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经济法教学内容与课程开发改革

经济法教学内容与课程开发改革

发布时间:2021-02-01 15:52:26

① 新课程改革包含哪些内容

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② 夸美纽斯有关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改革有何发展意义

夸美纽斯的有关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改革主张打破了中世纪早期“七艺”的局限性,也打版破了宗教改革以来权拉丁学校、文科中学偏重古典著作的局限。他引进大量新兴实用学科,实际上把原本占支配地位的宗教神学挤入次要位置。他为改革教学内容而写的许多教科书,对近代学校教科书的发展起到了先驱作用。

③ 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

一方面要删繁就简来,不断更新课自程内容。删除脱离学生认知水平、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删除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内容,删除多次重复的内容、练习,使课程内容富有时代气息,顺应时代需要。当前,价值观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环境教育等,是各国课程内容改革关注的热点。
一方面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不断拓宽课程内容。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自然界的、社会生活中的。要改变只有课本是课程内容的狭隘认识,树立一切课程资源皆可用的思想,加强课程内容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的联系。
另一方面,努力增加课程内容的适应性。义务教育是服务人人的教育。教学内容应难度适中,兼顾城乡,体现弹性,留有空间,使每个地方的每个学生都能学得好,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④ 《经济法》课程讲什么内容

《经济法》面向有志于从事政府经济管理、大型企业或金融机构管理以及司法领域相关工作的人士,就经济法总论、规划和产业法、财政税收法、金融法、竞争法和消法等领域进行理论与制度讲解,为学习者了解经济法理论、知晓经济法律制度并运用于具体经济社会实践奠定基础。

⑤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应遵循什么原则

一、实用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
选择某种知识进入课程,在课程理论发展的历史上就存在争议。形式教育说认为,选择某种知识,是因为它可以训练人的智力,使人变得聪明,即具有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价值;而实质教育说认为,选择该种知识,是因为它具有实用价值,可以去实现自己的各种生活目标。在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又出现该取舍谁的问题。我们认为坚持任何一种都会有失偏颇,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兼顾实用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这是因为: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与现实化,而课程目标中必定体现出一定社会的价值要求,即某一种文化,某一个国家主流价值观点、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
塔巴(H. Taba)提出六项课程选择的原则中,包括了内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当选择内容考虑社会现实、社会需求时就蕴涵了选择者的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总体上体现了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从课程设置与管理者的角度,都希望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与社会价值要求相一致,而实践者由于多样的原因,致使真正课堂中实施的课程内容对主流的价值观点有一定的偏离,但是,两者相吻合,是课程内容选择者所追求的。
科学就是以其实用价值进入课程的,科学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被认识后,科学在课程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从而课程具有的实用性的社会价值被广泛接受。可见,选择具有实用性课程内容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课程论专家布劳迪(H.S .Broudy)认为,普通教育课程的作用,不是因为我们记住了学习过的任何东西,也不是我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而是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的思维、感觉和想象。可见,课程的核心功能就在于对学生的心智发展价值,要实现这一功能,就必须考虑选择那些对学生智力训练价值较大的内容作为课程内容。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一些有争议的课程内容变化与此紧密相关。例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淡化了数学的证明,削弱了平面几何,从而降低形式化要求,减轻学生负担。但许多数学家认为数学证明是最科学、简明的说理方式,数学证明的严格逻辑性是数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独特的思想方法,虽然平面几何在生活中缺乏实用性,但其训练学生的严密逻辑思维的价值是其它材料不可替代的,因此平面几何知识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课程内容的心智训练价值还在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处理,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处理方法具有不同的能力训练价值。例如:小学数学中典型的四则运算难题“鸡兔同笼”问题,有的教师为了降低思维的难度,教会学生用代数的方法求解,表面上便捷、高效,实质上把一个结构不良的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转化成了一个结构良好的问题(well-structured problem),问题解决理论表明,结构不良的问题具有独特的思维训练价值。与此相类似,为了参加各类竞赛,大量下放高一级知识,如运用普通物理的方法解决中学物理的问题,通常都是以牺牲思维训练的价值为代价的。
由上述分析可知,实用性的课程内容便于课程实现其社会价值,发展性的课程内容便于课程实现其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价值,在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方面相统一的原则。课程应该通过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去实现其社会价值,因而,课程内容应该选择对人的发展价值较大的、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知识。诚然,有的知识兼备这两种功能,毫无疑问是课程内容应该首当其冲选择的知识;但较多的知识只具备其中一种功能,如果某种知识在某一方面的功能特别突出、有效,也不应该简单地将其削弱和淡化,忽略了其特有的作用与价值。
二、学科化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
最古老、应用最广泛的课程类型是学科课程,受学科课程的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学科结构的需要为依据,我们暂时称其为课程内容选择的学科化。而本次课程改革中,从课程改革纲要到课程标准,均强调课程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我们认为,过于关注学科结构的课程,易远离学生的生活,而过于生活化的课程,易淹没学科的基本结构,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坚持学科化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
依据学科结构选择的课程内容,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与发展,有利于保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因为某一学科的课程内容是从该门学科长期积淀的知识中选择的,为该门科学的代际间的传递和该门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某一学科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学科是由于学科自身具有的逻辑体系,课程内容学科化的课程往往具有较强的逻辑体系和系统性,这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均具有好处。但是,课程内容学科化容易导致过分注重学科严格的逻辑体系而形成较为封闭的课程系统,这就使得各学科间隔膜较厚,学科间的联系缺乏,长期学习这样课程的学生,容易导致学术视域窄化,难以用整体的、联系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同样原因,也使封闭的学科难以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同时难以开放性地吸收最新科技、文化成果,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课程内容的更新。可见,课程内容学科化有利有弊,避免学科课程弊病的一种方法,就是在课程中增加联系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容,即课程内容生活化。
课程内容生活化要求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知识进入课程。在课程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个人认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学科知识的出发点和源泉,通过归纳的思维方式,从现实生活特例和具体问题情景中发现学科知识;另一方面是把学生获得的抽象的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化,通过演绎的思维方式,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获得直观、感性的整体意义。第一方面的课程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与自然、社会时刻联系着,从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识的背景,自我产生的对生活现象的猜想与解释需要在学校课程学习中加以印证,产生的疑问需要在课程的学习中加以解答,课程中展现的生活知识也就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第二方面的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提高了知识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同时展示了知识某一方面的价值,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知识学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内容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在课程内容选择时应引起注意。
课程内容生活化必须适度:对新课标指导下已经编写出的新教材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新教材引入大量资料,插入了许多图片,让人耳目一新,有的教师反映“象卡通书一样,好看了,学生爱看了”,但是也有人认为联系生活过了头,零碎的学科知识淹没在图画和生活实例中,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没有多大作用,反而整体上降低了学科水平。这一争议充分说明了学科课程联系生活必须适度,超越一定的限度,就容易陷入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泥潭。比较一下中国与西方对学科问题研究的历史(如“几何”问题的研究),会发现中国的传统是重经验、重实用、轻理论,因而,中国的科学教育具有启蒙学生理性文明的作用,过度地联系生活实例容易削弱课程启发人的理性思维的作用。
课程内容生活化必须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目前,我国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的呈现方式低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命题却因强调区分度而高估了学生的理解力。同样道理,教材中联系生活的内容也有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不一致的地方,过于复杂的生活实例,有些甚至成年人理解都有困难,这样的实例进入学科课程。只会使学生对学科的理解更加模糊;过于简单的实例,用一句话即可唤起学生的记忆,或者学习者据已有的学科知识完全可以感悟到实例中的内容,这样的联系生活发挥不了其功能。例如,曾在高一的物理教材编写过程中,为了讲述自由落体,而要苦苦地拍一张秋后树叶飘落的照片,着实没有必要。
课程内容生活化必须符合生活实际:目前,联系实际的课程内容中,有一些实例是课程编制者自己设想的,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例如:小学数学中有这样一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四盒磁带是两两并排包装,还是四盒叠放包装更为省纸”,学生用表面积比较来解题,而实际中必须有折叠,含折叠后,这样的比较就没有意义了(实际中用纸的差异很小)。对实际问题中进行抽象时,舍去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这样的过程也只有符合实际才是合理的。

⑥ 夸美纽斯有关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改革主张的优缺点

夸美纽斯的有关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改革主张打破了中世纪早期“七艺内”的局限性,也打破了容宗教改革以来拉丁学校、文科中学偏重古典著作的局限。他引进大量新兴实用学科,实际上把原本占支配地位的宗教神学挤入次要位置。他为改革教学内容而写的许多教科书,对近代学校教科书的发展起到了先驱作用。

⑦ 求,经济法课程课前演讲内容~学法律的进。。。。。

离婚财产分割即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是指离婚时依法将夫妻共同财产划分为各自的个人财产。现行《婚姻法》第17条到第19条明确了夫妻共同财产是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以列举式和概括式的方式规定了夫妻共同财产的内容,该法也规定了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有协议分割和判决分割两种做法。离婚时,双方有合法婚姻财产约定的,依约定。一方的特有财产归本人所有。夫妻共有财产一般应当均等分割,必要时亦可不均等,有争议的,人民法院应依法判决。

阅读全文

与经济法教学内容与课程开发改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