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说折现率是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折现率是指将未来有限期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本金化率和资本化率或还原利率则通常是指将未来无限期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
折现率是根据资金具有时间价值这一特性,按复利计息原理把未来一定时期的预期收益折合成现值的一种比率。在具体评估操作中折现率和本金化率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适用场合不同。折现率是将未来一定时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而本金化率是将未来永续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两者的构成完全相同。折现率是收益法应用中的一个关键指标。在未来收益额一定的情况下,折现率越高,收益现值越低。且折现率的微小变化,会造成资产评估结果的巨大差异。
② 药物经济学评论可以适用于哪些领域
1:这是大学来里面才会学到的东西!自物经济学是卫生经济学的一部分内容。也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它需要有学,临床学,经济学,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物流行病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2:薄利多销是指低价低利扩大销售的策略。“薄利多销”中的“薄利”就是降价,降价就能“多销”,“多销”就能增加总收益
③ 药物经济学与药物经济学评价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这个小组的名称叫药物经济学,但从大家的发言来看,对于该学科的概念和范围,还是有些地方需要澄清的。
药物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目前经常说的药物经济学,是狭义的概念,指的是药物经济学评价。我看到这里有些帖子里面,其实讲述的更广义的概念,这样容易使新入门者产生混淆。
以我个人的理解,范围最广阔的概念,应该是卫生经济学(或说健康经济学,即:Health Economics)。这指的是将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卫生领域,研究卫生资源配置、技术选择、人员激励等广阔的研究领域,最终目的,是促进卫生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激励。
广义的药物经济学,是卫生经济学的一个子领域,是专门研究药品相关的经济学问题,包括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保险给付、产业竞争等方面的内容。
狭义的药物经济学,也就是国内常说的药物经济学,是指药物经济学评价(PharmcoEconomics Evaluation),即以经济学评价技术,通过对药品治疗的成本和产出的全面分析,探讨药物的经济性,以优选经济性好的药品。这是医药厂商最需要的技术,因为可以用于市场推广和与政府、医保协商定价和目录准入。
上述三个概念,是逐步缩小的关系。
所以,讲述药物经济学,应该说清楚是广义的经济学分析,还是狭义的经济学评价,否则会导致误导和混淆。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事实上,有很多的卫生经济学、药物经济学专家,他们擅长的是广义的经济学分析,通常活跃在宏观卫生政策领域,而对狭义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技术,他们其实是很不了解的,因为两者的技术内容差别巨大。所以,在选择药物经济学专家合作或者去考研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他们是做什么的。
④ 请写出具备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方案的要求
目前只有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经济学专业。 药物经济学专业是药学下设的自设二级学科,自设专业代码的第五位为“2”或“Z”。自设专业是学校自主开设的专业,所以大部分自设专业全国招生院校较少,具有学校培养特色。 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ChinaPh
⑤ 什么是药物经济学评价
《中国药物经济学》(双月刊)创刊于2006年,是由农工中央委员会主管,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主、国家相关部门给予政策指导、全面介绍药物经济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刊宗旨是:促进药物经济学在药政管理部门和医疗保险、新药研发与定价、临床合理用药、药品资源合理配置、临床药学等方面的应用。直接去杂志社投稿吧,杂志社的编辑也是经常流动的。
⑥ 简述成本一效益分析的常用评价指标,并比较四种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的特点
成本-效益分析是卫生经济学中的一种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的分析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的常用评价指标有3种:时间性指标、价值型指标、效率型指标。
常用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主要有四种:最小成本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和成本--效用分析。
(6)药物经济学评价扩展阅读
核算成本分析
XX年医院一季度核算支出XX万元,比同期增长XX万元,增幅XX%,其中固定成本增幅XX%,变动成本增幅XX%。
1、电费支出XX元,比同期减少XX元,减幅XX%,工人核算成本分析表中看出各核算科室的电费都有所下降,说明各科在电费支出加强了控制。
2、卫生材料支出XX元,比同期只增加XX元,增幅XX%,大部分科室都随业务量的增加而有所增幅,但产科病人减少的情况下,万元收入材料费比上年增加了,希望科室负责人要加强成本控制的管理,杜绝浪费。
3、洗涤品支出XX元,比上年同期增加XX元,增幅了XX%,原因有:①洗涤中心的洗涤费涨价;②医疗质量的保证,消毒的费用增幅较大。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提出建议:树立成本效益观念,逐步完善成本核算体系,改变以前的粗放管理模式。
促使职工利益与科室经济效益紧密挂钩,科室领导和员工自觉加强经济管理,节约开支,减少浪费。各科室积极挖掘潜力,降低成本,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⑦ 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原则
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理论基础为福利经济学,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这一时期的福利经济学被后人称为旧福利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卡尔多、希克斯、勒纳等人对旧福利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批判,并从帕累托的理论出发创立了新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和旧福利经济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研究框架,它是一个新体系而不应仅仅被认为是理论上的改进。此后萨缪尔森、伯格森继续在新福利经济学的框架内研究并提出社会福利函数理论。二战后,阿罗不可能定理的提出否定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结束了新福利经济学时代。20世纪70年代以来,福利经济学进入了新发展时期,提出了许多新理论、新学说,其中包括社会选择理论、非福利主义、超福利主义等[1,2]。由此可见,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并非一脉相承,而是由多种福利学说松散组成的。
从评价方法角度分类,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理论基础可以分为福利经济学中的福利主义与超福利主义,二者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论框架[3,4](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方便与超福利主义对应,本文中的福利主义是指广义上的福利主义,代表新福利经济学观点,而不仅仅是新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新福利经济学有四个基本原则[3]:效用原则,个人主权,结果论和福利主义)。福利主义观点是通用领域经济学评价的理论基础,是在固定预算的前提下尝试最大化个体效用的总和,其分析方法为成本-效益分析,通常用支付意愿来测量效用指数,成本和收益都用货币计量; 超福利主义观点主要应用于健康领域,其目的旨在通过选择比某一标准更具经济性的健康产品来最大化健康产出,而这一标准必须由政策制定者来选择,其分析方法主要是成本-效果分析与成本-效用分析,成本用货币计量,而结果用生命年(Life Year,LY)、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QALY)、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等效果、效用指标来测量。
效用是消费商品或服务的相对满意程度或欲求的测量手段,效用函数是偏好的数字化表现形式。福利主义认为健康是在一个经济体制中可以被生产出来的众多商品之一,是可以产生效用的消费,它与人们的能力和期望有关,允许不同个体有不同的偏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意愿支付法 超福利主义不是根据健康与其他商品头对头比较的偏好来进行定义,是通过健康产品对健康本身的贡献,而不管其是否产生效用[5,6]。
福利主义的观点视一些人的个体健康价值在与其他商品比较时比其他人要多;超福利主义的观点则排除任何收入、社会群体的变化,认为所有患同类疾病的个体健康价值都是一致的。福利主义的观点在健康领域里很难实现,因为在实践中很难测量每个个体增加一个健康水平的支付意愿。超福利主义观点看似天真,但是它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个体的健康价值,因此在实践中很容易被执行。此外,将阿玛蒂亚森的非福利主义观点引进健康领域并发展为超福利主义的著名健康经济学家Culyer也认为,健康产品不同于其他商品,有着较强的特殊性,基于效用的福利主义观点应用于健康领域的经济学评价是不合适的,并支持使用QALY来测量健康。大多数国家的健康管理部门也特别愿意接受超福利主义的观点,例如英国健康和临床疗效国家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NICE)就是超福利主义观点的忠实实践者[7]。
福利主义有着理论完备性的优点,而超福利主义易于实践,因此一些超福利主义者常常试图将两种观点的优势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既有理论完备性又易于在实践中执行的方法[8]。Johannes-son[9,10]认为,如果成本-效果分析使用一个外设的评价标准,它就可以被解释为成本 - 效益分析。由此可见,在有人为设定评价标准干预下的超福利主义,同样也具有与福利主义相似的理论完备性。
⑧ 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价的两大要素是
成本和收益是药来物经济学研究源与评价的两大要素。
正确识别并计量成本和收益是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价的基础。成本和收益的识别与计量的准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
药物经济学是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在药品领域内的具体运用。广义的药物经济学(pharmaceuticaleconomics)主要研究药品供需方的经济行为,供需双方相互作用下的药品市场定价,以及药品领域的各种干预政策措施等。狭义的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是一门将经济学基本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运用于临床药物治疗过程,并以药物流行病学的人群观为指导,从全社会角度展开研究,以求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现有医药卫生资源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⑨ 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方法
(1)最小成本分析(CMA):
最小成本分析又称为成本分析,是成本效果分析的一种特例,它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何种药物治疗(包括其他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须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然后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由于它要求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疗效、副作用、持续时间完全相同,所以应用范围较局限。
(2)成本效果分析(CEA):
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主要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分析比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临床指标,如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①成本与效果比值法,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②增量成本与增量效果比值法,是指如果给予一增量成本,是否能产生增量效果呢?成本效果分析虽然受到其效果单位的限制,不能进行不同临床效果之间的比较,但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
(3)成本效用分析(CUA):
成本效用的分析是成本效果的发展,与成本效果有许多相似之处。成本效用分析是在结合考虑用药者意愿、偏好和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经济合理陛。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并且测量结果也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指标(如延长寿命时间、增加体重量等),成本效用分析的结果却与质量密切相关,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用效用函数变化[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QALY,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s)],而非健康结果变化。其可以进行不同疾病药物治疗措施的比较,是近年来受到推崇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然而,不同疾病影响病人生活的不同方面,通用的生活质量指标不能反映疾病的特殊性,因此,药物经济学研究界对于成本效用分析的合理性尚有争议。
(4)成本效益分析(CBA):
成本效益分析是比较单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之间或其他干预所耗费的成本和由此产生的结果值(效益)的一种方法,它要求成本和效益均用货币来表示。效益可是多方面的。
⑩ 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可行方案必须符合的要求有哪些
药物经济学评价是20世纪50~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评价技术,尽管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和技术还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但这并不妨碍药物经济学评价在各国药品和政策中的应用。本书在大量的实际案例中,通过识别、测量和比较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及卫生服务项目的成本和社会经济效果,运用统计方法,并结合经济模型对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结果进行了客观、科学的分析,希望能够有效提高医药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满足基本药品的可获得性。进而,为药品费用控制的关键环节如药品报销目录及价格的制订、临床医疗指南提供依据,为我国目前医药卫生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借鉴,从政策上和制度上切实有效控制药品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基于以上认识,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医疗保健系统与制药业;国际药物经济学评价运用的经验与启示;药物经济学研究的设计;成本估计与分析;评价方法:成本―效果分析和成本―收益分析;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成本―效用分析;决策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