人站出来应战,也没有自称为主流经济学派,因此我怀疑,中国是否存在一个主流经济学派。可是今年3月1日《中国经济时报》刊登了一篇《也谈中国主流经济学派的困境》(后简称《困境》),又对所谓主流经济学派进行声讨,读后有些困惑,不知主流经济学派是什么学派,它的完整的、系统的观点是什么,有什么公认的权威和代表性的著作,代表人物是谁,都不清楚,怎样能证明一个主流经济学派的存在呢?不要像堂·吉诃德一样,为了显示自己的骑士威风,把风车当做想象的敌人进行战斗。如同在简单价值形式的公式里(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假若没有等价形式这个对立物,相对价值形式的价值就反映不出来,如果是这样就可悲了。
中国并无主流经济学派
中国的经济学有学派吗?我表示怀疑。在改革开放以前大家都知道,只能一个声音说话,如有不同声音,马上会遭到批判和扼杀。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有了一定自由度,可以表达不同观点,但也是在允许的范围内,如改革开放初期,讨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时,只能讲计划为主,市场为辅;讨论商品时只能讲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能讲商品经济;对于市场经济、股份制、劳动力商品等等更是禁区,如果发表这类观点,往往被扣上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帽子,还会遭到批判。主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学者,在中央没有采纳之前,遭到过多次批判,受到过许多不公正待遇。在中央采纳了某些观点以后,也无人出来为他们平反。这些往事历历在目,使人难以忘怀。
中央在对经济政策作出一些重大决定时,也采纳了经济学界某些观点,但不是哪一个学派的。如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采纳了商品经济的观点,但前面加上一个“有计划”的定语。中共十四大采纳了市场经济的观点,但前面加上一个“社会主义”的定语。有人提出“国退民进”,中央则提出“有进有退”、“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对经济学家的观点都作了修改,并没有完全接纳。
所谓经济学派应当有自己鲜明的学术观点和独立见解,有突出的代表人物和群体,有完整的体系和被公认的理论著作,并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学说和得到社会公认的代表人物,如国外的制度学派、剑桥学派、芝加哥学派等等。中国还没有形成这样的经济学派。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大潮中,经济学界涌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学者,他们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贡献,应当受到称赞。但这些观点往往是分散的、孤立的,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借鉴国外的多,自己独创的少,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有鲜明观点的、得到社会公认的中国经济学派还没有形成。就以主张市场经济的学者来说,他们在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有许多意见是相左的,对改革的思路,改革的起步,改革的措施,改革的政策,对问题的评价有许多不一样,有的甚至是对立的,还公开争论,并没有出现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学派。虽然如此,他们能冒着被批判的风险,把国外一些有用的观点介绍到国内,并能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一些对改革开放有参考价值的见解,洋为中用、中外结合,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功不可没。但作为一个学派来说还没有形成,社会也好、他们自己也好,都不承认自己属于什么学派。
顾名思义,主流经济学派如果指的是一种占主导地位、被社会公认的经济学派,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出现。若说经济观点被中央采纳就是主流经济学派,以这个标准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在不同时期采纳过不同观点。十二届三中全会前批判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否主张计划经济的学者是主流经济学派?十四大中央采用了市场经济的理论,是否主张市场经济的学者是主流经济学派?
中国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存在着两方
我在这里把市场经济作为人们观点分歧的标准,因它具有代表性,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关键问题。我这里用“两方”而不用改革派和保守派、左派和右派,因这些词都带有很浓厚的政治色彩,有褒与贬的含义。用两方是表明双方是平等的,如同人们走路一样,由于观点相同而自然走在一起,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是人为的有组织的划分。这种两方划分无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只是学术观点的不同。
这样的划分,并不意味着人们的观点是固定不变的,有人还可在两方走来走去,应看做是正常的。只要不是投机钻营,阿谀逢迎,应该允许观点的变化。我记得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前,北京某大学有一位校长曾大批市场经济。南巡讲话后,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这位校长讲:“对市场经济有先知先觉,有后知后觉,我是属于后知后觉的”,接着就大讲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和作用。我认为这也是可以的,应该允许有的人观点发生变化。
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决定中,对国有经济有一个定位,指出:“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这一决定表明国有经济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国家安全和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及为社会服务,它在社会所有制结构中占有限的比重。这一定位有四点意义:一是将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国家所有”予以界定;二是改变了过去认为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三是表明国有经济不是宏观调控的物资保证;四是这一定位为国有经济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提供了一个标准。所谓“国退民进”,我理解应该是在“有退、有所不为”的行业和领域里“国退民进”,只要法律没有禁止的,国不退民也可以进,这没什么不对。
批评的错位
《困境》一文一开始指出:“钱颖一先生的《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可以说是主流经济学的‘霸权’宣言。”钱文没有读过,怎样霸权不清楚。但一个人对西方经济学的评价,能否代表所谓的中国主流经济学派的看法,能否成为所谓中国主流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我表示怀疑。在主张市场经济的学者中,确有个别照搬西方经济学的现象,应当注意,但不能认为主张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学家都是西方经济学的崇拜者,这样讲既不符合实际情况,又打击面太大,有“霸气”之嫌。
《困境》一文对所谓主流经济学派的质问逻辑是这样的:外国有一个主流经济学派,理论信仰是市场原教旨主义,其理念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因此中国也有一个主流经济学派,“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总是强调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普遍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他们自然而然也就成为经济学‘真理’的代言人。”又说:“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把‘以华盛顿共识’为标志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奉为自己的理论信仰,宣扬和倡导市场即美德、市场即真理、市场就是一切的‘市场至上’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念。”这样主张市场经济的就是主流经济学派,他们的经济学理念就是“新自由主义”。
对中国是否有一个主流经济学派,我在前面已经提出质疑。武断地将主张市场经济的说成主流学派也是不妥的。中国主张市场经济的代表人物吴敬琏,被誉为“吴市场”,他从来没有“宣扬和倡导市场即美德、市场即真理、市场就是一切的‘市场至上’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念。”《困境》作者自己也承认:“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之一的林毅夫教授就实事求是地指出:‘解读中国经济没有任何现成模式’”,“道出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经济实践面前的困境”。在所谓主流经济学派中,持有林毅夫这种观点的是大有人在,不只林毅夫一人。《困境》作者不感到自己的文章在逻辑上有些混乱吗?一会儿说,所谓中国主流经济学派把西方市场经济学奉为普遍真理,一会儿又说,所谓中国主流经济学派认为西方主流经济学派不能“解读”中国经济的实际问题,这是自相矛盾,使自己陷于“困境”之中。
不论持什么观点,对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三农问题”、职工下岗、收入差距太大、腐败等等问题,大家都是有共识的,但对原因和解决办法的认识却大相径庭。社会上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大致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是《困境》一文的作者,认为是持以市场经济为改革取向的经济学家脱离中国实际,照搬西方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造成的,“中国主流经济学的软肋就在这里。”第二种观点认为是由于改革造成的,也对主张市场经济的学者进行谴责。解决的办法是回到计划经济体制。第三种观点认为是改革不到位造成的,解决的办法是深化改革,这是所谓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
前面两种观点都对所谓的主流经济学派或坚持市场经济改革者进行声讨,我真有些怀疑,主张市场经济的学者有这么大的能量吗?能决定中国改革的走向是“休克疗法”还是“渐进式”?能制定中国的政策吗?任何一个经济学家、或者所谓的一个经济学派都明白,他们只能制造舆论,提出建议,但不能左右国家的政策,更不能决定改革的走向。在改革中采纳经济学家哪些观点,采纳多少,不是经济学家说了算,而由中央决定,经济学家没有能力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中央,也无能力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怎么能将责任都归罪于所谓的主流经济学派呢?这有些不公平。目前经济学者的当务之急,应该是深入研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建议,而不是对某些所谓的学派进行指责和声讨。
㈢ 了中国的经济学进步吗
1.薛暮桥倡导和推动经济体制的市场取向改革,提倡和坚持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1979年,他发表了系统总结新中国历史经验的著作《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在全国发行1000万册。2.马洪倡导和推动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主张稳健地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他在建立合理经济结构的理论研究与对策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技术革命与对策、经济发展战略、管理等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3.刘国光对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双向协同、稳中求进”的改革战略、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两重模式转换、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4.吴敬琏在理论经济学、决策咨询、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等多个领域中长期辛苦耕耘,成果丰硕。他与经济学界几位学者一起,创建了我国的比较制度分析学科。运用这一学科的研究成果,他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㈣ 中国)经济学上定义一个国家是不是市场经济
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等等,其实大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承认的
所谓“市场经济地位”概念,是一个主要针对于企业而非国家的反倾销和补贴条款。在企业面对反倾销调查时,可以通过证明其公司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营,来避免歧视性待遇.
近年来,中国经济崛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在这个崛起的过程中,中国必须准备进入一个国际贸易摩擦的多发时期。这种国际贸易摩擦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的强调汇率升值的压力,有的强调反倾销,有的是环境与企业的社会责任等非贸易壁垒,还有就是最近讨论得沸沸扬扬的“市场经济地位”。
为什么中国能以一个“非市场经济”的国家身份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中呢?事实上,这是中国入世谈判的一个遗留问题。世界贸易组织中的相关协议中很少对“市场经济”做出过定义,更没有将“市场经济”作为相关国家加入到WTO组织的一个必要的条件。当时中国旨在打破5年内,美国可以继续将中国视为非经济市场国家,从而维持入世前相对不利的反倾销的机制,即第三国的替代制度。在严格意义上说,这种规定本来就违反世贸的基本原则。或许从那一天起,就为之后“是否承认市场经济地位”这一问题埋下了伏笔。在这一条款下,世贸组织成员对华反倾销调查中倾销幅度的确定,在中国未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时,反倾销案件发起国可任意选择某一替代国该商品的成本数据计算正常价值,确定倾销幅度,而不使用我国企业自身的数据,这样往往导致倾销幅度易被高估,倾销判定容易成立,从而使中国企业遭受不公平待遇。
㈤ 中国经济学是什么
关于中国政治经济学,王亚南很早就有清晰的建设思路,指出:“我们已经知道在中国经济研究的创建阶段,有接续的两大任务必须完成:(1)在消极方面,需要对阻碍中国经济认识的诸种理论,特别是同商业资本一样猖獗的那些商人意识,加以无情地批判;(2)在积极方面,需要依据正确的经济理论,就中国经济过渡的转型性质,采用发展的、全面的以及比较的方法,从中发掘中国经济的若干基本运动的倾向与规则。这两个任务显然不是很容易完成的。”
中国经济学,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约定俗成的称谓,实际上就是“中国经济原论”。王亚南曾经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旧中国政治经济学概貌和主要矛盾、发展方向。以中国全体——历史全体、文化全体——为研究对象,方可打造“中国政治经济学”。刘永佶做了很好的继承研究,写下专著:《中国官文化批判》(2000)、《中国经济矛盾论:中国政治经济学大纲》(2004)、《中国政治经济学--主体·主义·主题·主张》(2010)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探究》(2015)。专论也不少,如陈世清《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2009),程恩富《重建中国经济学》(2015)。这些研究无不强调经济学的民族历史本位与现代创新原则,并且都考虑到了最新学术发展态势。 可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视传统,服务现代,走古今、中西结合发展的道路,乃是其基本方向。应着眼这种思路,重建“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的引导中国主流的经济学。
㈥ 当今中国经济学方面的专家最优秀的有哪些
1.薛暮桥倡导和推动经济体制的市场取向改革,提倡和坚持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1979年,他发回表了系答统总结新中国历史经验的著作《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在全国发行1000万册。
2.马洪倡导和推动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主张稳健地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他在建立合理经济结构的理论研究与对策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技术革命与对策、经济发展战略、企业管理等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刘国光对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双向协同、稳中求进”的改革战略、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两重模式转换、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吴敬琏在理论经济学、决策咨询、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等多个领域中长期辛苦耕耘,成果丰硕。他与经济学界几位学者一起,创建了我国的比较制度分析学科。运用这一学科的研究成果,他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㈦ 政治经济学和市场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两个说法差别有点大。
在现在中国来说市场经济学基本就是西方经济学。也就是国富论那发展来的,经济学核心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政治经济学基本是指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从资本论那里发展过来的,核心是劳动价值论,分析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
所以说差别大,所谓政治经济学,政治并不是说政治影响,是指后来被马克思的经济学专享了。
供参考。
㈧ 中国大学经济学排名
2020中国高校经济学专业排名,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北京大学第三!
大考必胜 名校e 6月7日
谈到经济学专业,可能大多数同学会联想到金钱,资金重组利用,计算等内容。其实,经济学可以包含很多生活道理。
读懂经济学,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应对取舍抉择、机会成本、贸易活动、边际效应、市场配置、通货膨胀等,使用经济学的原理,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解释生活中的经济活动。
想要报考经济学专业的考生,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中国高校经济学专业的排名情况。
第一位:中国人民大学;第二位:复旦大学;第三位:北京大学;第四位:南开大学;第五位:北京师范大学。
经济学主要课程设置
政治经济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线性代数、国际金融、财政学、《资本论》、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经济学专业就业方向
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高端,薪资丰厚,若有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相关专业证书的加持,年薪会更优厚。
主要就业方向是:会计人才、理财规划人才、财务管理人才、经济预测、分析人员、对外贸易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管理类职位、银行从业人员、证券、信托、基金等从业人员、其他(教师、公务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