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经济学中,偏好与效用这两个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经济学》
我认为简单地说,在经济学中,偏好的基本假设是偏好是理性的。
偏好关内系(效用函数)决定消容费者的选择。在证明中,只要有一个消费束x和另一个消费束y,就建立了u(x)=u(y),x的性质是y,然后u(x)的函数表示效用函数的偏好。
《总结》
我认为消费者愿意以固定的价格替换另一种商品。
例如,面值为10元、面值为1元的人民币,总能以1比10取代(假设不带不便),完全代替了持币人(消费者)。
X1 = 1个元素名称x2 = 10个元素名称
『贰』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教材中的 偏好单调性 是什么意思
偏好的单调性是指,如果一个消费组合所包含的每种商品的数量至少同另一个内消费组合的一样容多,那么,这个消费组合至少同另一个消费组合一样好。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教材中
单调性monotonicity说的是"愈多愈好more is better(MIB)"
因此要维持效用无差异就必须至少"一财货增则另一财货减"
故无异曲线为负斜率。
『叁』 偏好的经济学名词
偏好,是微观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它包括传递性、非饱和性、完全性三部分。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或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可以根据某些客观指标,也可以基于因心理感受而给出的主观判断。每一个消费者拥有一个特定的偏好,消费者基于偏好对商品做出主观价值判断,并据此对商品及其数量组合所带来满足程度的大小进行排序。
偏好生成原因:示范效应(环境的影响)
突发事件可改变或加强偏好(某突发事件给予一个改变或加强偏好的信号)
天生偏好(先天决定的偏好,比如对酒的偏好,有些人天生对酒精过敏等等)偏好-实质因素
偏好实际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呈现出群体特征。 个人偏好
个人偏好是人的个性中能够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社会公德作为全社会的基础道德共识,发挥着调节人际关系、限制和引导个人偏好、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能。个人偏好的自发性和随意性、自我中心的潜在价值取向、偏离“常规”的行为方式等,不可避免地导致对公共秩序的侵蚀。适时更新社会公德规范,使其符合人性化的发展要求;适度限制和矫正个人偏好,使其向维护公共秩序的方向发展,有机协调二者的内在冲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
消费偏好
消费偏好的定义
消费偏好是指消费者对特定的商品、商店或商标产生特殊的信任,重复、习惯地前往一定的商店,或反复、习惯地购买同一商标或品牌的商品。属于这种类型的消费者,常在潜意识的支配下采取行动。
常见的偏好主要有:习惯。是由于消费者行为方式的定型化,经常消费某种商品或经常采取某种消费方式,就会使消费者心理产生一种定向的结果。这种动机几乎每个消费者都有,只是习惯的方面及稳定程度不同。
方便。是成员把方便与否作为选择消费品和劳务以及消费方式的第一标准,以求在消费活动中尽可能地节约时间。
求名。是成员把消费品的名气作为选择与否的前提条件。购买活动中,首先要求商品是名牌。只要是名牌,再多投入货币也甘愿。多是基于成员对名牌商品质量的信任,有时也受成员情感动机的影响。但是,偏好受收入和产品价格的约束。
消费偏好是指消费者对于所购买或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爱好胜过其他商品或劳务,又称“消费者嗜好”。它是对商品或劳务优劣性所产生的主观的感觉或评价。偏好受文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偏好的重要性质是偏好的有序化,即消费者对于商品组织的偏好程度是有顺序的,偏好的有序化具有偏好公理中所规定的行为公理。
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偏好是消费心理效果中一个重要概念,即消费者对同类产品和服务中对某些品牌的嗜好;是消费者接受广告信息而对某特定品牌的可接受的心理程度
投资者偏好
在进行个人理财规划时我们发现:不同的人由于家庭财力、学识、投资时机、个人投资取向等因素的不同,其投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同一个人也可能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阶段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表现出对投资风险承受能力的不同。
偏好
因此风险承受能力是个人理财规划当中一个重要的依据。
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一般分为五大类:
保守型投资者、中庸保守型投资者、中庸型投资者、中庸进取型投资者、进取型投资者。
流动偏好
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或存款形式保持某一部分财富,而不愿以股票、债券等资本形式保持财富的一种心理动机。
流动偏好这一概念是凯恩斯最先提出来的,是他的三大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的流动偏好)之一。其目的在于说明利息率对投资量,进而决定就业量这一中心问题。流动偏好用曲线表示则为货币需求曲线,在图形上呈向右下方倾斜状至流动性陷阱的起点。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各种原因,其中提出流动性偏好概念。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如果资本边际效率不变,投资决定于利率, 而利率又决定于流动性偏好和货币数量。货币的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如果货币供给既定,那么,利率则取决于人们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实际上表 示了在不同利率下,人们对货币需求量的大小。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人们之所以偏好保持现金而不愿持有资本去获取收益(利润),是出于各种动机:或是出于交易的动机,为便于应付日常支出;或是出于谨慎的动机,以便应付意外的支出;或是出于投机的动机,以备投机取利。因此利息就被认为是对人们在一特定时期内放弃这种流动偏好的报酬。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货币的供给和需求,流动偏好代表了货币的需求,货币数量代表了货币的供给。货币数量是由中央银行的政策决定的,它的增 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利息率。流动偏好的作用也可以影响到利息率的降低,但是,这种降低总是有一定限度的。因为,当利息降低到一定水平时,人们就不肯储蓄而保留现钱了。在图形中,这种利息不能再低的一定点之右,被称为流动性陷阱或凯恩斯陷阱。此时,无论货币数量如何增加,利息率再不会下降。
『肆』 经济学中直接偏好和间接偏好怎么区分
偏好,是微观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它包括传递性、非饱和性、完版全性三部分。是指消权费者对商品或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可以根据某些客观指标,也可以基于因心理感受而给出的主观判断。每一个消费者拥有一个特定的偏好,消费者基于偏好对商品做出主观价值判断,并据此对商品及其数量组合所带来满足程度的大小进行排序。
一、显示偏好原理
设消费者在价格为(p1,p2)时购买的商品束为(x1,x2),如果另一个商品组合(y1,y2)满足如下条件:
p1x1+p2x2>=p1y1+p2y2 方程1
在这种情况下,若消费者总是在他能够购买的商品束中选择他最偏好的商品束,则一定有对(x1,x2)的偏好大于(y1,y2),即(x1,x2)是(y1,y2)的直接显示偏好。
二、间接显示性偏好
如果(x1,x2)是(y1,y2)的直接显示偏好,同时(y1,y2)是(z1,z2)的直接显示偏好,则(x1,x2)是(z1,z2)的间接显示偏好。
『伍』 行为经济学中对人的偏好是怎样描述的
消费者偏好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或者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可供消费的商品或商品组合进行排序,这种排序反映了消费者个人的需要、兴趣和嗜好。
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偏好程度正相关: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越高,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多。
消费者偏好可以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类型:如果消费者的偏好不稳定又含糊的话,要提供给他们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其偏好是不可能的。
第二种类型:消费者知道自己没有稳定、清晰的偏好,他们对供给的评估很有可能是建立在其外观的吸引力上,而不是其是否真的符合他们(不牢固)的偏好。
第三种类型:这种类型的消费者可能最少。这类消费者有着稳定的消费偏好,这些偏好引导着他们的选择,但是他们却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偏好对他们消费选择的驱动性。
第四种类型:这类消费者既有清晰的偏好,又对自己的偏好有足够的了解,这使他们能正确判断一种定制化供给是否真的符合他们的偏好。
『陆』 经济学中,偏好与效用这两个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经济学上的效用不可以两个人之间比。
效用,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
效用的两个原理: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一个人对于财富的占有多多益善,即效用函数一阶导数大于零;随着财富的增加,满足程度的增加速度不断下降,效用函数二阶导数小于零。
2.最大效用原理
在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个人的决策行为准则是为了获得最大期望效用值而非最大期望金额值。
其他概念: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是: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总效用是边际效用之和。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需求定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需求定理 :即需求量和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因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取得效用,对边际效用大的商品,消费者就愿意支付较高价格,即消费者购买商品支付价格以边际效用为标准。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购买商品越多,边际效用越小,商品价格约低;反之,购买商品越少,边际效用越大,商品价格越高。因此,商品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这就是需求定理。
3、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限制条件:P1X1 +P2X2 + ···+PnXn = M均衡条件:MU1 / P1 =MU2 / P2 =··· = MUn / Pn
4、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总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收入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应水平。总效应是指其他条件不变,某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后(如X)消费者从一个均衡点移到另一个均衡点时,对X商品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X1X2=X1X3+X3X2 类别。
『柒』 经济学中假设消费者偏好不变是什么意思
错误的,就想吃馒头一样,你开始很饿,前两个馒头的效用和后两个馒头的效用就不一样.效用就是消费者对物品的满足程度.
『捌』 经济学中显示偏好理论怎么理解呀
显示性偏好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默尔森提出来的,其基本精神是: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购买行为暴露了或显示了他内在的偏好倾向。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推测消费者的偏好。
在大多数的经济学教材中,在效用论部分,都是先假设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然后得到无差异曲线,再将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相切可推导消费者的最佳选择。即整体思路是:
假设的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应作的最佳选择。
而显示性偏好理论正好相反,先找出消费的选择组合(一般这些组合点就是最佳选择),那么通过这些选择就可推导出消费者的偏好。即整体思路是:
消费者已作的选择——消费者偏好。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