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发展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西方经济学是大类 发展经济学是它的一个分支
㈡ 什么是发展经济学
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规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回的经济学。严答格意义上,经济学就是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兴起,在经济学的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2)发展经济学概念比较扩展阅读:
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发展经济学有两个特点:特别强调少数几个问题的重要性,认为解决了它们就能顺利地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对理论的广泛适用价值具有信心。
认为发展是和谐的、平稳的过程,是以自动的均衡机制为基础的。在发展过程中,冲突之间会出现秩序,私利角逐中会出现协调。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各个侧面如人口、工业、农业、贸易、财政、金融以及教育等等,作了相当细致的研究。
㈢ 什么是发展经济学啊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方法是什么
概念:发展经济学就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或如何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以及如何解决其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学科。
研究任务: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如何才能从落后形态过度到现代化形态的发展过程,其影响因素如何,以及为此而应采取的战略和政策。
研究方法:动态的和非均衡的分析、结构分析、历史和制度分析、经验比较模型分析方法等。
㈣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
发展经济学 (development economics)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规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经济学。严格意义上,经济学就是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要求用主客体的对称分析代替纯客体的线性分析,用五维空间分析代替平面二维分析,用复杂系统论分析代替还原论分析,用规范分析代替实证分析,用规模分析代替边际分析,用“边际效益分析”提升“边际效率分析”,用价值经济学代替价格经济学,用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成为市场的核心机制,用国民福利体系代替GDP增长体系,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用科学发展代替增长。
秉持线性思维方式不可能建构真正的发展经济学。
㈤ 发展经济学贫困的概念
贫困概念的演进(1)——收入和消费贫困
2012-02-04 17:03阅读:629
王小林
供职于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从事全球反贫困事业。
关注
贫困概念的演进(1)——收入和消费贫困
文/王小林
原文载《中国扶贫》,2011年11月
消除贫困或者减少贫困是发展经济学关注的中心问题。发展就是追求让社会所有成员受益,穷人需要我们的特别关注(Kanbur R., and L., Squire 1999, p.1)。但贫困的概念本身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因而发展的议题也就在不断深化。
“贫困”,在汉语中,《说文解字》将“贫”定 义为“财分少也”;《新华字典》将“贫”定义为“收入少,生活困难”。“贫”主要是收入或财分过少。《新华字典》将“困”定义为“陷在艰难痛苦或无法摆脱 的环境中。”“困”是指一种处境。那么“贫困”主要指收入或财分过少,而使人陷在艰难痛苦或无法摆脱的环境中。
《英国大网络全书》和《韦氏大学生词典》将 “贫困”定义为“一个人缺乏一定量的或社会可接受的物质财富或货币的状态”。这个概念实质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社会可接受的”表明贫困是一个具有时 间和空间变化的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时期社会可接受的衡量标准在变化;另一个是购买一定量商品和服务的能力,体现在一定量的货币或拥有的物质财 富。有了贫困的定义,要转化为减贫政策工具,首先需要做的是将贫困的概念转化为测量贫困的标准,即贫困线。
朗特里(Benjamin Seebohm Rowntree)在其1901年的著作《贫穷:对城市生活的研究》中,按照“获得维持体力的最低需要”的“购物篮子”(shopping basket)所需要的货币预算,对英国约克市的贫困线进行估计,一家六口人,一周最低的食品预算为15先令;加上一定的住房、衣着、燃料和其他杂物,他 测算出一个六口之家一周26先令的贫困线,当时约克市的贫困发生率约为10%(Kanbur R., and L., Squire 1999, p.3)。这是最早的按照食物和非食物两部分,对贫困进行货币量化定义。之后,这一方法或多或少地被应用到世界 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1950年之后,英国 建立起现代福利国家,到1979年废除了“购物篮子”,将贫困定义为“家庭收入低于中等收入的60%”,中等收入是指处于中等收入分配阶层的家庭所获得的 税后收入。英国的贫困线是按照家庭结构分别计算的,例如,2007年1对夫妇和2个14岁以下孩子的家庭,贫困线为每周270英磅;没有抚养子女的夫妻家 庭,贫困线为每周193英磅。按照这一标准,英国2007年贫困发生率为13.2%(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课题组 2009,pp.3-4)。
1963年,美国经济学家欧桑斯基(Mollie Orshansky)根据满足最低基本需要的食物和非食物部分,测算了美国的贫困线。食品贫困线是根据不同家庭规模,满足最低热量需要购买的各类食物的货 币支出;非食物支出按照家庭消费支出的2/3估计。1964年约翰逊总统提出“向贫困宣战”的政治口号,欧桑斯基的方法就被用于确定美国的国家贫困线。直 到2009年,美国仍然用这一方法调整和公布国家贫困线。美国的收入贫困与英国一样,已经不是绝对贫困概念,而是一个相对贫困概念。2011年,美国一个 4口之家,年收入低于22350美元为贫困家庭。2011年9月13号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的贫困发生率为15.1%。经济学曼昆(N. Gregory Mankiw)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批评到“虽然收入分配和贫困率数据有助于我们了解我们社会不平等的程度,但解释这些数据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这些 数据的根据是家庭年收入,但人们所关心的并不是他们的收入,而是他们维持良好生活水平的能力”。
世界银行将“贫困”定义为“贫困是福祉(wellbeing) 被剥夺的现象”(World Bank, 2000)。因此,对贫困的定义就取决于如何测量福祉被剥夺。世界银行的方法认为,福祉被剥夺是当人们缺乏满足他们基本需要(Basic need)的手段时发生。因此,世界银行按照基本需要成本方法(cost of basic needs approach)定义和测量贫困,基本需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满足充足的营养而获得一定量的食物需要,大多按照每人每天摄取热量2100卡路里计 算;另一部分是衣着、住房等非食物基本需要(World Bank,2009)。事实上,这一方法传承了朗特里
㈥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
发展经济学是二十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它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出现了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于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对发展问题较有研究的经济学家,发达国家也有一些激进经济学家试图去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这就产生了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是新古典学派,其依据的基本思想是传统庸俗经济学,和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的思想。他们认为发展是渐进的、连续的、累积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边际调节来实现的;发展是和谐的、平稳的过程,是以自动的均衡机制为基础的;继续发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乐观的。
发展经济学是二十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它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美三洲广大地区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走向独立,经济上各自选择不同的道路和方式谋求发展,世界上出现了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于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对发展问题较有研究的经济学家,发达国家也有一些激进经济学家试图去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这就产生了发展经济学。
在二十世纪4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发展经济学主要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
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的经济学家有刘易斯、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和罗斯托等人。 强调资本积累的理论,从两方面发展。
一方面,切纳里等逐渐认识到,障碍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不只是投资规模的大小,还有必须用来购买进口的原料、中间产品和机器设备的外汇储备的多少。他们提出了两缺口模式,即国内储备的不足需用国外资本的流入来填补。
另一方面,舒尔茨等人从智力开发作用的分析,认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并非只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
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的发展经济学家,有伯根、刘易斯、罗森斯坦·罗丹和切纳里等人,这种看法产生的原因是:单纯的市场作用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结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成就给与了人们深刻的印象;先进的计算程序和高速的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使比较复杂的模式的建立和计算成为可能。
切纳里等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价格往往不能反映出真正的稀缺价值,主张使用“会计价格”或“影子价格”去校正市场价格对稀缺程度的偏离。他们还从社会边际生产率的观点出发,在最优化的一般均衡体系中去研究计划和资源配置问题,在一些特定的假设上建立起模式,在数学的意义上求出完美的解答。以后这种模式又向动态规划、非线性的方向发展。但正如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发展经济学家泰勒等人自己承认的那样,模式的实用性是有限的。
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和刘易斯等人也非常强调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普雷维希和拉美经济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也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工业化;哈伯勒和克尔恩克罗斯等人还依据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静态比较利益理论,从动态观点分析了国际知识传播和资本流动问题,得到了国际贸易有益于发展中国家的结论。
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还是采取了进口替代的工业化的战略。这种战略的理论根据是传统的保护幼年工业论、普雷维希的贸易条件恶化论和“中心”剥削“外围”论,以及由缪达尔进一步强调的国际结构具有不平等性质的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经济学开始更多地采用了新古典学派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更多地采用了经验分析的方法;较全面地注意到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进一步研究了增长和发展的目标。
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如斯特里顿等提出,应当以保证基本需要,而不以国民收入最大化为增长和发展的目标。即在增长过程中,要注意改进卫生、营养和教育等条件,以直接对人力资源产生积极作用。不应当有过多的、不恰当的结构和技术变革以及资本支出,要注意采用减少消费和改进现有技术 等比较简易的方法去提高生产率。这种看法称为“基本需要论”。
由于发展中国家早期快速增长后出现了不少问题,发展经济学家们开始感到,用统一的理论和政策建议去指导各个发展中国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恰当的。应当根据各个国家的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作具体的分析,提出切合实际的政策建议。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如赫希曼把这种统一理论逐渐失去作用的情况,叫做“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停滞”。
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是新古典学派,其依据的基本思想是传统庸俗经济学,和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的思想。他们认为发展是渐进的、连续的、累积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边际调节来实现的;发展是和谐的、平稳的过程,是以自动的均衡机制为基础的; 继续发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乐观的。
总之,经济发展被认为是一个无冲突、无飞跃、无质变的过程,它所要求的仅止于创造适当的刺激、完善市场的机制和起动会自行运转的增长机器而已。
新古典学派这种发展观点,显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客观实际。事实上,市场机制起不了合理调节的作用,经济增长的利益并不能普及人群,贫困。失业、社会矛盾、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等现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有增无已。除了前述对发展的基本看法外,发展经济学也承袭了新古典学派的研究方法,并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质的规定性。
在国际经济旧秩序之下,发展中国家在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平等的、脆弱的地位,从而在贸易条件。商品出口、跨国公司投资各方面都遭遇着田难并蒙受损失。但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却往往从发达国家的角度去解释和辩护,从而模糊了是非界限。
尽管发展经济学有上述的庸俗观点,但也有一些有益的成份。它所分析研究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其本身是有参考价值的。发展经济理论中对一些局部的、具体的问题的分析,并非都是谬误。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各个侧面如人口、工业、农业、贸易、财政。金融以及教育等等,作了相当细致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论点。
尽管新古典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正统,但西方经济学界还是有人能以动态的观点,从互相联系的因果关系中去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提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主张。
在发展经济学的文献中,还可以看到激进学派的理论。激进学派是作为主流派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在有关经济发展的许多重要问题上,持有与新占典学派完全不同的观点。例如,关于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性质和根源,激进学派就提出了比较中肯的意见。
㈦ 发展经济学定义
发展经济已开放为主,科技为辅,大力发展经济
㈧ 中国当代经济史的发展经济学比较
通常在发展经济学比较上存在四种不同的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纵向与民国时代如1949年经济回状况相比
横向与答若干不发达国家比,尤其是与邻国印度相比
1960年代开始与(前)苏联相比,主要是农业方面
1980年代开始与邻国日韩以及亚洲四小龙相比
20世纪末开始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是经济增长率
在欧美发展经济学文献中,这种比较往往是第二和第四种