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城市经济学名词

城市经济学名词

发布时间:2021-01-28 23:17:54

『壹』 经济学 专业术语

下面是个人收集的几方面:

经济学术语解释
1、什么是CPI、通货膨胀、PPI和GNP缩减指数?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
例如,在过去12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个月前平均上升2。3%。当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也就是说,一年前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今日只可以买到价值97。70元的货品及服务。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主要价格指数有三个:消费者价格指数CPI(Consumer’s Price Index),生产者价格指数PPI(Procer’s Price Index),GNP缩减指数(GNP Deflator)。
三种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基本一样,即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程度的加权平均。不过,每一种价格指数计算中选择的商品篮子不一样。计算消费者价格指数时,商品篮子中包含的典型市民的消费篮子。所以,消费者价格指数也被称为生活成本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计算时,选取的商品篮子中包含的是生产资源。GNP缩减指数则是一个更具综合性的指数,其计算中选取的商品篮子既包含消费品,也包含生产资源。
可以这样说,CPI是一个同步经济指标,PPI是一个先行经济指标。一般来说生产者价格指数领先于经济3个月到半年,消费者滞后于经济3个月到半年。CPI可以显示目前经济状况,而PPI可以显示未来经济状况。PPI计算的是厂商出售的价格,而CPI计算的是消费者购买的价格。
2、什么是恩格尔系数?简单了解
1857年,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在研究了当时西欧某些居民家庭的收入和食物消费支出的关系后,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一个家庭收入越少,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的比例越大。这一观点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即恩格尔系数。用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额÷消费支出总额)×100%
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定量关系和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生产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方面转移。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一经提出,就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广泛接受和确认,认为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是较早引入我国的西方经济学和统计学的概念。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低于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在西方,个人消费包括了住房、医疗、卫生、交通等全部支出。而在我国,特别是城市实行公费医疗、低房租和食品、燃料、水等多种补贴,这些政策性因素对消费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比较分析尤其是进行国际对比和城乡对比时,要剔除不可比因素。我国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要注意政策性影响的计算和分析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对于这些不可比问题,在分析和比较时应做相应的剔除。另外,在观察历史情况的变化时要注意,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倾向。它是在熨平短期的波动中求得长期的趋势。
3、什么是GDP?什么是GNP?二者有什么区别?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一国(地区)经济在核算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总量的度量,常常被看成显示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生产过程中的新增加值,包括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磨损价值,但不包含生产过程中作为中间投入的价值;在实物构成上,是当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包含用于消费、积累及净出口的产品,但不包含各种被其他部门消耗的中间产品。 GDP的测算有三种方法:生产法: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收入法:GDP=∑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营业利润;支出法: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GNP is the market value of all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proced by domestically owned factors of proction within a given time period。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因其计算口径不同,二者又有所区别。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所谓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所谓生产活动包括三次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和部门。在价值形态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总和价值。本国常住者通过在国外投资或到国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应计入本国国民生产总值。而非本国国民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投资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则不应计入本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去。因此,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素收入(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更直观地讲,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从国外获得的劳动报酬、投资收益(包括红利、股息和利息等)的净额。即: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它是“生产”的概念,后者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一般讲,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二者相差数额不大,但如果某国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The Gross National Proct is one of the great invention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probably almost as significant as the automobile and not quite so significant as TV。 The effect of physical inventions is obvious, but social inventions like the GNP change the world almost as much。
——By Professor Kenneth Boulding
4、什么是NNP?什么是NI、PI、DPI?
NNP(Net National Proct) is the total market value of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proced in the economy in a given period of time, excluding the depreciation of capital。
简单地说,NNP=GNP-折旧。
NI(National Income) is the income earned by the factors of proction。
简单地说,国民收入NI=NN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出+政府对企业补贴。
PI(Personal Income) is the income received by households。
简单地说,个人收入PI=NI-挣到但没有收到的收入+收到的但不是挣到的收入(政府对私人的转移支出)。
DPI(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 is income remaining after paying personal income taxes。
简单地说,DPI=PI-所得税=个人消费C+个人储蓄S。
5、还有什么常见的经济术语?
CRB是期货价格指数,反映期货价格的高低。
ECI是就业成本指数。它是在受薪就业时对在美国所有州及255个地区超过500个行业所提供的工作数量的量度,就业估计是基于大企业的市场调整。而且把在国内企业及政府里全职或兼职的受薪员工数目计算起来。它反映的是就业的难易及其条件的好坏。
工业生产率:它是对某国工厂,矿业,公共事业的生产量变化的连续加权式的测量,等同测量他们工业生产能力及在工矿,公用事业中有哪些可用资源可以被利用(通常指使用效能)。制造业这一块可以影响1/4的经济,使用效能提供一个多大生产能力在被利用的评估。
采购经理指数:采购经理的国家协会(NAPM),现在称做为供应管理之协会,公布每月综合指数,包括国内制造业情况,房屋建筑新订单。生产,供应者送货次数,订货,库存,价格就业,出口订单,及入口订单,它是将制造也除以非制造业以下指数。
耐用品:耐用品的订单时量度国内厂家对立即或将来要送货的货品所接的订单数。一件耐用品定义为该商品会持续使用一段时间(超过3年),而在期间对它的服务也持续。求采纳 谢谢楼主
零售销售:它是一个适时的指标,关于消费者的主要消费模式以及会因正常季节变

『贰』 对城市经济学的认识

1城市经济的作用及其运行问题

经济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人类社会的共识。经济的发展带动全局的发展。城市经济是指城市空间范围内,以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式、经济活动或经济体系。城市经济的作用①城市经济是各部门经济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重要纽带。②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支柱。③城市经济的发展,加深了社会分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④城市经济对其经济腹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扶持、引导和推动作用。

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①空间上的集聚性与规模性。空间集聚性是城市的本质特征,也是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②系统上的综合性与网络性。现代城市经济系统通常都包括工业、建筑、房地产、金融保险以及信息等系统。城市经济系统是这些系统的综合。这些系统之间、各系统内部各单位之间都存在种种经济关系,他们相互关联与交融,使城市经济又具有网络性的特点。③运行商的开放性与外部性。④绩效上的高效性与裂变性。城市的人均投资低于农村,而投资取得的效益却比农村高。城市经济的高效性,使得城市经济以较高的速度不断增长和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质的飞跃,呈现裂变性的特征。

城市经济运行的问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空间集聚与城市化的问题。②城市空间规模增长管控问题。③城市经济空间与城市经济空间的合理配置问题。④城市空间范围内产业结构问题。⑤城市空间范围内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问题。

对上述城市经济运行问题的分析探讨,是城市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空间集聚与城市化经济、城市空间规模经济与增长管控城市空间的合理配置、城市空间内的产业结构、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城市土地经济、人口经济财政金融经济、管理经济、住宅经济、福利经济、基础设施经济、交通经济、物流经济、环境经济以及城市与区域经济等。

2城市经济学学科的发展

城市经济学是随着现代城市及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而逐渐产生和发展的。多数学者认为,1965年美国人威尔帕·汤普森编写的《城市经济学导论》的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的诞生。西方城市经济学发展非常迅速。在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形势的需要,城市经济学才被介绍到我国,并且发展迅速,很快确立了它的学科地位,成立了研究城市经济学的学会及系所,取得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培养了大批城市经济学科理论与实际人才。我国城市经济领域的权威性学术团体——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宗旨包括:开展城市经济理论前瞻性理论研究,总结城市发展经济经验,传播城市现代化建设理论信息,推动全国学术研究成果交流,繁荣城市经济,促进城市发展。

我国城市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新形势:(1)学科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研究将会进一步加强。(2)城市经济学研究将会更加注重实践性并将直面重大问题。当今城市社会的城市化规律与方针政策问题城市经济增长中经济组织结构、社会政治制度结构的作用及其对策、城市经营与管理问题、城市竞争力问题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实践实践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难题,都是目前的研究热点。(3)研究方式、手段以及方法将有大的变革。①个性化研究开始出现,“群体化的跨空间协作研究”也正在兴起,出现了跨地域乃至跨国界的全球同步合作研究。②计算机应用更加频繁和突出。建立城市经济学数量经济模型,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③由专门化研究走向综合研究趋势明显。在中观层次和空间范畴上对城市经济问题进行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将成为必然选择。(4)城市经济比较研究也将成为一个趋势。城市经济研究将逐步摆脱对单一城市的研究,开始注重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不同城市的比较研究,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研究。

『叁』 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城市经济学(UrbanEconomics)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内关系及其规律容的经济学科。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我国目前把城市经济学作为二级学科区域经济学下面的三级学科。1981年5月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这门学科在我国建立起来。

城市经济学用经济分析方法,分析、描述和预测城市现象与城市问题。其研究重点为探讨城市重要经济活动的状况,彼此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与其它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关系等。

城市经济结构与城市成长

包括城市产生、城市化、郊区化、都会化、城市衰退、城市发展结构、城市特性、城市规模、城市更新、新城建设等;

城市内部结构

包括土地利用、住宅、交通等;

城市公共服务及福利设施

城市经济
包括城市财政、公共服务设施(如水、电,公园等)的供需状况;

城市人力资源经济

包括就业、消费、迁移、贫民、人力资源、投资等;

环境与城市生活质景

包括公害预防及处理、防范犯罪、旧城改造等;

『肆』 常见的经济学名词与经济组织有哪些

不可以。
经济学分为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经济与贸易学类这4大类。内经济学(020101)属于容经济学类,而国际经济与贸易(020401)属于经济贸易学类,可以说两者分属不同的学类专业。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是由教育部制定,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它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参见经济学的详细专业分类:
0201 经济学类
020101 经济学
020102 经济统计学

0202 财政学类
020201K 财政学
020202 税收学

0203 金融学类
020301K 金融学
020302 金融工程
020303 保险学
020304 投资学

0204 经济与贸易类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402 贸易经济

『伍』 你知道经济学的专用名词有哪些

供给需求、弹性、效用、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洛伦兹曲线、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菲利普斯曲线、边际量、规模经济、规模报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寡头、买/卖方市场、一般均衡、帕累托最优、通货膨胀、通货紧缩、GDP、GNP…………很多很多,概念不给你列了,在网络随便搜搜都有。
想了解更多的话,介绍你看一本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分上下两册),虽然比较大本,但比起国内的其他教材,算比较通俗易懂。如果不想看这些枯燥的,可以选择买一些身边的经济学之类的书。

『陆』 城市经济学中怎样定义城市规模的

按城市聚居人口大小可以区分城市规模大小,各国的具体分级标准不尽一致。我国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城市规模包括两个内容:城市总规模和单个城市规模。

总规模
城市总规模是指一个国家城市的数量,城市人口总量及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
单个城市规模
单个城市规模是指每个城市的人口数量、用地面积和社会经济实力。
密切关系
城市总规模与单个城市规模之间的密切关系可用以下函数表示:城市总规模=城市数量×单个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指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但因用地规模随人口规模而变,故通常以城市人口规模(人口总数)来表示。关于制约城市发展规模的因素,松巴特(W.Som- bort)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进程时,运用递进分析方法研究了决定城市发展规模的因素为:①取决于生活资料供给区域产品数量和剩余产品数量;②若生活资料供给区域大小和总产品数量一定,则取决于剩余产品所占的比率;③若生活资料供应区域大小和剩余产品比率一定,则受土地肥沃程度和农业技术水平制约;④若剩余产品比率和土地条件一定,则受生活资料供给区域广度的制约;⑤生活资料供给区域的广度受交通技术条件制约。该理论的核心是:农村区域所能提供剩余农产品的数量,是城市人口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农村能养活多少非农业人口,城市就可能发展到多大规模。在现代生产水平下,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人类的食品结构更加复杂,食品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规模不再完全依赖于农村所能提供的农产品数量。即使世界上某个城市发生粮食短缺,现代市场信息和运输手段也会很快从其它地区运来进行调剂。故松巴特的理论失去了现实意义。以后又有人用“门槛”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规模。近年西方和苏联一些学者从经济效益和人均劳动生产率出发,认为城市规模越大,效果愈佳,主张发展大城市,从根本上否定城市合理规模的存在。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城市合理规模是客观存在的,是指有利于发挥城市职能作用,便于安排生产、生活及各项设施,并能收到最佳效果的城市人口规模。从技术经济角度(如城市市政设施基建投资或建设造价与经营费用)以及行为心理和社会学因素考虑,人口为5~7万和10~20万是中小城市两个最佳规模。世界各国提出的城市合理规模的人口指标为:5~7万人到20~30万人(苏联),25~35万人(美国),15~30万人(日本),25万人左右(英国),30~50万人(法国)。上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在中国学术界也有所反映。但从中国具体情况看,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控制(或限制)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发展,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一项基本国策。
按城市聚居人口大小可以区分城市规模大小,各国的具体分级标准不尽一致。联合国将2万人作为定义城市的人口

下限,10万人作为划定大城市的下限,100万人作为划定特大城市的下限。这种分类反映了部分国家的惯例。中国在城市统计中对城市规模的分类标准如下: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

『柒』 区域经济学的一些名词解释~

区域经济学的概述

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1、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2、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3、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系吮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

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区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间。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工农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对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的影响极大。如何使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整体最优效果呢?区域经济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它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种区域规划工作,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最初兴起于西方国家,东欧和原苏联在60年也掀起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潮。我国则直到80年代后才开始这方面的工作。

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它一方面对区域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进行经济评价,对区域的经济、社会因素进行分析,更主要的是制定区域发展纲要提出科学的依据,并为区域经济建立起计量经济模型。

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有三个方面:

(1)经济背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分工不断深化,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如日本的表、里差异,美国的东北部同西部和南部的差异,英国的英格兰与苏格兰、北爱尔兰的差异以及苏联的东、西差异等;二是区域经济问题的显露,如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1933年人均收入只有168美元,不及全国平均收入的一半,英国英格兰的西北部、东北部和苏格兰失业率超过25%,威尔士失业率超过36%,而伦敦和东南英格兰的失业率不到14%。

(2)政治背景,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政府的经济职能加强,政府有能力干预区域经济发展;在东方,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政府是配置资源的主体,政府可以在区域之间配置资源,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要求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包括区域之间。

(3)科技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先进,与其他经济学科明显不同。

正是在上述三个背景下,形成了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观点、代表人物

前关于区域经济的研究对象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它与一般经济学并无什么差别,只是其研究范围是区域而不是国家,持此种观点的多为初学者。

(2)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规律,所以又将其称为空间经济学,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诺斯、里查森、胡佛等。

(3)研究区域的主要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诺斯、里查森、胡佛等艾萨德(被誉为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周起业和刘再兴等。

(4)研究区际差异和联系,持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杜贝。

(5)研究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和相互关系,持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张敦富。

(6)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关关系的决策性科学,持此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栋生、李京文、郝寿义和安虎森等。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及主要著作

研究的主要范畴包括:区域经济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生产力布局的经济调节机制、新地域的经济开发战略和经济规划等。区域经济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宏观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科。早期有屠能的《孤立国》(1850),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等代表著作。1978年,前苏联经济学家涅克拉索夫的著作《区域经济学》出版后,标志着这门学科发展到一个新水平。

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关于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还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目前,主有三种观点:

(1)区域经济学为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与产业经济学一起构成中观经济学;
(2)区域经济学为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3)区域经济学为交叉学科,为经济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

『捌』 求最基本的200个常用经济学名词和释义

经济学——研究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佳配置,以使人类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一门
社会科学。

资源的稀缺性——指相对于人类无限多样性的需要而言,经济资源数量总是相对不足的
,取用时要付出代价。

规范分析——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

实证分析——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

需求——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需求量的变化——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需求水平的变化——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化。

需求定律——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示范方向的变动关系。

供给——生产者在某一时刻和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愿意并且能够提
供的数量。

供给定律——商品价格与供给量成正比。

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即需求数量等于供给数量时
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均衡数量——需求价格等于供给价格时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称为均衡数量。

需求价格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需求收入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供给价格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蛛网模型——运用弹性原理解释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在失去均衡时发生的不同波动
情况的一种动态分析理论。

蛛网稳定条件——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市场价格变动对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影响相同

效用——商品或劳务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或欲望的能力。

边际效用——某商品的消费量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减量。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或劳务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
消费者偏好——影响和制约消费者行为的重要主观心理因素。

消费者均衡——在一定收入、一定价格条件下,购买各种商品的一定数量的消费者所能获得的总效用最大的状态。

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所有组合的点的轨迹。

边际替代率——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时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恩格尔系数——食物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价格-消费曲线——连接所有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形成的曲线。

收入-消费曲线——在消费者偏好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消费者均
衡点的变化轨迹。

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的
变化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
动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吉芬品——指需求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的特殊的低档物品。

攀比效应——较为典型的连带外部正效应,消费者的一种赶时髦的偏好,即想拥有一种
其他消费者已拥有的商品。

虚荣效应——较为典型连带外部负效应,消费者想拥有只有少数人才能享用的或独一无
二的商品的偏好。

保留工资——

洛伦茨曲线——用纵轴表示社会财富百分比,横轴上将所有人口按照从低收入到高收入
从左向右排列,将每一百分比的人口所拥有的社会财富的百分比积累起来,相应的点连
成的曲线。

基尼系数——是用来评价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标,是经济社会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有
了可测性和可比性。为绝对均等线OY与洛伦茨曲线之间的面积与绝对均等线以下面积之
比。G=A/(A+B)

人力资本——指人们以某种代价获得并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一种价格的能力或技能。

机会成本——生产者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其他可能的最大收入。或者
人力资本进行其他活动所创造的最大价值。

在职培训——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对已具有一定教育背景并已在工作岗位上从事
有酬劳动的各类人员进行的再教育活动。

一般培训——职工经培训后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及可以用于原厂商,又可以用于其它厂商

专门培训——职工经培训后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只能用于原来的厂商。

生命周期储蓄动机——人进行储蓄的动机来自于对生命周期的理解,通常人们喜欢将收
入均军分配在所有时期上。为了退休后能消费而储蓄。

钟型收入曲线——人在青少年和老年时期的收入低于平均水平,而在中年时的收入高于
平均水平,以收入为纵轴,年龄为横轴形成的曲线。

永久收入理论——

目标储蓄——

确定性前景——

不确定性前景——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连续将某一生产要素地投入量增加到一
定数量之后,总产量的增量及边际产量将会出现递减现象。

等产量线——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
合的轨迹。

边际技术替代率——技术水平不变条件下,等产量线上一种投入要素替代另一种投入要
素的比例。

产出弹性——技术水平和投入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若其他投入量固定不变,单独变动一
种投入的数量时,这种投入的相对变动所引起的产量的相对变动。

生产力弹性——技术水平和投入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所有投入要素都按照统一比率变动
时的产出相对变动。

替代弹性——技术水平和投入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边际技术替代率的相对变动引起的投
入比例的相对变动。

规模报酬——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当厂商所有投入要素都按照统一比
例变动后产量变动的情况。

生产函数——一定时期内,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所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技术进步及类型——能够使一定数量的投入组合产出更多产品的所有因素共同作用的过
程。分为资本使用性技术进步、劳动使用性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

成本——厂商进行生产活动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或生产要素所有者必须得到的报酬或
补偿。

隐含成本——应付给厂商自有生产要素,但实际上没有付的报酬。

增量成本——由于某项生产决策而产生的相关成本,即总成本的增量。

经济利润——又称超级利润,厂商销售产品的总收益减去按机会成本计算的生产成本的
余额。

学习曲线——也叫进步函数,是用来反映平均成本随累计生产量增加而降低的成本变动
情况的一条曲线。

生产经济区——在等产量途中,将分别代表要素投入的边际产量等于0的投入组合点连接
起来的曲线即为脊线,脊线之间的区域为生产经济区。

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平均成本逐步下降的趋势。

范围经济——多产品企业的联合产出超出单一产品企业产出的总和。即联合成产超出分
别产出之和。

成本弹性——技术水平和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总产量沿扩展线的相对变动所引起的总成
本的相对变动。

企业——存在已久的经济组织形式,是一个为了获取利润而从事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经济
单位。价格机制的替代物,替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组织。

交易成本——为了交换活动而耗费的成本。

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者通过企业家的活动将一种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
生产体系。

利润最大化——

现金——指企业库存现金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以及现金等价物,具体包括库存现金
、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和现金等价物。

现金等价物——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和价值变动风
险很小的投资。

损益表——

现金流量表——以现金为编制基础,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的流入和流出,表
明企业获得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

委托-代理问题——指委托人和代理人均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并且两者的效用最大化
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表现为道德风险、追求销售收入最大化、在职高消费。是由于信
息不对称、不确定性、不完备契约导致。

委托-代理理论——针对现代企业制度中显示存在着的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理论。

信息不对称——指契约关系中的一些参与人拥有而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信息的状况。

不完备契约——指一个契约不能准确描述与交易有关的所有未来可能出现的状态,以及
每种状态下契约双方的义务。

剩余索取权——企业收益在支付要素报酬和投入品价格之后的剩余收入的索取权。

市场——一组为买卖某种商品而相互发生联系的厂商和个人,或指同种商品由供求双方
作用形成价格的“地方”。

市场结构——指某种商品或劳务在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影响其主要因素:厂商数目多寡
和产品的差别程度。

完全竞争——纯粹竞争,不存在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情况,不受任何障碍和干扰的市场
结构。

停止营业点——市场价格为MC与AVC的交点时,只能收回可变成本,是停止营业点。

厂商短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市场上,MC曲线位于AVC曲线最低点以上的部分。

平均收益——厂商出售一定数量商品后,从每一单位商品中得到的货币收入。

边际收益——厂商每多销售一单位商品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值。

边际物质产品——生产技术以及其他生产要素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最后追加一单位要素
时总产量的增加量。MPP

边际产品价值——最后追加一单位要素时增加的边际物质产品的销售值。VMP=P.MPP

边际要素成本——最后追加一单位可变生产要素所引起的厂商总成本的增加量。

一般均衡——所有市场同时达于均衡的状态。

帕累托最适度——生产资源的任何配置已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处境变好,并使另一个
人的处境变坏,已使集合体的效用达到最大值的状态。

垄断——独占,是市场处于完全由一家厂商所控制,市场上只有一个供给者的市场结构


垄断竞争——厂商间存在着产品差别,竞争与垄断因素并存,以竞争因素为主的市场结
构。

自然垄断——某些产品需大量固定设备投资,规模经济十分显著,成为自然垄断。

销售成本——

寻租——通过寻求或维持在行业内的垄断地位来寻求和维持业已存在的租金的活动。
寡头垄断——寡占。垄断与竞争因素并存,并以垄断因素为主的一种市场结构。市场上
存在为数不多的几家垄断性厂商,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古诺均衡——双头市场上的厂商反应曲线相交的点,称为古诺均衡,各厂商在给定竞争
对手的产量时,实现了自己最大利润的产量,此时任一厂商都不会有改变产量的冲动。
价格领导——个行业的价格通常由某一厂商率先制定,其他厂商跟着定价或变价。

卡特尔——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如果少数厂商在统筹分配市场份额,决定出售产品的价
格或条件,控制出口的数量和质量,分享利润或收益,交换技术、商标或专利等方面达
成公开的联合协定。

差别定价——价格歧视,指厂商在相同时间内以相同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所取不同的价
格,或在充分考虑生产、销售以及风险的变动后,相同产品的销售价格与其边际成本不
相称。

撇油法——在开始阶段采用高价的短期定价策略,以便将浮在面上的油先撇起来。

成本加成定价——所定的价格应能涵盖取得或生产产品的成本,再加上足以使企业按目
标回报率获得的利润。

基本竞争模型——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消费者;理性的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完全竞争的市场。

市场失灵——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机制表现出自身难以克服的许多缺陷,市场经济没
有达到经济效率的运行状态。

外部性——当厂商或者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人,却没有得到补偿或给予支付的情况


时间外部性——目前的某项经济活动对未来时期可能造成的额外受益或损失。

空间外部性——某项经济活动在一定空间上对周围经济主体造成的额外受益或损失。

货币外部性——能通过市场价格体现出的外部性。

技术外部性——不能通过市场价格体现出的外部性。

科斯定理——如果产权是明确界定的,而且谈判协商的交易成本为零,则无论初始有哪
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资源的有效配置。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有极
端正外部性。

准公共物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竞争性,但可以排他,如消防、医疗、交通等。

公共资源——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公益物品——政府强制消费的物品,如义务教育等。

公害物品——政府禁止消费的物品,如毒品。

污染许可证交易——政府对付污染造成的外部性的手段,使厂商拥有许可证才能排污,
但是许可证可以交易。

阅读全文

与城市经济学名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