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最新txt全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⑵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为什么从商品开始
《资本论》首章的工作结构是对初版进行调整后所得,名称也是这时 候马克思才加进去的.之所以如此,是为了进一步完结早已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承诺的分析。
启示我们:
第一,《资本论》辩证法规定乃是起步和酿成 于“商品”中的。
第二,马克思文本结构是开放的,就首章而言,所要完成的是“商品本身”的大写规定剖解,在指向性上,其始终与历史发展同步,即坚持商品精 神现象学批判(马克思暂名为“拜物教批判”)工作进路。
第三,商品辩证法是实践化的批判规定,是活的工作逻辑,旨在消除自足,坚持始终在生长运动现象中认 识存在规定,把握存在的整体发展。
第四,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化的形成历程,它从历史中发掘社会存在(规定),统一历史存在和社会存在。
第五,基于发生学逻辑的深剖:从商品开始,说明价值之道和价值之德,或者说价值规律的内容与形式!!人们一向对《资本论》首篇结构轻描淡写、敷衍了事,那是因为缺乏“一部整史”的工作观念。学者们不明白:规律的内在结构是“质-量-形式”的规定性。这种结构是马克思制订《资本论》首章逻辑安排形式的基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样,《资本论》首章执行的是“预先要说出的那些结论”。这是对《资本论》逻辑的一个预演和鸟瞰,以此为跳板,《资本论》首篇逻辑的工作主旨是生产“价值规律”,达成这个问题上的客观批判过程与主观批判过程的统一。而如此一来,整本著作就有了坚实基础。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 的一点:统一化研究对象和理论范畴用语,例如“生产方式”(在历史中逐渐形成起来并累积发展的社会生产)和“劳动一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社会再生产)和“价值(形式)”,使理论分 析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
————————————————
在具体工作体例上,《资本论》首章运用的逻辑是“存在批判-本质批判-概念批判-精神现象学批判”。这么做,则是为了使人们能够认清资产阶级“物的科学”之本质,从而把研究路向彻底扭转为“事的科学”之工作需要。《资本论》的工作以对“物的存在”的批判为开局,这里面首先谈到的即是政治经济学对象的认识形式及其质和量的规定。“历史发生学”移在了第二节,这里面讨论的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规定),侧重点在于揭示“生产关系的质、量统一”。接续的第三节是表述的重点,通过对“系统发生学”及相关的“现象发生学”的把握,全面揭示“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质、量统一”。并且,第三节内容侧重在“量的运动关系”的阐述方面。其实,这是对第一、二节内容的直接补充。因此还谈不上从正面来阐发“系统发生学”和“现象发生学”,这些内容就有必要予以“再次补充”,于是有了首篇结构的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三节内容说明“价值形式”,这其实是全部形式规定的理解基础。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成熟的研究范例,据此,辩证法具象化为历史的实践的工作方法(马克思称为“我的辩证方法”),而又借助工作提 升,使唯物主义规定不再束缚在象牙塔中,成为直接蕴涵实践批判的历史的“阶级科学”.这一解析解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构造和发生奥秘。
参考文献:
许光伟:《资本论》商品章的逻辑解析,《江汉论坛》, 2014(7):50-57
许光伟:《资本论》的逻辑究竟怎样练成——兼谈如何写《保卫<资本论>》,《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第8辑,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5年。P16-P36
⑶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高手进哈~~
第一,农业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工业和高科技产品来说,价格是相对稳定的。初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农业的资本构成低,对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来说,是有利可图的。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在高科技的低投入和高产出使得整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平均利润上涨很快,但是农业却维持一个相对比较低的增长幅度。农业的生产率不会有数十倍乃至上百倍的增长,而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般有相对稳定的人口和市场,在农业产品价格上的变化也会相对很少。
因此书本里面这个说法其实并不是说资本主义农业的利润下降了,而是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说,增长太慢,以至于在初期高于社会平均利润,而现在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低于社会平均利润了。
第二也是如此,同样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了,利润提高了,但是农业相对于其它产业,提高得却慢了,因此并不矛盾。
举个例子:同样是300美圆的投入。
投入到一块地,80年代能产出1000美圆的收入,2007年能产出5000美圆的收入。但是如果投入到高科技行业,300美圆的原材料,80年代可能只能生产出一堆低价值的电子管,但是2007年能生产出价值10000美圆的CPU(CPU的原材料无非是一些硅片和金属而已,少得可怜。)这样一比较,就很清楚了。
地租方面,所有租种地都要交纳地租,但是根据地的性质有高或低。可以理解成:基础值(劣质地租)+级差地租I+级差地租II=实际交纳地租
例子:远离城市的农业劣质地只交纳基本地租;城市周边的优良地要交纳基本地租+级差地租I+级差地租II。
这样解释应该明白了吧
⑷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最新txt全集下载
规律只能随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⑸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明确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出自哪里
为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
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命题,这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的胚芽。这里的"市民社会"主要指现实的经济生活。
随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和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批判,在1844年他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市民社会概念进一步具体化了,已接近于"生产关系"概念。在1845~1846年他们合写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明确指出。
(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pdf扩展阅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关要求规定:
1、原始氏族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平等合作、共同消费的关系为基础,社会秩序由氏族成员按历来习俗进行调整,因而没有专门的武装集团和暴力机构这样的政治上层建筑。
2、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产生了以私有观念为核心的观念上层建筑。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反抗,相应地形成了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具有强制手段的政治上层建筑。
3、每一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自己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的。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 填充题(把正确答案填在空白处。每空1分,共10分)
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要 .
2.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 (蕴藏在商品中的无差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而商品必须按照 (等价) 的原则进行交换。
3. 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 (反比 ) ,而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 (正比) .
4.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 全球化、 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
5.我国应实行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的所有制结构,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经济体制) 。
二. 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在其编号上打√。每题1分,共10分)
1. 商品价格的变化
A. 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B. 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
C. 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无关
D. 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无关
(A)
2. 假定工人劳动力的日价值为4元,工人每小时创造1元价值,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则剩余价值率为
A. 100% B.200% C.300% D.400%
(A)
3.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指在C:V中
A. C的比重不断增大
B. V的比重不断增大
C. C与V按相同比例上升
D. C与V按相同比例下降
(C)
4. 生产资本按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分为
A.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B.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C. 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 D. 流动资本和流通资本
(B)
5. 土地价格用公式表示,等于
A. 地租/农业资本量 B.地租/利息率
C. 地租/利润率 D.地租/平均利润率
(D)
6.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A. 主体部分 B.重要组成部分
C.有益补充部分 D.起主导作用的部分
(B)
7.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A. 实行企业承包制度
B. 实行股份合作制
C. 实行企业租赁制度
D.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8.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
A. 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
B. 社会主义还存在旧的分工
C. 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还是谋生手段
D.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A)
⑺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资本主义经济产生问题
行会里行东与学徒、帮工的分化是指行东成为不劳动的资本家,而学徒和帮工成为无专产工人,从属封建依附关系到雇佣关系,另外商人包买主用货币买下分散劳动者的产品,到最后演化为包买主付给工资,让生产者生产物品,这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农村的资本主义也是类似发展,这三个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源头,因为这些是简单的为卖而买的生产,所以是简单生产,也就是初级的、一般的生产,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需要大量无产自由工人和有组织的雄厚货币资本,这就是说,需要用暴力剥夺农民的财富,也就是圈地运动,这也就是资本原始积累,所以不是自发的,但是是必然的。
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直接去下资本论
⑼ 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区别
政治经济原理是指世界所有的相关原理,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原理是政治经济原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