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方经济学中效用是什么意思
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经济学家用它来解释有理性的消费者如何把他们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给他们带来最大满足的商品上。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曾经轻率的将效用当做一个人整个福利指标。效用一度被认为是个人快乐的数学测度。
『贰』 如何求西方经济学中总效用
方法一
用公式直接计算
带入消费数量即可
方法二
将每个边际效用相加求和
『叁』 有关西方经济学中效用函数的计算——
已知效用函数为:U=X2Y2,分别求出张某对X商品、Y商品的边际效用。
MUX=dU/dX=d(X2Y2)/dX=2Y2X
MUY=dY/dX=d(X2Y2)/dY=2X2Y
X和Y两种商品的最佳组合,即满足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Px*X+Py*Y=M
2X+5Y=500
MUx*Px=MUy*Py
2Y2/2=2X2Y/5
Y=2/5x
X=125,Y=50,即最佳组合是(125,50)
『肆』 西方经济学中效用是什么意思》
效用是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哈
『伍』 西方经济学的效用论呀,求大神指教
妈蛋现在大学里都在研究啥,这破题本身有无数种答案,再说什么无差异曲线分析法,严格上说无差异曲线是一种分析工具,根本就没有这种方法。直接说无差异分析法会死吗?本题的意思大概就是说用无差异分析的思路说明一下你的观点。
本题的一种比较容易被认可的思路大概如下:首先现金的效用可以被看做是一定的,但实物补助效用则不一定。从此观点出发,假如实物效用高于现金的效用,则发放实物补助效用高,反之亦然。画出现金的效用曲线,然后画出各种实物补偿组合的无差异曲线与商品组合等价曲线。则与价格为现金补贴的商品组合等价曲线相切的商品效用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是可获得的最大效用。切点为最大效用点。因为如果用现金发放补贴(补助这个词用在这里也不合适,出题者语文不过关吧)消费者可以自由组合获取最大效用,所以在通常情况下现金补贴方式高于或等于实物补助。但由于现金补贴与实物补贴效用相等的条件较为苛刻,所以可以视作现金补贴优于实物补贴。 但有至少两种例外情况:1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比如通货膨胀中,或者大饥荒中,现金的效用下降,实物的效用上升,导致实物补贴效用高;2 在实物效用与现金效用极为相近的情况下,直接给予实物补贴会省去交易环节的负效用,导致实物补贴效用高。然后你别忘了画个图表示下。
这破题出的这么开放根本不适合在大学考卷里出吧。从不同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会不同。比如如果从监管角度出发,或者从盈利最大化角度出发,从宏观经济角度出发,从企业经营角度出发,从个人选择角度等不同角度出发,结论都不一样的。总之这题就这么问过于开放,比较适合课堂讨论,用来考试的话搞不好你们的标准答案还是唯一的。我给的这个答案应该比较贴近你老师想要的,可能超过了你老师的要求,所以你谨慎采纳。最后作为过来人给你个忠告,想要在如今的破考试质量下顺利过关,多跟任课老师交流非常关键,不然那破卷子你把凯恩斯从棺材里弄出来也不见得得高分。
『陆』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有哪两种效用理论,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基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
两者都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
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完善.两者用的研究方法也不相同.前者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后者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一、基数效用
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欲望——消费的动机;满足——消费的结果;效用——满足程度的度量.
效用——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衡量消费效果的综合指标.
效用概念有两个特点:1、是中性的
2、具有主观性.效用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其计数单位就是效用单位.
二、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
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序数效用论用消费者偏好的高低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该理论建立在以下假定上:
1、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
2、可传递性,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连贯一致的.若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
3、不充分满足性,即消费者认为商品数量总是多一些好.
『柒』 西方经济学:什么是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如果按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的话,那意思就是让他使劲玩,什么都不干,专门玩内游戏,然后随着玩的容时间越长,他对游戏的兴趣会越低。边际效用递减:效用,即满足程度是人神经的兴奋,外部给一个刺激(即消费某种物品给以刺激,如吃面包刺激胃),人的神经兴奋就有满足感(产生效用)。随着同样刺激的反复进行(连续消费同一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兴奋程度就下降(边际效用递减)。这个规律对我们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非常重要。假定消费者对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则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
记得采纳哦
我是VIJ
『捌』 西方经济学,加急~关于效用的
选B。当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的时候,效用是最大的。也就是说,此时无差异曲线的切线斜回率(也就是边答际替代率)MRS应该和预算线的斜率相等。在这道题中,MRS=y/z的绝对值,此时MRS=-3/2,但是预算线的斜率等于=-pz/py=-2/3,明显二者不相等,并没有达到效用最大化。于是,要令二者相等,就应该令消费束沿无差异曲线继续向下移动,直到MRS和预算线的斜率相等为止。
『玖』 西方经济学效用函数和边际效用函数分别是
1 在现代消费者理论中,以商品价格向量P、消费束(商品数量向量)X、和消费者预算约束三者为自变量的效用函数形式有两类:一类是仅以消费束X为自变量的“直接效用函数”U(X);另一类是以商品价格向量P和消费者预算约束m两者为自变量的“间接效用函数”v(P,m)。
直接效用函数U(X)的思想是:只要消费者购买(消费)各种商品的数量一定(而不管其他相关的经济变量(如价格向量P)如何置定或变动),消费者的偏好或效用大小便唯一地确定。即,确定的消费束X对应确定的效用函数值U(X)。
间接效用函数v(P,m)是建立在仅以消费束X为自变量的直接效用函数U(X)的基础之上的。其思路是:只要消费者面临的商品价格向量P和消费者预算约束m两者一定,消费者在PX=m约束下,最大化其直接效用函数U(X)的值,此时的最大U(X)值即是间接效用函数v(P,m)的函数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消费者面临的商品价格向量P和消费者预算约束m两者确定,消费者最大化其效用水平的购买消费束X并不要求唯一确定(虽然大多数时候是唯一确定的),但这些不同的向量X所对应的直接效用函数U(X)的值却必须是唯一的“最大值”。
从直接效用函数U(X)的定义,和间接效用函数v(P,m)函数的建立及求解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两类效用函数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间接效用函数v(P,m)是建直接效用函数U(X)的基础之上的。即:无论是直接效用函数U(X),还是间接效用函数v(P,m),只要消费者最终消费的商品数量束X一定,消费者便有确定的效用水平。对于直接效用函数U(X)而言,自变量X对因变量U(X)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这也是U(X)被称为“直接效用函数”的原因。对于间接效用函数v(P,m)而言,自变量P和m对因变量——效用水平的决定作用,实际上必须通过消费者最终消费的、确定的商品数量束X(或商品数量束集合)来完成。所以,自变量P和m对因变量——效用水平是起“间接性的决定作用”。其求解过程表明,效用水平的大小实际仍由消费束X直接地决定。这也就是v(P,m)为什么被称为“间接效用函数”的原因。
2 边际效益递减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说的是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换句话,就是虽然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其二阶倒数为负,使得其增长速度不断变慢,使得其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
最明显的诠释,就是非线性函数,例如二次曲线。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例子:给你一个可爱多,你高兴的乱跳以为赚了,接下来是第二个……可是一直给你,你会觉得开始恶心了。这有两个原因:一,你吃饱了,生理不需要了,二,你吃腻了,刺激受够了。你希望有个机会表白自己“老大,给个哈根啊好啊?”
所谓的新官上任三把火,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刚来了要混个脸熟,所以拼尽全力在所不辞。日子一久,也就淡了。一般的教材会这样解释:神秘莫测的心理学和社会学。
如果我们建立一个映射,使得各种效用是可比的(比如,我们定义跑得快比跑得稳好,这并非没有意义,赛车界就是个例子),那么在一个时间序列上,投入和产出(以及累积投入和累计产出)就可以作为模型。通过上面两个例子可见,这个概念可以理解成两个特点:一,t=0比t->无穷时候的产出大的多(这是序列函数的像)。二,t->T和t->T+1在T->无穷时候的变化不大(这是像的一阶倒数)。前者说明总体趋势递减,后者说明递减速度趋缓。
我们可以想想,边际效用递减式一个无处不在的规律,你想过四级,于是找了本宝书,从A背起,不错,一会儿就背完呢(当然,本来A就不太多,我就是这种人),然后是B,然后是……B part2,然后是B part 2 1/2...级数的概念有了应用。当然你可以选择从Z开始背回头(当然,我也是这种人)。
可见,投入和产出是相同的概念,由于投入了就要求有产出,所以边际效益递减的逆仍然适用。
我们可以拓展到离开效用这个概念。让我们看一个实际中的问题:
昨天打扫房间卫生,发现刚刚擦过的桌子一层灰又上去了,和旁边的一个小支架看上去没什么区别。实际上,后者上次被美容的时候我还没在南京……
一个东西从干净到涨很快,可是从脏到很脏是一个多么漫长的过程阿,指望考古队?(尽管也有评价的因素)
大家还可以想到很多很多,比如,人文一点,“失去的才是真”。
我们如何利用这个规律呢?经济学的解释是资源的最优配置。因为投入的太多使得最终的收益摊的太薄。再好的东西也有个限度。理工科的更加清楚,所谓的各种高级操作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吃力不讨好,最有效的往往是那些基本操作。更高深的是当然一些数学上的游戏。
然而我觉得,这个现象的起源绝对是一个哲学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进步和发展。
想想,如果边际效益递增,我们还需要创新吗?我们还需要坚持吗?同志们,可爱多足够了,不,凉水就行!魅力这个词,永远的就失去了意义。
『拾』 西方经济学是如何看待效用的
在经济学中,效用是用来衡量消费者从一组商品和服务之中获得的幸福或回者满足的尺答度。有了这种衡量尺度,我们就可以在谈论效用的增加或者降低的时候有所参考,因此,我们也可以在解释一种经济行为是否带来好处时有了衡量标准。
功利主义的学说把效用最大化看作衡量一种社会组织的道德标准。按照这种学说,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边沁(1748-1832)和密尔(1806-1876)主张社会应该以总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也就是以大多数人的幸福最大化为目标。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是基于在经济约束中寻求效用最大化的人来定义的。按照这种假设的行为衡量标准,效用不是由于像幸福、满足这种心理状态来决定的。
效用被经济学家们用于构造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反映了个体或者社会在维持一种水平的满足状态时需要的商品的数量。个体效用和社会效用是一个效用方程的因变量。当把效用曲线同生产约束曲线或消费约束曲线联合起来分析时,可以得到帕累托效率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