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诺贝尔奖经济学奖问题

诺贝尔奖经济学奖问题

发布时间:2021-01-27 01:11:59

⑴ 为什么中国人拿不到诺贝尔经济学

1.没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经济大国老实说,有经济动物之称的日本人居然没有拿过经济动物学大奖,确实让人觉得有些奇怪。众所周知,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有靠给西方经济总结出几条曲线或者几个定理得奖的,也有因为研究美国经济史的问题得奖的,甚至还有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得奖的,但就是没有靠研究日本经济得奖的,特别是没有日本人为此得奖。这说明什么?是日本经济模式不重要?恐怕不能这么说,因为除了西方模式,日本模式的影响应该最大。那么是日本人的科学思维能力差?恐怕也不能这样说,因为日本人不仅有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奖得主,甚至还有文学奖得主。日本人之所以不能在几十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占有一席之地,大概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日本经济模式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理念,所以被排除在主流经济学之外;另一个原因是日本人用西方经济学的语言解释日本经济时没有达到西方人的标准,或者是许多日本人对这项工作并不热心。关于第一个原因,大家都知道日本经济模式确实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理念,甚至对着干的地方也不少。如果承认日本模式的地位,就可能要修正西方经济学的普适性,于是大家干脆把它当特例,或者等着它自生自灭。与此相比,第二个原因可能更有说服力,就是大多数日本人对于经济学有另外一套理解,而这套理解使他们不大热中于西方人的标准。可以说,日本的经济学与相扑的境遇差不多,相扑不被国际奥委会承认,所以入不了奥运会项目;而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比毕竟是西方人制定的比赛,所以日本的经济学同样也不被西方人认可。但不管怎样,只要日本人自己喜欢看相扑就自娱自乐吧;同样,只要日本人自己觉得自己的那套分析法好使、管用,就继续用吧。2.日本人是如何看待西方经济学?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大量引进西方文化。在经济学方面,伴随着对大量西方经济学理论著作的翻译和介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流派。日本经济学理论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战败以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占绝对主导地位,甚至当时的社会科学一词就等同于马克思主义;战后直到1960年代,尽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仍然是主流经济学,但是随着西方现代经济学特别是经济增长理论的导入,形成两者并行的局面;此后是以西方现代经济学和实证分析为主的多元化格局。现在,在六十岁以上的日本经济学家里,使用马克思理论的人仍然不少,而中青年经济学家则更喜欢现代西方经济学。这里可能还有一个功利上的考虑,因为搞现代西方经济学毕竟可以使数学功底较好的年轻人迅速脱颖而出,而不必受经验少的限制。山本七平在《日本的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在日本,经济学和经营学没有起作用。京都大学的一位叫佐伯启思的经济学家在《欲望与资本主义》一书中甚至这样说:可以肯定的是,战后日本经济学家引进了美国的经济学,在经济学院里是把美国的经济学教科书作为讲义的。但是,听了这些课的学生们在参加企业经营的时候,却把所学的内容忘得干干净净。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日本的生产方式才获得了很大成功。这未免有些言过其实,因为至少经济学的概念、统计学以及会计学方法等西方的舶来品,在日本一直被广泛地应用着。再说了,这话让那些搞西方经济学的同行听了肯定不高兴,就好像教西方经济学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是在混饭吃。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一般是:尽管日本从西方国家引进了资本主义制度,但却建立了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它不是对某家西方经济学流派应用的结果,而是与日本民族的传统和思维习惯密不可分的体制。于是,由于经济体制不同,就需要不同的经济学及经济分析方法。丸楠恭一在《现代国际社会的视座》一书中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认为:近代以来的社会科学是为了分析西欧类型社会的体系,如果没有基督教精神和西欧的自我,近代科学本身是不能成立的;特别是亚洲地区的经济成功往往不能在到目前为止的社会科学框架里得到说明,而只能用文化的特殊性这种非经济因素进行解释,这正说明了经济学是基于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我有一种感觉:在中国,把西方经济学当科学看的人很多,区别只是把哪一个西方流派当科学的问题;而在日本人看来,西方经济学只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那么,日本特色的经济学是什么样的?说起来内容当然很多,这里我们只是通过日本人的经济分析方法来看看日本特色。不过需要说明一点,说日本特色,并不是说日本人完全脱离西方经济学另搞了一套体系,相反,在日本介绍西方经济学的书很多,搞西方经济学的人也很多,而且有些日本人在英美经济学界的名声还挺高;当然,这些人的数学功底一般都比较好,有的人本身就是学数学出身。但总的看来,大多数日本人的搞法很有日本特色。二日本人的经济方法论1.超实用的经济观日本文化是一种亚文明,它需要有主流文明作为模仿对象,来消化主流文明的东西。明治维新以后,为了寻求近代国家的模式,日本政府派出许多代表团去欧洲和美国考察。在代表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政府做出不同领域以不同国家为样板的决定。其中教育制度以法国为样板,电报和铁路按照英国方式建设,大学效法美国的做法,宪法和民法以德国为原型,刑法则以法国为原型,等等等等。并且,尽管日本导入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始终没有接受西方的价值观。正如森岛通夫指出的:尽管战后阶段日本经济获得了成功,但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勃兴和成熟的前景依然是极其遥远的。实际上,日本人搞改革并没有什么理论体系,也不像我们中国人那样常常把时间花在论战和搞各种各样土的或者洋的体系上,被理论问题长期困绕。日本人的做法一般是:直接到现场对主流文明进行考察,再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消化对自己有用的部分。于是,实物比理论争论就显得更重要。这和以前引进中华文明时的做法一样,只是在文化思想上日本人用中国的东西比用西方的多。日本人最初在翻译经济一词时,是采用了中国的典故经世济民的意思,即国家的统治和实行救济人民的措施。经世济民的经济学当然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是偏重实践而不是理论。西方人常被日本人使用的一些经济术语搞得莫名其妙,沃尔夫(MarvinJ.Wolf)在《日本的阴谋》一书里就谈到:在日本商人使用的语言中,与日本新闻报道一样到处是军事用语。比如,达成目标的活动叫机动(即,交战前后或者交战中,军队在战略战术上的移动或运动),对市场攻击,在外国海岸建立桥头堡,对竞争对手侧面突击、包围、击退,艰苦的时候叫在战壕里防御,成功叫胜利。当然,日本社会的最大特点还是如界屋太一说的:日本是一个没有绝对正义的社会。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西方经济学理论在某种意义上是在追求一种绝对的正义,而在日本的传统中并没有也不承认存在有普遍的绝对的正义,所以在日本人看来,没有普遍适用的经济学理论。日本著名经济评论家竹内宏在《路地里的经济学》一书中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认为:经济原则、财政原理、经济政策由于国家和社会的不同,存在着明显不同,我们所考虑的普遍经济原则大概只通用于地球上的一个角落。所以,日本人特别不重视对普遍原则的探索。日本人看待经济的另一个特点是关注人间性。克拉克在《独特的日本人》一书中指出:与西方社会不同,日本不是原则关系的社会,而是人际关系的社会。这种社会差异肯定会反映在人们对经济关系的理解上。在日本,我常常看到公司职员非常喜欢读历史书,其热情度远远超过读经营类的书。有财界首脑之称的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的原会长稻山嘉宽说: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它是人间的学问,精神的事才是中心,与百分比没有关系。数字和统计不是经济的主流,只是检验的手段。这种看法与涩泽荣一(1840-1931)在《〈论语〉与算盘》一书中的理念一致。涩泽荣一被誉为日本近代资本主义的创始人,他提出的《论语》加算盘的经营理念代表了日本经营的指导原则。《论语》是指儒家的道德理念,算盘代表谋利之器。前者是永恒不变的中心,后者是工具,也可以看成是西方先进的经济技术手段。还有就是,日本人观察经济现象的角度是强调现场实感。可以说,现场主义是贯穿日本社会、经济、政治甚至文化领域的基本原则和习惯。即,在现场发现问题,在现场分析问题,在现场解决问题。据说丰田公司的管理就是现场主义的例证,他们在公司和工厂设置了许多提案箱,创立了人人可以对工作中的问题提出设想和建议的制度。又如,日本战后第一任经济企划厅长官(厅长)高奇达之助就是来自实业界的人,他是按照经营企业的思路来要求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实际上这种现场主义是日本传统思维方式的延续,它有两个主要特点:一个是板坂元在《日本人的论理构造》一书里说的尊重场所,一个是丸山真男在《日本的思想》一书里概括的实感信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现场主义是一种典型的日本式的实证方法,它与以统计分析为主的西方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不完全相同。简单地说,日本人的经济分析需要用眼睛看实物,而西方人则更侧重对数据的计算分析。为什么日本人会这样看问题呢?让我们先看一个有趣的例子。日本有一个叫《日经商业》的杂志曾在20年前组织专家学者搞了一次日本产业百年史的课题,探讨企业兴衰的规律(参见日经商业编《会社的寿命》)。他们对一百年间排名前一百位的日本企业进行了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与托尔斯泰说的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恰好相反,对于企业来说,成功的要因是各式各样的,而受挫和不幸的企业都是相似的。也就是说,关于企业的成功,没有普遍适用的规律可寻,而失败的企业倒有不少共同点。于是他们在探讨企业成功秘密的研究中,全部采用对企业的个案分析。话既然说到这份儿上,就不可能逼着日本人相信世界上存在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了,更不可能让日本人为了探索普遍的规律献身。这大概就是日本人理解的社会科学。2.禅宗流的经济方法日本人不像中国人那样崇拜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相反,一种被称为实态分析的方法在日本却相当的普及和发达。实态是指具体对象或问题的实际状态,它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地点和场合之中,有具体的人

⑵ 为什么中国人拿不到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再次花落美国
,那些平日风光无限的中国经济学家群体理应反躬自问:是否配得上经济学家的称号,是否应少一些中国文人的浮躁和功利传统,像许三多一样“做有意义的事”。
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大学
当然,中国经济学家迄今不能获得诺贝尔皇冠的原因很多。一个原因是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的落后。现代经济学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基础,倡导实证分析方法,技术性工具的引入让经济学成了社会科学中的“自然科学”。诺贝尔经济学奖要求技术性和理论原创性兼备,而中国老一辈的经济学家或者是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普及者(比如高鸿业和厉以宁等),或者是更多地偏重于实践而不是理论原创(比如薛暮桥和吴敬琏等),因此不被诺贝尔奖青睐也情有可原,尽管他们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甚至经济改革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另外,诺贝尔奖更偏重于该理论所解释的现象的重要性,理论形成后一般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虽然中国经济保持长期高速增长是一个待解之谜,诺奖得主弗里德曼曾说过,谁能解释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谁就能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目前似乎并没有一套解释中国奇迹的完整理论,即使有了也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当然,中国经济学科研和评估体制的短期化和功利化倾向也是重要原因,这也是自然学科同样面临的问题。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华裔科学家能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却一直没有华裔经济学家获得经济学奖,甚至连获得提名都很少,这已经不能从中国经济学教育和科研体制的落后这个客观原因来解释,因为华裔经济学家大都在国外进行学术研究,同欧美经济学家的学术环境是一致的,为什么他们也不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呢?这里面或许存在文化的因素。
经济学尽管纳入了数学和统计学等技术性学科,但仍然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经济学的理论并不是一个真理性的亘古不变的理论,这就更多需要经济学家的“思想”来支撑,用简单的逻辑来解释复杂的现实生活,并进而影响政府决策和社会进程。因此,相比物理和化学等领域的科学家而言,在有中国生活背景的华裔经济学家和中国本土经济学家身上,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已任的中国文人的色彩更浓,而他们也必然存在中国文人的通病,比如文人相轻、爱面子、浮躁、机会主义和功利主义等等。这种中国文人的通病是他们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障碍,特别对于生活在中国本土的经济学家来说,如果不能摆脱在转轨期间权力和资本的诱惑,其中国文人的通病将更为明显。
现代经济学更加重视“技术性”,目前在国际经济学界相对受认可的华人经济学家恰好大都集中“技术性”较强的计量经济学领域,这增加了该研究领域的华裔和中国本土经济学家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可能。他们当中的佼佼者包括邹至庄、白聚山、李龙飞、张俊森和艾春荣等。有意思的是除了邹至庄和艾春荣外,其他几位都是理工科出身,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文人的通病左右着经济研究的成果。事实上,中国文人的通病对自然学科领域也有影响。西南联大毕业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恰恰因为中国文人的通病而分道扬镳,给世人留下了不少遗憾。
当然,有规则就有例外,未来华裔经济学家和中国本土经济学家当然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但如果不能摆脱浮躁的学风和文人相轻的习惯,不能更多地关注现实关注基础理论,就会丧失很多机会,即使获奖或许也只能集中在技术性更强的计量经济学领域。
(本文作者崔宇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⑶ 诺贝尔奖还有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何诺贝尔家族并不承认

因为诺贝尔家族认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不是诺贝尔本人当初的遗嘱,而且诺贝尔经济学奖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诺贝尔经济学奖一直以来都在遭受质疑,从它诞生开始就一直受到许多的质疑,认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不符合诺贝尔本人的遗嘱、意愿,为什么还要成立这种奖项?为什么要叫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且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例如预测到经济危机或者解决了重要的经济问题。诺贝尔成立诺贝尔奖最初是为了奖励为人类做出贡献的那些人,而很多经济学奖获得者并没有作出该方面的成就,所以诺贝尔家族也一直不承认诺贝尔经济学奖。

⑷ 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共给了多少行为经济学

迄今为止,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共给了行为经济学,分别是:

(1)2002年获奖的行为经济学奠基者丹尼尔·卡尼曼,他和已故学者托维尔斯基共同提出的前景理论(KT model)奠定了行为经济学研究基础;

(2)2013年获奖的罗伯特·J·席勒,他提出的非理性分析理论框架以及所著的《非理性繁荣》,成功预言了美国互联网、股市以及楼市领域的三大泡沫。

(3)2017年获奖的理查德·塞勒,他的重要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账户理论。

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

行为经济学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不是新学,只不过,自1950年代至1990年代,它沉寂了几十年。

⑸ 为什么会存在诺贝尔经济学奖

1、时效推动性来。经济是具有源时效性的,经济理论也是具有时效性的,一般经济学家得奖大多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社会阶段和社会环境。但是,就是这个阶段,做出的贡献即实际转化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是巨大的,是值得全人类肯定的。
2、应用性。每个经济奖得主的理论都不可能一直被使用,但是可以在特定时刻再次拿出来使用,创造巨大的价值。
其实经济学真的不是一门严谨、逻辑、精确的学科,但是为什么还存在,为什么诺贝尔一直保留这个奖项,而且名气不比化学和物理奖小?其原因就是这些经济学家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非要说品质的话,概括上面两点,称为“时效应用性”。

⑹ 关于2004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具体问题

属于宏观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是进行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方法的研究,比如平稳性检验,广义胤治龇?最大似然估计,广义ARCH分析等等.
数理经济学严格来说不能说是经济学的分支或者领域,因为数理经济学是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必备工具,他们都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事实上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除了少数几个外(包括布坎南,诺斯,科斯等人)都是数理经济学家,因为他们的研究都涉及数理经济学工具的应用.
经济学的领域基本可以划分为(不过随着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个领域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所以简单的说是某个领域越来越没有意义,而更多地说某人的贡献):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宏观经济学),博弈论,激励设计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经济史,公共选择理论,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等.

回答增加的问题:不是!动态计量经济学是涉及时间序列的计量经济学,不一定是有关宏观经济学的问题,可以是有关金融数据的问题,也可以是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问题.在芬恩-基德兰德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的研究中甚至不涉及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有一个笑话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一定知道哪个大学计量经济学研究最强,但看Prescott任教的大学可以知道那个大学的计量经济学研究肯定不强.事实上确实这样,卡耐基-梅隆大学以及明尼苏达大学的计量经济学研究在全美计量经济学研究中表现一般.在芬恩-基德兰德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的研究中他们之所以能够不使用计量经济学也能够证明理论的正确(实际上用计量经济学检验却证明他们理论的不正确见坎贝尔和曼昆(1987))是因为他们发展了一种研究范式,就是calibration(校准)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基本的微观经济学事实选择一系列参数值,然后将模型就各种序列的方差和协方差所作的预测与数据中的方差和协方差进行对比.这种方法的提出在宏观经济学发展上意义非常重大.如果你有兴趣从事学术研究以后可以看看他们1982年的那篇经典论文。

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确实是经济学研究的三个最重要且截然不同的领域,从最基本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说他们没有什么关联性,(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进行数据分析所需要的检验理论和估计理论,可以说计量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经济数据,因此一般可以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行为,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人的行为)如果说有就是宏观与微观的内在的关联以及宏观微观经济学中对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宏观计量经济学并不是计量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在宏观中的应用,同样微观计量经济学也不属于微观经济学。之所以有这样划分是因为他们的研究数据的一致。比如宏观计量的数据一般就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数据比如经济增长数据,微观计量所用的数据一般也是微观经济学尤其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数据。所以说他们只有相关性不存在包容性。计量经济学实际上的划分根据国际惯例是: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还可以有半参数计量经济学。

我想你的看法应该是由于国内没有计量计量经济学专业只有数量经济学而数量经济学包括了计量经济学方向。这是前苏联的习惯。但在北美没有数量经济学专业只有计量经济学专业,国内数量经济学专业除去计量经济学方向以外的只是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必要的知识准备而已。所以现在有一个说法在国内想从事经济学研究最好不要去西方经济学而要去数量经济学读研究生。

可能我说的还不够清楚明白,推荐你读一下这篇文章: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http://wise.xmu.e.cn/Master/Download/UploadFiles%5C2007641236417055475115776.pdf
作者:洪永淼,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系终身正教授,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本文是洪教授的一篇工作论文,已经发表在《经济研究》上半年的某期上(我忘记哪一期了)。洪教授在最新一期的Journal of Econometrics(计量经济学期刊)上的一篇有关世界计量经济学家排名中理论计量经济学领域排第十五名,华人计量经济学家中排名第三.
同主题文章:论中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
http://wise.xmu.e.cn/Master/Download/UploadFiles%5C2007831636597055475115776.pdf
作者:洪永淼,汪寿阳
我想他们的看法应该比较具有权威性吧。

ps:对liyssy朋友一些观点的回应:你现在的关于计量经济学作用以及地位的观点也是我本科时候的看法。这也是很多国内经济学专业学生甚至是教授也有此看法,所以并不奇怪。只是你好像不清楚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什么,建议你看看我推荐的两篇文章。至于你有关宏观相关的看法,我只能说我不敢苟同,因为凯恩斯经济学是现在的宏观经济学的最主要的源头,而且凯恩斯主义仍然是现在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之一,当然是发展了的凯恩斯主义,但基本思想并没有大的改变。如果你有兴趣从事经济学学术,你会有机会了解更多的。我个人很难在有限篇幅内解释一个你不怎么赞同的观点。还是留给你自己去探索吧。作为厦大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一个计量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我不敢说我一定比你知道得更多,只是我可能比较幸运地比你接触更多国际前沿的经济学以及一流的经济学学者。仅此而已。
最后再强调一点:计量经济学不等于国内的数量经济学!

⑺ 可以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道题反应什么问题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再次花落美国,那些平日风光无限的中国经济学家群体理应反躬自问:是否配得上经济学家的称号,是否应少一些中国文人的浮躁和功利传统,像许三多一样“做有意义的事”。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大学当然,中国经济学家迄今不能获得诺贝尔皇冠的原因很多。一个原因是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的落后。现代经济学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基础,倡导实证分析方法,技术性工具的引入让经济学成了社会科学中的“自然科学”。诺贝尔经济学奖要求技术性和理论原创性兼备,而中国老一辈的经济学家或者是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普及者(比如高鸿业和厉以宁等),或者是地偏重于实践而不是理论原创(比如薛暮桥和吴敬琏等),因此不被诺贝尔奖青睐也情有可原,尽管他们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甚至经济改革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另外,诺贝尔奖更偏重于该理论所解释的现象的重要性,理论形成后一般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虽然中国经济保持长期高速增长是一个待解之谜,诺奖得主弗里德曼曾说过,谁能解释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谁就能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目前似乎并没有一套解释中国奇迹的完整理论,即使有了也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当然,中国经济学科研和评估体制的短期化和功利化倾向也是重要原因,这也是自然学科同样面临的问题。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华裔科学家能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却一直没有华裔经济学家获得经济学奖,甚至连获得提名都很少,这已经不能从中国经济学教育和科研体制的落后这个客观原因来解释,因为华裔经济学家大都在国外进行学术研究,同欧美经济学家的学术环境是一致的,为什么他们也不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呢?这里面或许存在文化的因素。经济学尽管纳入了数学和统计学等技术性学科,但仍然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经济学的理论并不是一个真理性的亘古不变的理论,这就需要经济学家的“思想”来支撑,用简单的逻辑来解释复杂的现实生活,并进而影响政府决策和社会进程。因此,相比物理和化学等领域的科学家而言,在有中国生活背景的华裔经济学家和中国本土经济学家身上,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已任的中国文人的色彩更浓,而他们也必然存在中国文人的通病,比如文人相轻、爱面子、浮躁、机会主义和功利主义等等。这种中国文人的通病是他们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障碍,特别对于生活在中国本土的经济学家来说,如果不能摆脱在转轨期间权力和资本的诱惑,其中国文人的通病将更为明显。现代经济学更加重视“技术性”,目前在国际经济学界相对受认可的华人经济学家恰好大都集中“技术性”较强的计量经济学领域,这增加了该研究领域的华裔和中国本土经济学家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可能。他们当中的佼佼者包括邹至庄、白聚山、李龙飞、张俊森和艾春荣等。有意思的是除了邹至庄和艾春荣外,其他几位都是理工科出身,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文人的通病左右着经济研究的成果。事实上,中国文人的通病对自然学科领域也有影响。西南联大毕业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恰恰因为中国文人的通病而分道扬镳,给世人留下了不少遗憾。当然,有规则就有例外,未来华裔经济学家和中国本土经济学家当然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但如果不能摆脱浮躁的学风和文人相轻的习惯,不能地关注现实关注基础理论,就会丧失很多机会,即使获奖或许也只能集中在技术性更强的计量经济学领域。(本文作者崔宇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⑻ 几个关于诺贝尔奖的问题,

问题一:诺贝尔奖创立于1901年.
问题二: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个奖项
问题三:诺贝尔的妻子是跟着一个数学家私奔的
问题四:从1968年起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该奖项从1969年开始颁发。
问题五:●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做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问题六:1982年,美籍华裔丘成桐(1949— )获得了菲尔兹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荣誉的华人数学家。菲尔兹奖是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奖赏,每四年颁发一次,对象是在数学上有重大贡献的、年龄不超过40岁的数学家。

问题七:国际电联2006年5月17日曾首次颁发“世界信息社会奖”,受奖者为塞内加尔总统瓦德和孟加拉国的银行家尤努斯先生。几个月后,尤努斯先生还获得了20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

结尾: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只要留心,善于联想和想象,我们也许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也许会成为小发明家,说不清将来还会获得诺贝尔奖呢。初步估计还是物理奖吧,咱国家物理人才多,哈哈!
折腾半天才看清楚是5分...我哭...

⑼ 诺贝尔经济学奖很难拿吗

是的,诺贝尔奖可以说是全世界最高的奖项。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是相同的,获回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答评选,1969年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诺贝尔奖现在的选举规则,基本上是由瑞典的诺贝尔奖委员会,每年发出1500封推荐信,邀请1500个人推荐。

推荐里面包含几种人,第一,北欧四国现有经济相关院校的正教授。第二,已经得了诺贝尔奖的人。第三,现在在国际上各个领域的领头学者。

但是我们知道,现在按照西方主流理论写文章容易发表,但是你也很难进入到前面四十位,因为你是按照人家的理论来写,你可能发表很多,但是你不会变成领头的。

⑽ 为什么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备受争议

这届诺奖可谓是看点颇多。不仅巴纳吉和迪弗洛的夫妻双双获奖足以大抓人们的眼球,迪弗洛以47岁的年龄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得主也颇具话题性。而除了这些八卦之外,这三位得主所倡导的实验方法更是备受争议。有人认为这是洞察贫困本质的有力工具,但也有人斥之为无用的游戏。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有以上所述的各种缺陷,但瑕不掩瑜,RCT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依然是值得重视和推广的。另外,先实验,看看效果,再逐步推开的思路本身,对于我们避免盲目出台政策也是大有借鉴的。

当然,RCT只是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只能帮助我们发现一些涉及贫困的面上问题,至于更深层次的问题,则需要更为直接的倾听与调查。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贫困的成因是复杂的,为了根治贫困,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阅读全文

与诺贝尔奖经济学奖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