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诺斯经济学

诺斯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1-01-28 19:44:23

① 道格拉斯·诺斯是哪一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道格拉斯·诺斯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诺斯经济学扩展阅读:

道格拉斯·诺斯 Douglass C.North,美国经济学家、内历史学家。容1920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萨州坎布里奇市。1942、1952年先后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

由于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曾任《经济史杂志》副主编、美国经济史学协会会长、国民经济研究局董事会董事、东方经济协会会长、西方经济协会会长等职务。

历任华盛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剑侨大学庇特美国机构教授、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鲁斯法律与自由教授及经济与历史教授、经济系卢斯讲座教授。

2015年11月23日逝世于密歇根州家中,享年95岁。

网络-道格拉斯·诺斯

② 诺贝尔经济学奖诺斯的英文版名言

1、Life, it is a gem that nature pays human beings to carve。

2、Human beings get more advantages than disadvantages from new discoveries。

3、My ideal is to play a role in a happier life for mankind。

4、I care more about the belly of the living than the memory of the dead in the form of a monument。

5、I don't see that I deserve any credit, and I'm not interested in it。

6、Good things always take time, and nothing can be done without a lot of hard work and labor. If you want to eat walnuts, you have to bite the hard shell first.

③ 经济学效应的特征有哪些

1.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所描述的其实是一种混沌现象。
2. 水桶效应
水桶效应是指一版只水桶想盛满权水,必须每块木头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 如果这只桶的模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模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 盛满水。
3. 青蛙效应
这是一场著名的实验,实验的结局很是耐人寻味,青蛙第一次能死里逃生, 是因为它意识到危险,尽其所能进行了抗争;
4. 鳄鱼法则
鳄鱼法则是假定一只鳄鱼要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护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
5. 从众心理
有这样一个故事,牧羊人在自己的羊群前面横放了一根木棍。
6. 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而闻名,尤其是鲜活的沙丁鱼,在市场上价格要比死鱼高处许多,所以渔民 总是千方百计地将沙丁鱼或者运回渔港。
7. 马太效应
指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8. 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是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 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
9. 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手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
10. 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

④ 道格拉斯诺思在经济学上有哪些成就

1920年,道格拉斯?诺思出生在美国麻省剑桥市。

诺思的小学及中学教育不断被转学打断。他先在渥太华读小学和中学。1933年全家迁回美国时,他又进了纽约的私立学校,然后是长岛,然后在康涅狄克,最后在华林福城的朝特学校完成了高中教育。这时他的爱好是照相,并且在一次大学和高中学生的国际竞赛中赢得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七名奖。

诺思考上了哈佛大学,但由于他父亲被聘为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西海岸分公司的领导,而举家迁往旧金山。诺思受其影响转而进了伯克莱的加州大学。在那里,他成为一名虔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参加许多学生活动。他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他反对希特勒侵略苏联。

在加州大学,他主修三门课:政治科学、哲学和经济学。他的成绩平平,平均“C”以上。战争期间,他得到了三年安心读书的机会,并且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了做一名经济学家的愿望。

在经济史协会的一次会议上,诺思认识了所罗门?法布利堪,那时他是国民经济研究所的研究主任,在1956—1957年,他作为一名副研究员在该所度过一年。诺思说:“在我的一生中那是极重要的一年。我不仅熟悉了来往于该所的大多数主要经济学家,而且每星期有一天在巴尔的西蒙?库兹涅茨一起,所做的工作导致我对美国自1790年至1860年的支付平衡的早期主要定量进行研究。”

1966—1967年,诺思去日内瓦作研究员时,他主要研究美国经济史中的问题。《1790至1860年的美国经济增长》是此项研究的成果,也是诺思出版的第一本书。

在1981年出版的《经济史的结构和变革》中他放弃了制度有效的观念,并且尝试解释“无效的”规则为何存在和继续。这联系到一个很简单而仍是新古典的国家理论,它可以解释为什么国家能产生不鼓励经济增长的规则。诺思对此仍不满意,并且开始寻找有志于发展政治经济模型的同事们。于是,1983年诺思离开了他待了33年的华盛顿,而迁往圣路易斯,那里有一群优秀的青年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他们在尝试发展政治经济学的新模型。在那里诺思创设了政治经济学中心。

诺思在1990年出版了《制度,制度变革和经济成绩》。在那本书里他开始认真怀疑理性公设。“显然我们必须能解释为什么人民做出他们所做的选择,为什么共产主义或穆斯林原教旨主义能塑造人民做出的选择并且指导长时期经济发展道路。人们不深入挖掘认知科学,设法理解心灵得到学问和做出选择的方式,就无法了解意识形态。”从1990年起,他的研究就是针对这个问题。“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相信,了解人民如何做出选择,在什么条件下理性公设是一个有用工具,在不确定性和模糊的条件下个人如何做出选择是我们必须对付的基本问题,以便社会科学能向前进展。”

诺思在经济增长理论方面的划时代贡献,得益于他在经济史学领域的深入研究。他吸收了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科斯教授的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并将之运用于经济史的分析,从而一举获得了两个方面的显著成就:一方面使自己成为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变迁理论的杰出代表,另一方面使自己成为新经济史学派的执牛耳者。诺思及以其为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派的兴起使经济史学本身彻底改观,引发了经济史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他的经济增长理论正是这场革命的一个突出成果。因此,探讨诺思的经济增长理论,必须从他在经济史学领域的研究入手。

早在1961年发表的《1790—1860年美国经济的增长》一书中,诺思就集中研究了经济增长的因素。虽然当时他采用的还主要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方法,但他并没有去着力完善凯恩斯主义的增长模型,而是另辟蹊径,大胆运用科斯的研究成果,力求以制度因素解释经济增长。在1968年10月发表于《政治经济学》杂志上的《1600—1850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一文中,他对海洋运输成本进行了多方面的统计分析后发现,尽管这一时期海洋运输技术没有大的变化,但由于海洋运输变得更安全和市场变得更完全,船运制度和市场制度因此发生变化的情形下,通过制度变迁也能促进生产率提高和实现经济增长。

在1971年出版的《制度变迁与美国的经济增长》(与兰斯?戴维斯合著)一书中,诺思成功地运用了产权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来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在该书中,他明确地指出了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不考虑制度因素的狭隘性,认为有必要冲破这种狭隘性去研究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诺思认为,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有相似性,即推动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的行为主体都是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之比对于促进或推迟制度变迁起关键的作用。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前提下,行为主体才会推动直到最终实现制度变迁,反之则相反,这就是制度变迁的原则。他指出,在美国经济史上,金融业、商业和劳动力市场方面的制度变迁都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增长。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里,诺思还只是比较笼统地看到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没有深入到制度内部对制度结构进行更加精辟的分析,因此他的经济增长理论还只是一个雏形。诺思发表比较完整的经济增长理论是以《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出版为标志的。

完整的诺思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产权为基本概念,以制度变迁为核心,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严密理论体系。这一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它的核心部分是用制度变迁的主要参数即产权制度来解释经济增长。

长期以来,大多数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基本上都一致认为技术变革是近代西方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诺思异常鲜明地提出了自己对经济增长的见解,这就是:“除非现行经济组织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地发生。”即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而他认为,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才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而要保持经济组织的效率,就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并确立产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因此,诺思经济增长模式的基本命题是: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的产权制度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诺思的上述有关经济增长的见解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也招致了一些批评意见。诺思反思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原来的论点了进一步的修改补充。诺思以产权为核心,给他的经济增长模式补充了以下内容。

首先,是关于国家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诺思认为,国家是产权的界定和实施单位,因而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生产力的基本正式规则(特别是有效的产权界定)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变更或维持的,因此国家最终要对造成经济的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其次,是关于意识形态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诺思指出,任何经济中的正式规则或产权都是由国家制定和维持的,可是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制度结构?为什么有的制度结构并不能为其社会成员提供有效的激励以有助于经济增长呢?答案在于社会成员或公众的“精神模式”,亦即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而政府政策中反映的恰恰是深藏在公众的精神模式或理念中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差异必将引起公共政策的差异以及在劳动态度等价值观念上的广泛差异。所有这些必将构成经济增长当中最为困难,也最无从下手解决的精神制约。

值得一提的是,诺思在1992年出版的《交易费用、制度和经济绩效》一书中特别指出:任何经济的增长都是由该社会中的政治、经济组织以及它们中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他还指出:也许我们从来不会找到制约经济增长的“真实”源泉,但是我们越是在主要问题上取得一致的意见,我们制定成功政策的可能性就越大。诺思以此给自己的经济增长理论插上了无尽探索的路标。

⑤ 求一个对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的简评~

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他开创性地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经济计内量学来研究经济容史问题。
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特别是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的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
主要著作:《1790—1860年的美国经济增长》、《美国过去的增长与福利:新经济史》、《制度变化与美国的经济增长》、《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等。
鉴于他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⑥ 经济学精髓句子

【1】--【择偶观】

美国有位经济学家发表了篇论文,从交易学角度分析择偶观。假如把男人、女人分为ABCD四种优秀程度,那现在的现状就是,A男想找B女,B男想找C女,C男找D女,所以D男就剩了。反之,女人方面却不同,即是,ABCD女都想找A男。最后结果是剩下A女和D男。经济学里有个案例: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一只熊,那么对手不会是熊!只要比另一个人快一步就胜利。

【2】--【博弈论与追女生】

如四个男生都去追一个漂亮女生,那她一定会摆足架子,谁也不答理;这时男生再去追别的女孩,别人也不会接受,因为没人愿当次品。但是,如果他们四个先追其她女生,那个漂亮女孩就会被孤立,这时再追她就简单多了。——数学大师纳什关于博弈论最简单表述。

【3】--【“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由来】

这句话最早由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提出来。它的本义是即使你不用付钱吃饭,可你还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你吃这顿饭的时间,可以用来做其他事情,比如谈一笔100万的生意,你把时间用于吃这顿饭,就失去了这些本来能有的价值。这是机会成本的概念。以前你知道吗?

【4】--【经济学笑话】

课堂上,教授讲授经济学:“何谓第一产业?喂牛,养羊。何谓第二产业?杀牛,宰羊。何谓第三产业?吃牛肉,喝羊汤。”有学生问:“那么,文化产业呢?”教授眼睛一亮:“问得好!不愧是俺的好学生。”然后回答:“所谓文化产业,就是吹牛皮,出羊相!”

【5】--【穷人税】

经济学上有个说法叫“穷人税”,最典型的是买彩票的人大多都是穷人(经常买彩票的兄弟不要介意),这是他们承受能力和支付能力范围以内能够实现财富剧增的少有机会,但中奖毕竟是小概率,长期以往,细水长流,出得多,进得少,就权当缴税了。

【6】--【帕累托分布】

把全世界每个人拥有的财富从大到小排起来,一边是一个纤细但高耸入云的头,另一边是漫长的一望无际,低矮的让人绝望的尾。这样的分布在经济学里被灌名为“帕累托分布”。

【7】--【无利润投资】

“请举例说明,什么叫无利润投资。”经济学教授提问。“带自己的妹妹出去玩。”一个男学生答道。

【8】--【幸福公式】

经济学中有个公式:幸福=效用:期望值。如果你男友发奖金,拿到1000块,可你期望他给自己买10000块的LV包,1000除以10000,幸福感只有0.1。但如果你的期望是让男友请自己吃顿200块的西餐,1000除以200,幸福感是5。要获得爱情中的幸福,最好不要让欲望影响你的生活。

【9】--【长线投资】

一女孩拿着三角钱来到瓜园买瓜,瓜农见她钱太少,便想糊弄小姑娘离开,指着一个未长大的小瓜说:“三角钱只能买到那个小瓜”,女孩答应了,兴高采烈的把钱递给瓜农,瓜农很惊讶:“这个瓜还没熟,你要它怎么吃呢?”女孩:“交上钱这瓜就属于我了,等瓜长大熟了我再来取吧。”

【10】--【快乐痛苦四原则】

一次捡75元,和先捡50元后捡25元,选哪个?一次丢75元,和先丢50元再丢25元,选哪个?实验证明,多数人选分开捡¥75,一起丢¥75。这就是经济学的快乐痛苦四原则:①n个好消息要分开发布;②n个坏消息要一起发布;③一个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的好消息,分别公布;④一个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的坏消息,一起公布。

⑦ 计算生产成本有几种方法

正确划分各项费用的界限
1.正确划分计入产品成本与不计入产品成本的界限,确定成本费用的范围。企业发生的费用有很多项目,根据谁受益(或谁消耗)、谁负担的原则,凡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材料、人工和其他费用都应计入生产成本。否则,就不能计入生产成本。如支付的各种滞纳金、赔款、捐赠、赞助款等应计入营业外支出。支付股利应计入利润分配。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均不应计人生产成本,而应计入期间费用。

2.正确划分各个月份的费用界限。根据分期原则,为了及时反映和考核费用开支情况,需要定期分月进行成本计算。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发生的费用应该按受益原则分配到有 关的月份中去。①凡已开支但应由以后月份负担的费用,应计入待摊费用。②本月支付但应由以前月份负担的费用,由于在以前月份已经把费用作了预计,并记入"预提费用"账户,所以应冲减"预提费用"账户。③应由本月负担的费用,不管是否已经支付,都应计入本月费用。

3.正确划分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界限。在企业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中,凡应该计入本月由当月负担的费用,应进一步区分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界限。凡在产品生产中发生的费用,属于产品成本,应该记入"生产成本"账户,产品完工后再转入"产成品"账户。销售后再转入"销售成本"账户,期末结转本年利润。凡在非生产领域中发生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都属于期间费用,共处理方法比较简单,在期末一次全部转入"本年利润"账户,一次冲减当期损益。

4.正确划分不同产品的成本界限。如果企业只是生产一种产品,那么全部生产成本就是这种产品的成本。但一般的企业都不止生产-一种产品,这就需要把全部生产成本在几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凡能分清应由哪种产品负担的费用,应直接计入该种产品的成本。凡由几种产品共同负担的费用,则要采用恰当的标准(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进行分配。最终把各种产品的成本计算出来。

5.正确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的界限。通过前一步骤我们已经计算出了每一种产品的总成本。如果这种产品已经全部完工:,则其成本全部为产成品成本;如果这种产品全部未完工,则其成本全部为在产品成本。但通常情况下,往往是既有产成品,又有在产品,这就需要把总的产品成本在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般来说,一件在产品应该比一件产成品负担的成本要少,因为在产品尚未完工,消耗的资源比产成品要少,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成本分配要考虑完工程度。分配的方法有约当产量法、定额法、定额比例法等。

⑧ 简述经济增长的源泉(1)创新(2)技术(3)劳动

传统经济学认为资源和技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但正如库兹涅茨197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的演讲中所说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表述为在一个长时期内为其居民提供种类越来越多的经济物品的能力。这种日益提高的能力基于不断进步的技术,以及所要求的制度上和意识形态上的调整。”可见,经济增长的源泉,不仅来自资源禀赋、技术进步,制度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那么三者作用的逻辑次序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三种理论的梳理,阐明三种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认为每一个后起的观点或者理论都是对前一观点的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否定,且反映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内在的发展逻辑和由宏观向微观向更加精细化和具体化的演进的客观趋势。

一、从古典经济学家到哈罗德一多马:资源禀赋观

古典经济学家显然没有忽视经济增长问题。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分工在财富增长中重要性的洞察,以及他赋予节约的重要意义就反映了这一点。斯密在其经典著作中谈到,经济增长的源泉有两个,其一是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技术);其二是劳动数量的增加(资源禀赋)。所以经济增长问题从一开始就是基于技术和资源的。当然,斯密论述的是国民财富的增加,与经济增长还有一定的区别,但这种区别显然不是本质上的。

哈罗德-多马首先在凯恩斯的通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不同以往的增长理论,试图解释充分就业条件下导致国民收入和劳动供给增长的因素。新古典的生产函数在假定土地供给不变的条件下将产出看作是劳动和资本的函数。哈罗德一多马则进一步地假定技术和制度条件不变,把劳动生产率仅仅看作是资本供给的函数。这样,经济增长的源泉就由原来的以劳动为主转向了以资本为主。这当然是与当时的资源禀赋的丰裕程度有关的。他们的增长理论所不能解释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劳动、资本以及土地供给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时期相等的话,那么为什么单位资本产生的财富会在某个国家或某个时期高于另一个国家或另一个时期呢?

总的来讲,无论是古典还是早期新古典的分析方法,考虑的都是经济增长中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非制度的资源禀赋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哈罗德与多马在他们所讨论的跨期的经济增长问题上,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劳动和资本供给的增长。通过将增长建立在劳动和资本供给上,哈罗德与多马采用了经济增长的资源禀赋观点。但是,他们的资源禀赋观点是相当狭隘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1)将资源禀赋仅仅局限于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种资源,而没有将其他对经济增长同样重要的资源考虑进来;(2)未能考虑技术与制度条件,以至于在三种资源不变的情况下无法解释经济增长。而经济学家们意识到制度和技术上的差异很有可能可以解释上述问题,因此随后的理论发展就是围绕这两点不足展开的。随着对经济增长源泉的探索,首先得出的是对技术条件的修正。

二、技术决定论的没落

技术决定论虽然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到后期才被明确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但是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马克思比他同时代的学者更为深刻地洞见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他将发明看作是一个社会进程,在马克思的体系中,阶级斗争反映了经济制度的演进与生产技术之间的不断的冲突。而且马克思相信,生产方式的变化(技术变迁)为生产关系的变化(制度变迁)提供了更为动态的力量。凡勃伦更是将技术视为经济进步与增长的动态因素,而制度是静态的因素。在凡勃伦的体系中,正是动态技术与静态制度之间的冲突导致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这明显与马克思的观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随着哈罗德和多马的著作而产生的对新古典生产函数的经验调查,开始揭示出资本和劳动的供应不足以解释总生产率的趋势,以索洛(Solow,1957)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纷纷对新古典生产函数进行修正。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强调总生产函数与经济增长的一致性。在生产函数理论中,假定资本与劳动的投入比例是可以变化的,而且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技术变化)。索洛认为,总产出的增长比土地与劳动供应的增长更快。因此,经济增长存在其他的源泉。在此基础上,索洛宣称技术变化是一个重要但受到忽视的变量,且技术变化可以解释经济增长。

此后,经济增长的技术决定论风行一时。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受到广泛的关注,人力资本中的技术含量被认为是比资源禀赋更为重要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的作用更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更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把经济增长的源泉归结为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但是波兰依在分析工业革命的原因时形成了一个不十分有力的传统,即他们主张制度变迁(而不是技术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动态原因。按照这一线索,道格拉斯.诺斯对1600年-1850年间世界海洋运输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诺斯发现,在此期间,世界海洋运输业并没有发生类似轮船代替帆船的重大的技术进步,但这期间海洋运输业的生产率却有了很大提高。诺斯的研究结果表明,仅仅是由于海洋运输业变得更安全和市场制度变得更为完善,就导致了这种提高,而不一定要技术进步。因而,经济增长的真正根源并非技术进步,而是技术进步背后的制度创新或者变迁。

三、诺斯制度决定论及其逻辑循环悖论

1.制度决定论

诺斯是从探索技术创新的根源中追溯出制度因素的。与索洛等技术决定论者一样,诺斯试图用技术变迁来解释经济增长,并将技术看作与“普通投资”不同的要素。与一般学者不同的是,诺斯并没有将研究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试图找出技术变迁的深层次的原因。

根据这一思路,诺斯批判了以往经济增长的技术决定论者,认为他们仅仅将注意力集中于技术变化本身,而忽略了对导致技术进步的原因的研究。诺斯提出,技术进步要么来源于市场规模的扩大,要么来源于产权制度的完善,而不完善的产权制度更是技术变化缓慢的根源。这两种限制技术进步的原因从本质上讲具有很明显的制度特征,市场规模的制度特征相对较小,但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范畴里面,市场被看作是组织交易的制度安排,那样的话,市场规模也就具有了某种制度特征。

诺斯的工作对技术进步的根源做出了说明,从而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向前推进到了制度层面。他的理论的逻辑是,技术内生于制度,有效的制度及相应的产权安排,能够保证创新活动得到最低限度的报酬,形成技术进步和运用先进技术的激励,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诺斯(1994)对产权制度的重要性做了如下阐述:在过去,人类一直都在发展新技术,但进程缓慢又时有间断,主要的原因在于发展新技术的动机是零散出现的。通常,创新被无代价地抄袭,发明人或创新者得不到任何补偿。

诺斯和托马斯将西方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在人口相对于稀缺资源赋予的压力增加时,那些支配产权规则的制度发生了变迁。按照诺斯和托马斯的观点,只有当经济组织是有效的时候,经济才会发生增长。有效的经济组织可能要求产权的修正,以便减小创新活动中私人和社会收益的差别。对于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经济发展的历史从来不缺少例子。在其他方面,如资源禀赋相近的国家,产权制度的不同对于经济增长的差异有很大的影响,如在16、17世纪,法国和西班牙由于分配与政治的原因而保持原有的产权制度付出的代价是相对于英国和荷兰丧失了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而后两个国家在经济上的快速增长,则主要归因于其有效的产权制度安排(诺斯、托马斯,1998)。

2.逻辑循环悖论

根据前面的论述,似乎问题的答案是很明显的。制度是自然而然的经济增长的源泉。因为,从表面上看,资源禀赋、技术进步和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不属于同一个层次的。制度一般属于组织范畴,而资源禀赋和技术则只是在生产阶段起作用,因而前者先于后两者,是更根本的东西。另一方面,从深一层次来讲,制度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技术创新更有效率,使技术得到更充分有效地利用。

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首先,当我们把经济增长的源泉定义为制度时,我们却犯了与此前的经济增长理论同样的错误,忽视了制度问题的另一个侧面:即制度从何而来,因何而变?很明显对制度安排的解释必须求诸于非制度因素。

其次,诺斯的经济增长制度决定论本身存在着逻辑循环悖论。前面我们提到,诺斯在解释技术进步的原因时,提到两个制度因素:市场规模与产权制度,认为巨大的市场规模与完善的产权制度是技术进步的首要因素。但是要看到的是,根据诺斯的理论,市场规模的扩大,是由于运输成本的下降,而运输成本的下降又根源于技术创新,这样一来,诺斯的逻辑就相当于是用技术变迁解释技术变迁了。至于产权制度与技术变迁,拉坦应用他对技术变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制度变迁,将诺斯的理论推进了一步。他认为,制度变迁不仅是诺斯讨论的对更为有效的制度绩效的需求所引致,而且也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导致技术变迁的新知识的产生是制度发展过程中的结果,技术变迁又反过来代表了一个对制度变迁需求的有力来源。

因此总的来讲,对制度变迁的需求的转变,是以下两方面的非制度因素所引起的:其一,根据诺斯的理论,资源禀赋的变化,将导致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相对价格的变化进而对制度和技术的变迁形成压力。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化将导致制度变迁的成本和收益的变化。其二,技术变迁也会使制度安排的变化变得更为有利,比如技术创新导致市场规模的扩大,会改变特定制度安排的收益和成本,从而也产生制度变迁的压力。

四、小结:用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解释经济增长

根据前面的对资源禀赋论、技术决定论与制度决定论的论述,我们得出结论,单独依靠哪一个理论都无法完整的解释经济增长。因此,我们在对三个理论进行梳理之后,提出一个折衷的理论框架来解释经济增长:即用资源禀赋、技术与制度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解释经济增长。

1.资源禀赋与技术、制度的互动

导致经济增长的因素如前所述可以归纳为三个:资源禀赋、技术与制度。那么,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三个要素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资源禀赋的作用就比技术和制度要大,因为技术和制度在这一阶段还是不明显的。

资源的初始票赋与过去的人类行为无关,不能被看作是制度安排,因此是一个真正的解释经济增长过程差异的外在的因素。然而,一旦经济开始持续增长,初始禀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就开始减弱。诺斯在论述海洋运输成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就提到,运输成本的下降,使得原本资源缺乏的国家,如日本也可以开始迅速的经济发展过程。当然,资源禀赋的作用永远不可能完全消失。

土地价格相对于劳动力价格的提高诱致了用于减少对土地的无弹性供给所导致的有制约的生产技术变迁,同时也引致了能更准确地定义和配置土地的产权制度的变迁。劳动力相对于土地的价格的提高,导致了能使资本替代劳动的技术变迁,同时也导致了能增进代理人生产能力并增进工人对他自己的就业条件进行控制的制度变迁。

2.技术对资源禀赋、制度变迁的促进

由技术变迁所释放的新的收入流确实是对制度变迁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信息技术进步对包括生产方式、交易方式、决策方式、管理方式等内在的社会经济制度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广泛影响代表了技术进步对制度变迁作用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由技术变迁所形成的新的收入流以及制度效率的收益引致了对资源的相对需求的变化,从而导致资源的相对价格的变化。形成技术变迁的动力,在另一个方面形成制度变迁的动力。科学与技术知识的进步降低了由新技术进步所形成的新收入流的成本,同时社会科学及有关专业的知识的进步降低了由制度效率的收益所形成的新收入流的成本。

3.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资源禀赋、技术和制度的进步及其相互作用是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三者不可偏废。经济增长的源泉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且一直都没有定论。本文认为,对于经济增长贡献而言,三者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都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关键的问题是,这三个源泉之间的逻辑关系、互动关系。因此本文的结论和用意是显而易见的:资源禀赋、技术和制度三者之间的匹配情况决定的经济增长,决定了经济的繁荣与萧条。制度因素,虽然重要,能起到激励和刺激作用,但非制度因素同样重要,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自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是因为它们的变化能够直接影响到制度安排的变迁。

⑨ 求论文翻译 道格拉斯诺斯的The Paradox of the West,这篇经济学论文。谢谢大神!

西方的不论哎哎

阅读全文

与诺斯经济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