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公共政策学和经济学,政治学是关系是怎样的
[zhèng zhì xué]
政治学
(社会科学学科)
编辑
政治学是一门以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相关领域为主的社会科学学科。狭义的政治学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广义的政治学研究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1-2]
『贰』 如何理解公共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的关系
至尊心,你好:公共经济学的体系概要一个对象——政府经济行为两根理论支柱——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三大专业内容——公共收入,公共支出,收入分配四大理论特征——宏观性、实用性、多样性、可探讨性公共选择理论的前提——经济人假设。政治领域的人和经济领域的人一样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是其具体利益不同,分别表现为获得选票(政治家)、投票收益(选民)或预算最大化(官员)等。多数决策与投票悖论如果只有两个被选方案,多数投票是有效的;如果有多个被选方案,就会出现“投票的悖论”。投票的悖论——对多个被选方案进行投票,会出现循环投票、无胜出者的现象。案例单峰偏好理论拟通过修正阿罗五原则解决投票悖论。其内容是限定每个选民的偏好只能有一个峰值。阿罗不可能定理与中位选民定理阿罗不可能定理——满足一切民主要求又能排除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并不存在。阿罗不可能定理所揭示的重要意义和在现实中的表现。中位选民——将处于所有投票者最优偏好结果中间状态的投票者。中位选民定理——中位选民最偏好的公共产品的提供量,往往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博特“用脚投票”理论“用脚投票”理论:居民在一国之内迁徙的本质是寻找公共产品提供水平与个人税负之间的均衡。这一理论因其忽视了投票的悖论、地方公共产品的外部性等因素而受到批评。奥茨的分权定理特里西的偏好误识论公共支出扩张论(瓦格纳法则)社会经济越发展,公共支出越扩张。用于维护法制和秩序的支出增加及政府活动规模扩大是公共支出扩张的两个重要原因。增长引致论此理论认为公共支出扩张是由公共收入增加引起的。公共收入增加则有内外两个原因,内在为经济发展,外在为战争与灾难。发展阶段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重点不同。劳动生产率论此理论从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政府)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不同出发,分析认为公共支出增加是必然的。******有关预算的主要理论观点******预算均衡论。认为以市场竞争为前提设立的各项财政制度本身就是经济内部的自动稳定器,无需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发挥作用。预算均衡论在实践上体现为年度均衡预算和周期均衡预算。功能预算论。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基础,着眼于预算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追求没有通胀的充分就业。其核心是相机抉择。高度就业预算论。政府的财政支出应该由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净税收入来确定,预算要保持一定的财政盈余,用于公债的还本付息。强调预算不只要烫平经济周期,而且要致力于在经济循环中取得动态平衡。收入再分配的主要理论观点功利主义。功利即效用,效用递减规律是其基础。(1)政府应取得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2)政府不应搞平均主义。正义论。主张政府应选择公正的分配政策,应使社会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机会平等论。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强调分配过程的正当。反对以他人或集体的利益牺牲自己的权利。倒U型理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收入分配将“先恶化,后改善”。早期恶化和后期改善都受一定因素影响。新福利经济学。帕雷托认为公平会影响效率,提出了帕雷托最优和帕雷托改进的概念,强调提高效率对社会福利的积极作用。卡多尔和希克斯以“假想补偿原则”进行了发展,表明以效率为目标的分配,能够不断地提高整个社会福利。楼主,好好努力啊。
『叁』 急求一份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要1500字
公众知情权与政府公共服务制度的创新 —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案例 摘要】本文试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原理,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案例,分析指出,政府公共性、信息不 对称和交易成本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影响关系。要保持政府的公共性,避免信息不对称,保障公民的 合法知情权,降低交易成本,使政府成功地治理社会,理顺与公众的和谐关系,就必须实现政府公共服 务创新,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确立公众与政府之间以“委托—代理”为核心的一般均衡的契约关系。【关键 引言 天然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和公共产品,一旦在遭 到严重污染,完全影响居民生活、生产、甚至社会稳定 的时候,必须考虑分析造成这种突发事件的社会深层 原因。本文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案例,分析阐述在信 息不对称条件下,剥夺公众的合理知情权,不仅将使公 众丧失对政府的公信度,对政府成功治理社会产生严 重的负面影响,而且将加大交易成本,失去政府的公共 性价值。本文试图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从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的视角,思考政府角色转变的实 现途径和方式。并对公众知情权的合理保障与构建问 题,提出相关政策与建议。 一、松花江流域水污染事件: 政府和公众的双重损失—交易成本 2005年n月份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车间突 发恶性爆炸事故,直接导致了松花江流域出现严重的 水污染事件。由于忽视安全生产而造成的重大安全突 发事件,不仅给松花江流域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而 且也威胁到沿岸各国居民的用水安全。重大爆炸事故 发生时,公众缺少对此类水污染可能造成的危害的认 识,而作为政府主管部门严重忽视了公众的知情权。此 事件表明,知情权的缺失会给信息社会里的全体公民 带来重大的消极影响:由于不知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 的重要情况,因而无法理性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不能很 好地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甚至会遭受重大的人身 和财产损失,而这种损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在 政府及有关组织真实地公开相关的信息的情况下本来 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原本是突发事件的严重爆炸事 故要导致的水污染严重问题,作为政府的有关部门, 面向公众发布的却是因要修理管道而面临几天的停水 现象。公众知情权的丧失造成了巨大的,在某些方面甚 至是难以弥补的损失。这些损失不仅包括人们的生产生 活受到影响,而且经济增长的各方面也受到极大的消极 影响。如果我们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考察,就会发 现,它更主要的是造成了交易成本的提高。 交易成本(也称交易费用)的思想首先是由新制度 经济学的创立者科斯在他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性 质》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市场的运行”或者说是“价格 机制的利用”都是有成本的,而且它突出表现为获得市 场信息是需要成本的。随后,新制度经济学的又一重要 代表人物威廉姆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 念,他认为,交易成本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摩擦力,一般 是指在经济运行中各种制度安排的成本。此外,还有一 些学者也提出各自不同的交易成本的概念,其中比较 有影响的是张五常的概念。张五常认为,所谓的交易成 本实际上就是制度成本,它与制度相伴生,而不一定总 和交易联系在一起。 2005年末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是一个牵涉到社 会、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的问题系统,因而带来的损 失也必然在这些层面上都有体现。或者,以本文的视 角,此次突发的水污染事件造成了社会、经济、政治等 多个层面上交易成本的提高。例如,从社会层面来看, 它严重阻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正常交往,人们的生 活、工作、学习的秩序被严重干扰,要维护正常秩序须 付出比以往大得多的“交易成本”。学校停课,工厂停 工,用水大户更要停业,由此而言交易成本极大提高 了;从经济层面来看,此次突发的水污染事件,不仅给 公众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同时更给黑龙江省的旅游、 会展、交通、零售、餐饮等行业以相当沉重的打击,有学 者预计,2005一2006年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率将因此而 降低1一2个百分点。原有正常的经济交易或者不能进 行,或者要花费更多的成本来进行,比如要采取更多的取 用水措施来调剂必要用水的不足。这样,原本应获得的 交易收益,一部分失去了,一部分被多付出的交易成本抵 消掉了,所剩的必然要少得多,经济运行指标的下降也就 是很自然的事了。这样的损失,不可谓不大。
『肆』 经济学基础-简答什么是公共资源
公共资源是不具有抄排他性却具有竞用性的物品。
排他性是只有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使用该商品。
竞用性是如果某人已经使用了某商品(如某一火车座位),则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时使用该商品。
如海鱼是不具有排他性的,我们很难阻止渔民自由的在公海上捕捞海鱼,但海鱼是具有竞用性的,当某人捕捞到一些海鱼时,其他人所可能捕捞到的海鱼数量就减少了。所以如海鱼不具有排他性却具有竞用性的物品是公共资源。
『伍』 微观经济学中什么是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不完全具有这两种特征的称为“准公共产品”,如公园、电影院等。
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一是非竞争性。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例如国防保护了所有公民,其费用以及每一公民从中获得的好处不会因为多生一个小孩或出国一个人而发生变化。二是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例如,消除空气中的污染是一项能为人们带来好处的服务,它使所有人能够生活在新鲜的空气中,要让某些人不能享受到新鲜空气的好处是不可能的。
『陆』 公共经济学的公共经济学的地位
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如单个消费者、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等经济现象。微观经济学认为它所要研究解决的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大经济问题。
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十分密切,微观经济学研究价格机制、生产者行为、消费者行为,而公共经济学把政府看成一个经济活动主体,该主体为实现其经济利益最大化而生产和消费。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优化资源配置的研究目的同样适用于公共经济学。例如,公共经济学把税收看成是政府的成本与价格,通过财政收支的研究来弄清纳税人的每一笔税金是否实现了最大化,政府的每一笔开支是否实现了最大化。
此外,公共经济学广泛运用了微观经济学的经济分析工具,如个量分析、量-本-利分析、均衡分析、边际效用理论、供求理论等。
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它们两者共同组成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论题是对国民收入这个经济总量作分析,研究国民经济总量和一般价格水平决定等经济问题。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一个国家的资源是否被充分利用,货币和储蓄的购买力是否变动,生产物品的能力是否增长,这三大经济问题。
政府的职能与宏观经济学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经济发展是一个从非均衡到均衡的过渡,在过渡的进程中实现质和量的提高。市场机制在微观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价格调节着生产和消费。特别是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完全竞争市场的前提条件是苛刻的,市场机制在微观经济领域有效,在宏观经济领域可能会失灵。在整个社会经济中,价格调节的作用相对有限,政府调节的作用就十分必要。客观上要求存在一个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干预、代表全民意志活动的集体,这个集体就是国家和政府。
公共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20世纪早期形成于英国,后来在美国、法国和北欧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福利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个人福利是指一个人获得的满足,它可以看作是“幸福”或“快乐”的同义语,这种满足既包括个人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也包括个人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社会福利是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在社会福利中,能够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叫做经济福利。经济福利就是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福利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原则已经成为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所谓帕累托最优是指如果任何一种改变现状的资源配置方式或措施都会至少使其中一方遭到损失,那么原来的方式就是帕累托最优。福利经济学以帕累托最优原则揭示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问题,而这对于公共经济学也十分重要。为了实现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福利的增加,人们必须要打破过去的平衡而寻求新的平衡,帕累托最优原则是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和伦理学
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的科学,政治学的定义是与政治的定义联系在—起的。政治本质上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因此,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首先,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关系具有多种外延形态,如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行为形态、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和制度形态,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形态,这些形态也都是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其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因此,政治学既要求对于政治现象的描述和对于政治表征的把握,更要求深入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运动。第三,政治学是一门科学,它要求人们以客观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其研究的科学成果和结论必定对于人们认识政治现象、掌握政治规律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所谓伦理学,就是关于道德的科学。伦理是一种认知对错的信念,是一种大众认知的规范。伦,“犹分也”,引申为人与人的关系之意,理,“犹类也”,引申为道理和规则之意。 “伦理”便是处理人们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规则。政府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其决策首先考虑到政治影响,政治因素对政府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力。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伦理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政府的许多经济行为是借助政治学的框架来完成的,而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公共经济学的思想及研究方法越来越多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强调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古典综合派的观点,都说明经济学与政治学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在选择行为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伦理标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问题,使公共经济学与伦理学、社会学等有了内在的联系。
公共经济学与法学
法以确立人们之间权利、义务的办法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在阶级社会里,就阶级统治的角度来说,人们之间的关系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关系,如国家机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国家与统治者个人或集团之间的关系,统治者个人或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另一类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各种关系,这些关系的具体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方面。法学为公共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法理基础。在公共经济学中,规范地判断政府的经济行为具有相当的难度,即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作什么,哪些是政府经济行为,哪些不是政府经济行为。法学可以提供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实证主义法学把国家等同于法律规范,不承认存在一个可以了解的、人格化的国家。而且许多政府行为必须通过法律规范来实施,如反垄断法。美国1890年就通过了反托拉斯法——谢尔曼法。
『柒』 公共经济学中涉及理论归纳
至尊心,你好:
公共经济学的体系概要
一个对象——政府经济行为
两根理论支柱——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三大专业内容——公共收入,公共支出,收入分配
四大理论特征——宏观性、实用性、多样性、可探讨性
公共选择理论的前提——经济人假设。
政治领域的人和经济领域的人一样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是其具体利益不同,分别表现为获得选票(政治家)、投票收益(选民)或预算最大化(官员)等。
多数决策与投票悖论
如果只有两个被选方案,多数投票是有效的;如果有多个被选方案,就会出现“投票的悖论”。
投票的悖论——对多个被选方案进行投票,会出现循环投票、无胜出者的现象。 案例
单峰偏好理论拟通过修正阿罗五原则解决投票悖论。其内容是限定每个选民的偏好只能有一个峰值。
阿罗不可能定理与中位选民定理
阿罗不可能定理——满足一切民主要求又能排除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并不存在。
阿罗不可能定理所揭示的重要意义和在现实中的表现。
中位选民——将处于所有投票者最优偏好结果中间状态的投票者。
中位选民定理——中位选民最偏好的公共产品的提供量,往往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博特“用脚投票”理论
“用脚投票”理论:居民在一国之内迁徙的本质是寻找公共产品提供水平与个人税负之间的均衡。
这一理论因其忽视了投票的悖论、地方公共产品的外部性等因素而受到批评。
奥茨的分权定理
特里西的偏好误识论
公共支出扩张论(瓦格纳法则)
社会经济越发展,公共支出越扩张。
用于维护法制和秩序的支出增加及政府活动规模扩大是公共支出扩张的两个重要原因。
增长引致论
此理论认为公共支出扩张是由公共收入增加引起的。
公共收入增加则有内外两个原因,内在为经济发展,外在为战争与灾难。
发展阶段论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重点不同。
劳动生产率论
此理论从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政府)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不同出发,分析认为公共支出增加是必然的。
******有关预算的主要理论观点******
预算均衡论。认为以市场竞争为前提设立的各项财政制度本身就是经济内部的自动稳定器,无需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发挥作用。预算均衡论在实践上体现为年度均衡预算和周期均衡预算。
功能预算论。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基础,着眼于预算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追求没有通胀的充分就业。其核心是相机抉择。
高度就业预算论。政府的财政支出应该由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净税收入来确定,预算要保持一定的财政盈余,用于公债的还本付息。强调预算不只要烫平经济周期,而且要致力于在经济循环中取得动态平衡。
收入再分配的主要理论观点
功利主义。功利即效用,效用递减规律是其基础。(1)政府应取得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2)政府不应搞平均主义。
正义论。主张政府应选择公正的分配政策,应使社会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
机会平等论。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强调分配过程的正当。反对以他人或集体的利益牺牲自己的权利。
倒U型理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收入分配将“先恶化,后改善”。早期恶化和后期改善都受一定因素影响。
新福利经济学。帕雷托认为公平会影响效率,提出了帕雷托最优和帕雷托改进的概念,强调提高效率对社会福利的积极作用。卡多尔和希克斯以“假想补偿原则”进行了发展,表明以效率为目标的分配,能够不断地提高整个社会福利。
楼主,好好努力啊。
『捌』 政府经济学里公共物品指的是什么
公共物抄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袭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是相对而言的,两者之间的区别可以用是否具备排他性和对抗性来确定。
如果某种物品同时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种物品无疑就是纯公共物品,很容易与私用物品区别开来。可是,在很多情况下,这两个特征不一定同时存在。如果某种物品只存在一个特征,可称其为准公共物品或准私人物品,即混合品。因此,整个社会的物品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即纯私用物品,纯公共物品和混合品。
『玖』 经济学公共物品的分类。
可将公共物品分为两大类,即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纯公共物品是具有完全的非回竞答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一般认为,国防、治安都是最典型的纯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一般通过纳税间接购买而被动消费,消费时无法分割,只能由政府提供。
准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准公共物品具有一定程度的拥挤性,即准公共物品消费时消费者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拥挤而产生消费者的竞争。准公共物品可以部分间接购买,部分直接购买,消费时可以部分地分割,政府和私人皆可以提供。例如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等。
『拾』 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
1、区别:
研究内容不同:
(1)传统财政学是国家理财之学,是政府收支管理学,传统财政学可称之为狭义公共经济学;公共财政学是公共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或政府经济学,是研究政府资源配置的经济学,现代公共财政学可称之为广义公共经济学。
(2)研究对象不同:传统财政学研究政府的收支及管理行为,其特有的主要矛盾是收与支的矛盾。
传统财政学从研究对象所涉及的范围来看有大小之分,大范围包括国家预算、预算外资金、国家信用、国有企业财务及银行信贷等。(计划经济时代,大财政,小银行,财政范围包括银行)。小范围包括国家预算、预算外资金、国家信用和国有企业财务等。(改革开放后,银行从财政中独立出来,逐渐与财政平起平坐,财政不再包括银行。)
现代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或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其特有的主要矛盾是公共部门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矛盾。
现代财政学从研究对象所涉及的范围来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范围的仅包括国家预算控制下的政府活动领域。广义的包括公共部门活动所涉及的所有领域。与传统财政学相比,现代公共财政学的研究范围由政府收支及管理行为扩展到公共选择和公共管制等活动 。
2、联系:它们都可以统一在公共部门经济学的范畴里,传统财政学可称之为狭义公共经济学,现代公共财政学可称之为广义公共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