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里面的微观经济学部分,具体是哪些章节
第一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第二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第三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第四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第五章 弹性及其应用
第六章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第七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政策
第八章 赋税的代价
第九章 国际贸易
第十章 外部性
第十一章 公共物品与公共资源
第十二章 税制的设计
第十三章 生产成本
第十四章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第十五章 垄断
第十六章 垄断竞争
第十七章 寡头
第十八章 生产要素市场
第十九章 收入与歧视
第二十章 收入不平等与凭困
第二十一章 消费者选择理论
第二十二章 微观经济学前沿
② 曼昆微观经济学的问题 生产可能性边界
你可以这么理解,计算机行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了每个工人每周计算机的产量,市场的专计算机需求属没有相应提高的话,计算机行业的工人就会过饱和,就会有一部分工人转移到汽车行业,相当于是提高了汽车行业的生产要素,那么汽车行业的产量就会增加。
③ 曼昆微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是不是下面的这个?我已经发到你的邮箱里了,给我加分啊!
Ch1.绪论
一、名词解释
略
二、问答题
1.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作出决策以及这些这些决策在市场上的相互作用。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原理是家庭和企业的最优化——他们在目的和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下可以让自己的景况更好。
而相对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的整体情况,它主要关心总产出、总就业、一般物件水平和国际贸易等问题,以及这些宏观指标的波动趋势与规律。
应该看到,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这些宏观经济变量是以经济体系中千千万万个体家庭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因此,微观经济决策总是构成宏观经济模型的基础,宏观经济学必然依靠微观经济基础。
2.一般的,模型是对某些具体事物的抽象,经济模型也是如此。经济模型可以简洁、直接地描述所要研究的经济对象的各种关系。这样,经济学家可以依赖模型对特定的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并且,由于经济实际不可控,而模型是可控的,经济学家可以根据研究需要,合理、科学的调整模型来研究各种经济情况。
另外,经济模型一般是数学模型,而数学是全世界通用的科学语言,使用规范、标准的经济模型也有利于经济学家正确表达自己的研究意图,便于学术交流。
3.略。请结合您目前所搜集的最新宏观经济新闻进行讨论。
4.市场出清模型就是供给与需求可以在价格机制调整下很快达到均衡的模型。市场出清模型的前提条件是价格是具有伸缩性的(或弹性)。
但是,我们知道,价格具有伸缩性是一个很强的假设,在很多实际情况下,这个假设都是不现实的。比如:劳动合同会使劳动力价格在一段时期内具有刚性。因此,我们必须考虑什么情况下价格具有伸缩性是合适的。
现在一般地认为,在研究长期问题时,假设价格具有伸缩性是合理的;而在研究短期问题时,最好假设价格具有刚性。因为,从长期看,价格机制终将发挥作用,使市场供需平衡,即市场出清,而在短期,价格机制因其他因素制约,难以很快使市场出清。
..............
④ 曼昆经济学原理上的一个问题
a.是公共物品,因为大家都可以使用
b。应该租 3部 因为第三部的总边际效应还大于内8,而第四部就小容于8了
c。第一个人剩余 12
第二个人 6
第三个人 0
第四个人 -3
d。可见分摊成本不能让每个人都获益。反映的实际问题就是,公共物品的分配实际也是不平等的。
e。他有说实话的意愿,已经确定平均分摊了,他表现出积极意愿就能争取多租一点录像带
f。公共物品的供应其实应该按使用分陪,但是操作有难度,难以保证公平。
其实这时候可以规定,因为第一个人喜欢看,所以就让第一个人去租去还,这样能保证一些事实公平
题外话,此外,还可以从博弈论的角度考虑。呵呵。
⑤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都是哪几章
你好,我们学的是曼昆宏观经济学原理英文第三版,宏观从第十章开始,前面都是微观的。
第十章,measuring a nation's income
从GDP开始讲
⑥ 曼昆 经济学原理 第三章
发现了问题,说明你用心去看书了,但遗憾的是你没用心去理解概念。我找到书籍,重新看了一下,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确实,你说得很对,为什么一个直线一个曲线?
我刚查看了一下书,重新阅读了那两个知识点:
关键就是资源有效配置和效率。
先看到第二章的图2-2,A点和D点在一条垂直线上,文中对D点做出这样的解释:经济没有支撑这种产量水平的资源。重点“这种产量”这四个字。看到下面图下边的文字:在经济的资源既定时,边界线以外的各点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其实图2-2是假设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的情况。资源的稀缺性这个时候表现出来了。
再看到图3-1,农民和牧牛人的生产得到合理的组合,也就是在这样的资源条件下,拿(a)图来说,在A点的情况,也就是农民在A点的时候资源可以达到生产4盎司牛肉和16盎司土豆。文中这样说到: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而农民的生产是这样的:以不变的比率在一种物品与另一种物品之间的转换。要知道,我们是要假设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的转换,生产两种产品的组合就会形成一条直线。你再看到图3-2,就会理解到假设这个概念。
这个问题分析起来很有意思:假设、稀缺性、效率、权衡取舍。
当然要理解这个两个差别,还是要认真地阅读文中的文字分析。要真正地理解他们对每个图的文字解释。
还要注意这个词:可能性。
非常感谢你提出这样的问题,让我再次回到那个时间,然后打开了尘封以久的书籍,谢谢!希望我的读解可以帮到理解到那个“为什么”。
当然,我还是主要进入了“假设”这个概念中,还有就是“稀缺性”,希望你再次认真地阅读书籍。
祝愿你学习愉快!
⑦ 曼昆的微观经济学第一篇的问题
生产可能性曲线一般来说是曲线,原因是有递增的机会成本的存在(此时向外凸),或者是规模报酬的存在(此时向原点凸)。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直线形态是不变的机会成本和不变的规模报酬下得出的结论。
在学习生产可能性曲线时建议着重了解曲线的情况。
从图象上看出,生产力可能性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且凹向原点的曲线,其经济含义可作如下解释。
第一:生产可能性曲线揭示了稀缺法则。任何经济不可能无限量地生产。附图中的W点便代表着在现代条件下不可能实现的产量组合。
第二:任何一个经济必须做出选择。但不可能有同时选择二个不同的点。同时,决定了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某一点进行生产就意味着决定了资源的配置。
它是在给定的假设条件下,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的轨迹,它一般凹向原点,隐含着成本递增法则成立。该曲线上的任意一点均代表着有产率的产量组合,曲线之外的任意一点(如W点)表明在现有假设条件下不可能实现的产量组合,内点(如H点)则表明缺乏效率。
第三:选择就要付出代价,选择就有机会成本。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任意点的斜率就代表着该产量水平上X的机会成本,其斜率为负表明要增加一种产品的生产势必要减少另一种产品的产量。
第四:凹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机会)成本递增法则”。它是指随着黄油(x)的产量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的黄油产量所需放弃的枪炮(y)产量呈递增的趋势,或者说,黄油的机会成本随其产量的增加而递增。
为什么成本递增法则能够成立呢?关键在于,在多数情况下,经济资源并非完全适应于其他可供选择的用途,即资产专用性。当然,如果资源能完全适应于生产黄油和枪炮,或者说,资源具备完全替代性,那么,机会成本便为某一常数。生产可能性曲线就为一条斜率为负的直线了。
第五:生产可能性曲线可以说明资源配置的效率。某种资源配置是有技术效率的,如果增加某种产品产量的同时不可能不减少其他产品的产量的话。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隐含着资源配置是有技术效率的。这一效率的定义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Pareto)首先提出的,因此,技术效率亦可被称为帕累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