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经济学进化理论

经济学进化理论

发布时间:2021-02-01 06:52:09

① 如何理解进化理论和工业革命的关系

如何理解进化理论和来工业源革命的关系,
其实,我想回答的是进化理论的思考方式的对经济史研究当中的应用。 原来是进化理论是对人类的历史和生命的历史的研究理论,确确的说进化理论是所有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生命历史的理论阐明关于生命活动包括人类的活动的科学发展规律。当然是经济史是人类的经济活动的历史,非但他拥有经济活动特有的特征,但是作为人的经济活动,它也是人类的历史。
“奋斗和努力”就是代表主观世界的代名词。人类的历史发展就是,他有自己特有的客观规律。进化理论阐明这客观规律。我们现在认真学习经济学,这意味着学习经济活动当中存在的客观规律。研究经济学当中,我们发现经济活动当中作用的原理和规律都是基于进化理论。

② 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及其内涵

1、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没错这里它包含了两个意思,人是自立的,人又是理性的。每个人都知道做什么事情和如何做事情有利于自己你追求和满足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2、资源稀缺假设。学习经济学就必须要认可资源的稀缺性,不考虑成本的选择,这是没有意义的,从另个角度来看,资源的稀缺性是人类发展自我制造出来的,由于人类需求欲望的追求,资源的稀缺性不仅仅是假设,更是符合现实的事实。

经济学内涵就是研究所有的人类行为。经济学不仅研究个人选择,还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博弈,研究人的集体行为,以及研究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变迁等。

可见,从个人的一生,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与合作,人类经济的增长和制度的变迁等等,都在经济学关注范围内。

(2)经济学进化理论扩展阅读:

从经济学所用的工具和所涉及的学科上来看,为了研究人类行为,经济学几乎无所不用。经济学要研究人的选择,就要研究人做选择的动机,研究动机就要追溯人的心理和需求,研究人的心理和需求就要追溯到人性,研究人性就要追溯到人的生物构成,包括大脑的神经系统等,

未来,经济学的研究肯定是各种学科的交叉应用,比如,中国的经济学狂人汪丁丁就是一个多学科的专家,他即是史学家,又是生理学家,生物学家,神经学家,数学家,以及哲学家。经济学涉及的知识之广深,使用的工具之繁多,确实是大多数学科所不能比拟的。

③ 浅谈经济理论的演变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从劳动密集型的手工业开始、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意味着资本密集,当相关产业通过不断创新提高生产率后,能够迅速增加社会财富,继而持续推动本领域和其它领域的工业化革新和生产。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作坊,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法国、德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国也纷纷加入工业革命的行列,中国清朝当时闭关锁国没有赶上这个潮流,于1860年被英国打开国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60年代后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各国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争夺市场资源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这也促进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由于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争斗很激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此期间爆发。中国在此期间开展了“西学东渐”的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其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纵观前三次工业革命,可以发现他们对世界发展的共同影响有:

①都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工业布局的新变化。

②都引起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第一次导致近代社会两大对立的阶级即工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并开始了城市化进程;第二次,垄断组织产生,并与国家政权结合,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第三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强化,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③都对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影响:第一次,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殖民扩张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第三次,推动了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日益紧密。

第四次工业革命

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技术力量不断推动人类创造新的世界。智能科技,正以改变一切的力量,在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影响人类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人类正站在一个新的时代到来的前沿。智能科技可以说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来势汹涌,锐不可当。

这一次工业革命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无论是移动网络和传感器,还是纳米技术、大脑研究、3D打印技术、材料科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甚至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辅助效用均是此次工业革命涉足的领域,而这样的组合势必产生强大的联动力量。此外,此次工业革命不再是某一个产品或服务的革新,它是整个系统的创新。这场革命将对社会、经济、金融,包括个人带来巨大的影响。

四次经济学革命

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对于经济学的认识也需要变化。这也可以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理解。

在农业文明时代,最重要的资产是土地跟农民。

工业时代最重要的资产是资本、机器(机器是固化的资本)、流水线上被异化了的人。工业时代早期考虑最多的是异化的人,因为人也被当作机器在处理。人只是流水线当中的螺丝钉。

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最核心的资源,一个是数据,一个是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就是德鲁克在上个世纪末讲的。企业的管理也会从传统的多层次走向更加扁平、更加网络、更加生态的方式。让知识工作者真正能够创造价值,变成任何一个组织和整个社会最重要、最需要突破的地方。

到了智能科技时代,技术特征正在影响我们周围的商业逻辑。

这意味着,

农业文明时代的经济学是一种贫瘠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Poverty);农业社会的构成单元是整体的分子;

工业文明时代的经济学是一种稀缺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Scarcity),工业社会的构成单元是有形的原子;

互联网时代是丰饶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Abundance,又名富足经济学),构成互联网世界的基本介质是无形的比特;

而智能时代则是共享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Sharing),构成智能时代经济体系是具备智能属性的节点。

这是我们理解的经济学变迁,具体到主流经济学,也经历了经济学的四次革命与四次综合。

第一次革命与第一次综合

经济学的第一次革命,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1776)为标志,突破了自古希腊和中世纪以来只注重财富管理分析的前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确立了以财富生产分析为主要目的的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

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以约翰·穆勒(John Mill)的《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为标志,对前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进行了理论综合,把财富的管理和财富的生产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使之成为经济学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的两大研究范式。

第二次革命与第二次综合

经济学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所谓的“边际革命”,其标志性的人物和代表作分别包括赫尔曼·戈森(Hermann Gossen)的《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1854)、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的《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利昂·瓦尔拉斯(LeonWalra)的《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和威廉·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边际革命”突破了古典经济学此前以生产投入(包括劳动投入)作为分析对象的客观价值理论,提出了以人的心理因素作为分析对象的主观价值理论,即边际效用理论。

经济学的第二次综合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创立,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经济学原理》(1890)为标志,将古典经济学的客观价值论和边际革命的主观价值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第三次革命与第三次综合

经济学的第三次革命,以梅纳德·凯恩斯(Maynard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为标志,被世人称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将经济分析的基点立足于个人与厂商的微观分析范式,第一次确立了以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对象的宏观分析范式。

经济学的第三次综合,以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经济学分析基础》(1947)为标志,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分析范式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分析范式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第四次革命与第四次综合

经济学第四次革命是指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经济人假设”或“理性人假设”的挑战与批判,以及以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实验经济学(ExperimentalEconomics)、演化经济学(Evolutionary Economics)、计算经济学(Computational Economics)、神经经济学(Neuroeconomics)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学(Neo-Economics)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经济理论的假设与范式。这次革命发生的时间,基本与人类社会进入以“信息文明”为标志的后工业时代相契合。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具有后现代主义反理性、反分工的鲜明色彩,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跨学科融合与跨学科发展的趋势,是人类对启蒙运动以来所谓“科学理性”和“科学分工”进行全面反思在经济学领域的体现。

目前,主流经济学正在面临全面的理论危机。以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学、计算经济学和神经经济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学在经验实证的基础上对“理性人假设”的置疑与批判,预示着经济学基础理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与重大创新。预计未来5-10年之内,一个新的、具有替代性和颠覆性的、超越新古典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或将展现于世人眼前。

这就是经济学第四次革命与第四次综合的前景。

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及经济学的第四次革命,我们将如何应对?又该有何种作为?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④ 进化博弈理论的产生发展

进化博弈理论应用于研究经济学问题在学术界曾经引起极大的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理性假定。当时由于理性概念在经济学界已经根深蒂固。多数人认为利用研究生态演化的进化博弈理论来研究参与人的行为是不合适的。因为动植物行为是完全由其基因所决定的,而经济问题则涉及到具有逻辑思维及学习、模仿能力的理性参与人的行为,因此,借助于进化博弈理论来研究远比动植物复杂的人类行为显然是行不通的。但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及有限理性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应用进化博弈理论来解释经济现象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利用进化博弈理论来研究并解释经济现象的文献大量出现于各种经济学期刊了。尽管如此,利用进化博弈理论来解释经济现象还是需要对该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果去掉参与人偏好、信念及理性假定等条件,那么参与人是如何作出决策的呢?进化博弈理论在处理有限理性参与人决策问题时,常常假定参与人遵循某种比贝叶斯法则更简单的行为规则,这种行为规则应该告诉如何采取行动及如何根据经验来改变行为选择,这样参与人只要知道什么会发生,而不必知道为什么会发生。
1970年代,生态学家Maynard Smith and Price(1973)结合生物进化论与经典博弈理论在研究生态演化现象的基础上而提出了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均衡概念----进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gegy ESS),如今学术界普遍认为进化稳定策略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进化博弈理论的诞生。此后,生态学家Taylor and Jonker(1978)在考察生态演化现象时首次提出了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动态概念----模仿者动态(Replicator Dynamics)。至此,进化博弈理论有了明确的研究目标。 1980年代以后,随着新古典经济学及博弈论固有的缺陷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有限理性概念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加之进化博弈理论在解释生态现象时获得的巨大成功,特别是经济学界于1992年在康奈尔大学召开的进化博弈理论学术会议,正式确立了该理论的学术地位。一大批如Larry Sameulson、Ken Binmore、Peyton Young等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的进化博弈理论分析框架进行拓展,并使之逐渐转化为描述经济行为的理论。如今,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理论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但还是相当粗糙。因此,它仍然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但该理论提供了比传统理论更具现实性且能够更准确地解释并预测参与人行为的研究方法,从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生态学家的重视,我们有理由相信该理论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已经为时不远。

⑤ 浅析经济理论的演变

在讲解存在的经济问题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讲下经济意义上的市场,以便我们对经济有些基本的了解:

我觉得经济意义上的市场可以分为价值市场、消费市场、供应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价值市场由人类拥有的价值(资产、货币等)组成,决定人类的消费能力,也就是决定消费市场的规模。

消费市场也叫需求市场,是由人的需求和欲望组成,决定供应市场的规模。

供应市场由生产者、厂家、商家等供应者组成,决定劳动力市场决定。

劳动力市场由工人、农民等劳动者组成,劳动力市场和人类的财产数量一起决定价值市场的规模。

劳动力市场的规模决定价值市场的规模(因为劳动是人类价值的主要来源);价值市场的规模决定需求市场的规模(因为需求市场的消费需要价值的支持);而需求市场决定供应市场的规模(生产出来的经济体需要需求市场消费);供应市场的规模决定劳动力市场的规模(因为劳动力需要供应市场的雇佣)。

直观的表示经济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就是:劳动力市场→价值市场→需求市场→供应市场→劳动力市场。

从这个关系式我们可以看出,对整个经济体系统而言,劳动度决定着整个市场的规模,并且是整个经济系统不断循环、不断扩大的关键要素。这也正是发展经济的关键——从事更多的劳动以扩大市场的规模,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需求和机遇。

当然,这个关系式是在经济系统运转正常的情况下的才能成立的。要是人们不劳动、不消费、不交换,那么经济系统就要断链了。】

在谈完经济的起源、演化和归宿,我们来谈谈现今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可能遇到的问题:

现今经济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严重的贫富分化。

贫富分化的成因是把认知水平不尽相同的人群放在一起竞争导致的。结果当然是导致精英阶层和幸运者群体获利较多,而中小资产者和无产者的获利较少。

细微的贫富分化对经济的影响不大,甚至还有些促进经济的作用(收益的差别让人们更有劳动的积极性);严重的贫富分化对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往往会造成社会价值短缺,继而导致社会不满或者动荡,情况严重的话甚至会引发战争。

阅读全文

与经济学进化理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