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题目: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需求理论
需求理论是针对消费者的理论,在经济人假设的条件下,消费者在既定的预算约束下,会按照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之间相对价格的规律购买商品,以实现自身的利润最大化。
Ⅱ 微观经济学有哪些基本理论
沉没成本
摩擦失业
Ⅲ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专论、成属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即单个家庭、单个制造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它从资源稀缺的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都试图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从而考察个体获得最大收益的条件。
在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上,家庭作为消费者,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试图从有限收入购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意度。
(3)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扩展阅读: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特征:
(1)国家是以经济活动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的身份来调节微观经济。
(2)国家是以执行经济活动规则的仲裁者来规范 和管理市场交易和市场运行过程。
(3)国家是以经济运行过程的调节者的角色对微观经济运行过程进行调节和引导。
(4)国家是以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控制微观经济。
Ⅳ 微观经济学的五大基本原理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
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家庭选择商品的行动必然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动又是厂商确定生产何种商品的信号。厂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的抉择又将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各项价格,从而影响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厂商的抉择均通过市场上的 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
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均衡价格的决定,考察市场机制如何 通过调节个体行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途径。微观经济学也就是关于市场机制的经济学,它以价格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称作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还考察了市场机制失灵时,政府如何采取干预行为与措施的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和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盛行之后,这种着重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传统理论,就被称为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只是研究 对象有所分工,两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无根本分歧。两者均使用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在理论体系上,它们相互补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市场出清,即资源流动没有任何障碍;完全理性,即消费者与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完全信息,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的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产生发展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它的体系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定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阶段。
通观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与全部理论,始终围绕着价格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分析,所以微观经济学在很多场合又被称为“价格理论及其应用”。
Ⅳ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哪些
1、生产理论。
2、成本理论。
3、需求理论。
4、竞争理论。
5、博弈论。
6、一般均衡理论。
7、不确定性理论 。
(5)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扩展阅读:
博弈论的改写:
新古典经济学市场分析有两个重要前提假定:
1、个人决策是价格参数和收入给定条件下的最优选择,不影响他人也不依赖他人;
2、市场信息充分且无成本。这两个前提假定使微观经济分析始终处在完美的一般均衡确定性分析的美妙境界中。但现实生活却非如此,经济作为一个整体,不仅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个体获得信息的能力有限而且信息也是有成本的。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不确定性分析应运而生。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Von Neuman,Morgenstern)合作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经济博弈论”的正式创立。到1994年纳什、泽尔腾和豪尔绍尼三位“博弈论”巨匠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Ⅵ 微观经济学的三大基本假设条件是
1、第一个基本前提假设是理性人假设,又称经济人假设,或最大化原则,是西方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设。
2、第二个基本前提假设是信息完全假设。价格机制是传递供求信息的经济机制,信息完全假设具体体现在自由波动的价格上。最大化原则加上完全竞争假设才能推导出信息完全假设。
3、第三个基本前提假设是市场出清假设,它与前两个基本前提假设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是前两者的逻辑推论。
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围绕着对这三个基本前提假设的反思而展开。西方经济学从以上三个基本前提假设出发,通过数学演绎推理,得出结论。
(6)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扩展阅读:
一、产生与发展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
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它的体系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定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阶段。
二、方法发展
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长足发展,还集中体现在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巨大变化方面。分析方法的变化带来的是西方经济学研究深度的推进和广度的拓展。
可以说,20世纪西方经济学之所以产生诸多“革命”和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变化。
方法论的变化对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研究方法的演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体现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Ⅶ 武大考研818经济学基本理论和819宏微观经济有什么区别
武大考研818经济学基本理论和819宏微观经济主要区别是:
1,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绝大部分专业初试考试科目为“819宏微观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专业,如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2,考试科目代号为“818经济学基本理论”,考试内容包括微观、宏观和政经。
3,经济学考研代码819为理论经济学综合。
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客观规律。
扩展: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研究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考研,即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首先要符合国家标准,其次按照程序:与学校联系、先期准备、报名、初试、调剂、复试、复试调剂、录取等方面依次进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初试通常于上一年的12月底或者当年的1月份进行,复试通常于当年的3—5月份进行,具体日期各高等院校自行安排。
武汉大学819宏微观经济学考研初试参考书,金融复试参考书 :
适用专业: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金融工程,保险学,房地产经济学,统计学。
金融初试参考书:
【美】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金融复试参考书:
1.黄宪、江春等:《货币金融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刘思跃、肖卫国等:《国际金融》,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3.卢汉林:《国际投资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Ⅷ 试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概念、核心理论、基本理论和彼此辩证关系等基本理论
1.概念: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2.核心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价格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
3.基本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4.辩证关系:
第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
第二,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第三,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
第四,两者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
Ⅸ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微观经济学抄的核心是“袭价格机制”。消费者选择理论解释了“需求曲线为什么向下”,厂商理论解释了“供给曲线为什么向上”,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在供求曲线的基础上,构建了“比较静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价格管制、税收、补贴、贸易等政策对价格、交易量和福利的影响。
然而,之前完美的价格机制,会因为三方面原因失灵。第一,竞争(博弈)结构存在垄断、寡头等时,价格机制会失灵,因此要研究非完全竞争市场,以及专注于“策略性相互依存”的博弈论;第二,存在信息不对称时,价格机制会失灵,因此要研究信息经济学,诸如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第三,存在外部性时,价格机制会失灵,因此要研究外部性,诸如税收与补贴的运用、科斯定理、公共品的提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