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经济学中三个五年计划

经济学中三个五年计划

发布时间:2021-01-30 11:33:20

Ⅰ 第三个五年计划为什么推后了

1966年到1970年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三五”计划是从1964年初开始研究和编制的。其中内容比较详尽的计划方案有两个:一个是国家计委会提出的经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的初步设想》(汇报提纲),另一个是1965年9月国家计委拟定的并经中央讨论基本同意的《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 《初步设想》确定的“三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农轻重的顺序进行安排的:(1)大力发展农业,按不同的标准基本上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2)适当加强国防建设努力突破简短技术;(3)与支援农业和加强国防相适应,加强基础工业,继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增加产量,使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进一步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事业,使国民经济有重点、按比例地发展。 依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明确提出:“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按照《汇报提纲》的要求,“三五”计划期间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石油开采2777万吨,炼钢652.7万吨,铁矿开采3590.1万吨,合成氨244.4万吨,化肥204.16万吨,水泥1533万吨,塑料18.7万吨,棉纺锭322万吨,化学纤维1.23万吨,新建铁路交付营业里程3894公里,新建公路31223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1191万吨。 然而,尽管“三五”时期绝大部分经济指标完成了计划,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积累为以后的国民经济大发展设置了障碍。

Ⅱ 第三个五年计划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66年到年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三五”计划是从1964年初开始研究和编制的。其中内容比较详尽的计划方案有两个:一个是国家计委会提出的经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的初步设想》(汇报提纲),另一个是1965年9月国家计委拟定的并经中央讨论基本同意的《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

《初步设想》确定的“三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农轻重的顺序进行安排的:(1)大力发展农业,按不同的标准基本上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2)适当加强国防建设努力突破简短技术;(3)与支援农业和加强国防相适应,加强基础工业,继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增加产量,使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进一步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事业,使国民经济有重点、按比例地发展。

依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明确提出:“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按照《汇报提纲》的要求,“三五”计划期间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石油开采2777万吨,炼钢652.7万吨,铁矿开采3590.1万吨,合成氨244.4万吨,化肥204.16万吨,水泥1533万吨,塑料18.7万吨,棉纺锭322万吨,化学纤维1.23万吨,新建铁路交付营业里程3894公里,新建公路31223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1191万吨。

然而,尽管“三五”时期绝大部分经济指标完成了计划,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积累为以后的国民经济大发展设置了障碍。

Ⅲ 现在中国正处于第几个五年计划

现在中国正处于第十三个五年计划。

1、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

2、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五年计划与国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4、由于划分标准不同,对五年计划的历史阶段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法,这里从五年计划本身出发,从发展观的转变与经济体制变迁等方面把握五年计划的发展脉络,将十一个五年计划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3)经济学中三个五年计划扩展阅读: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2、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3、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

4、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5、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

6、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

7、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8、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9、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

10、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11、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

12、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

13、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

Ⅳ 第三个五年计划是哪几年

中国第三个五年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1966~1970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简称“三五”计划。

Ⅳ 请问我国共进行了几个五年计划,分别是什么时候,内容是什么

截至2019年,中国已发布十三个五年计划。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

2006—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是为后十年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克服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困难,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社会事业显著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

2011—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单行本。

书中包括了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十六篇。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

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5)经济学中三个五年计划扩展阅读

五年计划制定背景:

20世纪50年代是二战之后两极格局对峙最为激烈的时期。随着冷战的逐渐展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两个阵营不仅在政治制度与军事实力上展开全方位竞争,还围绕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展开了激烈较量。一五期间,中国身处社会主义阵营,对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导致相比于战后处于资本主义阵营的日本与西欧各国,中国无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阵营充足的资金与先进的技术进行经济建设。

另一方面,苏联与一些东欧国家以资金与技术援助的形式积极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来自苏联与东欧的经济援助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50年代尤其是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朝鲜战争的爆发加剧了东北亚的紧张局势。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依然没有放弃颠覆大陆的企图,中国周边的战争威胁并未消失。因此如何快速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成为执政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对于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而言,无论是资本主义阵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重建或者恢复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是最为重要的任务。

对于大多数新兴的原殖民地国家而言,加快工业化进程并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更是成为巩固与维持政治独立的经济前提。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工业化的浪潮。

在国内,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趋于稳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为大规模展开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Ⅵ 第三个五年计划为什么推迟了

中间是3年自然灾害,国人连饭都吃不饱,不知饿死了多少人,哪有 什么计划呀

Ⅶ 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实施

“三五”计划从1964年初开始研究和编制。1964年5月,由国家计委提出,经中回央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同答意了《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的初步设想》。但之后,依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明确提出:“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三五”计划的具体任务是: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发展农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强调国防建设,加快三线建设是“三五”计划实施的重要特征。

Ⅷ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个五年计划时间

1.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1957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2.第二个五年计划 1958-1962年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建议》明确规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三)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发展运输业和商业;(四)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五)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建议》从1958年到1962年五年内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时期的35%增长到40%左右,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时期增长一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长25%到30%。
但是,由于“八大”后冒进思想的影响,“二五”计划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了严重的冒进倾向,许多计划指标不断修正和大幅度提高。1958年8月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批准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提高了奋斗目标,提出可以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到1962年建成强大的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在若干重要产品和产量方面超过英国,赶上美国。据此,《意见》提出农业总产值五年增长2.7倍以上,1962年粮食总产达到15000亿斤,棉花15000万担,钢8000万吨,煤9亿吨,棉纱1600万件,五年基本建设投资3850亿元,重大建设项目1000个以上。
由于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连年出现财政赤字,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我国经济建设己不能按照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继续发展,国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在批转国家计委《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
3.第三个五年计划
1966年到1970年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

Ⅸ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经济建设的三项成就

1、在建国初期工业化水平很低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第一个五年计划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是客观现实的必然选择,应该说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里程碑。
2、“一五”计划不仅在实践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启迪。比如,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建设方针。党和政府对经济建设的有利条件与实际困难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正确估量,明确提出既要反对右的保守主义,又要反对“左”的冒险主义。就是说,既要加速工业的发展,保持相当的建设规模,又不可以不顾财政力量、技术力量和设备供应的各种可能的客观条件,而任意地、无限制地去扩大建设规模。又比如,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并把重点建设和全面安排结合起来。搞好综合平衡,把重点建设与全面安排结合起来,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发展。由于重工业的基础极其薄弱,生产水平相当低,所以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重点部署了钢铁、机械、电力、煤炭、化工等方面的建设,但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了农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再比如,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把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第一个五年计划,强调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建设的根本目的,但同时又指出,人民生活水平只能稳步地渐进地提高,必须注意扩大资金积累,以便建立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
3、当然,在看到成就和经验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一五”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比如,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又比如,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造成国家财政紧张;再比如,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Ⅹ 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背景

国际上,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周边环境还算安宁的话,那么这种安定的局版面从50年代末期就开始被权打破了。60年代初期,国际空间骤然变冷,中国的周边环境日趋恶化。60年代中期,国际空间冷到“冰点”,局部战争爆发的次数不断呈上升趋势,中国面临四面受敌的危险。中国在60年代连续面临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发动越南战争与中印边界争端的挑战,导致经济建设不得不考虑战备的需要。
在国内,“三五”计划的实施贯穿“文化大革命”的前半期,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由经济建设向政治运动转变,经济建设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呈现出跌宕起伏的状态。可以说,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国内环境,“三五”计划实施过程中都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

阅读全文

与经济学中三个五年计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