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简述十大经济学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原句可理解为“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
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所有其他家庭竞争。尽管有这种竞争,但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使大家过得更好。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为什么我们需要政府呢?一种回答是,看不见的手需要政府来保护它。只有产权得到保障,市场才能运行。但是,还有另一种回答。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随着时间推移,生活水平的变化也很大。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当政府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时,一个结果是通货膨胀,另一个结果是至少在短期内降低失业水平。
㈡ 请用十大经济学原理联系身边的事情~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people face trade-offs)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大炮代表军费开支,黄油代表民用开支。引用艾森豪威尔总统的话就是,军事上所占的资源越多,可供民用消费和投资的资源就会越少。在现代社会里,同样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政府用于生产公共品的资源越多,剩下的用于生产私人品的资源就越少;我们用来消费的食品越多,则用来消费的衣服就越少;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越多,那么用于休息的时间就越少。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例如某公司决定在一个公园附近开采金矿的成本。开采者称由于公园的门票收入几乎不受影响,因此金矿开采的成本很低。但可以发现伴随着金矿开采带来的噪声、水和空气的污染、环境的恶化等,是否真的不会影响公园的风景价值?尽管货币价值成本可能会很小,但是考虑到环境和自然生态价值会丧失,因此机会成本事实上可能很大。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margin)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 它是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增加的产量。用拔河来做比喻,一方共有10个人,总拉力为300公斤。现在增加一个人张三,张三的到来使得这一方的拉力增加了25公斤,这个25公斤就是边际量。又增加一个李四,李四的到来又增加20公斤拉力,这个也是边际量。总的说来,边际量的增加往往是递减的,还用拔河做例子。假设每一个人的力量都是一样的25公斤,当人数少的时候,大家配合的比较好,每一个人都能发挥25公斤的力量。后来增加了一个人,大家一起使劲的时间就有点错位,新增加的人实际只能让总拉力增加24公斤的力量。继续增加人的话,大家使劲的时间就有更多的错位,他只能让总拉力增加23公斤的力量。随着人数的增加,每个人带来的增量(就是边际量)都在减少,总拉力(就是总量)增加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最后再来一个人也不能增加为止,如果再增加人数的,就有可能带来负的边际量了。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对于这个,就直接举例说好了。比如一个学生,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表扬了他,他会感到很高兴,然后会更加努力。如果被老师批评,他也许会感到沮丧,然后会发奋图强,当然他也可能因受表扬而骄傲退步,也可能因受批评而消沉下去,从此一蹶不振。而且,老师的这种当众评判,也会对这个学生以外的其他学生产生影响。 在这里,老师对学生的表扬或者批评就是一种激励,而受到激励以后的心情,以及在这种心情的驱动下采取的行动,无论是高兴还是沮丧,无论是努力还是消沉,以及其他同学对此的心态和由此生发的所作所为,就是人们对激励的反应。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我们在新闻中听到过,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或者我们国家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实际上,两国之间或者多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这些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所有其他家庭竞争。尽管有这种竞争,但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使大家过得更好。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在一个市场经济(marketeconomy)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较高的价格趋于抑制消费者购买,同时会刺激生产;而较低的价格则鼓励消费,同时抑制生产比如消费者需要更多数量的牛肉,那么牛肉的价格就会上升,从而向生产者传递出供给不足的信号。而当一个可怕的疾病减少了牛肉的产量时,牛肉的攻击就会减少,从而价格也会提高。更高的价格又鼓励农民生产更多的牛肉,同时促使消费者用其他产品替代对牛肉的消费。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尽管市场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这时就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金融危机就是这种情况,而在这个时期各国政府发布的政策就是政府干预。最有名的罗斯福新政就是在1929年的金融危机时期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政策。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the its ability to proce goods and services)
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随着时间推移,生活水平的变化也很大。用什么来解释各国和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为什么北美的生活水平高,而热带非洲的生产水平低?答案是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的技术状况和各项知识差别。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这就是通货膨胀。在正常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实际需求量,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举例说,比如1922年1月到1923年11月,由于通货膨胀,魏玛共和国的价格指数从1上升到10 000 000 000。就像某人在1922年初拥有一张价值3亿元的德国债券,那么两年之后,他用这么多钱就会连一小块糖也买不到。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society faces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当经济增长过快,就会出现通货膨胀,这时利用货币政策,提高利率,避免经济过快增长,同时也减轻了价格压力。但是降低通货膨胀的代价并没有这么简单。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解释。如果菲利普斯曲线相对比较平坦,则降低通货膨胀率就要以较高的失业率和产出损失为代价;而如果菲利普斯曲线比较陡峭,则失业率的小幅上升就会带来通货膨胀率的快速下降,代价较小。
如果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给我留言。
㈢ 经济学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㈣ 试用相关经济学原理分析区际分工与贸易是如何产生的
李嘉图来认为应该按照生产成本相对差源距进行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这样,对分工和交换的双方都有好处。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国进行贸易,并使贸易双方都得到好处。例如,葡萄牙生产一单位葡萄酒需要 80个劳动日,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90个劳动日;英国生产一单位葡萄酒需要120个劳动日,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100个劳动日。在这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葡萄牙都处于绝对有利地位。这样的条件下,采取怎样的国际分工和交换才有利呢?依照比较成本说,葡萄牙应把葡萄酒输往英国,换取英国的呢绒。这样对葡萄牙来说比较有利,因其国内用一单位葡萄酒只能换 0.89单位呢绒,若用葡萄酒同英国呢绒交换,则可得1.2 单位呢绒,比本国多得0.31单位。英国用呢绒换葡萄酒,也较国内自行交换有利,因为在英国一单位呢绒只能换0.83单位葡萄酒,而把呢绒输往葡萄牙则可得1.125 单位葡萄酒,多换0.295 单位。这就是说,当甲乙两国相比,乙国各种生产率都低于甲国时,乙国应选择那种与甲国效率相差最小的产品生产,甲国则从乙国进口该产品,这样对甲乙两国都有利。
李嘉图相对优势理论
㈤ 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包括来: 1.人们面临自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㈥ 以下这种现象用经济学原理怎么解释
可以考虑用羊群效应和边际机会来解释。
简单的说,就是经济学中的跟风现象。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只要有领头羊获得了成功,就会形成一个跟风趋势。而商家扎堆的话,还能时消费者的边际消费欲望大增。
㈦ 经济学原理解说
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抄的个人、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
这些选择是怎样决定社会资源如何被利用,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经济学的许多理论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假设条件发生变化,原有的结论往往就会不成立或者发生改变。 因此我们在应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时,一定要考虑中国经济的特点与国情,注意各种原理使用的前提条件,不能生搬硬套某些不同条件下产生的结论。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近代一度沦为世界最贫穷、最落后的国家之一。为实现民族的复兴,中国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对于中国而言是一项全新的、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此时迫切需要有关市场经济的理论指导。经济学虽然源于西方国家,研究的是西方的经济问题,但其中的经济学理论是对全人类社会行为的总结,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经济、技术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市场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知识,才能使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增长。
㈧ 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什么是部门
组织中管理人员为完成既定目标,根据目标性质划分成的一个或多个特殊领域.
㈨ 1.经济学十大原理分为哪三类每类至少举例2条,并举例加以说明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曼昆经济学原理》的内容吧?我不记得除了这本书之外,还有谁提出过10大原理的概念。
一定要分为三类吗?中国的老师就是有意思,喜欢做着一些愚蠢的事情。
那就分吧:第一类可以是消费理论、第二是生产理论、第三类就是分配理论。
还可以分为:个人经济理论、企业经济理论、政府经济理论。
哎……郁闷,人家本身就是宏观和微观经济学,偏要分类,有什么意义?
举例子?算了吧,你自己看看就能根据这个找到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