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马克思说当资本的暴利达到…这段原话是怎样的
马克思说: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他就保证到处被使用;
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了邓宁格的著作:《工会与歇工》第3页
(1)经济学看暴利扩展阅读: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最主要的不公平在于对劳动的剥削,劳动者得到的报酬要低于他们所生产的价值,其剩余价值被拥有生产资料的雇主获得,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与生产产品的社会化矛盾必然会导致周期性地经济危机发生。
他力图揭示资本积累的过程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商品的流通和对利润的追求会导致社会中经济与道德的冲突和分裂,主观的道德价值和客观的经济价值会分道扬镳,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价值的分配方式,使经济学的发展符合法律和道德观念。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家应该按照客观规律去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如同自然科学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应该了解这种规律,依照客观规律行事。商品生产要进行社会化,要有意识地控制商品生产,以使其达到最大的利用度。
② 用微观经济学解释为什么人们的收入不一样多
在充分的抄市场竞争机制下,人的袭收入水平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有的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更具稀缺性,就相应获得更高的收入,具体的说主要有以下5点。
1,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不合理。
垄断行业的高收入是由市场、资源或政策等垄断因素带来的,垄断行业本身带来暴利,在收入分配和收入增长也更高和更快。
2,行业人力资源水平不同
人力资本是劳动者质量的反映,是由凝聚在劳动者身上具有经济价值的技术、知识、能力、健康等素质所构成的。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在收入决定作用越来越明显。
3,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
劳动生产率简单而言就是单位从业人员创造产值和财富的能力。技术进步快、劳动生产率高的行业相应收入会更高。
4,行业的差异
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影响一个行业收入水平因素包括市场对该行业产品的需求程度,以及该行业的劳动复杂程度、工作强度、工作环境等非货币特征。
希望可以帮得到你。有问题可以继续探讨。
5,市场机制的不健全也会导致收入差距。
③ 从经济学角度看,为什么会有穷人和富人
可以从起点和过程来看。劳动经济学里,现在大量使用计量经济学中的随机过程回,结合微观经济学里的答天生禀赋概念,来解释贫富差距。
人天生禀赋不同,有人父母是富翁,有人父母是农民。有人生下来智商过百,有人不到60.这是起点。
人生成长的过程是个随机过程。但因为天生禀赋不同,富翁的孩子想变成穷人的难度,就要高于一个生在穷困家庭的孩子变成穷人的难度。
一般会仿照微观中的概念,将人分成几个阶层。然后阶层和阶层之间有流动性。比如权贵阶级,富人阶级,普通阶级,等等。但是阶层的流动性有控制,普通人变成富人,比普通人直接跳跃成为权贵要容易一些。
有了这些模型设定,比较容易解释财富流动,人口素质变迁,贫富差距问题,甚至预测未来人口财富结构。
④ 懂经济学的说说,为什么会让暴利行业存在
楼主提的这个问题很好!
做为经济学的爱好者来说,我曾经考虑过这个非常不简单的问题:是否允许垄断行业及暴利行业的存在?
其实楼主上面提到这俩产品我并不认为是什么高利润的产品,利润=收入-成本,但是成本这词里蕴涵了着太多的因素: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物流费,广告费,销售费等,其中最为昂贵的就是广告费。(比如一个电梯里的那一张小版面的广告费就是相当高的了,800元/周这可是相当低的价格)
我认为提问者所指的低成本应该是说生产成本,确实是这样,很多产品的生产成本很低,包括食品类行业,但是一旦这产品进入了广告体系,它卖的价格就相当地高了。
其实为了竞争而降低价格,这可不是什么好招,象化妆品这方面的,说得明白一些就是奢侈品,既然是奢侈品了,难道有人会因为价格而无视了质量与效果吗?
如果能低价生产质量优越的产品,又没有上广告的产品,做为消费者,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山寨的产品你会认可吗?
提问者说到的生活必须品,这方面基本上是国家控制了价格。刚才我上面已经提到的就是垄断行业,对于国家控制的行业,我非常地支持。也只有这样国家才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对于暴利的行业,目前比明显的就是山寨产品。据我所接触到的就是办公设备(复印机打印机等)的耗材,这一方面的暴利是肯定的来源于:翻新产品。进口和国产的价格相差较大,自己加工的成本更低。但是卖出去的时候价格就是比进口国产的低一些,使用的效果差不多。很多消费者选择了后者。
其实真正暴利的行业是没有的(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那些采取恶性竞争的产商就会降低了产品价格。但是采取这样种竞争方式很多情况就是两败俱伤。
以上的回答仅代表个人的观点仅提供参考!谢谢!
⑤ 在经济学中,为什么标准利润被看成是机会成本
你如果把标准利润看成是企业的最低投资报酬率,那么企业投资到其他项目时所丧失的最低报酬收益就是投资到该项目的机会成本
⑥ 为什么经济学经常能给人震撼的感觉呢
我刚开始学习经济学的时候,也有类似的被震撼到的感觉,看世界的角度为之一变。
那经济学的视角和我们的日常视角有什么不一样呢,为什么经济学经常能给人震撼的感觉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我们的日常视角,是亿万年进化而来的直觉。直觉本来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是大自然最宝贵的馈赠,是一个帮助我们高效地趋利避害的反应系统。
但是请注意,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人类的生存处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从熟人的群居生活,变成了陌生人的大规模协作。
那整个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也就大不一样了,在这个新环境下,如果我们再通过直觉看问题,不仅看不到事实真相,也得不出有效的策略,更没法做到趋利避害。这个时候经济学就来了,那经济学是干嘛的?
经济学本质上就是要总结这种陌生人大规模协作社会的运行规律。之所以经济学上的很多结论经常让我们大跌眼镜,就是因为它往往和我们的直觉相反。
这么说有点抽象,还是来举两个例子。
在媒体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对所谓“行业暴利黑幕”的揭露:某某行业,商品的进货价低得惊人,而销售价则非常之高,所以利润高得惊人,简直就是暴利。
比如眼镜行业,就经常遭到这样的指责,据说高档国产眼镜片的利润在95%以上。如果是真的,那确实要算暴利了。
再比如说钢琴,有人就告诉我,一架钢琴的进货价不超过一万,但是卖给你要好几万,几倍的利润,这是不是也是暴利呢?
可是如果你反过来想想,如果卖眼镜、卖钢琴那么挣钱,为什么眼镜店、钢琴店也会倒闭呢?
我们罗辑思维节目的策划人李子?D告诉我,他家附近就有个眼镜店,最近因为生意不景气,就把半边店面租给别人卖服装了。95%的暴利,怎么还会不景气呢?应该是数钱数到手软啊。
其实稍微算算账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有的商品,比如钢琴,单品可能利润率很高,但一年也许只能卖出去几台。而有的商品,比如矿泉水,单品利润率很低,但是每天都在大量走货,总体算下来,其实没准比卖钢琴赚的要多得多。
你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如果从直觉出发,那看到的就是“销售利润”,就是“售价”减去“进价”的利润。
但是,如果把视角提升到整个社会的高度,我们就不仅要从消费者的角度看问题,还要从做生意的人的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从买卖人的角度算账,是另一种利润,叫“投资利润”:也就是他投进一笔钱去,一定时间后(比如一年之后),到底能挣回多少钱。
不同行业的销售速度大不一样:有的行业,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销售频次低,单笔销售利润惊人;有的行业,天天都有买卖,忙得不可开交,资金快速周转,虽然销售利润率很低,但总体核算下来,大家其实赚的钱差不多。
换句话说,不同行业的销售利润率有很大差异,但各个行业的投资利润率其实相差不大。
有人说不对啊,有的行业分明就是很赚钱的,比如说游戏行业。
有新闻报道,某款游戏一天就能赚将近一个亿。确实有这样的明星游戏,但是如果你说游戏行业都非常赚钱,这就是咱们直觉的偏差了。
实际上,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电子游戏行业整体仍然是亏损的,大量游戏公司投资下去,实际上是血本无归的。
你看,直觉和事实的差距有多大。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请问商家在媒体上做广告,广告费到底是谁出的?
直觉的答案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广告费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的头上,当然是消费者出的了。如果你这么理解问题,那就很可能得出两个推论。
第一,如果企业不花这么多钱做广告,自然也就节约了成本,那产品的价格就可以低一点。或者把钱花在产品本身上,增加研发经费,多多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不是更好吗?
你还别说,真就有人认真讨论过,让政府出面限制或者取消广告。他们认为,广告是市场竞争造成的一种浪费。
如果你接受这个观点,广告是浪费,那第二个推论也就顺理成章了。
你想,某明星只是在电视广告中举着饮料瓶扭扭屁股,呲牙笑笑,就拿走几百万几千万的广告费。而买饮料的消费者,每买一瓶饮料,就要交给那个明星一些钱。明星都那么有钱了,消费者还要补贴他们,说得不好听,这完全是一个“劫贫济富”的邪恶过程啊。
你看,从一个认知出发,居然我们推导出了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分明是有问题的。
后来经济学家知道了,上面这种论证是错误的。
在市场中,广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虽然从财务上看,所有的广告费用都由最终消费者承担,但好的广告其实是减少而不是增加了消费者的支出。
这种说法肯定和许多人的常识,或者说直觉冲突,所以有必要解释一下。
广告的作用是推销,扩大销售量,那在不同的销售量下,商家愿意给出的价格是一样的吗?
比如说,卖一种产品,一年卖一万个,企业定价是每个10块钱。如果你问企业老板,假设我有办法让你一年卖1000万个产品,你愿意降低定价吗?
所有做过生意的人都知道,有一种效应叫“规模效应”。能卖1000万个,算到每个产品里,各个方面的成本都在剧烈下降,那卖给消费者的定价当然就可以大幅度便宜下来,增加竞争力。
那谁能让一个商品从一年卖一万个,变成一年卖1000万个呢?
答案就是广告。
对,虽然直觉上,广告费是消费者出的。但是所有做了成功广告的商家,产品销量急剧扩大,通常都会带来价格的下降。所以,广告费的本质是啥?
是广告创造了规模效应,这个规模效应带来的好处,由商家、消费者和广告媒体三家瓜分。
这就回到了市场的一个基本原理:没有创造价值的环节,在市场中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反过来说,只要在自由市场中长期存在的东西,就一定创造了价值,而不是制造了浪费。
那你可能会说,刚才说的是广告成功的情况,但是商家做广告,不见得会成功。如果商家做广告失败了,那广告费是不是就转嫁给消费者了呢?
这更不可能啊,广告失败,销售量没有增加,企业家只好自己承担广告费,这叫“打掉牙往肚子里咽”。他怎么还能有胆子涨价,让消费者承担广告费呢?这是商业上的自杀。
你看,学经济学的乐趣就在这里——它让你时刻反省自己的本能反应,让你换一个角度来看周边事物,在云开雾散的那一刻,你会更接近世界的本来面目。
⑦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解释银行为什么会获得暴利和超额利润
1、中国的银行暴利的主要原因:就是垄断。
2、牌照的垄断、行政性定价及体系版内外价格双轨制共同作用权,使银行业的议价“说一不二”,利润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这是中国经济起飞的大环境和特殊的体制红利所赋予的。
3、在资金饥渴、供应不充分的金融抑制型市场上,作为资金中介的银行获得了超额分配,说明在国民收入的总分配格局中,政策红利天然地倾向于保护银行业的利益。
4、银行业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5%,而银行实际贷款的平均利率应该在15%左右,在银行存钱的老百姓以负利率的方式为银行业贡献了超额利润。
⑧ 经济学真的能帮我们赚大钱吗
中国的知识分子多数贫寒而有大志,为国读书的使命感自幼就生根发芽,我十年前接触波普尔和弗里德曼的书籍并开始用功,原因也少不了这一点。但是,我越读就越失望。为什么?因为胡说八道的“经济学家”太多,有寡不敌众的感觉吗?不是的。胡说八道的人的确多,什么洪水有利第几产业,什么要靠花钱来恢复信心,什么最低工资制度能够保障穷人,什么扶持这个倾斜那个,什么中国底子薄所以不能搞自由贸易,什么餐厅设定最低消费是欺负顾客,什么反倾销、反暴利、反勾结,的确寡不敌众。但这根本不重要!反过来,即使这个社会人人都有弗里德曼、阿尔钦、科斯、张五常一样的经济学见识,对经济的繁荣也于事无补!对“知识救国”的失望,是因为我越来越意识到,老同学尹忠东的话是对的——大学时他就多次提醒我: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两回事,人的思想可以有很大的差别,但他们的行动都是一样的。去买麦当劳,您很想守秩序排队,还想隔得很开,不要身贴身——身贴身完全没必要。但如果是那样,您就一直远远站着吧,所有人都以为您只是在等人。排队的好处他们不懂吗?可能不懂,但是即使懂,好象您自己就懂,但您也照样得挤进去。不挤不得食。您和他们的思想境界或许有巨大的差异,但身历其境,您的行动跟他们的都是一样的。你或许曾经迟疑,那你就已经吃亏。相信每位读者都遇到过——或者自己就是——曾经誓言要抵制“日货”或“美货”的人。我跟他们争个面红耳赤,结果还是水火不容。但行动上呢?他们的“刻意牺牲”其实是很小的,只不过是买诺基亚手机和NEC手机的差别而已。如果为了帮助他们更彻底地履行他们的誓言,好意告诉他们,其实诺基亚也采用了日本人的技术,而NEC其实是在中国组装的,电话公司里的芯片都是美国货,山水音响其实是香港的资金,《还珠格格》是用日本机器拍摄剪辑的,他们就会觉得我在抬杠。说,可以有很多套;做,则只有一套。思想上,大家可以天马行空,各执己见,乱说一通,然后一口咬定——不要紧,没代价。但是,如果付诸行动,则要承受扎扎实实的损失。口头上我们势必要跟对手过不去,但行动上我们很难跟自己的钱包过不去。结果,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可观察的人的行为都是非常相近的,至少比起他们内心想法的差异而言是如此。正因如是,思想上的伪劣商品,比实物世界的伪劣商品多得多!二、“做了什么”有别于“为什么那么做”谁也没见过哪个实战的商业经理手头上有一张“边际成本曲线和价格曲线相交图”。更确切地说,从来没有人掌握生活和商业中的“边际”数据——甚至连自以为掌握的人都没有。这是因为,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从来没有用“边际”的概念去思考,就象人们在走路的时候不会思索着重力定律,吞咽的时候默念消化酶的作用原理一样。我们永远不知道李嘉诚那么做为什么便获得了成功,说“不知道”,那是因为很多失败的人也是那么做的。有人想模仿巴菲特的成功经验,但无数失败的人也是那么做的,而另外很多不那么做的人却也同样取得了成功。张学良的原配夫人宽容地接受了赵四小姐,我们不知道她如何能够做到那一步,是聪明,是开通,是愚忠,是屈从?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只有那样,三人才能继续和睦共处。贫穷的农村家庭为什么要多生男丁,是聪明,是愚昧,是迷信,是传统?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在那样条件下,子女是储蓄和投资的主要途径,只有男丁多的家庭,日子才更容易支撑,父母晚年才更有保障。至于这些不懂经济学的农民为什么会发现并坚持这个选择,我们不知道。应该开诚布公地告诉读者:经济学不知道怎样把一个人训练成为成功的商人。要成功,那么运气、努力和经验就缺一不可,但是,经济学既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逐一掂量这些因素、逐一对这些因素论功行赏。经济学只是指出一个企业要符合什么条件才更有机会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但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点,经济学就束手无策,无言以答。经济学是解释人的行为的经验科学。它解释的对象是可观察的人的行为,而不是不可观察的动机、愿望、理想、观点和感受。经济学只是解释——也仅能解释——人们“做了什么”,而无法解释——也没有兴趣解释——人们“怎么会这么做了”。这类似于我们知道一个奥运冠军是怎样的,但这种知识跟如何才能训练出一个奥运冠军是两回事;我们知道谁谁谁是诺贝尔奖得主,但这有别于要我们培养一个诺贝尔得主;我们知道一个健康、聪明的男婴是怎样的,但如何才能生育一个健康、聪明的男婴,则是另外一回事。三、通向繁荣之路漫漫一个在大学教书的经济学教授的言论,与他如果担任的海关关长或国土局局长时的行为,是有很大不同的。孰好孰坏不是我们这里讨论的目的,我们只是指出人们的行为依赖于他所处的约束条件,而与他的或许五花八门的观点和理想没有多大的关系。坏的经济政策为什么会施行?这往往是在特定约束条件下,人们角逐自身利益的结果。他们要那样做,才去寻找自圆其说的理由,而不是他们先找到合理的理论后,才根据这个理论来行事。我们常常会颠倒了前后因果。二战后,是英国政府想花钱,才选择了凯恩斯,而不是有了凯恩斯,才说服了政府去花钱。不是搞贸易壁垒的人不懂经济学原理才搞贸易壁垒,而是他们为了生计必须建筑贸易壁垒,才选中了那些二百年前就被彻底驳倒的理论和至今一知半解的经济学者。不是李嘉诚精通了经济学才发财,而是他发了财后,经济学家才出来说:“那就是发财,象他那样就能发财。”弗里德曼雄辩滔滔,诺贝尔奖,著书立说,还请来“未来战士”施瓦辛格和总统里根等助阵,拍摄电视连续剧《自由选择》,如日天中,但美国听了他多少?撒切尔夫人曾经每个星期到Alan Walters家中补习经济学,上任首相后更请他做私人顾问,那么英国的福利主义今天改观了多少?东欧和苏联变革后,不少西方经济学家纷纷出谋献策,即使这些计谋都是正确的,但那也不比建议营养不良的饥民要补充营养更强。人在江湖,知易行难!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懂得牛顿定律,但这一知识除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外,并没有对我们的个人生活产生多大的帮助。我们走路尚且没有跌倒,我们抛起儿子尚且不会忘记接住,恐怕不能归功于对牛顿定律的认识。是的,牛顿定律在工程技术方面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但那是因为我们有足够的资源,可供反复试验的缘故。但经济学却没有那么幸运。经济分析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智力上的乐趣,我们一旦掌握了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我们就能象走路、骑车、游泳、说话一样自然地运用,用来理解耳闻目睹的现象,但我们个人人生道路上的顺流逆流,却似乎有着它本来的走向。在另一方面,人们却不能象做物理试验那样廉价地在社会中做经济学试验。一项政策的成败,往往不取决于它理论上是否成立,而只能取决于企业家、政治家、贩夫与走卒、忠臣和叛徒、警察与小偷、道德家和黑社会的共同博弈。经济学能帮多大忙?经济学确实提高了个人智力上的洞察力,但它无力支配各种现实力量的角逐
⑨ 经济学中暴利行业收益一定高吗
能源行业(主要是石油开采和销售)、铁路运输行业、电信行业、汽车行业、行业、行业、医疗设备行业、金融业、保险业、及高档行业。
⑩ 微观经济学的问题 利润怎么看
这里利润最大的条件是:A的边际产量/B的边际产量=A的价格/B的价格
你把这些数值代版进去看一权下,显然两边不能取等号,所以不是利润最大化。
而成本最小的条件是:A的边际产量=B的边际产量,显然不相等,所以应该选b.
还需要详细的解答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