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观经济学生产理论部分,生产经济区与生产三阶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产的经济区域和生产的三阶段都是属于短期的生产理论啊,简单的说生产的经版济区域就是权指生产三阶段中的第二阶段.下面附张图有助于你直观的理解:
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之间的分界点是边际成本曲线MP与平均成本曲线AP的交点所对应的可变要素投入量L,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之间的分界点是边际成本曲线MP与横轴的交点即MP的零点所对应的可变要素投入量L。
在第二阶段,边际产量MP一直递减,平均产量AP开始递减,总产量TP仍然在增加,并在L4处达到最大。因此理性厂商对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应在L3——L4之间的区域,称之为经济区域。
2. 什么是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主体的企业(厂商)和消费者
,核心内容有
1. 均衡理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供给量与需求量和实际成交价围绕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上下波动
2. 边际替代递减理论:任何好的物品的效用会产量的增加而递减。
3. 商品效用理论:商品的效用是买方和卖方的共同利益和追求,以此出发研究经济能达到社会和谐与进步,如以商品的价值出发研究经济,必然是社会的分裂与倒退。
3. 微观经济学 第三章企业的生产和成本
7.等成本曲线是一条直线,类似于消费者理论中的预算线,表示既定的全部成本所能回购买到劳答动和资本的各种组合。题目中成本上升,整条线就会向外平移,类似于收入增加,预算线向外平移。劳动的价格上升,那么所有的成本用来购买劳动的数量就会减少,B点向内移动,也就是等成本曲线向内旋转。
8.原来的均衡点类似于图中的E点,按照题意,增加L减少K,那么新的均衡点会在类似于S的位置,显然原来的要素组合在新的组合的左上方。
4. 微观经济学到底研究什么
微观经济学(英语:microeconomics),又译微观经济学,有时称为价格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经济体系中最基本单元(个体、企业)的经济行为。
微观经济学重视需求与供给,如何影响个人,达成交易,并形成市场中的均衡价格。另外,自从爱德华·张伯伦和琼·罗宾逊发展的市场结构理论、一般厂商的生产决策、进行消费决策的消费者行为等亦跟传统的供给需求理论,综合成微观经济学的核心课题。微观经济学关注人们的决定和行为影响物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谁负责决定价格、或者反过来,价格怎样决定物品和服务的供给量和需求量。
微观经济学可以说是相对于宏观经济学,后者关注经济活动的总体,研究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微观经济学也探讨政府政策造成对整体社会经济层面的影响(例如税收水平)[3]。特别是卢卡斯批判的兴起之下,大部分宏观经济理论建立起本身的“微观基础”——即是一些根据微观经济理论而作出的基本假设。
(4)生产微观经济学扩展阅读:
区别宏观
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市场经济通过“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5. 微观经济学,生产理论
利润=产出-成本,最小成本不代表最大产出,因为存在规模经济
6. 微观经济学,生产理论部分计算题,
很简单的:
生产函数已经给了f(L,K)=2L^(3/5)K^(2/5)
所以MPL只要用 f 对版 L 求偏权导即可:
MPL= ∂f/∂L = 2*K^(2/5)*3/5*L(-2/5) = 6/5 * (K/L)^(2/5)
同理,MPK用 f 对 K 求偏导
7. 有关微观经济学的生产成本
是曼昆的吧,不如看看高鸿业版的
平均固定成本=总固定成本÷产量
平均变化成本(平均可变成本)=总可变成本÷产量
平均总成本=总成本÷产量
边际成本=总成本对产量求导
8. 微观经济学生产理论。
第一个,当价格越高,那么该产品的利润就越大,因此,会吸引很多厂商进入该市场,导致专大家都在属生产该产品,同样,价格下降,说明它的利润越来越小,那么,对于有些正在生产该产品的厂商而言,他的机会成本就变大了,所以很多厂商退出该市场,而去赚其他市场的钱,产量就减小了。所以价格与产量同方向变化。
第二个,当价格上升时,该商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效用就减少了,那么消费者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而去买其他的商品,因此该商品需求量就减少了,以保持或者增加原来的效用。当价格下降时,该商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效用就增加了,那么消费者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而减少购买其他的商品,即需求量增加了,来增加原来的效用。
其实你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很多解释,我说的是最常见的,最普遍的情况,还有很细很细的方面,等你西方经济学学通透了,你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