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管理经济学常用公式

管理经济学常用公式

发布时间:2021-01-23 09:28:17

A. 管理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需求理论主要分析不同价格水平的产品的需求量,以及在价格、收入和相关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及国民经济水平发生变化时的需求改变率。它的作用是支持企业的价格决策和市场预测,帮助企业确定需求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包括规模经济的选择和最佳产量的选择。 均衡是指获得最大利益的资源组合和行为选择。企业的行为必然要受多种因素的约束,而这些因素往往是相互制约的。均衡分析方法就是在考虑这些制约的条件下,确定各因素的比例关系,使其最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制定价格。
公式:销售收入=价格×销售量
◆ 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销售收入,价格太高,必然会降低销售量,销售收入不一定就高;同样,为了达成更多的销售量,企业必然要以较低的价位来刺激购买力,如果价位过低,也不能达到较高的销售总额。所以,企业在定价的时候,总是要面对这样一个矛盾:提高价格可能会减少销售量,扩大销售量就必然要降低价格。如何既保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又能使企业获利?这就涉及到“均衡”问题。肯定有一个价格水平,能够使销售总收入达到最大。在这个价格之上或之下,都会使企业的收益减少。管理经济学就为企业提供了均衡分析的方法,帮助企业制定合适的价格。
◆ 产量(规模)决策。企业规模的大小会影响其生产、销售及各种成本,进而影响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小规模生产的企业,可能致力于产品的质量,以较高的价格获得盈利。而大规模的企业则以较低的成本和较低的价格取胜。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规模,就要用到均衡分析的方法。
◆ 要素组合。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需要投入各种要素。其中有些要素可以相互替代。由于各种要素的价格不一样,组合起来的要素的成本是有差异的。选择哪一个方案,也需要利用均衡分析的方法。
均衡分析方法主要应用方向:制定价格、确定产量、确定要素组合。 在经济学上,边际是指每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出的变化。边际分析方法在管理经济学中有较多的应用。它主要分析企业在一定产量水平时,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对总利润产生的影响。可以用以下的公式来说明。 公式:边际值=△f(x)/△X其中,X代表投入,f(x)代表产出,表现为X的函数;△表示变量。假设基数X处在变化中,那么,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这个单位所引起的产出的增量是变化的。
边际分析方法的两个重要概念:边际成本: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所引起的成本增量;边际收益: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所带来的收益增量。企业在判断一项经济活动对企业的利弊时,不是依据它的全部成本,而是依据它所引起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较。若前者大于后者,这项活动就对企业有利,反之则不利。
边际分析方法应用的主要方向:
◆ 确定规模。上文提到,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益。当一个企业要扩大规模时,它就要分析每增大一个单位的规模,所可能带来的产出的增量,这就是边际分析。科学的边际分析方法可以使企业的规模确定在一个最合理的范围内。公式:π=MR-MC 其中,π代表边际利润,MR代表边际收益,MC代表边际成本。
◆ 当π>0时,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获得的收益增量比引起的成本增量大,说明企业还没有达到能够获得最大收益的产量规模,此时,企业应该扩大产量。
◆ 当π<0时,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所引起的成本增量比所能获得的收益增量要大,说明企业应该减小产量。
◆ 当π=0时,企业达到最优的产量规模。
◆ 价格决策。每提高(或降低)一个单位的价格,对总收益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实际上也要用到边际分析方法,它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战略。
◆ 确定合理的要素投入。在确定生产中需要投入的各个要素的量时,我们需要分析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时,对总的收益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也是边际分析。
◆ 产品结构分析。多数企业都不只生产一个产品,各个产品生产的比例就是产品结构。确定各个产品生产多少的比例关系就可以运用边际分析方法——对各个产品的边际效益进行分析。所谓边际效益,就是对一个产品的生产增加一个单位的资金投入所引起的收益的变化量。如果把资金增量投入到各个产品,所能产生的边际效益是相等的,那么这个企业的产品结构就是合理的;否则,其中必定有某种产品值得扩大规模,以带来更多的收益。针对产品结构进行边际分析,可以明确哪些产品需要增加投入,哪些产品需要缩小生产规模。
边际分析方法主要应用方向:确定企业规模、制定价格策略、确定要素投入量、产品结构分析 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发展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计量分析的方法。数学模型就是一种计量分析工具,在管理经济学中大量应用。数学模型本质上是对复杂现实的抽象,使问题简单化和直观化,以便准确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数学模型在用于管理决策和经济分析时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方法。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数学是一个非常有限的量的关系,现实经济中有很多复杂的问题,是单纯的数学模型不能表现的,还需借助于定性的分析方法。
数学模型主要的应用方向:
◆ 需求预测。企业在确定某种产品的生产规模之前,需要对市场的发展潜力进行预测,可以创建相关的数学模型,来表现影响市场发展的各种因素在量上的变化,进而分析这些变化对需求所产生的影响的大小。
◆ 生产分析。生产要素的投入,生产组织形式的选择,以及产品结构的确定,都可以通过创建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和决策。
◆ 成本决策。成本是直接影响利润的因素,是企业发展最为关注的一个焦点。当企业改变生产经营方向或者扩大规模时,在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应该确定一个什么样的成本水平,可以应用数学模型进行科学分析。
◆ 市场分析。市场是经济学的一个基础概念,在实践中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形态。创建数学模型,可以分析不同性质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所可能选择的规模、价格和竞争策略。
◆ 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对未来状态的预测。可以通过创建数学模型来表现在一项投资中,各种相关因素的量的大小以及量的变化所可能产生的对效益的影响。
数学模型主要的应用方向:需求预测、生产分析、成本决策、市场分析、风险分析。

B. 管理经济学的两个问题,求详细的加大过程,要公式哦,字母什么的麻烦解释一下含义~谢谢

一、(1)边际成本MC=dTC/dQ=2+8Q=34,边际收益=42,边际利润=MR-MC=8
(2)当MC=MR时,利润最大,2+8Q=42,得Q=5,利润=总收益-总成本=TR-TC=210-210=0
二、边际替代率=3/1,价格之比=1.5/1,二者不等,所以没有实现效用最大化。
因为边际替代率>价格之比,在消费组合中减少面包,增加牛奶,可以增加效用。

C. 管理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

谁最喜欢的角色很多别说什么?这什么?现在进去检查一些比较常用的右脚车队,99%。

D. 求管理经济学几道简答题

1)需求价格弹性与边际收入、总收益的关系如何?
需求价格弹性指的是市场需求量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也就是说每次涨价或者降价对客户购买这件产品的影响有多大,需求价格弹性越高,影响越大对于总收益,需求弹性越高,涨价就可能丧失更多的客户,客户的购买量快速减少,降价则客户的购买量迅速上升,需求弹性越低则相反。所以一般来说,需求弹性高,采取降价销售总收益增加,需求弹性较低采取涨价销售总收益增加
2)效用最大化原则当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时效用为最大。消费者对若干消费品的选择,在达到每一种消费品的单位货币支付所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时,实现最大总效用即称之为效用最大化原则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原则是表示消费者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上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即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3)你如何理解回归分析 虽然不同的统计软件可能会用不同的格式给出回归的结果,但是它们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我们以STATA的输出为例来说明如何理解回归分析的结果。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测试读者的性别(gender),年龄(age),知识程度(know)与文档的次序(noofdoc)对他们所觉得的文档质量(relevance)的影响。 输出: Source | SS df MS Number of obs = 242 ------------+------------------------------------------ F ( 4, 237) = 2.76 Model | 14.0069855 4 3.50174637 Prob > F = 0.0283 Resial | 300.279172 237 1.26700072 R-squared = 0.0446 ----------- +------------------------------------------- Adj R-squared = 0.0284 Total | 314.286157 241 1.30409194 Root MSE = 1.1256 -------------------------------------------------------------------------------------------- relevance | Coef. Std. Err. t P>|t| Beta-------------+------------------------------------------------------------------------------ gender | -.2111061 .1627241 -1.30 0.196 -.0825009 age | -.1020986 .0486324 -2.10 0.037 -.1341841 know | .0022537 .0535243 0.04 0.966 .0026877 noofdoc | -.3291053 .1382645 -2.38 0.018 -.1513428 _cons | 7.334757 1.072246 6.84 0.000 .-------------------------------------------------------------------------------------------这个输出包括一下及部分。左上角给出方差分析表,右上角是模型拟合综合参数。下方的表给出了具体变量的回归系数。方差分析表对大部分的行为研究者来讲不是很重要,我们不做讨论。在拟合综合参数中, R-squared 表示因变量中多大的一部分信息可以被自变量解释。在这里是4.46%,相当小。一般地,我们要求这个值大于5%。对大部分的行为研究者来讲,最重要的是回归系数。我们看到,年龄增加1个单位,文档的质量就下降 -.1020986个单位,表明年长的人对文档质量的评价会更低。这个变量相应的t值是 -2.10,绝对值大于2,p值也<0.05,所以是显著的。我们的结论是,年长的人对文档质量的评价会更低,这个影响不是显著的。相反,领域知识越丰富的人,对文档的质量评估会更高,但是这个影响不是显著的。这种对回归系数的理解就是使用回归分析进行假设检验的过程。 4)如何理解总产量、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的关系?在生产函数的学习过程中,下列三个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理解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1、总产量(TP)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2、平均产量(AP)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3、边际产量(MP)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在对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理解过程中,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小例子来说明:在农业生产中,当土地、人力、种子等生产要素都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我们只增加化肥。我们把这块地划分成相同大小的若干块,每块土地用的肥料递增,所获得的产量一定是,随着肥料增加,先是每块土地种植的收益增加(即边际产量递增),然后种植的收益减少(即边际产量递减),最后肥料过多,把庄稼烧死了,连种子都赔进去了,我们的边际产量为负。这个例子就是农业经济学家杨格为证明这个原理而作的“杨格堆肥实验”。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在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量的增加,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递增的,但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分别递减。所以,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这反映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前,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 (MP > AP);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 (MP < AP);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 = AP)。
第三,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图示5)什么叫量本利(本---量----利)分析?量本利分析法是根据商品销售的数量、成本与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利用预计的销售量、销售价格和成本费用资料,测算计划期目标利润数额的方法。本量利分析,即分析考察企业的成本—业务量(销售收入)—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这三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即形成企业的利润结构,进行本量利分析的目的是要从结构上把握企业销售收入的增加或减少会给经营利润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根据成本(Cost)、业务量(Volume)和利润(Profit)三个词的英语首字母,也将本量利分析简称为CVP分析。本量利分析,包括盈亏临界点分析、各因素变动分析和敏感性分析。首先先引入几个概念:贡献毛益—指销售净额减去变动成本总额后的余额。变动成本—变动性制造成本、变动性销售费用和变动性管理费用。单位贡献毛益,通过贡献毛益与销售量的比值推算。 贡献毛益率=单位贡献毛益/单位产品售价或:贡献毛益率=总的贡献毛益/总的销售收入以此推算企业需要达到什么样的业务量水平才可以补偿企业的所有成本——正好够本,盈亏相抵。这就是盈亏临界点分析。用公式可表示为: BE=FC/(SP-VC)BE表示盈亏临界点的业务量;FC表示固定成本; SP表示单位产品售价; VC表示单位产品变动成本。企业业务量如低于此点,就发生亏损;如高于此点,则取得盈利。盈亏临界点作业率,该指标说明企业要实现盈利所要求的最低作业水平。 盈亏临界点作业率=盈亏临界点的业务量/正常开工的业务量安全边际:表示盈亏临界点销售量与预计业务量之间的差额,经济含义是指现有的业务量再降低多少企业将从盈利状态转入亏损状态。计算公式如下: 安全生产业务量=预计业务量-盈亏临界点业务量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实际业务量)*100% 销售边际率=销售利润/销售收入=安全边际率*贡献毛益率表明只有安全边际部分(即超出盈亏临界点的业务量)的贡献毛益率才构成为企业的利润。其余两种方法省略,呵呵,打得累死了。这些基本上就够用了。</p>

E. 管理经济学计算题


MP工人=40-30=10(立方米/小时)
P工人=3.20(元/小时)
MP工人/P工人=10/3.20=3.1
MP机器=48-30=18(立方米/小时)
P机器=8000/(300×8)=3.33(立方米/小时)
MP机器/P机器=18/3.33=5.4
因为5.4>3.1,故实行技术改造合算。

F. 管理经济学中SMC怎么求

Smc表示短期边际成本
SMC=dSTC/dQ
即短期总成本对Q求导
其结果就是SMC

G. 跪求管理经济学的求导公式的详细过程 谢谢

这个叫做求偏导
是高数里面学的
MPL就是对L求导
MPK就是对K求导

即取不同的自变量进行求导

H. 管理经济学转嫁公式是什么

转嫁风险指企业将其损失有意识地转给与其有相互经济利益关系的另一方承担。转嫁一般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将可能遭受损失的财产转嫁出去,转嫁可能会引起风险及损失的活动。其二是将风险及其损失的财务结果转嫁出去,而不转移财产本身,在进行风险转嫁的同时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在财务结果转嫁方式中,保险是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形式。其他财务结果转嫁的方式,称为非保险型风险转嫁。非保险型风险转嫁在实践中是一种普遍采用的财务工具,在bot项目中风险的转嫁是用合同约定的。
作为风险管理的方式,当转嫁指的是将产生风险的有关活动转移时,对于转嫁者一方,则是风险避免的一种特殊形式。两者的区别在于:避免风险为使风险不致发生而停止或放弃某种事业或计划,而转嫁只是将该风险及损失后果转移到另一方身上,总体而言,风险本身并未消除。在风险转嫁中,最重要的方式是保险。以下我们将分析了解非保险型转嫁方式与保险的基本状况。
a.非保险型转嫁方式。指由各种方式产生的赔偿责任以及因其导致的财务损失,通过合同条款从合同的一方转嫁给另一方。
其主要的方式有:
租赁合同。一方把自己的房屋、场地、运输工具、生产设备或生活用具以合同的方式出租给另一方使用,并收取用户的租赁费用。
建筑工程合同。指按照建设单位的设计,承建单位以包工的方式完成某一项建设工程建筑合同中涉及建设单位与承建单位间的种种责任。
保证合同。保证人与债权人达成一种协议,规定当债务人无法按期偿还其债务时,由保证人负责赔偿债权人的损失。
委托合同。委托人将其财产交由受托人代为保管并支付一定费用。
产品供给与服务合同。买卖双方为出售产品或劳务而签订的合同,使有关责任从卖方转嫁到买方。
b.最重要的风险转嫁方式保险。保险是以合同的方式建立保险关系,集合多数单位的风险,合理收取保险金,对特定的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后果或人身伤亡给予资金保障的经济形式。
保险经营的范围一般只包括纯粹的静态的风险,具有投机性质或由心理、道德因素引发的风险所致损失,不属于保险理赔的范围。此外,保险所经营的风险必须具有以下的特性:一是必须具有损失的偶发性,风险状况不可预知;二是损失的范围和程度必须可以货币形式来衡量,以实现经济量化;三是必须有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大量风险存在,以借助数学方法来对风险进行量测。近年来,发现了对动态风险提供保险的机构,例如bot项目中出口信贷机构和多边机构可以对项目提供政治风险担保。

阅读全文

与管理经济学常用公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