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3个例子
为什么尺码不同的服装有一样的售价?尺码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为什么没有在价格上体现出来?
解释:原材料成本相对设计、加工、流通等其他费用比起来,只占较小的部分,不同尺码造成的成本差异不大;没有正规的包装袋,价格不同,不易于销售、存储时的管理。
背双肩包时,我们都知道同时背两边要舒服,为什么很多时候还是只背一边。
解释:两边轮流换着背,流换着休息。
电视上的大头菜和白菜等菜农一分钱一斤都没人要,而在市场上的零售价并闭升不便宜,这是为什么?
解释:这个耐芦用经济学解释就是成本和收益问题,菜农生产出农产品,到消费者手里要经过批发商轿亩老和零售商等流通环节,中间的运输成本,进店成本,市场管制成本,尤其是运输成本,在中国物流运输成本占商品成本很大一部分,这些都由消费者买单,成本上升市场供给减少,供给曲线上移,而农产品消费价格弹性小,价格上涨消费量变动小,需求曲线基本不变,所以造成价格上升,老百姓想用不到质优价廉的农产品。
❷ 如何将经济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经济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确是联系紧密的。在实际生活中,你的衣食住行,其实都是自己不自觉地通过经济学分析完成选择的。
衣的方面,你用淘宝去够衣服往往更便宜。只是因为淘宝没有店租,不用纳税,成本低,所以买来的衣服会相对便宜。
吃的方面,如果仅仅为了吃饱,面包和鸡蛋之间,你选择面包比选择鸡蛋可以用更少的钱解决温饱。
住的方面,你可以用经济学上的供求关系,来判断房价的走势,以确定在房价低点时购房。
行的方面,你出差时可以选择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等各种交通工具。你可以通过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时效性等多方面的分析,从各替代品中选择其中之一。
投资方面,通过股市分析,股票涨势好时可以买进股票;创业的话,可根据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做出抉择等。
❸ 日常生活中经济学名词有哪些
1、政府经济
2、政府经济学
3、社会公平
4、自然垄断
5、公共物品
6、消费的竞争性
7、外部效应
8、公共选择
9、政府支出相对量
10、公共定价
11、政府采购
12、公共投资
13、财政投融资
14、部门预算
15、财政政策
16、社会保障制度
17、社会保险
18、政府外债
19、财政贴息
20、税收支出
21、政府收入
22、税收
23、税收制度
24、课税对象
25、纳税人
26、国有资产
27、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28、货币政策
29、经济手段
30、行政手段
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客观规律。
❹ 日常生活中经济学名词有哪些
比较多,列了一些,供你参考:
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2、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3、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4、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
5、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6、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7、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8、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9、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10、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11、消费的竞争性,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某种产品时,会影响其他消费者同时从该产品中受益。或者随着消费者或消费数量的增加,引起的商品的生产成本的增加。
12、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13、外部效应: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14、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15、科斯定理含义是: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还可以解释为: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的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这可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自然地实现,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是会带来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同。科斯还认为,即便外部效应涉及到多方,即使不把公共资源的产权赋予单个的一个人,市场也可以自动地纠正外部效应。
16、公共选择: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其基本原理是,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
17、直接民主:是指社会成员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参加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决策,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事务管理。
18、投票悖论:在投票选择中出现有悖于日常逻辑推理的现象。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
19、票决循环:在投票选择中出现的无法选择最优方案的现象。
20、阿罗不可能定律:在多数规则下,一般来说,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标准的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
21、政府支出相对量:是指政府支出数量与国民经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系。
22、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3、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 24、公共定价:是指政府对提供某些特定商品和劳务所收取费用的决策。
25、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
26、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劳务的前提与基础。
27、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
28、部门预算:是指各主部门汇总编制的本系统的财政收支计划,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本部门是指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地方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
2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和手段。
30、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以社会的共同力量对其成员因各种个人难以抗拒的客观原因导致其难以维持必要生活水平是提供的物质保证,是具有经济福利性质的社会稳定制度。
31、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在劳动者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劳动者及家属的基本生活。 32、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当年或近期所有参保单位,按照统一的比例提取社会保险基金,在收支过程中实现基本平衡。
33、政府外债:是指国家作为债务人,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所形成的债务。
34、财政贴息: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35、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与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36、政府收入:亦即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从动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用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 37、税收: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地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
38、政府收入效应:是指经济主体因为政府组织收入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因国家征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政府收入的效应,就是我们所讲的政府收入的调节作用。由于政府的收入对经济会产生这样的效应,因此,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收入这一手段,来实现自己宏观调控经济的目标。政府的收入对纳税人经济的影响行为会产生两个方面的效应,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9、政府收入的替代效应:是指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性对价格,使经济主体减少对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40、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它是国家向纳税单位和个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主要包括税收法律、条例、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
41、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42、税收归宿:也称为税负归宿,它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43、“税收三性”: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税收三性”。这三个形式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
44、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收征收的目的物,它反映这个税种征税的基本范围和界限。凡是列入征税对象的,均属于该税的征收范围。国家通过法律确定的征税对象,是不同税种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是税收制度的基本因素之一。
45、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是纳税的主体。 46、计税依据:是指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
47、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全部课税对象中预先确定减除的部分。
48、国有资产:是指在法律上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所有权的各类资产。具体来讲,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受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类财产或财产权利。
49、二部定价法:即根据公共物品的组成,分两部分确定其价格的方法。就是在公共定价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承担资本成本的准入费,一部分是承担经营成本的使用费,准入费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使用费则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50、公债依存度:是指一国当年的公债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
51、比例偿还法:是政府按公债数额,分期按比例偿还,这种方法是政府直接向公债持有者偿还,不通过市场,所以又称为直接偿还法,这种方法包括平均比例偿还、逐年递增比例偿还、逐年递减比例偿还等具体形式。 52、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
53、复式预算: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将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
54、税收管辖权:也称课税权,是国际税收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系指一国政府在其主权范围内对税收事务的管辖权力,是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中的体现。
55、行政规费是指政府机关为某些特定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应服务所收取的费用,如办理结婚证、护照等收取的工本费、手续费等。
56、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量或信贷规模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57、国际税收: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对同一跨国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分别行使各自的征税权力而形成的征纳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之间权益分配关系。
58、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过程中的这样一种性质: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不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换言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59、全体一致原则:指由于所有的人都能从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受益,社会成员可就公共物品供给与其所需要征收的税收达成一致。即所有成员一致同意征收一定数量的税收,以提供相应数量和质量的公共物品。 59、多数裁定原则:指要通过一个方案,必须有一半以上的人赞同。
60、单峰偏好:是指在可选择的方案中,人们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一个,如偏离这一点,无论方向如何,其效用都是下降的。
61、多峰偏好:是指人们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
62、中位选民:指其偏好落在所有选民偏好序列的中间。一半人偏好大于其偏好,一半人偏好小于其偏好。 63、代议民主制度:即社会成员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如我国的人大代表或其他国家的议员,代表选民的意愿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从事选举和任命政府负责人、审查和批准政府收支等决策活动。
64、政府支出的绝对量:就是政府支出的实际数量,直接表现为政府支出预算中的绝对金额的增长,它能够比较明显地反映政府支出的现状和增长趋势。
65、成本一收益分析法:是为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收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 66、公共定价法: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自身对市场也提供了大量满足社会公共产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并且这些物品(和服务)也同样就涉及与其他普通商品和服务一样的问题,即价格的确定。这种满足社会公共产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的定价问题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公共定价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67、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国家居民与非本国居民之间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68、经济手段:是指那些从某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利用的调控手段,主要包括价格、工资、利率、汇率、税率、补贴等等。
69、行政手段:是指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对当事人的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进行干预。
70、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财政政策工具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各种财政政策工具的构成要素通过某种作用机制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作用整体。
❺ 经济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所处地世界,帮助我们了解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经济现象、经济政策及人间万象 。
可以打造在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进一步深造的理论根基 ,有助于增加个人财富。
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对称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
(5)生活经济学扩展阅读:
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范式是与一般经济学、人类经济学相对而言的特殊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不能成为科学的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之所以不能成为科学的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由于政治经济学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
政治经济学之所以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由参与经济活动的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逻辑和历史的结果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也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互对称、生产力功能最佳发挥的经济系统。
在这个经济系统中,公有制不是只有一种形态,某种特定的公有制形态不是其中必要的环节。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区别开来的最本质特征,不是经济系统中的某一个要素,而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对称、效率与公平的一致。
❻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有哪些
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以经济学十大原理为例:
原理一是人们面临取舍问题。如买水果时的脊裂机会选择,现在有三种水果提供给我们,一种是苹果,一种是西瓜,还有一种是香蕉,而且只能一次买一样水果。那么如果我买了苹果那也就意味着我就要放弃选择买西瓜和香蕉的机会。同样的如果我选择买西瓜就要放弃买苹果和香蕉的机会,如果买香蕉就要放弃买西瓜和苹果的机会;田忌赛马也是取舍权衡争取利益最大化的著名例行。
原理二,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机会成本。就像上大学的选择上就包含了很大的机会成本。如果我们不上大学就会得到一份工资乘以十二乘以三就是我们三年所放弃的其中一项机会成本,另外我们上大学还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学费这个学费再乘以三就埋野猜是我们所付出的实实在在的成本。
原理三,运用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比较做出抉择。生活中的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来作出最优决策。例如飞机票的价格原本是200元,但是由于各种因素本次航班的票没有全部售完,现在机长提出将票以100元的价格售出。这样有可行性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如果将票以100元的价格售出它的边际成本就可能是乘客在飞机上喝的饮料或吃的饭,这些肯定小于100的。但是如果你不将票售出,你就要白白损失好些票的价格。所以权衡之下得出边际效益要大于边际成本,理性的销售人员都会将票低价处理掉,而不是弯型白白损失它们的价值。
原理四,消费者偏好和对未来预计影响消费选择。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例如当苹果价格提高时,对于消费者来说就会多吃梨少吃苹果,因为吃苹果的成本高了。对于果园园主就会增加种植和采收人员,以提高产量,因为苹果的价格提高可以增加收益。此外,出租车价格低时,人们可能选择乘坐出租车,但涨价后人们会选择价格更低的公交。
❼ 用微观经济学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例如:谷贱伤农,薄利多销、多销不一定多得——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因为我的家在农村,所以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在丰收的季节的农民的收入反而却下降了,这就是经济学里的一个经典的问题——“谷贱伤农”。
对于粮食来说,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粮食的产量,另一个是粮食的价格。粮食所取得收入为产量与收入的乘积表示。
这两个因素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由一条价格需求曲线所决定的。
即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在生活中,粮食是一种必须品,其弹性系数较小,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并不明显;
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是增加的比例会小于价格的变化量。
原因在于,粮食的弹性系数小于一,因为对粮食的需求量是由人的生理需求决定。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粮食上的花费所占的比例已经越来越少了,这也就导致了人们对粮食价格变化的不敏感。
看到这一现象,我们也大致就可以理解上述问题了,当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时,农民就会竞相降价去卖掉手中的粮食。
而由于粮食的弹性系数很小,农民如果想把手中的粮食全部都卖掉的话,那么他们就会大幅度地降低价格,所降价格的的幅度一定会大于粮食产量增加的幅度。
这就出现了粮食产量增加却收入不增加的现象,这也正是经济学上的“谷贱伤农”现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经济学的现象,所以,我们更应该练就一双火眼去发现它们。
同时,更应该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自己做一个好的理财,去真正地成为一个“理性人”。
拓展资料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
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
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有效的。
❽ 经济学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1、根据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政治经济学突出了某一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从一定方面自发地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 科学经济学有意识地研究经济法的价值或整体。 对称经济学是科学经济学。
2、在我们的生活中,经济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周围发生的各种经济现象,经济政策和人性;
(2)我们可以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和管理学科奠定理论基础;
(3)帮助增加个人财富。
3、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
在对称经济学的视角下,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化只是经济法的发展和具体体现。
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和优化背后的经济法和经济学本质。 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最佳配置和优化再生水平。 保持资源的最佳配置和优化再生水平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经济学。
(8)生活经济学扩展阅读:
1、经济学核心思想:
经济学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把握、运用经济规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最大限度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2、经济本质:
经济本质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
3、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经济本质的展开。
4、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包括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
5、经济趋势:
经济趋势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是经济规律的展开。
6、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经济发展趋势中周而复始的重复性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