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经济学原理中的“消费者剩余”及“边际效用”的通俗解释!要通俗易懂的,最好能举几个例子
消费者剩余
又称为消费者的净收益,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
在自愿交易的条件下,消费者通过选择最优的消费数量可以使得自身的情况得到改善。借助于上面推导的消费者需求曲线可以很好地说明如何度量经济交换多得的好处。
首先,从改变对消费者需求曲线的理解开始。需求曲线不仅表示价格与商品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在购买特定数量时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但对消费者而言,市场价格是给定的,所以在其支付愿意与实际支付之间存在一个差值,这就构成了一种“心理剩余”。消费者为得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数额与实际必须支付的数额之间的差被称为消费者剩余。[1]
消费者总剩余可以用需求曲线下方,价格线上方和价格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表示。
边际效用
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即总效用的增量。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称为边际效用。
在经济学中,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在对这种"满足程度"的度量上,分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两大派别。基数效用论者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序数效用论者采用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
递减规律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越来越小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被人们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㈡ 怎样通俗的理解经济学
经济危机是指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也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通俗来讲,就是说消费能力或者说购买力的下降导致产品供小于求,生产资料无法被使用搜索从而引起生产过剩和通货膨胀,失业大量增加,社会崩溃。
㈢ 你对经济学的理解是什么
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客观规律。
㈣ 求经济学常识通俗讲解
请参来看曼昆 经济学自原理 绪论部分 经济学十大思维
http://ishare.iask.sina.com.cn/search.php?key=%BE%AD%BC%C3%D1%A7%D4%AD%C0%ED+%C2%FC%C0%A5&from=index&format=
㈤ 通俗举例解释这3个政治经济学原理,
1】“一般劳动”和“无差别”,是不劳而获的白眼狼,对物质产生过程的否定。否定了人类文明在“眼见之变化”的血汗实际性。2】偏颇的否认了:自己生活在物质需求的文明世界,只立于商贩为投人所好的纯商业倒卖立场说的话。3】价值和使用价值,不要忘记都是对人说的。没有了使用价值在先,便没有任何生物的存在,这是显而易见的。
举例: 1】艺术品。2】商贩。3】人爱需求。
㈥ 经济学是什么意思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对称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
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对称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
(6)经济学通俗解释扩展阅读:
中国经济学是中国人根据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创立的具有高度原创性的新的经济学范式,在理论基础、体系结构、实践功能方面同现有的西方经济学流派有本质的不同;既反映人类一般经济规律、又反映中国经济特殊规律,能有效解释中国经济现象、指导中国经济发展、成为中国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理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学应是西方经济学合乎逻辑的发展,是对后者的相容和超越;中国经济学代替西方经济学成为人类经济学的主流,是通过空间交替展示时间之矢的人类经济思想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国经济学是东方经济学的代表,也是东方经济学的典型形态。
中国经济学是范式概念,而不仅仅是地域概念,对称、非线性、复杂系统论是中国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中国经济学范式就是对称经济学范式。
改革开放以前在中国推行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流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等都不是中国经济学;仅仅提出建构中国经济学的设想,而没有形成中国经济学范式和体现中国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学体系,也不是中国经济学。
㈦ 经济学是否需要通俗易懂
许多人批评经济学已经变成了堆砌的数学表达式,那些无比复杂的数学模型及其假设离现实越来越遥远,认为经济学需要通俗易懂。而另一些人认为经济学与其他科学一样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为了其严谨性和严密性使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数学工具。
从大众的角度来说,一方面,经济环境对生活水平的影响很大,而大众相信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运行机制的学问,因此普通人也需要了解经济学,试图以此改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大众相信政府依靠经济学工具制定决策,至少每个政府决策很可能对经济产生巨大的后果,为了分析政府政策的效果以及对自己的影响,大众有了解经济学的需求。然而,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讨论经济学的必备工具和基础。大多数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去掌握这些工具,而是要求经济学通俗易懂。这样的要求合理吗?
==== 为了突出问题的矛盾所在进行补充 ====
其实这个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更能突出矛盾所在:物理学和大众距离遥远,看起来并不影响政府决策,因此不会有什么人要求物理学需要通俗易懂;然而经济和大众距离很近,几乎就是每日生活都在感受的,或者说每个人都是经济体的局部观察者和决策者,然而有一个特殊的决策机构似乎在依据一套称作「经济学」的理论在进行决策并且影响巨大,那么公众是否就有权要求政府公开他们做出决策的依据以及背后的逻辑,而这套逻辑完整地说应该就是用数学严格表述的「经济学理论」以及各种应用了复杂的「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远远超出了大众的理解范围,这样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就像是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一个黑箱,不知道里面运行的逻辑是什么,岂不是非常危险?于是这些人便要求经济学应该「通俗易懂」,否则各路专家出来「忽悠」也不知道说的是真是假,大众只有被渔利。
㈧ 通俗易懂的解释“什么是经济学”
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
就是研究钱去哪里,钱怎么来的,钱该怎么用,钱应该怎么用的理论
㈨ 哪位高手指点下,通俗解释下:在经济学中,什么是生产型消费者谢谢
生产消费者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比尔·奎恩(Bill
Quain)博士在《生产消费者力量》提出的一个概念。专
它是由Procer(生产者属)和Consumer(消费者)两个词汇组成,意指一种生产者即消费者,或消费者即生产者的现象。
在隐形的经济中所发生的大量活动基本上都没有痕迹、没有经过测量也没有产生报酬。这就是产消合一的经济。只要我们既生产又消费我们自己的产品时,我们就是在进行产消合一。
㈩ 经济学有没有更通俗的解释
从人人都在谈论经济的中国到经济学脱离人间烟火的欧美,这就是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经济学研究看上去越来越深奥,却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采用抽象数学工具来解释经济现象,并没有取得比经济学原理更理想的结果。反而加深了人们对经济学的疏离感。中国的经济学家大多只是使用一些西方经济学原理级别的理论来对复杂的中国经济问题发表意见,这在西方那些动辄使用数理经济模型和计量经济方法的学者们视为不入流。这里固然存在对于数学工具掌握不足的问题,但根源在于,中国经济还处在转型阶段,算不上是纯粹的市场经济,那些用在研究竞争性较充分的市场经济的数学工具,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的模型,如果用在二元经济的中国,几乎完全缺乏应用的前提条件。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对于解释中国经济现象,不是太复杂而是过于简单到无法使用了。如果生搬硬套,将会把研究对象的真实面貌彻底扭曲变形,而得出的结果也必然是不可信的。在应用西方经济学模型的时候,很难采用其完整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借鉴一些分析工具,使用在较微观问题的分析中。经济学家尝试用数学、社会实验的方法来模拟更为复杂的经济现象,形成了一些理论体系,但在经济学界内部也未完全达成一致看法。那些模型看上去更像是精巧的玩具。书中“海盗分金”的例子很说明问题:5个海盗准备分100两黄金的赃物,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尽可能多得,他们确定了一个规则,5个海盗按顺序依次说出自己的分赃建议,如果多数人同意,就按其建议分,否则,这个海盗就要被杀死。如果你是第1个提出建议的海盗,你的建议是什么。按照博弈论的模型,这个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是倒推,即先考虑最后一个海盗的反应是什么。那么按照理论的推演,第5个海盗必然希望最后留下的人越少越对自己有利,因此,他对第1个海盗的建议的反应必然是“反对”。再往前推,第4个海盗会考虑清楚,当轮到他提建议时,第5个海盗一定会反对,他就只能去死,所以他一定要避免轮到自己提建议,所以他对其他人的建议就只能是“同意”。那么,第3个海盗会想,轮到他的时候,第4个人会同意,第5个人反对,那么加上自己,就是2:1,所以,他会提出100两黄金全部归自己。再往前推,第2个海盗提建议时,第1个海盗已经死了,剩下4个人,他知道第4和第5个人的立场,而第3个人想独吞黄金,一定会反对,这样就是2:2,没达到多数票,自己还得死,所以他也会做出避免轮到自己提建议的决定,也就是他会同意第1个人的建议,这时,第1个海盗该提什么样的建议就很明显了,他一定会要求100两黄金归自己,而这时的投票必然是3:2,达到多数票,通过。这个结论看似很精妙,但在现实中出现时,却不一定就是这样的结果。如果每个海盗都具有如此严谨的思维模式,利弊计算得如此精确,那么当第1个海盗在琢磨其他人可能的对策时,其他人也同样能知道他的对策。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第1个海盗提出全部拿走黄金时,除了第2个海盗,其他三个人必然是一致反对的。接着是第2个海盗被牺牲,这是必然结果,第3个海盗如愿以偿拿走了全部黄金,游戏结束。这就是现实结果和理论推导的结论的差异,根源在于,第4个海盗并不一定总是说YES,再者,其实在实际生活中,没有谁会像经济学家那样用理论模型把收益和损失算得清清楚楚,更常见的是感情冲动、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因素在主导人们的决策和行为。经济学家满足于找到适当的模型来解释一个现象,对此,有一个笑话似乎很贴切:“成为优秀经济学家的秘籍说起来一点不复杂,你要牢牢地抓住显而易见的东西,并且有意识地对它们进行复杂而深奥的阐述。”很多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看上去就是这样。但是,经济学毕竟教给我们分析现实生活的框架和思路,帮助我们找到大致正确的方向。经济学是什么?也许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那些经济学模型只是分析经济问题的结果,本身未必能作为解决另外一个经济问题的工具。我们在学习这些模型的过程,实际上只是学习经济学的数学解决方法。除了抽象的数学方法,还存在其他的经济学思维方式,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人们就会克制不住地想要利用它去洞查这个世界的所有真相。这才是经济学的乐趣和终极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