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经济学为什么你期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为了更好的生存和适应社会,每个人都会期待和努力去寻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正因为有了这个“目标”,人就有了追求喝期待,就会为自己的追求去努力,去奋斗,最终会获得应有的硕果。
❷ 付出的最少得到的最多在经济学中这属于什么
价值与价复格是不同的,并不仅仅表制现为价值是“生产价格”在统计上的平均。实际上有价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如商品渡让的过程中只要不吞噬劳务(劳动与可变资本相交换),本身是不会增值的,如艺术品卖家把出土文物渡让给艺术品买家,如没有出现资本吞噬劳动的新增过程,系统整体的价值量是不会增值的。正如1千万元渡让到另一个人手中,并不会使系统增值到2千万了么?翡翠本身不具有价值,只有可能有高价格,消耗在其中的只有普通的自然力,而不是与现在的社会发生社会关系的劳动,也不存在与现代人的支配与被支配的社会关系。当艺术品行业,利润率较高,就会在大量的资本拥入此行业,这样就会改变劳务与资本交换的比例,资本就会吞噬劳动使系统整体、社会整体的价值量增值,相反如何利润率下降,或者亏损的人较多,就会有大量的资本流出此行业,同样劳务也会减少。并且有些艺术品只有诂价,连渡让一笔价值量都没有发生,这么会与系统整体的价值量增值有关?
❸ 一阶差分后得到的平稳时间序列具有什么经济学含义
等你到了这个时候,自然就会知道的了,还是把
❹ 经济学原理计算题
1、一天Barry理发公司得到400美元理发收拿友亩入。在这一天,其设备折旧价值为50美元。在其余的350美元中,Barry向政府交了30美元的销售税,,作为工资拿回家220美元,留100美元在公司以在未来增加设备。在拿回家的220美元里交了70美元的个人所得税,根据信息计算下列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 (2)国民收入 (3)个人收入 (4)个人可支配收入
2、花揶菜的供求如下:
供给:Q=4P-80
需求:Q=100-2P
(1) 求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2) 计算均衡时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3) 计算总剩余
3、下列图表信息如下:
皮萨 拿铁咖啡
年份 P Q P Q
2005 $10 400 $2.00 1000
2006 $11 500 $2.50 1100
2007 $12 600 $3.00 1200
(1)计算每年的名义GDP
(2)计算每年的真实GDP(2005年为基期年)
(3)计算GDP平减指数
4、利用FC + VC = TC,完成下列表格的数据,并写出计算过程。
Q VC TC AFC AVC ATC MC
0 $50 n/a n/a n/a
1 10 $10 $60.00 $10
2 30 80
3 16.67 20 36.67 30
4 100 150 12.5 37.50
5 150 30
6 210 260 8.33 35 43.33 60
5、CPI篮子消森:{10 磅牛肉, 20 磅鸡肉},在2004年CPI篮子的费用是120 美元,以2004年为基年
(1)计算2005年的CPI
(2)2005年告猛到2006年以CPI计算的通货膨胀率是多少
牛肉价格 鸡肉价格
2004 $4 $4
2005 $5 $5
2006 $9 $6
❺ 主流经济学的AS曲线如何得到
如果价格总水平决定的实际工资低于劳动市场的均衡水平,那么劳动的需求量超过充分就业量,因而势必造成货币工资提高,从而使得实际工资趋向于劳动市场的均衡水平。这说明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劳动量处于充分就业水平。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可以得到主流经济学派的短期总供给曲线ASs在达到充分就业的潜在产量水平前的区域内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而当产出超出潜在水平时,曲线就变得很陡。(2)在长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工资下降,那么厂商愿意雇用更多的劳动力,但劳动者并不愿意在这一实际工资下哄厂商所需要的劳动。结果,货币工资必然会升高到劳动市场再次处于均衡状态为止。如果价格总水平下降,实际工资随之提高,厂商会减少劳动使用,这时,劳动者会降低货币工资,以促使实际工资降,直到实现充分就业为止。这表明,无论价格总水平多高,经济总处于充分就业水平,即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3)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的均衡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意味着经济可以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此时增加总需求,导致均衡产出水平增加。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增加总需求只会影响价格而不增加总产出。
❻ 在经济学中,为什么价格等于边际曲线时,企业获得最大利润
首先,您的问题本身是不严谨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版”仅适用于完权全竞争市场,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下,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其边际收益MR = P(价格)才是成立的。如果搞清楚这一点,P = MC(边际成本)时,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就不难理解了。直接根据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MR = MC就可以得到上面的结论了。
❼ 经济学原理问题
应该是 0
我的看法是,由于渔民手里头有鱼了,他就必须尽快卖出去,导致了他不回能随意定价。否则每拖延答一分钟,他的鱼就变质,鱼变质后,需求量就不断减少。
也就是说,他的鱼从出水的一瞬间起,就开始随时间贬值,而且对于这条鱼的需求量也不断减少,这种情况下,那里有价格弹性?
再举个例子,在夏天,你手里拿支冰棍,要卖出去。天气很热,没有保温,冰棍在融化,你说你的冰棍是否有价格弹性?我估计,只要有人说要买,你肯定马上成交,还敢跟对方讨价还价?
如果是黄金就不同了。反正价格不合意,就囤积起来,等到了心目中价格再卖,也是无所谓。
❽ 经济学中使用的那些数据一般是从哪里得到的
数据来源:<<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各省、市、地区统计部门及其各经济信息网,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数据库。但很多都是通过一些高校、研究所、政府网站才可以进的去。市场上有卖的《新中国统计年鉴》,花钱可以买到。要不就是认识人可以得到你想要的统计资料!http://e.acmr.cn/,上去看,有时日限定的,用户名sju 密码284656。第一次回答,觉的我答的最好就把分给我啦,我急用分!
❾ 罗伯特福格尔是什么时候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
1926年罗伯特?福格尔出生在美国的纽约市。
福格尔是幸运的。在他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都遇到了世界第一流的经济学家的指导。
在哥伦比亚大学乔治?J?斯蒂格勒和卡特?古德里对福格尔影响很大,福格尔在写硕士论文时曾请古德里赐教。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给予福格尔的指导最多的老师有微观经济理论的阿巴?楼纳和弗里茨?马奇鲁,宏观经济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的伊夫赛?多玛,数理经济学的刘大中等。
指导他博士论文的西蒙?库兹涅茨,对福格尔影响最大。在学生们眼中,“他说话和气,中等身材,人们在他班上不用很长时间就会发现他是一位顶尖的智者,不仅通晓经济学,而且也在历史、人口统计、统计学及自然科学方面有广博的知识。他的经济增长课程覆盖现代技术变化史、人口统计和人口理论,以及利用国民收入总量进行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等分布的比较研究”。库兹涅茨的课程很有价值。他反复指明经济学的中心统计问题并非随机误差而是数据中的系统性偏误,而且他传达一些对付那个问题的一些强有力的方法,特别是重视灵敏度分析的作用。
在福格尔离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时候,他已制定了自己今后十年的两个研究方向。第一是测量主要科技革新,主要政府政策及主要环境和制度变化对经济增长道路的影响。第二是提倡更多利用经济学的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以研究经济史家们集中注视的长期复杂过程。这两项目标密切相关。提倡新方法的最好论据是证明在研究具体问题时,例如铁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些方法比传统方法优越。新方法有可能以一种方式陈述主要分析问题,使它们便于测量,识别为解决争议之点所需证据的种类,发展既适合问题又适合现有证据的测量技术,评估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福格尔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得到有关教授的关心和支持,他们给予他尽可能的财力和物力的帮助。甚至当福格尔还是一名未经考验的新助理教授时,列昂纳尔?W?麦克肯齐提供了几名研究助理,一名计算机程序员和他所需要的所有计算机机时。
福格尔1958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始执教,但于1959年又转到罗切斯特大学。1964年他进入芝加哥大学,1965年在那里任经济史教授。1965年,他同时兼任罗切斯特大学的教授职位,1975年他把两个职位都辞去,而到哈佛大学任教授。但是,对他来说,既要任人口经济学中心的理事,又要兼瓦格林基金会的理事,所以,1981年,他还是回到了芝加哥大学。福格尔1977年曾任经济学会会长,1980年任社会科学史学会会长,1978年以后又一直任国立经济研究局的项目理事。
罗伯特?福格尔以他在计量经济史方面出色的工作,荣获了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福格尔的《铁路和美国经济增长:计量经济史学论文集》的出版,标志着“历史计量学”或“新定量经济史学”的诞生。这是把新古典经济学的原理同统计推断原理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用以考察这样的反事实性问题:如果铁路从来就不存在,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会是多少?对那些反对这一问题的人说来答案是:所有历史研究实际上都是提出反事实性问题,不过是采用含蓄的而不是直率的方式罢了。
在围绕“新经济”史学的兴起而展开的热烈讨论中,福格尔坚定地维护《美国经济史新释》和《“科学”史学与传统史学》中明确制定的方法。不仅如此,对于19世纪美国铁路的经济影响,福格尔推翻了不少过去的研究;与恩哲尔曼齐心协力,重新考察了美国奴隶制经济学。美国史是以其受到热烈的争论而著名的课题,而《苦难的时代:美国黑奴制经济学》要算是迄今在美国史方面出版的一本争议最大的书。康拉德(A.H.Conrad)和迈耶尔(J.R.Meyer)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1958年4月、10月号上的那篇文章《南北战争前的南方奴隶制经济学》,最先与那种认为奴隶制是一种无效益、不赢利的生产方式的正统观点唱反调。福格尔和恩哲尔曼接受了这篇经典文章的论点,进而严加抨击像种族主义者那样地死死维护正统观点的那些人;坚持认为奴隶制具有相当的效益,并且惟有像南北战争那样的超经济力量才可能导致它解体。他们的书已多次被译成别种文字。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对这本书的各种评论文献就远远超过了原书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