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学经济学并非要让你变成天才

学经济学并非要让你变成天才

发布时间:2021-01-31 19:02:59

❶ 为什么你必须懂点经济学

从本质上讲,经济学毕竟是一门关于在现实中如何选择的科学。这就意味着身为我们必须选择那些最为重要并且最具持久意义的问题作为探讨的对象。总之,这有点像点菜进餐,小的往往是美好的,因为它便于消化。

作为一个选民,如果不懂点经济学,那么你的意见和建议就很有可能不得要领和令人费解。不学经济学,你就不能完全明白国际贸易、税收政策或者造成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率的各种原因。

选择终身职业,也许是你一生中要做的一项最重要的经济决策。你的前途不仅取决于你的能力,而且还取决于全国和各地的经济力量对你的工资的影响。此外,经济知识可以帮助你在购买房屋、支付子女教育以及为退休而储蓄等场合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诚然,学习经济学并不一定能让你变成一个天才;但不学经济学,命运就很可能与你格格不入。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经济学贯穿着两大核心思想即物品和资源是稀缺的,以及社会必须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事实上,正是由于存在着稀缺性和人们追求效率的愿望,才使得对经济学的关注永远不会消失。

稀缺(scarcity)是这这样一种状态:相对于需求,物品总是有限的。效率(efficiency)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经济效率(economics efficiency)要求在给定技术和稀缺资源的条件下,生产最优质和最多数量的商品和服务。在不会使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如果一项经济活动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则该项经济活动就被认为是有效率。

一个自由而有效的市场并不能必然地使收入分配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决定经济进程的最佳路径,或实现社会产出的公平分配,所需要的都是冷静的头脑。

❷ 经济学基础的内容提要


在人的一生中,你永远都无法回避无情的经济学真理。学习经济学并一定能让你变成一个天才;但不学经济学,命运却很可能会与你格格不入。经济学ecnomics(更正:economics)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人中间进行分配。1、物品和资源是稀缺的。2、社会必须有效的加以利用。稀缺是指这样一个状态:相对于需求,物品总是有限的。效率是指最有效的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微观经济学(亚当.斯密):主要研究作为单个实体的市场、企业、家庭的行为。后后此谬误(the post hoc fallacy): 仅仅因为一件事情在另一件事情之后,就想当然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failure to hold other things constant):在考虑一个问题时没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合成谬误(the fallacy of composition):认为对局部来说成立的东西,对总体也必然成立。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条件。社会必须寻找无情的“市场规则”与慷慨的“国家福利”二者之间的平衡点。经济组织的三个基本问题: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我们必须区分事实本身和它是否公平两个方面的问题。实证经济学:分析和经验例证规范经济学:伦理信条和价值判断。市场经济是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企业采用成本最低的生产技术(如何生产),生产那些利润最高的商品(生产什么)。消费则取决于个人如何决策去花费他们的收入(为谁生产)。指令经济是由政府做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策。当今世界各国大部分实行的都是混合经济制度。投入指的是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物品或者劳务。产出是指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各种有用的物品或者劳务。投入也叫生产要素:土地(自然资源)、劳动、资本。生产可能性边界(pro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PPF)表示在技术知识和可投入品数量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得到的最大产量。PPF代表可供社会利用的物品和劳务的不同组合。机会成本:那些所放弃的选择就是你的该项决策的机会成本。在存在稀缺的世界上,选择一种东西就意味着要放弃其他一些东西。一项选择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相应的所放弃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当经济体无法在不减少一种产品查了的前提下生产出更多的另一种产品事,即到选择点处在可能性边界上的时候,我们就说该经济体的生产是有效率的。经济危机是产生非效率的根源之一。

❸ 如何用经济学思维看待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

什么是经济学思维,我在这里不想讲理论和概念了。我从我们老百姓的角度去回答这个提问,经济学思维就是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里,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从而幸福的生活的思维。为什么这么说呢?

经济学是一门隐含非常逻辑性的思维性学科,也是一个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无用之大用”----我们不需要去全面的学习和掌握经济学理论,但是,不能不懂经济学,不能不学经济学。

那么,什么是经济学思维;经济学思维就是,你在生活中如何以最短的时间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好最大的利益。这样解释,有点直白,但是经济学思维就是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也是经济学最核心的问题。学习经济学思维是为了:

1、为了活的幸福。说白了,人活着,就是赚钱养家糊口。这是我们中国人最基本的生活认知。经济是生活的基础,如果我们连基础都保障不了,还谈什么诗与远方,谈什么人生大道理。

话又说回来,赚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我们学点经济学,懂点经济学思维,那么,经济学能帮我们赚钱,更容易赚钱。我在这里就不举具体例子了,最简单的认知就是,会理财的人和不会理财的人,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是截然不同的。这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穷人与富人的区别。

2、为了防止被骗。我们的社会冲拆着五花八门的经济现象,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陷阱随处可见。如果你不懂点经济学思维,就很容易上当受骗。尤其是面对那些误导性和导向性的经济学演说,你很难分清真假。

诺比尔经济学获奖者经济学萨缪尔森说过一句话:“学习经济学并不会让你成为天才,但如果不懂经济学,命运可能会与你格格不入。”

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这样,我们生活的当下,正处在一个大的经济周期更迭,经济趋势错综复杂,处在一个大的产业波动期,不用举例,看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企业倒闭,人员失业,传统产业链亟需转型,人心迷惘而凌乱。这些社会现象,都需要用用经济学理论去解释,你才能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如果你不懂经济学,那么,你会感觉雾里看花。

我们学习经济学,不是为了研究经济学而学习经济学,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认清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更好的帮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作出正确地抉择。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想要更好更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学习经济学,提高自己的经济学思维认知。那么,我们如何去学习一点经济学知识呢?我个人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学习经济学;

1、学习一点理论知识。《经济学原理》是学习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入门课程,我们不要要花时间深刻去研究经济学原理,只学会经济学原理中我们需要的部分就可以。这些原理都能很好的去解释社会上的一切经济现象。这方面的书籍很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挑选学习。

2、从媒体学习经济学知识。目前在媒体上有丰富的经济学知识传播入口,大致分三种类型;一是媒体经济学专家的讲座,他们的讲座可我们以听一听,但是不要去全信,我们要客观的、理性的去甄别对我们有启发性的知识。二是宠物级经济专家的演说,这类演说我们不要去听他们的结论,我们用冷静的思维去听他们所讲的过程,对我们会有所帮助。三是学派专家的讲座,他们都是各大学院的教授、专家,他们的讲座很有营养,但是不接地气,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去参悟。

3、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经济学思维。在学习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在无数个错误中,去寻找正确的、适合我们认知的经济学思维。我们要知道,经济学是个复杂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要具备一个跨学科的、多元化的宏观思维。说起来感觉很难,但是也不难,只要我们耐性、细心去观察,去领悟,去思考,我们的认知自然会提升到,用另外一个角度去看眼前这复杂的世界的能力,我们的视野便会变得与众不同。

❹ 从实用的角度看 学经济学真的有用吗

有用啊,就看你能不能把经济学的知识转化到生活中啦。其实我觉的很多社会科学的知识对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大多数人不懂得举一反三,应用到生活中去。
比方说经济学中讲到搭便车的问题,这在生活中的体现就是,在一个团队里,一个人工作,大家都受益。但是当大家都意识到自己的劳动被大家无偿地分享了,可能就不会去劳动了。也就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所以一件事情尽量让一个人负责,如果一件事情让一个团队负责,这个团队里的人关系又不是那么亲密,就会出现谁都不愿工作的局面。所以就应该给团队里每个人一个任务,应该在每件分解的事情上找到责任人,责任一定要明确,不然谁都不会去做。(这在中国“有关部门”遇到问题互相推诿上体现突出)
经济学最基本的问题是供给与需求,在生活中就应该注意到,你做的事情是不是对方所需要的,如果不是对方所需要的,你做得再多,可能也得不到对方的认可。
再比如机会成本,这个道理太重要了。你做的事情一定要是最有价值的,机会成本最小的。还有沉没成本,已经花出去的成本,在问题决策中就不要考虑进去了。你要考虑的是从现在开始往后最后价值的事情。经济学书中举了买电影票,但发现那个电影非常的无聊,你看到一半就可以不看了,不要因为你买了电影票,而一直看下去。因为电影票已经是沉没成本了。
经济学中有一个美国野牛濒临灭绝却又恢复生机的例子,说明公共财产往往不被大家珍惜,私有财产会被努力保护。所以如果你当管理者,尽量少的让组织内有太多公共财产,想办法让他们与公共财产有利益关系。
还有像为什么短跑世界冠军的收入比世界亚军会多那么多,因为人们关注世界冠军,冠军的人气比亚军会多很多,所以利用人气获得的收入就比亚军多很多。为什么中国有的世界冠军最后贫穷到只能给人搓澡?因为他们本身从事的体育项目就不太被人关注,不被人关注就很难创造商业价值,没有商业价值就很难获得收入。当他们退役了,没有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所以就没办法有收入。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体育运动,足球、篮球、网球明星获得的收入要数倍于体操冠军、铅球冠军、5000米跑冠军、射击冠军……所以如果你想获得好的收入,不要说你付出了多大努力,而要看你为社会创造了多少价值,而且这些价值要能通过交换到你的手里!
经济学,包括很多科学,都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去。比方力与反作用力,就告诉我们伤害别人的同时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狂风想吹掉人的衣服,却使得人更加抓紧了衣服,太阳给人温暖,却使人脱掉了衣服,敞开心扉;中国闭关锁国告诉我们拒绝了解只能导致落后;王安石变法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激进,即使你的办法是对的,但是你要让大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乔布斯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便你是天才,你也要注意与周围人的关系,不然有可能被踢出自己的公司……额,说的有点远了。我的意思是,我们学的东西,包括平时了解的新闻、故事,只要你有联系、联想能力,其实很多都是有助于我们的生活的。关键是你能不能把它们变成有用的东西呢?

❺ 学习经济学有哪些好处

学习经济学至少有三大好处:

1.换一个角度,重新拥有好奇心

在生活中,人们会有意或无意碰到许许多多的迷惑:为什么全国各大明星城市房价会涨得这么厉害?为什么周杰伦等明星的片酬如此之高?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工作不好找?为什么中国污染会那么严重?为什么有些国家的国民那么富有,另外一些国家的国民却那么贫穷?这些许许多多的问题,学完经济学后,一定可以受到启发,找到想要的答案。

2.通往智慧和富有的路上,请带上经济学

在人的一生当中,没有谁能摆脱无情的经济学规律的缠绕,光是无数的决策就够让人头痛的了。例如:大学毕业后,你要决定是就业还是考研。在刚刚工作时,你还面临着对终身职业的选择。在有了积蓄后,你得决定用来消费、储蓄和投资的比重。

在你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后,你有面临着产量、价格的定位以及企业管理等问题。这些人生中一系列最重大的问题,也许只有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才能找到一个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学习经济学不一定能让你变成天才和富人,但它的确可以为让你变得更聪明和更富有提供一臂之力。

3.指点江山,经济学大有用武之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公民,每个人都有责任对政府政策进行建议,但前提是要能懂得政策背景和意义。学习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很多政策的深层内涵,使你除了从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对他们进行评判外,还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做出自己的思考。

拓展资料: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所以在科学的对称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而政治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❻ 帮忙解释下经济学的用处

经济学就是改变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这一点上类似于哲学。
狭义上讲,经济学可指导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指导企业战略的实施,指导个人的行为方式。
说起来,经济学的作用可以说的大到指导全人类的行为,也可以往小处说经济学没什么实际用处。

❼ 经济学基础

在人的一生中,你永远都无法回避无情的经济学真理。

学习经济学并一定能让你变成一个天才;但不学经济学,命运却很可能会与你格格不入。

❽ 有没有关于经济学的趣谈或是笑话

关于GDP,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两个非常聪明的经济学天才青年,他们经常为一些高深的经济学理论争辩不休。一天饭后去散步,为了某个数学模型的证明两位杰出青年又争了起来,正在难分高下的时候,突然发现前面的草地上有一堆狗屎。甲就对乙说,如果你能把它吃下去,我愿意出五千万。五千万的诱惑可真不小,吃还是不吃呢?乙掏出纸笔,进行了精确的数学计算,很快得出了经济学上的最优解:吃!于是甲损失了五千万,当然,乙的这顿加餐吃的也并不轻松。两个人继续散步,突然又发现一堆狗屎,这时候乙开始剧烈的反胃,而甲也有点心疼刚才花掉的五千万了。于是乙说,你把它吃下去,我也给你五千万。 于是,不同的计算方法,相同的计算结果——吃!甲心满意足的收回了五千万,而乙似乎也找到了一点心理平衡。可突然,天才们同时嚎啕大哭:闹了半天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却白白的吃了两堆狗屎!他们怎么也想不通,只好去请他们的导师,一位着名的经济学泰斗给出解释。听了两位高足的故事,没想到泰斗也嚎啕大哭起来。好容易等情绪稳定了一点,只见泰斗颤巍巍的举起一根手指头,无比激动地说:“1个亿啊!1个亿啊!我亲爱的同学,我代表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你们仅仅吃了两堆狗屎,就为国家的GDP贡献了1个亿的产值!”
——真正的经济学鼻祖哥伦布应该是第一位经济学家,而不是亚当.斯密。因为当起航去发现美州新大陆时,他不知道要去哪里;当到达了新大陆,他又不知道到了哪里;而且他的一切开销都来自政府资助。

——完全竞争第一天,上帝创造了太阳,接着魔鬼创造了灼伤;第二天,上帝创造了性,随后魔鬼创造了婚姻;第三天,上帝创造了一位经济学家,而魔鬼陷入了沉思。思前想后了好大一阵子,魔鬼也创造了一位经济学家。

——文化差异一个经济学新定理发表了并且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英国人:“你的这个定理能够经受得住事实的检验吗?”德国人:“你的这个定理与其他的基本定理相冲突吗?”法国人:“你的这个定理能够翻译成法语吗?”日本人:“你的老师是著名教授吗?”

——社会贡献

甲:“经济学家干了什么?”已:“短期看他们干了很多,长期干他们什么也没干。”

——长短有度

据说德布鲁曾经讲过,经济学论文应该象女人的裙子一样,短要短到另人感到刺激;长要长到让人感到里面有些实质内容。

——骄人的业绩

经济学家预测出了过去5次衰退中的9次

❾ 你好,我想学习经济学

一、如何读经济学

1. 经典原著读不读?
这个问题其实是非常难以回答的,我刚入学的时候就已经听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凯恩斯的《通论》(各位博学同仁可能还听说过马歇尔、熊彼特、庇古等人的著作),但初做尝试之后,实在有摸不着头脑之感,于是便无奈放弃了,后来逐渐体会到读这类著作确实是需要一定的知识素养积淀的,否则的话的确很难比较深入地理解,甚至很有可能产生误解,更何况著作中的有些内容也是值得批判的,作为初学者当然不知道如何鉴别,所以如果不是对原著有很强烈的兴趣,最好在初学的时候不要去看原著,只要看看一些"导读"知道其大略即可,比如你知道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提出了分工的重要性就够了,至于原著中其他的丰富思想,当然是一座宝库,只不过我们现在还没有挖掘的工具罢了。
陆铭老师有一句话,并不能说肯定对,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现在经济学最前沿,最丰富的思想和方法都在paper中,经典原著都是几十年上百年前的思想,这一段时间内经济学已经有很多的进展了。即便是教科书也已经是几年或者十几年前作者对自己研究成果的汇总,所以要了解前沿理论、问题、方法,还得从paper开始。当然这并不是说初学者开始看paper,教科书实际上是很好的入门读物,教科书可以提供学科的整个框架、体系和发展脉络,而且又比较亲善易懂,所以各位初学经济学的同学一定要好好研读教科书。这又涉及到下面一个问题了。
2.教科书怎么读?
在"怎么读"这个问题之前应该现有一个"读什么"的问题,"读什么"一般又涉及到几个问题:
读外国经典教科书还是读中国学者的教科书?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同学可能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读国外的了,国内的教科书不值一读。其实这个观点还是有些片面的。的确,不可否认现在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并不在中国,外国老头们写的入门的教科书又很"亲善",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高级的教科书则更是需要大师级的功底才可以胜任,而国内此类大师数量不多,实力超群的又往往没有精力和时间写教科书,所以读国外的经典教材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但是另一方面,国外教材多是以美国作为例证,有很多方面都与中国国情不同,列举的中国例子和数据也比较少,这不利于我们了解自己国家的经济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但这些又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有时读一读中国学者的教科书也会有所收获。然而并不是随便挑一本国内的书就读,这里面我个人觉得是有些窍门的。
首先, 选青年教授的,不选老教授的。这样做并不是对老教授的学术能力质疑和不尊重,而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有些著名老教授们在他们同辈中研究中是相当出色的,但是囿于时代和环境的限制,他们最初接受的往往是带有批判性质的西方经济学。就如已经过世的高老,他的《西方经济学》销量在全国都是排在很前面的,但各位读过高老的书的同学都会发现,在每一章"结束语"中,高老都要对本章的内容进行批判,同时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实际上,这些质疑和批判在西方经济学的进程中大部分已经都有改进和解决了,这样的批判有时不免稍显脱离时代,而且容易让初学者糊涂:怎么好不容易才搞懂的理论,这会儿又被大肆批判呢?究竟应该怎么学呢?所以我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要选青年教授的书。
其次, 选知名院校的,不一定选自己院校的。这一点我想大家应该可以理解,中国的经济学研究本身就与世界前沿有相当大的差距,而国内的研究水平就更是差距颇大了,基本上大师级的人物很难在一所普通的院校出现(大家可以不同意这个观点,这是出于我浅薄的认识,无意冒犯),那么即使从概率上讲,选择知名院校的知名青年教授的书,你的风险是最小的对吧?当然各位同学如果本校有很牛的老师,用他的课本也会有特别的好处,因为本人讲自己的教材,那种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这里我也不怕广告的嫌疑了,有几本入门的书确实不错,微观的有陈钊、陆铭合著的《微观经济学》、宏观有易纲的《宏观经济学》,当然袁志刚老师的《宏观经济学》也是不错的。陈钊、陆铭是复旦大学的青年教授,易纲我就不用介绍了,袁志刚是复旦大学的经济学院院长。大家在图书馆看就行了,不用买。
读英文版还是中文版?
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困惑很久,读中文翻译版的好处是比较快,效率比较高,坏处是怕翻译出错,造成理解困难或者干脆学到错误的东西。 读英文版的好处是原汁原味地与大师交流,不必担心翻译错误,"坏处"是读的慢,而且自己的英语水平并不一定比翻译者好。
建议
那么怎么办呢?
我这么建议大家:
首先,如果各位英语水平比较好,一定读原版,其实教科书中的英语并不是非常难的,读上几页,后面的感觉就好多了,实在不能理解的句子再看翻译。当然我个人觉得读英文版的教科书有些记不住,所以做一些阅读笔记,以及反复阅读还是比较必要的。
对于英语并不是很强的同学们也不用气馁,可以先读翻译版,如果觉得翻译版读不懂,再去看英文版。这听上去很奇怪,其实不然,往往你看不懂的句子是因为译者的错译,所以有时候直接看看原版中的这句句子反而可以知道意思。当你对中文版中的内容比较熟悉了之后,再一次全文阅读英文版,并借此机会锻炼英语的阅读能力,由于你对书中的内容已经比较熟悉,那么即使是读英文版也比之前要轻松许多。

具体读那些书呢?
论坛中经常看到有同学问:我想学经济学,应该读什么书?数学读什么?这个问题我觉得其实并不困难,有一个很好的方法,你去逛一遍书店,发现人大出版社或者北大、清华出版社引进的国外教材一般都不错,当然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去问问老师了。 我在这里只推荐一些基础的书,曼昆的《原理》就不用说了,读完之后可以读范里安的《现代观点》,宏观可以继续读曼昆的《宏观经济学》,这几本书学得烂熟,你已经很厉害(作为初学的本科生来说),其他的教材也很多,比如平迪克的微观、尼克尔森的微观、巴罗的宏观、布兰查德德宏观等等各有各的特点,不宜贪多,将一本搞熟搞透。至于具体读哪些,我以前也发过一些帖子,回复过一些帖子,论坛中也有很多回答了,在此不赘述。
扯了这么半天刚刚扯完"读什么"的问题,对于"怎么读"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思考一些的。这个我想各位自己也都有自己的想法。我说说我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首先,读一本书要观其大略。先把目录看一遍,看看这本书都讲了些什么内容,能不能从中找到一些联系呢?试着去看看,想想,这对于接下来阅读这本书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你知道了大概各个章节是讲什么的,你就可以知道自己现在正在阅读的这个章节到底占整个框架的哪个部分,起到什么作用,这样一来对于阅读就有了整体把握,不会迷失方向,不会不知道为什么这一章学这个,下一章又学那个,这样就会提高阅读的效率。
其次,我觉得读书要读到烂熟的境界,不能只是模糊大概知道内容,这样一段时间内一定会忘记。那么怎么读到烂熟呢?第一,肯定要多读几遍,这是必要的。第二,主动阅读,当读到第二遍时,就可以想一想,书接下来要讲什么?记不住没关系,只要你这么想了,然后再去阅读,印象就会深刻。第三,合上书本,自己能不能写出书中内容提纲、主要模型的推导?如果不能,那么在哪一步卡住了呢?再回过头去翻翻书看看,会加深印象。这三点只是能够保证你记住和初步理解了书中的内容,并不能保证你真正理解和能够灵活应用。那么最后一招就是做书后的题目了,一般国外的教科书书后都有丰富的习题,这些习题都是国外教授们精心编制的,非常有价值,所以做习题不但是一种检验,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最后,如果你在完成了上述的步骤之后,还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那么恭喜你,你对于书本的理解已经比较深刻了。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讲述一个模型的时候把所有情况都考虑上去,自然会有漏掉的情况,如果你想到了,那么这是非常不错的信号,它有可能意味着:你可以开始试着做研究了。你怀疑吗?认为自己离做研究还太远吗?"不要等所有的基础都打好了才开始做研究,只要有一些基本扎实的基础,就可以边做研究边学,这样效率更高"。田国强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那么接下来我就稍稍谈谈自己对于做经济学研究的理解。
二、现在可以读paper了吗?
很多同学都还一直停留在读教科书的阶段,一提到读论文,往往就说,我现在才本科,不用读论文的。这其实是不对的。正如陆铭老师说的,教科书的内容已经不是前沿,如果希望做一些有意思的经济学研究,还是得看论文。 通过对于论文的阅读,你才能真正感受到经济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乐趣。所以如果对于做经济学研究有一些兴趣的话,即使是本科生也可以多读一些论文。大家对于顶尖的期刊应该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国际上最好的:AER、JPE、QJE、RES还有阅读难度比较大的econometrica,国内如果要看的话,《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还都是不错的,当然还有一些也可以看看。
谈谈做学术研究:
1.如何决定题目?
陆铭老师在做实证研究方面的经验比较丰富。他曾经告诉过我们一个原则,就是你有topic还不够,要有question。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曾经说我想研究教育不平等的问题。陆铭老师一听就问了,你想研究教育不平等的那个方面?是机会不平等还是结果不平等?如果是机会不平等,那么你要解释的是什么?是机会不平等造成的后果还是机会不平等的原因?你为什么要研究它呢?你的研究有哪些创新?是用了新的理论模型?新的计量方法?还是新的数据?或者其他什么?有多大的贡献?当然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可能没有贡献,你把pai从3.141592算到3.1415926多算一位也是贡献,但是你必须考虑贡献的大小对吧?陆老师的这一番话将我点醒,我再此给大家分享,希望大家也有所悟。
2.paper读到何时方可休?
我们都知道做论文肯定是要阅读大量文献的,一 是可以了解前人对你所研究的问题的成果和来龙去脉,二是可以避免自己做重复性的工作,三是可以学到很多相关的知识。但是paper这么多,每篇paper都有各自的参考文献,各自的参考文献又分别有自己的参考文献,这么像金字塔一样追溯上去,恐怕一辈子都读不完,那么究竟该何时停止读文献了呢?
就这个问题我有幸请教过数学系的陈恕行老教授,老教授给出的答案很简单:这就是你的导师应该做的工作。也就是说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找到这个领域的老师,向他咨询一下,就可以事半功倍。第二个方法,是方汉明老师说的,就是把和自己研究最相近的几篇论文背得滚瓜烂熟,就好像是自己的论文一样,其他的相关文章,一般的只要看看摘要、结论就可以了,感觉有用的再去读全文。并且方汉明老师说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实际上你的研究思路恰好与前人相同的概率是很小的,所以并不用在意要把所有论文都看一遍,生怕出现重复,这是没有必要的。
3.自己做model,可以吗?
其实像我们这种血气方刚的学生很希望快点展示出自己的水平,一听说哪个诺奖得主或者名家大师做了一个某某模型就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和成就,我们就按耐不住自己内心波涛汹涌和海涛澎湃,就像摩拳擦掌一显身手。用自己刚刚学的某某定理,某某优化方法上来就建一个复杂的只有自己能看懂的模型,满怀信心和希望的去找老师,结果被骂的像泄气的皮球一样回来。
做模型,不是那么简单的。也许我们觉得自己的模型很不错,但是当我遇到以下这些老师可能会经常问道的问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
你这个模型有文献支持吗?
你这个模型有微观基础吗?
你这个模型就解决了这一个问题?能不能推广?如果只能解决这一个问题,那我一句话不就解释了要模型干什么?
你这个模型背后的经济学含义在哪里?
你这个模型表达的意思早就有人做过更一般的模型了,你这个只是其中一种情况。
如果各位同学能够对于上面的这些问题都能够应付,那么,你的model已经非常棒了,但是理论的东西,有时并不是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的。
4."显著"有什么用?!
我曾经做过一个学术资助项目,在中期答辩的时候,我很自信的说:我用了面板数据方法估计了这个联立方程组模型,结果是我需要检验的变量都在1%的程度上显著了。。。。。。某青年教授(呵呵,也是我比较崇拜的老师吧)打断我的话,说了一句:显著有什么用?!我当时都惊呆了,的确我的这个计量模型在某些因果关系上面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持,我自己也还没有找到可以解释的方法,但是这么一做,清清楚楚的显著啊,而且判定系数还接近0.7,我自我感觉是很良好的。但是后来回来一想, 的确是这样,理论上解释不清,显著有什么用,且不谈伪回归的问题,就算是变量真有关系,那么到底是一种机制造成的,还是几种机制叠加造成的呢?如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做出来的显著,意义就不那么大了。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些我一直以来也深受困惑的东西,希望大家能够提出更好的见解。
三、经济学和数学的关系
说起这个话题,恐怕将是一场论战爆发的开始,有些人非常反对数学,觉得是在经济学中的滥用,有些人却十分支持,而且还强调经济学想要成为严谨的"科学"离不开数学。就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有以下几点好处:
1、数学逼迫你列出问题的前提假设
我们都知道任何经济理论,或者更广的来说其他科学的理论都是有一定的前提的,自由落体定律的一个前提是真空,经济学的讨论也必须要有前提假设,不然大家都在争论政策应该怎么实施,理论应该是怎么样的,表面看似各有各的道理,逻辑都对,其实到最后发现,原来是假设条件不一样啊。所以 数学的一个好处就是逼迫你写出前提假设,因为数学推理的严谨是要建立在很多已知条件上的,这些在平常的文字推理过程中就容易被忽略。
2、数学提供方便的手段进行复杂的逻辑推理
这一点我觉得还是比较实在的,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逻辑学的天才,能在大脑中展开对n个变量的互相影响的推理,能凭借大脑进行m个步骤的推理,即便推理能力可以,记忆能力也不够啊,刚想出一个方面,要想另外一个方面,前面的东西就忘了,所以数学是能够帮助我们进行比较复杂的推理演绎的一种方法。
3、数学提供统一的语言
有时候读哲学名著,发现这位学者和那位学者虽然在讨论一个问题,但为什么就是看不懂呢?我想这个能是因为语言不统一。各国之间的学者更是这样,各自有各自的研究的渊源和路径,学术语言当然不尽统一。但是 数学却给经济学的讨论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语言,通过数学式子可以让一些不完全相同的领域的学者迅速了解到对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这样其实也是一种效率的提高。
4、数学带来精确的实证
这点我也不多说了,如果没有计量经济学,现在的经济学讨论还要更加热闹很多,没有人会认为自己的理论是不对的,因为很难接受科学的现实的检验。
除了以上这些有点,数学也当然会有一些不足。
(1)数学定义和抽象可能会遗漏掉重要的解释因素,这也是社会学家一直指责经济学的一个方面,你怎么知道抽象掉的那些东西不重要呢?所以有时候建模不但是科学了,可能也是一种艺术,通过巧妙地方法,规避了遗漏的可能性。
(2)经济学是数学吗?这个问题有点傻,但是我相信有一部分学过"三高"的同学都会点头,到最后的感觉就是微观被抽象成非线性规划,宏观被抽象成最优控制理论,计量更是矩阵、分布满天飞。这么看来经济学难道不是数学吗?
我的回答是:不是。 很简单的一句话,你如果能说出这个公式背后的经济学含义,那么经济学就不是数学,就比如垄断定价的一阶条件:P+P'Q=C' 在数学上读出来很简单:p加上p对q的导数乘以q等于c对q的导数。这就是数学,你完全不觉得是经济学。那么经济学怎么解释呢?如果你在两边都乘以dQ: PdQ+dpQ=dC, 你可以看到,等是左边第一项是说多生产单位产量所带来的收益,第二项是说由于多生产单位产量造成价格下降所带来的从所有商品上面造成的损失,等式右边是多生产单位产量的成本,那么这么一来,左边就是多生产单位产量的收益,右边是成本,这么解释就比较像经济学了。 如果再变一下形状:(P-C')/p=1/e,你会看到左边是价格高出边际成本的比例,右边是弹性的倒数,这就成了众所周知的逆弹性法则,这就是经济学了,你用数学去解释永远都想不到这个。

❿ 经济学好学么 多谢帮忙

喔……经济学是文理兼收的,但是一个理科生学经济学和一个文科生去学经济内学,主要是容偏重的东西不太一样……比如说我就是理科生,逻辑学很有优势,我学经济学,就特别喜欢分析问题,看图形,追寻前因后果;我有个朋友是文科生,她就特别喜欢看那些理论的东西……哈哈,我也讨厌背书,但是学起经济学来,真的让人开心,沉迷。

阅读全文

与学经济学并非要让你变成天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