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回波效应自考发展经济学

回波效应自考发展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1-01-31 13:22:37

A. 自考 发展经济学 和国际经济学主考哪些内容

你走错地方了 这里是美容区
自考的话 应该就只考发展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一般大学里面还要考下面的
高数
西方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国际贸易
马哲
。。。。。。要是没有最佳答案就选我吧 扑闪扑闪眼睛望着你

B. 怎么理解经济学中的‘溢出收益’呢

属于一种外部效应,无意识影响的间接作用 打个比方: 上海举办世博内会,对上海的经济当然容会有很大的促进,对其基本建设、会展、第三产业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上海经济发展越快,它的溢出效应就越大,对杭州等城市将带来外部机会。
一国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增加对别国的影响,称为“溢出效应”。反过来,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 “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民收入再增加,这种影响被称为 “回波效应”。

C. 扩散效应的经济学意义

冈纳·缪尔达尔和阿尔伯特·赫希曼(Albert Otto Hirschman)对增长极的运行机制作了补充。缪尔达尔(G.myradal)在其《进退维谷的美国: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中提出“循环的或积累的因果关系”原理,即“累积的地区增长和下降”理论,并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1957年)和《亚洲戏剧:各国贫困问题考察》(1968年)等著述中,使用“回波”和“扩散”概念,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增长极)对其它落后地区的双重作用和影响,因此而形成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论以及相应的政策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区域经济和增长极理论。
缪尔达尔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各种因素(其中包括产出与收入,生产和生活水平,制度和政策等六大因素)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循环积累的非均衡发展过程。任何一个因素“起始的变化”会引致其它因素相应变化,并促成初始因素的“第二级强化运动”。如此循环往复的累积,导致经济过程沿初始因素发展的方向发展,进而提出两种循环积累因果运动及其正负效应:
一种是发达地区(增长极)对周围落后地区的阻碍作用或不利影响,即“回波效应”,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的回流和聚集,产生一种扩大两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运动趋势;
另一种是对周围落后地区的推动作用或有利影响,即“扩散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发展阶段上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区的扩散,从而产生一种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运动趋势。
同时,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回波效应总是先于和大于扩散效应,因为一个区域的发展速度一旦超过了平均发展速度,这一地区就获得了连续积累的竞争优势,市场的力量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经济差异,即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发达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对自己有利的因素,而落后地区则不断积累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因此由于循环积累因果的作用使经济在空间上出现了“地理二元经济”结构:即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同时存在。
缪尔达尔寄希望于政府采取积极地干预政策(不应消极等待发达地区或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来刺激增长极周围落后地区的发展,填补累积性因果循环所造成的经济差距。后来的学者把这种情况归结为国家干预主义占上风的“诱导的增长极”现象,这是缪尔达尔增长极理论的精髓。

D. 什么是涓流效应(规划术语)

冈纳·缪尔达尔(Gurmar Myrdal,1974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出了著名的“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所谓的“回波效应”是指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地点和地区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其周边地区发展速度降低;而“扩散效应”是指所有位于经济扩张中心的周围地区,都会随着与扩张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情况,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人才等,并被刺激促进本地区的发展,逐步赶上中心地区。
缪尔达尔和赫希曼对增长极的运行机制作了补充。缪尔达尔(G.myradal)在其《进退维谷的美国: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中提出“循环的或积累的因果关系”原理,即“累积的地区增长和下降”理论,并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1957年)和《亚洲戏剧:各国贫困问题考察》(1968年)等著述中,使用“回波”和“扩散”概念,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增长极)对其它落后地区的双重作用和影响,因此而形成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论以及相应的政策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区域经济和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各种因素(其中包括产出与收入,生产和生活水平,制度和政策等六大因素)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循环积累的非均衡发展过程。任何一个因素“起始的变化”会引致其它因素相应变化,并促成初始因素的“第二级强化运动”。如此循环往复的累积,导致经济过程沿初始因素发展的方向发展,进而提出两种循环积累因果运动及其正负效应:一种是发达地区(增长极)对周围落后地区的阻碍作用或不利影响,即“回波效应”,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的回流和聚集,产生一种扩大两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运动趋势;另一种是对周围落后地区的推动作用或有利影响,即“扩散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发展阶段上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区的扩散,从而产生一种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运动趋势。同时,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回波效应总是先于和大于扩散效应,因为一个区域的发展速度一旦超过了平均发展速度,这一地区就获得了连续积累的竞争优势,市场的力量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经济差异,即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发达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对自己有利的因素,而落后地区则不断积累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因此由于循环积累因果的作用使经济在空间上出现了“地理二元经济”结构:即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同时存在。缪尔达尔寄希望于政府采取积极地干预政策(不应消极等待发达地区或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来刺激增长极周围落后地区的发展,填补累积性因果循环所造成的经济差距。后来的学者把这种情况归结为国家干预主义占上风的“诱导的增长极”现象,这是缪尔达尔增长极理论的精髓。
赫希曼(A. Hirschman)稍后也提出类似的观点,即增长极产生极化效应(即回波效应)和涓流效应(即扩散效应),并强调指出:尽管这两种效应会同时起作用,但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极化效应占支配地位,并进而提出了“边际不平衡增长理论”,以及“核心与边缘区理论”。
历史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应用增长极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发展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比如,梯度推移理论与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等。

E. 什么是回波现象

利用对天气观测资料以及各种雷达产品资料,分析了浙江沿海一次强风暴的发生特点,并对其发生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从天气背景来看,高空南北两支高空槽在长江下游相遇,北支槽在前,南支槽在后,高空为干冷空气,低层为暖湿空气,温度递减率大,形成不稳定层结,并且西北气流和西南气流在苏南浙江北相遇,引起地面回波合并,触发抬升,产生强对流天气。

回波演变过程有两个特点:一是出现了两次合并的情况,一次是南北两块强回波团合并,形成一个 人 字形,在交汇处强烈发展,在陆地上形成38m/s的大风,比较罕见;

另一次是南面强回波团与北面强回波团形成的阵风锋相遇合并,使回波现一次加强,再次出现了30m/s以上的大风,并使其移动方向发生了转变,由东北方向移动改为偏东方向移动

另一个特点是两次出现了阵风锋,阵风锋预示强烈的下沉气流,是雷雨大风的预报指标。速度产品在风暴中出现了大风核,并且出现了速度模糊,表明当时的风速在27m/ s以上,对应的地面测站出现了12级大风,所以速度产品能很好地反映地面大风的情况,是定量预报大风的一个很好的指标。

顶高的变化能反映风暴的发展趋势,顶高达17公里以上,一般情况下会产生雷雨大风。VIL产品与顶高相似,也能反映风暴发展的强度,当回波强度发生变化时,VIL的变化比顶高更为明显。

在组合反射率产品中提供了风暴属性信息,会提示中气旋、TVS等特征。这些提示有助于判断风暴的强度

F. 何为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

冈纳·缪尔达尔(Gurmar Myrdal,1974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出了著名的“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所谓的“回波效应”是指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地点和地区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其周边地区发展速度降低;而“扩散效应”是指所有位于经济扩张中心的周围地区,都会随着与扩张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情况,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人才等,并被刺激促进本地区的发展,逐步赶上中心地区。
缪尔达尔和赫希曼对增长极的运行机制作了补充。缪尔达尔(G.myradal)在其《进退维谷的美国: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中提出“循环的或积累的因果关系”原理,即“累积的地区增长和下降”理论,并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1957年)和《亚洲戏剧:各国贫困问题考察》(1968年)等著述中,使用“回波”和“扩散”概念,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增长极)对其它落后地区的双重作用和影响,因此而形成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论以及相应的政策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区域经济和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各种因素(其中包括产出与收入,生产和生活水平,制度和政策等六大因素)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循环积累的非均衡发展过程。任何一个因素“起始的变化”会引致其它因素相应变化,并促成初始因素的“第二级强化运动”。如此循环往复的累积,导致经济过程沿初始因素发展的方向发展,进而提出两种循环积累因果运动及其正负效应:一种是发达地区(增长极)对周围落后地区的阻碍作用或不利影响,即“回波效应”,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的回流和聚集,产生一种扩大两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运动趋势;另一种是对周围落后地区的推动作用或有利影响,即“扩散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发展阶段上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区的扩散,从而产生一种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运动趋势。同时,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回波效应总是先于和大于扩散效应,因为一个区域的发展速度一旦超过了平均发展速度,这一地区就获得了连续积累的竞争优势,市场的力量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经济差异,即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发达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对自己有利的因素,而落后地区则不断积累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因此由于循环积累因果的作用使经济在空间上出现了“地理二元经济”结构:即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同时存在。缪尔达尔寄希望于政府采取积极地干预政策(不应消极等待发达地区或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来刺激增长极周围落后地区的发展,填补累积性因果循环所造成的经济差距。后来的学者把这种情况归结为国家干预主义占上风的“诱导的增长极”现象,这是缪尔达尔增长极理论的精髓。
赫希曼(A. Hirschman)稍后也提出类似的观点,即增长极产生极化效应(即回波效应)和涓流效应(即扩散效应),并强调指出:尽管这两种效应会同时起作用,但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极化效应占支配地位,并进而提出了“边际不平衡增长理论”,以及“核心与边缘区理论”。
历史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应用增长极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发展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比如,梯度推移理论与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等。

G. 简答题:增长极理论会带来什么后果

支配效应
经济增长极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力量,它自身不仅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对其他经济也产生着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与扩散效应。这三种效应的产生,充分显示了经济增长极的重大意义。
佩鲁认为,“一个单位对另一个单位施加的不可逆转或部分不可逆转的影响”,就是“支配效应”。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经济单位之间由于相互间的不均影响而产生一种不对称关系,一些经济单位处于支配地位,而另一些经济单位则处于被支配地位。一般来说,增长极中的推动性单位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支配效应,都能通过与其他经济单位间的商品供求关系以及生产要素的相互流动对这些经济单位产生支配影响。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拉动作用。

乘数效应
这种效应主要是指增长极中的推动性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联系,有的是前向联系,有的是后向联系,有的是旁侧联系。这些联系的作用是,增长极的经济
增长极的影响
力量促使其他相关产业的建立,从而在就业上、生产上和经济效益上,增长的数量表现出乘数效应。增长极的这种效应可有效地改变一个区域工业基础差、经济存量少的状况。
(1)极化效应。又称回波效应,是指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其他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出现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的极化,然后形成地理上的极化,从而获得各种集聚经济,即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从而加速其增长速度和扩大其吸引范围。佩鲁认为,极化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的回流和聚集;即出现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不发达地区越来越落后,经济不平衡状态越来越突出,甚至形成一个国家内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局面。
(2)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力通过一系列联动机制不断向周围发散的过程。扩散作用的结果,是以收入增加的形式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大的乘数作用。扩散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区的扩散,即通过建立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增长极效应是一种多种效应的复合体,如上游下游效应、集聚效应和互利效应等。
如果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大于回波效应,就会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然而由于积累性因果循环的关系,回波效应往往大于扩散效应,导致增长极地区越来越发达,周边地区越来越落后,形成地理空间上的二元经济,使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甚至形成独立于周边地区的“飞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增长极的发展导致外围地区资本筹集困难。增长极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厚的投资利润以及需求日益扩大的市场,这些因素吸引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将经济落后地区的储蓄转化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而外围地区由于落后的经济基础和投资收益率低,资本外流,致使资本积累逐渐减少,资本日趋短缺和枯竭,任何现代化的产业都难于起步。
b. 增长极的经济发展使外围地区人才缺乏,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制约。增长极在就业机会、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个人多样化需求的满足程度、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这些优势吸引着落后的外围地区的劳动者和各类专业人才通过各种途径纷纷流向那里,结果在增强增长极发展能力的同时,却对外围地区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c. 增长极的发展导致外围地区贸易状况恶化。由于地域邻近,增长极与外围地区势必发生区域贸易活动,前者以输出工业品、资本品为主,并从后者输入初级产品;而后者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输出为主。初级产品的价格低而不稳,且缺乏需求弹性,因而竞争形势和交易条件有利于前者而不利于后者。总之,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往往是以牺牲外围地区的发展为代价的。

H. 回波效应的介绍

回波效应是由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冈纳·缪尔达尔(Gurmar Myrdal,)提出的。所谓的专“回波效应属”是指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地点和地区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其周边地区发展速度降低。 回波效应是指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民收入再增加。

I. 发展经济学自考问题,来自2012年7月的自考试卷几道单选题,求学霸或老师们帮忙!能说上根据更好!

1、选C。起飞阶段是经济发展的最关键的阶段,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分水岭意义的阶版段。起权飞阶段到来的重要条件即经济“起飞”所需具备的条件:1)农业和工业中采取了现代的组织技术与方法;2)经济中的净投资上升,达到国民收入的10%,即储蓄率不低于国民收入的10%;3)经济中产生了新的重要的工业部门,而且能带动辅助部门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中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
2、选B。现在每年都有7800万以上的新生人口,其中五分之四诞生在发展中国家里面。(选项应该是:A.5/6 B.4/5 C.3/4 D.2/3)
3、选B。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要素禀赋论认为,贸易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是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供给的禀赋不同,因而导致要素价格的不同,从而使国内商品的价格比率有所不同。因此,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劳动资源丰富的国家(发展中国家)应集中生产(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丰富的国家在制成品生产方面将有相对的成本和价格优势,应集中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理论没有依据也不能支持“国内收入分配将更平均”这个结论的。

阅读全文

与回波效应自考发展经济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