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经济学家随笔书系幸福经济学

经济学家随笔书系幸福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1-01-24 16:09:33

1. 快乐经济学与幸福经济学

快乐经济学(EconomicsofHappiness)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它综合运用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扩展了传统经济学的效用和福利概念,强调了除收入以外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其他因素,进而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给出了不同以往的建议主张。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发展及其理论观点对于我国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快乐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

可以说,自从人类有了思考能力,便开始了对我们的生存目的以及何为快乐的理性思索。在经济学产生之前,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就指出,“财富显然不是我们真正要追求的东西,只是因为它有用或者别的什么理由”。在此,他已经暗示了财富不是幸福与快乐的唯一源泉。然而,随着经济学逐渐从早期的道德哲学中脱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尔后更逐步发展成为可以用数学来进行量化研究的科学,采用一个更加准确、也毋宁说更加狭隘的概念来定义政治哲学中模糊的、难以衡量的主观快乐或幸福就成为一种必然。

在早期的边沁、密尔、斯密,以及后来的马歇尔、庇古、瓦尔拉斯、希克斯等奠基经济学家的精心理论浇筑下,用货币单位(monetarymetric)来衡量的效用(utility)和福利(wel-fare)成为福利经济学中快乐与幸福的主要指标,收入和GDP也由此成为比较个人和国家快乐和幸福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评价也围绕于此而展开。尽管这些经济学家自己也认识到仅用货币收入来衡量经济福利会遗漏其他一些影响快乐和幸福的重要因素,但为了理论的严谨和逻辑的一致而不得不忍受这种简化。从此,以收入和财富为基础的福利和效用不仅支撑着经济学大厦,引导着公共政策的方向,也左右着大多数普通人对于幸福和快乐的理解。

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R.East-erlin)是最早对主观快乐进行理论研究的当代经济学家。他在1974年的著作《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了所谓的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Paradox):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首先,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长期的动态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高低同平均快乐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其次,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长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第三,在任何一个国家内部,人们的平均收入和平均快乐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关系,包括文化特征在内的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快乐。

快乐经济学采用了完全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传统经济学对福利和效用的研究建立在萨缪尔森提出的显示偏好(preferencerevelation)假设上,也就是说,如果在实践中观察到某一个理性经济人在可以选择B的时候选择了A,那么就可以推断对该人而言A的效用(福利、快乐)大于B的效用。然而,快乐经济学认为,存在很多人们无力改变或选择的宏观制度安排或政策背景,例如,不公平、环境恶化、通货膨胀、失业等,在这种情况下,显示偏好假设并不能揭示人们的真正意图。相反,快乐经济学采用了明示偏好的方法(preferenceexpression),即直接让受访者回答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以表明他们对快乐的态度。这种假设看似一种退步(因为传统经济学认为只有在人们的现实选择中才能够发现他们有关偏好和福利评价的真实信息,假设的问题或模拟的场景没有经济学意义),然而快乐经济学争辩道,在很多情况下,显示偏好实质上只是在诸多都不令人满意的方案中勉强进行选择,它提供的信息同样也是有限的,而只有让人们明确地说出真正导致他们快乐的原因或不快乐的障碍,才能够发现现实世界同一个理想世界之间的真正距离。

基于这些理论假设,快乐经济学采用了问卷、访谈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借助于计量统计和大样本处理等技术,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年代、不同行业、不同文化的人们的快乐调查(happinesssurvey)来了解他们快乐的水平和影响快乐的因素。其中最为一般的问题是:“一般而言,你快乐吗?”“哪些因素导致你快乐或不快乐?”研究者发现,绝大多数回答都指向一些相同的因素。

影响快乐的多重因素

快乐经济学并不是要完全放弃或取代传统经济学以收入和财富为基础的福利衡量方法,而是强调了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其他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个人特征,如期望值、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身体的健康状况、经历与背景等;二是个人无法选择的宏观制度安排,如通货膨胀、失业、制度的公平性、公共品的数量与质量、环境等。在这些方面,近10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研究文献。例如,阿莱西那等学者(Alesina,etc.,2004)发现在不同国家公平和快乐之间都具有密切的正向关系。布兰切伏劳等学者(Blanchflower,etc.,2004)对20年来美国和英国不同人群的快乐水平进行研究,发现总的快乐水平下降,黑人的快乐上升,白人妇女的快乐下降,快乐随年龄的增长呈现U型曲线,并且,他们试图确定快乐或痛苦的价值,例如,和睦的婚姻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价值大约为100,000美元/年,而失业给人们带来的损失价值60,000美元/年。克拉克等学者(Clark,ect.,2004)发现失业会导致严重的不快乐,即使存在足够的失业救济,人们也不会如传统经济学理论显示的那样主动地选择失业,摩擦性失业并不像经济学家假设的那样无害。艾格斯等学者(Eggers,etc.,2005)探讨了俄罗斯近年来的经济萧条和失业给人们的快乐造成的负面影响。格拉汉姆等学者(Graham,etc,2002)研究了市场经济中的机会和不稳定同快乐之间的关系。维恩霍夫等学者(Veenhoven,etc.,2005)建立了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快乐数据库,对各国的快乐水平进行比较。他们的数据显示,由于1990年代以来的高速经济发展,中国的快乐水平高于同等收入的其他国家。

这些经验研究对快乐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首先,相对于传统经济学而言,快乐经济学更加倾向于主观效用论,它们认为人们的快乐更多的是一种主观评价,这种观点尽管在历史上也受到客观效用论的挑战(以收入为基础的传统快乐理论就是建立在客观效用论的基础上,因为收入更加客观和容易衡量),但由于当代的快乐研究采用了实证的大样本统计和计量经济学工具,因此相对于历史上的纯粹理论思辨而言就更加具有说服力。

其次,快乐经济学承认收入确实是带来快乐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在基本的需要满足以后,其他因素的重要性就开始凸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期望值的升高。罗加斯(Rojas,2004)发现,有很多高收入者认为自己不快乐,也有很多低于贫困线的人认为自己很快乐,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不同的预期。这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拐点”理论,也就是说,收入的增加会抬高人们的期望,反过来又导致快乐水平下降。这意味着,要想在长期提高人们的快乐水平是非常困难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美国和欧洲等富裕国家人们的快乐水平也并不像我们预想中那样高的原因。

再次,人们对不同来源的快乐具有不同的适应性,收入和财富带来的快乐比较短暂,而非财富带来的快乐则较为持久。同样,相对于非金钱的损失而言,人们更容易适应金钱损失带来的痛苦。然而,现有的政策大多建立在物质奖励和惩罚的基础上,在快乐经济学看来,这显然降低了奖励和惩罚的长期力度。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纳曼(Kahneman,etc.,1999)则发现,同样数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要大于同样数量的获得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因此,至少不要让人们变得更差对于公共政策制定就非常重要。

最后,快乐对收入具有反作用。很多研究发现,一些偶然性的不幸和痛苦会极大地降低人们的工作动力和收入,导致一种恶性循环;相反,快乐的人在工作中的业绩更加突出,因此更容易获得较高的收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显示了不论在社会还是在企业中营造快乐的氛围的重要性。

快乐经济学的公共政策内涵

快乐经济学促使我们对如何促进人类发展和公民福利的传统观点进行反思。首先,幸福快乐,而不是收入和GDP,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既然收入和GDP并不能显著增加人们的幸福水平,那么,我们个人、乃至人类社会冒着过渡竞争、环境恶化、损人利己、尔虞我诈,最终耗尽地球的风险,去追求自己的、本国的收入和GDP无止境的增加就失去了其意义。人是一种经济动物,具有一种积累财富的本能,然而,我们在这样做时,却往往并没有思考这样做的意义。

其次,衡量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需要一些比GDP、收入、财富更加全面的指标。快乐经济学认为,我们应该采用一个更加广泛的指标体系来代替GDP,以反映个人幸福和社会福利的变化。阿马蒂亚·森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humandevelopmentindex,HDI)已经被联合国的年度发展报告采用,丹尼尔·卡纳曼更提出应当建立国民快乐账户(NationalWell-beingAccount)来取代传统的GDP,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开始进行一些尝试,我国各级政府也已经开始考虑用类似于HDI的指数来衡量地方官员的业绩。

再次,政府的公共政策应当从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转到追求建立并维系一个健康公平正义的宏观制度安排上来,经济总量的增长应该是这一制度安排的必然结果,并且这种增长将更加稳健和可持续。如果仅仅以总量的增加作为目标,就有可能导致更大的不公平,会降低弱者的幸福,而这种降低是无法如功利主义秉持的加总原则那样,通过强者幸福的提升而得到弥补的。除非这种不公平是在健康公平正义的宏观制度安排下自然形成,并因此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一致认可。效率并不是公共政策的唯一目标,公平不需要通过增加效率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它同效率具有同等的价值。著名的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黄有光在其《效率、公平与公共政策:扩大公共支出势在必行》中指出,由于扩大公共开支可以增进公平,改善宏观制度安排,并增进人们的幸福感,因此扩大公共开支势在必行。

最后,政府负有对公民进行教育的义务,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古典经济学家密尔在对边沁的功利主义进行修正时说,应当区分两种类型的快乐,一种是高尚的快乐,另一种是低级的享乐。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尊重个人选择的同时,政府不是消极无为的。它负有引导并教育人们追求高尚快乐,拒绝低级享乐的责任。教育是改变理性经济人效用函数的根本途径,是对抗自由主义及个人选择的有力武器。当然,这种教育应当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在其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阐释的非功利、无目的的教育、将人变为真正的人的教育。

幸福经济学是研究单个的决策主体对其人生(包括爱情、家庭、人生道路、工作与休闲等)的选择(权衡)的学问。幸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子集,而不是心理学,或其他;既然把它划定为经济学的分支,就必须遵循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经济学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分析方法,特别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即"理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所有的幸福经济学理论都是由这个基本假设导出来。

2. 经济学经典书籍有哪些

  1. 《魔鬼经济学》

    《魔鬼经济学》中确立了一个有悖于传统智慧的观点:如果说伦理道德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的话,那么经济学就是在向我们描述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

  2. 《经济学原理》

    本书译自经济学大师曼昆所著《经济学原理》最新版本――第3版,它把较多篇幅用于应用与政策、较少篇幅用于正规的经济理论。本书主要从供给与需求、企业行为与消费者选择理论、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波动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角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经济学家们的世界观。全书语言洗练,思想深邃,相信必能对读者的学习和工作有所裨益。 本书适于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研究生及MBA学生使用,也可作为经理人员的经济学入门。

  3. 《宏观经济学》

    本书英文版现已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六百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本书前三版听中译本自1999年出版以来也一直是国内选用最多、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材!

  4.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

    它揭示了日常生活的必备知识,不了解这些,你很可能会被生活的洪流所淹没。本书通俗易懂的风格、充满睿智的论述不仅是喜欢经济学的读者最合适的读本,也可以成为在经济学迷宫中摸不清方向的学生最好的教学辅导书。

  5. 《维基经济学》

    《维基经济学》的结论源自900万美元的研究项目,新经济学家唐·泰普斯科特向我们展示个体力量的上升是如何改变商业社会的传统规则。

3. 请问经济学: (1)效用÷欲望=幸福 (2)效用÷幸福=欲望 (3)欲望×幸福=效用 这些内

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狭义而言,行为经济学是心理学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产物。广义而言,行为经济学把五类要素引入经济分析框架:(1)“认知不协调-C-Dgap”;(2)“身份-社会地位”;(3)“人格-情绪定势”;(4)“个性-偏好演化”;(5)情境理性与局部知识。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建立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经纪人既会计算、有创造性并能追求最大利益的人是进行一切经济分析的基础”(卡尔·布鲁内),传统西方经济学由此其对于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规律的研究,可见理性人假设是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石。而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传统经济学说在一些理论推演过程中始终陷入“瓶颈”以及在解释及指导现实经济生活时表现得欲振乏力,以理查德·泰勒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开始对作为传统理论对理论的立论根本的“理性人”假设提出置疑。他们尝试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引入到经济学研究中来,提出了将非理性的经济主体作为微观研究的对象,从而开创了对微观经济主体非理性规律进行研究的先河,行为经济学由此诞生。随后大批学者对这一崭新的领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信心并积极投身于其研究中。一般认为行为经济学正式创立于1994年,已故著名心理学家阿莫斯·特维尔斯基(AmosTversky),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里查德·萨勒(RichardH.Thaler),马修·拉宾(MatthewRabin),美籍华人奚恺元教授等是这一学科的开创性代表。以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维农·史密斯(V.Smith)因在行为经济理论和实验经济学方面的杰出研究而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为标志,行为经济学有力地展现了其存在价值、学术地位以及广阔的研究前景。综上,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领域一门崭新的学科,通过对传统经济理论的立论假设的根本性革新,开拓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与方向,真正实现了经济学对于“人”的研究。其研究领域与经济社会的运行和各微观经济主体的真实选择密切相关,注重从实证中搜集研究信息而不再一位拘泥于理论的推导;同时采取崭新的研究手段,将其它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成果引如到经济研究中来,实现了多视角对经济主体决策因素的度量。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使得运用经济理论成功指导实践的目标变得真实与可行。虽然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尚不完善,也缺乏完整的结构。很多时下的行为经济学理论模型都只是在传统经典模型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有关人们行为决策的假设——这虽然可以“令模型的结果在一些强调充满活力和规划的互动的场合中较之那些强调理性的传统模型更加精确”,却也往往令模型更难于被人们理解与接受。(ColinF.Camerer,GeorgeLoewenstein《BehavioralEconomics:Past,Present,Future》)但其所带来的广阔的研究前景和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思路绝对值得我们投入与期待-------【书籍】1.行为经济学的开山之作: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启发性和偏差,卡尼曼著(行为经济学领域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2行为经济学新进展3.赌客信条入门篇:1.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该书目前已经出到第三部。在起初的一部当中,通过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阅读。2.奚恺元的《别做正常的傻瓜》,在上文中我已经介绍过,奚教授通过一些浅显的事例生动地刻画出了行为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如认知偏差、交易效用偏见、损失厌恶等等。3.丹.艾瑞里的《怪诞行为学》,这本书的中译本刚刚出版不久。此书作者由于年少时的不幸遭遇,对于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和常人有所不同,喜欢探索这个世界中存在的一些非理性的现象,并从中寻找原因,并提出一些避免出现不良后果的建议。这本书非常精彩,建议反复阅读。4.《赢者的诅咒》,此书的副标题为经济学中的反常现象,顾名思义,本书就是描述社会中存在的一些违反“常理”的现象,通过行为经济学的视角,用相关理论来进行解释,如互惠、最后通牒、心理帐户等等。提高篇:行为宏观经济学:阿克洛夫、希勒《动物精神》:阿克洛夫是01年诺贝尔奖(因为在信息经济学方面的贡献获奖)得主,曾经在多校教授过多次行为宏观经济学课程。希勒则是在研究非理性金融方面的成就而为许多人所熟悉。他们很早就想编著一部行为宏观经济学的教材,现在终于得以实现。凯恩斯在《通论》当中就曾经高度重视过心理学的作用,第12章“长期预期状态”也被誉为行为经济学的经典。从某种层面上而言,也算是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为宏观经济学奠定微观基础。阿克洛夫的《行为宏观经济学讲义》,这份讲义在网上可以下载的到。阿克洛夫的思想可以集中地在这些讲义当中得以体现。行为博弈论:柯林.卡梅洛的《行为博弈》:柯林.卡梅洛可谓是天才的人物,年纪轻轻地就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起初在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并不频繁,在90年代后却加速递增。由他的轨迹可以大致发现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行为制度经济学:阿兰.斯密德的《制度与行为经济学》,本书个人觉得逻辑不是很严谨,似乎与此人是半路出家有关,原本似乎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不过作为了解也不错。幸福经济学:奚恺元的《撬动幸福》:不用多介绍,了解奚恺元的应该都知道奚恺元是幸福经济学的先驱者之一,在此方面颇有建树。是行为经济学领域中的两个华人领军人物之一。另一个是行为金融领域的黄明。桑塔菲学派:其实桑塔菲学派的研究本身可以归入到行为演化经济学的领域,只不过这个学派的研究有点特殊,故单独列出来。1.鲍尔斯的《微观经济学:行为、制度与演化》:这本书的英文版是05年完成的。鲍尔斯从微观的各个视角,综合地运用了行为经济学的各种理论来进行分析,当然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行为演化”的思路。2.《走向统一的社会科学》和《人类的趋社会性及其研究》:这两本都是浙大跨学科研究中心本世纪初翻译的一些桑塔菲学派的论文合集,其中可以发现Bowles和Gintis的关于互惠和合作的相关经典文献.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建议阅读英文原版。3.《》:这本书是三位经济学家(Bowles,Gintis,Fehr)和一位演化生物学家(Boyd)的合著,在本书中,通过经济学和生物学的手段,四位大师生动地描绘了人类合作的基础。本书目前没有中文版,只有英文版。实验经济学:1.弗农.史密斯的《经济学中的理性》:史密斯是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主要成就集中在实验经济学方面。他认为经济学要考虑生态理性,同时也要考虑建构理性。他也信仰苏格兰哲学,感觉上他继承了哈耶克的传统,既考虑了市场的扩展秩序—由看不见的手引导的匿名交易,也考虑了人格化交易—即由“社会规范”引导的,诸如中世纪马格里布的交易形式。2.Daniel.Friedman的《经济学实验室》,这本书也是一本不错的书,可以让人眼前一亮,推荐阅读。此外,如果还想继续有所深入学习行为经济学的,建议阅读《》和《》这两卷手册。

4. 介绍几本有关经济学方面的经典书籍

1、《政治经济学概论》是2002年1月1日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元璋。本书分为上下编,分别主要阐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二卷中对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作抽象研究所揭明的理论内容。

本书理论内容,是马克思撇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具体特征而揭示的,完全适用于整个资本主义各个发展阶段的一般理论原理。下编由抽象研究上升到具体研究,即上升到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进行具体研究。资本主义迄今为止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当代资本主义三大发展阶段。

2、《经济学原理》是美国经济学家N·格里高利·曼昆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98年。《经济学原理》主要介绍了经济学十大原理,这十大原理贯穿于书中始末,并运用它们对贸易,供求关系,消量与生产,企业行为和行业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宏观经济学理论进行阐述。

该书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上、下两分册,上册为《微观经济学分册》,下册为《宏观经济学分册》,遵循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叙述线路。

3、《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12年。

该书共6章,第1章和第2章论述了从静止状态的“循环流转”到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包括了企业家的特点和功能、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创新的含义和作用,以及资本主义的产生。第3章、第4章和第5章则进一步阐述了信贷与资本、企业家利润及资本的利息等问题。第6章运用创新理论分析了经济周期的形成和特点。

4、《经济成长的阶段》美国经济史学家、发展经济学先驱之一。被誉为:经济现代化经典理论的代表作、战后非小说类最畅销著作。

书名被称作非共产党宣言,是因为该书试图取代马克思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六个阶段的主张。社会由低级至高级,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并由此不断攀升,向前发展。

5、《财富的分配》是美国第一代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9年。《财富的分配》以静态经济学为研究对象,以边际生产力论为基础,提出了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各自决定工资和利息的分配理论,说明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如何受自然法则支配,每种生产要素是如何取得其应得的财富的。

《财富的分配》是克拉克的代表作,该书奠定了美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以现代方式出现的第一部主要的美国著作”。这部著作开创了“美国学派”,同时也使克拉克成为边际学派在美国的创始人。

5. 求推荐几位有名的经济学家或有关宏观经济学书籍,谢谢!

亚当·斯密:

出生: 1723年6月5日(苏格兰 苏格兰伐夫郡可可卡地)
逝世: 1790年7月17日 (苏格兰 苏格兰爱丁堡)
学派/流派:古典经济学
主要领域: 政治哲学、伦理学、经济学
著名思想: 古典经济学、现代自由市场、劳动分工
受影响于: 亚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哈奇森、休谟、孟德斯鸠
施影响于: 马尔萨斯、李嘉图、密尔、凯恩斯、马克思、恩格斯、美国开国先驱

John Maynard Keynes: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现代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保罗·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和他的导师汉森是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研究涉及经济理论的诸多领域,例如一般均衡论、福利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萨缪尔森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成为全世界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书中的税收理论、政策主要包括税收性质、税收原则、税收影响。

6. 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怎么理解

因为经济学说经世济民有点虚,但是,萧伯纳说:“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为了人生幸福,还是艺术,多好啊……正所谓的就是,有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人生的幸福总是离不开日常生活开支的富裕。

7. 经济学家解读什么是"幸福"

难道没有情情爱爱,只有金钱地位和一块空虚的住所就是幸福么?未免也太狭义了吧

8. 经济学书籍推荐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难度要高于曼昆的经济学 但依然属于初级 入门的书籍 案例不多但论述严谨 如果你自认为经济学得较入门 可以看这本书 如果感觉稍有吃力 可以选择曼昆的 简单易懂 没有任何经济学基础的都可以看懂 还有就是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也不错 比较注重对当今现代经济的研究难度也不高
再者 牛奶可乐经济学 这本书趣味大 通过讲故事启发经济兴趣和基本理解 更适合女生阅读 最后如果你以上几本都认为懂了 不需更加了解 可以参考 吴敬琏专著这本书 难度较高 有利于培养你的经济政策判断能力

9. 推荐几本经济学相关的书籍 谢谢

1、《国富论》

全称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用了近十年时间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76年。《国富论》这部著作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堪称西方经济学界的“圣经”。

2、《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被誉为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被人们称为"李嘉图革命"。该书多次再版,成为经济学说史上一部真正的辉煌巨著,是关于政治经济学经典研究方法的基础。

这部巨著囊括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包含着李嘉图的全部思想精粹,成为《资本论》的重要思想源泉,在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

3、《经济学原理》

主要介绍了经济学十大原理,这十大原理贯穿于书中始末,并运用它们对贸易,供求关系,销量与生产,企业行为和行业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宏观经济学理论进行阐述。

《经济学原理》从内容、体系结构到表述、体例都体现了“经济学学生的入门教科书”定位;该书首次在美国出版时创造了经济学著作卖价和畅销数量的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4、《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是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 C.诺思的著作。诺思在书中以西方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对经济史进行了解释,提出了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技术因素,产权制度的变迁才是历史演进的源泉的核心观点。

5、《资本论》

德国思想家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1867—1894年分为三卷出版。《资本论》跨越了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思想指导。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资本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经济学原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国富论

阅读全文

与经济学家随笔书系幸福经济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